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急求~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1. 急求~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楼主你好理论: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实际意义: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市化发展。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还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转移对象国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书上的,全手打喔~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2. 急求~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楼主你好理论: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实际意义: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市化发展。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还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转移对象国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书上的,全手打喔~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3.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怎么发展比较好?
首先要了解一二三产是什么?同时要了解什么是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物资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
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物资材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
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是:起初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随后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比较突出。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产业。而在发展中国家除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外,总的说来其产业结构层次都相对落后,转变的进程也不快。但从变化趋势看,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
当前产业联动发展趋势下,尤其是农村地区首先要认识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乡村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方向。产业振兴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兴村富民;要规划先行,制定一村一策,防止千村一面、一哄而上;要政策跟进,在公共资源要素领域重塑城乡关系,探索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带头作用,把握“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长陈晓华指出,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五方面问题需要深入关注。
第一,要从区域主导产业入手,推进产业融合。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不一样,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对做强做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要根据产业类型来延伸产业链。花卉、苗木、林果和茶叶等产品的产业融合可以直接从一产延伸到三产,但对于畜牧业、养殖业来说,现阶段主要通过推动一产和二产去衔接。产业链延伸不能千篇一律,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产品的研究。
第三,要尊重农民意愿,选择利益连接方式。推动产业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能够分享产品增值收益。目前,各地探索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农民利益连接方式,如订单农业、保底加分红、股份合作等,“到底哪种形式比较好,完全要由农民来选择”。
第四,既要讲产业之间的融合,也要遵循分工分业的规律。要发挥各地主体在各个环节的优势,形成一种最佳的组合。
第五,整合要素资源,打造融合平台。目前各方面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从基层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各种名号比较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名誉会长张晓山认为,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要素的相互流动,必然导致农村土地产权格局发生变化。同时,资本下乡是一把双刃剑。乡村发展不能成为新的“圈地热”,不能简单成为资本的延伸,要改变资源配置,要利益相对均衡,让农民群众合法合理分享乡村振兴成果。
4.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怎么发展比较好?
首先要了解一二三产是什么?同时要了解什么是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物资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
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物资材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
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是:起初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随后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比较突出。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产业。而在发展中国家除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外,总的说来其产业结构层次都相对落后,转变的进程也不快。但从变化趋势看,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
当前产业联动发展趋势下,尤其是农村地区首先要认识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乡村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方向。产业振兴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兴村富民;要规划先行,制定一村一策,防止千村一面、一哄而上;要政策跟进,在公共资源要素领域重塑城乡关系,探索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带头作用,把握“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长陈晓华指出,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五方面问题需要深入关注。
第一,要从区域主导产业入手,推进产业融合。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不一样,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对做强做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要根据产业类型来延伸产业链。花卉、苗木、林果和茶叶等产品的产业融合可以直接从一产延伸到三产,但对于畜牧业、养殖业来说,现阶段主要通过推动一产和二产去衔接。产业链延伸不能千篇一律,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产品的研究。
第三,要尊重农民意愿,选择利益连接方式。推动产业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能够分享产品增值收益。目前,各地探索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农民利益连接方式,如订单农业、保底加分红、股份合作等,“到底哪种形式比较好,完全要由农民来选择”。
第四,既要讲产业之间的融合,也要遵循分工分业的规律。要发挥各地主体在各个环节的优势,形成一种最佳的组合。
第五,整合要素资源,打造融合平台。目前各方面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从基层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各种名号比较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名誉会长张晓山认为,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要素的相互流动,必然导致农村土地产权格局发生变化。同时,资本下乡是一把双刃剑。乡村发展不能成为新的“圈地热”,不能简单成为资本的延伸,要改变资源配置,要利益相对均衡,让农民群众合法合理分享乡村振兴成果。
5. 急求~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楼主你好理论: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实际意义: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市化发展。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还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转移对象国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书上的,全手打喔~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6.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怎么发展比较好?
