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产业上市(上海有哪些有名的传媒公司?)
1. 上海有哪些有名的传媒公司?
1、分众传媒。
分众传媒诞生于2003年,在全球范围首创电梯媒体,创始人江南春。2005年成为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广告传媒股并于2007年入选纳斯达克100指数。
2、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
是一家由多家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服务于中国及全球互联网用户社群的网络电视技术平台提供商,是第五代网络新媒体中的领军企业。聚力传媒始终致力于新一代流媒体传输技术和网络视频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是第一家向海外输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及专利,并被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哈佛、麻省理工、微软研究院)广泛的引用互联网视频企业。
3、上海丝芭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于2010年05月19日成立,是中国大型女子偶像团体SNH48的运营公司。
4、柠萌影业 (全称“上海柠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2014年成立于上海,致力于电视剧、电影、网络节目的投资、制作、营销、发行、衍生等全产业链运营。公司的创始人团队,在影视制作和整合行业资源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公司业务范围包含内容前期开发、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娱乐营销等,目前为止,由柠萌影业投资拍摄的作品包括:《寂寞空庭春欲晚》、《好先生》、《小别离》、《择天记》《扶摇》《九州缥缈录》《小欢喜》等。
5、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罐头场,是一家影视出品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姜老刀(姜轩)创办。其出品制作的自媒体栏目《日食记》、《日食的旅行记》、《我要的样子》相关点击及阅读量累计超1亿。
……
……
2. 辛巴传媒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吗?
不是上市公司。
国内上市公司有一个简单的入门条件,那就是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申请上市。其他形式的公司(如有限公司)均不具备上市资格。
深圳辛巴传媒有限公司,创建于2020年04-17日,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地址:深圳盐田区海山街道鹏湾社区海景二路1038号壹海公寓B座0904。是自然人林琛个人独资公司。
3. 浙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你要问的应该是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很好的。
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报业集团中第一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公司,于2011年9月29日在上海证交所借壳白猫股份上市。
2017年6月7日,创新工场与浙报数字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主要在C轮及以后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共建国内最专业的AI基金,并落户于杭州市下城区。
2017年1月3日,2016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公布,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500。
2019年8月27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9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130。
2020年5月,“2020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发布,浙报传媒排名第267位。
4. 云南有哪些传媒公司?
1、昆明风驰传媒有限公司
2、昆明鹏辉传媒有限公司
3、云南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4、昆明信息港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1,楼宇方面的传媒,还是分众传媒(云南公司),美国上市企业 2,户外及电视传媒:风驰传媒,香港上市企业 3,报纸及杂志:云南日报集团,旗下有多家报社与杂志刊物 4,电视传媒:云南省电视台,自家的东西,自己当老大
5. 辛巴传媒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吗?
不是上市公司。
国内上市公司有一个简单的入门条件,那就是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申请上市。其他形式的公司(如有限公司)均不具备上市资格。
深圳辛巴传媒有限公司,创建于2020年04-17日,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地址:深圳盐田区海山街道鹏湾社区海景二路1038号壹海公寓B座0904。是自然人林琛个人独资公司。
6. 1999年3月25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的是?
1998年,经批准在全资改组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的基础上,联合湖南星光实业发展公司、湖南省金帆经济发展公司、湖南省金环进出口总公司、湖南金海林建设装饰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电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之后公司募集资金4.59亿元,并于1999年3月25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
7. 上海有哪些有名的传媒公司?
1、分众传媒。
分众传媒诞生于2003年,在全球范围首创电梯媒体,创始人江南春。2005年成为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广告传媒股并于2007年入选纳斯达克100指数。
2、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
是一家由多家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服务于中国及全球互联网用户社群的网络电视技术平台提供商,是第五代网络新媒体中的领军企业。聚力传媒始终致力于新一代流媒体传输技术和网络视频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是第一家向海外输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及专利,并被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哈佛、麻省理工、微软研究院)广泛的引用互联网视频企业。
3、上海丝芭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于2010年05月19日成立,是中国大型女子偶像团体SNH48的运营公司。
4、柠萌影业 (全称“上海柠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2014年成立于上海,致力于电视剧、电影、网络节目的投资、制作、营销、发行、衍生等全产业链运营。公司的创始人团队,在影视制作和整合行业资源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公司业务范围包含内容前期开发、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娱乐营销等,目前为止,由柠萌影业投资拍摄的作品包括:《寂寞空庭春欲晚》、《好先生》、《小别离》、《择天记》《扶摇》《九州缥缈录》《小欢喜》等。
5、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罐头场,是一家影视出品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姜老刀(姜轩)创办。其出品制作的自媒体栏目《日食记》、《日食的旅行记》、《我要的样子》相关点击及阅读量累计超1亿。
……
……
8. 上海有哪些有名的传媒公司?
