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体系与非上市体系的区别?(上市公司会计科目标准设置?)
1. 上市体系与非上市体系的区别?
公司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不上市就是不把股权放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有需求,就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转让。
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上市的公司就是公司几个老板闷声发财;上市了就是带着所有投资者一起发财
2. 上市公司会计科目标准设置?
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顺序号 编 号 名 称
一、资产类
11001 现金
21002 银行存款
31009 其他货币资金
100901 外埠存款
100902 银行本票
100903 银行汇票
100904 信用卡
100905 信用证保证金
100906 存出投资款
41101 短期投资
110101 股票
110102 债券
110103 基金
3. 上市公司会计科目标准设置?
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顺序号 编 号 名 称
一、资产类
11001 现金
21002 银行存款
31009 其他货币资金
100901 外埠存款
100902 银行本票
100903 银行汇票
100904 信用卡
100905 信用证保证金
100906 存出投资款
41101 短期投资
110101 股票
110102 债券
110103 基金
4. 上市体系与非上市体系的区别?
公司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不上市就是不把股权放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有需求,就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转让。
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上市的公司就是公司几个老板闷声发财;上市了就是带着所有投资者一起发财
5. 体系工程师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现任化工企业上市公司体系工程师来回答一波。
体系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企业新成立或者不规范的情况下,需要体系工程师独立结合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按照ISO/GB标准建立体系,包括文件、记录等;第二个阶段,在已有体系的情况下进行日常的体系运行测量,就是前面有答主提到的内部(一方)审核,包括制度执行和体系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第三个阶段,在接受客户(二方)审核和认证机构(三方)审核,以及结合内部管理评审的基础之上,发现体系的偏差,并拿出整改方案和控制措施,提升体系的管理目标,体现持续改进。
这才是体系工程师对一个企业最有价值的体现,其中,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对所在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工作流程相当熟悉的基础之上。体系工程师的工作可以很宽泛,也可以很具体,可以点到即止,也可以深挖溯源,关键在于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最后说一句,做好体系管理工作离不开直接领导和公司高层的理解与重视,如果公司整体对体系工作不认可,自然也不会重视,那么,尽早离开,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这里是机智的分界线——————————————
已经从原化工企业辞职半年多了,现在一家电子类国企工作,因为要做汽车品,所以恶补和扩展了IATF 16949以及五大工具等知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期在做对标转版工作,其中体系、过程、产品、二方四类审核员的能力要求和评价机制独立负责,收获颇多,整体策划和结果也得到了领导的嘉奖,很开心,很充实。未来的路还很长,继续学习,继续努力
再次更新分界线
——————————————
这半年多发生了很多变故,原领导辞职,工作职责和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已经完全适应。因为一些机会,认识了一些企业的老总,受邀做了一些体系转版和专项课题的咨询工作,代表我基本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收获颇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过程中给我建议和帮助我成长的人,感恩,继续努力。
6. 体系工程师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现任化工企业上市公司体系工程师来回答一波。
体系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企业新成立或者不规范的情况下,需要体系工程师独立结合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按照ISO/GB标准建立体系,包括文件、记录等;第二个阶段,在已有体系的情况下进行日常的体系运行测量,就是前面有答主提到的内部(一方)审核,包括制度执行和体系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第三个阶段,在接受客户(二方)审核和认证机构(三方)审核,以及结合内部管理评审的基础之上,发现体系的偏差,并拿出整改方案和控制措施,提升体系的管理目标,体现持续改进。
这才是体系工程师对一个企业最有价值的体现,其中,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对所在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工作流程相当熟悉的基础之上。体系工程师的工作可以很宽泛,也可以很具体,可以点到即止,也可以深挖溯源,关键在于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最后说一句,做好体系管理工作离不开直接领导和公司高层的理解与重视,如果公司整体对体系工作不认可,自然也不会重视,那么,尽早离开,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这里是机智的分界线——————————————
已经从原化工企业辞职半年多了,现在一家电子类国企工作,因为要做汽车品,所以恶补和扩展了IATF 16949以及五大工具等知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期在做对标转版工作,其中体系、过程、产品、二方四类审核员的能力要求和评价机制独立负责,收获颇多,整体策划和结果也得到了领导的嘉奖,很开心,很充实。未来的路还很长,继续学习,继续努力
再次更新分界线
——————————————
这半年多发生了很多变故,原领导辞职,工作职责和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已经完全适应。因为一些机会,认识了一些企业的老总,受邀做了一些体系转版和专项课题的咨询工作,代表我基本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收获颇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过程中给我建议和帮助我成长的人,感恩,继续努力。
7. 上市公司如何建立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制?
