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发展制度(促进可持续绿色发展措施?)
1. 促进可持续绿色发展措施?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准确把握我国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环境紧箍咒越绷越紧,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愈加显现的迫切实际,着重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为中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为了能让不断增长的人口吃饱饭,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主要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实现外延式增长,开垦陡坡耕地、超采地下水、过量施用投入品等。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趋近极限的形势证明,过去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生产布局与环境的匹配度。
话说回来,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过去,不计代价抓生产、多种粮,是必须的,成绩也了不起;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也才为转方式创造了条件,要抓住难得机遇。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重要关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努力还旧账,让透支的生态休养生息。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正确看待和准确把握“退”与“进”的辩证关系,“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资源环境变好了,有利于提高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推动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继续调减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长江流域湖泊水库和近海水产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也要不欠新账,注重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当前,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高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并存,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有效利用率偏低。要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必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同时,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还要特别重视农业节水。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耗水过多是我国农业的突出问题。引水调水很必要,但从当前实际看,破解高耗水和缺水难题,最迫切、最有效的还是节水。要转变观念,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和建设力度,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和设施。同时,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用好农业用水精准补贴,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
推行绿色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很多地方已经行动起来,也有了不少典型,但仍有一些地方认识不够深刻、紧迫感不强、工作不够主动。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形成绿色生态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协同用力,久久为功,让美丽田园、青山绿水、生态环保回归成为农业的代名词。
2. 中国绿色发展 三大行动?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意味着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多,环境保护压力比较大。同时,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阶段。此背景下,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比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完成的西方国家要难得多。
因此,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可以从碳生产率=制度×(产值或国民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式着手政策调整,具体途径可分解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分母)、增加产值或国民收入(分子)、推进制度变革(系数)三个方面。
降低碳排放的六大策略
其一,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今年1月,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要求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当前这种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控制能耗总量别无选择。
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提高绿色低碳能源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同时,从消费侧鼓励新能源的消费,限制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
而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消费了世界20%的能源,只创造了世界10%的GDP。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美国相当,而GDP仅为美国的40%;GDP与日本相当,而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倍以上。我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空间。
其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淘汰高碳产业。
对像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要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尽快淘汰高碳产业。目前比较急迫的是限制和淘汰业已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关键要看各地的决心和工作力度。
其三,发展低碳交通,淘汰高碳交通。
交通是能源和工业之外碳排放较多的一个领域,交通排放占总排放的1/4左右。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汽车,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汽车,加快发展低碳的轨道交通,鼓励大家绿色出行。同时,要通过优化交通布局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什么北京这么拥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空间布局不合理,“摊大饼”,很多人工作在市中心,住在郊区的“卧城”,每天往返,造成交通拥堵。
其四,发展低碳建筑,淘汰高碳建筑。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建设房子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绿色低碳的建筑材料,进行绿色低碳的建筑结构设计和小区布局结构设计,节能减排的效果就很好。同时,要对现有的高碳建筑逐步进行淘汰或者改造升级。
其五,增加森林等碳汇。森林、草地、湖泊、湿地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这就涉及到碳汇的问题。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2008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了20%,提前一年多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高,质量也有待提高,还必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其六,倡导低碳生活。
绿色低碳发展与每个人都有关,每一个人都是碳源,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产生二氧化碳等排放。现在有的单位开始采取行动,比如倡导大家短途尽量不开车上班,三层以下不乘坐电梯,随手关灯,装节水器,下班后关开水器,节约用纸等。如果每个人坚持采取行动,常年累积就是巨大的节约量。
3. 中国绿色发展 三大行动?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意味着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多,环境保护压力比较大。同时,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阶段。此背景下,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比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完成的西方国家要难得多。
