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引领内容有哪些?(现代文明引领内容有哪些?)
1. 现代文明引领内容有哪些?
现代文明引领的内容主要有: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开拓创新、宽容失误、坚韧顽强、百折不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实守信、平等合作、理性务实、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和谐共处、追求卓越、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民主法治。
2. 现代文明引领内容有哪些?
现代文明引领的内容主要有: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开拓创新、宽容失误、坚韧顽强、百折不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实守信、平等合作、理性务实、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和谐共处、追求卓越、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民主法治。
3. 国家首个文明生态试验区是哪个?
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是福建。福建省,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
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主要是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就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开展先行先试。
一是有利于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目前缺乏具体案例和经验借鉴,难度较大、需要试点试验的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主体功能区制度、“多规合一”等。
二是有利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制度,如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三是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制度,如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入和科技支撑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等。
四是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如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等。
五是有利于体现地方首创精神的制度,即试验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具有借鉴意义、试验完善后可推广到全国的相关制度。
4.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什么意义?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既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也要发动群众“创建靠民”。2021年,我市积极调动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让广大市民群众“动起来”,让每个市民都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推动者、评判者、受益者,城乡面貌、社会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呈现显著提升。
一是城市“颜值”靓丽整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落实网格化管理,全力做好城区约456万平方米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开展市容环境卫生大整治,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城市公厕新建和改造,加强城市“六乱”整治,持续推进铁皮瓦专项整治,加强建筑工地管理。
二是全民志愿服务氛围浓厚。发动全市各级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广泛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文明交通”等主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截至2021年底,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50.7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3278个,累计开展志愿活动7.2万多个,累计服务时长达940.6万小时。
三是先进典型引领文明风尚。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我市缪德良获评“中国好人”,朱新建等15人获评“广东好人”,评选出第十届梅州市道德模范10人、“市级文明家庭”20户、“梅州好人”30人、梅州市“新时代好少年”50名,获评全国最美家庭2户,省十大最美家庭1户。
5. 什么引领中国不断崛起?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其实最根本的那是要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断前进。
而这就需要提升办事的能力和效率,核心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中国制度优势下,可以快速集中一切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获得国家的快速发展
6.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什么意义?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既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也要发动群众“创建靠民”。2021年,我市积极调动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让广大市民群众“动起来”,让每个市民都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推动者、评判者、受益者,城乡面貌、社会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呈现显著提升。
一是城市“颜值”靓丽整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落实网格化管理,全力做好城区约456万平方米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开展市容环境卫生大整治,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城市公厕新建和改造,加强城市“六乱”整治,持续推进铁皮瓦专项整治,加强建筑工地管理。
二是全民志愿服务氛围浓厚。发动全市各级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广泛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文明交通”等主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截至2021年底,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50.7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3278个,累计开展志愿活动7.2万多个,累计服务时长达940.6万小时。
三是先进典型引领文明风尚。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我市缪德良获评“中国好人”,朱新建等15人获评“广东好人”,评选出第十届梅州市道德模范10人、“市级文明家庭”20户、“梅州好人”30人、梅州市“新时代好少年”50名,获评全国最美家庭2户,省十大最美家庭1户。
7. 乡村引领文明风尚的目的?
1、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请客送礼对许多人来说既浪费了金钱,也让精神疲惫不堪;通过倡导移风易俗,有效地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将有限的钱财和时间用于增强发展能力和改善生活上,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脱贫步伐。
2、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与中华传统美德是相悖,与现代文明理念更是格格不入。通过此次系列活动的开展,掀起了“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的热潮,营造了“以文明节俭为荣、大操大办为耻,以艰苦朴素为荣、爱慕虚荣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8.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什么意义?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既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也要发动群众“创建靠民”。2021年,我市积极调动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让广大市民群众“动起来”,让每个市民都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推动者、评判者、受益者,城乡面貌、社会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呈现显著提升。
一是城市“颜值”靓丽整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落实网格化管理,全力做好城区约456万平方米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开展市容环境卫生大整治,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城市公厕新建和改造,加强城市“六乱”整治,持续推进铁皮瓦专项整治,加强建筑工地管理。
二是全民志愿服务氛围浓厚。发动全市各级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广泛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文明交通”等主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截至2021年底,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50.7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3278个,累计开展志愿活动7.2万多个,累计服务时长达940.6万小时。
三是先进典型引领文明风尚。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我市缪德良获评“中国好人”,朱新建等15人获评“广东好人”,评选出第十届梅州市道德模范10人、“市级文明家庭”20户、“梅州好人”30人、梅州市“新时代好少年”50名,获评全国最美家庭2户,省十大最美家庭1户。
9.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内容?
应包括:倡导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例如垃圾分类等;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例如森林植树和动物保护等。的核心是要引领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让每个人都能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10. 现代文明引领内容有哪些?
现代文明引领的内容主要有: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开拓创新、宽容失误、坚韧顽强、百折不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实守信、平等合作、理性务实、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和谐共处、追求卓越、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民主法治。
11. 倡导文明新风什么意思?
倡导文明新风,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中蜕变出一个新的自我,更加自信、更加充满阳光,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传递和聚集着“正能量”,从而实现以个人文明影响家庭文明,以家庭文明带动社会文明,以社会文明引领社会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美好愿景。
12. 国家首个文明生态试验区是哪个?
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是福建。福建省,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
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主要是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就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开展先行先试。
一是有利于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目前缺乏具体案例和经验借鉴,难度较大、需要试点试验的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主体功能区制度、“多规合一”等。
二是有利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制度,如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三是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制度,如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入和科技支撑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等。
四是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如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等。
五是有利于体现地方首创精神的制度,即试验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具有借鉴意义、试验完善后可推广到全国的相关制度。
13. 倡导文明新风什么意思?
倡导文明新风,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中蜕变出一个新的自我,更加自信、更加充满阳光,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传递和聚集着“正能量”,从而实现以个人文明影响家庭文明,以家庭文明带动社会文明,以社会文明引领社会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美好愿景。
14. 什么引领中国不断崛起?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其实最根本的那是要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断前进。
而这就需要提升办事的能力和效率,核心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中国制度优势下,可以快速集中一切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获得国家的快速发展
15.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什么意义?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既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也要发动群众“创建靠民”。2021年,我市积极调动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让广大市民群众“动起来”,让每个市民都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推动者、评判者、受益者,城乡面貌、社会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呈现显著提升。
一是城市“颜值”靓丽整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落实网格化管理,全力做好城区约456万平方米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开展市容环境卫生大整治,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城市公厕新建和改造,加强城市“六乱”整治,持续推进铁皮瓦专项整治,加强建筑工地管理。
二是全民志愿服务氛围浓厚。发动全市各级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广泛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文明交通”等主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截至2021年底,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50.7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3278个,累计开展志愿活动7.2万多个,累计服务时长达940.6万小时。
三是先进典型引领文明风尚。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我市缪德良获评“中国好人”,朱新建等15人获评“广东好人”,评选出第十届梅州市道德模范10人、“市级文明家庭”20户、“梅州好人”30人、梅州市“新时代好少年”50名,获评全国最美家庭2户,省十大最美家庭1户。
16. 倡导文明新风什么意思?
