煤炭能源环保(煤炭发电环保吗?)
1. 煤炭发电环保吗?
煤炭发电不环保,因为通过燃烧燃料发电技术都会将被固化在地壳深处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导致温室效应,煤炭中还伴生有硫硝等矿物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铁硫气体燃煤过程会消耗大量的地面水导致水源紧张,燃烧后剩余的煤灰会占空间
2. 煤炭制氢环保吗?
煤炭制氢不环保,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1. 煤炭制氢
1)煤炭制氢原理
通过制氢设备把煤炭制成氢气,水蒸汽为氧化剂,在高温下将碳转化为CO和H2为主的合成气,然后经过煤气净化、CO转化以及H2提纯等主要生产环节生产氢气。
煤炭可以经过各种不同的汽化处理,如流化床、喷流床、固定床等实现煤炭制氢。煤炭制氢的基本原理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现出来。化学反应过程为: C(s)+H2O+heat→CO+H2
此反应过程为吸热过程,重整过程需要额外的热量,煤炭与空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提供了反应所需要的热量。产物中CO再通过水气转移反应被进一步转化为CO2和H2化学反应过程为:CO+H2O→CO2+H2+热
2)煤炭制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已经被商品化,但是这种制氢过程比较复杂,制氢成本高,制备过程中生产的CO2可以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但是由于世界煤炭储量丰富,这种方法仍作为氢气的主要制取方法。
3)优缺点:煤气化制氢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泛,适合大规模制取等优点,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基础。但其存在污染严重等环保问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提高技术水平,才能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中国石化下属金陵石化、齐鲁石化、南化公司成功应用。
2. 绿氢产业随着新能源产业及其储能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会成为未来制氢的主流方式。
氢能源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其中,绿氢的发展尤为重要。政策等诸多方面均推动绿氢发展。
2020年12月29日,中国氢能联盟正式发布《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这是全球首个“绿氢”标准,从温室气体排放量定义氢能,清洁氢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值低于4.90kgCO2e/kgH2的氢气。其中,可再生氢与清洁氢相当于通俗意义上的“绿氢”,
为了实现“3060”碳目标,开发氢能源是重中之重。其中,绿氢的发展尤为重要。国家也大力推动绿氢的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便提到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包括中国石化在内的一众氢能源行业巨头都表示要发展绿氢,推动氢能源向绿氢的转变。未来,绿氢在国内氢能源的占比将有所提升。
3. 煤炭发电环保吗?
煤炭发电不环保,因为通过燃烧燃料发电技术都会将被固化在地壳深处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导致温室效应,煤炭中还伴生有硫硝等矿物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铁硫气体燃煤过程会消耗大量的地面水导致水源紧张,燃烧后剩余的煤灰会占空间
4. 煤炭发电环保吗?
煤炭发电不环保,因为通过燃烧燃料发电技术都会将被固化在地壳深处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导致温室效应,煤炭中还伴生有硫硝等矿物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铁硫气体燃煤过程会消耗大量的地面水导致水源紧张,燃烧后剩余的煤灰会占空间
5. 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是我找到的中国政府《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国务院关于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煤化工清洁高效转型,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国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形成基本格局,企业运营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煤化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主要任务
1. 推动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促进煤炭资源和煤化工产品的高效优化利用和产业联动发展。
2. 推进煤化工技术进步和清洁高效生产。整合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联盟,提高煤化工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速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改造。
3. 加强煤化工出口。通过发掘海外市场需求,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加速煤炭加工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 完善煤炭和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以支持市场化决策制定为导向,明确技术研发的目标和内容,加强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合作,加强技术服务。
5. 加快能源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推行农业与煤化工、热电联产、资源共享等有机结合的新型成长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煤化工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具体措施
1. 加快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重点区域和产业园区建设。
2. 加强对煤化工技术和环保标准的监管和执行力度。
3. 鼓励煤化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转型升级方案。
4. 推进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鼓励煤炭和煤化工企业布局新能源领域。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上是该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该文件提出了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在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环保标准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方面做出努力,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6. 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是我找到的中国政府《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国务院关于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煤化工清洁高效转型,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国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形成基本格局,企业运营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煤化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主要任务
1. 推动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促进煤炭资源和煤化工产品的高效优化利用和产业联动发展。
2. 推进煤化工技术进步和清洁高效生产。整合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联盟,提高煤化工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速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改造。
3. 加强煤化工出口。通过发掘海外市场需求,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加速煤炭加工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 完善煤炭和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以支持市场化决策制定为导向,明确技术研发的目标和内容,加强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合作,加强技术服务。
5. 加快能源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推行农业与煤化工、热电联产、资源共享等有机结合的新型成长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煤化工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具体措施
1. 加快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重点区域和产业园区建设。
2. 加强对煤化工技术和环保标准的监管和执行力度。
3. 鼓励煤化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转型升级方案。
4. 推进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鼓励煤炭和煤化工企业布局新能源领域。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上是该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该文件提出了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在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环保标准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方面做出努力,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7. 煤炭制氢环保吗?
