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陕西三新三高什么意思?)
1. 陕西三新三高什么意思?
陕西三新三高是指陕西省的三个新兴产业和三个高技术产业。其中,三个新兴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药;三个高技术产业分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当前国家高新技术和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领域。陕西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发展这些产业将有助于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陕西省的整体竞争力。
2. 陕西有色集团是干什么的?
陕西有色集团是以国有资产运营及产权管理和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集团。具有自主开发国内外有色金属资源的实力,工业生产和科研力量雄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已建成包括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勘察设计、加工制造、内外贸易、房地产开发等比较完整的工业综合系统。
3. 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邮编?
航天基地属于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邮编710100
西安航天基地的全称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的航天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也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功能承载区。
成立于2006年11月,于2010年6月26日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规划面积86.64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23.04平方公里,扩展区规划面积63.61平方公里(其中,二期规划面积30.02平方公里,三期规划面积33.59平方公里)。
4. 陕西三新三高什么意思?
陕西三新三高是指陕西省的三个新兴产业和三个高技术产业。其中,三个新兴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药;三个高技术产业分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当前国家高新技术和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领域。陕西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发展这些产业将有助于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陕西省的整体竞争力。
5. 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邮编?
航天基地属于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邮编710100
西安航天基地的全称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的航天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也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功能承载区。
成立于2006年11月,于2010年6月26日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规划面积86.64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23.04平方公里,扩展区规划面积63.61平方公里(其中,二期规划面积30.02平方公里,三期规划面积33.59平方公里)。
6. 西安主要产业?
1、运输设备制造业
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汽车制造业
5、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9.8%。
7. 西安主要产业?
1、运输设备制造业
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汽车制造业
5、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9.8%。
8. 西安东拓包括蓝田吗?
西安东拓是包括蓝田的。
近几年来,人们对“东拓”的印象似乎更为深刻。这一宏伟格局提出,通过灞河岸线、临潼文旅度假中心、临渭现代服务中心等的打造,辐射带动整个东部区域发展,加快大西安新兴功能的拓展。
在“东拓”战略的引领下,西安城市版图迅速扩张,人口与产业亦持续东移。当前,城东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和临潼区乃至渭南临渭区大有连成一片之势。
9. 西咸新区到底算个啥?
西咸新区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辖区,是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示范区、陕西省重点发展开放区、国家级新区和西安市副中心。其总面积为828平方公里,包括咸阳市临渭区、杨陵区、长武县和西安市沣东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秦汉新城等区域,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城市副中心之一。
西咸新区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示范区,旨在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西安市的副中心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西咸新区以“两个引领”(即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指导思想,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西咸新区的建设在推动陕西省和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10. 陕西三新三高什么意思?
陕西三新三高是指陕西省的三个新兴产业和三个高技术产业。其中,三个新兴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药;三个高技术产业分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当前国家高新技术和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领域。陕西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发展这些产业将有助于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陕西省的整体竞争力。
11. 西咸新区到底算个啥?
西咸新区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辖区,是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示范区、陕西省重点发展开放区、国家级新区和西安市副中心。其总面积为828平方公里,包括咸阳市临渭区、杨陵区、长武县和西安市沣东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秦汉新城等区域,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城市副中心之一。
西咸新区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示范区,旨在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西安市的副中心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西咸新区以“两个引领”(即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指导思想,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西咸新区的建设在推动陕西省和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12. 西安主要产业?
1、运输设备制造业
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汽车制造业
5、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9.8%。
13. 西咸新区到底算个啥?
西咸新区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辖区,是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示范区、陕西省重点发展开放区、国家级新区和西安市副中心。其总面积为828平方公里,包括咸阳市临渭区、杨陵区、长武县和西安市沣东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秦汉新城等区域,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城市副中心之一。
西咸新区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示范区,旨在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西安市的副中心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西咸新区以“两个引领”(即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指导思想,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西咸新区的建设在推动陕西省和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14. 西安东拓包括蓝田吗?
西安东拓是包括蓝田的。
近几年来,人们对“东拓”的印象似乎更为深刻。这一宏伟格局提出,通过灞河岸线、临潼文旅度假中心、临渭现代服务中心等的打造,辐射带动整个东部区域发展,加快大西安新兴功能的拓展。
在“东拓”战略的引领下,西安城市版图迅速扩张,人口与产业亦持续东移。当前,城东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和临潼区乃至渭南临渭区大有连成一片之势。
15. 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邮编?
航天基地属于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邮编710100
西安航天基地的全称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的航天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也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功能承载区。
成立于2006年11月,于2010年6月26日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规划面积86.64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23.04平方公里,扩展区规划面积63.61平方公里(其中,二期规划面积30.02平方公里,三期规划面积33.59平方公里)。
16. 陕西三新三高什么意思?
陕西三新三高是指陕西省的三个新兴产业和三个高技术产业。其中,三个新兴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药;三个高技术产业分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当前国家高新技术和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领域。陕西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发展这些产业将有助于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陕西省的整体竞争力。
17. 陕西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 2002年6月中心区控制规划面积21.74平方公里。 截止目前,经开区内共有企业2800多家,引进工业项目500余项。可口可乐、西门子、三菱、日立、罗尔斯·罗伊斯、ABB、海德鲁、康明斯、BP等2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台湾顶新、香港金威、陕重汽、贵航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入驻,促进了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商用汽车产业。总投资19.8亿元的陕汽商用车产业园项目一期已正式投产,07年9月产销量突破百亿元大关。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专用车以及发动机、车桥、零部件制造等方面10多家企业陆续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中集专用车项目一期竣工投产。预计到“十一五”末,商用汽车产业将形成年产重型汽车7万辆、发动机5万台、专用车3万辆、车桥18万根,总产值达350亿元的产业规模。 ——电力电子产业。西门子、日立、三菱、ABB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以及西电集团、山西永济电机等企业构成了经开区电力电子产业的骨干企业,启源机电、西玛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中钢西安重机工业园项目入区建设。“十一五”末,电力电子产业将实现产值120亿元。 ——食品饮料产业。区内已经聚集了可口可乐、金威、顶益、乐百氏、维维、荣氏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了“酒、肉、水、面、奶”产品齐备的食品饮料产业体系。“十一五”末,食品饮料产业将实现产值100亿元。 ——新材料产业。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核心企业西部超导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同时进行铌钛超导线材和棒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西部钛业建成达产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西部金属将建成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属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成为西安经开区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十一五”末将实现产值80亿元。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自2004年4月封关运行以来,已吸引西玛阿达、彩辉显示、BP普瑞新能源、凤城精密机械等入区项目32个项目入区,其中已有24家企业投产。2006年全年实现外贸出口1.9亿美元,累计实现进出口额4.6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名列前茅。2006年12月,经国家正式批准成为全国首批七个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单位,同时具备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研发、监测及维修功能,成为西北第一个保税物流区,并已于2007年11月22日通过西安海关联合验收组的验收。保税物流区正式投入运行,成为西北首家以加工制造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功能完善的内陆“口岸”,将有效的促进陕西和西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经开区成立以来,GDP、技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保持40%左右的发展速度,规模与效益同步并进,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50亿元。 二、“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 西安经开区“十一五”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方针,重点发展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努力促进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将西安经开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西安城市新中心。 经开区“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完成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的跃升;依托四个功能园区,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前进;确保区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引进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50亿元,外贸出口10亿美元,财政收入16亿元,解决就业40万人。 三、功能园区简介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2002年6月21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2004年4月5日封关运作,是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加工区A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底,已有32家中外企业入驻,主导产业包括航空、精密机械、电子和新材料等,其中世界知名企业有英国BP、法国ALSTOM、美国TIFFANY等、美国GE(SMITH)。 ——航空类企业: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CATIC)、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XAE)、西安航空动力控制有限公司(AECC)、庆安公司(与Smiths合资)、英国AMS、APOLLO等十余家企业; ——精密机械类企业:西玛阿达电机、凤城精密等 ——电子类企业:彩虹集团、偏转集团、香港骏德集团 ——新材料企业:BP太阳能、天琪太阳能等。 2006年加工区A区实现进出口额1.9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排名第一。预计2010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5亿美元。 2006年12月,国家在全国59个出口加工区选定7个进行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西安出口加工区是西北地区唯一进行试点的加工区。加工区A区内首期建设三栋保税仓库,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以及1万平方米的露天堆场,于2007年4月投入使用,2007年11月正式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组验收。 加工区A区内海关、商检、银行等机构齐全,企业通关十分便捷。区内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完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泾渭工业园 泾渭工业园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开发区综合优势,与西安市高陵县政府联合共建的重点发展园区之一,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 泾渭工业园于2003年初全面正式启动,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东部制造业向西部转移这一历史机遇下,打造西部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在经开区乃至西安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园区重点发展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三大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已有入区企业50余家,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截止2007年10月,园区基础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已有10平方公里土地达到了“七通一平”。几年来,共建成道路30多公里,形成了“三纵六横 ”的道路网络。区内已有供气能力140蒸吨/小时的热力站一座。现有的泾渭水厂一期日供水3万吨,规划二期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完全能够保证项目的生产生活需求;正在规划中的城区至泾渭工业园第二条供水管线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5万吨。 现有110KV输变电站一座,正在建设的另一座110KV输变电站和开闭所将为入区企业项目建设及生产提供更加充足的电力支持。智能化的车城温泉花园住宅小区将完全满足入区企业的入住要求。可容纳两千学生同时就学的交大经发高中也于06年9月正式开学。正在建设的商益步行街及四星级的国际商务酒店也将为区内企业提供购物、餐饮、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园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服务体系。 此外,省上重点项目陕汽商用车产业园总投资19亿元,一期工程已于05年底建成、投产。西部有色金属研究院投资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园一期也于06年10月正式竣工投产。总投资24.8亿元的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易地搬迁改造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建设,一期工程2008年建成投产。这三大龙头企业的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标志着泾渭工业园三大支柱产业初显雏形。 十一五期间,园区将不断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土地储备,通过实施“1151工程”,即培育一个年产值达100亿、1个50亿、5个20亿、10个5-10亿的企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50亿元的发展目标。 四、地理区位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西安市北城。开发区的中心区位于西安北绕城高速与北二环之间的城市南北中轴线迎宾大道两侧。泾渭工业园、草滩生态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等开发区的其他园区依附在中心区周边。随着西安拉大城市骨架、城市重心北移战略的实施,开发区已经处在西安向北拓展的最前沿。 (1)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 西安市行政中心向北迁移的新址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堡广场附近。目前,新行政中心建设于2007年6月启动。新行政中心北迁将使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这一区域成为西安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新火车客运站北迁: 经过国家铁道部及相关部门的多次反复论证,投资逾百亿元的西安新火车客运站最终选择定点在北三环以北、渭河以南,经开区草滩生态产业园内。该客运站距开发区中央商务区不足两公里,它的建成将充分带动西安、咸阳、铜川等城市乃至整个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并为开发区实现高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铁路运输支持。 (3) 总投资逾贰百亿元的国家渭河综合治理项目直接受益地。 2006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渭河流域治理,重点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下游防洪形势严峻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该规划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其中涉及陕西省投资160亿元。 (4) 航空交通: 开发区距西安国际航空港仅20分钟的车程,目前,该航空港拥有飞往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国际、国内航线155条,年旅客吞吐量逾1000万人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航空港,目前共有20家航空公司在机场经营150余条航线,每天有400余架次的航班在机场起降。200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529万,为全国十大机场增速最快的机场。 从2009年3月开始,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开工,项目总投资103.91亿元,将在现有跑道南侧建设长3800米,宽60米的第二条跑道和平行滑行道,使飞行区达到4F标准,能够起降A380等超大型洲际飞机。新建25.3万平方米的3号航站楼,规模为现有航站楼的4倍,建成后,新建的3号航站楼将和现有的1号、2号候机楼连为一个整体,并有摆渡车往返其间,方便中转旅客转机,各航站楼之间实现一体化交通。 (5) 公路交通: 西安公路建设形成了一个以西安为中心,有9条国家高速在此交汇,形成了贯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6条国道干线通过。绕城高速、机场新线建成,二环路、三环路全面贯通。市区与所辖区县全部开通高速公路。 开发区道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成米字型向外辐射,与开发区相临的绕城高速公路可连通以下高等级公路: 西潼(关): 走西潼高速,可到临潼、渭南、潼关、洛阳、郑州、北京等地; 西阎(良): 西阎高速可到高陵; 西铜(川): 走西铜高速,可到延安、榆林、内蒙等地; 西宝(鸡): 走西宝高速,可到咸阳、杨凌、宝鸡、天水、兰州、乌鲁木齐等地; 西蓝(田): 走西蓝高速、蓝小汽车专用路,可到蓝田、商州、丹凤、武汉、合肥等地。 108国道 : 走108国道,可到周至、佛坪、汉中、成都、重庆等地; (6) 铁路交通: 郑西高速客运专线:2005年9月25日,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正式拉开建设序幕。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全长484.5公里,建成后将满足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旅客列车的需要。 西安火车站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联结陇海、西康、宁西、包西、侯西、咸铜和西户等铁路线。 西安火车站不仅是中国特等客运站之一,而且是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重要站点,我国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方向开往拉萨的列车必须经由西安站。 西安北客站已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运营。西安北客站是目前我国规模第一、亚洲最大的客站。郑西高铁已通车,西安郑州进入2小时经济圈。 西安火车北环线建设完成:2005年4月26日,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开工建设。2006年9月1日,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比预期提前8个月建成通车,总投资18.268亿元。 西安火车货运枢纽建设:西安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是西安铁路枢纽改造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21世纪铁路建设的龙头工程,正线全长81.442公里。 (7)地铁交通 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于2006年9月29日正式动工,已于2011年9月16日下午14时通车运行。1号线于2008年10月29日动工,预计2013年正式完工。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轨道交通运输的城市。 基础设施: 开发区积极致力于营造优良的投资硬环境,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供水:建成日供水量10万吨的水厂; 供电:已建成110KV变电站四座,总容量36.3万KVA; 通讯:市电讯六分局为开发区提供6万门通讯线路,可提供包括DDD、IDD移动电话数据传输的图文传真等多项业务; 供气:陕北天然气管道已进入开发区,可满足入区项目生产、生活需要; 供热:开发区实行集中供热,已建成每小时60蒸吨的第一供热站,城北供热站正在建设之中; 排水:区内的排水管道与市政管网连接,保证污水排放通畅。 配套物流企业: 开发区目前吸引了包括招商局物流、丰书物流(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邮政运输局物流、陕西华通物流等国内多家物流企业入驻。这些项目的入驻,在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 仓库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诸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提升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业务流程改造、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嘿嘿!
