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促进农民增收十二条措施?(2021年促进农民增收十二条措施?)
1. 2021年促进农民增收十二条措施?
1、完善三大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三大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符合要求的温氏和正邦合作养鸡户每平方米补助5元,正邦合作养猪户每平方米补助10元,对新建牛栏舍3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60头以上的每平方米补助30元,新建牛栏舍3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30-60头的每平方米补助15元。
2、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推广水稻直播、双季稻抛秧、免耕、薄露灌溉等十项先进适用粮食生产新技术,促进我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3、积极推进沼气生态工程,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农村大中型沼气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沼气服务网点。
4、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思路,在全县举办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西瓜栽培技术以及养鸡、养猪、养牛等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各种先进实用新技术。
5、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对各种土样的检测化验,在全县19个乡镇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展示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手册》进村入户工程,向农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
6、强化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加大病虫测报力度,进一步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程,确保《病虫情报》进村率和进小组率均达到100%,有效地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7、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抗旱节水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灌溉工程建设等措施,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多部门上下联动,相互配合,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8、建立新型信贷联合体,为养殖户提供优质快捷的贷款担保服务。使广大养殖户能有效回避自然灾害风险,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收。
9、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防控重点,在全县范围大力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检疫工作。
10、加大种子、农药等假冒伪劣农资的查处力度,确保农资安全。
1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今年力争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00家,并规范合作社的运作和内部管理制度。着力提升合作社品位,鼓励合作社申报农产品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商标,提升产业链和农产品附加值。
12、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规模经营。
2. 2021年促进农民增收十二条措施?
1、完善三大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三大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符合要求的温氏和正邦合作养鸡户每平方米补助5元,正邦合作养猪户每平方米补助10元,对新建牛栏舍3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60头以上的每平方米补助30元,新建牛栏舍3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30-60头的每平方米补助15元。
2、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推广水稻直播、双季稻抛秧、免耕、薄露灌溉等十项先进适用粮食生产新技术,促进我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3、积极推进沼气生态工程,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农村大中型沼气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沼气服务网点。
4、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思路,在全县举办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西瓜栽培技术以及养鸡、养猪、养牛等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各种先进实用新技术。
5、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对各种土样的检测化验,在全县19个乡镇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展示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手册》进村入户工程,向农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
6、强化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加大病虫测报力度,进一步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程,确保《病虫情报》进村率和进小组率均达到100%,有效地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7、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抗旱节水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灌溉工程建设等措施,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多部门上下联动,相互配合,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8、建立新型信贷联合体,为养殖户提供优质快捷的贷款担保服务。使广大养殖户能有效回避自然灾害风险,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收。
9、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防控重点,在全县范围大力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检疫工作。
10、加大种子、农药等假冒伪劣农资的查处力度,确保农资安全。
1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今年力争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00家,并规范合作社的运作和内部管理制度。着力提升合作社品位,鼓励合作社申报农产品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商标,提升产业链和农产品附加值。
12、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规模经营。
3. 漳州智慧城市项目方案?