煤炭制氢不环保,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1. 煤炭制氢
1)煤炭制氢原理
通过制氢设备把煤炭制成氢气,水蒸汽为氧化剂,在高温下将碳转化为CO和H2为主的合成气,然后经过煤气净化、CO转化以及H2提纯等主要生产环节生产氢气。
煤炭可以经过各种不同的汽化处理,如流化床、喷流床、固定床等实现煤炭制氢。煤炭制氢的基本原理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现出来。化学反应过程为: C(s)+H2O+heat→CO+H2
此反应过程为吸热过程,重整过程需要额外的热量,煤炭与空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提供了反应所需要的热量。产物中CO再通过水气转移反应被进一步转化为CO2和H2化学反应过程为:CO+H2O→CO2+H2+热
2)煤炭制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已经被商品化,但是这种制氢过程比较复杂,制氢成本高,制备过程中生产的CO2可以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但是由于世界煤炭储量丰富,这种方法仍作为氢气的主要制取方法。
3)优缺点:煤气化制氢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泛,适合大规模制取等优点,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基础。但其存在污染严重等环保问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提高技术水平,才能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中国石化下属金陵石化、齐鲁石化、南化公司成功应用。
2. 绿氢产业随着新能源产业及其储能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会成为未来制氢的主流方式。
氢能源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其中,绿氢的发展尤为重要。政策等诸多方面均推动绿氢发展。
2020年12月29日,中国氢能联盟正式发布《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这是全球首个“绿氢”标准,从温室气体排放量定义氢能,清洁氢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值低于4.90kgCO2e/kgH2的氢气。其中,可再生氢与清洁氢相当于通俗意义上的“绿氢”,
为了实现“3060”碳目标,开发氢能源是重中之重。其中,绿氢的发展尤为重要。国家也大力推动绿氢的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便提到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包括中国石化在内的一众氢能源行业巨头都表示要发展绿氢,推动氢能源向绿氢的转变。未来,绿氢在国内氢能源的占比将有所提升。
8. 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是我找到的中国政府《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国务院关于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煤化工清洁高效转型,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国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形成基本格局,企业运营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煤化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主要任务
1. 推动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促进煤炭资源和煤化工产品的高效优化利用和产业联动发展。
2. 推进煤化工技术进步和清洁高效生产。整合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联盟,提高煤化工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速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改造。
3. 加强煤化工出口。通过发掘海外市场需求,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加速煤炭加工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 完善煤炭和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以支持市场化决策制定为导向,明确技术研发的目标和内容,加强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合作,加强技术服务。
5. 加快能源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推行农业与煤化工、热电联产、资源共享等有机结合的新型成长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煤化工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具体措施
1. 加快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重点区域和产业园区建设。
2. 加强对煤化工技术和环保标准的监管和执行力度。
3. 鼓励煤化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转型升级方案。
4. 推进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鼓励煤炭和煤化工企业布局新能源领域。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上是该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该文件提出了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在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环保标准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方面做出努力,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9. 煤炭发电环保吗?