18. 陕西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 2002年6月中心区控制规划面积21.74平方公里。 截止目前,经开区内共有企业2800多家,引进工业项目500余项。可口可乐、西门子、三菱、日立、罗尔斯·罗伊斯、ABB、海德鲁、康明斯、BP等2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台湾顶新、香港金威、陕重汽、贵航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入驻,促进了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商用汽车产业。总投资19.8亿元的陕汽商用车产业园项目一期已正式投产,07年9月产销量突破百亿元大关。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专用车以及发动机、车桥、零部件制造等方面10多家企业陆续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中集专用车项目一期竣工投产。预计到“十一五”末,商用汽车产业将形成年产重型汽车7万辆、发动机5万台、专用车3万辆、车桥18万根,总产值达350亿元的产业规模。 ——电力电子产业。西门子、日立、三菱、ABB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以及西电集团、山西永济电机等企业构成了经开区电力电子产业的骨干企业,启源机电、西玛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中钢西安重机工业园项目入区建设。“十一五”末,电力电子产业将实现产值120亿元。 ——食品饮料产业。区内已经聚集了可口可乐、金威、顶益、乐百氏、维维、荣氏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了“酒、肉、水、面、奶”产品齐备的食品饮料产业体系。“十一五”末,食品饮料产业将实现产值100亿元。 ——新材料产业。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核心企业西部超导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同时进行铌钛超导线材和棒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西部钛业建成达产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西部金属将建成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属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成为西安经开区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十一五”末将实现产值80亿元。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自2004年4月封关运行以来,已吸引西玛阿达、彩辉显示、BP普瑞新能源、凤城精密机械等入区项目32个项目入区,其中已有24家企业投产。2006年全年实现外贸出口1.9亿美元,累计实现进出口额4.6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名列前茅。2006年12月,经国家正式批准成为全国首批七个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单位,同时具备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研发、监测及维修功能,成为西北第一个保税物流区,并已于2007年11月22日通过西安海关联合验收组的验收。保税物流区正式投入运行,成为西北首家以加工制造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功能完善的内陆“口岸”,将有效的促进陕西和西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经开区成立以来,GDP、技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保持40%左右的发展速度,规模与效益同步并进,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50亿元。 二、“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 西安经开区“十一五”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方针,重点发展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努力促进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将西安经开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西安城市新中心。 经开区“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完成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的跃升;依托四个功能园区,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前进;确保区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引进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50亿元,外贸出口10亿美元,财政收入16亿元,解决就业40万人。 三、功能园区简介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2002年6月21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2004年4月5日封关运作,是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加工区A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底,已有32家中外企业入驻,主导产业包括航空、精密机械、电子和新材料等,其中世界知名企业有英国BP、法国ALSTOM、美国TIFFANY等、美国GE(SMITH)。 ——航空类企业: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CATIC)、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XAE)、西安航空动力控制有限公司(AECC)、庆安公司(与Smiths合资)、英国AMS、APOLLO等十余家企业; ——精密机械类企业:西玛阿达电机、凤城精密等 ——电子类企业:彩虹集团、偏转集团、香港骏德集团 ——新材料企业:BP太阳能、天琪太阳能等。 2006年加工区A区实现进出口额1.9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排名第一。预计2010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5亿美元。 2006年12月,国家在全国59个出口加工区选定7个进行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西安出口加工区是西北地区唯一进行试点的加工区。加工区A区内首期建设三栋保税仓库,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以及1万平方米的露天堆场,于2007年4月投入使用,2007年11月正式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组验收。 加工区A区内海关、商检、银行等机构齐全,企业通关十分便捷。区内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完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泾渭工业园 泾渭工业园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开发区综合优势,与西安市高陵县政府联合共建的重点发展园区之一,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 泾渭工业园于2003年初全面正式启动,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东部制造业向西部转移这一历史机遇下,打造西部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在经开区乃至西安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园区重点发展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三大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已有入区企业50余家,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截止2007年10月,园区基础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已有10平方公里土地达到了“七通一平”。几年来,共建成道路30多公里,形成了“三纵六横 ”的道路网络。区内已有供气能力140蒸吨/小时的热力站一座。现有的泾渭水厂一期日供水3万吨,规划二期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完全能够保证项目的生产生活需求;正在规划中的城区至泾渭工业园第二条供水管线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5万吨。 现有110KV输变电站一座,正在建设的另一座110KV输变电站和开闭所将为入区企业项目建设及生产提供更加充足的电力支持。智能化的车城温泉花园住宅小区将完全满足入区企业的入住要求。可容纳两千学生同时就学的交大经发高中也于06年9月正式开学。正在建设的商益步行街及四星级的国际商务酒店也将为区内企业提供购物、餐饮、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园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服务体系。 此外,省上重点项目陕汽商用车产业园总投资19亿元,一期工程已于05年底建成、投产。西部有色金属研究院投资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园一期也于06年10月正式竣工投产。总投资24.8亿元的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易地搬迁改造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建设,一期工程2008年建成投产。这三大龙头企业的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标志着泾渭工业园三大支柱产业初显雏形。 十一五期间,园区将不断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土地储备,通过实施“1151工程”,即培育一个年产值达100亿、1个50亿、5个20亿、10个5-10亿的企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50亿元的发展目标。 四、地理区位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西安市北城。开发区的中心区位于西安北绕城高速与北二环之间的城市南北中轴线迎宾大道两侧。泾渭工业园、草滩生态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等开发区的其他园区依附在中心区周边。随着西安拉大城市骨架、城市重心北移战略的实施,开发区已经处在西安向北拓展的最前沿。 (1)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 西安市行政中心向北迁移的新址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堡广场附近。目前,新行政中心建设于2007年6月启动。新行政中心北迁将使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这一区域成为西安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新火车客运站北迁: 经过国家铁道部及相关部门的多次反复论证,投资逾百亿元的西安新火车客运站最终选择定点在北三环以北、渭河以南,经开区草滩生态产业园内。该客运站距开发区中央商务区不足两公里,它的建成将充分带动西安、咸阳、铜川等城市乃至整个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并为开发区实现高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铁路运输支持。 (3) 总投资逾贰百亿元的国家渭河综合治理项目直接受益地。 2006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渭河流域治理,重点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下游防洪形势严峻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该规划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其中涉及陕西省投资160亿元。 (4) 航空交通: 开发区距西安国际航空港仅20分钟的车程,目前,该航空港拥有飞往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国际、国内航线155条,年旅客吞吐量逾1000万人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航空港,目前共有20家航空公司在机场经营150余条航线,每天有400余架次的航班在机场起降。200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529万,为全国十大机场增速最快的机场。 从2009年3月开始,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开工,项目总投资103.91亿元,将在现有跑道南侧建设长3800米,宽60米的第二条跑道和平行滑行道,使飞行区达到4F标准,能够起降A380等超大型洲际飞机。新建25.3万平方米的3号航站楼,规模为现有航站楼的4倍,建成后,新建的3号航站楼将和现有的1号、2号候机楼连为一个整体,并有摆渡车往返其间,方便中转旅客转机,各航站楼之间实现一体化交通。 (5) 公路交通: 西安公路建设形成了一个以西安为中心,有9条国家高速在此交汇,形成了贯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6条国道干线通过。绕城高速、机场新线建成,二环路、三环路全面贯通。市区与所辖区县全部开通高速公路。 开发区道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成米字型向外辐射,与开发区相临的绕城高速公路可连通以下高等级公路: 西潼(关): 走西潼高速,可到临潼、渭南、潼关、洛阳、郑州、北京等地; 西阎(良): 西阎高速可到高陵; 西铜(川): 走西铜高速,可到延安、榆林、内蒙等地; 西宝(鸡): 走西宝高速,可到咸阳、杨凌、宝鸡、天水、兰州、乌鲁木齐等地; 西蓝(田): 走西蓝高速、蓝小汽车专用路,可到蓝田、商州、丹凤、武汉、合肥等地。 108国道 : 走108国道,可到周至、佛坪、汉中、成都、重庆等地; (6) 铁路交通: 郑西高速客运专线:2005年9月25日,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正式拉开建设序幕。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全长484.5公里,建成后将满足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旅客列车的需要。 西安火车站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联结陇海、西康、宁西、包西、侯西、咸铜和西户等铁路线。 西安火车站不仅是中国特等客运站之一,而且是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重要站点,我国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方向开往拉萨的列车必须经由西安站。 西安北客站已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运营。西安北客站是目前我国规模第一、亚洲最大的客站。郑西高铁已通车,西安郑州进入2小时经济圈。 西安火车北环线建设完成:2005年4月26日,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开工建设。2006年9月1日,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比预期提前8个月建成通车,总投资18.268亿元。 西安火车货运枢纽建设:西安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是西安铁路枢纽改造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21世纪铁路建设的龙头工程,正线全长81.442公里。 (7)地铁交通 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于2006年9月29日正式动工,已于2011年9月16日下午14时通车运行。1号线于2008年10月29日动工,预计2013年正式完工。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轨道交通运输的城市。 基础设施: 开发区积极致力于营造优良的投资硬环境,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供水:建成日供水量10万吨的水厂; 供电:已建成110KV变电站四座,总容量36.3万KVA; 通讯:市电讯六分局为开发区提供6万门通讯线路,可提供包括DDD、IDD移动电话数据传输的图文传真等多项业务; 供气:陕北天然气管道已进入开发区,可满足入区项目生产、生活需要; 供热:开发区实行集中供热,已建成每小时60蒸吨的第一供热站,城北供热站正在建设之中; 排水:区内的排水管道与市政管网连接,保证污水排放通畅。 配套物流企业: 开发区目前吸引了包括招商局物流、丰书物流(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邮政运输局物流、陕西华通物流等国内多家物流企业入驻。这些项目的入驻,在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 仓库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诸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提升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业务流程改造、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嘿嘿!
