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新常态(要以协调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1. 要以协调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观点正确。
在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协调发展理念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未来几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要确保“一个都不能掉队”,那就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快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确保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过程中,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有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发展理念也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克服“唯GDP论英雄”的指挥棒,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身就有助于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弥补发展短板,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第三,推动协调发展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加快引进外资、优化外资结构和质量,也要推动“走出去”、加快对外投资与“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对内对外双向投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在内外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中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倒逼国内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协调发展理念也有助于加快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践行协调发展有助于克服和应对逆全球化思潮。近年来,全球化发展遭遇了一些挫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速缓慢、投资贸易趋缓,全球失业问题、收入不平等问题等进一步凸显。
逆全球化思潮本身表明全球化失衡。中国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有效修复全球化失衡,克服逆全球化思潮,引领全球化朝着更加协调、包容与开放的方向发展,为全球化继续前进注入新动力。
2. 能源结构转型主要的内容?
一是持续加强节能,引导合理消费。工业节能潜力仍然巨大,技术进步还将不断提供更大潜力。合理消费不仅是生活的终端消费模式要绿色低碳化,更是生产方式的高效绿色低碳化。要确定积极的宏观节能目标(双控),更新能效标准,要有国家级重大节能工程,诸如电力系统、建筑系统、供热系统等。
二是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到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是最低目标。同时,要解决确保电力和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具体问题。能源和电力系统要根据新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和系统转变,使能源系统适应低碳转型的发展要求,不能以现有系统结构和技术维持不变来限制能源的低碳化。可再生能源目前还不是高比例,但正在起步向高比例前进,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和技术准备。新型电气化的许多终端用能技术和设施也要用能系统从全局出发提出优化解决方案。
三是设法减少转型阻力做到平稳过渡。传统能源产能扩张惯性大,增加过剩风险。
3. 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全面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绿色生产理念,坚决克服将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对立起来的思维,推动企业承担起绿色转型的社会责任,提升产品“绿色含量”。
二是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务必加快推动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此,要主动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在工业生产领域,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工业绿色转型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基于消费端和需求侧的变革要求,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和循环化改造。
三是全面推进创新驱动。产业绿色转型实质上是提高绿色技术进步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为此,要以科技创新为总揽性抓手,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整合社会创新资源,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及绿色信息化技术等绿色技术创新及应用。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四是全面强化制度性供给。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强化绿色转型的刚性约束。明确主体功能区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控制规范,健全绿色产品、服务以及生活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生态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
4. 要以协调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观点正确。
在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协调发展理念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未来几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要确保“一个都不能掉队”,那就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快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确保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过程中,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有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发展理念也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克服“唯GDP论英雄”的指挥棒,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身就有助于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弥补发展短板,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第三,推动协调发展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加快引进外资、优化外资结构和质量,也要推动“走出去”、加快对外投资与“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对内对外双向投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在内外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中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倒逼国内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协调发展理念也有助于加快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践行协调发展有助于克服和应对逆全球化思潮。近年来,全球化发展遭遇了一些挫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速缓慢、投资贸易趋缓,全球失业问题、收入不平等问题等进一步凸显。
逆全球化思潮本身表明全球化失衡。中国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有效修复全球化失衡,克服逆全球化思潮,引领全球化朝着更加协调、包容与开放的方向发展,为全球化继续前进注入新动力。
5. 要以协调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观点正确。
在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协调发展理念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未来几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要确保“一个都不能掉队”,那就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快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确保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过程中,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有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发展理念也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克服“唯GDP论英雄”的指挥棒,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身就有助于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弥补发展短板,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第三,推动协调发展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加快引进外资、优化外资结构和质量,也要推动“走出去”、加快对外投资与“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对内对外双向投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在内外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中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倒逼国内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协调发展理念也有助于加快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践行协调发展有助于克服和应对逆全球化思潮。近年来,全球化发展遭遇了一些挫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速缓慢、投资贸易趋缓,全球失业问题、收入不平等问题等进一步凸显。
逆全球化思潮本身表明全球化失衡。中国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有效修复全球化失衡,克服逆全球化思潮,引领全球化朝着更加协调、包容与开放的方向发展,为全球化继续前进注入新动力。
6. 能源结构转型主要的内容?