漳州开发区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以国产北斗卫星相关技术体系为核心,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化手段,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支撑智慧城市各类应用建设。构建多类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中心、城域网、无线网络、北斗CORS基站群、指挥运营中心等;建设全面的主数据标准,规范形成了“标准统一、充分共享”的空间、人口、建筑物、法人、宏观经济等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城市公共平台,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运营。建设“智慧规划、地下管网安全、城市安全监测、智慧市政、城管执法、绿色交通、综合应急、智慧医疗、教育、社区、环保、政务、居民一卡通”等系列智慧应用,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城市生活便捷化,实现了北斗技术在城市级综合应用的突破。
一是打造智慧城市安全体系,增强防灾应急保障能力。依托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漳州开发区将北斗设备与传感器相结合,形成点、线、面全方位覆盖的城市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北斗高精度监测设备的应用,对区域内自然斜坡、人工高陡边坡、双鱼岛护岸、管廊、水库等位移、沉降的连续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直观监测,结合智能分析技术,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预防和预判能力。地下管网实时运行监测数据结合水力分析模型,不仅能够精准指导管网故障抢修,还能预测暴雨积水范围,更能对内涝治理、管网改造进行预判。
二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福建首例免费发放北斗关爱终端,创新地应用北斗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和移动网络通信等技术,融入北斗关爱平台,为儿童、老人等需要照料的人群提供实时定位、即时通讯、安全防护、紧急救援等民生关爱服务,构建多位一体的智慧关爱体系。开展“健康小屋”、网格化管理、社区随访等一系列智慧社区服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自助体检、获知社区最新动态,提升了居民在社区办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大力建设免费公共WiFi网络,目前已经实现了景区、医院、广场等公共区域的全面覆盖,正在拓展服务类窗口的全面覆盖。“行走开发区,一处便捷认证、多处免费上网”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新常态。
三是打造智慧物联应用体系,建设绿色生态智慧岛屿。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例经营性用海项目,开发区内的双鱼岛聚焦旅游与居住人群的体验与切实需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科技化的智慧岛。通过构建管理服务支撑平台、生活服务支撑平台、旅游服务支撑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双鱼岛整体运营管理系统,为岛内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提供全面支撑。岛上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和安全监控,构建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集各种公用管线于一体的综合管廊和气力垃圾收集系统,实现可感知、可持续、可记忆的核心目标。同时,充分强化厦门与漳州联动发展,利用智慧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支撑以旅游为主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4. 2021年促进农民增收十二条措施?
1、完善三大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三大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符合要求的温氏和正邦合作养鸡户每平方米补助5元,正邦合作养猪户每平方米补助10元,对新建牛栏舍3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60头以上的每平方米补助30元,新建牛栏舍3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30-60头的每平方米补助15元。
2、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推广水稻直播、双季稻抛秧、免耕、薄露灌溉等十项先进适用粮食生产新技术,促进我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3、积极推进沼气生态工程,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农村大中型沼气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沼气服务网点。
4、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思路,在全县举办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西瓜栽培技术以及养鸡、养猪、养牛等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各种先进实用新技术。
5、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对各种土样的检测化验,在全县19个乡镇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展示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手册》进村入户工程,向农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
6、强化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加大病虫测报力度,进一步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程,确保《病虫情报》进村率和进小组率均达到100%,有效地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7、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抗旱节水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灌溉工程建设等措施,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多部门上下联动,相互配合,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8、建立新型信贷联合体,为养殖户提供优质快捷的贷款担保服务。使广大养殖户能有效回避自然灾害风险,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收。
9、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防控重点,在全县范围大力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检疫工作。
10、加大种子、农药等假冒伪劣农资的查处力度,确保农资安全。
1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今年力争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00家,并规范合作社的运作和内部管理制度。着力提升合作社品位,鼓励合作社申报农产品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商标,提升产业链和农产品附加值。
12、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规模经营。
5. 漳州智慧城市项目方案?
