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万丹麦币多少人民币(什么是芬兰文化,摄影和艺术?)
什么是芬兰文化,摄影和艺术?
什么是芬兰的(Finnishness)?
我们是芬兰唯一专注于摄影文化的博物馆,涵盖从纪实到商业图片,从私人照相馆的人像摄影到以影像为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国际影像当然也不被排除在外,但是重点放在芬兰题材上,这是我们的责任。摄影技术是在法国发明的,又在其他几个国家继续发展。芬兰摄影在许多方面受到国际影响。一直以来,芬兰的所有摄影装备都是进口的。另外,早期在芬兰工作的专业摄影师都是从国外来的,在波罗的海周围比较大的镇子里,摄影师们就有来自德国、俄国、丹麦、瑞典和爱沙尼亚的背景。如今许多芬兰摄影师喜欢兼职在国外工作,由此带来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清晰可见。从国外搬到芬兰的摄影师同等地也为这里的摄影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还有就是我们的博物馆足够年轻,可以不像许多国家博物馆那样受“国家”这种浪漫但又排外的思想禁锢。对我们来说,“芬兰的”是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谈的。
赖诺·皮耶蒂宁, 《皮耶蒂宁家族,1910年》,“奥托克罗姆”天然彩色相片技术。藏于芬兰摄影博物馆
Reino Pietinen, Family Pietinen, 1910's, Autochrome. The 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
芬兰摄影博物馆是“国家专项博物馆”,意思是我们负责收集,保存和传播关于整个芬兰摄影文化的信息。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虽然我们承担其中最主要的责任。我们和在其他芬兰博物馆或机构的所有摄影档案馆都有合作关系,其中许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值得关注的影像类藏品。在保护、数码化和目录录入不同影像材料的同时,我们还为在其他摄影档案馆工作的专家提供培训和协助。博物馆非芬兰国有,具有独立基金会,但主要资金支持确实来自国家(教育和文化部)和赫尔辛基市政府。
什么样的摄影?
我们的典藏首先由各种照片构成,包括所有能获得的形式:印刷品、底片、幻灯片、传统技法、数码照片等,据现有估计在四百万件左右。底片是其中最大的部分。在典藏中可以定义为艺术作品的影像有大概一万件。为配合这些影像,我们有摄影相关文字书籍、杂志,以及纸本档案和数据库。最后,我们有一组与摄影相关的物品收藏,比如照相机和暗房设备。典藏中和摄影技术相关的物品有三千件。
佚名,《达盖尔银板摄影法:手拿书本和笔的男人肖像》,达盖尔银板摄影法。藏于芬兰摄影博物馆。
Unknown photographer: Portrait of aman with a book and pen. Daguerreotype. The 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
为了照顾典藏,这个国家仅有的两个摄影类文保专家都在我们的博物馆工作。我们还有两个摄影师,他们也是摄影技巧方面和在不伤害藏品的情况下数码化各种摄影资料方面的专家。其他人则是艺术史学家或者文化史学家。
博物馆始建于1969年,由几个芬兰专业和业余摄影家组织倡议成立。博物馆收入的第一组影像藏品就来自于这些机构的档案和收藏,包括新闻摄影,商业摄影和前些年的重要影展照片,另外还有对摄影有奉献精神、有艺术志向的业余摄影家为了年度摄影比赛制作的照片。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馆藏的受捐赠的物品大多创作于二十世纪下半叶。部分也是因为在战后大量老照片被不断发现的年代里芬兰几乎没有老照片收藏家,而在其他国家,比如瑞典当代美术馆(Moderna Museet 成立于1958年,现有在斯德歌尔摩市中心和瑞典南部马尔默两个展区)和挪威普罗伊斯博物馆(Preus Museum,1976年由挪威摄影师雷夫·普罗伊斯Leif Preus及其家人创办的私人博物馆。于1995年被挪威政府购得称为国家摄影博物馆。——译注)其藏品建立在由私人藏家捐赠的庞大的老照片基础之上。
早期芬兰摄影史保存在其他芬兰照片档案库中,比如地方博物馆和国家古董理事会。我们与这些机构是合作关系。重要的是芬兰摄影师可以被某个负责机构保存下来并使它向公众开放。
什么是芬兰文化,摄影和艺术?
什么是芬兰的(Finnishness)?
我们是芬兰唯一专注于摄影文化的博物馆,涵盖从纪实到商业图片,从私人照相馆的人像摄影到以影像为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国际影像当然也不被排除在外,但是重点放在芬兰题材上,这是我们的责任。摄影技术是在法国发明的,又在其他几个国家继续发展。芬兰摄影在许多方面受到国际影响。一直以来,芬兰的所有摄影装备都是进口的。另外,早期在芬兰工作的专业摄影师都是从国外来的,在波罗的海周围比较大的镇子里,摄影师们就有来自德国、俄国、丹麦、瑞典和爱沙尼亚的背景。如今许多芬兰摄影师喜欢兼职在国外工作,由此带来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清晰可见。从国外搬到芬兰的摄影师同等地也为这里的摄影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还有就是我们的博物馆足够年轻,可以不像许多国家博物馆那样受“国家”这种浪漫但又排外的思想禁锢。对我们来说,“芬兰的”是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谈的。
赖诺·皮耶蒂宁, 《皮耶蒂宁家族,1910年》,“奥托克罗姆”天然彩色相片技术。藏于芬兰摄影博物馆
Reino Pietinen, Family Pietinen, 1910's, Autochrome. The 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
芬兰摄影博物馆是“国家专项博物馆”,意思是我们负责收集,保存和传播关于整个芬兰摄影文化的信息。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虽然我们承担其中最主要的责任。我们和在其他芬兰博物馆或机构的所有摄影档案馆都有合作关系,其中许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值得关注的影像类藏品。在保护、数码化和目录录入不同影像材料的同时,我们还为在其他摄影档案馆工作的专家提供培训和协助。博物馆非芬兰国有,具有独立基金会,但主要资金支持确实来自国家(教育和文化部)和赫尔辛基市政府。
什么样的摄影?
