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能源十三五规划(黑龙江绿色清洁能源发展规划?)
1. 黑龙江绿色清洁能源发展规划?
转变能源消费理念,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推进生产生活用能绿色低碳化,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强化电力调度与运行安排,积极拓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送出和消纳途径,加快调峰电源建设,完善优化水电调度,推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鼓励清洁能源企业积极参与跨省区能源交易和大用户直供,建设就近消纳试点示范项目。加强配套储能设施建设,开展应用储能技术消纳示范,促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消纳。
2. 能源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能源开发计划是对未来时期内能源的勘探、开发等活动所制定的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勘探、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自然资源; 建设火力、水利和核动力发电站;研究开发新型能源等。
3. 新能源未来趋势?
01
分布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上,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基地式大发展的路径,重点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
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 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分布式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分布式开发模式,既可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避免弃风弃光,又能避免远距离电力传输,节省投资、减少输电损耗,
同时还能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能源需求与消纳重心的匹配不均衡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稠密、电力需求旺盛、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备了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十四 五”期间,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系统的分布式应用、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02
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已受到多方掣肘,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十四 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
然而,不同能源系统间往往存在差异,且系统中各类能源的供能彼此间容易出现缺乏协调、能源 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具有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优势的储能 技术支撑。
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取长补短、紧密互动,不但能够为新能源提供调峰调压电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加新能源应用比重,缓解“弃风、 弃光、弃水”等问题
亦有利于降低火电等传统能源高污染、高耗能的程度,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助力。
因此,大力发展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体系,将成为我国能源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
光伏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
目前,一大批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并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不断完善光伏行业配套支持政策,继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推动平价时代光伏定价政策出台, 做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
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国还将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市场建设
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加强光伏发电和用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推动出台建筑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在过去快速 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十年仍将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光伏发电 从规模上有望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04
风电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风电方面或将迎来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助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 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 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 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 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着力推动降低风电成本,特别是海上风电成本,切实提 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 和制造能力。
三是更大力度健全完善风电产业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后平价时期风电开发建设运行管理 政策措施,保障风电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
四是更大力度促进风电消纳。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系统消纳能力,优化完善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评价考核力度,调动各类市 场主体开发利用风电的积极性。
五是更大力度推动规划政策协同。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税价格等部门的沟通衔接 和规划政策协同,推动降低非技术成本,实现风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更大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 立健全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的电网体制、价格机制、市场机制, 为风电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风电产业作为 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05
核电有序发展
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可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 合建设,
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
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从国家核电发展政策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行业前景预期良好。
“十四五”时期,预计我国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设规模和节奏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 4000 万千瓦。
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 2 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06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
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
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07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
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4. 新能源未来趋势?
01
分布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上,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基地式大发展的路径,重点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
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 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分布式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分布式开发模式,既可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避免弃风弃光,又能避免远距离电力传输,节省投资、减少输电损耗,
同时还能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能源需求与消纳重心的匹配不均衡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稠密、电力需求旺盛、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备了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十四 五”期间,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系统的分布式应用、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02
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已受到多方掣肘,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十四 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
然而,不同能源系统间往往存在差异,且系统中各类能源的供能彼此间容易出现缺乏协调、能源 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具有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优势的储能 技术支撑。
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取长补短、紧密互动,不但能够为新能源提供调峰调压电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加新能源应用比重,缓解“弃风、 弃光、弃水”等问题
亦有利于降低火电等传统能源高污染、高耗能的程度,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助力。
因此,大力发展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体系,将成为我国能源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
光伏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
目前,一大批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并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不断完善光伏行业配套支持政策,继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推动平价时代光伏定价政策出台, 做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
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国还将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市场建设
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加强光伏发电和用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推动出台建筑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在过去快速 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十年仍将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光伏发电 从规模上有望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04
风电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风电方面或将迎来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助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 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 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 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 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着力推动降低风电成本,特别是海上风电成本,切实提 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 和制造能力。
三是更大力度健全完善风电产业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后平价时期风电开发建设运行管理 政策措施,保障风电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
四是更大力度促进风电消纳。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系统消纳能力,优化完善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评价考核力度,调动各类市 场主体开发利用风电的积极性。
五是更大力度推动规划政策协同。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税价格等部门的沟通衔接 和规划政策协同,推动降低非技术成本,实现风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更大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 立健全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的电网体制、价格机制、市场机制, 为风电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风电产业作为 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05
核电有序发展
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可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 合建设,
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
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从国家核电发展政策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行业前景预期良好。
“十四五”时期,预计我国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设规模和节奏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 4000 万千瓦。
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 2 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06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
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
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07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
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5. 黑龙江绿色清洁能源发展规划?