(一)战略层面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厘清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定位
风险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决策层给予充分的重视,应当由最高层自上而下从战略上把控,从全局观看待和处理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
(二)建立专项风险评估制度,动态监控重大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流程的制定尤其是应对措施需要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加强针对性,达到事前控制的目标。
(三)实施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加强价值与风险信息披露。
(四)注重风险管理辅助系统支持,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8. 上市体系与非上市体系的区别?
公司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不上市就是不把股权放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有需求,就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转让。
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上市的公司就是公司几个老板闷声发财;上市了就是带着所有投资者一起发财
9. 国企高管薪酬规定?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知情人士透露,一部涵盖所有行业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总规范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这一规范将成为全国所有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指导性意见,并于‘两会’前上交给国务院审批。”该人士表示,高管与职工薪酬水平将控制在10~12倍。(《成都商报》2月19日)
国有(控股)企业的薪酬终于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从国资委到财政部以及各类国企的主管部门,纷纷表示将对国企的薪酬尤其是对高管的薪酬进行限制或规范。可这些限定和规范,能解决国企薪酬问题吗?
这份“总规范”还在草拟之中,详细内容尚未确定,公众也无从知晓,但据“知情人士”的说法,“高管与职工薪酬水平控制在10~12倍”将是一项基本的原则。不难看出,这一规定只能够控制国企内部高管与职工薪酬的差距,却无法约束国企总体薪酬水平的畸高。拿这样的原则去衡量,国泰君安的薪酬未必不符合标准,因为这类国企的薪酬可能普遍很高,高管与职工的薪酬差距可能并不算大。比如,高管年薪500万元,普通职工50万元,就不超出“10倍”的比例,但这样的薪酬水平难道就合理了吗?
也许,“总规范”还将制定一些“天花板”之类的标准。可是,“天花板”多高才合理呢?前不久财政部草拟的一份方案中将金融国企高管年薪的上限定为280万元,有人说太高了,有人说偏低了。行业不同,效益不同,贡献不同,“一刀切”式的“天花板”无论限定在什么高度,都是蹩脚的。虽然“总规范”之外,可能还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细则,但“三百六十行”,总不能行行都制定细则吧。更何况,一个行业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高管的能力和贡献也千差万别,怎么能用一个标准去限制呢?为企业职工制定工资标准,难道不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手段吗?
计划经济时代,国企的工资本来就是政府控制的。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扩大国企的经营自由权,并推行经营激励机制。尤其是近几年,扩大国企经营激励的力度非常大。一些高管的天价年薪,就有很大部分来自“激励”。这本来是为了改变“经营机制不灵活”的弊病,却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无论薪酬还是经营业绩等其他方面,国企就一直处在这样的“怪圈”之中。实际上,它所体现的是国有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
怎么办?根本的办法只能是继续进行股份制改造。政府要放弃绝对控股的地位,让企业真正市场化,这样一来,政府不用也无权独自决定企业职工的薪酬,老百姓也不会对非国有的企业薪酬说三道四。
前不久,经济学家谢国忠、张维迎等建议,“将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给老百姓”。他们提此建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其实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完善那些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国有股票分给百姓后,“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企业的任何决策都不会出现所有者“不在场”的情况——国泰君安的“3000人32亿”不就是在“所有者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吗?
总而言之,“所有者缺位”及其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是国企的病根儿。这样的体制不改,国企的薪酬就很难“规范”。(盛大林)
10. 上市公司如何建立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制?
(一)战略层面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厘清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定位
风险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决策层给予充分的重视,应当由最高层自上而下从战略上把控,从全局观看待和处理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
(二)建立专项风险评估制度,动态监控重大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流程的制定尤其是应对措施需要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加强针对性,达到事前控制的目标。
(三)实施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加强价值与风险信息披露。
(四)注重风险管理辅助系统支持,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11. 国企高管薪酬规定?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知情人士透露,一部涵盖所有行业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总规范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这一规范将成为全国所有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指导性意见,并于‘两会’前上交给国务院审批。”该人士表示,高管与职工薪酬水平将控制在10~12倍。(《成都商报》2月19日)
国有(控股)企业的薪酬终于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从国资委到财政部以及各类国企的主管部门,纷纷表示将对国企的薪酬尤其是对高管的薪酬进行限制或规范。可这些限定和规范,能解决国企薪酬问题吗?