我们的典藏首先由各种照片构成,包括所有能获得的形式:印刷品、底片、幻灯片、传统技法、数码照片等,据现有估计在四百万件左右。底片是其中最大的部分。在典藏中可以定义为艺术作品的影像有大概一万件。为配合这些影像,我们有摄影相关文字书籍、杂志,以及纸本档案和数据库。最后,我们有一组与摄影相关的物品收藏,比如照相机和暗房设备。典藏中和摄影技术相关的物品有三千件。
佚名,《达盖尔银板摄影法:手拿书本和笔的男人肖像》,达盖尔银板摄影法。藏于芬兰摄影博物馆。
Unknown photographer: Portrait of aman with a book and pen. Daguerreotype. The 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
为了照顾典藏,这个国家仅有的两个摄影类文保专家都在我们的博物馆工作。我们还有两个摄影师,他们也是摄影技巧方面和在不伤害藏品的情况下数码化各种摄影资料方面的专家。其他人则是艺术史学家或者文化史学家。
博物馆始建于1969年,由几个芬兰专业和业余摄影家组织倡议成立。博物馆收入的第一组影像藏品就来自于这些机构的档案和收藏,包括新闻摄影,商业摄影和前些年的重要影展照片,另外还有对摄影有奉献精神、有艺术志向的业余摄影家为了年度摄影比赛制作的照片。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馆藏的受捐赠的物品大多创作于二十世纪下半叶。部分也是因为在战后大量老照片被不断发现的年代里芬兰几乎没有老照片收藏家,而在其他国家,比如瑞典当代美术馆(Moderna Museet 成立于1958年,现有在斯德歌尔摩市中心和瑞典南部马尔默两个展区)和挪威普罗伊斯博物馆(Preus Museum,1976年由挪威摄影师雷夫·普罗伊斯Leif Preus及其家人创办的私人博物馆。于1995年被挪威政府购得称为国家摄影博物馆。——译注)其藏品建立在由私人藏家捐赠的庞大的老照片基础之上。
早期芬兰摄影史保存在其他芬兰照片档案库中,比如地方博物馆和国家古董理事会。我们与这些机构是合作关系。重要的是芬兰摄影师可以被某个负责机构保存下来并使它向公众开放。
北欧国家的发展历史?
北欧,顾名思义是指地处欧洲北部的一些国家,一般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五国。北欧不同于西欧、东欧和南欧,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特点。 从地理位置和环境来看,北欧国家大多地处北极圈附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瑞典在北欧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大,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902万。芬兰国土面积近3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530万,近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处在北极圈内,三分之二的国土为森林覆盖。其它如挪威、丹麦人口也仅数百万人,冰岛仅有30多万人口。因此,北欧国家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小国寡民”。从国家地理上看,北欧国家一边是俄罗斯,一边是欧洲大陆,国家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既然我们被上帝放到东西方交界的夹缝中,我们就得学会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北欧国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北欧人形成了颇富北欧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这一点在芬兰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性格内敛、自律,行事低调,富有政治智慧,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在历史上,北欧国家没有西欧和东欧国家那样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南欧一些国家那样灿烂的古代文明。芬兰在12世纪还处在原始公社阶段,尚未形成国家形态。从12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一直处在异族统治之下,一开始为瑞典统治, 1808年又被沙俄占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芬兰独立后,为维护国家独立曾于1939年与前苏联发生“苏芬战争”,1941年再次交战。二战使芬兰损失惨重,战后全国人口不足四百万,芬兰人民在战后承受着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经济建设和支付巨额赔偿的重负,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与大国之间的关系。长期受异族统治的历史使得芬兰的独立思想深入人心,自立、自强对这个国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瑞典保存至今的书面记载最早是在中世纪晚期。九世纪时,瑞典进入维京时期,主要是海上贸易和掠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瑞典工业开始起步,成为西欧一些国家铁矿石、木材的供应国。一战时宣布中立,但英国的经济封锁造成食物短缺和国内动荡,因此,国内纷争不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瑞典以沉重打击,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二战后,瑞典政府对经济采取干预政策,逐步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全民就业、全民养老金、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免费教育逐渐落实,成为典型的高福利国家。 在文化上,北欧国家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宗教意识相对淡化。北欧国家基本未经过政教合一的历史时期,与欧洲大陆相比,天主教在北欧几乎少有踪迹,影响北欧的教派主要是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路德宗,旧教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对北欧国家的影响相对较小。没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更没有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北欧国家的等级观念不强,而平等意识、社会平民意识则较为浓厚。芬兰虽然有东正教教堂和路德教教堂,但有调查显示,芬兰人参加教堂活动的比例是全欧洲最低的,不到4%。在瑞典也是如此,虽然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但仅有10%左右的人经常参加教堂礼拜活动,出席教会崇拜仪式和积极参加教会事务者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知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发展,大多是靠掠夺和殖民,靠进行血与泪的资本原始积累起家的,而北欧没有经历过西欧、南欧一些国家那样大规模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他们实际上是边缘化的,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甚至是靠海盗式的掠夺生存。经过爆发在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北欧各国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弊端。二战后到两大阵营冷战时期,北欧国家开始探索新的道路,以图同时实现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上的公正,避免资本主义的缺陷。就这样,他们在东西方制度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特点,经过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所以,从整体上看,北欧的制度特色是与北欧国家的具体国情分不开的,如历史上受战争破坏较少,地处欧洲边缘、国小人少,资源相对丰富以及平民社会思想传播较为广泛,等等。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使北欧国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发展道路。
什么是芬兰文化,摄影和艺术?
