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信息产业(产业演变对长三角地区的有利影响?)
1. 产业演变对长三角地区的有利影响?
长三角地区可以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金融中心。
2. 深度分析长三角?
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虽然只拥有全国16%的常住人口(不包括港澳台)和不到4%的土地面积,却创造着近1/4的GDP,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长三角具有巨大的科创资源优势,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
虽然长三角相对缺少面向C端的大科技公司,但在芯片、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大飞机等上游领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方面,全中国芯片制造力量“半壁江山”聚集在长三角,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
对外开放方面,长三角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
3. 长三角以什么产业为主?
长三角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产业等为核心。
4. 长三角以什么产业为主?
长三角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产业等为核心。
5. 长三角以什么产业为主?
长三角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产业等为核心。
6. 2020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根据主要数据统计来源,2020年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
第一产业(农业、渔业、林业、牧业等):占比约2.1%左右;
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占比约45%左右;
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商贸业等):占比约52.9%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比例可能会因具体数据统计标准、年份和来源等因素有所差异,仅供参考。
7. 长三角以什么产业为主?
长三角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产业等为核心。
8. 2020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根据主要数据统计来源,2020年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
第一产业(农业、渔业、林业、牧业等):占比约2.1%左右;
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占比约45%左右;
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商贸业等):占比约52.9%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比例可能会因具体数据统计标准、年份和来源等因素有所差异,仅供参考。
9. 2020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根据主要数据统计来源,2020年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
第一产业(农业、渔业、林业、牧业等):占比约2.1%左右;
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占比约45%左右;
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商贸业等):占比约52.9%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比例可能会因具体数据统计标准、年份和来源等因素有所差异,仅供参考。
10. 长三角制造业现状?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制造业生产能力,长三角在改革开放时期,迅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这不仅得益于长三角对国内市场需求敏锐的洞察力,也得益于其迅速融入国际市场大环境的前瞻性策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强,工业化水平高。从制造业总体来看,二〇一七年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增速均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万亿元。
作为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江浙沪地区截至二〇一七年上半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环比均出现提升,根据二〇〇五-二〇一六年两省一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利润正在逐年上升。除了制造业自身发展迅速,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区别与其他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商投资。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外商投资的主要汇集区,其主要投资产业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为首的制造业。
因此,外资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一个强劲动力。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密集型较强,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例如江苏的文化业、金融业、旅游业;浙江的纺织业、化工以及上海的批发零售、汽车制造业等等各类产业琳琅满目且都具备一定的规模。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不仅仅是我国传统制造行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内部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制造业如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涌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上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形成了沿重要交通线集聚的特征,并且在不同产业间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模式,地区一体化程度加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而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又进一步促进了该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产业间的影响随着产业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如纺织服装等产业的扩散性范围较大;计算机、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范围就较小。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调查显示,十二五规划后长三角经济呈现速度减缓的趋势。产业发展的动力单一,经济单纯依靠单一要素推动的弊端渐渐凸显出来。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不再局限于一种甚至几种产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使得长三角传统制造业生产链被逐步淘汰。高生产成本倒逼制造业进行更新转型。过去一味模仿,吸收再利用的产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如何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成为许多制造业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在不断消失,许多加工制造业企业的不断外移也使得长三角制造业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制造业生产的低层次、低研发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的转型都将是长三角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11. 长三角制造业现状?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制造业生产能力,长三角在改革开放时期,迅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这不仅得益于长三角对国内市场需求敏锐的洞察力,也得益于其迅速融入国际市场大环境的前瞻性策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强,工业化水平高。从制造业总体来看,二〇一七年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增速均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万亿元。
作为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江浙沪地区截至二〇一七年上半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环比均出现提升,根据二〇〇五-二〇一六年两省一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利润正在逐年上升。除了制造业自身发展迅速,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区别与其他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商投资。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外商投资的主要汇集区,其主要投资产业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为首的制造业。
因此,外资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一个强劲动力。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密集型较强,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例如江苏的文化业、金融业、旅游业;浙江的纺织业、化工以及上海的批发零售、汽车制造业等等各类产业琳琅满目且都具备一定的规模。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不仅仅是我国传统制造行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内部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制造业如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涌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上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形成了沿重要交通线集聚的特征,并且在不同产业间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模式,地区一体化程度加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而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又进一步促进了该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产业间的影响随着产业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如纺织服装等产业的扩散性范围较大;计算机、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范围就较小。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调查显示,十二五规划后长三角经济呈现速度减缓的趋势。产业发展的动力单一,经济单纯依靠单一要素推动的弊端渐渐凸显出来。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不再局限于一种甚至几种产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使得长三角传统制造业生产链被逐步淘汰。高生产成本倒逼制造业进行更新转型。过去一味模仿,吸收再利用的产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如何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成为许多制造业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在不断消失,许多加工制造业企业的不断外移也使得长三角制造业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制造业生产的低层次、低研发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的转型都将是长三角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12. 长三角地区有哪些国企?