首先要了解一二三产是什么?同时要了解什么是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物资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
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物资材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
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是:起初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随后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比较突出。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产业。而在发展中国家除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外,总的说来其产业结构层次都相对落后,转变的进程也不快。但从变化趋势看,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
当前产业联动发展趋势下,尤其是农村地区首先要认识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乡村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方向。产业振兴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兴村富民;要规划先行,制定一村一策,防止千村一面、一哄而上;要政策跟进,在公共资源要素领域重塑城乡关系,探索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带头作用,把握“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长陈晓华指出,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五方面问题需要深入关注。
第一,要从区域主导产业入手,推进产业融合。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不一样,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对做强做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要根据产业类型来延伸产业链。花卉、苗木、林果和茶叶等产品的产业融合可以直接从一产延伸到三产,但对于畜牧业、养殖业来说,现阶段主要通过推动一产和二产去衔接。产业链延伸不能千篇一律,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产品的研究。
第三,要尊重农民意愿,选择利益连接方式。推动产业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能够分享产品增值收益。目前,各地探索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农民利益连接方式,如订单农业、保底加分红、股份合作等,“到底哪种形式比较好,完全要由农民来选择”。
第四,既要讲产业之间的融合,也要遵循分工分业的规律。要发挥各地主体在各个环节的优势,形成一种最佳的组合。
第五,整合要素资源,打造融合平台。目前各方面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从基层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各种名号比较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名誉会长张晓山认为,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要素的相互流动,必然导致农村土地产权格局发生变化。同时,资本下乡是一把双刃剑。乡村发展不能成为新的“圈地热”,不能简单成为资本的延伸,要改变资源配置,要利益相对均衡,让农民群众合法合理分享乡村振兴成果。
7.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怎么发展比较好?
首先要了解一二三产是什么?同时要了解什么是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物资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
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物资材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
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是:起初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随后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比较突出。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产业。而在发展中国家除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外,总的说来其产业结构层次都相对落后,转变的进程也不快。但从变化趋势看,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
当前产业联动发展趋势下,尤其是农村地区首先要认识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乡村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方向。产业振兴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兴村富民;要规划先行,制定一村一策,防止千村一面、一哄而上;要政策跟进,在公共资源要素领域重塑城乡关系,探索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带头作用,把握“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长陈晓华指出,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五方面问题需要深入关注。
第一,要从区域主导产业入手,推进产业融合。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不一样,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对做强做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要根据产业类型来延伸产业链。花卉、苗木、林果和茶叶等产品的产业融合可以直接从一产延伸到三产,但对于畜牧业、养殖业来说,现阶段主要通过推动一产和二产去衔接。产业链延伸不能千篇一律,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产品的研究。
第三,要尊重农民意愿,选择利益连接方式。推动产业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能够分享产品增值收益。目前,各地探索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农民利益连接方式,如订单农业、保底加分红、股份合作等,“到底哪种形式比较好,完全要由农民来选择”。
第四,既要讲产业之间的融合,也要遵循分工分业的规律。要发挥各地主体在各个环节的优势,形成一种最佳的组合。
第五,整合要素资源,打造融合平台。目前各方面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从基层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各种名号比较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名誉会长张晓山认为,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要素的相互流动,必然导致农村土地产权格局发生变化。同时,资本下乡是一把双刃剑。乡村发展不能成为新的“圈地热”,不能简单成为资本的延伸,要改变资源配置,要利益相对均衡,让农民群众合法合理分享乡村振兴成果。
8. 急求~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楼主你好理论: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实际意义: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市化发展。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还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转移对象国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书上的,全手打喔~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9. 入驻产业园的优缺点?
优势一:营商环境优质
产业园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不仅在于其所提供的显性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还在于其地理区位、战略定位、营商环境和品牌形象等诸多因素。例如,对于产业园区来讲,金融服务是营商环境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产业园区需要引进银行、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服务业及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建立良好的园区金融服务环境。因此,可以为企业提供行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还会提供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园区产业关联平台、融资渠道平台等。
优势二:成本降低
产业园在建设时,会考虑能最大化适合各中小企业的选择标准,让企业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支配和再规划。充分发挥园区专业化和技术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水平,将企业的资金和精力集中于产品开发、市场扩展等核心业务,从而增加企业的发展和后续动力。只这一项就可节约成本15%以上。
其中,产业园区的办公产品会比单纯的写字楼产品便宜很多,这大概也是很多企业选择产业园区的原因。
优势三:利润增长
产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主要源泉,通过优化布局、错位发展,建设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有助于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提升新增长点的质量与效益。
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到了一日多变的情况,企业入驻产业园能快速投产,抓住时机,赚取更大的利润。通过节约时间成本,能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生产,提高核心技术力上,增加企业的产能值。
优势四:配套完整
产业园都是针对各行各业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规划,而建立标准化。在产业园的建设方面,格外注重对园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还会配备基础的商业配套、人才公寓等,满足企业及企业员工的刚性需求。
优势五:产业聚集
产业园不仅可以通过吸引产业转移,引入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而且能够高效地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当地经济竞争力,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其他各类工业园区,其设立的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领区域经济跨域发展。
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产业定位,企业选择对应产业的园区能够接触到所在行业的产业链相关企业。园区结合自身区域内产业分布特点,可以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同时,园区也在引进大量优质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嫁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利用园区资源优势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优势六:服务完善
产业园为了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完善区域服务功能,都会打造和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针对企业的帮扶机制也很健全。同时园区内还建立专人管理的运营团队,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政策咨询申报、金融对接等各类便捷服务。同时针对物业问题、维修维保等,园区物业都会提供周到服务,给企业主省去烦心杂事,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经营公司,专注推动企业发展。
10. 如何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感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甚至在有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客观地说,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毫无疑问,造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比如,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也许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造成多个企业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当然也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尽合理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异常复杂,所以调整起来的难度就很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比如,对于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可能会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进步程度,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虽然我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看,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其二,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表明,良好的产业结构应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三,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繁重任务,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着力点,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多举措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还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方面,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从产业关联角度来看,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工业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工业作为服务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比如,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通过深化改革,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规避产业结构趋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三是健全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
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投资环境标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目标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来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进而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和导向作用。
11. 入驻产业园的优缺点?
