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外汇国际有限公司(为什么炒股要分批建仓?)
1. 为什么炒股要分批建仓?
股票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人能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所以成熟的投资者都采取分批建仓的方式来买进股票,只有那种赌徒式的股民喜欢满仓进出。
那么,分批次建仓有哪些优点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控制风险
分批次建仓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因为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预测股价未来的走向。这也就说明投资者在买进股票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股价一定会上涨,如果满仓买进一支股票,股价下跌20~30%,你就可能抗不住了。而分批次建却不同,当你买进一支股票后,过一两天股价下跌,你还可以继续补仓摊低成本,如果股价上涨,你可以把高位买进的抛出,把低位补仓的留下,后面再次下跌你又可以买回来,这样反复进出就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盈利。这就是分批建仓的好处。
2.扩大盈利
分批建仓为什么可以扩大盈利,因为如果你是满仓买进一支股票,一旦买在高位,股价回调20%后再自上涨30%,你也就只有10%的盈利空间。而如果分批次建仓的话,每下跌5%加仓一次,分四个批次买进成本可以控制在-10以内,一旦上涨30%,就可以盈利20%左右,是满仓买进盈利的两倍。而且分批次建仓可以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盘中的波动进行T+0交易,这样每天反复做,可以把成本越做越低,后面股价上涨,盈利幅度也跟着放大。
3.防止踩雷
股市的风险不只是市场下跌的风险,还有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一旦你满仓买进的股票出现公司基本面改变退市或财务造假,股价会连续暴跌,你将会血本无归。而分批次建仓分散投资可以把这个风险降到最低,一个帐户分散成四五支股,分批次建仓,就算其中有一支股暴雷,最多也就亏损本金的20%,不至于血本无归。
总之,股票投资不是赌博,它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你才能在这个市场上成功。
2. 为什么炒股要分批建仓?
股票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人能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所以成熟的投资者都采取分批建仓的方式来买进股票,只有那种赌徒式的股民喜欢满仓进出。
那么,分批次建仓有哪些优点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控制风险
分批次建仓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因为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预测股价未来的走向。这也就说明投资者在买进股票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股价一定会上涨,如果满仓买进一支股票,股价下跌20~30%,你就可能抗不住了。而分批次建却不同,当你买进一支股票后,过一两天股价下跌,你还可以继续补仓摊低成本,如果股价上涨,你可以把高位买进的抛出,把低位补仓的留下,后面再次下跌你又可以买回来,这样反复进出就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盈利。这就是分批建仓的好处。
2.扩大盈利
分批建仓为什么可以扩大盈利,因为如果你是满仓买进一支股票,一旦买在高位,股价回调20%后再自上涨30%,你也就只有10%的盈利空间。而如果分批次建仓的话,每下跌5%加仓一次,分四个批次买进成本可以控制在-10以内,一旦上涨30%,就可以盈利20%左右,是满仓买进盈利的两倍。而且分批次建仓可以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盘中的波动进行T+0交易,这样每天反复做,可以把成本越做越低,后面股价上涨,盈利幅度也跟着放大。
3.防止踩雷
股市的风险不只是市场下跌的风险,还有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一旦你满仓买进的股票出现公司基本面改变退市或财务造假,股价会连续暴跌,你将会血本无归。而分批次建仓分散投资可以把这个风险降到最低,一个帐户分散成四五支股,分批次建仓,就算其中有一支股暴雷,最多也就亏损本金的20%,不至于血本无归。
总之,股票投资不是赌博,它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你才能在这个市场上成功。
3. 为什么炒股要分批建仓?