11月27日,三省一市120家国有企业宣布“抱团”,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资百企合作联盟。其中,浙江省海港集团成为该联盟首个轮值理事长单位。
为何要成立这个联盟,未来又将为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联盟轮值理事长、浙江省海港集团董事长毛剑宏。
“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国资委积极谋划、指导推进下,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终于在今天成立,成员全部由长三角地区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组成。”毛剑宏说,联盟的最大使命担当,就是要引导成员单位共同投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资国企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经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谈及一体化发展国资百企合作联盟的定位,毛剑宏说,联盟将打造改革发展经验交流平台、重点课题研究平台、重大项目对接平台、产业创新赋能平台、资本战略协作平台,助力拓展长三角国有经济发展优势,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
据悉,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将每年举办一次“长三角国资国企服务一体化发展论坛”,共同探讨国企如何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集合国资力量,实现协同发展。每年编制发布一本《国资国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白皮书》,总结国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此外,联盟还将助力募集设立“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基金”,重点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体现国资国企的担当意识和砥柱作用。
13. 长三角制造业现状?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制造业生产能力,长三角在改革开放时期,迅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这不仅得益于长三角对国内市场需求敏锐的洞察力,也得益于其迅速融入国际市场大环境的前瞻性策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强,工业化水平高。从制造业总体来看,二〇一七年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增速均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万亿元。
作为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江浙沪地区截至二〇一七年上半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环比均出现提升,根据二〇〇五-二〇一六年两省一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利润正在逐年上升。除了制造业自身发展迅速,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区别与其他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商投资。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外商投资的主要汇集区,其主要投资产业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为首的制造业。
因此,外资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一个强劲动力。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密集型较强,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例如江苏的文化业、金融业、旅游业;浙江的纺织业、化工以及上海的批发零售、汽车制造业等等各类产业琳琅满目且都具备一定的规模。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不仅仅是我国传统制造行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内部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制造业如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涌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上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形成了沿重要交通线集聚的特征,并且在不同产业间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模式,地区一体化程度加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而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又进一步促进了该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产业间的影响随着产业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如纺织服装等产业的扩散性范围较大;计算机、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范围就较小。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调查显示,十二五规划后长三角经济呈现速度减缓的趋势。产业发展的动力单一,经济单纯依靠单一要素推动的弊端渐渐凸显出来。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不再局限于一种甚至几种产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使得长三角传统制造业生产链被逐步淘汰。高生产成本倒逼制造业进行更新转型。过去一味模仿,吸收再利用的产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如何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成为许多制造业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在不断消失,许多加工制造业企业的不断外移也使得长三角制造业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制造业生产的低层次、低研发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的转型都将是长三角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14. 长三角地区有哪些国企?
11月27日,三省一市120家国有企业宣布“抱团”,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资百企合作联盟。其中,浙江省海港集团成为该联盟首个轮值理事长单位。
为何要成立这个联盟,未来又将为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联盟轮值理事长、浙江省海港集团董事长毛剑宏。
“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国资委积极谋划、指导推进下,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终于在今天成立,成员全部由长三角地区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组成。”毛剑宏说,联盟的最大使命担当,就是要引导成员单位共同投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资国企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经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谈及一体化发展国资百企合作联盟的定位,毛剑宏说,联盟将打造改革发展经验交流平台、重点课题研究平台、重大项目对接平台、产业创新赋能平台、资本战略协作平台,助力拓展长三角国有经济发展优势,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
据悉,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将每年举办一次“长三角国资国企服务一体化发展论坛”,共同探讨国企如何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集合国资力量,实现协同发展。每年编制发布一本《国资国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白皮书》,总结国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此外,联盟还将助力募集设立“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基金”,重点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体现国资国企的担当意识和砥柱作用。
15. 长三角地区有哪些国企?