倡导文明新风,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中蜕变出一个新的自我,更加自信、更加充满阳光,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传递和聚集着“正能量”,从而实现以个人文明影响家庭文明,以家庭文明带动社会文明,以社会文明引领社会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美好愿景。
17. 六盘水市文明创建背景?
让城市更文明,让人民更幸福。
2015年,六盘水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此为起点,六盘水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不松气不歇脚,内外兼修,实现城市华丽蝶变。
“你们这地方天蓝水清,城市美,人也热情大方。”“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晚饭后,我们喜欢一家人到水城河边散步休闲。”……外来游客、本地居民感慨的背后,是六盘水追求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生动缩影。
如今的六盘水,城乡大地,一幅有品有味的山水生态画卷正渐次铺展,日新月异城市风貌、道道精彩文明风景跃然眼前。
如诗如画的城市风景
做优顶层设计,提高“起评分”
润文明新风,创美好生活。
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在追逐着文明之“星”。
在六盘水市金盆乡天生桥村的乡村治理环境卫生整治中,村民们成为“清洁文明户”追“星”族,而这样的“追星”氛围正在向其他乡镇、村寨蔓延。
“现在村里随地丢垃圾,大家家里也更卫生整洁了,和前些年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感慨的背后,源于六盘水不断做优顶层设计,以“三个引领”为抓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突出党建统领。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的建设重要组组成部分,用党建统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将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的具体内容有机融入到基层党建工作中,相继打造了钟山区“三线文化创意小镇”“锦绣商场红色商圈”等一大批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
——突出价值引领。为深入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七进”工作,六盘水打造了新时代市民讲习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新时代工人讲习所共1755个,评聘了涵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教师、驻村干部等领域的讲习员6220名,深入开展了“党的声音进万家、新时代思想上讲堂、总书记话儿记心上”等主题宣讲活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用核心价值引领思想教育,引领文明创建,引领素质提升,通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带头宣讲,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突出规划引领。六盘水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按照城乡一体的思路,立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强化产业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全域、文明全域“四域统筹”,实施人口发展、城乡体系、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八规合一”,推进钟山、水城、高新区和市中心、六枝、盘州两个“三地同城化”发展。通过“三地同城”,将精神文明创建延伸到了景区、园区、乡村,构建起了全市动员、全域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此外,六盘水着力用好考核“指挥棒”。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督查考核的重点内容,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全市层面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总指挥部及10个专项工作指挥部,制定印发《六盘水市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多形式专项督查……而今,一项项举措在这片创建的热土上破土而出,建章立制渐入正轨。
找准工作抓手,撬开“突破口”
如果说不断改善城乡环境提升了城市“颜值”,那么弘扬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覆盖到社会各界和方方面面,则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气质”。
六盘水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凉都”活动为重要载体,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撬开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文明城市创建唱响“惠民调”。六盘水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在基础设施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重要文化场馆焕然一新,地下综合管廊、水城河综合治理、地下人防工程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一批公厕、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城市管理上,六盘水深入推进“千院大战”、文明交通、文明施工等一系列文明提升行动。在阵地建设上,将“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核心价值观建设,打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区),打造了三线记忆文化创意小镇、诚信示范街区、红色商圈示范街区等一批特色景观带。建成了一批集母婴室、图书角、体检室等功能为一体的“志愿服务驿站”。
——文明村镇创建展开“新画卷”。六盘水着力念好“变”“宜”“培”三字经,依托“三变”改革,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广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三改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培养文化阵地、培育文明乡风、培植文化品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卫生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设立。
——文明单位创建谱出“和谐曲”。六盘水制定“六个一”创建标准,要求各单位管好用好一个道德讲堂,建好用好一支志愿服务队,精心设置一套单位文明服务提示牌,着力打造一个帮扶示范点,着力建设一支网络文明传播队伍,着力打造一个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拓展了创建载体,丰富了创建内涵。
——文明家庭创建走上“幸福路”。六盘水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现代文明家风外化于行,引导广大家庭开展“爱家庭、说家事、品家宴、赞家人、重家教、立家规、写家史、续家谱、传家训、正家风”的系列“家文化”活动。涌现出六枝特区牛场乡尖岩村黄树林组在龙姓家族“不比吃穿比读书”家训的影响下,全组66户人家培养出67名大学生的典型事例。
——文明校园创建高扬“育人帆”。六盘水按照“六好”标准,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覆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写入校本教材。通过幸福校园工程、立德树人工程、形象提升工程“三个工程”建设,打造了52所省、市级“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示范校,广泛开展美德少年评选、“八礼四仪”教育等各类活动,以立校训促校风、树师德促教风、抓养成促学风,传文化促净化、搞绿化促美化行动,夯实文明校园创建基石。
多措并举、多方携手,汇聚起的是构筑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力量,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壮大队伍力量,增多“扬声器”
人人都是创建主体,人人都是凉都形象。
在2018年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贵州·六盘水)现场交流活动中,情系大山的余留芬、心怀大爱的蒋行远、爱心司机朱德忠等面孔走进人们的视眼,“好人+”效应正在凉都大地不断释放。
“我要像朱德忠那样做一名爱心司机,尽我所能帮助他人。”榜样的力量激发了更多像杨顺洪这样的凉都好司机加入志愿服服务的大队伍,以雷锋车队的滚滚车轮,接力爱心送考,共同铺就流动的风景。
近年来,六盘水市始终注重思想带动、道德带动和服务带动,着力壮大队伍力量,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传播党的声音、传递道德能量、弘扬服务精神。
——宣传宣讲队伍传播党的声音。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六盘水组建了“领导干部宣讲团”“党代表宣讲团”“文艺宣传队”等143支宣讲、宣传团队,采取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村到户逐级下沉的方式,纵深推进“七进”工作,共开展宣讲6300多场、文艺演出100多场,覆盖人群70余万人次。六盘水市参加十九大的3位党代表,还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工作带到了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给当地干部群众宣讲了40余场。
——德师队伍弘扬道德能量。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为主体,组建市县两级德师骨干队伍200余名,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育和选树了一批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全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志愿服务队伍传递真善美。2014年,六盘水市在长江以南地区率先引入“志愿云”信息平台,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信息化、制度化管理。充分发动党员干部、专业人才、社会力量等,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扶危济困、文化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凉都小红帽”、六盘水义工联、壹加壹公益协会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截止目前,在六盘水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27.2万人,志愿服务团队1756支,发布志愿项目15856个。
——工作员队伍促进社会文明。六盘水市县两级均正式成立文明办、创建办,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统筹协调、分类推进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含文明委成员单位、非文明委成员单位的党政部门、驻市国有企业)均明确相应人员具体负责开展各自单位承担的相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确保中央、省文明办相关指示要求落实到位。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时代当有新作为。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奔跑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跑道上,秉持创建为民初心,六盘水步伐铿锵,坚持人城共进理念,文明号角正在凉都大地持续激荡。
18.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内容?