股票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人能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所以成熟的投资者都采取分批建仓的方式来买进股票,只有那种赌徒式的股民喜欢满仓进出。
那么,分批次建仓有哪些优点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控制风险
分批次建仓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因为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预测股价未来的走向。这也就说明投资者在买进股票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股价一定会上涨,如果满仓买进一支股票,股价下跌20~30%,你就可能抗不住了。而分批次建却不同,当你买进一支股票后,过一两天股价下跌,你还可以继续补仓摊低成本,如果股价上涨,你可以把高位买进的抛出,把低位补仓的留下,后面再次下跌你又可以买回来,这样反复进出就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盈利。这就是分批建仓的好处。
2.扩大盈利
分批建仓为什么可以扩大盈利,因为如果你是满仓买进一支股票,一旦买在高位,股价回调20%后再自上涨30%,你也就只有10%的盈利空间。而如果分批次建仓的话,每下跌5%加仓一次,分四个批次买进成本可以控制在-10以内,一旦上涨30%,就可以盈利20%左右,是满仓买进盈利的两倍。而且分批次建仓可以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盘中的波动进行T+0交易,这样每天反复做,可以把成本越做越低,后面股价上涨,盈利幅度也跟着放大。
3.防止踩雷
股市的风险不只是市场下跌的风险,还有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一旦你满仓买进的股票出现公司基本面改变退市或财务造假,股价会连续暴跌,你将会血本无归。而分批次建仓分散投资可以把这个风险降到最低,一个帐户分散成四五支股,分批次建仓,就算其中有一支股暴雷,最多也就亏损本金的20%,不至于血本无归。
总之,股票投资不是赌博,它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你才能在这个市场上成功。
4. 为什么炒股要分批建仓?
股票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人能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所以成熟的投资者都采取分批建仓的方式来买进股票,只有那种赌徒式的股民喜欢满仓进出。
那么,分批次建仓有哪些优点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控制风险
分批次建仓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因为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预测股价未来的走向。这也就说明投资者在买进股票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股价一定会上涨,如果满仓买进一支股票,股价下跌20~30%,你就可能抗不住了。而分批次建却不同,当你买进一支股票后,过一两天股价下跌,你还可以继续补仓摊低成本,如果股价上涨,你可以把高位买进的抛出,把低位补仓的留下,后面再次下跌你又可以买回来,这样反复进出就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盈利。这就是分批建仓的好处。
2.扩大盈利
分批建仓为什么可以扩大盈利,因为如果你是满仓买进一支股票,一旦买在高位,股价回调20%后再自上涨30%,你也就只有10%的盈利空间。而如果分批次建仓的话,每下跌5%加仓一次,分四个批次买进成本可以控制在-10以内,一旦上涨30%,就可以盈利20%左右,是满仓买进盈利的两倍。而且分批次建仓可以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盘中的波动进行T+0交易,这样每天反复做,可以把成本越做越低,后面股价上涨,盈利幅度也跟着放大。
3.防止踩雷
股市的风险不只是市场下跌的风险,还有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一旦你满仓买进的股票出现公司基本面改变退市或财务造假,股价会连续暴跌,你将会血本无归。而分批次建仓分散投资可以把这个风险降到最低,一个帐户分散成四五支股,分批次建仓,就算其中有一支股暴雷,最多也就亏损本金的20%,不至于血本无归。
总之,股票投资不是赌博,它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你才能在这个市场上成功。
5. 创造中国核电站的是谁?
2021年3月22日,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的彭士禄院士,在北京逝世。
彭士禄,彭湃之子,4岁父母双亡,过上了“乞丐”日子,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四海漂泊。
8岁入狱差点病死,15岁遇到周恩来,他终于扎根延安;
他在炼焦厂、炸药厂做过技术员,35岁在大饥荒里,他吃着白菜根,全身浮肿搞科研。
1970年,他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驶向大海,1994年,中国第一代大亚湾核电站在他的带领下,成功建设,投入使用。
从一个小小乞丐,彭士禄凭什么成为了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者”?
1954年,美国继原子弹之后,再度推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黑色水怪”——核潜艇。
1956年,陈赓访问苏联时,在中国驻苏大使馆中,秘密召见了一名留学生。
他问留学生:“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面对陈赓的询问,留学生没有犹豫:“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这名留学生,就是31岁的彭士禄,他学习的是化工机械专业,当时刚刚完成学业,准备回国。
接受了新任务后,彭士禄便带着准备回国的行李,直接去往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攻读核动力学。
在此之前,他对核动力都不甚了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学知识,必须争分夺秒:“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每天学十几个小时,晚上12点以前从没睡过觉。”
1958年,彭士禄完成全部课程,回国准备开启核动力潜艇研发工程。
此时的苏联,试验版核潜艇已交付海军。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毛主席希望在核潜艇的研制上,能够得到苏联支持。
赫鲁晓夫却轻慢地表示:“核潜艇的技术太复杂,你们中国搞不出来。”更是耀武扬威地要求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供苏联核潜艇随时停靠。
弱国无外交,侵略者好不容易才被赶出国门,我们当然不允许任何国外势力再来使用我国领土!
就算无法得到外援,我们也要自己搞出核潜艇!