煤炭发电不环保,因为通过燃烧燃料发电技术都会将被固化在地壳深处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导致温室效应,煤炭中还伴生有硫硝等矿物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铁硫气体燃煤过程会消耗大量的地面水导致水源紧张,燃烧后剩余的煤灰会占空间
10. 煤炭基地建设环保要求?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矿产资源规划、产业政策和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并达到以下建设要求。
一、矿区环境优美
(一)矿区布局合理,标识、标牌等规范统一、清晰美观,矿区生产生活,运行有序、管理规范。
(二)煤炭的生产、运输、储存、地面实行全封闭管理,做到“采煤不见煤”。
(三)实行雨污分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废水、噪音、粉尘得到有效处置,达标排放。
(四)充分利用矿区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设“花园式”矿山,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面积的100%,基本实现矿区环境天蓝、地绿、水净。
二、采用环境友好型开发利用方式
(五)煤炭资源开采应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因地制宜,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采方式,应积极使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与瓦斯协调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六)中东部地区原则上应采取条带式和充填式开采等绿色开采方式,合理控制地面塌陷,鼓励矸石不出井,逐步消灭已有的矸石山,减少土地占用,降低环境污染。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妥善处置率应达到100%。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采方式应符合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要求。
(七)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做到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管理,确保矿区环境得到及时治理和恢复。
(八)涉及多种资源重叠共生的应坚持先上后下,逐层开采,煤炭开发不得对其他资源造成破坏和浪费。
(九)应建立生产全过程能耗核算体系,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
(十)采煤废弃物应有专用堆积场所,并符合安全、环保、监测等规定,采取防扬散、防渗漏或其他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不得流泻到堆场外,造成环境污染。
三、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煤炭及共伴生资源
(十一)应综合评价煤炭及共伴生资源,采用合理的利用方式和处置工艺,确保资源综合利用。
(十二)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应先抽后掘,先抽后采,保持“抽掘采”平衡,合理利用矿井瓦斯;对煤炭共伴生的高岭土、油页岩等资源要有合理利用和处置工艺,应做到综合回收和综合利用。
(十三)对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要分类处理,实现合理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吃干榨尽。在保证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前提下,鼓励利用矿山固体废物用于充填采空区、治理塌陷区等。
(十四)原煤入选率应达到100%,提高精煤质量。
(十五)矿山生产过程中应从源头减少废水产生,实施清污分流,应充分利用矿井水,循环利用洗煤废水。废水重复利用率一般达到85%以上;矿坑涌水在矿区充分自用前提下,余水可作为生态、农田等用水,其水质应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生活废水达标处置,充分用于场区绿化等。
四、建设现代数字化矿山
(十六)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现代化。应加强技术工艺装备的更新改造,采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艺和设备,符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十七)煤炭开采自动化。探索应用井下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积极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
(十八)生产管理信息化。应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实现煤矿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安全生产管理和设备控制的信息化。
(十九)建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矿山科研开发资金不低于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1%。
五、树立良好矿山企业形象
(二十)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培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和煤炭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制度和行动计划,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二十一)应构建企业诚信体系,生产经营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坚持诚实守信,及时公告相关信息。应在公司网站等易于用户访问的位置至少披露:企业组建及后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绩效表现;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负责部门及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确保与利益相关者交流顺畅。
(二十二)企业经营效益良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加大对矿区及周边群众的教育、就业、交通、生活、环保等支持力度,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矿区和谐,实现办矿一处,造福一方。加强利益相关者交流互动,对利益相关者关心的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应主动接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并建立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事件申诉—回应机制,及时受理并回应项目建设或公司运营所在地民众、社会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有关部门对违反环保、健康、安全等法律法规,对利益相关者造成重大损失的矿山企业,应依法严格追责。
(二十三)加强对企业职工和矿区群众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职工技术培训体系、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工满意度不低于70%,矿区群众满意度不低于65%,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纠纷,不得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
11. 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是我找到的中国政府《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国务院关于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煤化工清洁高效转型,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国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形成基本格局,企业运营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煤化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主要任务
1. 推动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促进煤炭资源和煤化工产品的高效优化利用和产业联动发展。
2. 推进煤化工技术进步和清洁高效生产。整合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联盟,提高煤化工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速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改造。