19. 陕西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 2002年6月中心区控制规划面积21.74平方公里。 截止目前,经开区内共有企业2800多家,引进工业项目500余项。可口可乐、西门子、三菱、日立、罗尔斯·罗伊斯、ABB、海德鲁、康明斯、BP等2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台湾顶新、香港金威、陕重汽、贵航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入驻,促进了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商用汽车产业。总投资19.8亿元的陕汽商用车产业园项目一期已正式投产,07年9月产销量突破百亿元大关。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专用车以及发动机、车桥、零部件制造等方面10多家企业陆续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中集专用车项目一期竣工投产。预计到“十一五”末,商用汽车产业将形成年产重型汽车7万辆、发动机5万台、专用车3万辆、车桥18万根,总产值达350亿元的产业规模。 ——电力电子产业。西门子、日立、三菱、ABB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以及西电集团、山西永济电机等企业构成了经开区电力电子产业的骨干企业,启源机电、西玛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中钢西安重机工业园项目入区建设。“十一五”末,电力电子产业将实现产值120亿元。 ——食品饮料产业。区内已经聚集了可口可乐、金威、顶益、乐百氏、维维、荣氏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了“酒、肉、水、面、奶”产品齐备的食品饮料产业体系。“十一五”末,食品饮料产业将实现产值100亿元。 ——新材料产业。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核心企业西部超导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同时进行铌钛超导线材和棒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西部钛业建成达产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西部金属将建成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属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成为西安经开区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十一五”末将实现产值80亿元。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自2004年4月封关运行以来,已吸引西玛阿达、彩辉显示、BP普瑞新能源、凤城精密机械等入区项目32个项目入区,其中已有24家企业投产。2006年全年实现外贸出口1.9亿美元,累计实现进出口额4.6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名列前茅。2006年12月,经国家正式批准成为全国首批七个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单位,同时具备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研发、监测及维修功能,成为西北第一个保税物流区,并已于2007年11月22日通过西安海关联合验收组的验收。保税物流区正式投入运行,成为西北首家以加工制造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功能完善的内陆“口岸”,将有效的促进陕西和西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经开区成立以来,GDP、技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保持40%左右的发展速度,规模与效益同步并进,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50亿元。 二、“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 西安经开区“十一五”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方针,重点发展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努力促进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将西安经开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西安城市新中心。 经开区“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完成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的跃升;依托四个功能园区,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前进;确保区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引进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50亿元,外贸出口10亿美元,财政收入16亿元,解决就业40万人。 三、功能园区简介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2002年6月21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2004年4月5日封关运作,是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加工区A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底,已有32家中外企业入驻,主导产业包括航空、精密机械、电子和新材料等,其中世界知名企业有英国BP、法国ALSTOM、美国TIFFANY等、美国GE(SMITH)。 ——航空类企业: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CATIC)、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XAE)、西安航空动力控制有限公司(AECC)、庆安公司(与Smiths合资)、英国AMS、APOLLO等十余家企业; ——精密机械类企业:西玛阿达电机、凤城精密等 ——电子类企业:彩虹集团、偏转集团、香港骏德集团 ——新材料企业:BP太阳能、天琪太阳能等。 2006年加工区A区实现进出口额1.9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排名第一。预计2010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5亿美元。 2006年12月,国家在全国59个出口加工区选定7个进行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西安出口加工区是西北地区唯一进行试点的加工区。加工区A区内首期建设三栋保税仓库,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以及1万平方米的露天堆场,于2007年4月投入使用,2007年11月正式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组验收。 加工区A区内海关、商检、银行等机构齐全,企业通关十分便捷。区内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完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泾渭工业园 泾渭工业园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开发区综合优势,与西安市高陵县政府联合共建的重点发展园区之一,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 泾渭工业园于2003年初全面正式启动,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东部制造业向西部转移这一历史机遇下,打造西部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在经开区乃至西安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园区重点发展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三大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已有入区企业50余家,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截止2007年10月,园区基础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已有10平方公里土地达到了“七通一平”。几年来,共建成道路30多公里,形成了“三纵六横 ”的道路网络。区内已有供气能力140蒸吨/小时的热力站一座。现有的泾渭水厂一期日供水3万吨,规划二期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完全能够保证项目的生产生活需求;正在规划中的城区至泾渭工业园第二条供水管线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5万吨。 现有110KV输变电站一座,正在建设的另一座110KV输变电站和开闭所将为入区企业项目建设及生产提供更加充足的电力支持。智能化的车城温泉花园住宅小区将完全满足入区企业的入住要求。可容纳两千学生同时就学的交大经发高中也于06年9月正式开学。正在建设的商益步行街及四星级的国际商务酒店也将为区内企业提供购物、餐饮、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园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服务体系。 此外,省上重点项目陕汽商用车产业园总投资19亿元,一期工程已于05年底建成、投产。西部有色金属研究院投资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园一期也于06年10月正式竣工投产。总投资24.8亿元的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易地搬迁改造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建设,一期工程2008年建成投产。这三大龙头企业的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标志着泾渭工业园三大支柱产业初显雏形。 十一五期间,园区将不断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土地储备,通过实施“1151工程”,即培育一个年产值达100亿、1个50亿、5个20亿、10个5-10亿的企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50亿元的发展目标。 四、地理区位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西安市北城。开发区的中心区位于西安北绕城高速与北二环之间的城市南北中轴线迎宾大道两侧。泾渭工业园、草滩生态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等开发区的其他园区依附在中心区周边。随着西安拉大城市骨架、城市重心北移战略的实施,开发区已经处在西安向北拓展的最前沿。 (1)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 西安市行政中心向北迁移的新址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堡广场附近。目前,新行政中心建设于2007年6月启动。新行政中心北迁将使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这一区域成为西安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新火车客运站北迁: 经过国家铁道部及相关部门的多次反复论证,投资逾百亿元的西安新火车客运站最终选择定点在北三环以北、渭河以南,经开区草滩生态产业园内。该客运站距开发区中央商务区不足两公里,它的建成将充分带动西安、咸阳、铜川等城市乃至整个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并为开发区实现高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铁路运输支持。 (3) 总投资逾贰百亿元的国家渭河综合治理项目直接受益地。 2006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渭河流域治理,重点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下游防洪形势严峻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该规划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其中涉及陕西省投资160亿元。 (4) 航空交通: 开发区距西安国际航空港仅20分钟的车程,目前,该航空港拥有飞往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国际、国内航线155条,年旅客吞吐量逾1000万人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航空港,目前共有20家航空公司在机场经营150余条航线,每天有400余架次的航班在机场起降。200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529万,为全国十大机场增速最快的机场。 从2009年3月开始,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开工,项目总投资103.91亿元,将在现有跑道南侧建设长3800米,宽60米的第二条跑道和平行滑行道,使飞行区达到4F标准,能够起降A380等超大型洲际飞机。新建25.3万平方米的3号航站楼,规模为现有航站楼的4倍,建成后,新建的3号航站楼将和现有的1号、2号候机楼连为一个整体,并有摆渡车往返其间,方便中转旅客转机,各航站楼之间实现一体化交通。 (5) 公路交通: 西安公路建设形成了一个以西安为中心,有9条国家高速在此交汇,形成了贯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6条国道干线通过。绕城高速、机场新线建成,二环路、三环路全面贯通。市区与所辖区县全部开通高速公路。 开发区道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成米字型向外辐射,与开发区相临的绕城高速公路可连通以下高等级公路: 西潼(关): 走西潼高速,可到临潼、渭南、潼关、洛阳、郑州、北京等地; 西阎(良): 西阎高速可到高陵; 西铜(川): 走西铜高速,可到延安、榆林、内蒙等地; 西宝(鸡): 走西宝高速,可到咸阳、杨凌、宝鸡、天水、兰州、乌鲁木齐等地; 西蓝(田): 走西蓝高速、蓝小汽车专用路,可到蓝田、商州、丹凤、武汉、合肥等地。 108国道 : 走108国道,可到周至、佛坪、汉中、成都、重庆等地; (6) 铁路交通: 郑西高速客运专线:2005年9月25日,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正式拉开建设序幕。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全长484.5公里,建成后将满足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旅客列车的需要。 西安火车站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联结陇海、西康、宁西、包西、侯西、咸铜和西户等铁路线。 西安火车站不仅是中国特等客运站之一,而且是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重要站点,我国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方向开往拉萨的列车必须经由西安站。 西安北客站已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运营。西安北客站是目前我国规模第一、亚洲最大的客站。郑西高铁已通车,西安郑州进入2小时经济圈。 西安火车北环线建设完成:2005年4月26日,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开工建设。2006年9月1日,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比预期提前8个月建成通车,总投资18.268亿元。 西安火车货运枢纽建设:西安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是西安铁路枢纽改造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21世纪铁路建设的龙头工程,正线全长81.442公里。 (7)地铁交通 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于2006年9月29日正式动工,已于2011年9月16日下午14时通车运行。1号线于2008年10月29日动工,预计2013年正式完工。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轨道交通运输的城市。 基础设施: 开发区积极致力于营造优良的投资硬环境,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供水:建成日供水量10万吨的水厂; 供电:已建成110KV变电站四座,总容量36.3万KVA; 通讯:市电讯六分局为开发区提供6万门通讯线路,可提供包括DDD、IDD移动电话数据传输的图文传真等多项业务; 供气:陕北天然气管道已进入开发区,可满足入区项目生产、生活需要; 供热:开发区实行集中供热,已建成每小时60蒸吨的第一供热站,城北供热站正在建设之中; 排水:区内的排水管道与市政管网连接,保证污水排放通畅。 配套物流企业: 开发区目前吸引了包括招商局物流、丰书物流(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邮政运输局物流、陕西华通物流等国内多家物流企业入驻。这些项目的入驻,在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 仓库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诸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提升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业务流程改造、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嘿嘿!
20. 西咸新区到底算个啥?
西咸新区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辖区,是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示范区、陕西省重点发展开放区、国家级新区和西安市副中心。其总面积为828平方公里,包括咸阳市临渭区、杨陵区、长武县和西安市沣东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秦汉新城等区域,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城市副中心之一。
西咸新区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示范区,旨在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西安市的副中心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西咸新区以“两个引领”(即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指导思想,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西咸新区的建设在推动陕西省和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21. 西安主要产业?
1、运输设备制造业
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汽车制造业
5、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9.8%。
22. 西安东拓包括蓝田吗?
西安东拓是包括蓝田的。
近几年来,人们对“东拓”的印象似乎更为深刻。这一宏伟格局提出,通过灞河岸线、临潼文旅度假中心、临渭现代服务中心等的打造,辐射带动整个东部区域发展,加快大西安新兴功能的拓展。
在“东拓”战略的引领下,西安城市版图迅速扩张,人口与产业亦持续东移。当前,城东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和临潼区乃至渭南临渭区大有连成一片之势。
23. 陕西有色集团是干什么的?
陕西有色集团是以国有资产运营及产权管理和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集团。具有自主开发国内外有色金属资源的实力,工业生产和科研力量雄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已建成包括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勘察设计、加工制造、内外贸易、房地产开发等比较完整的工业综合系统。
24. 西安东拓包括蓝田吗?
西安东拓是包括蓝田的。
近几年来,人们对“东拓”的印象似乎更为深刻。这一宏伟格局提出,通过灞河岸线、临潼文旅度假中心、临渭现代服务中心等的打造,辐射带动整个东部区域发展,加快大西安新兴功能的拓展。
在“东拓”战略的引领下,西安城市版图迅速扩张,人口与产业亦持续东移。当前,城东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和临潼区乃至渭南临渭区大有连成一片之势。
25. 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邮编?
航天基地属于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邮编710100
西安航天基地的全称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的航天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也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功能承载区。
成立于2006年11月,于2010年6月26日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规划面积86.64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23.04平方公里,扩展区规划面积63.61平方公里(其中,二期规划面积30.02平方公里,三期规划面积33.59平方公里)。
26. 陕西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 2002年6月中心区控制规划面积21.74平方公里。 截止目前,经开区内共有企业2800多家,引进工业项目500余项。可口可乐、西门子、三菱、日立、罗尔斯·罗伊斯、ABB、海德鲁、康明斯、BP等2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台湾顶新、香港金威、陕重汽、贵航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入驻,促进了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商用汽车产业。总投资19.8亿元的陕汽商用车产业园项目一期已正式投产,07年9月产销量突破百亿元大关。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专用车以及发动机、车桥、零部件制造等方面10多家企业陆续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中集专用车项目一期竣工投产。预计到“十一五”末,商用汽车产业将形成年产重型汽车7万辆、发动机5万台、专用车3万辆、车桥18万根,总产值达350亿元的产业规模。 ——电力电子产业。西门子、日立、三菱、ABB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以及西电集团、山西永济电机等企业构成了经开区电力电子产业的骨干企业,启源机电、西玛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中钢西安重机工业园项目入区建设。“十一五”末,电力电子产业将实现产值120亿元。 ——食品饮料产业。区内已经聚集了可口可乐、金威、顶益、乐百氏、维维、荣氏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了“酒、肉、水、面、奶”产品齐备的食品饮料产业体系。“十一五”末,食品饮料产业将实现产值100亿元。 ——新材料产业。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核心企业西部超导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同时进行铌钛超导线材和棒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西部钛业建成达产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西部金属将建成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属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成为西安经开区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十一五”末将实现产值80亿元。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自2004年4月封关运行以来,已吸引西玛阿达、彩辉显示、BP普瑞新能源、凤城精密机械等入区项目32个项目入区,其中已有24家企业投产。2006年全年实现外贸出口1.9亿美元,累计实现进出口额4.6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名列前茅。2006年12月,经国家正式批准成为全国首批七个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单位,同时具备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研发、监测及维修功能,成为西北第一个保税物流区,并已于2007年11月22日通过西安海关联合验收组的验收。保税物流区正式投入运行,成为西北首家以加工制造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功能完善的内陆“口岸”,将有效的促进陕西和西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经开区成立以来,GDP、技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保持40%左右的发展速度,规模与效益同步并进,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50亿元。 二、“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 西安经开区“十一五”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方针,重点发展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努力促进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将西安经开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西安城市新中心。 经开区“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完成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的跃升;依托四个功能园区,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前进;确保区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引进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50亿元,外贸出口10亿美元,财政收入16亿元,解决就业40万人。 三、功能园区简介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2002年6月21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2004年4月5日封关运作,是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加工区A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底,已有32家中外企业入驻,主导产业包括航空、精密机械、电子和新材料等,其中世界知名企业有英国BP、法国ALSTOM、美国TIFFANY等、美国GE(SMITH)。 ——航空类企业: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CATIC)、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XAE)、西安航空动力控制有限公司(AECC)、庆安公司(与Smiths合资)、英国AMS、APOLLO等十余家企业; ——精密机械类企业:西玛阿达电机、凤城精密等 ——电子类企业:彩虹集团、偏转集团、香港骏德集团 ——新材料企业:BP太阳能、天琪太阳能等。 2006年加工区A区实现进出口额1.9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排名第一。预计2010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5亿美元。 2006年12月,国家在全国59个出口加工区选定7个进行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西安出口加工区是西北地区唯一进行试点的加工区。加工区A区内首期建设三栋保税仓库,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以及1万平方米的露天堆场,于2007年4月投入使用,2007年11月正式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组验收。 加工区A区内海关、商检、银行等机构齐全,企业通关十分便捷。