漳州开发区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以国产北斗卫星相关技术体系为核心,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化手段,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支撑智慧城市各类应用建设。构建多类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中心、城域网、无线网络、北斗CORS基站群、指挥运营中心等;建设全面的主数据标准,规范形成了“标准统一、充分共享”的空间、人口、建筑物、法人、宏观经济等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城市公共平台,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运营。建设“智慧规划、地下管网安全、城市安全监测、智慧市政、城管执法、绿色交通、综合应急、智慧医疗、教育、社区、环保、政务、居民一卡通”等系列智慧应用,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城市生活便捷化,实现了北斗技术在城市级综合应用的突破。
一是打造智慧城市安全体系,增强防灾应急保障能力。依托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漳州开发区将北斗设备与传感器相结合,形成点、线、面全方位覆盖的城市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北斗高精度监测设备的应用,对区域内自然斜坡、人工高陡边坡、双鱼岛护岸、管廊、水库等位移、沉降的连续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直观监测,结合智能分析技术,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预防和预判能力。地下管网实时运行监测数据结合水力分析模型,不仅能够精准指导管网故障抢修,还能预测暴雨积水范围,更能对内涝治理、管网改造进行预判。
二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福建首例免费发放北斗关爱终端,创新地应用北斗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和移动网络通信等技术,融入北斗关爱平台,为儿童、老人等需要照料的人群提供实时定位、即时通讯、安全防护、紧急救援等民生关爱服务,构建多位一体的智慧关爱体系。开展“健康小屋”、网格化管理、社区随访等一系列智慧社区服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自助体检、获知社区最新动态,提升了居民在社区办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大力建设免费公共WiFi网络,目前已经实现了景区、医院、广场等公共区域的全面覆盖,正在拓展服务类窗口的全面覆盖。“行走开发区,一处便捷认证、多处免费上网”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新常态。
三是打造智慧物联应用体系,建设绿色生态智慧岛屿。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例经营性用海项目,开发区内的双鱼岛聚焦旅游与居住人群的体验与切实需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科技化的智慧岛。通过构建管理服务支撑平台、生活服务支撑平台、旅游服务支撑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双鱼岛整体运营管理系统,为岛内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提供全面支撑。岛上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和安全监控,构建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集各种公用管线于一体的综合管廊和气力垃圾收集系统,实现可感知、可持续、可记忆的核心目标。同时,充分强化厦门与漳州联动发展,利用智慧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支撑以旅游为主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6. 漳州智慧城市项目方案?
漳州开发区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以国产北斗卫星相关技术体系为核心,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化手段,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支撑智慧城市各类应用建设。构建多类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中心、城域网、无线网络、北斗CORS基站群、指挥运营中心等;建设全面的主数据标准,规范形成了“标准统一、充分共享”的空间、人口、建筑物、法人、宏观经济等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城市公共平台,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运营。建设“智慧规划、地下管网安全、城市安全监测、智慧市政、城管执法、绿色交通、综合应急、智慧医疗、教育、社区、环保、政务、居民一卡通”等系列智慧应用,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城市生活便捷化,实现了北斗技术在城市级综合应用的突破。
一是打造智慧城市安全体系,增强防灾应急保障能力。依托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漳州开发区将北斗设备与传感器相结合,形成点、线、面全方位覆盖的城市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北斗高精度监测设备的应用,对区域内自然斜坡、人工高陡边坡、双鱼岛护岸、管廊、水库等位移、沉降的连续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直观监测,结合智能分析技术,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预防和预判能力。地下管网实时运行监测数据结合水力分析模型,不仅能够精准指导管网故障抢修,还能预测暴雨积水范围,更能对内涝治理、管网改造进行预判。
二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福建首例免费发放北斗关爱终端,创新地应用北斗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和移动网络通信等技术,融入北斗关爱平台,为儿童、老人等需要照料的人群提供实时定位、即时通讯、安全防护、紧急救援等民生关爱服务,构建多位一体的智慧关爱体系。开展“健康小屋”、网格化管理、社区随访等一系列智慧社区服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自助体检、获知社区最新动态,提升了居民在社区办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大力建设免费公共WiFi网络,目前已经实现了景区、医院、广场等公共区域的全面覆盖,正在拓展服务类窗口的全面覆盖。“行走开发区,一处便捷认证、多处免费上网”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新常态。
三是打造智慧物联应用体系,建设绿色生态智慧岛屿。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例经营性用海项目,开发区内的双鱼岛聚焦旅游与居住人群的体验与切实需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科技化的智慧岛。通过构建管理服务支撑平台、生活服务支撑平台、旅游服务支撑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双鱼岛整体运营管理系统,为岛内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提供全面支撑。岛上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和安全监控,构建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集各种公用管线于一体的综合管廊和气力垃圾收集系统,实现可感知、可持续、可记忆的核心目标。同时,充分强化厦门与漳州联动发展,利用智慧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支撑以旅游为主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7. 2021年促进农民增收十二条措施?