1、分众传媒。
分众传媒诞生于2003年,在全球范围首创电梯媒体,创始人江南春。2005年成为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广告传媒股并于2007年入选纳斯达克100指数。
2、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
是一家由多家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服务于中国及全球互联网用户社群的网络电视技术平台提供商,是第五代网络新媒体中的领军企业。聚力传媒始终致力于新一代流媒体传输技术和网络视频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是第一家向海外输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及专利,并被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哈佛、麻省理工、微软研究院)广泛的引用互联网视频企业。
3、上海丝芭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于2010年05月19日成立,是中国大型女子偶像团体SNH48的运营公司。
4、柠萌影业 (全称“上海柠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2014年成立于上海,致力于电视剧、电影、网络节目的投资、制作、营销、发行、衍生等全产业链运营。公司的创始人团队,在影视制作和整合行业资源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公司业务范围包含内容前期开发、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娱乐营销等,目前为止,由柠萌影业投资拍摄的作品包括:《寂寞空庭春欲晚》、《好先生》、《小别离》、《择天记》《扶摇》《九州缥缈录》《小欢喜》等。
5、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罐头场,是一家影视出品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姜老刀(姜轩)创办。其出品制作的自媒体栏目《日食记》、《日食的旅行记》、《我要的样子》相关点击及阅读量累计超1亿。
……
……
9. 辛巴传媒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吗?
不是上市公司。
国内上市公司有一个简单的入门条件,那就是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申请上市。其他形式的公司(如有限公司)均不具备上市资格。
深圳辛巴传媒有限公司,创建于2020年04-17日,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地址:深圳盐田区海山街道鹏湾社区海景二路1038号壹海公寓B座0904。是自然人林琛个人独资公司。
10. 辛巴传媒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吗?
不是上市公司。
国内上市公司有一个简单的入门条件,那就是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申请上市。其他形式的公司(如有限公司)均不具备上市资格。
深圳辛巴传媒有限公司,创建于2020年04-17日,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地址:深圳盐田区海山街道鹏湾社区海景二路1038号壹海公寓B座0904。是自然人林琛个人独资公司。
11. 云南有哪些传媒公司?
1、昆明风驰传媒有限公司
2、昆明鹏辉传媒有限公司
3、云南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4、昆明信息港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1,楼宇方面的传媒,还是分众传媒(云南公司),美国上市企业 2,户外及电视传媒:风驰传媒,香港上市企业 3,报纸及杂志:云南日报集团,旗下有多家报社与杂志刊物 4,电视传媒:云南省电视台,自家的东西,自己当老大
12. 上海有哪些有名的传媒公司?
1、分众传媒。
分众传媒诞生于2003年,在全球范围首创电梯媒体,创始人江南春。2005年成为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广告传媒股并于2007年入选纳斯达克100指数。
2、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
是一家由多家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服务于中国及全球互联网用户社群的网络电视技术平台提供商,是第五代网络新媒体中的领军企业。聚力传媒始终致力于新一代流媒体传输技术和网络视频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是第一家向海外输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及专利,并被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哈佛、麻省理工、微软研究院)广泛的引用互联网视频企业。
3、上海丝芭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于2010年05月19日成立,是中国大型女子偶像团体SNH48的运营公司。
4、柠萌影业 (全称“上海柠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2014年成立于上海,致力于电视剧、电影、网络节目的投资、制作、营销、发行、衍生等全产业链运营。公司的创始人团队,在影视制作和整合行业资源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公司业务范围包含内容前期开发、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娱乐营销等,目前为止,由柠萌影业投资拍摄的作品包括:《寂寞空庭春欲晚》、《好先生》、《小别离》、《择天记》《扶摇》《九州缥缈录》《小欢喜》等。
5、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罐头场,是一家影视出品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姜老刀(姜轩)创办。其出品制作的自媒体栏目《日食记》、《日食的旅行记》、《我要的样子》相关点击及阅读量累计超1亿。
……
……
13. 四川上市的传媒公司有哪些?