因此,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可以从碳生产率=制度×(产值或国民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式着手政策调整,具体途径可分解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分母)、增加产值或国民收入(分子)、推进制度变革(系数)三个方面。
降低碳排放的六大策略
其一,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今年1月,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要求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当前这种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控制能耗总量别无选择。
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提高绿色低碳能源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同时,从消费侧鼓励新能源的消费,限制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
而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消费了世界20%的能源,只创造了世界10%的GDP。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美国相当,而GDP仅为美国的40%;GDP与日本相当,而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倍以上。我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空间。
其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淘汰高碳产业。
对像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要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尽快淘汰高碳产业。目前比较急迫的是限制和淘汰业已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关键要看各地的决心和工作力度。
其三,发展低碳交通,淘汰高碳交通。
交通是能源和工业之外碳排放较多的一个领域,交通排放占总排放的1/4左右。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汽车,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汽车,加快发展低碳的轨道交通,鼓励大家绿色出行。同时,要通过优化交通布局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什么北京这么拥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空间布局不合理,“摊大饼”,很多人工作在市中心,住在郊区的“卧城”,每天往返,造成交通拥堵。
其四,发展低碳建筑,淘汰高碳建筑。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建设房子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绿色低碳的建筑材料,进行绿色低碳的建筑结构设计和小区布局结构设计,节能减排的效果就很好。同时,要对现有的高碳建筑逐步进行淘汰或者改造升级。
其五,增加森林等碳汇。森林、草地、湖泊、湿地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这就涉及到碳汇的问题。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2008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了20%,提前一年多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高,质量也有待提高,还必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其六,倡导低碳生活。
绿色低碳发展与每个人都有关,每一个人都是碳源,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产生二氧化碳等排放。现在有的单位开始采取行动,比如倡导大家短途尽量不开车上班,三层以下不乘坐电梯,随手关灯,装节水器,下班后关开水器,节约用纸等。如果每个人坚持采取行动,常年累积就是巨大的节约量。
4. 国家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纲要?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2、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3、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5. 绿色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绿色债券是指利用债券融资工具,将募集资金投资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项目或资产的直接融资方式。根据发改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规定,现阶段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支持重点行业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
与普通债券相比,发行绿色债券审批实行绿色通道,且发行利率多低于普通债券利率,不受发债指标限制,具有“发行成本低、审批效率快、准入条件低”的特点,成为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的重要直接融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绿色债券市场更成为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的企业复工复产的直接融资渠道,绿色债券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
投资占比
根据监管要求,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应主要用于绿色项目建设、运营、收购或偿还绿色项目贷款等。发行绿色公司债用于绿色项目的金额应不低于债券募集资金总额的70%,其余部分可以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或偿还借款等。发行绿色企业债券允许企业使用不超过50%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
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与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与一般债券有不同的规定,绿色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放宽至80%(相关规定对资本金最低限制另有要求的除外),绿色公司债券的规定是原则上不超过100%。
使用和管理
为确保绿色债券募集资金能够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监管机构要求发行人应就绿色项目在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绿色项目管理制度,并制定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发行人应对绿色产业项目类别评估及遴选管理、绿色项目决策流程、募集资金使用计划管理、第三方认证及信息披露建设完善制度并细化管理。发行人应在内部对部门职责分工进行清晰界定,建立绿色项目管理机制和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保证绿色产业项目进展及募集资金使用符合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
独立评估
监管机构要求在募集说明书中,对于披露信息,承销机构及中介机构应当出具核查意见。根据中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提交第三方独立机构出具认证和评估意见。
同时,根据人民银行、证监会颁布的绿色《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评估认证机构开展绿色认证机构开展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建立了开展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所必备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收费标准、质量控制、职业责任保险等相关制度;
(2) 具有有权部门授予的评级、认证、鉴证、能源/气候/环境领域执业资质;
(3) 具有相应的会计、审计、金融、能源、气候或环境领域专业人员;
(4) 最近三年或自成立以来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诚信记录。
信息披露
在信息披露方面,发行人应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真实、准确、充分、及时地对与绿色债券相关信息予以披露。申请发行绿色债券时,募集说明书应当披露拟投资的绿色产业项目类别、项目认定依据或标准、环境效益目标、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同时,发行人还应当提供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的承诺函。绿色债券存续期间,发行人应当按照相关规则规定或约定披露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产业项目进展情况和绿色债券所使用项目实际产生的环境效益信。披露上述内容主要包括定期报告披露、重大事件披露、跟踪信用评级报告披露。
