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泉州有什么名胜古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我们泉州的名胜古迹?(我们泉州有什么名胜古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我们泉州的名胜古迹?)
我们泉州有什么名胜古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我们泉州的名胜古迹?
泉州市开元寺*在泉州市区西街。唐代为桑园,相传园主黄守恭以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名莲花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现寺占地约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大雄宝殿建于垂拱二年。屡圮屡修,现存系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原应立石柱百根(实减柱6根),故别称百柱殿。
现存主要建筑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寺门高11.4米,基宽6.6米,门宽3.5米,用辉绿岩和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皆圆形穹顶尖拱门,巍峨壮观。屋顶作平台,是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斋月起斋日期之处。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经句,保存完好。明善堂是明隆庆元年(1567年)所建的四合院式礼拜场所。寺内还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敕谕》一方。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
清源山#在泉州市北郊,距城2.5公里。最高峰海拔498米,耸立在晋江平原之中,为泉州的主山,有乳泉从石间流出,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从山而得。唐宋间泉州曾改名清源军,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蜕岩、紫泽宫诸胜,左峰有瑞像岩、老君岩诸胜。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山上文物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炼胆石,即在中峰,俞手书“君恩山重”四大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1942年在泉州圆寂,择此山作长眠之地,建有弘一法师墓塔,并留临终墨宝“悲欣交集”石刻。
老君岩*在清源山西侧,位于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宋代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为道教庙观集中地。建筑久圮,现只存露天的老君造像一尊,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该像系一块天然岩石略施雕琢而成,充分表现老人慈祥和蔼、健康愉快的神态。整个石像衣褶分明,线条柔而有力,具有宋刻的手法和风格,为福建宋代难得的道教巨型石刻佳作。
弥陀岩在清源山右峰。此岩依山筑台建亭,附近有一啸台、招饮径、泉窟观瀑诸胜。亭内有阿弥陀佛石刻立像一尊,岩以此得名。立像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慈祥,雕工精致,为泉州石刻造像之佳作。明天启间曾刷金,后肃落重刷。元代又建一石室奉祀,约10米见方。
赐恩岩在清源山东侧。凭岩俯视,泉州古城宛如鲤鱼之形,故泉州别名鲤城。山相传是唐朝皇帝赐给刺史许稷,因名赐恩;又说南宋宰相李邴隐居于此,四次受朝廷恩赏,故又称四恩。山下古道有石阶数百级,拾级而上,便抵山寺。寺前古樟一株,枝叶如盖,寺为清代及近代建筑,列为一排。佛殿有白衣观造像一尊,刻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由天然岩块雕成。寺后有一天然石室,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还有明清摩崖石刻多处;李贽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的楹联,也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于寺中石柱上。
瑞像岩在清源山左峰。岩前奇石突兀,如僧群立,称为罗汉峰。因有释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瑞像岩。整尊石像乃就天然岩石依崖雕凿而成,立像高4米、宽1.5米。神情肃穆,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别具一格。该像刻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为福建省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艺术作品之一。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有石室,用以保护石像,石室纯用花岗岩筑成。
弘一法师舍利塔在清源山上。为花岗石仿木结构石室,石室外形四角转八角、重檐攒尖顶。面积53.5平方米,高15米。室中央安放石构莲花座卵形舍利塔。内墙正中嵌辉绿石刻丰子恺为弘一法师所作泪墨画。石柱与外墙上还镌有法师手迹四幅。石室旁摩崖上刻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四字。1982年赵朴初题“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句,勒于附近摩崖上。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字叔同,浙江平阳人。我国近代话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精律学、书法、金石、诗词,被誉为“近代艺术大师”。1942年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1952年将他的部分舍利子葬于清源山千手岩附近,后移此。
杨阿苗故宅在泉州市鲤城区江南乡亭店村。系清末旅菲侨商杨阿苗住宅。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历时13年落成。为闽南独具特色的五开间双护厝三进大型民居。面积1338平方米。整座建筑内外墙上、檐下、壁间、梁柱和门窗装饰著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漆雕和灰雕。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及摹刻历代名书画家的作品。采用透雕、平雕和浮雕等手法,丰富多采,精美绝伦。建筑工艺对闽南近现代建筑有深远影响。
真武庙在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石头街。始建于宋,“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真武殿、四角亭、山门等尚保存明清建筑风格。
崇福寺在泉州市梅石街。原为北宋初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为出家的女儿所建的千佛庵,元佑六年(1091年)始改今名。历代几经兴废。占地15亩。殿内尚保留北宋时的部分木构件。藏经楼北侧有泉州最早的石塔、建于北宋初年的应庚塔,八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石塔,高13米。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塌。传说塔能“应利欹斜”,塔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寺兴盛时僧人达数千人。
石狮市姑嫂塔在石狮市区东南5公里。兀立宝盖山巅,面临泉州湾。《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出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石塔雄伟壮观,为闽南侨乡标志。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占地388平方米,八角五层,花岗石构,高22.86米,如楼阁,内壁有石级可绕上。登临远眺,泉南形胜,尽收眼内;海天风物,一览无遗。
六胜塔在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金钗山上。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宋末损于兵火,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重修。八角五层,高36米,塔形与泉州双塔相近。控钗山,临东海,为古泉州海外交通之航标。
晋江市安平桥* 在晋江市安海镇,横跨晋江、南安交界的海湾上。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历代有修葺。1981-1984年经大修,现桥长2255米。以条石砌成。桥墩362座。工程浩大,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之梁式石桥,驰名中外,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桥上筑水心亭、中亭、宫亭、雨亭、楼亭,并有护栏、石将军、狮子及蟾蜍栏杆等雕刻。两侧水中筑有对称四方石塔四座、圆塔一座。桥头白塔,高22米,筑于桥之入口处,为五层六角空心建筑。宋元时代,此处甚为繁华,为古泉州海外交通要港。
龙山寺在晋江市安海镇。隋皇泰年间(618-619)修建,明天启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世传原佛像处有一巨樟,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门、千手佛,今俱存。千手佛通高4.2米,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主手合十,两侧旁支1008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或携物,或空手,姿势各异;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莲台,造型精湛,名噪海外。殿前青石浮雕,巨龙绕柱。龙山寺巍峨宏观,支庶流长,台湾省有不少同名寺宇。
丁氏祠堂在晋江市陈埭镇。长42米,宽21米,砖石结构。建于明,历代重修,为福建省仅存的回回祠堂。正厅建于石砌四方平台上,廊庑环抱,成“回”字形。其装潢如莲花等浮雕及纹饰均与泉州清净寺同。相传丁氏原系阿拉伯人,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其裔一支于元代行贾入泉。元明易代,避居于此,取其祖名末音“丁”为姓。