一是持续加强节能,引导合理消费。工业节能潜力仍然巨大,技术进步还将不断提供更大潜力。合理消费不仅是生活的终端消费模式要绿色低碳化,更是生产方式的高效绿色低碳化。要确定积极的宏观节能目标(双控),更新能效标准,要有国家级重大节能工程,诸如电力系统、建筑系统、供热系统等。
二是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到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是最低目标。同时,要解决确保电力和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具体问题。能源和电力系统要根据新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和系统转变,使能源系统适应低碳转型的发展要求,不能以现有系统结构和技术维持不变来限制能源的低碳化。可再生能源目前还不是高比例,但正在起步向高比例前进,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和技术准备。新型电气化的许多终端用能技术和设施也要用能系统从全局出发提出优化解决方案。
三是设法减少转型阻力做到平稳过渡。传统能源产能扩张惯性大,增加过剩风险。
7. 能源结构转型主要的内容?
一是持续加强节能,引导合理消费。工业节能潜力仍然巨大,技术进步还将不断提供更大潜力。合理消费不仅是生活的终端消费模式要绿色低碳化,更是生产方式的高效绿色低碳化。要确定积极的宏观节能目标(双控),更新能效标准,要有国家级重大节能工程,诸如电力系统、建筑系统、供热系统等。
二是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到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是最低目标。同时,要解决确保电力和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具体问题。能源和电力系统要根据新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和系统转变,使能源系统适应低碳转型的发展要求,不能以现有系统结构和技术维持不变来限制能源的低碳化。可再生能源目前还不是高比例,但正在起步向高比例前进,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和技术准备。新型电气化的许多终端用能技术和设施也要用能系统从全局出发提出优化解决方案。
三是设法减少转型阻力做到平稳过渡。传统能源产能扩张惯性大,增加过剩风险。
8. 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和方向?
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式和任务取决于其所处的阶段。基于这一理解和认识,从社会发展方式和阶段性特征视角看,改革开放之初是“动员参与期”,其任务主要是动员参与(思想动员、政策动员和机制动员),各尽其能,使社会活力迸发出来。
继之而来的是“利益分化期”和“表达诉求期”,其任务主要是尊重各阶层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利益诉求、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使各种诉求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表达出来;
新时期是“整合凝聚期”,其任务主要是各得其所,协调各种力量和各方利益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整合凝聚中国力量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整体来看,我国已经基本解决全民温饱问题,并正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经济新常态,有助于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也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 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和方向?
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式和任务取决于其所处的阶段。基于这一理解和认识,从社会发展方式和阶段性特征视角看,改革开放之初是“动员参与期”,其任务主要是动员参与(思想动员、政策动员和机制动员),各尽其能,使社会活力迸发出来。
继之而来的是“利益分化期”和“表达诉求期”,其任务主要是尊重各阶层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利益诉求、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使各种诉求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表达出来;
新时期是“整合凝聚期”,其任务主要是各得其所,协调各种力量和各方利益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整合凝聚中国力量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整体来看,我国已经基本解决全民温饱问题,并正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经济新常态,有助于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也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 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全面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绿色生产理念,坚决克服将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对立起来的思维,推动企业承担起绿色转型的社会责任,提升产品“绿色含量”。
二是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务必加快推动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此,要主动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在工业生产领域,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工业绿色转型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基于消费端和需求侧的变革要求,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和循环化改造。
三是全面推进创新驱动。产业绿色转型实质上是提高绿色技术进步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为此,要以科技创新为总揽性抓手,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整合社会创新资源,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及绿色信息化技术等绿色技术创新及应用。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四是全面强化制度性供给。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强化绿色转型的刚性约束。明确主体功能区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控制规范,健全绿色产品、服务以及生活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生态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
11. 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和方向?