毛主席要求:“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但彼时,正是我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对核潜艇的认识,仅限于国外报纸模糊不清的照片,绝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见过这个“黑水怪”。
彭士禄虽然掌握了核潜艇的基础理论,但他所能见到的核潜艇,除了照片,也只有一个从美国买回的核潜艇玩具。
拉起来的研究队伍,也是不同专业拼凑所得:有物理系的,也有自机械系,还有精仪系的以及化学系的……
没有权威专家,没有实践经验,彭士禄还是选择迎难而上:“我们作为科技人员,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
研究队伍没有专业的核动力理论基础,彭士禄便一边自学最新的相关知识,一边把知识讲授给研究队伍,带领大家一起自学基础。
研究队伍不懂英文,但研究资料又都是英文的,于是彭士禄带领着大家凌晨5点便起床背英语单词,上厕所时背,吃饭时背,深夜睡觉也要背着单词入梦。
但这些都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他们面临着吃不上饭的大饥荒。
1960年,中国那场大饥荒,饿殍遍野。
彭士禄等研究人员,也饿得全身浮肿:“我们是吃着窝窝头、野菜、白菜根搞科研的。”
就是在如此恶劣困难的环境里,他们用了2年的时间,终于能够顺利阅读英文资料,同时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设备的基本情况。
1965年,随着我国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核潜艇的研究,也开始进入紧张日程。
彭士禄接到的任务,要求在1970年,建成核潜艇陆地模拟环境实验室,也就是后来的909基地。
为了保密,彭士禄带着研究队伍,以“搞水电”的名义,奔赴进四川的深山老林中。
那里阴暗潮湿,雾气缭绕,甚至还要与毒蛇蚊虫为伍。
当他们到达选定的基地位置时,却是一片没有房屋的空地。他们就近找了一所乡村小学,在学校的大礼堂里暂时安顿下来。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忍着初到大山的水土不服,带着算盘、计算尺和一台古老的手摇计算器,正式展开核潜艇研发大业。
核潜艇研发,本就涉及到大量数据,而他们的计算方式只能靠人力,古老又耗时,无论他们如何没日没夜地计算,研发的每个方案,也需要几个人连续计算一个多月。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数据,出错率极高。
在他们把艰难得出的方案报审时,有专家直接批评:“这么计算出的反应堆一定会爆炸。”
彭士禄面对批评,没有辩解,也没有气馁,而是埋首调整。
但同组人员面对批评,不免有些难以接受,他们本就没有得到有力支持,如果出了问题,他们还要吃力不讨好地担责。
于是基地的研究团队士气低落,工作中也开始小心翼翼起来。
彭士禄多次鼓励大家:“错了,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总不能因为害怕就缩手缩脚,听到批评声就和别人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甚至为了让大家放开手脚,彭士禄直接保证:“干对了,功劳算你的!干错了,责任算我的!”
有了彭士禄的鼓励和保证,涣散的人心,终于又齐聚起来。更何况大家一起在这里吃苦奋斗,本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看着一往无前的彭士禄,所有人的斗志,再次被点燃。
1970年7月18日,在深山老林里的909基地,鞭炮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仿佛过大年一样激动兴奋。
因为他们历时5年,反应堆主机终于达到功率指标!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搞成了!
但此时的彭士禄,却昏睡了过去,他为了这一刻的胜利,已经熬了整整5天5夜!
随着核潜艇的诞生,中央决定年底进行出海试验,彭士禄便主动申请登艇随行。
试验是为了求证成功,而核潜艇出海,对于我们而言是史无前例,没有任何的经验,也不知道面临着何种未知风险,登艇随行的人能否安全,也无法保证。
彭士禄的妻子内心忐忑不已,她无数次向他确认:“有没有危险?”
他总是信心十足地安慰她:“放心,一定能成功,我有信心。”
直到试验那一天,彭士禄才握紧妻子的手:“万一我喂了王八,别哭。”
洛克菲勒说过,幸运更青睐勇者,胆大信心更容易成功。
出海试验的核潜艇最终载着彭士禄,凯旋归来!而下一步,就是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彭士禄为了武装这个“黑水怪”的战斗力,又开始了不眠不休的调试,直至胃部剧痛倒下,身边的人才知道,他胃穿孔已经严重到胃部需要切除四分之三的地步!
而耗尽彭士禄心血的核潜艇,终于在1974年,正式入列服役,我国也终于成为世界上,第5个可实现核潜艇作战的国家!