这份“总规范”还在草拟之中,详细内容尚未确定,公众也无从知晓,但据“知情人士”的说法,“高管与职工薪酬水平控制在10~12倍”将是一项基本的原则。不难看出,这一规定只能够控制国企内部高管与职工薪酬的差距,却无法约束国企总体薪酬水平的畸高。拿这样的原则去衡量,国泰君安的薪酬未必不符合标准,因为这类国企的薪酬可能普遍很高,高管与职工的薪酬差距可能并不算大。比如,高管年薪500万元,普通职工50万元,就不超出“10倍”的比例,但这样的薪酬水平难道就合理了吗?
也许,“总规范”还将制定一些“天花板”之类的标准。可是,“天花板”多高才合理呢?前不久财政部草拟的一份方案中将金融国企高管年薪的上限定为280万元,有人说太高了,有人说偏低了。行业不同,效益不同,贡献不同,“一刀切”式的“天花板”无论限定在什么高度,都是蹩脚的。虽然“总规范”之外,可能还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细则,但“三百六十行”,总不能行行都制定细则吧。更何况,一个行业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高管的能力和贡献也千差万别,怎么能用一个标准去限制呢?为企业职工制定工资标准,难道不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手段吗?
计划经济时代,国企的工资本来就是政府控制的。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扩大国企的经营自由权,并推行经营激励机制。尤其是近几年,扩大国企经营激励的力度非常大。一些高管的天价年薪,就有很大部分来自“激励”。这本来是为了改变“经营机制不灵活”的弊病,却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无论薪酬还是经营业绩等其他方面,国企就一直处在这样的“怪圈”之中。实际上,它所体现的是国有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
怎么办?根本的办法只能是继续进行股份制改造。政府要放弃绝对控股的地位,让企业真正市场化,这样一来,政府不用也无权独自决定企业职工的薪酬,老百姓也不会对非国有的企业薪酬说三道四。
前不久,经济学家谢国忠、张维迎等建议,“将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给老百姓”。他们提此建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其实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完善那些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国有股票分给百姓后,“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企业的任何决策都不会出现所有者“不在场”的情况——国泰君安的“3000人32亿”不就是在“所有者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吗?
总而言之,“所有者缺位”及其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是国企的病根儿。这样的体制不改,国企的薪酬就很难“规范”。(盛大林)
12.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什么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再保险、农业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迅速建立了统一的法定货币制度,有效平抑了物价,稳定了新中国经济秩序。
到1994年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原来的政策性业务,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开始真正向商业银行转变,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形成。
目前,我国金融业已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体系。
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我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并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逐步建立了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1.债券市场方面。
1981年,我国重新发行国债,结束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长达20年的无债时代。1982年,为满足信贷资金之外的生产资金需求,企业债券开始发行。2005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明确了放松行政管制、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依托场外市场的发展方向,实行备案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导,包括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分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2.股票市场方面。
1984年,我国第一只股票公开发行。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形成。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问题,结束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种价格并存的历史。
近年来,在先后设立了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科创板,开始探索股票市场注册制改革,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股权市场体系。
3.保险市场方面。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再保险、农业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在风险分担、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4.货币市场方面。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不断扩大同业拆借市场参与主体,成为金融机构调剂头寸余缺、中央银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场所。
5.外汇市场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外汇留存管理,逐步产生了外汇调剂市场。1994年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目前,外汇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品不断丰富,可交易货币由美元等少数货币币种逐步扩大到26种货币。
二、基本建成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便民利民的金融服务体系
1.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面对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丰富金融服务产品,持续加大金融服务供给。
2.支付清算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支付清算从手工操作、手工联行到电子支付、电子联行,逐步建成现代化支付系统,特别是核心支付系统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建成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实现了跨行支付交易的即时转账清算,成为连接社会经济活动及资金运行的大动脉。
3.征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贷征信系统建成运行,为商业银行等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
4.人民币现金现钞供应得到充分保障。
我国先后设计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人民币印刷工艺、防伪性能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金融科技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并取得重要进展。
5.经理国库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和标准化业务处理模式,实现了财政、税收、海关、商业银行以及国库之间的横向联网,纳税人足不出户几分钟内就可完成税款缴纳。
6.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显著改善。
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一直是金融服务的重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信贷、债权、股权三支箭政策,持续引导和改善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13.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什么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再保险、农业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迅速建立了统一的法定货币制度,有效平抑了物价,稳定了新中国经济秩序。