什么是芬兰的(Finnishness)?
我们是芬兰唯一专注于摄影文化的博物馆,涵盖从纪实到商业图片,从私人照相馆的人像摄影到以影像为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国际影像当然也不被排除在外,但是重点放在芬兰题材上,这是我们的责任。摄影技术是在法国发明的,又在其他几个国家继续发展。芬兰摄影在许多方面受到国际影响。一直以来,芬兰的所有摄影装备都是进口的。另外,早期在芬兰工作的专业摄影师都是从国外来的,在波罗的海周围比较大的镇子里,摄影师们就有来自德国、俄国、丹麦、瑞典和爱沙尼亚的背景。如今许多芬兰摄影师喜欢兼职在国外工作,由此带来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清晰可见。从国外搬到芬兰的摄影师同等地也为这里的摄影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还有就是我们的博物馆足够年轻,可以不像许多国家博物馆那样受“国家”这种浪漫但又排外的思想禁锢。对我们来说,“芬兰的”是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谈的。
赖诺·皮耶蒂宁, 《皮耶蒂宁家族,1910年》,“奥托克罗姆”天然彩色相片技术。藏于芬兰摄影博物馆
Reino Pietinen, Family Pietinen, 1910's, Autochrome. The 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
芬兰摄影博物馆是“国家专项博物馆”,意思是我们负责收集,保存和传播关于整个芬兰摄影文化的信息。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虽然我们承担其中最主要的责任。我们和在其他芬兰博物馆或机构的所有摄影档案馆都有合作关系,其中许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值得关注的影像类藏品。在保护、数码化和目录录入不同影像材料的同时,我们还为在其他摄影档案馆工作的专家提供培训和协助。博物馆非芬兰国有,具有独立基金会,但主要资金支持确实来自国家(教育和文化部)和赫尔辛基市政府。
什么样的摄影?
我们的典藏首先由各种照片构成,包括所有能获得的形式:印刷品、底片、幻灯片、传统技法、数码照片等,据现有估计在四百万件左右。底片是其中最大的部分。在典藏中可以定义为艺术作品的影像有大概一万件。为配合这些影像,我们有摄影相关文字书籍、杂志,以及纸本档案和数据库。最后,我们有一组与摄影相关的物品收藏,比如照相机和暗房设备。典藏中和摄影技术相关的物品有三千件。
佚名,《达盖尔银板摄影法:手拿书本和笔的男人肖像》,达盖尔银板摄影法。藏于芬兰摄影博物馆。
Unknown photographer: Portrait of aman with a book and pen. Daguerreotype. The 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
为了照顾典藏,这个国家仅有的两个摄影类文保专家都在我们的博物馆工作。我们还有两个摄影师,他们也是摄影技巧方面和在不伤害藏品的情况下数码化各种摄影资料方面的专家。其他人则是艺术史学家或者文化史学家。
博物馆始建于1969年,由几个芬兰专业和业余摄影家组织倡议成立。博物馆收入的第一组影像藏品就来自于这些机构的档案和收藏,包括新闻摄影,商业摄影和前些年的重要影展照片,另外还有对摄影有奉献精神、有艺术志向的业余摄影家为了年度摄影比赛制作的照片。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馆藏的受捐赠的物品大多创作于二十世纪下半叶。部分也是因为在战后大量老照片被不断发现的年代里芬兰几乎没有老照片收藏家,而在其他国家,比如瑞典当代美术馆(Moderna Museet 成立于1958年,现有在斯德歌尔摩市中心和瑞典南部马尔默两个展区)和挪威普罗伊斯博物馆(Preus Museum,1976年由挪威摄影师雷夫·普罗伊斯Leif Preus及其家人创办的私人博物馆。于1995年被挪威政府购得称为国家摄影博物馆。——译注)其藏品建立在由私人藏家捐赠的庞大的老照片基础之上。
早期芬兰摄影史保存在其他芬兰照片档案库中,比如地方博物馆和国家古董理事会。我们与这些机构是合作关系。重要的是芬兰摄影师可以被某个负责机构保存下来并使它向公众开放。
北欧国家的发展历史?