四川传媒集团,现状经营平稳很不错。
四川新传媒集团以川网传媒为主要支撑成立,前身为“因网而生”的四川新闻网。从1999年创建,到2013年转企改制,再到2021年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批在A股上市的省级重点新闻媒体单位,总资产从780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7亿元。
14. 云南有哪些传媒公司?
1、昆明风驰传媒有限公司
2、昆明鹏辉传媒有限公司
3、云南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4、昆明信息港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1,楼宇方面的传媒,还是分众传媒(云南公司),美国上市企业 2,户外及电视传媒:风驰传媒,香港上市企业 3,报纸及杂志:云南日报集团,旗下有多家报社与杂志刊物 4,电视传媒:云南省电视台,自家的东西,自己当老大
15. 浙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你要问的应该是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很好的。
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报业集团中第一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公司,于2011年9月29日在上海证交所借壳白猫股份上市。
2017年6月7日,创新工场与浙报数字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主要在C轮及以后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共建国内最专业的AI基金,并落户于杭州市下城区。
2017年1月3日,2016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公布,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500。
2019年8月27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9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130。
2020年5月,“2020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发布,浙报传媒排名第267位。
16. 四川上市的传媒公司有哪些?
四川传媒集团,现状经营平稳很不错。
四川新传媒集团以川网传媒为主要支撑成立,前身为“因网而生”的四川新闻网。从1999年创建,到2013年转企改制,再到2021年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批在A股上市的省级重点新闻媒体单位,总资产从780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7亿元。
17. 云南有哪些传媒公司?
1、昆明风驰传媒有限公司
2、昆明鹏辉传媒有限公司
3、云南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4、昆明信息港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1,楼宇方面的传媒,还是分众传媒(云南公司),美国上市企业 2,户外及电视传媒:风驰传媒,香港上市企业 3,报纸及杂志:云南日报集团,旗下有多家报社与杂志刊物 4,电视传媒:云南省电视台,自家的东西,自己当老大
18. 1999年3月25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的是?
1998年,经批准在全资改组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的基础上,联合湖南星光实业发展公司、湖南省金帆经济发展公司、湖南省金环进出口总公司、湖南金海林建设装饰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电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之后公司募集资金4.59亿元,并于1999年3月25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
19. 1999年3月25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的是?
1998年,经批准在全资改组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的基础上,联合湖南星光实业发展公司、湖南省金帆经济发展公司、湖南省金环进出口总公司、湖南金海林建设装饰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电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之后公司募集资金4.59亿元,并于1999年3月25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
20. 四川上市的传媒公司有哪些?
四川传媒集团,现状经营平稳很不错。
四川新传媒集团以川网传媒为主要支撑成立,前身为“因网而生”的四川新闻网。从1999年创建,到2013年转企改制,再到2021年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批在A股上市的省级重点新闻媒体单位,总资产从780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7亿元。
21. 浙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你要问的应该是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很好的。
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报业集团中第一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公司,于2011年9月29日在上海证交所借壳白猫股份上市。
2017年6月7日,创新工场与浙报数字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主要在C轮及以后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共建国内最专业的AI基金,并落户于杭州市下城区。
2017年1月3日,2016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公布,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500。
2019年8月27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9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130。
2020年5月,“2020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发布,浙报传媒排名第267位。
22. 1999年3月25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的是?
1998年,经批准在全资改组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的基础上,联合湖南星光实业发展公司、湖南省金帆经济发展公司、湖南省金环进出口总公司、湖南金海林建设装饰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电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之后公司募集资金4.59亿元,并于1999年3月25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
23. 浙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你要问的应该是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很好的。
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报业集团中第一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公司,于2011年9月29日在上海证交所借壳白猫股份上市。
2017年6月7日,创新工场与浙报数字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主要在C轮及以后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共建国内最专业的AI基金,并落户于杭州市下城区。
2017年1月3日,2016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公布,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500。
2019年8月27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9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130。
2020年5月,“2020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发布,浙报传媒排名第267位。
24. 四川上市的传媒公司有哪些?