到1994年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原来的政策性业务,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开始真正向商业银行转变,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形成。
目前,我国金融业已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体系。
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我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并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逐步建立了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1.债券市场方面。
1981年,我国重新发行国债,结束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长达20年的无债时代。1982年,为满足信贷资金之外的生产资金需求,企业债券开始发行。2005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明确了放松行政管制、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依托场外市场的发展方向,实行备案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导,包括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分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2.股票市场方面。
1984年,我国第一只股票公开发行。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形成。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问题,结束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种价格并存的历史。
近年来,在先后设立了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科创板,开始探索股票市场注册制改革,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股权市场体系。
3.保险市场方面。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再保险、农业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在风险分担、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4.货币市场方面。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不断扩大同业拆借市场参与主体,成为金融机构调剂头寸余缺、中央银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场所。
5.外汇市场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外汇留存管理,逐步产生了外汇调剂市场。1994年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目前,外汇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品不断丰富,可交易货币由美元等少数货币币种逐步扩大到26种货币。
二、基本建成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便民利民的金融服务体系
1.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面对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丰富金融服务产品,持续加大金融服务供给。
2.支付清算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支付清算从手工操作、手工联行到电子支付、电子联行,逐步建成现代化支付系统,特别是核心支付系统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建成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实现了跨行支付交易的即时转账清算,成为连接社会经济活动及资金运行的大动脉。
3.征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贷征信系统建成运行,为商业银行等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
4.人民币现金现钞供应得到充分保障。
我国先后设计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人民币印刷工艺、防伪性能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金融科技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并取得重要进展。
5.经理国库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和标准化业务处理模式,实现了财政、税收、海关、商业银行以及国库之间的横向联网,纳税人足不出户几分钟内就可完成税款缴纳。
6.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显著改善。
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一直是金融服务的重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信贷、债权、股权三支箭政策,持续引导和改善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14. 体系工程师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现任化工企业上市公司体系工程师来回答一波。
体系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企业新成立或者不规范的情况下,需要体系工程师独立结合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按照ISO/GB标准建立体系,包括文件、记录等;第二个阶段,在已有体系的情况下进行日常的体系运行测量,就是前面有答主提到的内部(一方)审核,包括制度执行和体系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第三个阶段,在接受客户(二方)审核和认证机构(三方)审核,以及结合内部管理评审的基础之上,发现体系的偏差,并拿出整改方案和控制措施,提升体系的管理目标,体现持续改进。
这才是体系工程师对一个企业最有价值的体现,其中,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对所在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工作流程相当熟悉的基础之上。体系工程师的工作可以很宽泛,也可以很具体,可以点到即止,也可以深挖溯源,关键在于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最后说一句,做好体系管理工作离不开直接领导和公司高层的理解与重视,如果公司整体对体系工作不认可,自然也不会重视,那么,尽早离开,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这里是机智的分界线——————————————
已经从原化工企业辞职半年多了,现在一家电子类国企工作,因为要做汽车品,所以恶补和扩展了IATF 16949以及五大工具等知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期在做对标转版工作,其中体系、过程、产品、二方四类审核员的能力要求和评价机制独立负责,收获颇多,整体策划和结果也得到了领导的嘉奖,很开心,很充实。未来的路还很长,继续学习,继续努力
再次更新分界线
——————————————
这半年多发生了很多变故,原领导辞职,工作职责和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已经完全适应。因为一些机会,认识了一些企业的老总,受邀做了一些体系转版和专项课题的咨询工作,代表我基本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收获颇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过程中给我建议和帮助我成长的人,感恩,继续努力。
15. 国企高管薪酬规定?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知情人士透露,一部涵盖所有行业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总规范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这一规范将成为全国所有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指导性意见,并于‘两会’前上交给国务院审批。”该人士表示,高管与职工薪酬水平将控制在10~12倍。(《成都商报》2月19日)
国有(控股)企业的薪酬终于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从国资委到财政部以及各类国企的主管部门,纷纷表示将对国企的薪酬尤其是对高管的薪酬进行限制或规范。可这些限定和规范,能解决国企薪酬问题吗?