白沙古战场遗址在晋江市东石镇,距安海镇7公里。为郑成功抗清基地之要津。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子成功率部回晋江沿海招募亲兵,矢志抗清。顺治八年(1651年)部将施琅叛变,成功斩其父、弟,琅诉诸清廷,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兴兵欲摧石井。成功严阵以待,奋抗清兵,在白沙滩一带争夺,世传“三日清、五日明”,可见战斗之烈。成功“五虎将”之首陈魁琪战死,今尚存祀宫。锦亭村后倒桥系当年阵亡将士墓地,有“同归所”石刻。
石佛岩在晋江市东石镇岱峰山南坡。寺内石佛依崖刻就,故名。禅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崖雕弥陀、观音、势至三尊石佛,高约6.9米,盘坐莲花台。寺右巨崖上刻有“泉南佛国”四字,字径达2米,为南宋王十朋所书。石佛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镌成,嘉定九年(1216年)寺扩建。
我们泉州有什么名胜古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我们泉州的名胜古迹?
泉州市开元寺*在泉州市区西街。唐代为桑园,相传园主黄守恭以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名莲花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现寺占地约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大雄宝殿建于垂拱二年。屡圮屡修,现存系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原应立石柱百根(实减柱6根),故别称百柱殿。
现存主要建筑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寺门高11.4米,基宽6.6米,门宽3.5米,用辉绿岩和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皆圆形穹顶尖拱门,巍峨壮观。屋顶作平台,是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斋月起斋日期之处。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经句,保存完好。明善堂是明隆庆元年(1567年)所建的四合院式礼拜场所。寺内还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敕谕》一方。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
清源山#在泉州市北郊,距城2.5公里。最高峰海拔498米,耸立在晋江平原之中,为泉州的主山,有乳泉从石间流出,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从山而得。唐宋间泉州曾改名清源军,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蜕岩、紫泽宫诸胜,左峰有瑞像岩、老君岩诸胜。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山上文物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炼胆石,即在中峰,俞手书“君恩山重”四大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1942年在泉州圆寂,择此山作长眠之地,建有弘一法师墓塔,并留临终墨宝“悲欣交集”石刻。
老君岩*在清源山西侧,位于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宋代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为道教庙观集中地。建筑久圮,现只存露天的老君造像一尊,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该像系一块天然岩石略施雕琢而成,充分表现老人慈祥和蔼、健康愉快的神态。整个石像衣褶分明,线条柔而有力,具有宋刻的手法和风格,为福建宋代难得的道教巨型石刻佳作。
弥陀岩在清源山右峰。此岩依山筑台建亭,附近有一啸台、招饮径、泉窟观瀑诸胜。亭内有阿弥陀佛石刻立像一尊,岩以此得名。立像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慈祥,雕工精致,为泉州石刻造像之佳作。明天启间曾刷金,后肃落重刷。元代又建一石室奉祀,约10米见方。
赐恩岩在清源山东侧。凭岩俯视,泉州古城宛如鲤鱼之形,故泉州别名鲤城。山相传是唐朝皇帝赐给刺史许稷,因名赐恩;又说南宋宰相李邴隐居于此,四次受朝廷恩赏,故又称四恩。山下古道有石阶数百级,拾级而上,便抵山寺。寺前古樟一株,枝叶如盖,寺为清代及近代建筑,列为一排。佛殿有白衣观造像一尊,刻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由天然岩块雕成。寺后有一天然石室,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还有明清摩崖石刻多处;李贽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的楹联,也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于寺中石柱上。
瑞像岩在清源山左峰。岩前奇石突兀,如僧群立,称为罗汉峰。因有释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瑞像岩。整尊石像乃就天然岩石依崖雕凿而成,立像高4米、宽1.5米。神情肃穆,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别具一格。该像刻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为福建省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艺术作品之一。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有石室,用以保护石像,石室纯用花岗岩筑成。
弘一法师舍利塔在清源山上。为花岗石仿木结构石室,石室外形四角转八角、重檐攒尖顶。面积53.5平方米,高15米。室中央安放石构莲花座卵形舍利塔。内墙正中嵌辉绿石刻丰子恺为弘一法师所作泪墨画。石柱与外墙上还镌有法师手迹四幅。石室旁摩崖上刻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四字。1982年赵朴初题“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句,勒于附近摩崖上。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字叔同,浙江平阳人。我国近代话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精律学、书法、金石、诗词,被誉为“近代艺术大师”。1942年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1952年将他的部分舍利子葬于清源山千手岩附近,后移此。
杨阿苗故宅在泉州市鲤城区江南乡亭店村。系清末旅菲侨商杨阿苗住宅。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历时13年落成。为闽南独具特色的五开间双护厝三进大型民居。面积1338平方米。整座建筑内外墙上、檐下、壁间、梁柱和门窗装饰著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漆雕和灰雕。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及摹刻历代名书画家的作品。采用透雕、平雕和浮雕等手法,丰富多采,精美绝伦。建筑工艺对闽南近现代建筑有深远影响。
真武庙在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石头街。始建于宋,“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真武殿、四角亭、山门等尚保存明清建筑风格。
崇福寺在泉州市梅石街。原为北宋初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为出家的女儿所建的千佛庵,元佑六年(1091年)始改今名。历代几经兴废。占地15亩。殿内尚保留北宋时的部分木构件。藏经楼北侧有泉州最早的石塔、建于北宋初年的应庚塔,八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石塔,高13米。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塌。传说塔能“应利欹斜”,塔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寺兴盛时僧人达数千人。
石狮市姑嫂塔在石狮市区东南5公里。兀立宝盖山巅,面临泉州湾。《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出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石塔雄伟壮观,为闽南侨乡标志。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占地388平方米,八角五层,花岗石构,高22.86米,如楼阁,内壁有石级可绕上。登临远眺,泉南形胜,尽收眼内;海天风物,一览无遗。
六胜塔在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金钗山上。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宋末损于兵火,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重修。八角五层,高36米,塔形与泉州双塔相近。控钗山,临东海,为古泉州海外交通之航标。
晋江市安平桥* 在晋江市安海镇,横跨晋江、南安交界的海湾上。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历代有修葺。1981-1984年经大修,现桥长2255米。以条石砌成。桥墩362座。工程浩大,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之梁式石桥,驰名中外,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桥上筑水心亭、中亭、宫亭、雨亭、楼亭,并有护栏、石将军、狮子及蟾蜍栏杆等雕刻。两侧水中筑有对称四方石塔四座、圆塔一座。桥头白塔,高22米,筑于桥之入口处,为五层六角空心建筑。宋元时代,此处甚为繁华,为古泉州海外交通要港。
龙山寺在晋江市安海镇。隋皇泰年间(618-619)修建,明天启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世传原佛像处有一巨樟,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门、千手佛,今俱存。千手佛通高4.2米,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主手合十,两侧旁支1008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或携物,或空手,姿势各异;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莲台,造型精湛,名噪海外。殿前青石浮雕,巨龙绕柱。龙山寺巍峨宏观,支庶流长,台湾省有不少同名寺宇。