北欧,顾名思义是指地处欧洲北部的一些国家,一般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五国。北欧不同于西欧、东欧和南欧,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特点。 从地理位置和环境来看,北欧国家大多地处北极圈附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瑞典在北欧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大,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902万。芬兰国土面积近3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530万,近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处在北极圈内,三分之二的国土为森林覆盖。其它如挪威、丹麦人口也仅数百万人,冰岛仅有30多万人口。因此,北欧国家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小国寡民”。从国家地理上看,北欧国家一边是俄罗斯,一边是欧洲大陆,国家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既然我们被上帝放到东西方交界的夹缝中,我们就得学会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北欧国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北欧人形成了颇富北欧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这一点在芬兰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性格内敛、自律,行事低调,富有政治智慧,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在历史上,北欧国家没有西欧和东欧国家那样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南欧一些国家那样灿烂的古代文明。芬兰在12世纪还处在原始公社阶段,尚未形成国家形态。从12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一直处在异族统治之下,一开始为瑞典统治, 1808年又被沙俄占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芬兰独立后,为维护国家独立曾于1939年与前苏联发生“苏芬战争”,1941年再次交战。二战使芬兰损失惨重,战后全国人口不足四百万,芬兰人民在战后承受着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经济建设和支付巨额赔偿的重负,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与大国之间的关系。长期受异族统治的历史使得芬兰的独立思想深入人心,自立、自强对这个国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瑞典保存至今的书面记载最早是在中世纪晚期。九世纪时,瑞典进入维京时期,主要是海上贸易和掠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瑞典工业开始起步,成为西欧一些国家铁矿石、木材的供应国。一战时宣布中立,但英国的经济封锁造成食物短缺和国内动荡,因此,国内纷争不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瑞典以沉重打击,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二战后,瑞典政府对经济采取干预政策,逐步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全民就业、全民养老金、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免费教育逐渐落实,成为典型的高福利国家。 在文化上,北欧国家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宗教意识相对淡化。北欧国家基本未经过政教合一的历史时期,与欧洲大陆相比,天主教在北欧几乎少有踪迹,影响北欧的教派主要是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路德宗,旧教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对北欧国家的影响相对较小。没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更没有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北欧国家的等级观念不强,而平等意识、社会平民意识则较为浓厚。芬兰虽然有东正教教堂和路德教教堂,但有调查显示,芬兰人参加教堂活动的比例是全欧洲最低的,不到4%。在瑞典也是如此,虽然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但仅有10%左右的人经常参加教堂礼拜活动,出席教会崇拜仪式和积极参加教会事务者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知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发展,大多是靠掠夺和殖民,靠进行血与泪的资本原始积累起家的,而北欧没有经历过西欧、南欧一些国家那样大规模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他们实际上是边缘化的,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甚至是靠海盗式的掠夺生存。经过爆发在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北欧各国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弊端。二战后到两大阵营冷战时期,北欧国家开始探索新的道路,以图同时实现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上的公正,避免资本主义的缺陷。就这样,他们在东西方制度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特点,经过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所以,从整体上看,北欧的制度特色是与北欧国家的具体国情分不开的,如历史上受战争破坏较少,地处欧洲边缘、国小人少,资源相对丰富以及平民社会思想传播较为广泛,等等。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使北欧国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发展道路。
什么是芬兰文化,摄影和艺术?
什么是芬兰的(Finnishness)?
我们是芬兰唯一专注于摄影文化的博物馆,涵盖从纪实到商业图片,从私人照相馆的人像摄影到以影像为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国际影像当然也不被排除在外,但是重点放在芬兰题材上,这是我们的责任。摄影技术是在法国发明的,又在其他几个国家继续发展。芬兰摄影在许多方面受到国际影响。一直以来,芬兰的所有摄影装备都是进口的。另外,早期在芬兰工作的专业摄影师都是从国外来的,在波罗的海周围比较大的镇子里,摄影师们就有来自德国、俄国、丹麦、瑞典和爱沙尼亚的背景。如今许多芬兰摄影师喜欢兼职在国外工作,由此带来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清晰可见。从国外搬到芬兰的摄影师同等地也为这里的摄影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还有就是我们的博物馆足够年轻,可以不像许多国家博物馆那样受“国家”这种浪漫但又排外的思想禁锢。对我们来说,“芬兰的”是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谈的。
赖诺·皮耶蒂宁, 《皮耶蒂宁家族,1910年》,“奥托克罗姆”天然彩色相片技术。藏于芬兰摄影博物馆
Reino Pietinen, Family Pietinen, 1910's, Autochrome. The 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
芬兰摄影博物馆是“国家专项博物馆”,意思是我们负责收集,保存和传播关于整个芬兰摄影文化的信息。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虽然我们承担其中最主要的责任。我们和在其他芬兰博物馆或机构的所有摄影档案馆都有合作关系,其中许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值得关注的影像类藏品。在保护、数码化和目录录入不同影像材料的同时,我们还为在其他摄影档案馆工作的专家提供培训和协助。博物馆非芬兰国有,具有独立基金会,但主要资金支持确实来自国家(教育和文化部)和赫尔辛基市政府。
什么样的摄影?
我们的典藏首先由各种照片构成,包括所有能获得的形式:印刷品、底片、幻灯片、传统技法、数码照片等,据现有估计在四百万件左右。底片是其中最大的部分。在典藏中可以定义为艺术作品的影像有大概一万件。为配合这些影像,我们有摄影相关文字书籍、杂志,以及纸本档案和数据库。最后,我们有一组与摄影相关的物品收藏,比如照相机和暗房设备。典藏中和摄影技术相关的物品有三千件。
佚名,《达盖尔银板摄影法:手拿书本和笔的男人肖像》,达盖尔银板摄影法。藏于芬兰摄影博物馆。
Unknown photographer: Portrait of aman with a book and pen. Daguerreotype. The 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
为了照顾典藏,这个国家仅有的两个摄影类文保专家都在我们的博物馆工作。我们还有两个摄影师,他们也是摄影技巧方面和在不伤害藏品的情况下数码化各种摄影资料方面的专家。其他人则是艺术史学家或者文化史学家。
博物馆始建于1969年,由几个芬兰专业和业余摄影家组织倡议成立。博物馆收入的第一组影像藏品就来自于这些机构的档案和收藏,包括新闻摄影,商业摄影和前些年的重要影展照片,另外还有对摄影有奉献精神、有艺术志向的业余摄影家为了年度摄影比赛制作的照片。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馆藏的受捐赠的物品大多创作于二十世纪下半叶。部分也是因为在战后大量老照片被不断发现的年代里芬兰几乎没有老照片收藏家,而在其他国家,比如瑞典当代美术馆(Moderna Museet 成立于1958年,现有在斯德歌尔摩市中心和瑞典南部马尔默两个展区)和挪威普罗伊斯博物馆(Preus Museum,1976年由挪威摄影师雷夫·普罗伊斯Leif Preus及其家人创办的私人博物馆。于1995年被挪威政府购得称为国家摄影博物馆。——译注)其藏品建立在由私人藏家捐赠的庞大的老照片基础之上。
早期芬兰摄影史保存在其他芬兰照片档案库中,比如地方博物馆和国家古董理事会。我们与这些机构是合作关系。重要的是芬兰摄影师可以被某个负责机构保存下来并使它向公众开放。
北欧国家的发展历史?