应包括:倡导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例如垃圾分类等;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例如森林植树和动物保护等。的核心是要引领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让每个人都能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19. 国家首个文明生态试验区是哪个?
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是福建。福建省,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
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主要是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就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开展先行先试。
一是有利于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目前缺乏具体案例和经验借鉴,难度较大、需要试点试验的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主体功能区制度、“多规合一”等。
二是有利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制度,如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三是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制度,如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入和科技支撑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等。
四是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如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等。
五是有利于体现地方首创精神的制度,即试验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具有借鉴意义、试验完善后可推广到全国的相关制度。
20. 国家首个文明生态试验区是哪个?
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是福建。福建省,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
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主要是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就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开展先行先试。
一是有利于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目前缺乏具体案例和经验借鉴,难度较大、需要试点试验的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主体功能区制度、“多规合一”等。
二是有利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制度,如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三是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制度,如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入和科技支撑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等。
四是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如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等。
五是有利于体现地方首创精神的制度,即试验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具有借鉴意义、试验完善后可推广到全国的相关制度。
21. 乡村引领文明风尚的目的?
1、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请客送礼对许多人来说既浪费了金钱,也让精神疲惫不堪;通过倡导移风易俗,有效地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将有限的钱财和时间用于增强发展能力和改善生活上,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脱贫步伐。
2、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与中华传统美德是相悖,与现代文明理念更是格格不入。通过此次系列活动的开展,掀起了“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的热潮,营造了“以文明节俭为荣、大操大办为耻,以艰苦朴素为荣、爱慕虚荣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22. 乡村引领文明风尚的目的?
1、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请客送礼对许多人来说既浪费了金钱,也让精神疲惫不堪;通过倡导移风易俗,有效地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将有限的钱财和时间用于增强发展能力和改善生活上,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脱贫步伐。
2、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与中华传统美德是相悖,与现代文明理念更是格格不入。通过此次系列活动的开展,掀起了“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的热潮,营造了“以文明节俭为荣、大操大办为耻,以艰苦朴素为荣、爱慕虚荣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23. 什么引领中国不断崛起?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其实最根本的那是要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断前进。
而这就需要提升办事的能力和效率,核心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中国制度优势下,可以快速集中一切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获得国家的快速发展
24. 六盘水市文明创建背景?
让城市更文明,让人民更幸福。
2015年,六盘水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此为起点,六盘水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不松气不歇脚,内外兼修,实现城市华丽蝶变。
“你们这地方天蓝水清,城市美,人也热情大方。”“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晚饭后,我们喜欢一家人到水城河边散步休闲。”……外来游客、本地居民感慨的背后,是六盘水追求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生动缩影。
如今的六盘水,城乡大地,一幅有品有味的山水生态画卷正渐次铺展,日新月异城市风貌、道道精彩文明风景跃然眼前。
如诗如画的城市风景
做优顶层设计,提高“起评分”
润文明新风,创美好生活。
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在追逐着文明之“星”。
在六盘水市金盆乡天生桥村的乡村治理环境卫生整治中,村民们成为“清洁文明户”追“星”族,而这样的“追星”氛围正在向其他乡镇、村寨蔓延。
“现在村里随地丢垃圾,大家家里也更卫生整洁了,和前些年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感慨的背后,源于六盘水不断做优顶层设计,以“三个引领”为抓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突出党建统领。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的建设重要组组成部分,用党建统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将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的具体内容有机融入到基层党建工作中,相继打造了钟山区“三线文化创意小镇”“锦绣商场红色商圈”等一大批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
——突出价值引领。为深入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七进”工作,六盘水打造了新时代市民讲习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新时代工人讲习所共1755个,评聘了涵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教师、驻村干部等领域的讲习员6220名,深入开展了“党的声音进万家、新时代思想上讲堂、总书记话儿记心上”等主题宣讲活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用核心价值引领思想教育,引领文明创建,引领素质提升,通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带头宣讲,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突出规划引领。六盘水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按照城乡一体的思路,立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强化产业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全域、文明全域“四域统筹”,实施人口发展、城乡体系、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八规合一”,推进钟山、水城、高新区和市中心、六枝、盘州两个“三地同城化”发展。通过“三地同城”,将精神文明创建延伸到了景区、园区、乡村,构建起了全市动员、全域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此外,六盘水着力用好考核“指挥棒”。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督查考核的重点内容,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全市层面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总指挥部及10个专项工作指挥部,制定印发《六盘水市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多形式专项督查……而今,一项项举措在这片创建的热土上破土而出,建章立制渐入正轨。
找准工作抓手,撬开“突破口”
如果说不断改善城乡环境提升了城市“颜值”,那么弘扬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覆盖到社会各界和方方面面,则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气质”。
六盘水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凉都”活动为重要载体,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撬开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文明城市创建唱响“惠民调”。六盘水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在基础设施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重要文化场馆焕然一新,地下综合管廊、水城河综合治理、地下人防工程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一批公厕、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城市管理上,六盘水深入推进“千院大战”、文明交通、文明施工等一系列文明提升行动。在阵地建设上,将“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核心价值观建设,打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区),打造了三线记忆文化创意小镇、诚信示范街区、红色商圈示范街区等一批特色景观带。建成了一批集母婴室、图书角、体检室等功能为一体的“志愿服务驿站”。
——文明村镇创建展开“新画卷”。六盘水着力念好“变”“宜”“培”三字经,依托“三变”改革,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广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三改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培养文化阵地、培育文明乡风、培植文化品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卫生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设立。
