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当中什么是基础面(为什么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
1. 为什么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
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的原因如下:
因为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基础货币购买外汇,所以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
若干年前,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主要手段是购买外汇,因为那时外贸顺差较多,但外汇储备不多。
近几年,基础货币变化很小。
2. 为什么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
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的原因如下:
因为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基础货币购买外汇,所以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
若干年前,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主要手段是购买外汇,因为那时外贸顺差较多,但外汇储备不多。
近几年,基础货币变化很小。
3. 为什么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
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的原因如下:
因为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基础货币购买外汇,所以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
若干年前,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主要手段是购买外汇,因为那时外贸顺差较多,但外汇储备不多。
近几年,基础货币变化很小。
4. 为什么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
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的原因如下:
因为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基础货币购买外汇,所以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也会增发。
若干年前,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主要手段是购买外汇,因为那时外贸顺差较多,但外汇储备不多。
近几年,基础货币变化很小。
5. 什么是基本点?
基本点是外汇汇率中的"点"。按市场惯例,外汇汇率的标价通常由五位有效数字组成,从右边向左边数过去,第一位称为“X个点”,它是构成汇率变动的最小单位;第二位称为“X十个点”,如此类推。
6. 什么是基本点?
基本点是外汇汇率中的"点"。按市场惯例,外汇汇率的标价通常由五位有效数字组成,从右边向左边数过去,第一位称为“X个点”,它是构成汇率变动的最小单位;第二位称为“X十个点”,如此类推。
7. 什么是861经济管理学基础?
861 经济管理学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
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 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概念、基本理论与经济政策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理解: 用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以及经济政策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3、综合运用: 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体系和相关经济模型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考试内容:
一、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及其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2、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基本概念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模型;均衡分析、弹性理论、供求分析方法、技术其简单应用。
3、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内容;两种效用理论的前提条件以及相应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两种效用理论推导需求曲线的过程;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说明需求规律。
4、生产论
厂商生产函数的概念;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厂商利润最大化与要素最优组合。
5、成本论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概念及其曲线推导过程;厂商生产成本的有关概念;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6、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假设条件、短期均衡条件和长期均衡条件;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7、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寡头垄断市场的两个模型:古诺模型和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8、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与供给方面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特点;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以及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产要素供给的决定;工资、利息和地租等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
9、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帕累托最优标准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证明。
10、博弈论初步
博弈的基本要素;纳什均衡;同时博弈;序贯博弈。 11、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的概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矫正市场失灵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 1、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内容;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测算方法和收入核算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宏观总量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核算与总支出和总收入分析之间的联系。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决定;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和均衡条件;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决定投资的因素;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与意义;IS曲线与LM曲线的经济学含义; IS-LM模型以及自发总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的条件。
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IS——LM模型的分析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IS、LM曲线的移动对收入Y和利率r的变动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5、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西方经济政策的类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来达到上述目标。
6、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的含义及其与微观需求及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AD—AS模型;长期和短期的含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数学模型及其对现实的解释。
7、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的含义及其经济学解释;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经济效应以及不同类型通胀的原因;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及其作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8、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收入与外汇市场等基本理论问题;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应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运行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9、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出现波动的原因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增长核算;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乘数与加速原理。
10、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宏观经济学在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三个方面的微观基础;跨期消费决策;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新古典投资模型;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托宾模型。
8. 什么是861经济管理学基础?
861 经济管理学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
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 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概念、基本理论与经济政策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理解: 用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以及经济政策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3、综合运用: 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体系和相关经济模型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考试内容:
一、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及其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2、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基本概念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模型;均衡分析、弹性理论、供求分析方法、技术其简单应用。
3、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内容;两种效用理论的前提条件以及相应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两种效用理论推导需求曲线的过程;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说明需求规律。
4、生产论
厂商生产函数的概念;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厂商利润最大化与要素最优组合。
5、成本论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概念及其曲线推导过程;厂商生产成本的有关概念;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6、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假设条件、短期均衡条件和长期均衡条件;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7、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寡头垄断市场的两个模型:古诺模型和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8、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与供给方面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特点;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以及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产要素供给的决定;工资、利息和地租等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
9、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帕累托最优标准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证明。
10、博弈论初步
博弈的基本要素;纳什均衡;同时博弈;序贯博弈。 11、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的概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矫正市场失灵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 1、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内容;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测算方法和收入核算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宏观总量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核算与总支出和总收入分析之间的联系。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决定;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和均衡条件;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决定投资的因素;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与意义;IS曲线与LM曲线的经济学含义; IS-LM模型以及自发总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的条件。
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IS——LM模型的分析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IS、LM曲线的移动对收入Y和利率r的变动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5、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西方经济政策的类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来达到上述目标。
6、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的含义及其与微观需求及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AD—AS模型;长期和短期的含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数学模型及其对现实的解释。
7、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的含义及其经济学解释;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经济效应以及不同类型通胀的原因;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及其作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8、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收入与外汇市场等基本理论问题;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应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运行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9、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出现波动的原因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增长核算;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乘数与加速原理。
10、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宏观经济学在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三个方面的微观基础;跨期消费决策;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新古典投资模型;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托宾模型。
9. 什么是861经济管理学基础?