3. 加强煤化工出口。通过发掘海外市场需求,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加速煤炭加工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 完善煤炭和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以支持市场化决策制定为导向,明确技术研发的目标和内容,加强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合作,加强技术服务。
5. 加快能源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推行农业与煤化工、热电联产、资源共享等有机结合的新型成长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煤化工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具体措施
1. 加快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重点区域和产业园区建设。
2. 加强对煤化工技术和环保标准的监管和执行力度。
3. 鼓励煤化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转型升级方案。
4. 推进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鼓励煤炭和煤化工企业布局新能源领域。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上是该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该文件提出了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在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环保标准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方面做出努力,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12. 煤炭基地建设环保要求?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矿产资源规划、产业政策和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并达到以下建设要求。
一、矿区环境优美
(一)矿区布局合理,标识、标牌等规范统一、清晰美观,矿区生产生活,运行有序、管理规范。
(二)煤炭的生产、运输、储存、地面实行全封闭管理,做到“采煤不见煤”。
(三)实行雨污分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废水、噪音、粉尘得到有效处置,达标排放。
(四)充分利用矿区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设“花园式”矿山,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面积的100%,基本实现矿区环境天蓝、地绿、水净。
二、采用环境友好型开发利用方式
(五)煤炭资源开采应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因地制宜,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采方式,应积极使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与瓦斯协调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六)中东部地区原则上应采取条带式和充填式开采等绿色开采方式,合理控制地面塌陷,鼓励矸石不出井,逐步消灭已有的矸石山,减少土地占用,降低环境污染。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妥善处置率应达到100%。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采方式应符合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要求。
(七)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做到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管理,确保矿区环境得到及时治理和恢复。
(八)涉及多种资源重叠共生的应坚持先上后下,逐层开采,煤炭开发不得对其他资源造成破坏和浪费。
(九)应建立生产全过程能耗核算体系,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
(十)采煤废弃物应有专用堆积场所,并符合安全、环保、监测等规定,采取防扬散、防渗漏或其他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不得流泻到堆场外,造成环境污染。
三、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煤炭及共伴生资源
(十一)应综合评价煤炭及共伴生资源,采用合理的利用方式和处置工艺,确保资源综合利用。
(十二)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应先抽后掘,先抽后采,保持“抽掘采”平衡,合理利用矿井瓦斯;对煤炭共伴生的高岭土、油页岩等资源要有合理利用和处置工艺,应做到综合回收和综合利用。
(十三)对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要分类处理,实现合理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吃干榨尽。在保证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前提下,鼓励利用矿山固体废物用于充填采空区、治理塌陷区等。
(十四)原煤入选率应达到100%,提高精煤质量。
(十五)矿山生产过程中应从源头减少废水产生,实施清污分流,应充分利用矿井水,循环利用洗煤废水。废水重复利用率一般达到85%以上;矿坑涌水在矿区充分自用前提下,余水可作为生态、农田等用水,其水质应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生活废水达标处置,充分用于场区绿化等。
四、建设现代数字化矿山
(十六)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现代化。应加强技术工艺装备的更新改造,采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艺和设备,符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十七)煤炭开采自动化。探索应用井下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积极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
(十八)生产管理信息化。应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实现煤矿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安全生产管理和设备控制的信息化。
(十九)建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矿山科研开发资金不低于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1%。
五、树立良好矿山企业形象
(二十)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培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和煤炭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制度和行动计划,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二十一)应构建企业诚信体系,生产经营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坚持诚实守信,及时公告相关信息。应在公司网站等易于用户访问的位置至少披露:企业组建及后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绩效表现;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负责部门及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确保与利益相关者交流顺畅。
(二十二)企业经营效益良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加大对矿区及周边群众的教育、就业、交通、生活、环保等支持力度,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矿区和谐,实现办矿一处,造福一方。加强利益相关者交流互动,对利益相关者关心的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应主动接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并建立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事件申诉—回应机制,及时受理并回应项目建设或公司运营所在地民众、社会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有关部门对违反环保、健康、安全等法律法规,对利益相关者造成重大损失的矿山企业,应依法严格追责。
(二十三)加强对企业职工和矿区群众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职工技术培训体系、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工满意度不低于70%,矿区群众满意度不低于65%,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纠纷,不得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
13. 煤炭制氢环保吗?