这份“总规范”还在草拟之中,详细内容尚未确定,公众也无从知晓,但据“知情人士”的说法,“高管与职工薪酬水平控制在10~12倍”将是一项基本的原则。不难看出,这一规定只能够控制国企内部高管与职工薪酬的差距,却无法约束国企总体薪酬水平的畸高。拿这样的原则去衡量,国泰君安的薪酬未必不符合标准,因为这类国企的薪酬可能普遍很高,高管与职工的薪酬差距可能并不算大。比如,高管年薪500万元,普通职工50万元,就不超出“10倍”的比例,但这样的薪酬水平难道就合理了吗?
也许,“总规范”还将制定一些“天花板”之类的标准。可是,“天花板”多高才合理呢?前不久财政部草拟的一份方案中将金融国企高管年薪的上限定为280万元,有人说太高了,有人说偏低了。行业不同,效益不同,贡献不同,“一刀切”式的“天花板”无论限定在什么高度,都是蹩脚的。虽然“总规范”之外,可能还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细则,但“三百六十行”,总不能行行都制定细则吧。更何况,一个行业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高管的能力和贡献也千差万别,怎么能用一个标准去限制呢?为企业职工制定工资标准,难道不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手段吗?
计划经济时代,国企的工资本来就是政府控制的。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扩大国企的经营自由权,并推行经营激励机制。尤其是近几年,扩大国企经营激励的力度非常大。一些高管的天价年薪,就有很大部分来自“激励”。这本来是为了改变“经营机制不灵活”的弊病,却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无论薪酬还是经营业绩等其他方面,国企就一直处在这样的“怪圈”之中。实际上,它所体现的是国有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
怎么办?根本的办法只能是继续进行股份制改造。政府要放弃绝对控股的地位,让企业真正市场化,这样一来,政府不用也无权独自决定企业职工的薪酬,老百姓也不会对非国有的企业薪酬说三道四。
前不久,经济学家谢国忠、张维迎等建议,“将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给老百姓”。他们提此建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其实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完善那些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国有股票分给百姓后,“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企业的任何决策都不会出现所有者“不在场”的情况——国泰君安的“3000人32亿”不就是在“所有者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吗?
总而言之,“所有者缺位”及其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是国企的病根儿。这样的体制不改,国企的薪酬就很难“规范”。(盛大林)
16. 上市公司如何建立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制?
(一)战略层面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厘清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定位
风险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决策层给予充分的重视,应当由最高层自上而下从战略上把控,从全局观看待和处理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
(二)建立专项风险评估制度,动态监控重大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流程的制定尤其是应对措施需要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加强针对性,达到事前控制的目标。
(三)实施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加强价值与风险信息披露。
(四)注重风险管理辅助系统支持,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17. 上市公司会计科目标准设置?
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顺序号 编 号 名 称
一、资产类
11001 现金
21002 银行存款
31009 其他货币资金
100901 外埠存款
100902 银行本票
100903 银行汇票
100904 信用卡
100905 信用证保证金
100906 存出投资款
41101 短期投资
110101 股票
110102 债券
110103 基金
18.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什么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再保险、农业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迅速建立了统一的法定货币制度,有效平抑了物价,稳定了新中国经济秩序。
到1994年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原来的政策性业务,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开始真正向商业银行转变,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形成。
目前,我国金融业已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体系。
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我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并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逐步建立了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1.债券市场方面。
1981年,我国重新发行国债,结束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长达20年的无债时代。1982年,为满足信贷资金之外的生产资金需求,企业债券开始发行。2005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明确了放松行政管制、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依托场外市场的发展方向,实行备案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导,包括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分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2.股票市场方面。
1984年,我国第一只股票公开发行。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形成。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问题,结束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种价格并存的历史。
近年来,在先后设立了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科创板,开始探索股票市场注册制改革,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股权市场体系。
3.保险市场方面。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再保险、农业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在风险分担、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4.货币市场方面。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不断扩大同业拆借市场参与主体,成为金融机构调剂头寸余缺、中央银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场所。
5.外汇市场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外汇留存管理,逐步产生了外汇调剂市场。1994年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目前,外汇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品不断丰富,可交易货币由美元等少数货币币种逐步扩大到26种货币。
二、基本建成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便民利民的金融服务体系
1.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面对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丰富金融服务产品,持续加大金融服务供给。
2.支付清算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支付清算从手工操作、手工联行到电子支付、电子联行,逐步建成现代化支付系统,特别是核心支付系统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建成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实现了跨行支付交易的即时转账清算,成为连接社会经济活动及资金运行的大动脉。
3.征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贷征信系统建成运行,为商业银行等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
4.人民币现金现钞供应得到充分保障。
我国先后设计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人民币印刷工艺、防伪性能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金融科技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并取得重要进展。
5.经理国库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和标准化业务处理模式,实现了财政、税收、海关、商业银行以及国库之间的横向联网,纳税人足不出户几分钟内就可完成税款缴纳。
6.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显著改善。
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一直是金融服务的重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信贷、债权、股权三支箭政策,持续引导和改善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19. 上市公司如何建立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制?