11月27日,三省一市120家国有企业宣布“抱团”,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资百企合作联盟。其中,浙江省海港集团成为该联盟首个轮值理事长单位。
为何要成立这个联盟,未来又将为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联盟轮值理事长、浙江省海港集团董事长毛剑宏。
“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国资委积极谋划、指导推进下,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终于在今天成立,成员全部由长三角地区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组成。”毛剑宏说,联盟的最大使命担当,就是要引导成员单位共同投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资国企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经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谈及一体化发展国资百企合作联盟的定位,毛剑宏说,联盟将打造改革发展经验交流平台、重点课题研究平台、重大项目对接平台、产业创新赋能平台、资本战略协作平台,助力拓展长三角国有经济发展优势,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
据悉,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将每年举办一次“长三角国资国企服务一体化发展论坛”,共同探讨国企如何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集合国资力量,实现协同发展。每年编制发布一本《国资国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白皮书》,总结国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此外,联盟还将助力募集设立“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基金”,重点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体现国资国企的担当意识和砥柱作用。
16. 长三角地区有哪些国企?
11月27日,三省一市120家国有企业宣布“抱团”,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资百企合作联盟。其中,浙江省海港集团成为该联盟首个轮值理事长单位。
为何要成立这个联盟,未来又将为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联盟轮值理事长、浙江省海港集团董事长毛剑宏。
“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国资委积极谋划、指导推进下,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终于在今天成立,成员全部由长三角地区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组成。”毛剑宏说,联盟的最大使命担当,就是要引导成员单位共同投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资国企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经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谈及一体化发展国资百企合作联盟的定位,毛剑宏说,联盟将打造改革发展经验交流平台、重点课题研究平台、重大项目对接平台、产业创新赋能平台、资本战略协作平台,助力拓展长三角国有经济发展优势,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
据悉,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将每年举办一次“长三角国资国企服务一体化发展论坛”,共同探讨国企如何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集合国资力量,实现协同发展。每年编制发布一本《国资国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白皮书》,总结国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此外,联盟还将助力募集设立“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基金”,重点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体现国资国企的担当意识和砥柱作用。
17. 产业演变对长三角地区的有利影响?
长三角地区可以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金融中心。
18. 长三角制造业现状?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制造业生产能力,长三角在改革开放时期,迅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这不仅得益于长三角对国内市场需求敏锐的洞察力,也得益于其迅速融入国际市场大环境的前瞻性策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强,工业化水平高。从制造业总体来看,二〇一七年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增速均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万亿元。
作为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江浙沪地区截至二〇一七年上半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环比均出现提升,根据二〇〇五-二〇一六年两省一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利润正在逐年上升。除了制造业自身发展迅速,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区别与其他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商投资。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外商投资的主要汇集区,其主要投资产业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为首的制造业。
因此,外资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一个强劲动力。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密集型较强,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例如江苏的文化业、金融业、旅游业;浙江的纺织业、化工以及上海的批发零售、汽车制造业等等各类产业琳琅满目且都具备一定的规模。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不仅仅是我国传统制造行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内部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制造业如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涌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上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形成了沿重要交通线集聚的特征,并且在不同产业间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模式,地区一体化程度加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而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又进一步促进了该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产业间的影响随着产业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如纺织服装等产业的扩散性范围较大;计算机、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范围就较小。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调查显示,十二五规划后长三角经济呈现速度减缓的趋势。产业发展的动力单一,经济单纯依靠单一要素推动的弊端渐渐凸显出来。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不再局限于一种甚至几种产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使得长三角传统制造业生产链被逐步淘汰。高生产成本倒逼制造业进行更新转型。过去一味模仿,吸收再利用的产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如何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成为许多制造业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在不断消失,许多加工制造业企业的不断外移也使得长三角制造业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制造业生产的低层次、低研发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的转型都将是长三角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19.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
推进区域内部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建设,必须强化区域共同的社会文化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区域社会文化协定、社会文化规划、社会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和社会文化框架等系统化政策模式推动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与合作交流。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1.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
继续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国有资本占比过高所造成的长三角内资本准入门槛过高、社会文化企业竞争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快社会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社会文化企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准入监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社会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社会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所有制结构和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与释放社会文化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长三角各地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文化领域大部制改革,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创建新型政府社会文化治理模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有关政策意见,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消除地区间贸易壁垒,降低社会文化市场交易成本,为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推动社会文化资源协同开发,打造特色社会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以特色社会文化项目打造为抓手,深入实施重点文学、舞台艺术、影视剧、重大主题美术、优秀少儿作品等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创作生产出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社会文化、具有江南文脉特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社会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积极鼓励社会文化IP创新、技术创新,在各类省市社会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中,优先扶持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高社会文化创意的社会文化项目,实施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科技保护示范工程,完成对江南社会文化、运河社会文化、海派社会文化等社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IP数据库。