6. 促进可持续绿色发展措施?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准确把握我国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环境紧箍咒越绷越紧,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愈加显现的迫切实际,着重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为中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为了能让不断增长的人口吃饱饭,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主要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实现外延式增长,开垦陡坡耕地、超采地下水、过量施用投入品等。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趋近极限的形势证明,过去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生产布局与环境的匹配度。
话说回来,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过去,不计代价抓生产、多种粮,是必须的,成绩也了不起;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也才为转方式创造了条件,要抓住难得机遇。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重要关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努力还旧账,让透支的生态休养生息。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正确看待和准确把握“退”与“进”的辩证关系,“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资源环境变好了,有利于提高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推动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继续调减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长江流域湖泊水库和近海水产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也要不欠新账,注重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当前,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高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并存,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有效利用率偏低。要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必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同时,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还要特别重视农业节水。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耗水过多是我国农业的突出问题。引水调水很必要,但从当前实际看,破解高耗水和缺水难题,最迫切、最有效的还是节水。要转变观念,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和建设力度,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和设施。同时,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用好农业用水精准补贴,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
推行绿色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很多地方已经行动起来,也有了不少典型,但仍有一些地方认识不够深刻、紧迫感不强、工作不够主动。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形成绿色生态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协同用力,久久为功,让美丽田园、青山绿水、生态环保回归成为农业的代名词。
7. 绿色能源有哪些?
绿色能源有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绿色能源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中国是国际洁净能源的巨头,是世界上较大的太阳能、风力与环境科技公司的发源地。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最理想的能源,可以不受能源短缺的影响,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需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而且最主要的是投资和维护费用高。
8. 绿色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绿色债券是指利用债券融资工具,将募集资金投资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项目或资产的直接融资方式。根据发改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规定,现阶段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支持重点行业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
与普通债券相比,发行绿色债券审批实行绿色通道,且发行利率多低于普通债券利率,不受发债指标限制,具有“发行成本低、审批效率快、准入条件低”的特点,成为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的重要直接融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绿色债券市场更成为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的企业复工复产的直接融资渠道,绿色债券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
投资占比
根据监管要求,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应主要用于绿色项目建设、运营、收购或偿还绿色项目贷款等。发行绿色公司债用于绿色项目的金额应不低于债券募集资金总额的70%,其余部分可以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或偿还借款等。发行绿色企业债券允许企业使用不超过50%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
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与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与一般债券有不同的规定,绿色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放宽至80%(相关规定对资本金最低限制另有要求的除外),绿色公司债券的规定是原则上不超过100%。
使用和管理
为确保绿色债券募集资金能够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监管机构要求发行人应就绿色项目在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绿色项目管理制度,并制定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发行人应对绿色产业项目类别评估及遴选管理、绿色项目决策流程、募集资金使用计划管理、第三方认证及信息披露建设完善制度并细化管理。发行人应在内部对部门职责分工进行清晰界定,建立绿色项目管理机制和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保证绿色产业项目进展及募集资金使用符合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
独立评估
监管机构要求在募集说明书中,对于披露信息,承销机构及中介机构应当出具核查意见。根据中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提交第三方独立机构出具认证和评估意见。
同时,根据人民银行、证监会颁布的绿色《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评估认证机构开展绿色认证机构开展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建立了开展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所必备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收费标准、质量控制、职业责任保险等相关制度;
(2) 具有有权部门授予的评级、认证、鉴证、能源/气候/环境领域执业资质;
(3) 具有相应的会计、审计、金融、能源、气候或环境领域专业人员;
(4) 最近三年或自成立以来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诚信记录。
信息披露
在信息披露方面,发行人应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真实、准确、充分、及时地对与绿色债券相关信息予以披露。申请发行绿色债券时,募集说明书应当披露拟投资的绿色产业项目类别、项目认定依据或标准、环境效益目标、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同时,发行人还应当提供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的承诺函。绿色债券存续期间,发行人应当按照相关规则规定或约定披露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产业项目进展情况和绿色债券所使用项目实际产生的环境效益信。披露上述内容主要包括定期报告披露、重大事件披露、跟踪信用评级报告披露。