——文明单位创建谱出“和谐曲”。六盘水制定“六个一”创建标准,要求各单位管好用好一个道德讲堂,建好用好一支志愿服务队,精心设置一套单位文明服务提示牌,着力打造一个帮扶示范点,着力建设一支网络文明传播队伍,着力打造一个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拓展了创建载体,丰富了创建内涵。
——文明家庭创建走上“幸福路”。六盘水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现代文明家风外化于行,引导广大家庭开展“爱家庭、说家事、品家宴、赞家人、重家教、立家规、写家史、续家谱、传家训、正家风”的系列“家文化”活动。涌现出六枝特区牛场乡尖岩村黄树林组在龙姓家族“不比吃穿比读书”家训的影响下,全组66户人家培养出67名大学生的典型事例。
——文明校园创建高扬“育人帆”。六盘水按照“六好”标准,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覆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写入校本教材。通过幸福校园工程、立德树人工程、形象提升工程“三个工程”建设,打造了52所省、市级“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示范校,广泛开展美德少年评选、“八礼四仪”教育等各类活动,以立校训促校风、树师德促教风、抓养成促学风,传文化促净化、搞绿化促美化行动,夯实文明校园创建基石。
多措并举、多方携手,汇聚起的是构筑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力量,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壮大队伍力量,增多“扬声器”
人人都是创建主体,人人都是凉都形象。
在2018年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贵州·六盘水)现场交流活动中,情系大山的余留芬、心怀大爱的蒋行远、爱心司机朱德忠等面孔走进人们的视眼,“好人+”效应正在凉都大地不断释放。
“我要像朱德忠那样做一名爱心司机,尽我所能帮助他人。”榜样的力量激发了更多像杨顺洪这样的凉都好司机加入志愿服服务的大队伍,以雷锋车队的滚滚车轮,接力爱心送考,共同铺就流动的风景。
近年来,六盘水市始终注重思想带动、道德带动和服务带动,着力壮大队伍力量,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传播党的声音、传递道德能量、弘扬服务精神。
——宣传宣讲队伍传播党的声音。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六盘水组建了“领导干部宣讲团”“党代表宣讲团”“文艺宣传队”等143支宣讲、宣传团队,采取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村到户逐级下沉的方式,纵深推进“七进”工作,共开展宣讲6300多场、文艺演出100多场,覆盖人群70余万人次。六盘水市参加十九大的3位党代表,还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工作带到了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给当地干部群众宣讲了40余场。
——德师队伍弘扬道德能量。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为主体,组建市县两级德师骨干队伍200余名,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育和选树了一批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全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志愿服务队伍传递真善美。2014年,六盘水市在长江以南地区率先引入“志愿云”信息平台,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信息化、制度化管理。充分发动党员干部、专业人才、社会力量等,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扶危济困、文化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凉都小红帽”、六盘水义工联、壹加壹公益协会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截止目前,在六盘水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27.2万人,志愿服务团队1756支,发布志愿项目15856个。
——工作员队伍促进社会文明。六盘水市县两级均正式成立文明办、创建办,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统筹协调、分类推进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含文明委成员单位、非文明委成员单位的党政部门、驻市国有企业)均明确相应人员具体负责开展各自单位承担的相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确保中央、省文明办相关指示要求落实到位。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时代当有新作为。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奔跑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跑道上,秉持创建为民初心,六盘水步伐铿锵,坚持人城共进理念,文明号角正在凉都大地持续激荡。
25. 什么引领中国不断崛起?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其实最根本的那是要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断前进。
而这就需要提升办事的能力和效率,核心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中国制度优势下,可以快速集中一切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获得国家的快速发展
26. 倡导文明新风什么意思?
倡导文明新风,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中蜕变出一个新的自我,更加自信、更加充满阳光,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传递和聚集着“正能量”,从而实现以个人文明影响家庭文明,以家庭文明带动社会文明,以社会文明引领社会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美好愿景。
27. 乡村引领文明风尚的目的?
1、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请客送礼对许多人来说既浪费了金钱,也让精神疲惫不堪;通过倡导移风易俗,有效地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将有限的钱财和时间用于增强发展能力和改善生活上,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脱贫步伐。
2、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与中华传统美德是相悖,与现代文明理念更是格格不入。通过此次系列活动的开展,掀起了“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的热潮,营造了“以文明节俭为荣、大操大办为耻,以艰苦朴素为荣、爱慕虚荣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28. 六盘水市文明创建背景?
让城市更文明,让人民更幸福。
2015年,六盘水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此为起点,六盘水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不松气不歇脚,内外兼修,实现城市华丽蝶变。
“你们这地方天蓝水清,城市美,人也热情大方。”“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晚饭后,我们喜欢一家人到水城河边散步休闲。”……外来游客、本地居民感慨的背后,是六盘水追求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生动缩影。
如今的六盘水,城乡大地,一幅有品有味的山水生态画卷正渐次铺展,日新月异城市风貌、道道精彩文明风景跃然眼前。
如诗如画的城市风景
做优顶层设计,提高“起评分”
润文明新风,创美好生活。
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在追逐着文明之“星”。
在六盘水市金盆乡天生桥村的乡村治理环境卫生整治中,村民们成为“清洁文明户”追“星”族,而这样的“追星”氛围正在向其他乡镇、村寨蔓延。
“现在村里随地丢垃圾,大家家里也更卫生整洁了,和前些年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感慨的背后,源于六盘水不断做优顶层设计,以“三个引领”为抓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突出党建统领。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的建设重要组组成部分,用党建统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将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的具体内容有机融入到基层党建工作中,相继打造了钟山区“三线文化创意小镇”“锦绣商场红色商圈”等一大批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
——突出价值引领。为深入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七进”工作,六盘水打造了新时代市民讲习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新时代工人讲习所共1755个,评聘了涵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教师、驻村干部等领域的讲习员6220名,深入开展了“党的声音进万家、新时代思想上讲堂、总书记话儿记心上”等主题宣讲活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用核心价值引领思想教育,引领文明创建,引领素质提升,通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带头宣讲,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突出规划引领。六盘水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按照城乡一体的思路,立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强化产业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全域、文明全域“四域统筹”,实施人口发展、城乡体系、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八规合一”,推进钟山、水城、高新区和市中心、六枝、盘州两个“三地同城化”发展。通过“三地同城”,将精神文明创建延伸到了景区、园区、乡村,构建起了全市动员、全域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此外,六盘水着力用好考核“指挥棒”。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督查考核的重点内容,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全市层面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总指挥部及10个专项工作指挥部,制定印发《六盘水市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多形式专项督查……而今,一项项举措在这片创建的热土上破土而出,建章立制渐入正轨。
找准工作抓手,撬开“突破口”
如果说不断改善城乡环境提升了城市“颜值”,那么弘扬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覆盖到社会各界和方方面面,则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气质”。
六盘水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凉都”活动为重要载体,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撬开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文明城市创建唱响“惠民调”。六盘水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在基础设施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重要文化场馆焕然一新,地下综合管廊、水城河综合治理、地下人防工程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一批公厕、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城市管理上,六盘水深入推进“千院大战”、文明交通、文明施工等一系列文明提升行动。在阵地建设上,将“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核心价值观建设,打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区),打造了三线记忆文化创意小镇、诚信示范街区、红色商圈示范街区等一批特色景观带。建成了一批集母婴室、图书角、体检室等功能为一体的“志愿服务驿站”。