861 经济管理学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
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 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概念、基本理论与经济政策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理解: 用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以及经济政策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3、综合运用: 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体系和相关经济模型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考试内容:
一、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及其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2、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基本概念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模型;均衡分析、弹性理论、供求分析方法、技术其简单应用。
3、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内容;两种效用理论的前提条件以及相应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两种效用理论推导需求曲线的过程;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说明需求规律。
4、生产论
厂商生产函数的概念;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厂商利润最大化与要素最优组合。
5、成本论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概念及其曲线推导过程;厂商生产成本的有关概念;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6、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假设条件、短期均衡条件和长期均衡条件;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7、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寡头垄断市场的两个模型:古诺模型和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8、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与供给方面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特点;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以及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产要素供给的决定;工资、利息和地租等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
9、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帕累托最优标准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证明。
10、博弈论初步
博弈的基本要素;纳什均衡;同时博弈;序贯博弈。 11、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的概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矫正市场失灵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 1、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内容;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测算方法和收入核算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宏观总量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核算与总支出和总收入分析之间的联系。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决定;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和均衡条件;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决定投资的因素;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与意义;IS曲线与LM曲线的经济学含义; IS-LM模型以及自发总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的条件。
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IS——LM模型的分析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IS、LM曲线的移动对收入Y和利率r的变动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5、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西方经济政策的类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来达到上述目标。
6、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的含义及其与微观需求及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AD—AS模型;长期和短期的含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数学模型及其对现实的解释。
7、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的含义及其经济学解释;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经济效应以及不同类型通胀的原因;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及其作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8、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收入与外汇市场等基本理论问题;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应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运行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9、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出现波动的原因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增长核算;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乘数与加速原理。
10、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宏观经济学在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三个方面的微观基础;跨期消费决策;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新古典投资模型;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托宾模型。
10. 什么是基本点?
基本点是外汇汇率中的"点"。按市场惯例,外汇汇率的标价通常由五位有效数字组成,从右边向左边数过去,第一位称为“X个点”,它是构成汇率变动的最小单位;第二位称为“X十个点”,如此类推。
11. 什么是861经济管理学基础?
861 经济管理学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
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 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概念、基本理论与经济政策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理解: 用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以及经济政策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3、综合运用: 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体系和相关经济模型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考试内容:
一、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及其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2、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基本概念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模型;均衡分析、弹性理论、供求分析方法、技术其简单应用。
3、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内容;两种效用理论的前提条件以及相应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两种效用理论推导需求曲线的过程;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说明需求规律。
4、生产论
厂商生产函数的概念;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厂商利润最大化与要素最优组合。
5、成本论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概念及其曲线推导过程;厂商生产成本的有关概念;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6、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假设条件、短期均衡条件和长期均衡条件;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7、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寡头垄断市场的两个模型:古诺模型和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8、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与供给方面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特点;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以及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产要素供给的决定;工资、利息和地租等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
9、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帕累托最优标准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证明。
10、博弈论初步
博弈的基本要素;纳什均衡;同时博弈;序贯博弈。 11、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的概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矫正市场失灵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 1、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内容;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测算方法和收入核算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宏观总量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核算与总支出和总收入分析之间的联系。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决定;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和均衡条件;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决定投资的因素;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与意义;IS曲线与LM曲线的经济学含义; IS-LM模型以及自发总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的条件。
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IS——LM模型的分析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IS、LM曲线的移动对收入Y和利率r的变动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5、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西方经济政策的类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来达到上述目标。
6、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的含义及其与微观需求及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AD—AS模型;长期和短期的含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数学模型及其对现实的解释。
7、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的含义及其经济学解释;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经济效应以及不同类型通胀的原因;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及其作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8、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收入与外汇市场等基本理论问题;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应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运行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9、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出现波动的原因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增长核算;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乘数与加速原理。
10、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宏观经济学在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三个方面的微观基础;跨期消费决策;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新古典投资模型;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托宾模型。
12. 什么是基本点?
基本点是外汇汇率中的"点"。按市场惯例,外汇汇率的标价通常由五位有效数字组成,从右边向左边数过去,第一位称为“X个点”,它是构成汇率变动的最小单位;第二位称为“X十个点”,如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