煤炭制氢不环保,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1. 煤炭制氢
1)煤炭制氢原理
通过制氢设备把煤炭制成氢气,水蒸汽为氧化剂,在高温下将碳转化为CO和H2为主的合成气,然后经过煤气净化、CO转化以及H2提纯等主要生产环节生产氢气。
煤炭可以经过各种不同的汽化处理,如流化床、喷流床、固定床等实现煤炭制氢。煤炭制氢的基本原理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现出来。化学反应过程为: C(s)+H2O+heat→CO+H2
此反应过程为吸热过程,重整过程需要额外的热量,煤炭与空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提供了反应所需要的热量。产物中CO再通过水气转移反应被进一步转化为CO2和H2化学反应过程为:CO+H2O→CO2+H2+热
2)煤炭制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已经被商品化,但是这种制氢过程比较复杂,制氢成本高,制备过程中生产的CO2可以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但是由于世界煤炭储量丰富,这种方法仍作为氢气的主要制取方法。
3)优缺点:煤气化制氢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泛,适合大规模制取等优点,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基础。但其存在污染严重等环保问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提高技术水平,才能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中国石化下属金陵石化、齐鲁石化、南化公司成功应用。
2. 绿氢产业随着新能源产业及其储能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会成为未来制氢的主流方式。
氢能源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其中,绿氢的发展尤为重要。政策等诸多方面均推动绿氢发展。
2020年12月29日,中国氢能联盟正式发布《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这是全球首个“绿氢”标准,从温室气体排放量定义氢能,清洁氢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值低于4.90kgCO2e/kgH2的氢气。其中,可再生氢与清洁氢相当于通俗意义上的“绿氢”,
为了实现“3060”碳目标,开发氢能源是重中之重。其中,绿氢的发展尤为重要。国家也大力推动绿氢的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便提到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包括中国石化在内的一众氢能源行业巨头都表示要发展绿氢,推动氢能源向绿氢的转变。未来,绿氢在国内氢能源的占比将有所提升。
14. 煤炭制氢环保吗?
煤炭制氢不环保,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1. 煤炭制氢
1)煤炭制氢原理
通过制氢设备把煤炭制成氢气,水蒸汽为氧化剂,在高温下将碳转化为CO和H2为主的合成气,然后经过煤气净化、CO转化以及H2提纯等主要生产环节生产氢气。
煤炭可以经过各种不同的汽化处理,如流化床、喷流床、固定床等实现煤炭制氢。煤炭制氢的基本原理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现出来。化学反应过程为: C(s)+H2O+heat→CO+H2
此反应过程为吸热过程,重整过程需要额外的热量,煤炭与空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提供了反应所需要的热量。产物中CO再通过水气转移反应被进一步转化为CO2和H2化学反应过程为:CO+H2O→CO2+H2+热
2)煤炭制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已经被商品化,但是这种制氢过程比较复杂,制氢成本高,制备过程中生产的CO2可以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但是由于世界煤炭储量丰富,这种方法仍作为氢气的主要制取方法。
3)优缺点:煤气化制氢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泛,适合大规模制取等优点,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基础。但其存在污染严重等环保问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提高技术水平,才能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中国石化下属金陵石化、齐鲁石化、南化公司成功应用。
2. 绿氢产业随着新能源产业及其储能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会成为未来制氢的主流方式。
氢能源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其中,绿氢的发展尤为重要。政策等诸多方面均推动绿氢发展。
2020年12月29日,中国氢能联盟正式发布《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这是全球首个“绿氢”标准,从温室气体排放量定义氢能,清洁氢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值低于4.90kgCO2e/kgH2的氢气。其中,可再生氢与清洁氢相当于通俗意义上的“绿氢”,
为了实现“3060”碳目标,开发氢能源是重中之重。其中,绿氢的发展尤为重要。国家也大力推动绿氢的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便提到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包括中国石化在内的一众氢能源行业巨头都表示要发展绿氢,推动氢能源向绿氢的转变。未来,绿氢在国内氢能源的占比将有所提升。
15. 煤炭基地建设环保要求?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矿产资源规划、产业政策和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并达到以下建设要求。
一、矿区环境优美
(一)矿区布局合理,标识、标牌等规范统一、清晰美观,矿区生产生活,运行有序、管理规范。
(二)煤炭的生产、运输、储存、地面实行全封闭管理,做到“采煤不见煤”。
(三)实行雨污分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废水、噪音、粉尘得到有效处置,达标排放。
(四)充分利用矿区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设“花园式”矿山,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面积的100%,基本实现矿区环境天蓝、地绿、水净。
二、采用环境友好型开发利用方式