——文明村镇创建展开“新画卷”。六盘水着力念好“变”“宜”“培”三字经,依托“三变”改革,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广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三改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培养文化阵地、培育文明乡风、培植文化品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卫生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设立。
——文明单位创建谱出“和谐曲”。六盘水制定“六个一”创建标准,要求各单位管好用好一个道德讲堂,建好用好一支志愿服务队,精心设置一套单位文明服务提示牌,着力打造一个帮扶示范点,着力建设一支网络文明传播队伍,着力打造一个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拓展了创建载体,丰富了创建内涵。
——文明家庭创建走上“幸福路”。六盘水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现代文明家风外化于行,引导广大家庭开展“爱家庭、说家事、品家宴、赞家人、重家教、立家规、写家史、续家谱、传家训、正家风”的系列“家文化”活动。涌现出六枝特区牛场乡尖岩村黄树林组在龙姓家族“不比吃穿比读书”家训的影响下,全组66户人家培养出67名大学生的典型事例。
——文明校园创建高扬“育人帆”。六盘水按照“六好”标准,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覆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写入校本教材。通过幸福校园工程、立德树人工程、形象提升工程“三个工程”建设,打造了52所省、市级“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示范校,广泛开展美德少年评选、“八礼四仪”教育等各类活动,以立校训促校风、树师德促教风、抓养成促学风,传文化促净化、搞绿化促美化行动,夯实文明校园创建基石。
多措并举、多方携手,汇聚起的是构筑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力量,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壮大队伍力量,增多“扬声器”
人人都是创建主体,人人都是凉都形象。
在2018年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贵州·六盘水)现场交流活动中,情系大山的余留芬、心怀大爱的蒋行远、爱心司机朱德忠等面孔走进人们的视眼,“好人+”效应正在凉都大地不断释放。
“我要像朱德忠那样做一名爱心司机,尽我所能帮助他人。”榜样的力量激发了更多像杨顺洪这样的凉都好司机加入志愿服服务的大队伍,以雷锋车队的滚滚车轮,接力爱心送考,共同铺就流动的风景。
近年来,六盘水市始终注重思想带动、道德带动和服务带动,着力壮大队伍力量,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传播党的声音、传递道德能量、弘扬服务精神。
——宣传宣讲队伍传播党的声音。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六盘水组建了“领导干部宣讲团”“党代表宣讲团”“文艺宣传队”等143支宣讲、宣传团队,采取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村到户逐级下沉的方式,纵深推进“七进”工作,共开展宣讲6300多场、文艺演出100多场,覆盖人群70余万人次。六盘水市参加十九大的3位党代表,还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工作带到了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给当地干部群众宣讲了40余场。
——德师队伍弘扬道德能量。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为主体,组建市县两级德师骨干队伍200余名,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育和选树了一批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全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志愿服务队伍传递真善美。2014年,六盘水市在长江以南地区率先引入“志愿云”信息平台,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信息化、制度化管理。充分发动党员干部、专业人才、社会力量等,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扶危济困、文化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凉都小红帽”、六盘水义工联、壹加壹公益协会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截止目前,在六盘水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27.2万人,志愿服务团队1756支,发布志愿项目15856个。
——工作员队伍促进社会文明。六盘水市县两级均正式成立文明办、创建办,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统筹协调、分类推进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含文明委成员单位、非文明委成员单位的党政部门、驻市国有企业)均明确相应人员具体负责开展各自单位承担的相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确保中央、省文明办相关指示要求落实到位。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时代当有新作为。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奔跑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跑道上,秉持创建为民初心,六盘水步伐铿锵,坚持人城共进理念,文明号角正在凉都大地持续激荡。
29.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内容?
应包括:倡导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例如垃圾分类等;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例如森林植树和动物保护等。的核心是要引领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让每个人都能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0.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内容?
应包括:倡导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例如垃圾分类等;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例如森林植树和动物保护等。的核心是要引领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让每个人都能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1. 六盘水市文明创建背景?
让城市更文明,让人民更幸福。
2015年,六盘水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此为起点,六盘水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不松气不歇脚,内外兼修,实现城市华丽蝶变。
“你们这地方天蓝水清,城市美,人也热情大方。”“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晚饭后,我们喜欢一家人到水城河边散步休闲。”……外来游客、本地居民感慨的背后,是六盘水追求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生动缩影。
如今的六盘水,城乡大地,一幅有品有味的山水生态画卷正渐次铺展,日新月异城市风貌、道道精彩文明风景跃然眼前。
如诗如画的城市风景
做优顶层设计,提高“起评分”
润文明新风,创美好生活。
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在追逐着文明之“星”。
在六盘水市金盆乡天生桥村的乡村治理环境卫生整治中,村民们成为“清洁文明户”追“星”族,而这样的“追星”氛围正在向其他乡镇、村寨蔓延。
“现在村里随地丢垃圾,大家家里也更卫生整洁了,和前些年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感慨的背后,源于六盘水不断做优顶层设计,以“三个引领”为抓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突出党建统领。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的建设重要组组成部分,用党建统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将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的具体内容有机融入到基层党建工作中,相继打造了钟山区“三线文化创意小镇”“锦绣商场红色商圈”等一大批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
——突出价值引领。为深入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七进”工作,六盘水打造了新时代市民讲习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新时代工人讲习所共1755个,评聘了涵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教师、驻村干部等领域的讲习员6220名,深入开展了“党的声音进万家、新时代思想上讲堂、总书记话儿记心上”等主题宣讲活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用核心价值引领思想教育,引领文明创建,引领素质提升,通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带头宣讲,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突出规划引领。六盘水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按照城乡一体的思路,立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强化产业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全域、文明全域“四域统筹”,实施人口发展、城乡体系、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八规合一”,推进钟山、水城、高新区和市中心、六枝、盘州两个“三地同城化”发展。通过“三地同城”,将精神文明创建延伸到了景区、园区、乡村,构建起了全市动员、全域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此外,六盘水着力用好考核“指挥棒”。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督查考核的重点内容,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全市层面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总指挥部及10个专项工作指挥部,制定印发《六盘水市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多形式专项督查……而今,一项项举措在这片创建的热土上破土而出,建章立制渐入正轨。
找准工作抓手,撬开“突破口”
如果说不断改善城乡环境提升了城市“颜值”,那么弘扬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覆盖到社会各界和方方面面,则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气质”。
六盘水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凉都”活动为重要载体,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撬开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文明城市创建唱响“惠民调”。六盘水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在基础设施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重要文化场馆焕然一新,地下综合管廊、水城河综合治理、地下人防工程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一批公厕、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城市管理上,六盘水深入推进“千院大战”、文明交通、文明施工等一系列文明提升行动。在阵地建设上,将“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核心价值观建设,打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区),打造了三线记忆文化创意小镇、诚信示范街区、红色商圈示范街区等一批特色景观带。建成了一批集母婴室、图书角、体检室等功能为一体的“志愿服务驿站”。