区内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完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泾渭工业园 泾渭工业园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开发区综合优势,与西安市高陵县政府联合共建的重点发展园区之一,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 泾渭工业园于2003年初全面正式启动,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东部制造业向西部转移这一历史机遇下,打造西部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在经开区乃至西安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园区重点发展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三大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已有入区企业50余家,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截止2007年10月,园区基础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已有10平方公里土地达到了“七通一平”。几年来,共建成道路30多公里,形成了“三纵六横 ”的道路网络。区内已有供气能力140蒸吨/小时的热力站一座。现有的泾渭水厂一期日供水3万吨,规划二期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完全能够保证项目的生产生活需求;正在规划中的城区至泾渭工业园第二条供水管线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5万吨。 现有110KV输变电站一座,正在建设的另一座110KV输变电站和开闭所将为入区企业项目建设及生产提供更加充足的电力支持。智能化的车城温泉花园住宅小区将完全满足入区企业的入住要求。可容纳两千学生同时就学的交大经发高中也于06年9月正式开学。正在建设的商益步行街及四星级的国际商务酒店也将为区内企业提供购物、餐饮、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园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服务体系。 此外,省上重点项目陕汽商用车产业园总投资19亿元,一期工程已于05年底建成、投产。西部有色金属研究院投资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园一期也于06年10月正式竣工投产。总投资24.8亿元的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易地搬迁改造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建设,一期工程2008年建成投产。这三大龙头企业的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标志着泾渭工业园三大支柱产业初显雏形。 十一五期间,园区将不断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土地储备,通过实施“1151工程”,即培育一个年产值达100亿、1个50亿、5个20亿、10个5-10亿的企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50亿元的发展目标。 四、地理区位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西安市北城。开发区的中心区位于西安北绕城高速与北二环之间的城市南北中轴线迎宾大道两侧。泾渭工业园、草滩生态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等开发区的其他园区依附在中心区周边。随着西安拉大城市骨架、城市重心北移战略的实施,开发区已经处在西安向北拓展的最前沿。 (1)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 西安市行政中心向北迁移的新址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堡广场附近。目前,新行政中心建设于2007年6月启动。新行政中心北迁将使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这一区域成为西安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新火车客运站北迁: 经过国家铁道部及相关部门的多次反复论证,投资逾百亿元的西安新火车客运站最终选择定点在北三环以北、渭河以南,经开区草滩生态产业园内。该客运站距开发区中央商务区不足两公里,它的建成将充分带动西安、咸阳、铜川等城市乃至整个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并为开发区实现高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铁路运输支持。 (3) 总投资逾贰百亿元的国家渭河综合治理项目直接受益地。 2006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渭河流域治理,重点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下游防洪形势严峻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该规划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其中涉及陕西省投资160亿元。 (4) 航空交通: 开发区距西安国际航空港仅20分钟的车程,目前,该航空港拥有飞往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国际、国内航线155条,年旅客吞吐量逾1000万人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航空港,目前共有20家航空公司在机场经营150余条航线,每天有400余架次的航班在机场起降。200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529万,为全国十大机场增速最快的机场。 从2009年3月开始,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开工,项目总投资103.91亿元,将在现有跑道南侧建设长3800米,宽60米的第二条跑道和平行滑行道,使飞行区达到4F标准,能够起降A380等超大型洲际飞机。新建25.3万平方米的3号航站楼,规模为现有航站楼的4倍,建成后,新建的3号航站楼将和现有的1号、2号候机楼连为一个整体,并有摆渡车往返其间,方便中转旅客转机,各航站楼之间实现一体化交通。 (5) 公路交通: 西安公路建设形成了一个以西安为中心,有9条国家高速在此交汇,形成了贯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6条国道干线通过。绕城高速、机场新线建成,二环路、三环路全面贯通。市区与所辖区县全部开通高速公路。 开发区道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成米字型向外辐射,与开发区相临的绕城高速公路可连通以下高等级公路: 西潼(关): 走西潼高速,可到临潼、渭南、潼关、洛阳、郑州、北京等地; 西阎(良): 西阎高速可到高陵; 西铜(川): 走西铜高速,可到延安、榆林、内蒙等地; 西宝(鸡): 走西宝高速,可到咸阳、杨凌、宝鸡、天水、兰州、乌鲁木齐等地; 西蓝(田): 走西蓝高速、蓝小汽车专用路,可到蓝田、商州、丹凤、武汉、合肥等地。 108国道 : 走108国道,可到周至、佛坪、汉中、成都、重庆等地; (6) 铁路交通: 郑西高速客运专线:2005年9月25日,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正式拉开建设序幕。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全长484.5公里,建成后将满足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旅客列车的需要。 西安火车站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联结陇海、西康、宁西、包西、侯西、咸铜和西户等铁路线。 西安火车站不仅是中国特等客运站之一,而且是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重要站点,我国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方向开往拉萨的列车必须经由西安站。 西安北客站已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运营。西安北客站是目前我国规模第一、亚洲最大的客站。郑西高铁已通车,西安郑州进入2小时经济圈。 西安火车北环线建设完成:2005年4月26日,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开工建设。2006年9月1日,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比预期提前8个月建成通车,总投资18.268亿元。 西安火车货运枢纽建设:西安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是西安铁路枢纽改造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21世纪铁路建设的龙头工程,正线全长81.442公里。 (7)地铁交通 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于2006年9月29日正式动工,已于2011年9月16日下午14时通车运行。1号线于2008年10月29日动工,预计2013年正式完工。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轨道交通运输的城市。 基础设施: 开发区积极致力于营造优良的投资硬环境,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供水:建成日供水量10万吨的水厂; 供电:已建成110KV变电站四座,总容量36.3万KVA; 通讯:市电讯六分局为开发区提供6万门通讯线路,可提供包括DDD、IDD移动电话数据传输的图文传真等多项业务; 供气:陕北天然气管道已进入开发区,可满足入区项目生产、生活需要; 供热:开发区实行集中供热,已建成每小时60蒸吨的第一供热站,城北供热站正在建设之中; 排水:区内的排水管道与市政管网连接,保证污水排放通畅。 配套物流企业: 开发区目前吸引了包括招商局物流、丰书物流(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邮政运输局物流、陕西华通物流等国内多家物流企业入驻。这些项目的入驻,在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 仓库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诸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提升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业务流程改造、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嘿嘿!
27. 2023年已审批开工的项目有哪些?
河北
名单共列项目507项,总投资1.32万亿元,2023年预计完成投资2600.1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61项,总投资5455.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1093.4亿元;续建项目194项,总投资6646.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1298.8亿元;建成投产项目52项,总投资113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207.9亿元。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补短板等领域。
从行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56个,总投资3213.2亿元,主要包括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
产业链现代化提升项目70个,总投资2762.6亿元,主要包括钢铁石化、食品、农业产业化、轻工等领域项目。
现代服务业项目89个,总投资1166.7亿元,主要包括孵化产业设施、商贸物流、文体旅游等领域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63个,总投资5369.4亿元,主要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领域项目。
民生补短板项目29个,总投资720.3亿元,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项目。
山东
2023年省重点项目共1400个,总投资1.0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46亿元。
重点项目包括三个方向: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700项,主要是紧扣“十强”产业、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降碳提质以及新兴产业绿色赋能、数字化转型,推动一批“四新”投资项目和支撑产业突破发展的重点骨干项目。
“双招双引”签约项目200项,主要是做好省级重大招商签约活动、市县负责同志招商引资活动成果落地,将各地已正式签约或签订投资意向的优质项目纳入推进体系,项目以省外投资为主、确保2023年开工落地。
补短板项目500项,主要是聚焦生态环保、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粮食能源储备、社会民生保障等,推进一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民生保障能力、补齐短板弱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四川
2023年四川省重点项目名单,涵盖新开工项目236个,续建项目464个。其中,产业类项目数量最多,为346个;其次是基础设施项目,271个;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项目、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项目分别为60个、23个。
1月3日,四川省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举行。本次现场推进项目共423个、总投资7483.7亿元。据了解,此次开工建设能源项目35个、总投资386.2亿元。其中,电源项目19个、总投资299.4亿元,包括华能彭州燃机、道孚县“1+N”等项目;电网项目15个、总投资31.8亿元,包括德阳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自铁路成都罗家湾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等;煤炭储备基地项目1个、总投资55亿元,为广汇物流四川广元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构建多能互补、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有效提升全省特别是负荷中心供电能力,满足重要用户用电需求;增强全省电煤应急保障能力。
此外,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建议清单,共248个项目,总投资约3.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15亿元。
其中,交通项目共有69个纳入清单,总投资超1.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65亿元。制造业项目计划实施58个,总投资达5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70亿元,主要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航空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晶硅光伏、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此外,两地拟推动实施17个创新平台项目。其中,位于重庆的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位于成都市的智慧医疗医学中心二期项目等计划在2023年完工。
重庆
政协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重庆市发改委表示,2023年重庆计划市级重大项目个数是1123个,这也是历年来市级重大项目首次上千,总投资约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15.4%、18.4%,计划新开工项目296个、完工投用项目228个;前期规划研究项目240个、总投资约1.1万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计划投资868亿元,其中电子产业计划投资增长253.7%、新能源汽车增长176.5%、新材料产业增长107.4%。
今年高铁全面发力,6条高铁,渝昆、渝黔、渝万、渝西、城达万、成渝中线全面建设,计划新开工渝宜高铁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有序推进,计划新开工轨道交通7号线、17号线,跟高新区密切相关,以及市郊铁路中心城区至永川线、中心城区到南川线。
中心城区的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700亿元以上、占比超过40%;主城都市区年度计划投资占比超过70%。
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同比增长290%,教育项目同比增长80%,健康项目同比增长48%。
福建
2023年度省重点项目1580个,其中省在建重点项目1409个,省预备重点项目171个,总投资4.0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480亿元。
分行业来看:省在建重点项目(1409):农林水利104个、交通116个、能源37个、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184个、工业691个、服务业135个、社会事业142个。
省预备重点项目(171)个:农林水利11个、交通29个、能源12个、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20个、工业77个、服务业12个、社会事业10个。
河南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新型基础设施等10大领域,梳理出1万个左右重大项目,力争2023年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
同时,继续办好“三个一批”活动,完善“三个一批”活动评价细则和项目遴选核查程序,带动2023年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15万亿元。
据统计,全省集中签约项目611个,总投资7069亿元;开工项目1271个,总投资1.6万亿元;投产项目1443个,总投资8792亿元。
为进一步突出标志性项目的引领作用,河南围绕产业转型、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水利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等4个领域,遴选100个百亿级重大项目,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责任领导”要求强力推进。
目前,已列入“双百工程”项目110余个,总投资近1.8万亿元,其中,单个项目平均超过150亿元,一季度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
上海
上海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150亿元。
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91项,其中科技产业类77项,社会民生类27项,生态文明建设类17项,城市基础设施类62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类8项;另计划安排预备项目48项。
目前,已列入“双百工程”项目110余个,总投资近1.8万亿元,其中,单个项目平均超过150亿元,一季度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
陕西
陕西今年安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643个,总投资20356亿元,年度投资4818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47个,年度投资1667亿元。
这64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陕西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战略和发展定位,重点推进2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两链融合”项目87个,总投资1411亿元,年度投资41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增加46个,总投资增加838亿元,年度投资增加432亿元,在全省总盘子中的占比分别提升了2.8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煤炭分质利用、可降解塑料、高端聚烯烃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有55个,总投资3393.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62.7亿元,占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总盘子的17.8%。
2023年,陕西计划组织实施镇安、富平、柞水抽水蓄能电站等20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1190.27亿元、同比增长65.3%,年度投资622.3亿元、同比增长91.5%。
2023年,陕西计划组织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1个,总投资7199亿元、同比增长27%,年度投资1355亿元、同比增长72.8%,占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总盘子的28.1%。
广东
广东全年将安排省重点项目1530个,总投资约8.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规模的项目达205个,50亿元至100亿元规模的项目有152个,囊括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共三大行业。
其中,安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项目991个,年度计划投资6758亿元;安排铁路项目35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8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共1491亿元;安排综合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类项目371个,年度计划投资4900亿元;安排科创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85亿元。
分行业来看:基础设施工程年度计划投资6159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61.6%;
产业工程年度计划投资3109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31.1%;
民生保障工程年度计划投资732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7.3%。
北京
2023年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此次活动共有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486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2个,总投资超420亿元;社会投资项目22个,总投资超过340亿元。
项目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工永丰数字科技中心等12个高精尖产业项目;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开工京唐城际铁路北京隧道段等21个基础设施项目;聚焦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8个城市更新项目;聚焦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9个民生改善项目。
项目预计2023年内完成投资超140亿元,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塑造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和百姓获得感,助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和活力。
目前已梳理出一季度计划开工160项市区重大项目。除1月份开工50个项目外,二、三月份计划开工项目110个,总投资近2200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3个、总投资超2020亿元,包括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2023年保障性住房项目(打捆)等2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
预计今年将持续发挥“3个100”市重点工程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集中推进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对全市投资支撑比例将保持在三成以上,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天津
2月1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关于着力推动经济运行一季度良好开局全年整体好转的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2023年重点建设项目673个,总投资1.5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60.57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92个,总投资3154.54亿元,年度投资934.12亿元;续建项目481个,总投资1.22万亿元,年度投资1426.44亿元。
安排重点储备项目182个,总投资3834.62亿元。其中,科技和产业创新类项目127个、总投资2399.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7.98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201个、总投资2782.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30.98亿元;基础设施和城市更新等项目320个、总投资10721.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49.24亿元;民生改善类项目207个、总投资3246.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2.37亿元。
2月2日,天津市发改委公布天津市2023年重点建设、重点储备项目名单。天津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73个,重点储备项目182个。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及大宗气体站项目、中芯国际T2/T3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晶圆再生项目、飞腾芯片研发平台改造等项目。重点储备项目清单中,包括西青区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中科曙光天津产业基地三期工程等项目。
浙江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重大项目实施计划》。2023年推进省重大项目1000个左右,计划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第一批安排省重大项目791个,年度计划投资8337亿元。力争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超过100%。
新开工重大项目:第一批安排杭州地铁四期、金七门核电一期、安华水库扩容提升、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等251个新建项目,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2729亿元。
续建重大项目:第一批安排通苏嘉甬铁路、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东苕溪防洪后续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衢江抽水蓄能电站、湖畔实验室、省全民健身中心等540个续建项目,确保2023年完成投资5608亿元。
贵州
2023年,贵州计划推进实施省重大项目4000个以上、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2023年,贵州省还将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安排省级政府年度投资计划490亿元左右,大力推进25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建设。其中,重点扩大产业投资,深入实施产业及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为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情况:共开工重大项目687个,总投资3767.67亿元,其中“四化”项目564个、基础设施项目88个、民生工程35个。
安徽