统一设计长三角社会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主题宣传口号,利用“大运河”“江南古镇”“江南水乡”等特色社会文化元素,打造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领域顶级节庆、论坛、赛事等高端品牌,如“长三角社会文化艺术节”“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江南民俗节”“江南演艺节”“长三角动漫节”。引导社会文化企业利用上述品牌对长三角各地的相同资源和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大运河休闲娱乐街区”“江南古镇游”“世界社会文化遗产游”“长三角社会文化节庆联盟”等品牌。
3.加快价值链整合,以产业联合升级实现发展一体化
一是对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布局。通过政府协商、规划引导,形成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垂直水平的合理分工布局,如上海发展高端工业研发设计和国际社会文化贸易,江苏重点发展社会文化制造业的工艺设计,浙江强调各种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体系的建设;安徽则更多注重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逐步形成以上海居首、江苏和浙江居中、安徽居尾的雁阵分工格局。
二是重视培育产业组织者。推动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各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骨干企业。以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社会文化项目为引领,积极扶持部分龙头社会文化企业成为社会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者和产业组织者,使龙头社会文化企业向更加关注创意设计、版权交易、发行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垄断模式”转型。
三是强化企业间创新融合。鼓励社会文化产业园区以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意系统,引导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以项目外包的方式与中小、小微社会文化企业分工协作。加快相关性产业的关联互动,引导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间、社会文化企业与非社会文化企业的跨界、跨区域合作。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产业分工。引导更多社会文化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联合舰队”,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国家自贸区的战略机遇,推动并培育长三角内更多社会文化企业、社会文化项目进入《国家社会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鼓励其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信息展示中心和工作室,使长三角成为国际社会文化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4.鼓励第三方平台企业发展,推动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动发展
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价值导向,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平台,由政府主导,重点建设长三角六大共享平台。
一是社会文化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包括公共信息源、合作信息源和交易信息源等在内的信息保障与来源系统。
二是市场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协同建立演出、院线等社会文化市场的准入审批、日常监管、执法处罚等信息抄告制度,协同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区域协同处置能力。
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平台。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区域社会文化市场社会文化企业诚信名单,作为获得区域社会文化产业类发展专项政策扶持前提条件。
四是社会文化消费信息服务平台。以政府采购方式,打造集信息集成、业务开放、支付便捷、服务多元的长三角社会文化消费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与APP应用,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服务与票务销售服务,打造区域社会文化消费“一卡通”项目。
五是社会文化产业国家贸易服务平台。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搭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在政策支持、出口退税、风险保障等方面做好社会文化企业“出海”的“保姆”。
六是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服务平台。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领衔,与阿里巴巴集团、阅文集团、苏宁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知名企业联手,共建建设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联盟,共建“创意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创意创新产业园”等平台。
5.实施制度与政策驱动,加快推进社会文化市场环境一体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法规政策,尤其是社会文化投融资政策、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等,实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市场监管信息的共认共享、消费者权益保护异地受理处置、行政执法协作与支援等目标,构建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准入环境、社会文化市场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市场服务环境。商定签署基于形成三省一市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保护和促进四地社会文化多样性发展、推进四地社会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文化协议。
二是规划引领。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联合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目标、定位、要求、发展战略等,商定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实现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实现步骤、政策保障等,有计划地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合作与一体化建设。
三是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母题,设计长三角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模式,为长三角41个城市提供社会文化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母本,形成长三角41个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主题,同时促进和保护各城市历史社会文化、特色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通过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社会文化活动的丰富化,推动长三角内园区、企业与校园、社区的互动融合,以“时尚性、体验性、活力性、多样性”引领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6.加强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组织
开展实施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长三角特色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机制,创造自由宽松人才发展环境,让优秀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留得住、进得来,用得好”。
一是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共同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办法》,建立引进人才的专门组织,以项目补贴、技术入股、柔性流动等方式,吸引全球各类社会文化产业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功能区开设工作室、创意坊、设计所,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顶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区。
二是重视社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三省一市达成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优化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针对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关键技术开展专项教育。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健全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供需网和高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鼓励社会文化企业实施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价值分配的办法,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社会文化创意人才给予重奖,对带技术、带项目、带创意来长三角创办企业的文创人才给予重点扶持。(郭新茹,陈天宇,2020)
20. 产业演变对长三角地区的有利影响?