优势一:营商环境优质
产业园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不仅在于其所提供的显性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还在于其地理区位、战略定位、营商环境和品牌形象等诸多因素。例如,对于产业园区来讲,金融服务是营商环境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产业园区需要引进银行、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服务业及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建立良好的园区金融服务环境。因此,可以为企业提供行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还会提供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园区产业关联平台、融资渠道平台等。
优势二:成本降低
产业园在建设时,会考虑能最大化适合各中小企业的选择标准,让企业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支配和再规划。充分发挥园区专业化和技术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水平,将企业的资金和精力集中于产品开发、市场扩展等核心业务,从而增加企业的发展和后续动力。只这一项就可节约成本15%以上。
其中,产业园区的办公产品会比单纯的写字楼产品便宜很多,这大概也是很多企业选择产业园区的原因。
优势三:利润增长
产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主要源泉,通过优化布局、错位发展,建设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有助于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提升新增长点的质量与效益。
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到了一日多变的情况,企业入驻产业园能快速投产,抓住时机,赚取更大的利润。通过节约时间成本,能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生产,提高核心技术力上,增加企业的产能值。
优势四:配套完整
产业园都是针对各行各业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规划,而建立标准化。在产业园的建设方面,格外注重对园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还会配备基础的商业配套、人才公寓等,满足企业及企业员工的刚性需求。
优势五:产业聚集
产业园不仅可以通过吸引产业转移,引入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而且能够高效地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当地经济竞争力,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其他各类工业园区,其设立的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领区域经济跨域发展。
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产业定位,企业选择对应产业的园区能够接触到所在行业的产业链相关企业。园区结合自身区域内产业分布特点,可以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同时,园区也在引进大量优质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嫁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利用园区资源优势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优势六:服务完善
产业园为了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完善区域服务功能,都会打造和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针对企业的帮扶机制也很健全。同时园区内还建立专人管理的运营团队,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政策咨询申报、金融对接等各类便捷服务。同时针对物业问题、维修维保等,园区物业都会提供周到服务,给企业主省去烦心杂事,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经营公司,专注推动企业发展。
12. 入驻产业园的优缺点?