9. 中国绿色发展 三大行动?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意味着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多,环境保护压力比较大。同时,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阶段。此背景下,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比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完成的西方国家要难得多。
因此,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可以从碳生产率=制度×(产值或国民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式着手政策调整,具体途径可分解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分母)、增加产值或国民收入(分子)、推进制度变革(系数)三个方面。
降低碳排放的六大策略
其一,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今年1月,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要求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当前这种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控制能耗总量别无选择。
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提高绿色低碳能源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同时,从消费侧鼓励新能源的消费,限制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
而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消费了世界20%的能源,只创造了世界10%的GDP。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美国相当,而GDP仅为美国的40%;GDP与日本相当,而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倍以上。我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空间。
其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淘汰高碳产业。
对像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要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尽快淘汰高碳产业。目前比较急迫的是限制和淘汰业已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关键要看各地的决心和工作力度。
其三,发展低碳交通,淘汰高碳交通。
交通是能源和工业之外碳排放较多的一个领域,交通排放占总排放的1/4左右。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汽车,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汽车,加快发展低碳的轨道交通,鼓励大家绿色出行。同时,要通过优化交通布局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什么北京这么拥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空间布局不合理,“摊大饼”,很多人工作在市中心,住在郊区的“卧城”,每天往返,造成交通拥堵。
其四,发展低碳建筑,淘汰高碳建筑。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建设房子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绿色低碳的建筑材料,进行绿色低碳的建筑结构设计和小区布局结构设计,节能减排的效果就很好。同时,要对现有的高碳建筑逐步进行淘汰或者改造升级。
其五,增加森林等碳汇。森林、草地、湖泊、湿地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这就涉及到碳汇的问题。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2008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了20%,提前一年多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高,质量也有待提高,还必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其六,倡导低碳生活。
绿色低碳发展与每个人都有关,每一个人都是碳源,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产生二氧化碳等排放。现在有的单位开始采取行动,比如倡导大家短途尽量不开车上班,三层以下不乘坐电梯,随手关灯,装节水器,下班后关开水器,节约用纸等。如果每个人坚持采取行动,常年累积就是巨大的节约量。
10. 中国绿色发展 三大行动?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意味着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多,环境保护压力比较大。同时,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阶段。此背景下,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比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完成的西方国家要难得多。
因此,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可以从碳生产率=制度×(产值或国民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式着手政策调整,具体途径可分解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分母)、增加产值或国民收入(分子)、推进制度变革(系数)三个方面。
降低碳排放的六大策略
其一,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今年1月,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要求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当前这种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控制能耗总量别无选择。
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提高绿色低碳能源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同时,从消费侧鼓励新能源的消费,限制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
而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消费了世界20%的能源,只创造了世界10%的GDP。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美国相当,而GDP仅为美国的40%;GDP与日本相当,而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倍以上。我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空间。
其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淘汰高碳产业。
对像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要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尽快淘汰高碳产业。目前比较急迫的是限制和淘汰业已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关键要看各地的决心和工作力度。
其三,发展低碳交通,淘汰高碳交通。
交通是能源和工业之外碳排放较多的一个领域,交通排放占总排放的1/4左右。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汽车,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汽车,加快发展低碳的轨道交通,鼓励大家绿色出行。同时,要通过优化交通布局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什么北京这么拥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空间布局不合理,“摊大饼”,很多人工作在市中心,住在郊区的“卧城”,每天往返,造成交通拥堵。
其四,发展低碳建筑,淘汰高碳建筑。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建设房子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绿色低碳的建筑材料,进行绿色低碳的建筑结构设计和小区布局结构设计,节能减排的效果就很好。同时,要对现有的高碳建筑逐步进行淘汰或者改造升级。
其五,增加森林等碳汇。森林、草地、湖泊、湿地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这就涉及到碳汇的问题。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2008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了20%,提前一年多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高,质量也有待提高,还必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其六,倡导低碳生活。
绿色低碳发展与每个人都有关,每一个人都是碳源,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产生二氧化碳等排放。现在有的单位开始采取行动,比如倡导大家短途尽量不开车上班,三层以下不乘坐电梯,随手关灯,装节水器,下班后关开水器,节约用纸等。如果每个人坚持采取行动,常年累积就是巨大的节约量。
11. 绿色能源有哪些?