(五)煤炭资源开采应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因地制宜,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采方式,应积极使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与瓦斯协调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六)中东部地区原则上应采取条带式和充填式开采等绿色开采方式,合理控制地面塌陷,鼓励矸石不出井,逐步消灭已有的矸石山,减少土地占用,降低环境污染。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妥善处置率应达到100%。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采方式应符合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要求。
(七)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做到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管理,确保矿区环境得到及时治理和恢复。
(八)涉及多种资源重叠共生的应坚持先上后下,逐层开采,煤炭开发不得对其他资源造成破坏和浪费。
(九)应建立生产全过程能耗核算体系,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
(十)采煤废弃物应有专用堆积场所,并符合安全、环保、监测等规定,采取防扬散、防渗漏或其他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不得流泻到堆场外,造成环境污染。
三、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煤炭及共伴生资源
(十一)应综合评价煤炭及共伴生资源,采用合理的利用方式和处置工艺,确保资源综合利用。
(十二)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应先抽后掘,先抽后采,保持“抽掘采”平衡,合理利用矿井瓦斯;对煤炭共伴生的高岭土、油页岩等资源要有合理利用和处置工艺,应做到综合回收和综合利用。
(十三)对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要分类处理,实现合理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吃干榨尽。在保证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前提下,鼓励利用矿山固体废物用于充填采空区、治理塌陷区等。
(十四)原煤入选率应达到100%,提高精煤质量。
(十五)矿山生产过程中应从源头减少废水产生,实施清污分流,应充分利用矿井水,循环利用洗煤废水。废水重复利用率一般达到85%以上;矿坑涌水在矿区充分自用前提下,余水可作为生态、农田等用水,其水质应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生活废水达标处置,充分用于场区绿化等。
四、建设现代数字化矿山
(十六)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现代化。应加强技术工艺装备的更新改造,采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艺和设备,符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十七)煤炭开采自动化。探索应用井下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积极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
(十八)生产管理信息化。应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实现煤矿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安全生产管理和设备控制的信息化。
(十九)建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矿山科研开发资金不低于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1%。
五、树立良好矿山企业形象
(二十)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培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和煤炭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制度和行动计划,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二十一)应构建企业诚信体系,生产经营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坚持诚实守信,及时公告相关信息。应在公司网站等易于用户访问的位置至少披露:企业组建及后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绩效表现;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负责部门及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确保与利益相关者交流顺畅。
(二十二)企业经营效益良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加大对矿区及周边群众的教育、就业、交通、生活、环保等支持力度,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矿区和谐,实现办矿一处,造福一方。加强利益相关者交流互动,对利益相关者关心的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应主动接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并建立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事件申诉—回应机制,及时受理并回应项目建设或公司运营所在地民众、社会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有关部门对违反环保、健康、安全等法律法规,对利益相关者造成重大损失的矿山企业,应依法严格追责。
(二十三)加强对企业职工和矿区群众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职工技术培训体系、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工满意度不低于70%,矿区群众满意度不低于65%,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纠纷,不得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
16. 煤炭基地建设环保要求?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矿产资源规划、产业政策和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并达到以下建设要求。
一、矿区环境优美
(一)矿区布局合理,标识、标牌等规范统一、清晰美观,矿区生产生活,运行有序、管理规范。
(二)煤炭的生产、运输、储存、地面实行全封闭管理,做到“采煤不见煤”。
(三)实行雨污分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废水、噪音、粉尘得到有效处置,达标排放。