(一)战略层面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厘清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定位
风险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决策层给予充分的重视,应当由最高层自上而下从战略上把控,从全局观看待和处理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
(二)建立专项风险评估制度,动态监控重大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流程的制定尤其是应对措施需要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加强针对性,达到事前控制的目标。
(三)实施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加强价值与风险信息披露。
(四)注重风险管理辅助系统支持,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20. 上市公司会计科目标准设置?
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顺序号 编 号 名 称
一、资产类
11001 现金
21002 银行存款
31009 其他货币资金
100901 外埠存款
100902 银行本票
100903 银行汇票
100904 信用卡
100905 信用证保证金
100906 存出投资款
41101 短期投资
110101 股票
110102 债券
110103 基金
21. 上市体系与非上市体系的区别?
公司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不上市就是不把股权放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有需求,就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转让。
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上市的公司就是公司几个老板闷声发财;上市了就是带着所有投资者一起发财
22.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什么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再保险、农业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迅速建立了统一的法定货币制度,有效平抑了物价,稳定了新中国经济秩序。
到1994年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原来的政策性业务,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开始真正向商业银行转变,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形成。
目前,我国金融业已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体系。
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我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并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逐步建立了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1.债券市场方面。
1981年,我国重新发行国债,结束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长达20年的无债时代。1982年,为满足信贷资金之外的生产资金需求,企业债券开始发行。2005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明确了放松行政管制、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依托场外市场的发展方向,实行备案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导,包括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分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2.股票市场方面。
1984年,我国第一只股票公开发行。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形成。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问题,结束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种价格并存的历史。
近年来,在先后设立了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科创板,开始探索股票市场注册制改革,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股权市场体系。
3.保险市场方面。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再保险、农业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在风险分担、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4.货币市场方面。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不断扩大同业拆借市场参与主体,成为金融机构调剂头寸余缺、中央银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场所。
5.外汇市场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外汇留存管理,逐步产生了外汇调剂市场。1994年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目前,外汇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品不断丰富,可交易货币由美元等少数货币币种逐步扩大到26种货币。
二、基本建成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便民利民的金融服务体系
1.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面对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丰富金融服务产品,持续加大金融服务供给。
2.支付清算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支付清算从手工操作、手工联行到电子支付、电子联行,逐步建成现代化支付系统,特别是核心支付系统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建成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实现了跨行支付交易的即时转账清算,成为连接社会经济活动及资金运行的大动脉。
3.征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贷征信系统建成运行,为商业银行等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
4.人民币现金现钞供应得到充分保障。
我国先后设计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人民币印刷工艺、防伪性能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金融科技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并取得重要进展。