转变能源消费理念,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推进生产生活用能绿色低碳化,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强化电力调度与运行安排,积极拓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送出和消纳途径,加快调峰电源建设,完善优化水电调度,推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鼓励清洁能源企业积极参与跨省区能源交易和大用户直供,建设就近消纳试点示范项目。加强配套储能设施建设,开展应用储能技术消纳示范,促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消纳。
6.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 煤炭占比较高。煤炭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能源,用煤量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但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煤炭占比将会有所下降。
2. 石油饱和增长。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但石油资源相对稀缺,石油供应增长乏力,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石油占比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3. 天然气消费加快。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化石能源,预计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将继续提高。
4. 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快速增长,但总体占比还较低。随着相关技术进步和消费意识提高,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核电发展缓慢。核电作为清洁基载能源,发展速度较慢。受技术、成本和安全等因素制约,核电占比较难有大幅提高,但也难以完全替代。
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发展趋势:
1.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将逐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提高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 天然气比重增加。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大比例。
3. 煤炭占比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将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4. 电力逐渐主导。随着电气化和新能源发展,电力将逐步主导能源消费结构。
5. 区域差异加大。不同区域因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新能源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区域能源结构也将存在较大不同。
所以,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将朝着清洁、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当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来看,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新旧能源的负荷替换,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7. 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
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为: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当下主要节能措施有:提倡绿色出行,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等。
8. 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
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为: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当下主要节能措施有:提倡绿色出行,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等。
9. 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
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为: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当下主要节能措施有:提倡绿色出行,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等。
10. 国家氢能源发展总体规划?
作为二次能源,氢不仅可以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重整、生物质热裂解或微生物发酵等途径制取,还可以来自焦化、氯碱、钢铁、冶金等工业副产气,也可以利用电解水制取,特别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不仅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清洁,更拓展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氢的热值高达142.5MJ/kg,是同质量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热值的3-4倍,通过燃料电池可实现综合转化效率90%以上。氢能可以成为连接不同能源形式(气、电、热等)的桥梁,并与电力系统互补协同,是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理想互联媒介。
11. 能源发展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是能源发展的中心议题。
“十四五”期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12. 能源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能源开发计划是对未来时期内能源的勘探、开发等活动所制定的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勘探、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自然资源; 建设火力、水利和核动力发电站;研究开发新型能源等。
13. 黑龙江绿色清洁能源发展规划?
转变能源消费理念,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推进生产生活用能绿色低碳化,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强化电力调度与运行安排,积极拓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送出和消纳途径,加快调峰电源建设,完善优化水电调度,推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鼓励清洁能源企业积极参与跨省区能源交易和大用户直供,建设就近消纳试点示范项目。加强配套储能设施建设,开展应用储能技术消纳示范,促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消纳。
14. 能源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能源开发计划是对未来时期内能源的勘探、开发等活动所制定的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勘探、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自然资源; 建设火力、水利和核动力发电站;研究开发新型能源等。
15. 能源发展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是能源发展的中心议题。
“十四五”期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16. 新能源未来趋势?