回首核潜艇研发的整个历程,当初要什么没什么,有人好奇,彭士禄为什么可以完成这个看似“白日梦”一般的任务?
彭士禄的回答是:“(什么)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做什么?”
彭士禄说过,他的一生,只有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两件事。
核潜艇成功之后,彭士禄的核动力事业版图,又从军工转到了民用工业。
其实按照欧美国家和前苏联的进度,只要原子弹成功,那么百万千瓦容量的核电站,几年内就可以建成。
但直到1978年,中国都还是核电技术的“门外汉”,城市的发展用电,工业用电都严重紧缺。
尽管国家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多次指示,可因为我国核工业刚刚起步,同时国家又贫弱,核电站的建设一直无法推进。
直到1983年,彭士禄担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承担起我国“核电起步”的任务,核电站建设工程,才有所突破。
当时全国的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和工程所需的40亿美元投资需求比起来,就算是全部拿出,也不过杯水车薪。
彭士禄再一次面对国家无法给予支持的困境,便毅然决定主动筹集资金。
他联合同事,贷款3亿美元,还拿到了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1亿美元投资,又奔波多个省市,依靠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募集到了36亿美元!
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彭士禄还随身携带笔记本,用以记录人民币的外币兑换率、各种工程材料价格等,每次得到最新数据,他就急忙修改补充。
资金找到后,工程就要准备开始,彭士禄为了控制工程造价成本,又开始闭门不出,在不到十五平方米的房间里,顿顿吃盒饭,埋首计算出工程最关键的上百个主要参数。
有了参数之后,工程开始推进,任何想从中多赚一笔或者中饱私囊的人,都无法逃过彭士禄的铁面无私。
他通过公开招标,杜绝了施工过程中,供货商、制造商托关系的“不正之风”。
他还亲自跟进工程的每个细节进度,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都在他的严格控制之下。
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董事长,曾不无佩服地说:“谈判最难的对手就是彭士禄,他太强了,技术、经济都懂。”
就是凭着一股子“抠门”劲儿,彭士禄终于在1994年,让中国第一代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以最小成本,完成了建设,并投入了使用!
中国的核电事业,也终于步入了正轨!
知乎上曾有人争论,中国核潜艇之父到底是彭士禄还是黄旭华?
黄旭华曾作为代表,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过,与之相比,彭士禄的名字,更鲜为人知。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核动力研究,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他的名字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彭士禄从不接受“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称呼,他觉得核潜艇的成功,是所有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他曾在自述中这样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在国家贫弱发展的年代,无论缺衣少食,还是风雨动荡,不论接到的是什么任务,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他只有一个回答:坚决完成。
他觉得,自己不过是国家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的普通技术工人,都做到了想做的事,所以没有中国人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大国重器,以命铸之。
彭士禄用自己坚挺的脊梁,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托起了中华民族的明天,为大国崛起奠定了无穷力量!
斯人逝去,但那无穷而无声的力量,却成为了每个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源泉!
6. 创造中国核电站的是谁?
2021年3月22日,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的彭士禄院士,在北京逝世。
彭士禄,彭湃之子,4岁父母双亡,过上了“乞丐”日子,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四海漂泊。
8岁入狱差点病死,15岁遇到周恩来,他终于扎根延安;
他在炼焦厂、炸药厂做过技术员,35岁在大饥荒里,他吃着白菜根,全身浮肿搞科研。
1970年,他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驶向大海,1994年,中国第一代大亚湾核电站在他的带领下,成功建设,投入使用。
从一个小小乞丐,彭士禄凭什么成为了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者”?
1954年,美国继原子弹之后,再度推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黑色水怪”——核潜艇。
1956年,陈赓访问苏联时,在中国驻苏大使馆中,秘密召见了一名留学生。
他问留学生:“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面对陈赓的询问,留学生没有犹豫:“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这名留学生,就是31岁的彭士禄,他学习的是化工机械专业,当时刚刚完成学业,准备回国。
接受了新任务后,彭士禄便带着准备回国的行李,直接去往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攻读核动力学。
在此之前,他对核动力都不甚了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学知识,必须争分夺秒:“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每天学十几个小时,晚上12点以前从没睡过觉。”
1958年,彭士禄完成全部课程,回国准备开启核动力潜艇研发工程。
此时的苏联,试验版核潜艇已交付海军。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毛主席希望在核潜艇的研制上,能够得到苏联支持。
赫鲁晓夫却轻慢地表示:“核潜艇的技术太复杂,你们中国搞不出来。”更是耀武扬威地要求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供苏联核潜艇随时停靠。
弱国无外交,侵略者好不容易才被赶出国门,我们当然不允许任何国外势力再来使用我国领土!