绿色能源有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绿色能源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中国是国际洁净能源的巨头,是世界上较大的太阳能、风力与环境科技公司的发源地。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最理想的能源,可以不受能源短缺的影响,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需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而且最主要的是投资和维护费用高。
12. 促进可持续绿色发展措施?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准确把握我国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环境紧箍咒越绷越紧,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愈加显现的迫切实际,着重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为中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为了能让不断增长的人口吃饱饭,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主要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实现外延式增长,开垦陡坡耕地、超采地下水、过量施用投入品等。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趋近极限的形势证明,过去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生产布局与环境的匹配度。
话说回来,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过去,不计代价抓生产、多种粮,是必须的,成绩也了不起;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也才为转方式创造了条件,要抓住难得机遇。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重要关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努力还旧账,让透支的生态休养生息。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正确看待和准确把握“退”与“进”的辩证关系,“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资源环境变好了,有利于提高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推动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继续调减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长江流域湖泊水库和近海水产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也要不欠新账,注重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当前,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高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并存,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有效利用率偏低。要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必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同时,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还要特别重视农业节水。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耗水过多是我国农业的突出问题。引水调水很必要,但从当前实际看,破解高耗水和缺水难题,最迫切、最有效的还是节水。要转变观念,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和建设力度,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和设施。同时,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用好农业用水精准补贴,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
推行绿色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很多地方已经行动起来,也有了不少典型,但仍有一些地方认识不够深刻、紧迫感不强、工作不够主动。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形成绿色生态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协同用力,久久为功,让美丽田园、青山绿水、生态环保回归成为农业的代名词。
13. 绿色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绿色债券是指利用债券融资工具,将募集资金投资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项目或资产的直接融资方式。根据发改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规定,现阶段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支持重点行业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
与普通债券相比,发行绿色债券审批实行绿色通道,且发行利率多低于普通债券利率,不受发债指标限制,具有“发行成本低、审批效率快、准入条件低”的特点,成为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的重要直接融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绿色债券市场更成为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的企业复工复产的直接融资渠道,绿色债券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
投资占比
根据监管要求,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应主要用于绿色项目建设、运营、收购或偿还绿色项目贷款等。发行绿色公司债用于绿色项目的金额应不低于债券募集资金总额的70%,其余部分可以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或偿还借款等。发行绿色企业债券允许企业使用不超过50%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
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与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与一般债券有不同的规定,绿色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放宽至80%(相关规定对资本金最低限制另有要求的除外),绿色公司债券的规定是原则上不超过100%。
使用和管理
为确保绿色债券募集资金能够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监管机构要求发行人应就绿色项目在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绿色项目管理制度,并制定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发行人应对绿色产业项目类别评估及遴选管理、绿色项目决策流程、募集资金使用计划管理、第三方认证及信息披露建设完善制度并细化管理。发行人应在内部对部门职责分工进行清晰界定,建立绿色项目管理机制和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保证绿色产业项目进展及募集资金使用符合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
独立评估
监管机构要求在募集说明书中,对于披露信息,承销机构及中介机构应当出具核查意见。根据中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提交第三方独立机构出具认证和评估意见。
同时,根据人民银行、证监会颁布的绿色《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评估认证机构开展绿色认证机构开展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建立了开展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所必备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收费标准、质量控制、职业责任保险等相关制度;