1月3日,安徽省召开一季度全省投资和重点项目工作推进会,今年一季度,全省开工项目1017个,总投资706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56.7亿元,涉及制造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额占总投资额70.8%。
各地各部门将增强“拼”和“抢”的紧迫感,聚焦重点领域,强化项目支撑,突出招大引强,推动项目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力争首季“开门红”。
2023年,安徽将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京台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扩建、长江安庆河段治理等项目;高铁、高速通车里程分别新增125公里、300公里以上;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推出PPP标杆项目10个以上。
江西
2023年江西将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持续打好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四大攻坚行动”,2023年初步计划实施3527个省大中型项目,总投资4.42万亿元左右,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56万亿元左右。
1月30日,江西省发改委发布《关于2023年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备选项目的公式》,将拟上报国家的99个项目按投资方向分类予以公示。
99个项目按投资方向分成四类。其中,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项目9个、尾矿库治理项目3个、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15个、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程项目72个。
99个项目总投资金额合计约218.46亿元,其中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项目总投资金额98.6亿元、尾矿库治理项目总投资金额1.23亿元、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总投资金额7.73亿元、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程项目总投资金额110.89亿元。
2月6日,2023年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协同联动开工暨2023年“项目大会战”动员大会举行。2023年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工重大项目1234个,为2023年省大中型项目清单中计划一季度开工的项目,总投资11801亿元。其中,10-50亿元项目342个,50亿元以上项目37个。
2023年省级层面重点推进大中型建设项目3558个(均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计划年度完成投资1.56万亿,其中往年已开工在建项目1820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8519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1738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7042亿元。
云南
1月28日云南召开2023年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暨开工推进会,今年一季度,云南全省计划开工项目675个、总投资19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64亿元。
根据项目计划书,能源以外工业项目228个、能源工业项目61个、农业项目268个、数字经济项目32个、文化旅游项目86个。昆明、曲靖开工项目数均超过100个,昆明、曲靖、红河开工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均超过100亿元,滇中5州(市)势头强劲,开工项目个数、年度计划投资规模占全省的60%左右。
云南将围绕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锚定产业投资完成1万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提升至50%以上的目标任务,推动各地优势资源加快产业化,推动外向型经济向重点口岸聚集,推动重点园区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江苏
江苏制定了一份2023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220个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5666亿元,较上一年增加76亿元。另有储备项目45个,比上一年增加18个。储备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旨在为稳投资、稳增长蓄能储劲。
江苏220项省级重点项目中,产业项目有180个,比去年增加14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58个,比去年增加21个。这些项目中,147个是江苏50条重点产业链上的项目。
1月10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2023年江苏将牢牢抓住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这个重点,进一步扩大交通有效投资。
今年江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2亿元,同比增长10.7%。2023年江苏将确保南沿江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潍坊至宿迁铁路,力争开工合肥至宿迁铁路宿迁至泗县段。进一步推动铁路专(支)线进港口、进园区,建成滨海港铁路支线、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工装配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
甘肃
2023年甘肃省将持续扩大交通领域有效投资,计划完成投资1300亿元,8个县将实现通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平庆铁路、兰张三四线武张段,加快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力争年内开工;强化城镇建设补短板。
辽宁
2023年,辽宁省拟新开工建设重大项目20个,主要包括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中石油大连石化搬迁改造,徐大堡核电1、2号机组,沈阳机场二跑道,大连新机场,引洋入连等超100亿元的重大项目。
1月31日,辽宁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辽宁2023年将以交通强省建设和当好振兴发展开路先锋为总目标,重点抓好畅联辽宁工程建设、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提升等7方面工作,推动实施64项亿元以上重点交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460亿元,完成投资530亿元,同比增长15.3%,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做好坚实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高速公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55亿元;
普通公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04亿元;
铁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
港口水运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
枢纽场站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
新疆
1月28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召开了,2023年自治区交通建设第一次推进会,确保自治区交通建设实现“开门红”。
2023年,自治区计划完成公路交通建设投资832亿元,计划实施项目66个。其中,续建项目54个,新开工项目12个。自治区计划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8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6000公里。
今年,自治区将持续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星星峡至吐峪沟段改扩建工程、G3013线乌恰至康苏、G577昭苏至木扎尔特口岸等12个新开工项目,将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成熟一个、开工一个,确保8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西藏
2023年,西藏将加快实施国家“十四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151个项目,在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十四五”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前期工作。
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西藏将全力推进川藏铁路建设、推动滇藏铁路波密至然乌段开工建设,加快拉日高速公路、狮泉河镇至昆莎机场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试验段、G318线提质改造、G219线墨脱至察隅段新改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普兰机场通航。推进高海拔县城供暖供氧、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着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
青海
重点推进重大项目800个以上,总投资1.3万亿元;铁路方面,加快建设西成铁路,机场方面开工建设共和机场,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水利方面力争引黄济宁工程早日开工,能源方面开工哇让、同德等抽水蓄能电站。
2月3日,青海省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2023年,青海将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以上,重点推进200余项水利工程建设,巩固提升52万农牧区群众饮水安全水平,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以上。
广西
广西发展改革委在今年年初即研究部署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为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奠定扎实基础。研究提出2023年第一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方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第一批重大项目方案共计2528个项目,总投资46486.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61.67亿元。
进一步加强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涉桂项目等推进工作,强化跨市、跨部门信息沟通和工作调度,提早下达2023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内项目前期经费4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以及重大规划、重大课题及重大事项等推进工作。
2023年广西将强化平陆运河等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加快发行、拨付使用首批新增政府债券344亿元,盘活存量土地不低于2500公顷,力争一季度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元;落实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力争一季度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0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3700亿元以上。
湖北
对省里谋划的总投资3.45万亿的1.4万个亿元以上项目紧盯不放、能开则开、能快则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快沿江高铁等8个铁路项目、京港澳高速湖北段改扩建等39个高速项目、天河机场三跑道等1个机场项目建设以及引江补汉、鄂北二期等工程;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
1月31日,湖北省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506个,总投资1.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460亿元,再创单季新高。
湖北这次集中开工的2506个亿元以上项目中,百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15492亿元,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均超历史同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58.2%,基础设施投资占比29.8%。
从区域分布看,武汉都市圈项目1232个,总投资7739亿元,其中武汉新城将启动创新策源基地、双柳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30个,总投资474亿元。
黑龙江
2023年,黑龙江提出“1113”的目标,确保今年在建项目1万个,总投资1万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000个,年度完成投资3000亿元。通过突出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内蒙古
2月4日,全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今年全区计划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168个,总投资3.2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739亿元,较去年增加1403亿元。其中:总投资100亿元及以上项目52个,较去年增加了11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98个,较去年增加了45个。
从投资类型看,今年全区政府投资项目1077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64亿元,较去年增长166亿元。企业投资项目2091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375亿元,较去年增长1237亿元。两类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额均实现了稳步增长。
从建设性质看,今年全区新建项目1592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118亿元,较去年增加875亿元。续建投资项目157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621亿元,较去年增加528亿元。新建项目年度投资计划超过了续建项目。
宁夏
2023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以上。
2023年度,自治区确定“155”自治区本级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包括101个重点建设项目、52个重点预备开工项目、51个重点前期项目,以形成梯次推进、持续用力、前景可期的工作格局。
其中,自治区本级重点建设项目101个,总投资40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7亿元,包含产业项目67个,基础设施项目21个,社会事业项目5个,民生改善工程8个;自治区本级重点预备开工项目52个,项目总投资约13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197亿元;自治区本级重点前期工作项目51个,项目总投资约3245亿元。
项目涵盖了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广、投资规模大、质量效益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是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有力增长的重要支撑。
28. 2023年已审批开工的项目有哪些?
河北
名单共列项目507项,总投资1.32万亿元,2023年预计完成投资2600.1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61项,总投资5455.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1093.4亿元;续建项目194项,总投资6646.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1298.8亿元;建成投产项目52项,总投资113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207.9亿元。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补短板等领域。
从行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56个,总投资3213.2亿元,主要包括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
产业链现代化提升项目70个,总投资2762.6亿元,主要包括钢铁石化、食品、农业产业化、轻工等领域项目。
现代服务业项目89个,总投资1166.7亿元,主要包括孵化产业设施、商贸物流、文体旅游等领域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63个,总投资5369.4亿元,主要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领域项目。
民生补短板项目29个,总投资720.3亿元,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项目。
山东
2023年省重点项目共1400个,总投资1.0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46亿元。
重点项目包括三个方向: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700项,主要是紧扣“十强”产业、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降碳提质以及新兴产业绿色赋能、数字化转型,推动一批“四新”投资项目和支撑产业突破发展的重点骨干项目。
“双招双引”签约项目200项,主要是做好省级重大招商签约活动、市县负责同志招商引资活动成果落地,将各地已正式签约或签订投资意向的优质项目纳入推进体系,项目以省外投资为主、确保2023年开工落地。
补短板项目500项,主要是聚焦生态环保、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粮食能源储备、社会民生保障等,推进一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民生保障能力、补齐短板弱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四川
2023年四川省重点项目名单,涵盖新开工项目236个,续建项目464个。其中,产业类项目数量最多,为346个;其次是基础设施项目,271个;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项目、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项目分别为60个、23个。
1月3日,四川省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举行。本次现场推进项目共423个、总投资7483.7亿元。据了解,此次开工建设能源项目35个、总投资386.2亿元。其中,电源项目19个、总投资299.4亿元,包括华能彭州燃机、道孚县“1+N”等项目;电网项目15个、总投资31.8亿元,包括德阳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自铁路成都罗家湾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等;煤炭储备基地项目1个、总投资55亿元,为广汇物流四川广元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构建多能互补、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有效提升全省特别是负荷中心供电能力,满足重要用户用电需求;增强全省电煤应急保障能力。
此外,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建议清单,共248个项目,总投资约3.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15亿元。
其中,交通项目共有69个纳入清单,总投资超1.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65亿元。制造业项目计划实施58个,总投资达5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70亿元,主要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航空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晶硅光伏、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此外,两地拟推动实施17个创新平台项目。其中,位于重庆的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位于成都市的智慧医疗医学中心二期项目等计划在2023年完工。
重庆
政协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重庆市发改委表示,2023年重庆计划市级重大项目个数是1123个,这也是历年来市级重大项目首次上千,总投资约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15.4%、18.4%,计划新开工项目296个、完工投用项目228个;前期规划研究项目240个、总投资约1.1万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计划投资868亿元,其中电子产业计划投资增长253.7%、新能源汽车增长176.5%、新材料产业增长107.4%。
今年高铁全面发力,6条高铁,渝昆、渝黔、渝万、渝西、城达万、成渝中线全面建设,计划新开工渝宜高铁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有序推进,计划新开工轨道交通7号线、17号线,跟高新区密切相关,以及市郊铁路中心城区至永川线、中心城区到南川线。
中心城区的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700亿元以上、占比超过40%;主城都市区年度计划投资占比超过70%。
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同比增长290%,教育项目同比增长80%,健康项目同比增长48%。
福建
2023年度省重点项目1580个,其中省在建重点项目1409个,省预备重点项目171个,总投资4.0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480亿元。
分行业来看:省在建重点项目(1409):农林水利104个、交通116个、能源37个、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184个、工业691个、服务业135个、社会事业142个。
省预备重点项目(171)个:农林水利11个、交通29个、能源12个、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20个、工业77个、服务业12个、社会事业10个。
河南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新型基础设施等10大领域,梳理出1万个左右重大项目,力争2023年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
同时,继续办好“三个一批”活动,完善“三个一批”活动评价细则和项目遴选核查程序,带动2023年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15万亿元。
据统计,全省集中签约项目611个,总投资7069亿元;开工项目1271个,总投资1.6万亿元;投产项目1443个,总投资8792亿元。
为进一步突出标志性项目的引领作用,河南围绕产业转型、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水利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等4个领域,遴选100个百亿级重大项目,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责任领导”要求强力推进。
目前,已列入“双百工程”项目110余个,总投资近1.8万亿元,其中,单个项目平均超过150亿元,一季度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
上海
上海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150亿元。
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91项,其中科技产业类77项,社会民生类27项,生态文明建设类17项,城市基础设施类62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类8项;另计划安排预备项目48项。
目前,已列入“双百工程”项目110余个,总投资近1.8万亿元,其中,单个项目平均超过150亿元,一季度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
陕西
陕西今年安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643个,总投资20356亿元,年度投资4818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47个,年度投资1667亿元。
这64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陕西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战略和发展定位,重点推进2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两链融合”项目87个,总投资1411亿元,年度投资41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增加46个,总投资增加838亿元,年度投资增加432亿元,在全省总盘子中的占比分别提升了2.8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煤炭分质利用、可降解塑料、高端聚烯烃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有55个,总投资3393.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62.7亿元,占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总盘子的17.8%。
2023年,陕西计划组织实施镇安、富平、柞水抽水蓄能电站等20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1190.27亿元、同比增长65.3%,年度投资622.3亿元、同比增长91.5%。
2023年,陕西计划组织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1个,总投资7199亿元、同比增长27%,年度投资1355亿元、同比增长72.8%,占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总盘子的28.1%。
广东
广东全年将安排省重点项目1530个,总投资约8.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规模的项目达205个,50亿元至100亿元规模的项目有152个,囊括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共三大行业。
其中,安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项目991个,年度计划投资6758亿元;安排铁路项目35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8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共1491亿元;安排综合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类项目371个,年度计划投资4900亿元;安排科创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85亿元。
分行业来看:基础设施工程年度计划投资6159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61.6%;
产业工程年度计划投资3109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31.1%;
民生保障工程年度计划投资732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7.3%。
北京