就算无法得到外援,我们也要自己搞出核潜艇!
毛主席要求:“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但彼时,正是我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对核潜艇的认识,仅限于国外报纸模糊不清的照片,绝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见过这个“黑水怪”。
彭士禄虽然掌握了核潜艇的基础理论,但他所能见到的核潜艇,除了照片,也只有一个从美国买回的核潜艇玩具。
拉起来的研究队伍,也是不同专业拼凑所得:有物理系的,也有自机械系,还有精仪系的以及化学系的……
没有权威专家,没有实践经验,彭士禄还是选择迎难而上:“我们作为科技人员,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
研究队伍没有专业的核动力理论基础,彭士禄便一边自学最新的相关知识,一边把知识讲授给研究队伍,带领大家一起自学基础。
研究队伍不懂英文,但研究资料又都是英文的,于是彭士禄带领着大家凌晨5点便起床背英语单词,上厕所时背,吃饭时背,深夜睡觉也要背着单词入梦。
但这些都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他们面临着吃不上饭的大饥荒。
1960年,中国那场大饥荒,饿殍遍野。
彭士禄等研究人员,也饿得全身浮肿:“我们是吃着窝窝头、野菜、白菜根搞科研的。”
就是在如此恶劣困难的环境里,他们用了2年的时间,终于能够顺利阅读英文资料,同时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设备的基本情况。
1965年,随着我国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核潜艇的研究,也开始进入紧张日程。
彭士禄接到的任务,要求在1970年,建成核潜艇陆地模拟环境实验室,也就是后来的909基地。
为了保密,彭士禄带着研究队伍,以“搞水电”的名义,奔赴进四川的深山老林中。
那里阴暗潮湿,雾气缭绕,甚至还要与毒蛇蚊虫为伍。
当他们到达选定的基地位置时,却是一片没有房屋的空地。他们就近找了一所乡村小学,在学校的大礼堂里暂时安顿下来。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忍着初到大山的水土不服,带着算盘、计算尺和一台古老的手摇计算器,正式展开核潜艇研发大业。
核潜艇研发,本就涉及到大量数据,而他们的计算方式只能靠人力,古老又耗时,无论他们如何没日没夜地计算,研发的每个方案,也需要几个人连续计算一个多月。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数据,出错率极高。
在他们把艰难得出的方案报审时,有专家直接批评:“这么计算出的反应堆一定会爆炸。”
彭士禄面对批评,没有辩解,也没有气馁,而是埋首调整。
但同组人员面对批评,不免有些难以接受,他们本就没有得到有力支持,如果出了问题,他们还要吃力不讨好地担责。
于是基地的研究团队士气低落,工作中也开始小心翼翼起来。
彭士禄多次鼓励大家:“错了,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总不能因为害怕就缩手缩脚,听到批评声就和别人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甚至为了让大家放开手脚,彭士禄直接保证:“干对了,功劳算你的!干错了,责任算我的!”
有了彭士禄的鼓励和保证,涣散的人心,终于又齐聚起来。更何况大家一起在这里吃苦奋斗,本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看着一往无前的彭士禄,所有人的斗志,再次被点燃。
1970年7月18日,在深山老林里的909基地,鞭炮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仿佛过大年一样激动兴奋。
因为他们历时5年,反应堆主机终于达到功率指标!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搞成了!
但此时的彭士禄,却昏睡了过去,他为了这一刻的胜利,已经熬了整整5天5夜!
随着核潜艇的诞生,中央决定年底进行出海试验,彭士禄便主动申请登艇随行。
试验是为了求证成功,而核潜艇出海,对于我们而言是史无前例,没有任何的经验,也不知道面临着何种未知风险,登艇随行的人能否安全,也无法保证。
彭士禄的妻子内心忐忑不已,她无数次向他确认:“有没有危险?”