北欧,顾名思义是指地处欧洲北部的一些国家,一般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五国。北欧不同于西欧、东欧和南欧,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特点。 从地理位置和环境来看,北欧国家大多地处北极圈附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瑞典在北欧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大,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902万。芬兰国土面积近3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530万,近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处在北极圈内,三分之二的国土为森林覆盖。其它如挪威、丹麦人口也仅数百万人,冰岛仅有30多万人口。因此,北欧国家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小国寡民”。从国家地理上看,北欧国家一边是俄罗斯,一边是欧洲大陆,国家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既然我们被上帝放到东西方交界的夹缝中,我们就得学会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北欧国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北欧人形成了颇富北欧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这一点在芬兰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性格内敛、自律,行事低调,富有政治智慧,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在历史上,北欧国家没有西欧和东欧国家那样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南欧一些国家那样灿烂的古代文明。芬兰在12世纪还处在原始公社阶段,尚未形成国家形态。从12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一直处在异族统治之下,一开始为瑞典统治, 1808年又被沙俄占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芬兰独立后,为维护国家独立曾于1939年与前苏联发生“苏芬战争”,1941年再次交战。二战使芬兰损失惨重,战后全国人口不足四百万,芬兰人民在战后承受着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经济建设和支付巨额赔偿的重负,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与大国之间的关系。长期受异族统治的历史使得芬兰的独立思想深入人心,自立、自强对这个国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瑞典保存至今的书面记载最早是在中世纪晚期。九世纪时,瑞典进入维京时期,主要是海上贸易和掠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瑞典工业开始起步,成为西欧一些国家铁矿石、木材的供应国。一战时宣布中立,但英国的经济封锁造成食物短缺和国内动荡,因此,国内纷争不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瑞典以沉重打击,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二战后,瑞典政府对经济采取干预政策,逐步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全民就业、全民养老金、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免费教育逐渐落实,成为典型的高福利国家。 在文化上,北欧国家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宗教意识相对淡化。北欧国家基本未经过政教合一的历史时期,与欧洲大陆相比,天主教在北欧几乎少有踪迹,影响北欧的教派主要是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路德宗,旧教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对北欧国家的影响相对较小。没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更没有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北欧国家的等级观念不强,而平等意识、社会平民意识则较为浓厚。芬兰虽然有东正教教堂和路德教教堂,但有调查显示,芬兰人参加教堂活动的比例是全欧洲最低的,不到4%。在瑞典也是如此,虽然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但仅有10%左右的人经常参加教堂礼拜活动,出席教会崇拜仪式和积极参加教会事务者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知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发展,大多是靠掠夺和殖民,靠进行血与泪的资本原始积累起家的,而北欧没有经历过西欧、南欧一些国家那样大规模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他们实际上是边缘化的,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甚至是靠海盗式的掠夺生存。经过爆发在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北欧各国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弊端。二战后到两大阵营冷战时期,北欧国家开始探索新的道路,以图同时实现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上的公正,避免资本主义的缺陷。就这样,他们在东西方制度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特点,经过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所以,从整体上看,北欧的制度特色是与北欧国家的具体国情分不开的,如历史上受战争破坏较少,地处欧洲边缘、国小人少,资源相对丰富以及平民社会思想传播较为广泛,等等。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使北欧国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发展道路。
北欧国家的发展历史?
北欧,顾名思义是指地处欧洲北部的一些国家,一般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五国。北欧不同于西欧、东欧和南欧,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特点。 从地理位置和环境来看,北欧国家大多地处北极圈附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瑞典在北欧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大,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902万。芬兰国土面积近3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530万,近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处在北极圈内,三分之二的国土为森林覆盖。其它如挪威、丹麦人口也仅数百万人,冰岛仅有30多万人口。因此,北欧国家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小国寡民”。从国家地理上看,北欧国家一边是俄罗斯,一边是欧洲大陆,国家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既然我们被上帝放到东西方交界的夹缝中,我们就得学会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北欧国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北欧人形成了颇富北欧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这一点在芬兰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性格内敛、自律,行事低调,富有政治智慧,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在历史上,北欧国家没有西欧和东欧国家那样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南欧一些国家那样灿烂的古代文明。芬兰在12世纪还处在原始公社阶段,尚未形成国家形态。