——文明村镇创建展开“新画卷”。六盘水着力念好“变”“宜”“培”三字经,依托“三变”改革,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广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三改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培养文化阵地、培育文明乡风、培植文化品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卫生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设立。
——文明单位创建谱出“和谐曲”。六盘水制定“六个一”创建标准,要求各单位管好用好一个道德讲堂,建好用好一支志愿服务队,精心设置一套单位文明服务提示牌,着力打造一个帮扶示范点,着力建设一支网络文明传播队伍,着力打造一个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拓展了创建载体,丰富了创建内涵。
——文明家庭创建走上“幸福路”。六盘水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现代文明家风外化于行,引导广大家庭开展“爱家庭、说家事、品家宴、赞家人、重家教、立家规、写家史、续家谱、传家训、正家风”的系列“家文化”活动。涌现出六枝特区牛场乡尖岩村黄树林组在龙姓家族“不比吃穿比读书”家训的影响下,全组66户人家培养出67名大学生的典型事例。
——文明校园创建高扬“育人帆”。六盘水按照“六好”标准,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覆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写入校本教材。通过幸福校园工程、立德树人工程、形象提升工程“三个工程”建设,打造了52所省、市级“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示范校,广泛开展美德少年评选、“八礼四仪”教育等各类活动,以立校训促校风、树师德促教风、抓养成促学风,传文化促净化、搞绿化促美化行动,夯实文明校园创建基石。
多措并举、多方携手,汇聚起的是构筑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力量,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壮大队伍力量,增多“扬声器”
人人都是创建主体,人人都是凉都形象。
在2018年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贵州·六盘水)现场交流活动中,情系大山的余留芬、心怀大爱的蒋行远、爱心司机朱德忠等面孔走进人们的视眼,“好人+”效应正在凉都大地不断释放。
“我要像朱德忠那样做一名爱心司机,尽我所能帮助他人。”榜样的力量激发了更多像杨顺洪这样的凉都好司机加入志愿服服务的大队伍,以雷锋车队的滚滚车轮,接力爱心送考,共同铺就流动的风景。
近年来,六盘水市始终注重思想带动、道德带动和服务带动,着力壮大队伍力量,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传播党的声音、传递道德能量、弘扬服务精神。
——宣传宣讲队伍传播党的声音。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六盘水组建了“领导干部宣讲团”“党代表宣讲团”“文艺宣传队”等143支宣讲、宣传团队,采取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村到户逐级下沉的方式,纵深推进“七进”工作,共开展宣讲6300多场、文艺演出100多场,覆盖人群70余万人次。六盘水市参加十九大的3位党代表,还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工作带到了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给当地干部群众宣讲了40余场。
——德师队伍弘扬道德能量。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为主体,组建市县两级德师骨干队伍200余名,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育和选树了一批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全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志愿服务队伍传递真善美。2014年,六盘水市在长江以南地区率先引入“志愿云”信息平台,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信息化、制度化管理。充分发动党员干部、专业人才、社会力量等,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扶危济困、文化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凉都小红帽”、六盘水义工联、壹加壹公益协会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截止目前,在六盘水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27.2万人,志愿服务团队1756支,发布志愿项目15856个。
——工作员队伍促进社会文明。六盘水市县两级均正式成立文明办、创建办,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统筹协调、分类推进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含文明委成员单位、非文明委成员单位的党政部门、驻市国有企业)均明确相应人员具体负责开展各自单位承担的相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确保中央、省文明办相关指示要求落实到位。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时代当有新作为。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奔跑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跑道上,秉持创建为民初心,六盘水步伐铿锵,坚持人城共进理念,文明号角正在凉都大地持续激荡。
3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有什么作用?
文化人,是一个新名词。他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总称。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具有学识、懂艺术、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人都称为“文化人”,它和“知识分子”是近似词。文化人主指文化艺术方面的从业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者;知识分子的概念更加宽广,它包括所有有知识、有思想的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文化人”。
文化人,还包含另一含义:“文”化成“人”。“文”最早是“纹”的含义,也就是有“纹”的“人”。当今的“文”特指“文化”、“文明”,也是“人”的“文化”、“文明”。能够把“文化”、“文明”融入到“人”当中来,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文化人的社会关系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表现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对人成长的作用,表现为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个人的自觉学习、主动感悟而产生作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并非任何文化对社会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和腐朽的、落后的文化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不同的作用。文化的作用与文化的力量的关系:文化的作用强调文化本身的功能,文化的力量主要是从精神力量的角度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而文化人就是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外在体现,文化人负责在社会发展中传播文化,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人的三种境界
书籍的作用,其实可以说就是读书人的三种目的,三种境界。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读书人似乎有一种亘古不变的精神,那就是儒家学说中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文化大师梁启超曾指出:“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现代儒学大师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也肯定了这一说法,“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诚正,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家国天下,皆吾一身,皆修身之事。”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内修道德和心性,外建学说和事功,具体的功能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种层次。读书之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穷不达、半穷半达者,则用知识、理想、道德、艺术等手段去干预社会,影响世界,以达到所谓的“移风易俗”的目的。所以,作为文化人的劳动结晶体的书籍,若从这一原则去衡量其作用和功能的话,就可以区分为三个档次: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是高级档次;讽时议世,移风易俗是中级档次;修身养性、独善其身是低级档次。
第一境界
高级档次是为第一境界,其独特的景观和表征是:希望自己的言论、自己的著述能上达圣听,化为天宪,变成谕旨,成为指导朝政的政策纲领。这种人对自己期许甚高,即使在野,即使是一名寒士,一介布衣,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像先秦的曹刿一样,即使天下大事有吃肉的人的操心,我这吃草咽糠的平头百姓也要为上面管管闲事。由于立志高,站得也高,看到的东西自然就多些、远大些,尽是些关乎盛衰兴亡的大题目。他们已经跳出了文人学者的心理空间,总以为自己不光是文人,是学者,还应该是山中的宰相,田间的太傅,书斋里的将帅,甚至在心中已窃把君王自拟,在模拟御宇执政,自觉地思考和筹划着统治天下的方略和治道。
第二境界
必须说明的是,那些列为高级档次的文化人及其作品,并非高标孤立,只有经济天下的大内容,实际上,他们是兼有着中、低档次的内容成分的。但是,处于中级层次的作品和作者,却断然没有经济天下的气概和眼光。至于那些修身养性的、独善其身的作品,恐怕连移风易俗的责任也不愿意负,哪还去管治国安邦的大事呢?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文化人,想兼济天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在兼济不了,就只好而求其次,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文章,去干预社会,以达到移风易俗的教化目的。
这种人数量最多,这类的书籍文章在我国的书库里所占的比例也最大。中华民族几钱年的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名篇名著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之中,有的是为了探求真理、力斥荒谬;有的是为了维持正义、谴责无道;有的是为了促进文明、摆脱野蛮;有的是为了奖善褒良、惩恶贬暴......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天人之际,文史之间,莫不是文化人致力奉献的天地,纵横驰骋的战场。按人们的习惯思维定势,可以将这一类庞大繁杂的典籍群,区分为三种:一是求真理、求知识的学术性著作;二是讲教化、讲人心的道德性作品;三是表情感、表艺术的文艺性篇章。这三者可分别概括为理智,道德,艺术。或干脆叫真、善、美。
第三种境界
不当君主而只当君子的文化人就不一样了--勾心斗角的政坛离我远了,刀光剑影的沙场离我远了,野蛮而血腥的争斗离我远了,劳心伤神的谋算离我远了。躲进小楼成一统,书中自有天地宽!你们去争夺城池,冒白刃,流碧血,我却在雅致的书斋里安静地吟哦,在幽静的庭院里闲适地散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永远得宽余!”老子早就洞察了这一人生真谛:“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九章)。的确,一个人拥有愈众,包袱愈重;获得越多,负担越重。在人生的旅途,不挑不驮,甩手甩脚地走,岂不轻快惬意、自在逍遥?