他总是信心十足地安慰她:“放心,一定能成功,我有信心。”
直到试验那一天,彭士禄才握紧妻子的手:“万一我喂了王八,别哭。”
洛克菲勒说过,幸运更青睐勇者,胆大信心更容易成功。
出海试验的核潜艇最终载着彭士禄,凯旋归来!而下一步,就是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彭士禄为了武装这个“黑水怪”的战斗力,又开始了不眠不休的调试,直至胃部剧痛倒下,身边的人才知道,他胃穿孔已经严重到胃部需要切除四分之三的地步!
而耗尽彭士禄心血的核潜艇,终于在1974年,正式入列服役,我国也终于成为世界上,第5个可实现核潜艇作战的国家!
回首核潜艇研发的整个历程,当初要什么没什么,有人好奇,彭士禄为什么可以完成这个看似“白日梦”一般的任务?
彭士禄的回答是:“(什么)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做什么?”
彭士禄说过,他的一生,只有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两件事。
核潜艇成功之后,彭士禄的核动力事业版图,又从军工转到了民用工业。
其实按照欧美国家和前苏联的进度,只要原子弹成功,那么百万千瓦容量的核电站,几年内就可以建成。
但直到1978年,中国都还是核电技术的“门外汉”,城市的发展用电,工业用电都严重紧缺。
尽管国家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多次指示,可因为我国核工业刚刚起步,同时国家又贫弱,核电站的建设一直无法推进。
直到1983年,彭士禄担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承担起我国“核电起步”的任务,核电站建设工程,才有所突破。
当时全国的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和工程所需的40亿美元投资需求比起来,就算是全部拿出,也不过杯水车薪。
彭士禄再一次面对国家无法给予支持的困境,便毅然决定主动筹集资金。
他联合同事,贷款3亿美元,还拿到了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1亿美元投资,又奔波多个省市,依靠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募集到了36亿美元!
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彭士禄还随身携带笔记本,用以记录人民币的外币兑换率、各种工程材料价格等,每次得到最新数据,他就急忙修改补充。
资金找到后,工程就要准备开始,彭士禄为了控制工程造价成本,又开始闭门不出,在不到十五平方米的房间里,顿顿吃盒饭,埋首计算出工程最关键的上百个主要参数。
有了参数之后,工程开始推进,任何想从中多赚一笔或者中饱私囊的人,都无法逃过彭士禄的铁面无私。
他通过公开招标,杜绝了施工过程中,供货商、制造商托关系的“不正之风”。
他还亲自跟进工程的每个细节进度,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都在他的严格控制之下。
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董事长,曾不无佩服地说:“谈判最难的对手就是彭士禄,他太强了,技术、经济都懂。”
就是凭着一股子“抠门”劲儿,彭士禄终于在1994年,让中国第一代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以最小成本,完成了建设,并投入了使用!
中国的核电事业,也终于步入了正轨!
知乎上曾有人争论,中国核潜艇之父到底是彭士禄还是黄旭华?
黄旭华曾作为代表,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过,与之相比,彭士禄的名字,更鲜为人知。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核动力研究,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他的名字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彭士禄从不接受“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称呼,他觉得核潜艇的成功,是所有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他曾在自述中这样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在国家贫弱发展的年代,无论缺衣少食,还是风雨动荡,不论接到的是什么任务,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他只有一个回答:坚决完成。
他觉得,自己不过是国家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的普通技术工人,都做到了想做的事,所以没有中国人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大国重器,以命铸之。
彭士禄用自己坚挺的脊梁,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托起了中华民族的明天,为大国崛起奠定了无穷力量!
斯人逝去,但那无穷而无声的力量,却成为了每个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源泉!
7. 创造中国核电站的是谁?
2021年3月22日,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的彭士禄院士,在北京逝世。
彭士禄,彭湃之子,4岁父母双亡,过上了“乞丐”日子,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四海漂泊。
8岁入狱差点病死,15岁遇到周恩来,他终于扎根延安;
他在炼焦厂、炸药厂做过技术员,35岁在大饥荒里,他吃着白菜根,全身浮肿搞科研。
1970年,他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驶向大海,1994年,中国第一代大亚湾核电站在他的带领下,成功建设,投入使用。
从一个小小乞丐,彭士禄凭什么成为了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者”?