从12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一直处在异族统治之下,一开始为瑞典统治, 1808年又被沙俄占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芬兰独立后,为维护国家独立曾于1939年与前苏联发生“苏芬战争”,1941年再次交战。二战使芬兰损失惨重,战后全国人口不足四百万,芬兰人民在战后承受着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经济建设和支付巨额赔偿的重负,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与大国之间的关系。长期受异族统治的历史使得芬兰的独立思想深入人心,自立、自强对这个国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瑞典保存至今的书面记载最早是在中世纪晚期。九世纪时,瑞典进入维京时期,主要是海上贸易和掠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瑞典工业开始起步,成为西欧一些国家铁矿石、木材的供应国。一战时宣布中立,但英国的经济封锁造成食物短缺和国内动荡,因此,国内纷争不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瑞典以沉重打击,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二战后,瑞典政府对经济采取干预政策,逐步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全民就业、全民养老金、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免费教育逐渐落实,成为典型的高福利国家。 在文化上,北欧国家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宗教意识相对淡化。北欧国家基本未经过政教合一的历史时期,与欧洲大陆相比,天主教在北欧几乎少有踪迹,影响北欧的教派主要是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路德宗,旧教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对北欧国家的影响相对较小。没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更没有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北欧国家的等级观念不强,而平等意识、社会平民意识则较为浓厚。芬兰虽然有东正教教堂和路德教教堂,但有调查显示,芬兰人参加教堂活动的比例是全欧洲最低的,不到4%。在瑞典也是如此,虽然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但仅有10%左右的人经常参加教堂礼拜活动,出席教会崇拜仪式和积极参加教会事务者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知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发展,大多是靠掠夺和殖民,靠进行血与泪的资本原始积累起家的,而北欧没有经历过西欧、南欧一些国家那样大规模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他们实际上是边缘化的,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甚至是靠海盗式的掠夺生存。经过爆发在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北欧各国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弊端。二战后到两大阵营冷战时期,北欧国家开始探索新的道路,以图同时实现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上的公正,避免资本主义的缺陷。就这样,他们在东西方制度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特点,经过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所以,从整体上看,北欧的制度特色是与北欧国家的具体国情分不开的,如历史上受战争破坏较少,地处欧洲边缘、国小人少,资源相对丰富以及平民社会思想传播较为广泛,等等。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使北欧国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发展道路。
一战主战场为啥在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是战胜国,那么法国人得到了什么呢?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追求的是殖民地利益,俄国人追求的是东欧霸权,奥匈帝国追求的是巴尔干归属,英国追求的是殖民帝国的稳定,意大利想占便宜,那么法国人呢?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热心的参战国,法国人最想要的是挽回普法战争失败的荣誉和失地。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眼睁睁的看着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对此法国念念不忘,在之后几十年都试图再度打败德国,为此他进行多方外交,和老盟友英国的结盟就不用说了,为了破坏传统的德俄联盟,法国人用了许多招数拉拢俄罗斯,几乎可以说用钱砸开了沙皇的大门,让沙俄和法国合作,假如说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的联络人就是法国,要不是法国,单纯英俄是无力遏制德国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主要战场在西线,而西线的主力是法军,英军虽然也派出陆军,但是主要战场在海上,陆地上的主力一直由法军担当,几次协约国岌岌可危都是依赖法军挽回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损失也是极大的,至少在战胜国中。法国军人死伤达到四百万,考虑到这些人大都是法国的青壮年,而法国仅有四千万人口,几乎可以说法国的一代人都在一战中被毁灭掉了。
因为主战场在法国,实际上法国原本经济发达的东北地区基本上被战火蹂躏殆尽,法国的经济损失极大,工农业的生产几乎减半,煤炭产量从4000万吨掉到了2600万吨,钢产量从480万吨掉到了180万吨,小麦产量直接从8000万公担掉到了不到4000万公担。
法国原本是债权国,以放贷给其他国家出名,而战后变成了债务国不说,因为沙俄政府倒台,他放贷给沙俄的债务基本上没收回来。
可以说,除了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这种已经解体的战败国,还有沙皇俄国这种政府倒台的国家,战胜国中损失最大的就是法国了,甚至德国的待遇都比法国好。
虽然德国两线作战,伤亡人数也不少,但是德国人口本来就比法国多,而且处于主动出击状态,实际上德国战败认输的时候,战线还在德国境外,所以德国的经济和工业损失要小得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一开始认为主动投降会遭遇比较好的待遇。
这里就又要提到凡尔赛和约了,虽然说凡尔赛和约对待德国极为苛刻,几乎剥夺了德国的军队和海外殖民地,还割让了众多领土给法国丹麦和波兰,还要大量赔款,表面上看德国的赔偿能给法国恢复元气。
可实际上呢,因为英国出于大陆平衡战略的考虑,根本就刻意打压法国的要求,所以法国人除了拿回自己的洛林和阿尔萨斯之外,得到的并不多。比如说赔款,因为德国经济问题,实际上根本就没赔多少,而且因为德国本土工业保存的比较完整,所以反而比东北部残破的法国更容易获得贷款尤其是美国的贷款,经济恢复反而比法国快。
至于法国对德国的战略限制也因为英国的反对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也就是说,法国一战死了那么多人,损失了那么多钱,国力一落千丈,就是得到了战胜的荣誉和取回了失地。最终最大的目的遏制甚至肢解德国却依然没有做到。
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国人到了二战就根本没有什么战斗的欲望,总是看着英国人的行动,因为它觉得一旦独立行动,就会遭遇英国人的限制,而且一旦花费太大的代价,法国人也损失不起,于是二战时期法国一开始静坐战争,之后迅速认输,(不过法国人的考虑一点也没错,虽然法国在二战中贡献不大,但是英国出于战略考虑,依然拉拢法国进了联合国。)这都是因为一战损失太大的缘故。
人口400万的国家?
巴拿马。
因为巴拿马的人口为404万人。
巴拿马。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总面积为 7.55万平方公里,首都巴拿马城。东连哥伦比亚,南濒太平洋,西接哥斯达黎加,北临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从北至南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线全长2988公里。地近赤道,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27℃。全年分旱(1至4月)、雨(5至12月)两季,年均降水量1500~2500毫米。
人口400万的国家?