2023年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此次活动共有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486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2个,总投资超420亿元;社会投资项目22个,总投资超过340亿元。
项目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工永丰数字科技中心等12个高精尖产业项目;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开工京唐城际铁路北京隧道段等21个基础设施项目;聚焦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8个城市更新项目;聚焦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9个民生改善项目。
项目预计2023年内完成投资超140亿元,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塑造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和百姓获得感,助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和活力。
目前已梳理出一季度计划开工160项市区重大项目。除1月份开工50个项目外,二、三月份计划开工项目110个,总投资近2200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3个、总投资超2020亿元,包括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2023年保障性住房项目(打捆)等2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
预计今年将持续发挥“3个100”市重点工程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集中推进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对全市投资支撑比例将保持在三成以上,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天津
2月1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关于着力推动经济运行一季度良好开局全年整体好转的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2023年重点建设项目673个,总投资1.5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60.57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92个,总投资3154.54亿元,年度投资934.12亿元;续建项目481个,总投资1.22万亿元,年度投资1426.44亿元。
安排重点储备项目182个,总投资3834.62亿元。其中,科技和产业创新类项目127个、总投资2399.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7.98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201个、总投资2782.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30.98亿元;基础设施和城市更新等项目320个、总投资10721.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49.24亿元;民生改善类项目207个、总投资3246.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2.37亿元。
2月2日,天津市发改委公布天津市2023年重点建设、重点储备项目名单。天津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73个,重点储备项目182个。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及大宗气体站项目、中芯国际T2/T3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晶圆再生项目、飞腾芯片研发平台改造等项目。重点储备项目清单中,包括西青区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中科曙光天津产业基地三期工程等项目。
浙江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重大项目实施计划》。2023年推进省重大项目1000个左右,计划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第一批安排省重大项目791个,年度计划投资8337亿元。力争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超过100%。
新开工重大项目:第一批安排杭州地铁四期、金七门核电一期、安华水库扩容提升、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等251个新建项目,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2729亿元。
续建重大项目:第一批安排通苏嘉甬铁路、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东苕溪防洪后续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衢江抽水蓄能电站、湖畔实验室、省全民健身中心等540个续建项目,确保2023年完成投资5608亿元。
贵州
2023年,贵州计划推进实施省重大项目4000个以上、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2023年,贵州省还将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安排省级政府年度投资计划490亿元左右,大力推进25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建设。其中,重点扩大产业投资,深入实施产业及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为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情况:共开工重大项目687个,总投资3767.67亿元,其中“四化”项目564个、基础设施项目88个、民生工程35个。
安徽
1月3日,安徽省召开一季度全省投资和重点项目工作推进会,今年一季度,全省开工项目1017个,总投资706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56.7亿元,涉及制造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额占总投资额70.8%。
各地各部门将增强“拼”和“抢”的紧迫感,聚焦重点领域,强化项目支撑,突出招大引强,推动项目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力争首季“开门红”。
2023年,安徽将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京台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扩建、长江安庆河段治理等项目;高铁、高速通车里程分别新增125公里、300公里以上;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推出PPP标杆项目10个以上。
江西
2023年江西将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持续打好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四大攻坚行动”,2023年初步计划实施3527个省大中型项目,总投资4.42万亿元左右,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56万亿元左右。
1月30日,江西省发改委发布《关于2023年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备选项目的公式》,将拟上报国家的99个项目按投资方向分类予以公示。
99个项目按投资方向分成四类。其中,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项目9个、尾矿库治理项目3个、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15个、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程项目72个。
99个项目总投资金额合计约218.46亿元,其中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项目总投资金额98.6亿元、尾矿库治理项目总投资金额1.23亿元、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总投资金额7.73亿元、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程项目总投资金额110.89亿元。
2月6日,2023年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协同联动开工暨2023年“项目大会战”动员大会举行。2023年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工重大项目1234个,为2023年省大中型项目清单中计划一季度开工的项目,总投资11801亿元。其中,10-50亿元项目342个,50亿元以上项目37个。
2023年省级层面重点推进大中型建设项目3558个(均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计划年度完成投资1.56万亿,其中往年已开工在建项目1820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8519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1738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7042亿元。
云南
1月28日云南召开2023年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暨开工推进会,今年一季度,云南全省计划开工项目675个、总投资19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64亿元。
根据项目计划书,能源以外工业项目228个、能源工业项目61个、农业项目268个、数字经济项目32个、文化旅游项目86个。昆明、曲靖开工项目数均超过100个,昆明、曲靖、红河开工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均超过100亿元,滇中5州(市)势头强劲,开工项目个数、年度计划投资规模占全省的60%左右。
云南将围绕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锚定产业投资完成1万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提升至50%以上的目标任务,推动各地优势资源加快产业化,推动外向型经济向重点口岸聚集,推动重点园区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江苏
江苏制定了一份2023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220个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5666亿元,较上一年增加76亿元。另有储备项目45个,比上一年增加18个。储备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旨在为稳投资、稳增长蓄能储劲。
江苏220项省级重点项目中,产业项目有180个,比去年增加14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58个,比去年增加21个。这些项目中,147个是江苏50条重点产业链上的项目。
1月10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2023年江苏将牢牢抓住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这个重点,进一步扩大交通有效投资。
今年江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2亿元,同比增长10.7%。2023年江苏将确保南沿江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潍坊至宿迁铁路,力争开工合肥至宿迁铁路宿迁至泗县段。进一步推动铁路专(支)线进港口、进园区,建成滨海港铁路支线、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工装配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
甘肃
2023年甘肃省将持续扩大交通领域有效投资,计划完成投资1300亿元,8个县将实现通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平庆铁路、兰张三四线武张段,加快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力争年内开工;强化城镇建设补短板。
辽宁
2023年,辽宁省拟新开工建设重大项目20个,主要包括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中石油大连石化搬迁改造,徐大堡核电1、2号机组,沈阳机场二跑道,大连新机场,引洋入连等超100亿元的重大项目。
1月31日,辽宁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辽宁2023年将以交通强省建设和当好振兴发展开路先锋为总目标,重点抓好畅联辽宁工程建设、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提升等7方面工作,推动实施64项亿元以上重点交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460亿元,完成投资530亿元,同比增长15.3%,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做好坚实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高速公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55亿元;
普通公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04亿元;
铁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
港口水运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
枢纽场站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
新疆
1月28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召开了,2023年自治区交通建设第一次推进会,确保自治区交通建设实现“开门红”。
2023年,自治区计划完成公路交通建设投资832亿元,计划实施项目66个。其中,续建项目54个,新开工项目12个。自治区计划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8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6000公里。
今年,自治区将持续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星星峡至吐峪沟段改扩建工程、G3013线乌恰至康苏、G577昭苏至木扎尔特口岸等12个新开工项目,将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成熟一个、开工一个,确保8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西藏
2023年,西藏将加快实施国家“十四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151个项目,在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十四五”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前期工作。
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西藏将全力推进川藏铁路建设、推动滇藏铁路波密至然乌段开工建设,加快拉日高速公路、狮泉河镇至昆莎机场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试验段、G318线提质改造、G219线墨脱至察隅段新改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普兰机场通航。推进高海拔县城供暖供氧、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着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
青海
重点推进重大项目800个以上,总投资1.3万亿元;铁路方面,加快建设西成铁路,机场方面开工建设共和机场,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水利方面力争引黄济宁工程早日开工,能源方面开工哇让、同德等抽水蓄能电站。
2月3日,青海省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2023年,青海将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以上,重点推进200余项水利工程建设,巩固提升52万农牧区群众饮水安全水平,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以上。
广西
广西发展改革委在今年年初即研究部署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为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奠定扎实基础。研究提出2023年第一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方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第一批重大项目方案共计2528个项目,总投资46486.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61.67亿元。
进一步加强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涉桂项目等推进工作,强化跨市、跨部门信息沟通和工作调度,提早下达2023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内项目前期经费4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以及重大规划、重大课题及重大事项等推进工作。
2023年广西将强化平陆运河等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加快发行、拨付使用首批新增政府债券344亿元,盘活存量土地不低于2500公顷,力争一季度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元;落实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力争一季度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0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3700亿元以上。
湖北
对省里谋划的总投资3.45万亿的1.4万个亿元以上项目紧盯不放、能开则开、能快则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快沿江高铁等8个铁路项目、京港澳高速湖北段改扩建等39个高速项目、天河机场三跑道等1个机场项目建设以及引江补汉、鄂北二期等工程;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
1月31日,湖北省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506个,总投资1.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460亿元,再创单季新高。
湖北这次集中开工的2506个亿元以上项目中,百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15492亿元,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均超历史同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58.2%,基础设施投资占比29.8%。
从区域分布看,武汉都市圈项目1232个,总投资7739亿元,其中武汉新城将启动创新策源基地、双柳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30个,总投资474亿元。
黑龙江
2023年,黑龙江提出“1113”的目标,确保今年在建项目1万个,总投资1万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000个,年度完成投资3000亿元。通过突出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内蒙古
2月4日,全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今年全区计划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168个,总投资3.2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739亿元,较去年增加1403亿元。其中:总投资100亿元及以上项目52个,较去年增加了11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98个,较去年增加了45个。
从投资类型看,今年全区政府投资项目1077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64亿元,较去年增长166亿元。企业投资项目2091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375亿元,较去年增长1237亿元。两类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额均实现了稳步增长。
从建设性质看,今年全区新建项目1592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118亿元,较去年增加875亿元。续建投资项目157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621亿元,较去年增加528亿元。新建项目年度投资计划超过了续建项目。
宁夏
2023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以上。
2023年度,自治区确定“155”自治区本级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包括101个重点建设项目、52个重点预备开工项目、51个重点前期项目,以形成梯次推进、持续用力、前景可期的工作格局。
其中,自治区本级重点建设项目101个,总投资40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7亿元,包含产业项目67个,基础设施项目21个,社会事业项目5个,民生改善工程8个;自治区本级重点预备开工项目52个,项目总投资约13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197亿元;自治区本级重点前期工作项目51个,项目总投资约3245亿元。
项目涵盖了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广、投资规模大、质量效益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是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有力增长的重要支撑。
29. 2023年已审批开工的项目有哪些?
河北
名单共列项目507项,总投资1.32万亿元,2023年预计完成投资2600.1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61项,总投资5455.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1093.4亿元;续建项目194项,总投资6646.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1298.8亿元;建成投产项目52项,总投资113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207.9亿元。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补短板等领域。
从行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56个,总投资3213.2亿元,主要包括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
产业链现代化提升项目70个,总投资2762.6亿元,主要包括钢铁石化、食品、农业产业化、轻工等领域项目。
现代服务业项目89个,总投资1166.7亿元,主要包括孵化产业设施、商贸物流、文体旅游等领域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63个,总投资5369.4亿元,主要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领域项目。
民生补短板项目29个,总投资720.3亿元,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项目。
山东
2023年省重点项目共1400个,总投资1.0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46亿元。
重点项目包括三个方向: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700项,主要是紧扣“十强”产业、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降碳提质以及新兴产业绿色赋能、数字化转型,推动一批“四新”投资项目和支撑产业突破发展的重点骨干项目。
“双招双引”签约项目200项,主要是做好省级重大招商签约活动、市县负责同志招商引资活动成果落地,将各地已正式签约或签订投资意向的优质项目纳入推进体系,项目以省外投资为主、确保2023年开工落地。
补短板项目500项,主要是聚焦生态环保、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粮食能源储备、社会民生保障等,推进一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民生保障能力、补齐短板弱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四川
2023年四川省重点项目名单,涵盖新开工项目236个,续建项目464个。其中,产业类项目数量最多,为346个;其次是基础设施项目,271个;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项目、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项目分别为60个、23个。
1月3日,四川省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举行。本次现场推进项目共423个、总投资7483.7亿元。据了解,此次开工建设能源项目35个、总投资386.2亿元。其中,电源项目19个、总投资299.4亿元,包括华能彭州燃机、道孚县“1+N”等项目;电网项目15个、总投资31.8亿元,包括德阳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自铁路成都罗家湾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等;煤炭储备基地项目1个、总投资55亿元,为广汇物流四川广元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构建多能互补、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有效提升全省特别是负荷中心供电能力,满足重要用户用电需求;增强全省电煤应急保障能力。
此外,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建议清单,共248个项目,总投资约3.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15亿元。
其中,交通项目共有69个纳入清单,总投资超1.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65亿元。制造业项目计划实施58个,总投资达5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70亿元,主要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航空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晶硅光伏、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此外,两地拟推动实施17个创新平台项目。其中,位于重庆的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位于成都市的智慧医疗医学中心二期项目等计划在2023年完工。
重庆
政协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重庆市发改委表示,2023年重庆计划市级重大项目个数是1123个,这也是历年来市级重大项目首次上千,总投资约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15.4%、18.4%,计划新开工项目296个、完工投用项目228个;前期规划研究项目240个、总投资约1.1万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计划投资868亿元,其中电子产业计划投资增长253.7%、新能源汽车增长176.5%、新材料产业增长107.4%。
今年高铁全面发力,6条高铁,渝昆、渝黔、渝万、渝西、城达万、成渝中线全面建设,计划新开工渝宜高铁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有序推进,计划新开工轨道交通7号线、17号线,跟高新区密切相关,以及市郊铁路中心城区至永川线、中心城区到南川线。
中心城区的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700亿元以上、占比超过40%;主城都市区年度计划投资占比超过70%。