优势一:营商环境优质
产业园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不仅在于其所提供的显性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还在于其地理区位、战略定位、营商环境和品牌形象等诸多因素。例如,对于产业园区来讲,金融服务是营商环境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产业园区需要引进银行、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服务业及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建立良好的园区金融服务环境。因此,可以为企业提供行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还会提供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园区产业关联平台、融资渠道平台等。
优势二:成本降低
产业园在建设时,会考虑能最大化适合各中小企业的选择标准,让企业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支配和再规划。充分发挥园区专业化和技术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水平,将企业的资金和精力集中于产品开发、市场扩展等核心业务,从而增加企业的发展和后续动力。只这一项就可节约成本15%以上。
其中,产业园区的办公产品会比单纯的写字楼产品便宜很多,这大概也是很多企业选择产业园区的原因。
优势三:利润增长
产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主要源泉,通过优化布局、错位发展,建设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有助于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提升新增长点的质量与效益。
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到了一日多变的情况,企业入驻产业园能快速投产,抓住时机,赚取更大的利润。通过节约时间成本,能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生产,提高核心技术力上,增加企业的产能值。
优势四:配套完整
产业园都是针对各行各业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规划,而建立标准化。在产业园的建设方面,格外注重对园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还会配备基础的商业配套、人才公寓等,满足企业及企业员工的刚性需求。
优势五:产业聚集
产业园不仅可以通过吸引产业转移,引入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而且能够高效地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当地经济竞争力,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其他各类工业园区,其设立的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领区域经济跨域发展。
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产业定位,企业选择对应产业的园区能够接触到所在行业的产业链相关企业。园区结合自身区域内产业分布特点,可以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同时,园区也在引进大量优质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嫁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利用园区资源优势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优势六:服务完善
产业园为了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完善区域服务功能,都会打造和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针对企业的帮扶机制也很健全。同时园区内还建立专人管理的运营团队,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政策咨询申报、金融对接等各类便捷服务。同时针对物业问题、维修维保等,园区物业都会提供周到服务,给企业主省去烦心杂事,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经营公司,专注推动企业发展。
13. 如何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感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甚至在有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客观地说,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毫无疑问,造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比如,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也许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造成多个企业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当然也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尽合理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异常复杂,所以调整起来的难度就很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比如,对于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可能会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进步程度,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虽然我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看,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其二,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表明,良好的产业结构应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三,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繁重任务,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着力点,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多举措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还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方面,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从产业关联角度来看,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工业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工业作为服务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比如,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通过深化改革,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规避产业结构趋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三是健全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
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投资环境标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目标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来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进而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和导向作用。
14. 入驻产业园的优缺点?
优势一:营商环境优质
产业园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不仅在于其所提供的显性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还在于其地理区位、战略定位、营商环境和品牌形象等诸多因素。例如,对于产业园区来讲,金融服务是营商环境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产业园区需要引进银行、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服务业及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建立良好的园区金融服务环境。因此,可以为企业提供行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还会提供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园区产业关联平台、融资渠道平台等。
优势二:成本降低
产业园在建设时,会考虑能最大化适合各中小企业的选择标准,让企业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支配和再规划。充分发挥园区专业化和技术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水平,将企业的资金和精力集中于产品开发、市场扩展等核心业务,从而增加企业的发展和后续动力。只这一项就可节约成本15%以上。
其中,产业园区的办公产品会比单纯的写字楼产品便宜很多,这大概也是很多企业选择产业园区的原因。
优势三:利润增长
产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主要源泉,通过优化布局、错位发展,建设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有助于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提升新增长点的质量与效益。
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到了一日多变的情况,企业入驻产业园能快速投产,抓住时机,赚取更大的利润。通过节约时间成本,能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生产,提高核心技术力上,增加企业的产能值。
优势四:配套完整
产业园都是针对各行各业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规划,而建立标准化。在产业园的建设方面,格外注重对园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还会配备基础的商业配套、人才公寓等,满足企业及企业员工的刚性需求。
优势五:产业聚集
产业园不仅可以通过吸引产业转移,引入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而且能够高效地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当地经济竞争力,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其他各类工业园区,其设立的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领区域经济跨域发展。
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产业定位,企业选择对应产业的园区能够接触到所在行业的产业链相关企业。园区结合自身区域内产业分布特点,可以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同时,园区也在引进大量优质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嫁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利用园区资源优势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优势六:服务完善
产业园为了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完善区域服务功能,都会打造和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针对企业的帮扶机制也很健全。同时园区内还建立专人管理的运营团队,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政策咨询申报、金融对接等各类便捷服务。同时针对物业问题、维修维保等,园区物业都会提供周到服务,给企业主省去烦心杂事,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经营公司,专注推动企业发展。
15. 如何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感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甚至在有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客观地说,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毫无疑问,造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比如,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也许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造成多个企业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当然也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尽合理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异常复杂,所以调整起来的难度就很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比如,对于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可能会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进步程度,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虽然我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看,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其二,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表明,良好的产业结构应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三,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繁重任务,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着力点,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多举措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还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方面,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从产业关联角度来看,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工业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工业作为服务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比如,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通过深化改革,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规避产业结构趋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三是健全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
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投资环境标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目标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来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进而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和导向作用。
16. 如何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感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甚至在有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客观地说,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毫无疑问,造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比如,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也许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造成多个企业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当然也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尽合理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异常复杂,所以调整起来的难度就很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比如,对于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可能会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进步程度,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虽然我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看,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其二,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表明,良好的产业结构应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三,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繁重任务,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着力点,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多举措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还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方面,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从产业关联角度来看,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工业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工业作为服务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比如,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通过深化改革,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规避产业结构趋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三是健全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
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投资环境标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目标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来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进而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