这潇洒的行路人,就是本文所说的第三种境界--知足常乐、独善其身的文化人。
33. 现代文明引领内容有哪些?
现代文明引领的内容主要有: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开拓创新、宽容失误、坚韧顽强、百折不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实守信、平等合作、理性务实、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和谐共处、追求卓越、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民主法治。
34.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有什么作用?
文化人,是一个新名词。他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总称。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具有学识、懂艺术、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人都称为“文化人”,它和“知识分子”是近似词。文化人主指文化艺术方面的从业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者;知识分子的概念更加宽广,它包括所有有知识、有思想的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文化人”。
文化人,还包含另一含义:“文”化成“人”。“文”最早是“纹”的含义,也就是有“纹”的“人”。当今的“文”特指“文化”、“文明”,也是“人”的“文化”、“文明”。能够把“文化”、“文明”融入到“人”当中来,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文化人的社会关系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表现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对人成长的作用,表现为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个人的自觉学习、主动感悟而产生作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并非任何文化对社会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和腐朽的、落后的文化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不同的作用。文化的作用与文化的力量的关系:文化的作用强调文化本身的功能,文化的力量主要是从精神力量的角度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而文化人就是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外在体现,文化人负责在社会发展中传播文化,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人的三种境界
书籍的作用,其实可以说就是读书人的三种目的,三种境界。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读书人似乎有一种亘古不变的精神,那就是儒家学说中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文化大师梁启超曾指出:“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现代儒学大师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也肯定了这一说法,“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诚正,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家国天下,皆吾一身,皆修身之事。”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内修道德和心性,外建学说和事功,具体的功能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种层次。读书之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穷不达、半穷半达者,则用知识、理想、道德、艺术等手段去干预社会,影响世界,以达到所谓的“移风易俗”的目的。所以,作为文化人的劳动结晶体的书籍,若从这一原则去衡量其作用和功能的话,就可以区分为三个档次: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是高级档次;讽时议世,移风易俗是中级档次;修身养性、独善其身是低级档次。
第一境界
高级档次是为第一境界,其独特的景观和表征是:希望自己的言论、自己的著述能上达圣听,化为天宪,变成谕旨,成为指导朝政的政策纲领。这种人对自己期许甚高,即使在野,即使是一名寒士,一介布衣,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像先秦的曹刿一样,即使天下大事有吃肉的人的操心,我这吃草咽糠的平头百姓也要为上面管管闲事。由于立志高,站得也高,看到的东西自然就多些、远大些,尽是些关乎盛衰兴亡的大题目。他们已经跳出了文人学者的心理空间,总以为自己不光是文人,是学者,还应该是山中的宰相,田间的太傅,书斋里的将帅,甚至在心中已窃把君王自拟,在模拟御宇执政,自觉地思考和筹划着统治天下的方略和治道。
第二境界
必须说明的是,那些列为高级档次的文化人及其作品,并非高标孤立,只有经济天下的大内容,实际上,他们是兼有着中、低档次的内容成分的。但是,处于中级层次的作品和作者,却断然没有经济天下的气概和眼光。至于那些修身养性的、独善其身的作品,恐怕连移风易俗的责任也不愿意负,哪还去管治国安邦的大事呢?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文化人,想兼济天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在兼济不了,就只好而求其次,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文章,去干预社会,以达到移风易俗的教化目的。
这种人数量最多,这类的书籍文章在我国的书库里所占的比例也最大。中华民族几钱年的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名篇名著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之中,有的是为了探求真理、力斥荒谬;有的是为了维持正义、谴责无道;有的是为了促进文明、摆脱野蛮;有的是为了奖善褒良、惩恶贬暴......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天人之际,文史之间,莫不是文化人致力奉献的天地,纵横驰骋的战场。按人们的习惯思维定势,可以将这一类庞大繁杂的典籍群,区分为三种:一是求真理、求知识的学术性著作;二是讲教化、讲人心的道德性作品;三是表情感、表艺术的文艺性篇章。这三者可分别概括为理智,道德,艺术。或干脆叫真、善、美。
第三种境界
不当君主而只当君子的文化人就不一样了--勾心斗角的政坛离我远了,刀光剑影的沙场离我远了,野蛮而血腥的争斗离我远了,劳心伤神的谋算离我远了。躲进小楼成一统,书中自有天地宽!你们去争夺城池,冒白刃,流碧血,我却在雅致的书斋里安静地吟哦,在幽静的庭院里闲适地散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永远得宽余!”老子早就洞察了这一人生真谛:“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九章)。的确,一个人拥有愈众,包袱愈重;获得越多,负担越重。在人生的旅途,不挑不驮,甩手甩脚地走,岂不轻快惬意、自在逍遥?
这潇洒的行路人,就是本文所说的第三种境界--知足常乐、独善其身的文化人。
35.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有什么作用?