(2) 具有有权部门授予的评级、认证、鉴证、能源/气候/环境领域执业资质;
(3) 具有相应的会计、审计、金融、能源、气候或环境领域专业人员;
(4) 最近三年或自成立以来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诚信记录。
信息披露
在信息披露方面,发行人应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真实、准确、充分、及时地对与绿色债券相关信息予以披露。申请发行绿色债券时,募集说明书应当披露拟投资的绿色产业项目类别、项目认定依据或标准、环境效益目标、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同时,发行人还应当提供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的承诺函。绿色债券存续期间,发行人应当按照相关规则规定或约定披露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产业项目进展情况和绿色债券所使用项目实际产生的环境效益信。披露上述内容主要包括定期报告披露、重大事件披露、跟踪信用评级报告披露。
14. 绿牌什么时候实行的?
绿牌在2017年11月开始实行的!
中国公安部正式宣布,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出专属牌照,即刻起全国实行“绿色车牌”。
此次决定:上海南京等基础上,保定、廊坊、长春、合肥、福州、青岛、郑州、重庆、成都、昆明等,立刻执行。
而年底之前,中国所有省会城市都必须跟进。明年6月之前,要把绿色车牌覆盖到全国所有城市、所有片区。
15. 促进可持续绿色发展措施?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准确把握我国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环境紧箍咒越绷越紧,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愈加显现的迫切实际,着重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为中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为了能让不断增长的人口吃饱饭,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主要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实现外延式增长,开垦陡坡耕地、超采地下水、过量施用投入品等。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趋近极限的形势证明,过去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生产布局与环境的匹配度。
话说回来,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过去,不计代价抓生产、多种粮,是必须的,成绩也了不起;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也才为转方式创造了条件,要抓住难得机遇。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重要关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努力还旧账,让透支的生态休养生息。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正确看待和准确把握“退”与“进”的辩证关系,“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资源环境变好了,有利于提高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推动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继续调减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长江流域湖泊水库和近海水产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也要不欠新账,注重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当前,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高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并存,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有效利用率偏低。要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必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同时,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还要特别重视农业节水。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耗水过多是我国农业的突出问题。引水调水很必要,但从当前实际看,破解高耗水和缺水难题,最迫切、最有效的还是节水。要转变观念,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和建设力度,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和设施。同时,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用好农业用水精准补贴,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
推行绿色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很多地方已经行动起来,也有了不少典型,但仍有一些地方认识不够深刻、紧迫感不强、工作不够主动。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形成绿色生态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协同用力,久久为功,让美丽田园、青山绿水、生态环保回归成为农业的代名词。
16. 绿色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绿色债券是指利用债券融资工具,将募集资金投资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项目或资产的直接融资方式。根据发改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规定,现阶段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支持重点行业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
与普通债券相比,发行绿色债券审批实行绿色通道,且发行利率多低于普通债券利率,不受发债指标限制,具有“发行成本低、审批效率快、准入条件低”的特点,成为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的重要直接融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绿色债券市场更成为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的企业复工复产的直接融资渠道,绿色债券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
投资占比
根据监管要求,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应主要用于绿色项目建设、运营、收购或偿还绿色项目贷款等。发行绿色公司债用于绿色项目的金额应不低于债券募集资金总额的70%,其余部分可以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或偿还借款等。发行绿色企业债券允许企业使用不超过50%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
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与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与一般债券有不同的规定,绿色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放宽至80%(相关规定对资本金最低限制另有要求的除外),绿色公司债券的规定是原则上不超过100%。
使用和管理
为确保绿色债券募集资金能够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监管机构要求发行人应就绿色项目在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绿色项目管理制度,并制定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发行人应对绿色产业项目类别评估及遴选管理、绿色项目决策流程、募集资金使用计划管理、第三方认证及信息披露建设完善制度并细化管理。发行人应在内部对部门职责分工进行清晰界定,建立绿色项目管理机制和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保证绿色产业项目进展及募集资金使用符合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