01
分布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上,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基地式大发展的路径,重点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
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 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分布式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分布式开发模式,既可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避免弃风弃光,又能避免远距离电力传输,节省投资、减少输电损耗,
同时还能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能源需求与消纳重心的匹配不均衡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稠密、电力需求旺盛、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备了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十四 五”期间,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系统的分布式应用、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02
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已受到多方掣肘,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十四 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
然而,不同能源系统间往往存在差异,且系统中各类能源的供能彼此间容易出现缺乏协调、能源 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具有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优势的储能 技术支撑。
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取长补短、紧密互动,不但能够为新能源提供调峰调压电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加新能源应用比重,缓解“弃风、 弃光、弃水”等问题
亦有利于降低火电等传统能源高污染、高耗能的程度,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助力。
因此,大力发展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体系,将成为我国能源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
光伏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
目前,一大批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并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不断完善光伏行业配套支持政策,继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推动平价时代光伏定价政策出台, 做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
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国还将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市场建设
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加强光伏发电和用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推动出台建筑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在过去快速 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十年仍将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光伏发电 从规模上有望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04
风电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风电方面或将迎来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助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 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 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 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 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着力推动降低风电成本,特别是海上风电成本,切实提 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 和制造能力。
三是更大力度健全完善风电产业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后平价时期风电开发建设运行管理 政策措施,保障风电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
四是更大力度促进风电消纳。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系统消纳能力,优化完善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评价考核力度,调动各类市 场主体开发利用风电的积极性。
五是更大力度推动规划政策协同。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税价格等部门的沟通衔接 和规划政策协同,推动降低非技术成本,实现风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更大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 立健全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的电网体制、价格机制、市场机制, 为风电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风电产业作为 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05
核电有序发展
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可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 合建设,
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
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从国家核电发展政策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行业前景预期良好。
“十四五”时期,预计我国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设规模和节奏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 4000 万千瓦。
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 2 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06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
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
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07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
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17. 能源发展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是能源发展的中心议题。
“十四五”期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18.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 煤炭占比较高。煤炭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能源,用煤量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但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煤炭占比将会有所下降。
2. 石油饱和增长。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但石油资源相对稀缺,石油供应增长乏力,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石油占比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3. 天然气消费加快。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化石能源,预计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将继续提高。
4. 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快速增长,但总体占比还较低。随着相关技术进步和消费意识提高,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核电发展缓慢。核电作为清洁基载能源,发展速度较慢。受技术、成本和安全等因素制约,核电占比较难有大幅提高,但也难以完全替代。
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发展趋势:
1.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将逐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提高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 天然气比重增加。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大比例。
3. 煤炭占比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将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4. 电力逐渐主导。随着电气化和新能源发展,电力将逐步主导能源消费结构。
5. 区域差异加大。不同区域因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新能源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区域能源结构也将存在较大不同。
所以,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将朝着清洁、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当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来看,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新旧能源的负荷替换,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19. 能源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能源开发计划是对未来时期内能源的勘探、开发等活动所制定的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勘探、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自然资源; 建设火力、水利和核动力发电站;研究开发新型能源等。
20. 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
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为: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当下主要节能措施有:提倡绿色出行,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等。
21. 国家氢能源发展总体规划?
作为二次能源,氢不仅可以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重整、生物质热裂解或微生物发酵等途径制取,还可以来自焦化、氯碱、钢铁、冶金等工业副产气,也可以利用电解水制取,特别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不仅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清洁,更拓展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氢的热值高达142.5MJ/kg,是同质量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热值的3-4倍,通过燃料电池可实现综合转化效率90%以上。氢能可以成为连接不同能源形式(气、电、热等)的桥梁,并与电力系统互补协同,是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理想互联媒介。
22.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 煤炭占比较高。煤炭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能源,用煤量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但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煤炭占比将会有所下降。
2. 石油饱和增长。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但石油资源相对稀缺,石油供应增长乏力,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石油占比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3. 天然气消费加快。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化石能源,预计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将继续提高。
4. 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快速增长,但总体占比还较低。随着相关技术进步和消费意识提高,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核电发展缓慢。核电作为清洁基载能源,发展速度较慢。受技术、成本和安全等因素制约,核电占比较难有大幅提高,但也难以完全替代。
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发展趋势:
1.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将逐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提高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 天然气比重增加。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大比例。
3. 煤炭占比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将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4. 电力逐渐主导。随着电气化和新能源发展,电力将逐步主导能源消费结构。
5. 区域差异加大。不同区域因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新能源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区域能源结构也将存在较大不同。
所以,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将朝着清洁、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当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来看,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新旧能源的负荷替换,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国家氢能源发展总体规划?
