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雕塑(首钢园参观路线?)
1. 首钢园参观路线?
从首钢北门进
打卡1
冬奥组委办公驻地
一进北门,左手边就是冬奥组委办公区,有不少人站在门口拍照留影。
办公区时尚大气,当年的厂房设施犹在,经过改造后,现在这里已经具备办公、会展、新闻发布等功能。
打卡2
秀 池
从冬奥组委办公区门口向南,左转,迎面看到的高大钢铁建筑物就是三高炉,咱们先不说,路的左边是奥组委的另一个门,路的右边波光粼粼,便是秀池了。
登上台阶,是个小广场,广场上很多人在拍照,秀池美景、三号高炉都尽收眼底。
秀池始建于1940年,当时用于存放炼铁循环用水,改造后,如今的秀池地上部分变成美丽水上景观,地下部分改造为地下车库。
打卡3
三高炉
从秀池台阶下来,步行几十米,路右侧就是最近特别火的三高炉了。在它面前我太渺小,我的相机装不下这个钢铁巨人。
打卡4
星巴克
三高炉下路对面,有个智选假日酒店,酒店南边就是最具工业风的星巴克了。
星巴克作为首钢园区第一家招商引进的商户,在2018年9月份就已经开业了,开业后因为浓厚的工业风,已经成为小资们的打卡圣地。
如果你有时间,点一杯熟悉的咖啡、抬眼就能看到射进来的阳光、门外就是雄伟的三高炉、远处一点就是映印蓝天白云的秀池、身边的小伙伴在谈论与冬奥相关的合作……这一切,是不是有点cool~
打卡5
秀池南路
秀池南路是小编这次推荐的唯一的一条路,这条路真的美不胜收呢!
仰望“石景山”
从三高炉向南行大概200米,十字路口右转,就是秀池南路了,从路口就可以一眼望见“石景山”本尊,沿路直行就抵达山门口。
2. 中国郁金香最大的生产基地?
荷兰花海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占地3.61km2,由大丰区级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拉动周边社会化投资120亿元,打造以郁金香花卉观赏、婚纱摄影、沉浸式演艺为特色的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江苏省优秀旅游风情小镇、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自2013年建成开放以来,共计接待游客14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706亿元。
荷兰花海是大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美丽乡村为出发点,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景区。荷兰花海大力发展郁金香产业,种植郁金香300多个品种、3000多万株,是目前国内种植郁金香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形态最美、业态最全的郁金香第一花海,同时也是国内郁金香种球产量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郁金香种球国产化研培基地。荷兰花海郁金香产业已形成“基地+研培+农户+公司”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辐射周边8个村,带动3000多农户每年人均增收3万多元人民币,旅游扶贫脱贫贡献率达80%。
荷兰花海顺应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夜游经济,与著名导演王潮歌合作,建成“《只有爱》戏剧幻城”沉浸式演艺项目,致力打造中国最大爱情圣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幸福地。
3. 陈康荣的纪念碑在那里?
陈康荣的纪念碑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耦园内。陈康荣是中国革命烈士之一,为纪念他的功绩和贡献,苏州市政府于1959年在他生前居住过的地址耦园内修建了纪念碑。陈康荣的事迹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所做出的贡献值得人们永远铭记。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位英雄,陈康荣的事迹和精神一直都是中国人民的榜样和鼓舞。陈康荣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事迹传承了中国革命精神,值得大家永远铭记和学习。当我们在苏州时,可以去纪念碑前面拜祭,表达对他的敬意。
4. 首钢园历史?
一、筚路蓝缕,首钢园的创业之路
首钢园始建于1919年3月(比五四运动还早点),当时,北洋政府批准成立了官商合办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并选择在永定河畔的石景山东麓创建了北方最大的炼铁厂石景山炼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石景山炼厂被日本侵略者所霸占,1938年的4月份,石景山炼厂更名为石景山制铁所。1945年11月,石景山制铁所被国民政府接收,并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194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石景山钢铁厂,石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从1919年建厂到1948年底解放,石钢只炼出28.6万吨铁(平均每年炼1吨铁,还无法炼钢),与同时期世界强国上千万吨的年钢铁产量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解放后的石钢获得了新生,石钢工人发扬主人翁精神,谱写出一部艰苦创业的发展史:
1958年9月,工人们在庄稼地里苦战14天,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侧吹转炉——3吨侧吹小转炉,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
1959年,计划用三年建成的三高炉、三焦炉、烧结厂三大工程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全部建成投产。
1961年5月石钢建成了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年产30万吨小型材轧钢生产线,标志着石钢轧钢开始起步。
1964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诞生,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揭开了中国转炉炼钢新的一页。
1965年,石钢高炉喷吹煤粉、入炉焦比、高炉利用系数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石钢炼钢技术居于当时全国领先水平。
1967年,经冶金工业部批准,石景山钢铁厂更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
1979年,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了承包制。
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从1978年的179万吨扩大到824万吨,超过鞍钢,名列全国第一。
1996年,首钢集团正式成立......
20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首钢的巅峰时期,当时,首钢以石景山区为重心成为了拥有二十多万职工的巨大工业企业,石景山区也在首钢的带动下率先完成城市化,并兴建了游乐园、体育场馆等城市设施,成为了北京郊区中较为发达的地区(当时北京市四环路还没修通,石景山仍属于郊区)。
二、首钢搬迁和首钢园的转型
随着首钢的快速发展,首钢造成的工业污染成为了影响北京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整体形象的制约因素,以至于北京曾流传过一句话:“要首钢还是要首都”。从1994年开始,首钢决定不再增加产量,同时开始治理污染,成立了绿化公司和环境保护处,对工厂环境进行改造。
但努力的治理,污染问题还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首钢仍被认为是北京市的重要污染来源。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社会的环保意识和需求日渐高涨,把首钢工厂从北京搬走的呼声开始出现。
2004年8月,一场决定首钢园未来几十年命运的 “新大都会议”进行,在“搬一半”还是“搬全部”的博弈中,首钢还是在艰难与不舍中决定实施战略性搬迁。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曹妃甸的方案。
2005年6月,服役了47年的5号高炉停产,拉开了首钢的搬迁序幕。2010年底,首钢搬迁完成,首钢北京园区全面停产。
首钢搬迁后的一段时间内,围绕搬迁后首钢园区的后续利用,首钢集团也陆续进行了规划,但总体定位并不算清晰。由于首钢园区距离市中心较远,交通条件一般,且园区本身面积巨大,单纯的进行类似798园区的文创产业开发并不能让首钢园得到充分的利用,首钢园的未来开发究竟以何种方式、在何时落地,一时没有定论。缺少了首钢的工业产值,石景山区在2008年-2015年左右的经济增速也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被动成为北京市中心城区中“最低调”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