长三角地区可以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金融中心。
21. 深度分析长三角?
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虽然只拥有全国16%的常住人口(不包括港澳台)和不到4%的土地面积,却创造着近1/4的GDP,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长三角具有巨大的科创资源优势,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
虽然长三角相对缺少面向C端的大科技公司,但在芯片、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大飞机等上游领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方面,全中国芯片制造力量“半壁江山”聚集在长三角,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
对外开放方面,长三角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
22.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
推进区域内部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建设,必须强化区域共同的社会文化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区域社会文化协定、社会文化规划、社会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和社会文化框架等系统化政策模式推动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与合作交流。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1.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
继续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国有资本占比过高所造成的长三角内资本准入门槛过高、社会文化企业竞争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快社会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社会文化企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准入监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社会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社会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所有制结构和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与释放社会文化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长三角各地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文化领域大部制改革,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创建新型政府社会文化治理模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有关政策意见,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消除地区间贸易壁垒,降低社会文化市场交易成本,为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推动社会文化资源协同开发,打造特色社会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以特色社会文化项目打造为抓手,深入实施重点文学、舞台艺术、影视剧、重大主题美术、优秀少儿作品等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创作生产出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社会文化、具有江南文脉特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社会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积极鼓励社会文化IP创新、技术创新,在各类省市社会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中,优先扶持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高社会文化创意的社会文化项目,实施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科技保护示范工程,完成对江南社会文化、运河社会文化、海派社会文化等社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IP数据库。
统一设计长三角社会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主题宣传口号,利用“大运河”“江南古镇”“江南水乡”等特色社会文化元素,打造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领域顶级节庆、论坛、赛事等高端品牌,如“长三角社会文化艺术节”“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江南民俗节”“江南演艺节”“长三角动漫节”。引导社会文化企业利用上述品牌对长三角各地的相同资源和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大运河休闲娱乐街区”“江南古镇游”“世界社会文化遗产游”“长三角社会文化节庆联盟”等品牌。
3.加快价值链整合,以产业联合升级实现发展一体化
一是对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布局。通过政府协商、规划引导,形成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垂直水平的合理分工布局,如上海发展高端工业研发设计和国际社会文化贸易,江苏重点发展社会文化制造业的工艺设计,浙江强调各种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体系的建设;安徽则更多注重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逐步形成以上海居首、江苏和浙江居中、安徽居尾的雁阵分工格局。
二是重视培育产业组织者。推动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各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骨干企业。以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社会文化项目为引领,积极扶持部分龙头社会文化企业成为社会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者和产业组织者,使龙头社会文化企业向更加关注创意设计、版权交易、发行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垄断模式”转型。
三是强化企业间创新融合。鼓励社会文化产业园区以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意系统,引导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以项目外包的方式与中小、小微社会文化企业分工协作。加快相关性产业的关联互动,引导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间、社会文化企业与非社会文化企业的跨界、跨区域合作。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产业分工。引导更多社会文化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联合舰队”,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国家自贸区的战略机遇,推动并培育长三角内更多社会文化企业、社会文化项目进入《国家社会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鼓励其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信息展示中心和工作室,使长三角成为国际社会文化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4.鼓励第三方平台企业发展,推动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动发展
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价值导向,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平台,由政府主导,重点建设长三角六大共享平台。
一是社会文化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包括公共信息源、合作信息源和交易信息源等在内的信息保障与来源系统。
二是市场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协同建立演出、院线等社会文化市场的准入审批、日常监管、执法处罚等信息抄告制度,协同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区域协同处置能力。
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平台。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区域社会文化市场社会文化企业诚信名单,作为获得区域社会文化产业类发展专项政策扶持前提条件。
四是社会文化消费信息服务平台。以政府采购方式,打造集信息集成、业务开放、支付便捷、服务多元的长三角社会文化消费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与APP应用,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服务与票务销售服务,打造区域社会文化消费“一卡通”项目。
五是社会文化产业国家贸易服务平台。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搭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在政策支持、出口退税、风险保障等方面做好社会文化企业“出海”的“保姆”。
六是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服务平台。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领衔,与阿里巴巴集团、阅文集团、苏宁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知名企业联手,共建建设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联盟,共建“创意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创意创新产业园”等平台。
5.实施制度与政策驱动,加快推进社会文化市场环境一体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法规政策,尤其是社会文化投融资政策、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等,实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市场监管信息的共认共享、消费者权益保护异地受理处置、行政执法协作与支援等目标,构建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准入环境、社会文化市场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市场服务环境。商定签署基于形成三省一市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保护和促进四地社会文化多样性发展、推进四地社会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文化协议。