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式和任务取决于其所处的阶段。基于这一理解和认识,从社会发展方式和阶段性特征视角看,改革开放之初是“动员参与期”,其任务主要是动员参与(思想动员、政策动员和机制动员),各尽其能,使社会活力迸发出来。
继之而来的是“利益分化期”和“表达诉求期”,其任务主要是尊重各阶层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利益诉求、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使各种诉求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表达出来;
新时期是“整合凝聚期”,其任务主要是各得其所,协调各种力量和各方利益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整合凝聚中国力量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整体来看,我国已经基本解决全民温饱问题,并正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经济新常态,有助于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也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 能源结构转型主要的内容?
一是持续加强节能,引导合理消费。工业节能潜力仍然巨大,技术进步还将不断提供更大潜力。合理消费不仅是生活的终端消费模式要绿色低碳化,更是生产方式的高效绿色低碳化。要确定积极的宏观节能目标(双控),更新能效标准,要有国家级重大节能工程,诸如电力系统、建筑系统、供热系统等。
二是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到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是最低目标。同时,要解决确保电力和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具体问题。能源和电力系统要根据新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和系统转变,使能源系统适应低碳转型的发展要求,不能以现有系统结构和技术维持不变来限制能源的低碳化。可再生能源目前还不是高比例,但正在起步向高比例前进,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和技术准备。新型电气化的许多终端用能技术和设施也要用能系统从全局出发提出优化解决方案。
三是设法减少转型阻力做到平稳过渡。传统能源产能扩张惯性大,增加过剩风险。
13. 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和方向?
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式和任务取决于其所处的阶段。基于这一理解和认识,从社会发展方式和阶段性特征视角看,改革开放之初是“动员参与期”,其任务主要是动员参与(思想动员、政策动员和机制动员),各尽其能,使社会活力迸发出来。
继之而来的是“利益分化期”和“表达诉求期”,其任务主要是尊重各阶层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利益诉求、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使各种诉求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表达出来;
新时期是“整合凝聚期”,其任务主要是各得其所,协调各种力量和各方利益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整合凝聚中国力量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整体来看,我国已经基本解决全民温饱问题,并正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经济新常态,有助于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也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4. 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全面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绿色生产理念,坚决克服将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对立起来的思维,推动企业承担起绿色转型的社会责任,提升产品“绿色含量”。
二是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务必加快推动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此,要主动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在工业生产领域,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工业绿色转型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基于消费端和需求侧的变革要求,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和循环化改造。
三是全面推进创新驱动。产业绿色转型实质上是提高绿色技术进步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为此,要以科技创新为总揽性抓手,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整合社会创新资源,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及绿色信息化技术等绿色技术创新及应用。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四是全面强化制度性供给。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强化绿色转型的刚性约束。明确主体功能区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控制规范,健全绿色产品、服务以及生活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生态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
15. 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全面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绿色生产理念,坚决克服将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对立起来的思维,推动企业承担起绿色转型的社会责任,提升产品“绿色含量”。
二是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务必加快推动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此,要主动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在工业生产领域,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工业绿色转型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基于消费端和需求侧的变革要求,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和循环化改造。
三是全面推进创新驱动。产业绿色转型实质上是提高绿色技术进步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为此,要以科技创新为总揽性抓手,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整合社会创新资源,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及绿色信息化技术等绿色技术创新及应用。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四是全面强化制度性供给。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强化绿色转型的刚性约束。明确主体功能区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控制规范,健全绿色产品、服务以及生活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生态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
16. 要以协调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观点正确。
在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协调发展理念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未来几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要确保“一个都不能掉队”,那就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快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确保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过程中,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有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发展理念也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克服“唯GDP论英雄”的指挥棒,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身就有助于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弥补发展短板,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第三,推动协调发展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加快引进外资、优化外资结构和质量,也要推动“走出去”、加快对外投资与“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对内对外双向投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在内外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中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倒逼国内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协调发展理念也有助于加快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践行协调发展有助于克服和应对逆全球化思潮。近年来,全球化发展遭遇了一些挫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速缓慢、投资贸易趋缓,全球失业问题、收入不平等问题等进一步凸显。
逆全球化思潮本身表明全球化失衡。中国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有效修复全球化失衡,克服逆全球化思潮,引领全球化朝着更加协调、包容与开放的方向发展,为全球化继续前进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