独立评估
监管机构要求在募集说明书中,对于披露信息,承销机构及中介机构应当出具核查意见。根据中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提交第三方独立机构出具认证和评估意见。
同时,根据人民银行、证监会颁布的绿色《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评估认证机构开展绿色认证机构开展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建立了开展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所必备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收费标准、质量控制、职业责任保险等相关制度;
(2) 具有有权部门授予的评级、认证、鉴证、能源/气候/环境领域执业资质;
(3) 具有相应的会计、审计、金融、能源、气候或环境领域专业人员;
(4) 最近三年或自成立以来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诚信记录。
信息披露
在信息披露方面,发行人应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真实、准确、充分、及时地对与绿色债券相关信息予以披露。申请发行绿色债券时,募集说明书应当披露拟投资的绿色产业项目类别、项目认定依据或标准、环境效益目标、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同时,发行人还应当提供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的承诺函。绿色债券存续期间,发行人应当按照相关规则规定或约定披露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产业项目进展情况和绿色债券所使用项目实际产生的环境效益信。披露上述内容主要包括定期报告披露、重大事件披露、跟踪信用评级报告披露。
17. 国家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纲要?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2、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3、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18. 绿色能源的种类有哪些?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它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19. 绿色能源有哪些?
绿色能源有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绿色能源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中国是国际洁净能源的巨头,是世界上较大的太阳能、风力与环境科技公司的发源地。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最理想的能源,可以不受能源短缺的影响,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需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而且最主要的是投资和维护费用高。
20. 绿牌什么时候实行的?
绿牌在2017年11月开始实行的!
中国公安部正式宣布,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出专属牌照,即刻起全国实行“绿色车牌”。
此次决定:上海南京等基础上,保定、廊坊、长春、合肥、福州、青岛、郑州、重庆、成都、昆明等,立刻执行。
而年底之前,中国所有省会城市都必须跟进。明年6月之前,要把绿色车牌覆盖到全国所有城市、所有片区。
21. 国家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纲要?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2、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3、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22. 绿色能源的种类有哪些?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它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23. 绿牌什么时候实行的?
绿牌在2017年11月开始实行的!
中国公安部正式宣布,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出专属牌照,即刻起全国实行“绿色车牌”。
此次决定:上海南京等基础上,保定、廊坊、长春、合肥、福州、青岛、郑州、重庆、成都、昆明等,立刻执行。
而年底之前,中国所有省会城市都必须跟进。明年6月之前,要把绿色车牌覆盖到全国所有城市、所有片区。
24. 绿色能源的种类有哪些?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它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25. 绿牌什么时候实行的?
绿牌在2017年11月开始实行的!
中国公安部正式宣布,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出专属牌照,即刻起全国实行“绿色车牌”。
此次决定:上海南京等基础上,保定、廊坊、长春、合肥、福州、青岛、郑州、重庆、成都、昆明等,立刻执行。
而年底之前,中国所有省会城市都必须跟进。明年6月之前,要把绿色车牌覆盖到全国所有城市、所有片区。
26.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什么理念?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
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
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27. 绿色能源有哪些?
绿色能源有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绿色能源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中国是国际洁净能源的巨头,是世界上较大的太阳能、风力与环境科技公司的发源地。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最理想的能源,可以不受能源短缺的影响,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需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而且最主要的是投资和维护费用高。
28.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什么理念?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
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
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29.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什么理念?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
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
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30. 绿色能源的种类有哪些?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它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31.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什么理念?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
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
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32. 国家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纲要?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2、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3、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