二是规划引领。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联合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目标、定位、要求、发展战略等,商定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实现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实现步骤、政策保障等,有计划地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合作与一体化建设。
三是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母题,设计长三角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模式,为长三角41个城市提供社会文化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母本,形成长三角41个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主题,同时促进和保护各城市历史社会文化、特色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通过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社会文化活动的丰富化,推动长三角内园区、企业与校园、社区的互动融合,以“时尚性、体验性、活力性、多样性”引领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6.加强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组织
开展实施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长三角特色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机制,创造自由宽松人才发展环境,让优秀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留得住、进得来,用得好”。
一是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共同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办法》,建立引进人才的专门组织,以项目补贴、技术入股、柔性流动等方式,吸引全球各类社会文化产业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功能区开设工作室、创意坊、设计所,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顶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区。
二是重视社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三省一市达成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优化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针对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关键技术开展专项教育。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健全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供需网和高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鼓励社会文化企业实施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价值分配的办法,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社会文化创意人才给予重奖,对带技术、带项目、带创意来长三角创办企业的文创人才给予重点扶持。(郭新茹,陈天宇,2020)
23.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
推进区域内部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建设,必须强化区域共同的社会文化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区域社会文化协定、社会文化规划、社会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和社会文化框架等系统化政策模式推动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与合作交流。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1.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
继续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国有资本占比过高所造成的长三角内资本准入门槛过高、社会文化企业竞争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快社会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社会文化企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准入监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社会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社会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所有制结构和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与释放社会文化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长三角各地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文化领域大部制改革,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创建新型政府社会文化治理模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有关政策意见,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消除地区间贸易壁垒,降低社会文化市场交易成本,为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推动社会文化资源协同开发,打造特色社会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以特色社会文化项目打造为抓手,深入实施重点文学、舞台艺术、影视剧、重大主题美术、优秀少儿作品等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创作生产出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社会文化、具有江南文脉特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社会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积极鼓励社会文化IP创新、技术创新,在各类省市社会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中,优先扶持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高社会文化创意的社会文化项目,实施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科技保护示范工程,完成对江南社会文化、运河社会文化、海派社会文化等社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IP数据库。
统一设计长三角社会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主题宣传口号,利用“大运河”“江南古镇”“江南水乡”等特色社会文化元素,打造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领域顶级节庆、论坛、赛事等高端品牌,如“长三角社会文化艺术节”“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江南民俗节”“江南演艺节”“长三角动漫节”。引导社会文化企业利用上述品牌对长三角各地的相同资源和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大运河休闲娱乐街区”“江南古镇游”“世界社会文化遗产游”“长三角社会文化节庆联盟”等品牌。
3.加快价值链整合,以产业联合升级实现发展一体化
一是对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布局。通过政府协商、规划引导,形成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垂直水平的合理分工布局,如上海发展高端工业研发设计和国际社会文化贸易,江苏重点发展社会文化制造业的工艺设计,浙江强调各种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体系的建设;安徽则更多注重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逐步形成以上海居首、江苏和浙江居中、安徽居尾的雁阵分工格局。
二是重视培育产业组织者。推动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各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骨干企业。以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社会文化项目为引领,积极扶持部分龙头社会文化企业成为社会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者和产业组织者,使龙头社会文化企业向更加关注创意设计、版权交易、发行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垄断模式”转型。
三是强化企业间创新融合。鼓励社会文化产业园区以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意系统,引导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以项目外包的方式与中小、小微社会文化企业分工协作。加快相关性产业的关联互动,引导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间、社会文化企业与非社会文化企业的跨界、跨区域合作。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产业分工。引导更多社会文化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联合舰队”,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国家自贸区的战略机遇,推动并培育长三角内更多社会文化企业、社会文化项目进入《国家社会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鼓励其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信息展示中心和工作室,使长三角成为国际社会文化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4.鼓励第三方平台企业发展,推动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动发展
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价值导向,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平台,由政府主导,重点建设长三角六大共享平台。
一是社会文化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包括公共信息源、合作信息源和交易信息源等在内的信息保障与来源系统。
二是市场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协同建立演出、院线等社会文化市场的准入审批、日常监管、执法处罚等信息抄告制度,协同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区域协同处置能力。