作为二次能源,氢不仅可以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重整、生物质热裂解或微生物发酵等途径制取,还可以来自焦化、氯碱、钢铁、冶金等工业副产气,也可以利用电解水制取,特别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不仅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清洁,更拓展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氢的热值高达142.5MJ/kg,是同质量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热值的3-4倍,通过燃料电池可实现综合转化效率90%以上。氢能可以成为连接不同能源形式(气、电、热等)的桥梁,并与电力系统互补协同,是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理想互联媒介。
24. 能源发展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是能源发展的中心议题。
“十四五”期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25. 云南省绿色能源发展规划?
云南拥有巨大的绿色优势和应用发展前景,云南产业基础雄厚,绿色底色鲜明,区位优势凸显,市场前景广阔,为继续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完成“十三五”能源产业圆满收官基础上,“十四五”期间,云南将从八个方面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千亿级产业,推进云南生态示范省建设。
首先,强化以绿色电源为主体的电源保障体系。以绿色电源建设为重点,优化布局调结构。建成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澜沧江托巴等大水电项目;推动澜沧江上游古水等电站开工建设。建成800万千瓦风电+300万千瓦光伏项目;布局建设水风光多能互补基地;新建小龙潭、新哨等火电项目。到2025年,全省电源装机容量1.3亿千瓦,绿色电源装机比重突破86%。
同时,构建安全智能的坚强电网系统。巩固加强主网、配网和农村电网,推动全省建成“四纵四横五环”500千伏骨干网架,新建15项220千伏网架加强工程,完成边境线220千伏变电工程全覆盖,建设国内一流的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
构建安全集约清洁的煤炭产业系统。大力推进整治重组与“五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升级,实施综合利用,推动清洁发展。30万吨/年以下煤矿全部退出,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200个以内,实现煤炭安全开采。
期间,建设现代油气产业系统。创新机制增加原油供应,推进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全省各州市的支线管道。推进昭通页岩气开发,到2025年,昭通页岩气产量40亿立方米/年。
引领、带动、支撑绿色铝硅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多元消费市场。布局全产业链,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中国铝谷”;多产业链延伸,打造绿色硅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成全球光伏上游最大制造基地。
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推进产业融合。推进能源产业数字化向能源数字产业化转变,建设智慧能源。建立产学研体系,提高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释放能源发展活力。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加快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完善煤炭整治重组措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积极推动对外合作,建设国际能源枢纽。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推进辐射中心能源国际合作,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能源枢纽。
26. 新能源未来趋势?
01
分布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上,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基地式大发展的路径,重点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
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 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分布式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分布式开发模式,既可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避免弃风弃光,又能避免远距离电力传输,节省投资、减少输电损耗,
同时还能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能源需求与消纳重心的匹配不均衡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稠密、电力需求旺盛、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备了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十四 五”期间,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系统的分布式应用、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02
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已受到多方掣肘,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十四 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
然而,不同能源系统间往往存在差异,且系统中各类能源的供能彼此间容易出现缺乏协调、能源 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具有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优势的储能 技术支撑。
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取长补短、紧密互动,不但能够为新能源提供调峰调压电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加新能源应用比重,缓解“弃风、 弃光、弃水”等问题
亦有利于降低火电等传统能源高污染、高耗能的程度,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助力。
因此,大力发展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体系,将成为我国能源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
光伏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
目前,一大批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并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不断完善光伏行业配套支持政策,继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推动平价时代光伏定价政策出台, 做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
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国还将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市场建设
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加强光伏发电和用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推动出台建筑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在过去快速 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十年仍将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光伏发电 从规模上有望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04
风电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风电方面或将迎来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助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 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 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 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 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着力推动降低风电成本,特别是海上风电成本,切实提 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 和制造能力。
三是更大力度健全完善风电产业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后平价时期风电开发建设运行管理 政策措施,保障风电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
四是更大力度促进风电消纳。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系统消纳能力,优化完善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评价考核力度,调动各类市 场主体开发利用风电的积极性。
五是更大力度推动规划政策协同。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税价格等部门的沟通衔接 和规划政策协同,推动降低非技术成本,实现风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更大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 立健全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的电网体制、价格机制、市场机制, 为风电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风电产业作为 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05
核电有序发展
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可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 合建设,
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
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从国家核电发展政策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行业前景预期良好。
“十四五”时期,预计我国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设规模和节奏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 4000 万千瓦。
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 2 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06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
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
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07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
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27. 国家氢能源发展总体规划?