文化人,是一个新名词。他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总称。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具有学识、懂艺术、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人都称为“文化人”,它和“知识分子”是近似词。文化人主指文化艺术方面的从业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者;知识分子的概念更加宽广,它包括所有有知识、有思想的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文化人”。
文化人,还包含另一含义:“文”化成“人”。“文”最早是“纹”的含义,也就是有“纹”的“人”。当今的“文”特指“文化”、“文明”,也是“人”的“文化”、“文明”。能够把“文化”、“文明”融入到“人”当中来,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文化人的社会关系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表现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对人成长的作用,表现为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个人的自觉学习、主动感悟而产生作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并非任何文化对社会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和腐朽的、落后的文化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不同的作用。文化的作用与文化的力量的关系:文化的作用强调文化本身的功能,文化的力量主要是从精神力量的角度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而文化人就是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外在体现,文化人负责在社会发展中传播文化,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人的三种境界
书籍的作用,其实可以说就是读书人的三种目的,三种境界。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读书人似乎有一种亘古不变的精神,那就是儒家学说中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文化大师梁启超曾指出:“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现代儒学大师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也肯定了这一说法,“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诚正,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家国天下,皆吾一身,皆修身之事。”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内修道德和心性,外建学说和事功,具体的功能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种层次。读书之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穷不达、半穷半达者,则用知识、理想、道德、艺术等手段去干预社会,影响世界,以达到所谓的“移风易俗”的目的。所以,作为文化人的劳动结晶体的书籍,若从这一原则去衡量其作用和功能的话,就可以区分为三个档次: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是高级档次;讽时议世,移风易俗是中级档次;修身养性、独善其身是低级档次。
第一境界
高级档次是为第一境界,其独特的景观和表征是:希望自己的言论、自己的著述能上达圣听,化为天宪,变成谕旨,成为指导朝政的政策纲领。这种人对自己期许甚高,即使在野,即使是一名寒士,一介布衣,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像先秦的曹刿一样,即使天下大事有吃肉的人的操心,我这吃草咽糠的平头百姓也要为上面管管闲事。由于立志高,站得也高,看到的东西自然就多些、远大些,尽是些关乎盛衰兴亡的大题目。他们已经跳出了文人学者的心理空间,总以为自己不光是文人,是学者,还应该是山中的宰相,田间的太傅,书斋里的将帅,甚至在心中已窃把君王自拟,在模拟御宇执政,自觉地思考和筹划着统治天下的方略和治道。
第二境界
必须说明的是,那些列为高级档次的文化人及其作品,并非高标孤立,只有经济天下的大内容,实际上,他们是兼有着中、低档次的内容成分的。但是,处于中级层次的作品和作者,却断然没有经济天下的气概和眼光。至于那些修身养性的、独善其身的作品,恐怕连移风易俗的责任也不愿意负,哪还去管治国安邦的大事呢?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文化人,想兼济天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在兼济不了,就只好而求其次,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文章,去干预社会,以达到移风易俗的教化目的。
这种人数量最多,这类的书籍文章在我国的书库里所占的比例也最大。中华民族几钱年的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名篇名著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之中,有的是为了探求真理、力斥荒谬;有的是为了维持正义、谴责无道;有的是为了促进文明、摆脱野蛮;有的是为了奖善褒良、惩恶贬暴......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天人之际,文史之间,莫不是文化人致力奉献的天地,纵横驰骋的战场。按人们的习惯思维定势,可以将这一类庞大繁杂的典籍群,区分为三种:一是求真理、求知识的学术性著作;二是讲教化、讲人心的道德性作品;三是表情感、表艺术的文艺性篇章。这三者可分别概括为理智,道德,艺术。或干脆叫真、善、美。
第三种境界
不当君主而只当君子的文化人就不一样了--勾心斗角的政坛离我远了,刀光剑影的沙场离我远了,野蛮而血腥的争斗离我远了,劳心伤神的谋算离我远了。躲进小楼成一统,书中自有天地宽!你们去争夺城池,冒白刃,流碧血,我却在雅致的书斋里安静地吟哦,在幽静的庭院里闲适地散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永远得宽余!”老子早就洞察了这一人生真谛:“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九章)。的确,一个人拥有愈众,包袱愈重;获得越多,负担越重。在人生的旅途,不挑不驮,甩手甩脚地走,岂不轻快惬意、自在逍遥?
这潇洒的行路人,就是本文所说的第三种境界--知足常乐、独善其身的文化人。
36.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有什么作用?
文化人,是一个新名词。他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总称。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具有学识、懂艺术、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人都称为“文化人”,它和“知识分子”是近似词。文化人主指文化艺术方面的从业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者;知识分子的概念更加宽广,它包括所有有知识、有思想的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文化人”。
文化人,还包含另一含义:“文”化成“人”。“文”最早是“纹”的含义,也就是有“纹”的“人”。当今的“文”特指“文化”、“文明”,也是“人”的“文化”、“文明”。能够把“文化”、“文明”融入到“人”当中来,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文化人的社会关系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表现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对人成长的作用,表现为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个人的自觉学习、主动感悟而产生作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并非任何文化对社会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和腐朽的、落后的文化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不同的作用。文化的作用与文化的力量的关系:文化的作用强调文化本身的功能,文化的力量主要是从精神力量的角度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而文化人就是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外在体现,文化人负责在社会发展中传播文化,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人的三种境界
书籍的作用,其实可以说就是读书人的三种目的,三种境界。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读书人似乎有一种亘古不变的精神,那就是儒家学说中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文化大师梁启超曾指出:“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现代儒学大师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也肯定了这一说法,“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诚正,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家国天下,皆吾一身,皆修身之事。”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内修道德和心性,外建学说和事功,具体的功能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种层次。读书之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穷不达、半穷半达者,则用知识、理想、道德、艺术等手段去干预社会,影响世界,以达到所谓的“移风易俗”的目的。所以,作为文化人的劳动结晶体的书籍,若从这一原则去衡量其作用和功能的话,就可以区分为三个档次: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是高级档次;讽时议世,移风易俗是中级档次;修身养性、独善其身是低级档次。
第一境界
高级档次是为第一境界,其独特的景观和表征是:希望自己的言论、自己的著述能上达圣听,化为天宪,变成谕旨,成为指导朝政的政策纲领。这种人对自己期许甚高,即使在野,即使是一名寒士,一介布衣,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像先秦的曹刿一样,即使天下大事有吃肉的人的操心,我这吃草咽糠的平头百姓也要为上面管管闲事。由于立志高,站得也高,看到的东西自然就多些、远大些,尽是些关乎盛衰兴亡的大题目。他们已经跳出了文人学者的心理空间,总以为自己不光是文人,是学者,还应该是山中的宰相,田间的太傅,书斋里的将帅,甚至在心中已窃把君王自拟,在模拟御宇执政,自觉地思考和筹划着统治天下的方略和治道。
第二境界
必须说明的是,那些列为高级档次的文化人及其作品,并非高标孤立,只有经济天下的大内容,实际上,他们是兼有着中、低档次的内容成分的。但是,处于中级层次的作品和作者,却断然没有经济天下的气概和眼光。至于那些修身养性的、独善其身的作品,恐怕连移风易俗的责任也不愿意负,哪还去管治国安邦的大事呢?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文化人,想兼济天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在兼济不了,就只好而求其次,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文章,去干预社会,以达到移风易俗的教化目的。
这种人数量最多,这类的书籍文章在我国的书库里所占的比例也最大。中华民族几钱年的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名篇名著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之中,有的是为了探求真理、力斥荒谬;有的是为了维持正义、谴责无道;有的是为了促进文明、摆脱野蛮;有的是为了奖善褒良、惩恶贬暴......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天人之际,文史之间,莫不是文化人致力奉献的天地,纵横驰骋的战场。按人们的习惯思维定势,可以将这一类庞大繁杂的典籍群,区分为三种:一是求真理、求知识的学术性著作;二是讲教化、讲人心的道德性作品;三是表情感、表艺术的文艺性篇章。这三者可分别概括为理智,道德,艺术。或干脆叫真、善、美。
第三种境界
不当君主而只当君子的文化人就不一样了--勾心斗角的政坛离我远了,刀光剑影的沙场离我远了,野蛮而血腥的争斗离我远了,劳心伤神的谋算离我远了。躲进小楼成一统,书中自有天地宽!你们去争夺城池,冒白刃,流碧血,我却在雅致的书斋里安静地吟哦,在幽静的庭院里闲适地散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永远得宽余!”老子早就洞察了这一人生真谛:“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九章)。的确,一个人拥有愈众,包袱愈重;获得越多,负担越重。在人生的旅途,不挑不驮,甩手甩脚地走,岂不轻快惬意、自在逍遥?
这潇洒的行路人,就是本文所说的第三种境界--知足常乐、独善其身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