丁氏祠堂在晋江市陈埭镇。长42米,宽21米,砖石结构。建于明,历代重修,为福建省仅存的回回祠堂。正厅建于石砌四方平台上,廊庑环抱,成“回”字形。其装潢如莲花等浮雕及纹饰均与泉州清净寺同。相传丁氏原系阿拉伯人,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其裔一支于元代行贾入泉。元明易代,避居于此,取其祖名末音“丁”为姓。
白沙古战场遗址在晋江市东石镇,距安海镇7公里。为郑成功抗清基地之要津。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子成功率部回晋江沿海招募亲兵,矢志抗清。顺治八年(1651年)部将施琅叛变,成功斩其父、弟,琅诉诸清廷,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兴兵欲摧石井。成功严阵以待,奋抗清兵,在白沙滩一带争夺,世传“三日清、五日明”,可见战斗之烈。成功“五虎将”之首陈魁琪战死,今尚存祀宫。锦亭村后倒桥系当年阵亡将士墓地,有“同归所”石刻。
石佛岩在晋江市东石镇岱峰山南坡。寺内石佛依崖刻就,故名。禅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崖雕弥陀、观音、势至三尊石佛,高约6.9米,盘坐莲花台。寺右巨崖上刻有“泉南佛国”四字,字径达2米,为南宋王十朋所书。石佛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镌成,嘉定九年(1216年)寺扩建。
陈子昂《感遇》名句?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前面都是描写,最后一句点睛.《感遇·之一》年代: 唐 作者: 陈子昂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感遇三十八首》年代: 唐 作者: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名句
1、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
2、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3、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4、蜻蛉游天地,与世本无患。飞飞未能止,黄雀来相干。
5、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6、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7、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8、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9、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10、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11、庆云光矣,周道昌矣。
12、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13、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14、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15、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16、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17、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1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9、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20、非我天子,庆云谁昌。
21、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
22、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23、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24、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
25、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阳彩皆阴翳,亲友尽暌违。
26、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27、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28、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29、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唯应白鸥鸟,可为洗心言。 30、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31、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云渊既已失,罗网与谁论。 32、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33、宁知山东客,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千载为辛酸。 34、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35、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36、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陈子昂名言 37、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 38、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39、朅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40、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如何兰膏叹,感激自生冤。 41、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42、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43、大人作矣,五色氤氲。 44、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碧华映朱实,攀折青春时。 45、昆仑元气,实生庆云。 46、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47、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48、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49、美人岂遐旷,之子乃前贤。良辰在何许,白日屡颓迁。 50、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51、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 52、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53、登山望不见,涕泣久涟洏。宿梦感颜色,若与白云期。 54、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 55、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56、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 57、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58、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59、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60、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61、挈瓶者谁子,姣服当青春。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 62、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 63、世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 64、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迁。功业云台薄,平生玉佩捐。 65、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66、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67、揽衣度函谷,衔涕望秦川。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 68、宝鼎沦伊谷,瑶台成古丘。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69、金鼎合神丹,世人将见欺。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 70、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71、道心固微密,神用无留连。舒可弥宇宙,揽之不盈拳。 72、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 73、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74、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75、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76、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 77、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 78、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79、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80、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81、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82、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83、变化固幽类,芳菲能几时。 84、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85、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宁。 86、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87、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88、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89、赤螭媚其彩,婉娈苍梧泉。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然 90、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我们泉州有什么名胜古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我们泉州的名胜古迹?