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同比增长290%,教育项目同比增长80%,健康项目同比增长48%。
福建
2023年度省重点项目1580个,其中省在建重点项目1409个,省预备重点项目171个,总投资4.0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480亿元。
分行业来看:省在建重点项目(1409):农林水利104个、交通116个、能源37个、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184个、工业691个、服务业135个、社会事业142个。
省预备重点项目(171)个:农林水利11个、交通29个、能源12个、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20个、工业77个、服务业12个、社会事业10个。
河南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新型基础设施等10大领域,梳理出1万个左右重大项目,力争2023年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
同时,继续办好“三个一批”活动,完善“三个一批”活动评价细则和项目遴选核查程序,带动2023年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15万亿元。
据统计,全省集中签约项目611个,总投资7069亿元;开工项目1271个,总投资1.6万亿元;投产项目1443个,总投资8792亿元。
为进一步突出标志性项目的引领作用,河南围绕产业转型、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水利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等4个领域,遴选100个百亿级重大项目,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责任领导”要求强力推进。
目前,已列入“双百工程”项目110余个,总投资近1.8万亿元,其中,单个项目平均超过150亿元,一季度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
上海
上海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150亿元。
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91项,其中科技产业类77项,社会民生类27项,生态文明建设类17项,城市基础设施类62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类8项;另计划安排预备项目48项。
目前,已列入“双百工程”项目110余个,总投资近1.8万亿元,其中,单个项目平均超过150亿元,一季度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
陕西
陕西今年安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643个,总投资20356亿元,年度投资4818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47个,年度投资1667亿元。
这64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陕西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战略和发展定位,重点推进2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两链融合”项目87个,总投资1411亿元,年度投资41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增加46个,总投资增加838亿元,年度投资增加432亿元,在全省总盘子中的占比分别提升了2.8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煤炭分质利用、可降解塑料、高端聚烯烃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有55个,总投资3393.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62.7亿元,占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总盘子的17.8%。
2023年,陕西计划组织实施镇安、富平、柞水抽水蓄能电站等20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1190.27亿元、同比增长65.3%,年度投资622.3亿元、同比增长91.5%。
2023年,陕西计划组织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1个,总投资7199亿元、同比增长27%,年度投资1355亿元、同比增长72.8%,占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总盘子的28.1%。
广东
广东全年将安排省重点项目1530个,总投资约8.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规模的项目达205个,50亿元至100亿元规模的项目有152个,囊括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共三大行业。
其中,安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项目991个,年度计划投资6758亿元;安排铁路项目35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8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共1491亿元;安排综合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类项目371个,年度计划投资4900亿元;安排科创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85亿元。
分行业来看:基础设施工程年度计划投资6159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61.6%;
产业工程年度计划投资3109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31.1%;
民生保障工程年度计划投资732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7.3%。
北京
2023年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此次活动共有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486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2个,总投资超420亿元;社会投资项目22个,总投资超过340亿元。
项目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工永丰数字科技中心等12个高精尖产业项目;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开工京唐城际铁路北京隧道段等21个基础设施项目;聚焦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8个城市更新项目;聚焦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9个民生改善项目。
项目预计2023年内完成投资超140亿元,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塑造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和百姓获得感,助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和活力。
目前已梳理出一季度计划开工160项市区重大项目。除1月份开工50个项目外,二、三月份计划开工项目110个,总投资近2200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3个、总投资超2020亿元,包括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2023年保障性住房项目(打捆)等2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
预计今年将持续发挥“3个100”市重点工程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集中推进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对全市投资支撑比例将保持在三成以上,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天津
2月1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关于着力推动经济运行一季度良好开局全年整体好转的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2023年重点建设项目673个,总投资1.5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60.57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92个,总投资3154.54亿元,年度投资934.12亿元;续建项目481个,总投资1.22万亿元,年度投资1426.44亿元。
安排重点储备项目182个,总投资3834.62亿元。其中,科技和产业创新类项目127个、总投资2399.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7.98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201个、总投资2782.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30.98亿元;基础设施和城市更新等项目320个、总投资10721.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49.24亿元;民生改善类项目207个、总投资3246.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2.37亿元。
2月2日,天津市发改委公布天津市2023年重点建设、重点储备项目名单。天津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73个,重点储备项目182个。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及大宗气体站项目、中芯国际T2/T3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晶圆再生项目、飞腾芯片研发平台改造等项目。重点储备项目清单中,包括西青区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中科曙光天津产业基地三期工程等项目。
浙江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重大项目实施计划》。2023年推进省重大项目1000个左右,计划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第一批安排省重大项目791个,年度计划投资8337亿元。力争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超过100%。
新开工重大项目:第一批安排杭州地铁四期、金七门核电一期、安华水库扩容提升、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等251个新建项目,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2729亿元。
续建重大项目:第一批安排通苏嘉甬铁路、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东苕溪防洪后续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衢江抽水蓄能电站、湖畔实验室、省全民健身中心等540个续建项目,确保2023年完成投资5608亿元。
贵州
2023年,贵州计划推进实施省重大项目4000个以上、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2023年,贵州省还将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安排省级政府年度投资计划490亿元左右,大力推进25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建设。其中,重点扩大产业投资,深入实施产业及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为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情况:共开工重大项目687个,总投资3767.67亿元,其中“四化”项目564个、基础设施项目88个、民生工程35个。
安徽
1月3日,安徽省召开一季度全省投资和重点项目工作推进会,今年一季度,全省开工项目1017个,总投资706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56.7亿元,涉及制造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额占总投资额70.8%。
各地各部门将增强“拼”和“抢”的紧迫感,聚焦重点领域,强化项目支撑,突出招大引强,推动项目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力争首季“开门红”。
2023年,安徽将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京台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扩建、长江安庆河段治理等项目;高铁、高速通车里程分别新增125公里、300公里以上;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推出PPP标杆项目10个以上。
江西
2023年江西将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持续打好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四大攻坚行动”,2023年初步计划实施3527个省大中型项目,总投资4.42万亿元左右,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56万亿元左右。
1月30日,江西省发改委发布《关于2023年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备选项目的公式》,将拟上报国家的99个项目按投资方向分类予以公示。
99个项目按投资方向分成四类。其中,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项目9个、尾矿库治理项目3个、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15个、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程项目72个。
99个项目总投资金额合计约218.46亿元,其中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项目总投资金额98.6亿元、尾矿库治理项目总投资金额1.23亿元、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总投资金额7.73亿元、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程项目总投资金额110.89亿元。
2月6日,2023年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协同联动开工暨2023年“项目大会战”动员大会举行。2023年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工重大项目1234个,为2023年省大中型项目清单中计划一季度开工的项目,总投资11801亿元。其中,10-50亿元项目342个,50亿元以上项目37个。
2023年省级层面重点推进大中型建设项目3558个(均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计划年度完成投资1.56万亿,其中往年已开工在建项目1820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8519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1738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7042亿元。
云南
1月28日云南召开2023年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暨开工推进会,今年一季度,云南全省计划开工项目675个、总投资19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64亿元。
根据项目计划书,能源以外工业项目228个、能源工业项目61个、农业项目268个、数字经济项目32个、文化旅游项目86个。昆明、曲靖开工项目数均超过100个,昆明、曲靖、红河开工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均超过100亿元,滇中5州(市)势头强劲,开工项目个数、年度计划投资规模占全省的60%左右。
云南将围绕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锚定产业投资完成1万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提升至50%以上的目标任务,推动各地优势资源加快产业化,推动外向型经济向重点口岸聚集,推动重点园区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江苏
江苏制定了一份2023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220个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5666亿元,较上一年增加76亿元。另有储备项目45个,比上一年增加18个。储备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旨在为稳投资、稳增长蓄能储劲。
江苏220项省级重点项目中,产业项目有180个,比去年增加14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58个,比去年增加21个。这些项目中,147个是江苏50条重点产业链上的项目。
1月10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2023年江苏将牢牢抓住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这个重点,进一步扩大交通有效投资。
今年江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2亿元,同比增长10.7%。2023年江苏将确保南沿江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潍坊至宿迁铁路,力争开工合肥至宿迁铁路宿迁至泗县段。进一步推动铁路专(支)线进港口、进园区,建成滨海港铁路支线、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工装配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
甘肃
2023年甘肃省将持续扩大交通领域有效投资,计划完成投资1300亿元,8个县将实现通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平庆铁路、兰张三四线武张段,加快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力争年内开工;强化城镇建设补短板。
辽宁
2023年,辽宁省拟新开工建设重大项目20个,主要包括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中石油大连石化搬迁改造,徐大堡核电1、2号机组,沈阳机场二跑道,大连新机场,引洋入连等超100亿元的重大项目。
1月31日,辽宁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辽宁2023年将以交通强省建设和当好振兴发展开路先锋为总目标,重点抓好畅联辽宁工程建设、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提升等7方面工作,推动实施64项亿元以上重点交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460亿元,完成投资530亿元,同比增长15.3%,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做好坚实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高速公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55亿元;
普通公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04亿元;
铁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
港口水运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
枢纽场站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
新疆
1月28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召开了,2023年自治区交通建设第一次推进会,确保自治区交通建设实现“开门红”。
2023年,自治区计划完成公路交通建设投资832亿元,计划实施项目66个。其中,续建项目54个,新开工项目12个。自治区计划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8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6000公里。
今年,自治区将持续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星星峡至吐峪沟段改扩建工程、G3013线乌恰至康苏、G577昭苏至木扎尔特口岸等12个新开工项目,将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成熟一个、开工一个,确保8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西藏
2023年,西藏将加快实施国家“十四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151个项目,在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十四五”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前期工作。
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西藏将全力推进川藏铁路建设、推动滇藏铁路波密至然乌段开工建设,加快拉日高速公路、狮泉河镇至昆莎机场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试验段、G318线提质改造、G219线墨脱至察隅段新改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普兰机场通航。推进高海拔县城供暖供氧、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着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
青海
重点推进重大项目800个以上,总投资1.3万亿元;铁路方面,加快建设西成铁路,机场方面开工建设共和机场,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水利方面力争引黄济宁工程早日开工,能源方面开工哇让、同德等抽水蓄能电站。
2月3日,青海省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2023年,青海将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以上,重点推进200余项水利工程建设,巩固提升52万农牧区群众饮水安全水平,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以上。
广西
广西发展改革委在今年年初即研究部署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为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奠定扎实基础。研究提出2023年第一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方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第一批重大项目方案共计2528个项目,总投资46486.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61.67亿元。
进一步加强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涉桂项目等推进工作,强化跨市、跨部门信息沟通和工作调度,提早下达2023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内项目前期经费4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以及重大规划、重大课题及重大事项等推进工作。
2023年广西将强化平陆运河等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加快发行、拨付使用首批新增政府债券344亿元,盘活存量土地不低于2500公顷,力争一季度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元;落实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力争一季度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0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3700亿元以上。
湖北
对省里谋划的总投资3.45万亿的1.4万个亿元以上项目紧盯不放、能开则开、能快则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快沿江高铁等8个铁路项目、京港澳高速湖北段改扩建等39个高速项目、天河机场三跑道等1个机场项目建设以及引江补汉、鄂北二期等工程;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
1月31日,湖北省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506个,总投资1.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460亿元,再创单季新高。
湖北这次集中开工的2506个亿元以上项目中,百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15492亿元,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均超历史同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58.2%,基础设施投资占比29.8%。
从区域分布看,武汉都市圈项目1232个,总投资7739亿元,其中武汉新城将启动创新策源基地、双柳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30个,总投资474亿元。
黑龙江
2023年,黑龙江提出“1113”的目标,确保今年在建项目1万个,总投资1万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000个,年度完成投资3000亿元。通过突出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内蒙古
2月4日,全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今年全区计划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168个,总投资3.2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739亿元,较去年增加1403亿元。其中:总投资100亿元及以上项目52个,较去年增加了11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98个,较去年增加了45个。
从投资类型看,今年全区政府投资项目1077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64亿元,较去年增长166亿元。企业投资项目2091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375亿元,较去年增长1237亿元。两类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额均实现了稳步增长。
从建设性质看,今年全区新建项目1592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118亿元,较去年增加875亿元。续建投资项目157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621亿元,较去年增加528亿元。新建项目年度投资计划超过了续建项目。
宁夏
2023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以上。
2023年度,自治区确定“155”自治区本级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包括101个重点建设项目、52个重点预备开工项目、51个重点前期项目,以形成梯次推进、持续用力、前景可期的工作格局。
其中,自治区本级重点建设项目101个,总投资40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7亿元,包含产业项目67个,基础设施项目21个,社会事业项目5个,民生改善工程8个;自治区本级重点预备开工项目52个,项目总投资约13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197亿元;自治区本级重点前期工作项目51个,项目总投资约3245亿元。
项目涵盖了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广、投资规模大、质量效益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是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有力增长的重要支撑。
30. 2023年已审批开工的项目有哪些?