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平台。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区域社会文化市场社会文化企业诚信名单,作为获得区域社会文化产业类发展专项政策扶持前提条件。
四是社会文化消费信息服务平台。以政府采购方式,打造集信息集成、业务开放、支付便捷、服务多元的长三角社会文化消费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与APP应用,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服务与票务销售服务,打造区域社会文化消费“一卡通”项目。
五是社会文化产业国家贸易服务平台。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搭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在政策支持、出口退税、风险保障等方面做好社会文化企业“出海”的“保姆”。
六是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服务平台。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领衔,与阿里巴巴集团、阅文集团、苏宁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知名企业联手,共建建设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联盟,共建“创意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创意创新产业园”等平台。
5.实施制度与政策驱动,加快推进社会文化市场环境一体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法规政策,尤其是社会文化投融资政策、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等,实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市场监管信息的共认共享、消费者权益保护异地受理处置、行政执法协作与支援等目标,构建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准入环境、社会文化市场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市场服务环境。商定签署基于形成三省一市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保护和促进四地社会文化多样性发展、推进四地社会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文化协议。
二是规划引领。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联合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目标、定位、要求、发展战略等,商定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实现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实现步骤、政策保障等,有计划地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合作与一体化建设。
三是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母题,设计长三角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模式,为长三角41个城市提供社会文化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母本,形成长三角41个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主题,同时促进和保护各城市历史社会文化、特色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通过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社会文化活动的丰富化,推动长三角内园区、企业与校园、社区的互动融合,以“时尚性、体验性、活力性、多样性”引领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6.加强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组织
开展实施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长三角特色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机制,创造自由宽松人才发展环境,让优秀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留得住、进得来,用得好”。
一是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共同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办法》,建立引进人才的专门组织,以项目补贴、技术入股、柔性流动等方式,吸引全球各类社会文化产业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功能区开设工作室、创意坊、设计所,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顶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区。
二是重视社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三省一市达成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优化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针对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关键技术开展专项教育。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健全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供需网和高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鼓励社会文化企业实施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价值分配的办法,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社会文化创意人才给予重奖,对带技术、带项目、带创意来长三角创办企业的文创人才给予重点扶持。(郭新茹,陈天宇,2020)
24. 深度分析长三角?
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虽然只拥有全国16%的常住人口(不包括港澳台)和不到4%的土地面积,却创造着近1/4的GDP,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长三角具有巨大的科创资源优势,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
虽然长三角相对缺少面向C端的大科技公司,但在芯片、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大飞机等上游领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方面,全中国芯片制造力量“半壁江山”聚集在长三角,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
对外开放方面,长三角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
25.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
推进区域内部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建设,必须强化区域共同的社会文化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区域社会文化协定、社会文化规划、社会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和社会文化框架等系统化政策模式推动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与合作交流。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1.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
继续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国有资本占比过高所造成的长三角内资本准入门槛过高、社会文化企业竞争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快社会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社会文化企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准入监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社会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社会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所有制结构和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与释放社会文化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长三角各地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文化领域大部制改革,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创建新型政府社会文化治理模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有关政策意见,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消除地区间贸易壁垒,降低社会文化市场交易成本,为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推动社会文化资源协同开发,打造特色社会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以特色社会文化项目打造为抓手,深入实施重点文学、舞台艺术、影视剧、重大主题美术、优秀少儿作品等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创作生产出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社会文化、具有江南文脉特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社会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积极鼓励社会文化IP创新、技术创新,在各类省市社会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中,优先扶持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高社会文化创意的社会文化项目,实施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科技保护示范工程,完成对江南社会文化、运河社会文化、海派社会文化等社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IP数据库。
统一设计长三角社会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主题宣传口号,利用“大运河”“江南古镇”“江南水乡”等特色社会文化元素,打造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领域顶级节庆、论坛、赛事等高端品牌,如“长三角社会文化艺术节”“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江南民俗节”“江南演艺节”“长三角动漫节”。引导社会文化企业利用上述品牌对长三角各地的相同资源和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大运河休闲娱乐街区”“江南古镇游”“世界社会文化遗产游”“长三角社会文化节庆联盟”等品牌。
3.加快价值链整合,以产业联合升级实现发展一体化