泉州市开元寺*在泉州市区西街。唐代为桑园,相传园主黄守恭以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名莲花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现寺占地约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大雄宝殿建于垂拱二年。屡圮屡修,现存系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原应立石柱百根(实减柱6根),故别称百柱殿。
现存主要建筑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寺门高11.4米,基宽6.6米,门宽3.5米,用辉绿岩和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皆圆形穹顶尖拱门,巍峨壮观。屋顶作平台,是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斋月起斋日期之处。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经句,保存完好。明善堂是明隆庆元年(1567年)所建的四合院式礼拜场所。寺内还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敕谕》一方。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
清源山#在泉州市北郊,距城2.5公里。最高峰海拔498米,耸立在晋江平原之中,为泉州的主山,有乳泉从石间流出,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从山而得。唐宋间泉州曾改名清源军,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蜕岩、紫泽宫诸胜,左峰有瑞像岩、老君岩诸胜。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山上文物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炼胆石,即在中峰,俞手书“君恩山重”四大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1942年在泉州圆寂,择此山作长眠之地,建有弘一法师墓塔,并留临终墨宝“悲欣交集”石刻。
老君岩*在清源山西侧,位于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宋代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为道教庙观集中地。建筑久圮,现只存露天的老君造像一尊,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该像系一块天然岩石略施雕琢而成,充分表现老人慈祥和蔼、健康愉快的神态。整个石像衣褶分明,线条柔而有力,具有宋刻的手法和风格,为福建宋代难得的道教巨型石刻佳作。
弥陀岩在清源山右峰。此岩依山筑台建亭,附近有一啸台、招饮径、泉窟观瀑诸胜。亭内有阿弥陀佛石刻立像一尊,岩以此得名。立像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慈祥,雕工精致,为泉州石刻造像之佳作。明天启间曾刷金,后肃落重刷。元代又建一石室奉祀,约10米见方。
赐恩岩在清源山东侧。凭岩俯视,泉州古城宛如鲤鱼之形,故泉州别名鲤城。山相传是唐朝皇帝赐给刺史许稷,因名赐恩;又说南宋宰相李邴隐居于此,四次受朝廷恩赏,故又称四恩。山下古道有石阶数百级,拾级而上,便抵山寺。寺前古樟一株,枝叶如盖,寺为清代及近代建筑,列为一排。佛殿有白衣观造像一尊,刻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由天然岩块雕成。寺后有一天然石室,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还有明清摩崖石刻多处;李贽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的楹联,也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于寺中石柱上。
瑞像岩在清源山左峰。岩前奇石突兀,如僧群立,称为罗汉峰。因有释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瑞像岩。整尊石像乃就天然岩石依崖雕凿而成,立像高4米、宽1.5米。神情肃穆,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别具一格。该像刻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为福建省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艺术作品之一。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有石室,用以保护石像,石室纯用花岗岩筑成。
弘一法师舍利塔在清源山上。为花岗石仿木结构石室,石室外形四角转八角、重檐攒尖顶。面积53.5平方米,高15米。室中央安放石构莲花座卵形舍利塔。内墙正中嵌辉绿石刻丰子恺为弘一法师所作泪墨画。石柱与外墙上还镌有法师手迹四幅。石室旁摩崖上刻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四字。1982年赵朴初题“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句,勒于附近摩崖上。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字叔同,浙江平阳人。我国近代话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精律学、书法、金石、诗词,被誉为“近代艺术大师”。1942年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1952年将他的部分舍利子葬于清源山千手岩附近,后移此。
杨阿苗故宅在泉州市鲤城区江南乡亭店村。系清末旅菲侨商杨阿苗住宅。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历时13年落成。为闽南独具特色的五开间双护厝三进大型民居。面积1338平方米。整座建筑内外墙上、檐下、壁间、梁柱和门窗装饰著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漆雕和灰雕。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及摹刻历代名书画家的作品。采用透雕、平雕和浮雕等手法,丰富多采,精美绝伦。建筑工艺对闽南近现代建筑有深远影响。
真武庙在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石头街。始建于宋,“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真武殿、四角亭、山门等尚保存明清建筑风格。
崇福寺在泉州市梅石街。原为北宋初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为出家的女儿所建的千佛庵,元佑六年(1091年)始改今名。历代几经兴废。占地15亩。殿内尚保留北宋时的部分木构件。藏经楼北侧有泉州最早的石塔、建于北宋初年的应庚塔,八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石塔,高13米。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塌。传说塔能“应利欹斜”,塔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寺兴盛时僧人达数千人。
石狮市姑嫂塔在石狮市区东南5公里。兀立宝盖山巅,面临泉州湾。《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出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石塔雄伟壮观,为闽南侨乡标志。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占地388平方米,八角五层,花岗石构,高22.86米,如楼阁,内壁有石级可绕上。登临远眺,泉南形胜,尽收眼内;海天风物,一览无遗。
六胜塔在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金钗山上。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宋末损于兵火,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重修。八角五层,高36米,塔形与泉州双塔相近。控钗山,临东海,为古泉州海外交通之航标。
晋江市安平桥* 在晋江市安海镇,横跨晋江、南安交界的海湾上。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历代有修葺。1981-1984年经大修,现桥长2255米。以条石砌成。桥墩362座。工程浩大,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之梁式石桥,驰名中外,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桥上筑水心亭、中亭、宫亭、雨亭、楼亭,并有护栏、石将军、狮子及蟾蜍栏杆等雕刻。两侧水中筑有对称四方石塔四座、圆塔一座。桥头白塔,高22米,筑于桥之入口处,为五层六角空心建筑。宋元时代,此处甚为繁华,为古泉州海外交通要港。
龙山寺在晋江市安海镇。隋皇泰年间(618-619)修建,明天启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世传原佛像处有一巨樟,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门、千手佛,今俱存。千手佛通高4.2米,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主手合十,两侧旁支1008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或携物,或空手,姿势各异;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莲台,造型精湛,名噪海外。殿前青石浮雕,巨龙绕柱。龙山寺巍峨宏观,支庶流长,台湾省有不少同名寺宇。