5.经理国库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和标准化业务处理模式,实现了财政、税收、海关、商业银行以及国库之间的横向联网,纳税人足不出户几分钟内就可完成税款缴纳。
6.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显著改善。
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一直是金融服务的重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信贷、债权、股权三支箭政策,持续引导和改善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23. 体系工程师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现任化工企业上市公司体系工程师来回答一波。
体系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企业新成立或者不规范的情况下,需要体系工程师独立结合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按照ISO/GB标准建立体系,包括文件、记录等;第二个阶段,在已有体系的情况下进行日常的体系运行测量,就是前面有答主提到的内部(一方)审核,包括制度执行和体系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第三个阶段,在接受客户(二方)审核和认证机构(三方)审核,以及结合内部管理评审的基础之上,发现体系的偏差,并拿出整改方案和控制措施,提升体系的管理目标,体现持续改进。
这才是体系工程师对一个企业最有价值的体现,其中,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对所在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工作流程相当熟悉的基础之上。体系工程师的工作可以很宽泛,也可以很具体,可以点到即止,也可以深挖溯源,关键在于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最后说一句,做好体系管理工作离不开直接领导和公司高层的理解与重视,如果公司整体对体系工作不认可,自然也不会重视,那么,尽早离开,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这里是机智的分界线——————————————
已经从原化工企业辞职半年多了,现在一家电子类国企工作,因为要做汽车品,所以恶补和扩展了IATF 16949以及五大工具等知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期在做对标转版工作,其中体系、过程、产品、二方四类审核员的能力要求和评价机制独立负责,收获颇多,整体策划和结果也得到了领导的嘉奖,很开心,很充实。未来的路还很长,继续学习,继续努力
再次更新分界线
——————————————
这半年多发生了很多变故,原领导辞职,工作职责和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已经完全适应。因为一些机会,认识了一些企业的老总,受邀做了一些体系转版和专项课题的咨询工作,代表我基本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收获颇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过程中给我建议和帮助我成长的人,感恩,继续努力。
24. 国企高管薪酬规定?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知情人士透露,一部涵盖所有行业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总规范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这一规范将成为全国所有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指导性意见,并于‘两会’前上交给国务院审批。”该人士表示,高管与职工薪酬水平将控制在10~12倍。(《成都商报》2月19日)
国有(控股)企业的薪酬终于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从国资委到财政部以及各类国企的主管部门,纷纷表示将对国企的薪酬尤其是对高管的薪酬进行限制或规范。可这些限定和规范,能解决国企薪酬问题吗?
这份“总规范”还在草拟之中,详细内容尚未确定,公众也无从知晓,但据“知情人士”的说法,“高管与职工薪酬水平控制在10~12倍”将是一项基本的原则。不难看出,这一规定只能够控制国企内部高管与职工薪酬的差距,却无法约束国企总体薪酬水平的畸高。拿这样的原则去衡量,国泰君安的薪酬未必不符合标准,因为这类国企的薪酬可能普遍很高,高管与职工的薪酬差距可能并不算大。比如,高管年薪500万元,普通职工50万元,就不超出“10倍”的比例,但这样的薪酬水平难道就合理了吗?
也许,“总规范”还将制定一些“天花板”之类的标准。可是,“天花板”多高才合理呢?前不久财政部草拟的一份方案中将金融国企高管年薪的上限定为280万元,有人说太高了,有人说偏低了。行业不同,效益不同,贡献不同,“一刀切”式的“天花板”无论限定在什么高度,都是蹩脚的。虽然“总规范”之外,可能还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细则,但“三百六十行”,总不能行行都制定细则吧。更何况,一个行业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高管的能力和贡献也千差万别,怎么能用一个标准去限制呢?为企业职工制定工资标准,难道不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手段吗?
计划经济时代,国企的工资本来就是政府控制的。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扩大国企的经营自由权,并推行经营激励机制。尤其是近几年,扩大国企经营激励的力度非常大。一些高管的天价年薪,就有很大部分来自“激励”。这本来是为了改变“经营机制不灵活”的弊病,却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无论薪酬还是经营业绩等其他方面,国企就一直处在这样的“怪圈”之中。实际上,它所体现的是国有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
怎么办?根本的办法只能是继续进行股份制改造。政府要放弃绝对控股的地位,让企业真正市场化,这样一来,政府不用也无权独自决定企业职工的薪酬,老百姓也不会对非国有的企业薪酬说三道四。
前不久,经济学家谢国忠、张维迎等建议,“将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给老百姓”。他们提此建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其实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完善那些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国有股票分给百姓后,“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企业的任何决策都不会出现所有者“不在场”的情况——国泰君安的“3000人32亿”不就是在“所有者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吗?
总而言之,“所有者缺位”及其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是国企的病根儿。这样的体制不改,国企的薪酬就很难“规范”。(盛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