四川传媒集团,现状经营平稳很不错。
四川新传媒集团以川网传媒为主要支撑成立,前身为“因网而生”的四川新闻网。从1999年创建,到2013年转企改制,再到2021年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批在A股上市的省级重点新闻媒体单位,总资产从780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7亿元。
25. 谁告诉我传媒好挣钱吗?传媒工作要具备什么才能做?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9-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根据统计,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7664.2亿元,突破了7500亿元大关,而且增长幅度保持在12.34%的较高水平。2013年,中国传媒业总产值为8902.40亿元,同比增长16.16%。
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市场结构看,2012年,互联网业务(网络加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1.7%,与2011年的41.8%相比变化甚微,保持了与传统媒体二分天下之势。传统媒体中,电视市场不但保持最大的市场份额,且较上年的18.7%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广播、期刊、音像、电影等媒体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报纸的市场份额从12.37%下降为9.8%,成为2012年最大的输家。
中国的传媒行业结构是由不同传媒形态构成的,主要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互联网、移动媒体、广告等十大行业。除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传统传媒形式外,以科技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互联网行业中不断涌现出包括微博、物联网在内的新兴传媒形式,这些传媒形式的现实状态可以通过下表中的主要数据进行描述。
从近年来传媒产业形态表现也可以看出,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等产业无论产品种类、企业数量都没有明显变化,产业基础发展缓慢,缺乏活力。相应地,电影院数量、银幕数量连年增加直接反映了电影产业的持续增长;网民数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也是网络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前瞻分析认为,未来我国传媒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具体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传媒业或陷入马太效应,强者愈强: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包括已上市的比较强势的文化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社会资本可以和传媒资本互相借力,加上不少非时政类报刊已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我国传媒业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好的遵循市场化原则运作的环境;
二、“三屏合一”、“报网屏”互动的趋势: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发展势头强劲,使传统媒体受到严峻挑战;
三、赢利模式成为衡量传媒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传媒业转企改制完成后,将会接受市场的考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投资和运营;
四、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发展:2013年1月,梅花网发布的《梅花网中国报刊广告投放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为12.6%,近十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这既有新媒体的因素,也有经济形势的影响,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给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单靠广告难以维持媒体的发展。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 “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
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26. 谁告诉我传媒好挣钱吗?传媒工作要具备什么才能做?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9-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根据统计,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7664.2亿元,突破了7500亿元大关,而且增长幅度保持在12.34%的较高水平。2013年,中国传媒业总产值为8902.40亿元,同比增长16.16%。
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市场结构看,2012年,互联网业务(网络加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1.7%,与2011年的41.8%相比变化甚微,保持了与传统媒体二分天下之势。传统媒体中,电视市场不但保持最大的市场份额,且较上年的18.7%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广播、期刊、音像、电影等媒体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报纸的市场份额从12.37%下降为9.8%,成为2012年最大的输家。
中国的传媒行业结构是由不同传媒形态构成的,主要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互联网、移动媒体、广告等十大行业。除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传统传媒形式外,以科技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互联网行业中不断涌现出包括微博、物联网在内的新兴传媒形式,这些传媒形式的现实状态可以通过下表中的主要数据进行描述。
从近年来传媒产业形态表现也可以看出,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等产业无论产品种类、企业数量都没有明显变化,产业基础发展缓慢,缺乏活力。相应地,电影院数量、银幕数量连年增加直接反映了电影产业的持续增长;网民数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也是网络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前瞻分析认为,未来我国传媒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具体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传媒业或陷入马太效应,强者愈强: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包括已上市的比较强势的文化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社会资本可以和传媒资本互相借力,加上不少非时政类报刊已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我国传媒业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好的遵循市场化原则运作的环境;
二、“三屏合一”、“报网屏”互动的趋势: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发展势头强劲,使传统媒体受到严峻挑战;
三、赢利模式成为衡量传媒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传媒业转企改制完成后,将会接受市场的考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投资和运营;
四、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发展:2013年1月,梅花网发布的《梅花网中国报刊广告投放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为12.6%,近十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这既有新媒体的因素,也有经济形势的影响,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给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单靠广告难以维持媒体的发展。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 “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