丁氏祠堂在晋江市陈埭镇。长42米,宽21米,砖石结构。建于明,历代重修,为福建省仅存的回回祠堂。正厅建于石砌四方平台上,廊庑环抱,成“回”字形。其装潢如莲花等浮雕及纹饰均与泉州清净寺同。相传丁氏原系阿拉伯人,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其裔一支于元代行贾入泉。元明易代,避居于此,取其祖名末音“丁”为姓。
白沙古战场遗址在晋江市东石镇,距安海镇7公里。为郑成功抗清基地之要津。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子成功率部回晋江沿海招募亲兵,矢志抗清。顺治八年(1651年)部将施琅叛变,成功斩其父、弟,琅诉诸清廷,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兴兵欲摧石井。成功严阵以待,奋抗清兵,在白沙滩一带争夺,世传“三日清、五日明”,可见战斗之烈。成功“五虎将”之首陈魁琪战死,今尚存祀宫。锦亭村后倒桥系当年阵亡将士墓地,有“同归所”石刻。
石佛岩在晋江市东石镇岱峰山南坡。寺内石佛依崖刻就,故名。禅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崖雕弥陀、观音、势至三尊石佛,高约6.9米,盘坐莲花台。寺右巨崖上刻有“泉南佛国”四字,字径达2米,为南宋王十朋所书。石佛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镌成,嘉定九年(1216年)寺扩建。
陈子昂《感遇》名句?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前面都是描写,最后一句点睛.《感遇·之一》年代: 唐 作者: 陈子昂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感遇三十八首》年代: 唐 作者: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名句
1、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
2、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3、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4、蜻蛉游天地,与世本无患。飞飞未能止,黄雀来相干。
5、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6、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7、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8、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9、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10、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11、庆云光矣,周道昌矣。
12、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13、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14、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15、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16、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17、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1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9、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20、非我天子,庆云谁昌。
21、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
22、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23、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24、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
25、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阳彩皆阴翳,亲友尽暌违。
26、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27、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28、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29、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唯应白鸥鸟,可为洗心言。 30、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31、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云渊既已失,罗网与谁论。 32、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33、宁知山东客,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千载为辛酸。 34、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35、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36、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陈子昂名言 37、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 38、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39、朅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40、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如何兰膏叹,感激自生冤。 41、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42、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43、大人作矣,五色氤氲。 44、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碧华映朱实,攀折青春时。 45、昆仑元气,实生庆云。 46、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47、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48、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49、美人岂遐旷,之子乃前贤。良辰在何许,白日屡颓迁。 50、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51、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 52、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53、登山望不见,涕泣久涟洏。宿梦感颜色,若与白云期。 54、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 55、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56、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 57、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58、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59、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60、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61、挈瓶者谁子,姣服当青春。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 62、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 63、世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 64、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迁。功业云台薄,平生玉佩捐。 65、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66、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67、揽衣度函谷,衔涕望秦川。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 68、宝鼎沦伊谷,瑶台成古丘。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69、金鼎合神丹,世人将见欺。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 70、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71、道心固微密,神用无留连。舒可弥宇宙,揽之不盈拳。 72、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 73、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74、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75、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76、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 77、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 78、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79、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80、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81、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82、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83、变化固幽类,芳菲能几时。 84、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85、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宁。 86、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87、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88、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89、赤螭媚其彩,婉娈苍梧泉。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然 90、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陈子昂《感遇》名句?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前面都是描写,最后一句点睛.《感遇·之一》年代: 唐 作者: 陈子昂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感遇三十八首》年代: 唐 作者: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名句