1、完善三大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三大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符合要求的温氏和正邦合作养鸡户每平方米补助5元,正邦合作养猪户每平方米补助10元,对新建牛栏舍3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60头以上的每平方米补助30元,新建牛栏舍3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30-60头的每平方米补助15元。
2、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推广水稻直播、双季稻抛秧、免耕、薄露灌溉等十项先进适用粮食生产新技术,促进我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3、积极推进沼气生态工程,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农村大中型沼气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沼气服务网点。
4、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思路,在全县举办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西瓜栽培技术以及养鸡、养猪、养牛等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各种先进实用新技术。
5、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对各种土样的检测化验,在全县19个乡镇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展示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手册》进村入户工程,向农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
6、强化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加大病虫测报力度,进一步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程,确保《病虫情报》进村率和进小组率均达到100%,有效地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7、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抗旱节水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灌溉工程建设等措施,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多部门上下联动,相互配合,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8、建立新型信贷联合体,为养殖户提供优质快捷的贷款担保服务。使广大养殖户能有效回避自然灾害风险,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收。
9、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防控重点,在全县范围大力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检疫工作。
10、加大种子、农药等假冒伪劣农资的查处力度,确保农资安全。
1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今年力争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00家,并规范合作社的运作和内部管理制度。着力提升合作社品位,鼓励合作社申报农产品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商标,提升产业链和农产品附加值。
12、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规模经营。
8. 漳州智慧城市项目方案?
漳州开发区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以国产北斗卫星相关技术体系为核心,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化手段,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支撑智慧城市各类应用建设。构建多类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中心、城域网、无线网络、北斗CORS基站群、指挥运营中心等;建设全面的主数据标准,规范形成了“标准统一、充分共享”的空间、人口、建筑物、法人、宏观经济等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城市公共平台,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运营。建设“智慧规划、地下管网安全、城市安全监测、智慧市政、城管执法、绿色交通、综合应急、智慧医疗、教育、社区、环保、政务、居民一卡通”等系列智慧应用,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城市生活便捷化,实现了北斗技术在城市级综合应用的突破。
一是打造智慧城市安全体系,增强防灾应急保障能力。依托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漳州开发区将北斗设备与传感器相结合,形成点、线、面全方位覆盖的城市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北斗高精度监测设备的应用,对区域内自然斜坡、人工高陡边坡、双鱼岛护岸、管廊、水库等位移、沉降的连续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直观监测,结合智能分析技术,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预防和预判能力。地下管网实时运行监测数据结合水力分析模型,不仅能够精准指导管网故障抢修,还能预测暴雨积水范围,更能对内涝治理、管网改造进行预判。
二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福建首例免费发放北斗关爱终端,创新地应用北斗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和移动网络通信等技术,融入北斗关爱平台,为儿童、老人等需要照料的人群提供实时定位、即时通讯、安全防护、紧急救援等民生关爱服务,构建多位一体的智慧关爱体系。开展“健康小屋”、网格化管理、社区随访等一系列智慧社区服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自助体检、获知社区最新动态,提升了居民在社区办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大力建设免费公共WiFi网络,目前已经实现了景区、医院、广场等公共区域的全面覆盖,正在拓展服务类窗口的全面覆盖。“行走开发区,一处便捷认证、多处免费上网”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新常态。
三是打造智慧物联应用体系,建设绿色生态智慧岛屿。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例经营性用海项目,开发区内的双鱼岛聚焦旅游与居住人群的体验与切实需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科技化的智慧岛。通过构建管理服务支撑平台、生活服务支撑平台、旅游服务支撑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双鱼岛整体运营管理系统,为岛内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提供全面支撑。岛上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和安全监控,构建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集各种公用管线于一体的综合管廊和气力垃圾收集系统,实现可感知、可持续、可记忆的核心目标。同时,充分强化厦门与漳州联动发展,利用智慧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支撑以旅游为主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