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目标?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目标?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
3、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扩展资料: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我国在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而资源消耗量却排在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见附表)。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过于高昂,环境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状态。 资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本质上是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我国科技发展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需要,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由于缺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产业技术,或是有了这些技术而又缺乏推广应用的动力,致使我们难以走出粗放型增长的怪圈。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投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习惯于借助预算内投资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善于通过政府消费来提供公共服务。在市场准入方面偏重经济性指标,忽视社会性指标。对全社会投资重监管、轻服务,缺乏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宏观产业导向。 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政府存在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公共财政体系不健全,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开支不足,一般经济建设开支过多。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不够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的正常收入来源。预算外收入和体制外融资的使用随意性很大,其中相当多资金直接用于盈利性投资。 金融体制改革进展迟缓,金融参数失真。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市场化融资的需要。利率、汇率机制僵化,资金价格扭曲,容易刺激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久拖不决,难以发挥扩大直接融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矿产资源税目前还是按照实物量征收,刺激过量开采。煤、电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失真,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 土地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土地产权主体和权利界定不清,保护不力。土地供应方式过于行政化,导致地价严重扭曲。土地使用性质缺乏明确界定,土地收入的分配和管理相当混乱,各种“黑箱操作”和腐败行为猖獗。缺乏权威的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跨行政区域规划,导致地方各自为政、任意调整规划和贪大求洋。 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诱发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我国经济波动的“政治周期效应”十分明显,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高峰,往往正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的时间。现行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都存在明显缺陷,对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也很薄弱。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而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为2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危机。公共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而农村缺医少药仍很严重。 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大量转移,而城市财政体系远远没有做好准备。强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高涨,而贫困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呼声往往被忽视;部分社会成员既得利益的减少或丧失将引发不满情绪甚至过激行为。 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基数大、增长偏快、素质偏低、“未富先老”,是未来二三十年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在现有技术水平和制度框架下,这种态势必将加剧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多重经济社会压力必将接踵而至。 城乡贫困问题有所反弹。随着城市化浪潮和社会转型加速,在失业人口、流动农民工、失地农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在形成新型贫困群体,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这也鲜明地折射出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收入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等问题。 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流动将越来越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等客观经济规律的导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势将继续扩大。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加快,但与东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正是必然反映。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而在于社会发展差距。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较低,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还没有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没有显著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还不能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将不利于逐步改变目前全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况。
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曲折,需求动力减弱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 二、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 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够牢固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 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 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二是政府刚性支出增加。 五、民生领域面临很多挑战 教育领域存在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 考改革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六、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一是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 三是财税体 制改革需要加快。 七、政府改革和建设需要加强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完善,取得了重要进展
第一军情作者:火火
中国崛起,正在不经意间进行着,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不过,崛起从来不是容易的事。美国外交学者网站日前发表韩国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金凯文章,题为《中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五大挑战》,文章称,在中国日渐崛起并追求更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的背景下,国际话语权被视为软实力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国面临“强大西方话语的遏制、压制和攻击”的情况下。鉴于世界政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斗争中至少面临五大挑战,它们都是可能阻碍中国实现目标的重大问题。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崛起天然带有一种“原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以及其它社会运行模式,和西方不同,所以才会遭遇其对中国可能崛起的一种天然敌意。不过,我们从苏联解体,以及俄罗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可以看出,排斥和不认同是一种必然,而政治体制及社会运行模式不过是一个借口。今天的俄罗斯,依然未能获得西方社会的认同。
第二,对“基于规则”的制度的强调。这个难题,就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既定规则制度的后来参与者,总是被西方国家过多的强调应承担的责任,而不提中国应该获得的更多权利。换句话说,中国并未得到公平的待遇。
第三,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中国的贡献经常性的被无视,但缺点却被无限度、无原则的放大。
第四,“以小欺大”的挑战。中国的和平发展策略,导致在小国问题上分散过多精力,而可能无法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
第五,被过度赞扬的危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捧杀,并且,中国可能无法准确衡量所取得的成绩,并由此导致误判。
对于这五大挑战,笔者引用了其标题,并进行了粗略解读,不过,这些俨然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在于,这五大挑战的提出,与以往完全不同。原则上而言,无论挑战,或是难题,该是中国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而该文指出的五大挑战,不仅切切实实存在,而且,主要原因并不在中国,我们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努力,都无法改变,这是外界对中国的一种固有看法,或者叫西方主导下舆论体系,对中国的一种偏见。
无论中国如何努力,在西方这些自诩贵族的国家眼中,都像是一个爆发户,随之而来的评语,也必然是不守规则、没有素质等等,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清朝末年的中国,也同样视西方为蛮夷,对其嗤之以鼻,这才导致了中国当年的全方位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在经过从1840鸦片战争到1949新中国成立的百年沧桑,再到今天68年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这一切都是客观事实,可是,西方思维里中国贫穷落后的形象,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以至于今天中国快速崛起,它们特别难以接受。
那么,对于这所谓的五大挑战,究竟该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努力,将西方国家彻底拉开,让其对待中国的态度,由羡慕转变为佩服即可。毕竟,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在获得彻底的成功之前,总是要面对各种疯言疯语。这就是成长的烦恼,也是崛起的无奈。不过,我们或许从中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同时我们也应该坚信,任何指责污蔑,都阻挡不了中国崛起的大势,这股和平发展的力量,也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世界尊重。
崛起从来非易事,而这五大挑战,我们最好能够重视它,也无视它。重视,是为了尽量少犯错,给人以口实;无视,是因为其除了带来更多烦恼之外,确实意义不大。发展自我,或许才是唯一的根本出路。
声明:已发现多家媒体未经授权转发第一军情文章。为尊重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管理员开白名单。敬请配合!
1、调研中干部群众对帮扶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盼送致富技术;二盼搞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不富裕,文明程度不高,公共事业和综合保障不健全,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创新不足,管理、保障措施不完善,工作成效不明显。
3、缺少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农业领域全村目前无任何专业协会组织,使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农民怕担风险,不敢进行高效农牧业投资,投入能力也不足。如适合发展大规模圈养羊,但农户怕搞不成赔进去,加上没人组织,不敢投资。除各户少量养羊外,多数不敢养,怕赔不起。
5、帮扶村群众有较为严重的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借力发展、奋发自强的精神不足,期望值过高,有相互攀比现象。
6、一些困难户经济条件太差,去年住房因雨倒塌或成危房,与周围反差十分明显,需予以关注。此外,不少农民反映国家实行减税和粮食补贴,但化肥、农药、电费等都不断涨价,尚需进一步调研核实。
四、开展帮扶的目标和措施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形势下搞好驻村帮扶工作是加强社会义新农村建设,兴农富民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针对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
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③能源短缺;④地区发展不平衡;⑤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17、我国制定了哪些可行的发展战略?
答:①可持续发展战略;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③西部大开发战略;④中部崛起战略;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18、我们应该怎样做到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答:①无论国家的大小、强弱,也不论社会性质如何,在国际各项事务中各国都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平等交往、彼此尊重。②我们尊重每个国家的自主选择、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