1、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
2、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3、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4、蜻蛉游天地,与世本无患。飞飞未能止,黄雀来相干。
5、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6、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7、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8、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9、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10、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11、庆云光矣,周道昌矣。
12、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13、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14、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15、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16、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17、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1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9、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20、非我天子,庆云谁昌。
21、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
22、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23、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24、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
25、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阳彩皆阴翳,亲友尽暌违。
26、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27、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28、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29、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唯应白鸥鸟,可为洗心言。 30、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31、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云渊既已失,罗网与谁论。 32、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33、宁知山东客,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千载为辛酸。 34、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35、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36、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陈子昂名言 37、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 38、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39、朅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40、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如何兰膏叹,感激自生冤。 41、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42、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43、大人作矣,五色氤氲。 44、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碧华映朱实,攀折青春时。 45、昆仑元气,实生庆云。 46、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47、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48、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49、美人岂遐旷,之子乃前贤。良辰在何许,白日屡颓迁。 50、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51、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 52、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53、登山望不见,涕泣久涟洏。宿梦感颜色,若与白云期。 54、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 55、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56、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 57、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58、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59、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60、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61、挈瓶者谁子,姣服当青春。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 62、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 63、世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 64、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迁。功业云台薄,平生玉佩捐。 65、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66、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67、揽衣度函谷,衔涕望秦川。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 68、宝鼎沦伊谷,瑶台成古丘。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69、金鼎合神丹,世人将见欺。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 70、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71、道心固微密,神用无留连。舒可弥宇宙,揽之不盈拳。 72、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 73、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74、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75、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76、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 77、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 78、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79、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80、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81、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82、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83、变化固幽类,芳菲能几时。 84、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85、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宁。 86、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87、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88、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89、赤螭媚其彩,婉娈苍梧泉。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然 90、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陈子昂《感遇》名句?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前面都是描写,最后一句点睛.《感遇·之一》年代: 唐 作者: 陈子昂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感遇三十八首》年代: 唐 作者: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名句