河北
名单共列项目507项,总投资1.32万亿元,2023年预计完成投资2600.1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61项,总投资5455.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1093.4亿元;续建项目194项,总投资6646.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1298.8亿元;建成投产项目52项,总投资1131亿元,年度预计投资207.9亿元。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补短板等领域。
从行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56个,总投资3213.2亿元,主要包括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
产业链现代化提升项目70个,总投资2762.6亿元,主要包括钢铁石化、食品、农业产业化、轻工等领域项目。
现代服务业项目89个,总投资1166.7亿元,主要包括孵化产业设施、商贸物流、文体旅游等领域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63个,总投资5369.4亿元,主要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领域项目。
民生补短板项目29个,总投资720.3亿元,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项目。
山东
2023年省重点项目共1400个,总投资1.0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46亿元。
重点项目包括三个方向: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700项,主要是紧扣“十强”产业、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降碳提质以及新兴产业绿色赋能、数字化转型,推动一批“四新”投资项目和支撑产业突破发展的重点骨干项目。
“双招双引”签约项目200项,主要是做好省级重大招商签约活动、市县负责同志招商引资活动成果落地,将各地已正式签约或签订投资意向的优质项目纳入推进体系,项目以省外投资为主、确保2023年开工落地。
补短板项目500项,主要是聚焦生态环保、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粮食能源储备、社会民生保障等,推进一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民生保障能力、补齐短板弱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四川
2023年四川省重点项目名单,涵盖新开工项目236个,续建项目464个。其中,产业类项目数量最多,为346个;其次是基础设施项目,271个;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项目、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项目分别为60个、23个。
1月3日,四川省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举行。本次现场推进项目共423个、总投资7483.7亿元。据了解,此次开工建设能源项目35个、总投资386.2亿元。其中,电源项目19个、总投资299.4亿元,包括华能彭州燃机、道孚县“1+N”等项目;电网项目15个、总投资31.8亿元,包括德阳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自铁路成都罗家湾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等;煤炭储备基地项目1个、总投资55亿元,为广汇物流四川广元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构建多能互补、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有效提升全省特别是负荷中心供电能力,满足重要用户用电需求;增强全省电煤应急保障能力。
此外,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建议清单,共248个项目,总投资约3.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15亿元。
其中,交通项目共有69个纳入清单,总投资超1.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65亿元。制造业项目计划实施58个,总投资达5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70亿元,主要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航空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晶硅光伏、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此外,两地拟推动实施17个创新平台项目。其中,位于重庆的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位于成都市的智慧医疗医学中心二期项目等计划在2023年完工。
重庆
政协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重庆市发改委表示,2023年重庆计划市级重大项目个数是1123个,这也是历年来市级重大项目首次上千,总投资约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15.4%、18.4%,计划新开工项目296个、完工投用项目228个;前期规划研究项目240个、总投资约1.1万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计划投资868亿元,其中电子产业计划投资增长253.7%、新能源汽车增长176.5%、新材料产业增长107.4%。
今年高铁全面发力,6条高铁,渝昆、渝黔、渝万、渝西、城达万、成渝中线全面建设,计划新开工渝宜高铁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有序推进,计划新开工轨道交通7号线、17号线,跟高新区密切相关,以及市郊铁路中心城区至永川线、中心城区到南川线。
中心城区的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700亿元以上、占比超过40%;主城都市区年度计划投资占比超过70%。
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同比增长290%,教育项目同比增长80%,健康项目同比增长48%。
福建
2023年度省重点项目1580个,其中省在建重点项目1409个,省预备重点项目171个,总投资4.0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480亿元。
分行业来看:省在建重点项目(1409):农林水利104个、交通116个、能源37个、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184个、工业691个、服务业135个、社会事业142个。
省预备重点项目(171)个:农林水利11个、交通29个、能源12个、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20个、工业77个、服务业12个、社会事业10个。
河南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新型基础设施等10大领域,梳理出1万个左右重大项目,力争2023年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
同时,继续办好“三个一批”活动,完善“三个一批”活动评价细则和项目遴选核查程序,带动2023年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15万亿元。
据统计,全省集中签约项目611个,总投资7069亿元;开工项目1271个,总投资1.6万亿元;投产项目1443个,总投资8792亿元。
为进一步突出标志性项目的引领作用,河南围绕产业转型、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水利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等4个领域,遴选100个百亿级重大项目,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责任领导”要求强力推进。
目前,已列入“双百工程”项目110余个,总投资近1.8万亿元,其中,单个项目平均超过150亿元,一季度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
上海
上海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150亿元。
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91项,其中科技产业类77项,社会民生类27项,生态文明建设类17项,城市基础设施类62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类8项;另计划安排预备项目48项。
目前,已列入“双百工程”项目110余个,总投资近1.8万亿元,其中,单个项目平均超过150亿元,一季度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
陕西
陕西今年安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643个,总投资20356亿元,年度投资4818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47个,年度投资1667亿元。
这64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陕西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战略和发展定位,重点推进2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两链融合”项目87个,总投资1411亿元,年度投资41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增加46个,总投资增加838亿元,年度投资增加432亿元,在全省总盘子中的占比分别提升了2.8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煤炭分质利用、可降解塑料、高端聚烯烃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有55个,总投资3393.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62.7亿元,占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总盘子的17.8%。
2023年,陕西计划组织实施镇安、富平、柞水抽水蓄能电站等20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1190.27亿元、同比增长65.3%,年度投资622.3亿元、同比增长91.5%。
2023年,陕西计划组织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1个,总投资7199亿元、同比增长27%,年度投资1355亿元、同比增长72.8%,占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总盘子的28.1%。
广东
广东全年将安排省重点项目1530个,总投资约8.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规模的项目达205个,50亿元至100亿元规模的项目有152个,囊括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共三大行业。
其中,安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项目991个,年度计划投资6758亿元;安排铁路项目35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8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共1491亿元;安排综合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类项目371个,年度计划投资4900亿元;安排科创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85亿元。
分行业来看:基础设施工程年度计划投资6159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61.6%;
产业工程年度计划投资3109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31.1%;
民生保障工程年度计划投资732亿元,为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7.3%。
北京
2023年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此次活动共有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486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2个,总投资超420亿元;社会投资项目22个,总投资超过340亿元。
项目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工永丰数字科技中心等12个高精尖产业项目;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开工京唐城际铁路北京隧道段等21个基础设施项目;聚焦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8个城市更新项目;聚焦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9个民生改善项目。
项目预计2023年内完成投资超140亿元,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塑造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和百姓获得感,助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和活力。
目前已梳理出一季度计划开工160项市区重大项目。除1月份开工50个项目外,二、三月份计划开工项目110个,总投资近2200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3个、总投资超2020亿元,包括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2023年保障性住房项目(打捆)等2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
预计今年将持续发挥“3个100”市重点工程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集中推进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对全市投资支撑比例将保持在三成以上,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天津
2月1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关于着力推动经济运行一季度良好开局全年整体好转的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2023年重点建设项目673个,总投资1.5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60.57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92个,总投资3154.54亿元,年度投资934.12亿元;续建项目481个,总投资1.22万亿元,年度投资1426.44亿元。
安排重点储备项目182个,总投资3834.62亿元。其中,科技和产业创新类项目127个、总投资2399.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7.98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201个、总投资2782.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30.98亿元;基础设施和城市更新等项目320个、总投资10721.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49.24亿元;民生改善类项目207个、总投资3246.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2.37亿元。
2月2日,天津市发改委公布天津市2023年重点建设、重点储备项目名单。天津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73个,重点储备项目182个。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及大宗气体站项目、中芯国际T2/T3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晶圆再生项目、飞腾芯片研发平台改造等项目。重点储备项目清单中,包括西青区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中科曙光天津产业基地三期工程等项目。
浙江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重大项目实施计划》。2023年推进省重大项目1000个左右,计划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第一批安排省重大项目791个,年度计划投资8337亿元。力争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超过100%。
新开工重大项目:第一批安排杭州地铁四期、金七门核电一期、安华水库扩容提升、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等251个新建项目,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2729亿元。
续建重大项目:第一批安排通苏嘉甬铁路、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东苕溪防洪后续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衢江抽水蓄能电站、湖畔实验室、省全民健身中心等540个续建项目,确保2023年完成投资5608亿元。
贵州
2023年,贵州计划推进实施省重大项目4000个以上、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2023年,贵州省还将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安排省级政府年度投资计划490亿元左右,大力推进25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建设。其中,重点扩大产业投资,深入实施产业及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为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情况:共开工重大项目687个,总投资3767.67亿元,其中“四化”项目564个、基础设施项目88个、民生工程35个。
安徽
1月3日,安徽省召开一季度全省投资和重点项目工作推进会,今年一季度,全省开工项目1017个,总投资706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56.7亿元,涉及制造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额占总投资额70.8%。
各地各部门将增强“拼”和“抢”的紧迫感,聚焦重点领域,强化项目支撑,突出招大引强,推动项目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力争首季“开门红”。
2023年,安徽将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京台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扩建、长江安庆河段治理等项目;高铁、高速通车里程分别新增125公里、300公里以上;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推出PPP标杆项目10个以上。
江西
2023年江西将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持续打好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四大攻坚行动”,2023年初步计划实施3527个省大中型项目,总投资4.42万亿元左右,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56万亿元左右。
1月30日,江西省发改委发布《关于2023年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备选项目的公式》,将拟上报国家的99个项目按投资方向分类予以公示。
99个项目按投资方向分成四类。其中,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项目9个、尾矿库治理项目3个、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15个、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程项目72个。
99个项目总投资金额合计约218.46亿元,其中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项目总投资金额98.6亿元、尾矿库治理项目总投资金额1.23亿元、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总投资金额7.73亿元、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程项目总投资金额110.89亿元。
2月6日,2023年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协同联动开工暨2023年“项目大会战”动员大会举行。2023年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工重大项目1234个,为2023年省大中型项目清单中计划一季度开工的项目,总投资11801亿元。其中,10-50亿元项目342个,50亿元以上项目37个。
2023年省级层面重点推进大中型建设项目3558个(均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计划年度完成投资1.56万亿,其中往年已开工在建项目1820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8519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1738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7042亿元。
云南
1月28日云南召开2023年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暨开工推进会,今年一季度,云南全省计划开工项目675个、总投资19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64亿元。
根据项目计划书,能源以外工业项目228个、能源工业项目61个、农业项目268个、数字经济项目32个、文化旅游项目86个。昆明、曲靖开工项目数均超过100个,昆明、曲靖、红河开工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均超过100亿元,滇中5州(市)势头强劲,开工项目个数、年度计划投资规模占全省的60%左右。
云南将围绕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锚定产业投资完成1万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提升至50%以上的目标任务,推动各地优势资源加快产业化,推动外向型经济向重点口岸聚集,推动重点园区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江苏
江苏制定了一份2023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220个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5666亿元,较上一年增加76亿元。另有储备项目45个,比上一年增加18个。储备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旨在为稳投资、稳增长蓄能储劲。
江苏220项省级重点项目中,产业项目有180个,比去年增加14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58个,比去年增加21个。这些项目中,147个是江苏50条重点产业链上的项目。
1月10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2023年江苏将牢牢抓住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这个重点,进一步扩大交通有效投资。
今年江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2亿元,同比增长10.7%。2023年江苏将确保南沿江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潍坊至宿迁铁路,力争开工合肥至宿迁铁路宿迁至泗县段。进一步推动铁路专(支)线进港口、进园区,建成滨海港铁路支线、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工装配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
甘肃
2023年甘肃省将持续扩大交通领域有效投资,计划完成投资1300亿元,8个县将实现通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平庆铁路、兰张三四线武张段,加快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力争年内开工;强化城镇建设补短板。
辽宁
2023年,辽宁省拟新开工建设重大项目20个,主要包括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中石油大连石化搬迁改造,徐大堡核电1、2号机组,沈阳机场二跑道,大连新机场,引洋入连等超100亿元的重大项目。
1月31日,辽宁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辽宁2023年将以交通强省建设和当好振兴发展开路先锋为总目标,重点抓好畅联辽宁工程建设、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提升等7方面工作,推动实施64项亿元以上重点交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460亿元,完成投资530亿元,同比增长15.3%,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做好坚实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高速公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55亿元;
普通公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04亿元;
铁路方面,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
港口水运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
枢纽场站方面,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
新疆
1月28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召开了,2023年自治区交通建设第一次推进会,确保自治区交通建设实现“开门红”。
2023年,自治区计划完成公路交通建设投资832亿元,计划实施项目66个。其中,续建项目54个,新开工项目12个。自治区计划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8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6000公里。
今年,自治区将持续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星星峡至吐峪沟段改扩建工程、G3013线乌恰至康苏、G577昭苏至木扎尔特口岸等12个新开工项目,将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成熟一个、开工一个,确保8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西藏
2023年,西藏将加快实施国家“十四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151个项目,在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十四五”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前期工作。
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西藏将全力推进川藏铁路建设、推动滇藏铁路波密至然乌段开工建设,加快拉日高速公路、狮泉河镇至昆莎机场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试验段、G318线提质改造、G219线墨脱至察隅段新改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普兰机场通航。推进高海拔县城供暖供氧、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着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
青海
重点推进重大项目800个以上,总投资1.3万亿元;铁路方面,加快建设西成铁路,机场方面开工建设共和机场,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水利方面力争引黄济宁工程早日开工,能源方面开工哇让、同德等抽水蓄能电站。
2月3日,青海省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2023年,青海将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以上,重点推进200余项水利工程建设,巩固提升52万农牧区群众饮水安全水平,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以上。
广西
广西发展改革委在今年年初即研究部署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为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奠定扎实基础。研究提出2023年第一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方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第一批重大项目方案共计2528个项目,总投资46486.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61.67亿元。
进一步加强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涉桂项目等推进工作,强化跨市、跨部门信息沟通和工作调度,提早下达2023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内项目前期经费4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以及重大规划、重大课题及重大事项等推进工作。
2023年广西将强化平陆运河等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加快发行、拨付使用首批新增政府债券344亿元,盘活存量土地不低于2500公顷,力争一季度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元;落实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力争一季度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0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3700亿元以上。
湖北
对省里谋划的总投资3.45万亿的1.4万个亿元以上项目紧盯不放、能开则开、能快则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快沿江高铁等8个铁路项目、京港澳高速湖北段改扩建等39个高速项目、天河机场三跑道等1个机场项目建设以及引江补汉、鄂北二期等工程;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
1月31日,湖北省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506个,总投资1.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460亿元,再创单季新高。
湖北这次集中开工的2506个亿元以上项目中,百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15492亿元,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均超历史同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58.2%,基础设施投资占比29.8%。
从区域分布看,武汉都市圈项目1232个,总投资7739亿元,其中武汉新城将启动创新策源基地、双柳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30个,总投资474亿元。
黑龙江
2023年,黑龙江提出“1113”的目标,确保今年在建项目1万个,总投资1万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000个,年度完成投资3000亿元。通过突出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内蒙古
2月4日,全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今年全区计划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168个,总投资3.2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739亿元,较去年增加1403亿元。其中:总投资100亿元及以上项目52个,较去年增加了11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98个,较去年增加了45个。
从投资类型看,今年全区政府投资项目1077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64亿元,较去年增长166亿元。企业投资项目2091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375亿元,较去年增长1237亿元。两类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额均实现了稳步增长。
从建设性质看,今年全区新建项目1592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118亿元,较去年增加875亿元。续建投资项目157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621亿元,较去年增加528亿元。新建项目年度投资计划超过了续建项目。
宁夏
2023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以上。
2023年度,自治区确定“155”自治区本级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包括101个重点建设项目、52个重点预备开工项目、51个重点前期项目,以形成梯次推进、持续用力、前景可期的工作格局。
其中,自治区本级重点建设项目101个,总投资40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7亿元,包含产业项目67个,基础设施项目21个,社会事业项目5个,民生改善工程8个;自治区本级重点预备开工项目52个,项目总投资约13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197亿元;自治区本级重点前期工作项目51个,项目总投资约3245亿元。
项目涵盖了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广、投资规模大、质量效益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是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有力增长的重要支撑。
31. 陕西有色集团是干什么的?
陕西有色集团是以国有资产运营及产权管理和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集团。具有自主开发国内外有色金属资源的实力,工业生产和科研力量雄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已建成包括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勘察设计、加工制造、内外贸易、房地产开发等比较完整的工业综合系统。
32. 陕西有色集团是干什么的?
陕西有色集团是以国有资产运营及产权管理和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集团。具有自主开发国内外有色金属资源的实力,工业生产和科研力量雄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已建成包括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勘察设计、加工制造、内外贸易、房地产开发等比较完整的工业综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