巴拿马。
因为巴拿马的人口为404万人。
巴拿马。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总面积为 7.55万平方公里,首都巴拿马城。东连哥伦比亚,南濒太平洋,西接哥斯达黎加,北临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从北至南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线全长2988公里。地近赤道,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27℃。全年分旱(1至4月)、雨(5至12月)两季,年均降水量1500~2500毫米。
一战主战场为啥在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是战胜国,那么法国人得到了什么呢?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追求的是殖民地利益,俄国人追求的是东欧霸权,奥匈帝国追求的是巴尔干归属,英国追求的是殖民帝国的稳定,意大利想占便宜,那么法国人呢?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热心的参战国,法国人最想要的是挽回普法战争失败的荣誉和失地。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眼睁睁的看着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对此法国念念不忘,在之后几十年都试图再度打败德国,为此他进行多方外交,和老盟友英国的结盟就不用说了,为了破坏传统的德俄联盟,法国人用了许多招数拉拢俄罗斯,几乎可以说用钱砸开了沙皇的大门,让沙俄和法国合作,假如说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的联络人就是法国,要不是法国,单纯英俄是无力遏制德国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主要战场在西线,而西线的主力是法军,英军虽然也派出陆军,但是主要战场在海上,陆地上的主力一直由法军担当,几次协约国岌岌可危都是依赖法军挽回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损失也是极大的,至少在战胜国中。法国军人死伤达到四百万,考虑到这些人大都是法国的青壮年,而法国仅有四千万人口,几乎可以说法国的一代人都在一战中被毁灭掉了。
因为主战场在法国,实际上法国原本经济发达的东北地区基本上被战火蹂躏殆尽,法国的经济损失极大,工农业的生产几乎减半,煤炭产量从4000万吨掉到了2600万吨,钢产量从480万吨掉到了180万吨,小麦产量直接从8000万公担掉到了不到4000万公担。
法国原本是债权国,以放贷给其他国家出名,而战后变成了债务国不说,因为沙俄政府倒台,他放贷给沙俄的债务基本上没收回来。
可以说,除了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这种已经解体的战败国,还有沙皇俄国这种政府倒台的国家,战胜国中损失最大的就是法国了,甚至德国的待遇都比法国好。
虽然德国两线作战,伤亡人数也不少,但是德国人口本来就比法国多,而且处于主动出击状态,实际上德国战败认输的时候,战线还在德国境外,所以德国的经济和工业损失要小得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一开始认为主动投降会遭遇比较好的待遇。
这里就又要提到凡尔赛和约了,虽然说凡尔赛和约对待德国极为苛刻,几乎剥夺了德国的军队和海外殖民地,还割让了众多领土给法国丹麦和波兰,还要大量赔款,表面上看德国的赔偿能给法国恢复元气。
可实际上呢,因为英国出于大陆平衡战略的考虑,根本就刻意打压法国的要求,所以法国人除了拿回自己的洛林和阿尔萨斯之外,得到的并不多。比如说赔款,因为德国经济问题,实际上根本就没赔多少,而且因为德国本土工业保存的比较完整,所以反而比东北部残破的法国更容易获得贷款尤其是美国的贷款,经济恢复反而比法国快。
至于法国对德国的战略限制也因为英国的反对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也就是说,法国一战死了那么多人,损失了那么多钱,国力一落千丈,就是得到了战胜的荣誉和取回了失地。最终最大的目的遏制甚至肢解德国却依然没有做到。
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国人到了二战就根本没有什么战斗的欲望,总是看着英国人的行动,因为它觉得一旦独立行动,就会遭遇英国人的限制,而且一旦花费太大的代价,法国人也损失不起,于是二战时期法国一开始静坐战争,之后迅速认输,(不过法国人的考虑一点也没错,虽然法国在二战中贡献不大,但是英国出于战略考虑,依然拉拢法国进了联合国。)这都是因为一战损失太大的缘故。
一战主战场为啥在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是战胜国,那么法国人得到了什么呢?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追求的是殖民地利益,俄国人追求的是东欧霸权,奥匈帝国追求的是巴尔干归属,英国追求的是殖民帝国的稳定,意大利想占便宜,那么法国人呢?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热心的参战国,法国人最想要的是挽回普法战争失败的荣誉和失地。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眼睁睁的看着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对此法国念念不忘,在之后几十年都试图再度打败德国,为此他进行多方外交,和老盟友英国的结盟就不用说了,为了破坏传统的德俄联盟,法国人用了许多招数拉拢俄罗斯,几乎可以说用钱砸开了沙皇的大门,让沙俄和法国合作,假如说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的联络人就是法国,要不是法国,单纯英俄是无力遏制德国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主要战场在西线,而西线的主力是法军,英军虽然也派出陆军,但是主要战场在海上,陆地上的主力一直由法军担当,几次协约国岌岌可危都是依赖法军挽回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损失也是极大的,至少在战胜国中。法国军人死伤达到四百万,考虑到这些人大都是法国的青壮年,而法国仅有四千万人口,几乎可以说法国的一代人都在一战中被毁灭掉了。
因为主战场在法国,实际上法国原本经济发达的东北地区基本上被战火蹂躏殆尽,法国的经济损失极大,工农业的生产几乎减半,煤炭产量从4000万吨掉到了2600万吨,钢产量从480万吨掉到了180万吨,小麦产量直接从8000万公担掉到了不到4000万公担。
法国原本是债权国,以放贷给其他国家出名,而战后变成了债务国不说,因为沙俄政府倒台,他放贷给沙俄的债务基本上没收回来。
可以说,除了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这种已经解体的战败国,还有沙皇俄国这种政府倒台的国家,战胜国中损失最大的就是法国了,甚至德国的待遇都比法国好。
虽然德国两线作战,伤亡人数也不少,但是德国人口本来就比法国多,而且处于主动出击状态,实际上德国战败认输的时候,战线还在德国境外,所以德国的经济和工业损失要小得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一开始认为主动投降会遭遇比较好的待遇。
这里就又要提到凡尔赛和约了,虽然说凡尔赛和约对待德国极为苛刻,几乎剥夺了德国的军队和海外殖民地,还割让了众多领土给法国丹麦和波兰,还要大量赔款,表面上看德国的赔偿能给法国恢复元气。
可实际上呢,因为英国出于大陆平衡战略的考虑,根本就刻意打压法国的要求,所以法国人除了拿回自己的洛林和阿尔萨斯之外,得到的并不多。比如说赔款,因为德国经济问题,实际上根本就没赔多少,而且因为德国本土工业保存的比较完整,所以反而比东北部残破的法国更容易获得贷款尤其是美国的贷款,经济恢复反而比法国快。
至于法国对德国的战略限制也因为英国的反对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也就是说,法国一战死了那么多人,损失了那么多钱,国力一落千丈,就是得到了战胜的荣誉和取回了失地。最终最大的目的遏制甚至肢解德国却依然没有做到。
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国人到了二战就根本没有什么战斗的欲望,总是看着英国人的行动,因为它觉得一旦独立行动,就会遭遇英国人的限制,而且一旦花费太大的代价,法国人也损失不起,于是二战时期法国一开始静坐战争,之后迅速认输,(不过法国人的考虑一点也没错,虽然法国在二战中贡献不大,但是英国出于战略考虑,依然拉拢法国进了联合国。)这都是因为一战损失太大的缘故。
人口400万的国家?