1、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
2、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3、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4、蜻蛉游天地,与世本无患。飞飞未能止,黄雀来相干。
5、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6、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7、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8、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9、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10、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11、庆云光矣,周道昌矣。
12、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13、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14、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15、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16、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17、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1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9、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20、非我天子,庆云谁昌。
21、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
22、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23、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24、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
25、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阳彩皆阴翳,亲友尽暌违。
26、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27、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28、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29、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唯应白鸥鸟,可为洗心言。 30、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31、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云渊既已失,罗网与谁论。 32、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33、宁知山东客,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千载为辛酸。 34、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35、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36、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陈子昂名言 37、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 38、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39、朅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40、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如何兰膏叹,感激自生冤。 41、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42、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43、大人作矣,五色氤氲。 44、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碧华映朱实,攀折青春时。 45、昆仑元气,实生庆云。 46、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47、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48、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49、美人岂遐旷,之子乃前贤。良辰在何许,白日屡颓迁。 50、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51、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 52、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53、登山望不见,涕泣久涟洏。宿梦感颜色,若与白云期。 54、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 55、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56、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 57、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58、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59、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60、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61、挈瓶者谁子,姣服当青春。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 62、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 63、世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 64、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迁。功业云台薄,平生玉佩捐。 65、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66、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67、揽衣度函谷,衔涕望秦川。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 68、宝鼎沦伊谷,瑶台成古丘。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69、金鼎合神丹,世人将见欺。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 70、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71、道心固微密,神用无留连。舒可弥宇宙,揽之不盈拳。 72、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 73、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74、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75、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76、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 77、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 78、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79、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80、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81、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82、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83、变化固幽类,芳菲能几时。 84、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85、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宁。 86、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87、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88、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89、赤螭媚其彩,婉娈苍梧泉。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然 90、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我们泉州有什么名胜古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我们泉州的名胜古迹?
泉州市开元寺*在泉州市区西街。唐代为桑园,相传园主黄守恭以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名莲花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现寺占地约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大雄宝殿建于垂拱二年。屡圮屡修,现存系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原应立石柱百根(实减柱6根),故别称百柱殿。