作为二次能源,氢不仅可以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重整、生物质热裂解或微生物发酵等途径制取,还可以来自焦化、氯碱、钢铁、冶金等工业副产气,也可以利用电解水制取,特别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不仅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清洁,更拓展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氢的热值高达142.5MJ/kg,是同质量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热值的3-4倍,通过燃料电池可实现综合转化效率90%以上。氢能可以成为连接不同能源形式(气、电、热等)的桥梁,并与电力系统互补协同,是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理想互联媒介。
28. 云南省绿色能源发展规划?
云南拥有巨大的绿色优势和应用发展前景,云南产业基础雄厚,绿色底色鲜明,区位优势凸显,市场前景广阔,为继续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完成“十三五”能源产业圆满收官基础上,“十四五”期间,云南将从八个方面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千亿级产业,推进云南生态示范省建设。
首先,强化以绿色电源为主体的电源保障体系。以绿色电源建设为重点,优化布局调结构。建成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澜沧江托巴等大水电项目;推动澜沧江上游古水等电站开工建设。建成800万千瓦风电+300万千瓦光伏项目;布局建设水风光多能互补基地;新建小龙潭、新哨等火电项目。到2025年,全省电源装机容量1.3亿千瓦,绿色电源装机比重突破86%。
同时,构建安全智能的坚强电网系统。巩固加强主网、配网和农村电网,推动全省建成“四纵四横五环”500千伏骨干网架,新建15项220千伏网架加强工程,完成边境线220千伏变电工程全覆盖,建设国内一流的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
构建安全集约清洁的煤炭产业系统。大力推进整治重组与“五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升级,实施综合利用,推动清洁发展。30万吨/年以下煤矿全部退出,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200个以内,实现煤炭安全开采。
期间,建设现代油气产业系统。创新机制增加原油供应,推进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全省各州市的支线管道。推进昭通页岩气开发,到2025年,昭通页岩气产量40亿立方米/年。
引领、带动、支撑绿色铝硅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多元消费市场。布局全产业链,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中国铝谷”;多产业链延伸,打造绿色硅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成全球光伏上游最大制造基地。
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推进产业融合。推进能源产业数字化向能源数字产业化转变,建设智慧能源。建立产学研体系,提高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释放能源发展活力。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加快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完善煤炭整治重组措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积极推动对外合作,建设国际能源枢纽。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推进辐射中心能源国际合作,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能源枢纽。
29. 云南省绿色能源发展规划?
云南拥有巨大的绿色优势和应用发展前景,云南产业基础雄厚,绿色底色鲜明,区位优势凸显,市场前景广阔,为继续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完成“十三五”能源产业圆满收官基础上,“十四五”期间,云南将从八个方面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千亿级产业,推进云南生态示范省建设。
首先,强化以绿色电源为主体的电源保障体系。以绿色电源建设为重点,优化布局调结构。建成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澜沧江托巴等大水电项目;推动澜沧江上游古水等电站开工建设。建成800万千瓦风电+300万千瓦光伏项目;布局建设水风光多能互补基地;新建小龙潭、新哨等火电项目。到2025年,全省电源装机容量1.3亿千瓦,绿色电源装机比重突破86%。
同时,构建安全智能的坚强电网系统。巩固加强主网、配网和农村电网,推动全省建成“四纵四横五环”500千伏骨干网架,新建15项220千伏网架加强工程,完成边境线220千伏变电工程全覆盖,建设国内一流的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
构建安全集约清洁的煤炭产业系统。大力推进整治重组与“五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升级,实施综合利用,推动清洁发展。30万吨/年以下煤矿全部退出,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200个以内,实现煤炭安全开采。
期间,建设现代油气产业系统。创新机制增加原油供应,推进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全省各州市的支线管道。推进昭通页岩气开发,到2025年,昭通页岩气产量40亿立方米/年。
引领、带动、支撑绿色铝硅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多元消费市场。布局全产业链,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中国铝谷”;多产业链延伸,打造绿色硅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成全球光伏上游最大制造基地。
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推进产业融合。推进能源产业数字化向能源数字产业化转变,建设智慧能源。建立产学研体系,提高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释放能源发展活力。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加快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完善煤炭整治重组措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积极推动对外合作,建设国际能源枢纽。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推进辐射中心能源国际合作,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能源枢纽。
30. 云南省绿色能源发展规划?