1954年,美国继原子弹之后,再度推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黑色水怪”——核潜艇。
1956年,陈赓访问苏联时,在中国驻苏大使馆中,秘密召见了一名留学生。
他问留学生:“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面对陈赓的询问,留学生没有犹豫:“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这名留学生,就是31岁的彭士禄,他学习的是化工机械专业,当时刚刚完成学业,准备回国。
接受了新任务后,彭士禄便带着准备回国的行李,直接去往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攻读核动力学。
在此之前,他对核动力都不甚了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学知识,必须争分夺秒:“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每天学十几个小时,晚上12点以前从没睡过觉。”
1958年,彭士禄完成全部课程,回国准备开启核动力潜艇研发工程。
此时的苏联,试验版核潜艇已交付海军。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毛主席希望在核潜艇的研制上,能够得到苏联支持。
赫鲁晓夫却轻慢地表示:“核潜艇的技术太复杂,你们中国搞不出来。”更是耀武扬威地要求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供苏联核潜艇随时停靠。
弱国无外交,侵略者好不容易才被赶出国门,我们当然不允许任何国外势力再来使用我国领土!
就算无法得到外援,我们也要自己搞出核潜艇!
毛主席要求:“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但彼时,正是我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对核潜艇的认识,仅限于国外报纸模糊不清的照片,绝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见过这个“黑水怪”。
彭士禄虽然掌握了核潜艇的基础理论,但他所能见到的核潜艇,除了照片,也只有一个从美国买回的核潜艇玩具。
拉起来的研究队伍,也是不同专业拼凑所得:有物理系的,也有自机械系,还有精仪系的以及化学系的……
没有权威专家,没有实践经验,彭士禄还是选择迎难而上:“我们作为科技人员,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
研究队伍没有专业的核动力理论基础,彭士禄便一边自学最新的相关知识,一边把知识讲授给研究队伍,带领大家一起自学基础。
研究队伍不懂英文,但研究资料又都是英文的,于是彭士禄带领着大家凌晨5点便起床背英语单词,上厕所时背,吃饭时背,深夜睡觉也要背着单词入梦。
但这些都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他们面临着吃不上饭的大饥荒。
1960年,中国那场大饥荒,饿殍遍野。
彭士禄等研究人员,也饿得全身浮肿:“我们是吃着窝窝头、野菜、白菜根搞科研的。”
就是在如此恶劣困难的环境里,他们用了2年的时间,终于能够顺利阅读英文资料,同时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设备的基本情况。
1965年,随着我国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核潜艇的研究,也开始进入紧张日程。
彭士禄接到的任务,要求在1970年,建成核潜艇陆地模拟环境实验室,也就是后来的909基地。
为了保密,彭士禄带着研究队伍,以“搞水电”的名义,奔赴进四川的深山老林中。
那里阴暗潮湿,雾气缭绕,甚至还要与毒蛇蚊虫为伍。
当他们到达选定的基地位置时,却是一片没有房屋的空地。他们就近找了一所乡村小学,在学校的大礼堂里暂时安顿下来。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忍着初到大山的水土不服,带着算盘、计算尺和一台古老的手摇计算器,正式展开核潜艇研发大业。
核潜艇研发,本就涉及到大量数据,而他们的计算方式只能靠人力,古老又耗时,无论他们如何没日没夜地计算,研发的每个方案,也需要几个人连续计算一个多月。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数据,出错率极高。
在他们把艰难得出的方案报审时,有专家直接批评:“这么计算出的反应堆一定会爆炸。”
彭士禄面对批评,没有辩解,也没有气馁,而是埋首调整。
但同组人员面对批评,不免有些难以接受,他们本就没有得到有力支持,如果出了问题,他们还要吃力不讨好地担责。
于是基地的研究团队士气低落,工作中也开始小心翼翼起来。
彭士禄多次鼓励大家:“错了,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总不能因为害怕就缩手缩脚,听到批评声就和别人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甚至为了让大家放开手脚,彭士禄直接保证:“干对了,功劳算你的!干错了,责任算我的!”
有了彭士禄的鼓励和保证,涣散的人心,终于又齐聚起来。更何况大家一起在这里吃苦奋斗,本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看着一往无前的彭士禄,所有人的斗志,再次被点燃。
1970年7月18日,在深山老林里的909基地,鞭炮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仿佛过大年一样激动兴奋。
因为他们历时5年,反应堆主机终于达到功率指标!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搞成了!
但此时的彭士禄,却昏睡了过去,他为了这一刻的胜利,已经熬了整整5天5夜!
随着核潜艇的诞生,中央决定年底进行出海试验,彭士禄便主动申请登艇随行。
试验是为了求证成功,而核潜艇出海,对于我们而言是史无前例,没有任何的经验,也不知道面临着何种未知风险,登艇随行的人能否安全,也无法保证。
彭士禄的妻子内心忐忑不已,她无数次向他确认:“有没有危险?”