现存主要建筑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寺门高11.4米,基宽6.6米,门宽3.5米,用辉绿岩和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皆圆形穹顶尖拱门,巍峨壮观。屋顶作平台,是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斋月起斋日期之处。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经句,保存完好。明善堂是明隆庆元年(1567年)所建的四合院式礼拜场所。寺内还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敕谕》一方。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
清源山#在泉州市北郊,距城2.5公里。最高峰海拔498米,耸立在晋江平原之中,为泉州的主山,有乳泉从石间流出,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从山而得。唐宋间泉州曾改名清源军,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蜕岩、紫泽宫诸胜,左峰有瑞像岩、老君岩诸胜。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山上文物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炼胆石,即在中峰,俞手书“君恩山重”四大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1942年在泉州圆寂,择此山作长眠之地,建有弘一法师墓塔,并留临终墨宝“悲欣交集”石刻。
老君岩*在清源山西侧,位于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宋代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为道教庙观集中地。建筑久圮,现只存露天的老君造像一尊,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该像系一块天然岩石略施雕琢而成,充分表现老人慈祥和蔼、健康愉快的神态。整个石像衣褶分明,线条柔而有力,具有宋刻的手法和风格,为福建宋代难得的道教巨型石刻佳作。
弥陀岩在清源山右峰。此岩依山筑台建亭,附近有一啸台、招饮径、泉窟观瀑诸胜。亭内有阿弥陀佛石刻立像一尊,岩以此得名。立像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慈祥,雕工精致,为泉州石刻造像之佳作。明天启间曾刷金,后肃落重刷。元代又建一石室奉祀,约10米见方。
赐恩岩在清源山东侧。凭岩俯视,泉州古城宛如鲤鱼之形,故泉州别名鲤城。山相传是唐朝皇帝赐给刺史许稷,因名赐恩;又说南宋宰相李邴隐居于此,四次受朝廷恩赏,故又称四恩。山下古道有石阶数百级,拾级而上,便抵山寺。寺前古樟一株,枝叶如盖,寺为清代及近代建筑,列为一排。佛殿有白衣观造像一尊,刻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由天然岩块雕成。寺后有一天然石室,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还有明清摩崖石刻多处;李贽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的楹联,也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于寺中石柱上。
瑞像岩在清源山左峰。岩前奇石突兀,如僧群立,称为罗汉峰。因有释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瑞像岩。整尊石像乃就天然岩石依崖雕凿而成,立像高4米、宽1.5米。神情肃穆,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别具一格。该像刻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为福建省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艺术作品之一。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有石室,用以保护石像,石室纯用花岗岩筑成。
弘一法师舍利塔在清源山上。为花岗石仿木结构石室,石室外形四角转八角、重檐攒尖顶。面积53.5平方米,高15米。室中央安放石构莲花座卵形舍利塔。内墙正中嵌辉绿石刻丰子恺为弘一法师所作泪墨画。石柱与外墙上还镌有法师手迹四幅。石室旁摩崖上刻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四字。1982年赵朴初题“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句,勒于附近摩崖上。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字叔同,浙江平阳人。我国近代话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精律学、书法、金石、诗词,被誉为“近代艺术大师”。1942年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1952年将他的部分舍利子葬于清源山千手岩附近,后移此。
杨阿苗故宅在泉州市鲤城区江南乡亭店村。系清末旅菲侨商杨阿苗住宅。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历时13年落成。为闽南独具特色的五开间双护厝三进大型民居。面积1338平方米。整座建筑内外墙上、檐下、壁间、梁柱和门窗装饰著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漆雕和灰雕。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及摹刻历代名书画家的作品。采用透雕、平雕和浮雕等手法,丰富多采,精美绝伦。建筑工艺对闽南近现代建筑有深远影响。
真武庙在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石头街。始建于宋,“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真武殿、四角亭、山门等尚保存明清建筑风格。
崇福寺在泉州市梅石街。原为北宋初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为出家的女儿所建的千佛庵,元佑六年(1091年)始改今名。历代几经兴废。占地15亩。殿内尚保留北宋时的部分木构件。藏经楼北侧有泉州最早的石塔、建于北宋初年的应庚塔,八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石塔,高13米。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塌。传说塔能“应利欹斜”,塔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寺兴盛时僧人达数千人。
石狮市姑嫂塔在石狮市区东南5公里。兀立宝盖山巅,面临泉州湾。《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出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石塔雄伟壮观,为闽南侨乡标志。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占地388平方米,八角五层,花岗石构,高22.86米,如楼阁,内壁有石级可绕上。登临远眺,泉南形胜,尽收眼内;海天风物,一览无遗。
六胜塔在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金钗山上。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宋末损于兵火,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重修。八角五层,高36米,塔形与泉州双塔相近。控钗山,临东海,为古泉州海外交通之航标。
晋江市安平桥* 在晋江市安海镇,横跨晋江、南安交界的海湾上。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历代有修葺。1981-1984年经大修,现桥长2255米。以条石砌成。桥墩362座。工程浩大,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之梁式石桥,驰名中外,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桥上筑水心亭、中亭、宫亭、雨亭、楼亭,并有护栏、石将军、狮子及蟾蜍栏杆等雕刻。两侧水中筑有对称四方石塔四座、圆塔一座。桥头白塔,高22米,筑于桥之入口处,为五层六角空心建筑。宋元时代,此处甚为繁华,为古泉州海外交通要港。
龙山寺在晋江市安海镇。隋皇泰年间(618-619)修建,明天启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世传原佛像处有一巨樟,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门、千手佛,今俱存。千手佛通高4.2米,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主手合十,两侧旁支1008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或携物,或空手,姿势各异;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莲台,造型精湛,名噪海外。殿前青石浮雕,巨龙绕柱。龙山寺巍峨宏观,支庶流长,台湾省有不少同名寺宇。
丁氏祠堂在晋江市陈埭镇。长42米,宽21米,砖石结构。建于明,历代重修,为福建省仅存的回回祠堂。正厅建于石砌四方平台上,廊庑环抱,成“回”字形。其装潢如莲花等浮雕及纹饰均与泉州清净寺同。相传丁氏原系阿拉伯人,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其裔一支于元代行贾入泉。元明易代,避居于此,取其祖名末音“丁”为姓。
白沙古战场遗址在晋江市东石镇,距安海镇7公里。为郑成功抗清基地之要津。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子成功率部回晋江沿海招募亲兵,矢志抗清。顺治八年(1651年)部将施琅叛变,成功斩其父、弟,琅诉诸清廷,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兴兵欲摧石井。成功严阵以待,奋抗清兵,在白沙滩一带争夺,世传“三日清、五日明”,可见战斗之烈。成功“五虎将”之首陈魁琪战死,今尚存祀宫。锦亭村后倒桥系当年阵亡将士墓地,有“同归所”石刻。
石佛岩在晋江市东石镇岱峰山南坡。寺内石佛依崖刻就,故名。禅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崖雕弥陀、观音、势至三尊石佛,高约6.9米,盘坐莲花台。寺右巨崖上刻有“泉南佛国”四字,字径达2米,为南宋王十朋所书。石佛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镌成,嘉定九年(1216年)寺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