一是对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布局。通过政府协商、规划引导,形成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垂直水平的合理分工布局,如上海发展高端工业研发设计和国际社会文化贸易,江苏重点发展社会文化制造业的工艺设计,浙江强调各种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体系的建设;安徽则更多注重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逐步形成以上海居首、江苏和浙江居中、安徽居尾的雁阵分工格局。
二是重视培育产业组织者。推动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各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骨干企业。以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社会文化项目为引领,积极扶持部分龙头社会文化企业成为社会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者和产业组织者,使龙头社会文化企业向更加关注创意设计、版权交易、发行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垄断模式”转型。
三是强化企业间创新融合。鼓励社会文化产业园区以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意系统,引导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以项目外包的方式与中小、小微社会文化企业分工协作。加快相关性产业的关联互动,引导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间、社会文化企业与非社会文化企业的跨界、跨区域合作。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产业分工。引导更多社会文化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联合舰队”,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国家自贸区的战略机遇,推动并培育长三角内更多社会文化企业、社会文化项目进入《国家社会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鼓励其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信息展示中心和工作室,使长三角成为国际社会文化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4.鼓励第三方平台企业发展,推动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动发展
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价值导向,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平台,由政府主导,重点建设长三角六大共享平台。
一是社会文化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包括公共信息源、合作信息源和交易信息源等在内的信息保障与来源系统。
二是市场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协同建立演出、院线等社会文化市场的准入审批、日常监管、执法处罚等信息抄告制度,协同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区域协同处置能力。
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平台。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区域社会文化市场社会文化企业诚信名单,作为获得区域社会文化产业类发展专项政策扶持前提条件。
四是社会文化消费信息服务平台。以政府采购方式,打造集信息集成、业务开放、支付便捷、服务多元的长三角社会文化消费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与APP应用,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服务与票务销售服务,打造区域社会文化消费“一卡通”项目。
五是社会文化产业国家贸易服务平台。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搭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在政策支持、出口退税、风险保障等方面做好社会文化企业“出海”的“保姆”。
六是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服务平台。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领衔,与阿里巴巴集团、阅文集团、苏宁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知名企业联手,共建建设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联盟,共建“创意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创意创新产业园”等平台。
5.实施制度与政策驱动,加快推进社会文化市场环境一体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法规政策,尤其是社会文化投融资政策、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等,实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市场监管信息的共认共享、消费者权益保护异地受理处置、行政执法协作与支援等目标,构建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准入环境、社会文化市场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市场服务环境。商定签署基于形成三省一市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保护和促进四地社会文化多样性发展、推进四地社会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文化协议。
二是规划引领。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联合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目标、定位、要求、发展战略等,商定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实现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实现步骤、政策保障等,有计划地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合作与一体化建设。
三是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母题,设计长三角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模式,为长三角41个城市提供社会文化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母本,形成长三角41个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主题,同时促进和保护各城市历史社会文化、特色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通过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社会文化活动的丰富化,推动长三角内园区、企业与校园、社区的互动融合,以“时尚性、体验性、活力性、多样性”引领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6.加强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组织
开展实施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长三角特色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机制,创造自由宽松人才发展环境,让优秀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留得住、进得来,用得好”。
一是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共同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办法》,建立引进人才的专门组织,以项目补贴、技术入股、柔性流动等方式,吸引全球各类社会文化产业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功能区开设工作室、创意坊、设计所,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顶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区。
二是重视社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三省一市达成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优化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针对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关键技术开展专项教育。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健全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供需网和高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鼓励社会文化企业实施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价值分配的办法,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社会文化创意人才给予重奖,对带技术、带项目、带创意来长三角创办企业的文创人才给予重点扶持。(郭新茹,陈天宇,2020)
26. 产业演变对长三角地区的有利影响?
长三角地区可以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金融中心。
27. 深度分析长三角?
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虽然只拥有全国16%的常住人口(不包括港澳台)和不到4%的土地面积,却创造着近1/4的GDP,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长三角具有巨大的科创资源优势,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
虽然长三角相对缺少面向C端的大科技公司,但在芯片、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大飞机等上游领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方面,全中国芯片制造力量“半壁江山”聚集在长三角,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
对外开放方面,长三角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
28. 2020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根据主要数据统计来源,2020年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
第一产业(农业、渔业、林业、牧业等):占比约2.1%左右;
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占比约45%左右;
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商贸业等):占比约52.9%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比例可能会因具体数据统计标准、年份和来源等因素有所差异,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