(四)充分利用矿区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设“花园式”矿山,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面积的100%,基本实现矿区环境天蓝、地绿、水净。
二、采用环境友好型开发利用方式
(五)煤炭资源开采应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因地制宜,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采方式,应积极使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与瓦斯协调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六)中东部地区原则上应采取条带式和充填式开采等绿色开采方式,合理控制地面塌陷,鼓励矸石不出井,逐步消灭已有的矸石山,减少土地占用,降低环境污染。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妥善处置率应达到100%。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采方式应符合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要求。
(七)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做到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管理,确保矿区环境得到及时治理和恢复。
(八)涉及多种资源重叠共生的应坚持先上后下,逐层开采,煤炭开发不得对其他资源造成破坏和浪费。
(九)应建立生产全过程能耗核算体系,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
(十)采煤废弃物应有专用堆积场所,并符合安全、环保、监测等规定,采取防扬散、防渗漏或其他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不得流泻到堆场外,造成环境污染。
三、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煤炭及共伴生资源
(十一)应综合评价煤炭及共伴生资源,采用合理的利用方式和处置工艺,确保资源综合利用。
(十二)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应先抽后掘,先抽后采,保持“抽掘采”平衡,合理利用矿井瓦斯;对煤炭共伴生的高岭土、油页岩等资源要有合理利用和处置工艺,应做到综合回收和综合利用。
(十三)对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要分类处理,实现合理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吃干榨尽。在保证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前提下,鼓励利用矿山固体废物用于充填采空区、治理塌陷区等。
(十四)原煤入选率应达到100%,提高精煤质量。
(十五)矿山生产过程中应从源头减少废水产生,实施清污分流,应充分利用矿井水,循环利用洗煤废水。废水重复利用率一般达到85%以上;矿坑涌水在矿区充分自用前提下,余水可作为生态、农田等用水,其水质应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生活废水达标处置,充分用于场区绿化等。
四、建设现代数字化矿山
(十六)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现代化。应加强技术工艺装备的更新改造,采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艺和设备,符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十七)煤炭开采自动化。探索应用井下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积极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
(十八)生产管理信息化。应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实现煤矿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安全生产管理和设备控制的信息化。
(十九)建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矿山科研开发资金不低于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1%。
五、树立良好矿山企业形象
(二十)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培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和煤炭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制度和行动计划,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二十一)应构建企业诚信体系,生产经营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坚持诚实守信,及时公告相关信息。应在公司网站等易于用户访问的位置至少披露:企业组建及后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绩效表现;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负责部门及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确保与利益相关者交流顺畅。
(二十二)企业经营效益良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加大对矿区及周边群众的教育、就业、交通、生活、环保等支持力度,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矿区和谐,实现办矿一处,造福一方。加强利益相关者交流互动,对利益相关者关心的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应主动接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并建立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事件申诉—回应机制,及时受理并回应项目建设或公司运营所在地民众、社会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有关部门对违反环保、健康、安全等法律法规,对利益相关者造成重大损失的矿山企业,应依法严格追责。
(二十三)加强对企业职工和矿区群众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职工技术培训体系、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工满意度不低于70%,矿区群众满意度不低于65%,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纠纷,不得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