巴拿马。
因为巴拿马的人口为404万人。
巴拿马。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总面积为 7.55万平方公里,首都巴拿马城。东连哥伦比亚,南濒太平洋,西接哥斯达黎加,北临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从北至南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线全长2988公里。地近赤道,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27℃。全年分旱(1至4月)、雨(5至12月)两季,年均降水量1500~2500毫米。
人口400万的国家?
巴拿马。
因为巴拿马的人口为404万人。
巴拿马。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总面积为 7.55万平方公里,首都巴拿马城。东连哥伦比亚,南濒太平洋,西接哥斯达黎加,北临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从北至南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线全长2988公里。地近赤道,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27℃。全年分旱(1至4月)、雨(5至12月)两季,年均降水量1500~2500毫米。
一战主战场为啥在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是战胜国,那么法国人得到了什么呢?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追求的是殖民地利益,俄国人追求的是东欧霸权,奥匈帝国追求的是巴尔干归属,英国追求的是殖民帝国的稳定,意大利想占便宜,那么法国人呢?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热心的参战国,法国人最想要的是挽回普法战争失败的荣誉和失地。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眼睁睁的看着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对此法国念念不忘,在之后几十年都试图再度打败德国,为此他进行多方外交,和老盟友英国的结盟就不用说了,为了破坏传统的德俄联盟,法国人用了许多招数拉拢俄罗斯,几乎可以说用钱砸开了沙皇的大门,让沙俄和法国合作,假如说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的联络人就是法国,要不是法国,单纯英俄是无力遏制德国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主要战场在西线,而西线的主力是法军,英军虽然也派出陆军,但是主要战场在海上,陆地上的主力一直由法军担当,几次协约国岌岌可危都是依赖法军挽回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损失也是极大的,至少在战胜国中。法国军人死伤达到四百万,考虑到这些人大都是法国的青壮年,而法国仅有四千万人口,几乎可以说法国的一代人都在一战中被毁灭掉了。
因为主战场在法国,实际上法国原本经济发达的东北地区基本上被战火蹂躏殆尽,法国的经济损失极大,工农业的生产几乎减半,煤炭产量从4000万吨掉到了2600万吨,钢产量从480万吨掉到了180万吨,小麦产量直接从8000万公担掉到了不到4000万公担。
法国原本是债权国,以放贷给其他国家出名,而战后变成了债务国不说,因为沙俄政府倒台,他放贷给沙俄的债务基本上没收回来。
可以说,除了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这种已经解体的战败国,还有沙皇俄国这种政府倒台的国家,战胜国中损失最大的就是法国了,甚至德国的待遇都比法国好。
虽然德国两线作战,伤亡人数也不少,但是德国人口本来就比法国多,而且处于主动出击状态,实际上德国战败认输的时候,战线还在德国境外,所以德国的经济和工业损失要小得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一开始认为主动投降会遭遇比较好的待遇。
这里就又要提到凡尔赛和约了,虽然说凡尔赛和约对待德国极为苛刻,几乎剥夺了德国的军队和海外殖民地,还割让了众多领土给法国丹麦和波兰,还要大量赔款,表面上看德国的赔偿能给法国恢复元气。
可实际上呢,因为英国出于大陆平衡战略的考虑,根本就刻意打压法国的要求,所以法国人除了拿回自己的洛林和阿尔萨斯之外,得到的并不多。比如说赔款,因为德国经济问题,实际上根本就没赔多少,而且因为德国本土工业保存的比较完整,所以反而比东北部残破的法国更容易获得贷款尤其是美国的贷款,经济恢复反而比法国快。
至于法国对德国的战略限制也因为英国的反对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也就是说,法国一战死了那么多人,损失了那么多钱,国力一落千丈,就是得到了战胜的荣誉和取回了失地。最终最大的目的遏制甚至肢解德国却依然没有做到。
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国人到了二战就根本没有什么战斗的欲望,总是看着英国人的行动,因为它觉得一旦独立行动,就会遭遇英国人的限制,而且一旦花费太大的代价,法国人也损失不起,于是二战时期法国一开始静坐战争,之后迅速认输,(不过法国人的考虑一点也没错,虽然法国在二战中贡献不大,但是英国出于战略考虑,依然拉拢法国进了联合国。)这都是因为一战损失太大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