云南拥有巨大的绿色优势和应用发展前景,云南产业基础雄厚,绿色底色鲜明,区位优势凸显,市场前景广阔,为继续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完成“十三五”能源产业圆满收官基础上,“十四五”期间,云南将从八个方面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千亿级产业,推进云南生态示范省建设。
首先,强化以绿色电源为主体的电源保障体系。以绿色电源建设为重点,优化布局调结构。建成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澜沧江托巴等大水电项目;推动澜沧江上游古水等电站开工建设。建成800万千瓦风电+300万千瓦光伏项目;布局建设水风光多能互补基地;新建小龙潭、新哨等火电项目。到2025年,全省电源装机容量1.3亿千瓦,绿色电源装机比重突破86%。
同时,构建安全智能的坚强电网系统。巩固加强主网、配网和农村电网,推动全省建成“四纵四横五环”500千伏骨干网架,新建15项220千伏网架加强工程,完成边境线220千伏变电工程全覆盖,建设国内一流的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
构建安全集约清洁的煤炭产业系统。大力推进整治重组与“五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升级,实施综合利用,推动清洁发展。30万吨/年以下煤矿全部退出,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200个以内,实现煤炭安全开采。
期间,建设现代油气产业系统。创新机制增加原油供应,推进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全省各州市的支线管道。推进昭通页岩气开发,到2025年,昭通页岩气产量40亿立方米/年。
引领、带动、支撑绿色铝硅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多元消费市场。布局全产业链,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中国铝谷”;多产业链延伸,打造绿色硅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成全球光伏上游最大制造基地。
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推进产业融合。推进能源产业数字化向能源数字产业化转变,建设智慧能源。建立产学研体系,提高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释放能源发展活力。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加快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完善煤炭整治重组措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积极推动对外合作,建设国际能源枢纽。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推进辐射中心能源国际合作,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能源枢纽。
31. 黑龙江绿色清洁能源发展规划?
转变能源消费理念,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推进生产生活用能绿色低碳化,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强化电力调度与运行安排,积极拓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送出和消纳途径,加快调峰电源建设,完善优化水电调度,推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鼓励清洁能源企业积极参与跨省区能源交易和大用户直供,建设就近消纳试点示范项目。加强配套储能设施建设,开展应用储能技术消纳示范,促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消纳。
32.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 煤炭占比较高。煤炭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能源,用煤量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但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煤炭占比将会有所下降。
2. 石油饱和增长。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但石油资源相对稀缺,石油供应增长乏力,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石油占比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3. 天然气消费加快。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化石能源,预计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将继续提高。
4. 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快速增长,但总体占比还较低。随着相关技术进步和消费意识提高,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核电发展缓慢。核电作为清洁基载能源,发展速度较慢。受技术、成本和安全等因素制约,核电占比较难有大幅提高,但也难以完全替代。
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发展趋势:
1.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将逐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提高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 天然气比重增加。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大比例。
3. 煤炭占比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将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4. 电力逐渐主导。随着电气化和新能源发展,电力将逐步主导能源消费结构。
5. 区域差异加大。不同区域因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新能源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区域能源结构也将存在较大不同。
所以,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将朝着清洁、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当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来看,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新旧能源的负荷替换,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