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27. 谁告诉我传媒好挣钱吗?传媒工作要具备什么才能做?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9-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根据统计,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7664.2亿元,突破了7500亿元大关,而且增长幅度保持在12.34%的较高水平。2013年,中国传媒业总产值为8902.40亿元,同比增长16.16%。
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市场结构看,2012年,互联网业务(网络加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1.7%,与2011年的41.8%相比变化甚微,保持了与传统媒体二分天下之势。传统媒体中,电视市场不但保持最大的市场份额,且较上年的18.7%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广播、期刊、音像、电影等媒体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报纸的市场份额从12.37%下降为9.8%,成为2012年最大的输家。
中国的传媒行业结构是由不同传媒形态构成的,主要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互联网、移动媒体、广告等十大行业。除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传统传媒形式外,以科技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互联网行业中不断涌现出包括微博、物联网在内的新兴传媒形式,这些传媒形式的现实状态可以通过下表中的主要数据进行描述。
从近年来传媒产业形态表现也可以看出,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等产业无论产品种类、企业数量都没有明显变化,产业基础发展缓慢,缺乏活力。相应地,电影院数量、银幕数量连年增加直接反映了电影产业的持续增长;网民数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也是网络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前瞻分析认为,未来我国传媒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具体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传媒业或陷入马太效应,强者愈强: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包括已上市的比较强势的文化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社会资本可以和传媒资本互相借力,加上不少非时政类报刊已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我国传媒业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好的遵循市场化原则运作的环境;
二、“三屏合一”、“报网屏”互动的趋势: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发展势头强劲,使传统媒体受到严峻挑战;
三、赢利模式成为衡量传媒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传媒业转企改制完成后,将会接受市场的考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投资和运营;
四、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发展:2013年1月,梅花网发布的《梅花网中国报刊广告投放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为12.6%,近十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这既有新媒体的因素,也有经济形势的影响,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给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单靠广告难以维持媒体的发展。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 “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
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28. 谁告诉我传媒好挣钱吗?传媒工作要具备什么才能做?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9-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根据统计,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7664.2亿元,突破了7500亿元大关,而且增长幅度保持在12.34%的较高水平。2013年,中国传媒业总产值为8902.40亿元,同比增长16.16%。
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市场结构看,2012年,互联网业务(网络加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1.7%,与2011年的41.8%相比变化甚微,保持了与传统媒体二分天下之势。传统媒体中,电视市场不但保持最大的市场份额,且较上年的18.7%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广播、期刊、音像、电影等媒体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报纸的市场份额从12.37%下降为9.8%,成为2012年最大的输家。
中国的传媒行业结构是由不同传媒形态构成的,主要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互联网、移动媒体、广告等十大行业。除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传统传媒形式外,以科技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互联网行业中不断涌现出包括微博、物联网在内的新兴传媒形式,这些传媒形式的现实状态可以通过下表中的主要数据进行描述。
从近年来传媒产业形态表现也可以看出,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等产业无论产品种类、企业数量都没有明显变化,产业基础发展缓慢,缺乏活力。相应地,电影院数量、银幕数量连年增加直接反映了电影产业的持续增长;网民数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也是网络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前瞻分析认为,未来我国传媒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具体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传媒业或陷入马太效应,强者愈强: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包括已上市的比较强势的文化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社会资本可以和传媒资本互相借力,加上不少非时政类报刊已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我国传媒业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好的遵循市场化原则运作的环境;
二、“三屏合一”、“报网屏”互动的趋势: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发展势头强劲,使传统媒体受到严峻挑战;
三、赢利模式成为衡量传媒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传媒业转企改制完成后,将会接受市场的考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投资和运营;
四、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发展:2013年1月,梅花网发布的《梅花网中国报刊广告投放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为12.6%,近十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这既有新媒体的因素,也有经济形势的影响,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给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单靠广告难以维持媒体的发展。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 “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
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