他总是信心十足地安慰她:“放心,一定能成功,我有信心。”
直到试验那一天,彭士禄才握紧妻子的手:“万一我喂了王八,别哭。”
洛克菲勒说过,幸运更青睐勇者,胆大信心更容易成功。
出海试验的核潜艇最终载着彭士禄,凯旋归来!而下一步,就是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彭士禄为了武装这个“黑水怪”的战斗力,又开始了不眠不休的调试,直至胃部剧痛倒下,身边的人才知道,他胃穿孔已经严重到胃部需要切除四分之三的地步!
而耗尽彭士禄心血的核潜艇,终于在1974年,正式入列服役,我国也终于成为世界上,第5个可实现核潜艇作战的国家!
回首核潜艇研发的整个历程,当初要什么没什么,有人好奇,彭士禄为什么可以完成这个看似“白日梦”一般的任务?
彭士禄的回答是:“(什么)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做什么?”
彭士禄说过,他的一生,只有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两件事。
核潜艇成功之后,彭士禄的核动力事业版图,又从军工转到了民用工业。
其实按照欧美国家和前苏联的进度,只要原子弹成功,那么百万千瓦容量的核电站,几年内就可以建成。
但直到1978年,中国都还是核电技术的“门外汉”,城市的发展用电,工业用电都严重紧缺。
尽管国家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多次指示,可因为我国核工业刚刚起步,同时国家又贫弱,核电站的建设一直无法推进。
直到1983年,彭士禄担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承担起我国“核电起步”的任务,核电站建设工程,才有所突破。
当时全国的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和工程所需的40亿美元投资需求比起来,就算是全部拿出,也不过杯水车薪。
彭士禄再一次面对国家无法给予支持的困境,便毅然决定主动筹集资金。
他联合同事,贷款3亿美元,还拿到了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1亿美元投资,又奔波多个省市,依靠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募集到了36亿美元!
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彭士禄还随身携带笔记本,用以记录人民币的外币兑换率、各种工程材料价格等,每次得到最新数据,他就急忙修改补充。
资金找到后,工程就要准备开始,彭士禄为了控制工程造价成本,又开始闭门不出,在不到十五平方米的房间里,顿顿吃盒饭,埋首计算出工程最关键的上百个主要参数。
有了参数之后,工程开始推进,任何想从中多赚一笔或者中饱私囊的人,都无法逃过彭士禄的铁面无私。
他通过公开招标,杜绝了施工过程中,供货商、制造商托关系的“不正之风”。
他还亲自跟进工程的每个细节进度,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都在他的严格控制之下。
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董事长,曾不无佩服地说:“谈判最难的对手就是彭士禄,他太强了,技术、经济都懂。”
就是凭着一股子“抠门”劲儿,彭士禄终于在1994年,让中国第一代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以最小成本,完成了建设,并投入了使用!
中国的核电事业,也终于步入了正轨!
知乎上曾有人争论,中国核潜艇之父到底是彭士禄还是黄旭华?
黄旭华曾作为代表,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过,与之相比,彭士禄的名字,更鲜为人知。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核动力研究,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他的名字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彭士禄从不接受“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称呼,他觉得核潜艇的成功,是所有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他曾在自述中这样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在国家贫弱发展的年代,无论缺衣少食,还是风雨动荡,不论接到的是什么任务,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他只有一个回答:坚决完成。
他觉得,自己不过是国家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的普通技术工人,都做到了想做的事,所以没有中国人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大国重器,以命铸之。
彭士禄用自己坚挺的脊梁,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托起了中华民族的明天,为大国崛起奠定了无穷力量!
斯人逝去,但那无穷而无声的力量,却成为了每个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源泉!
8. 创造中国核电站的是谁?
2021年3月22日,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的彭士禄院士,在北京逝世。
彭士禄,彭湃之子,4岁父母双亡,过上了“乞丐”日子,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四海漂泊。
8岁入狱差点病死,15岁遇到周恩来,他终于扎根延安;
他在炼焦厂、炸药厂做过技术员,35岁在大饥荒里,他吃着白菜根,全身浮肿搞科研。
1970年,他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驶向大海,1994年,中国第一代大亚湾核电站在他的带领下,成功建设,投入使用。
从一个小小乞丐,彭士禄凭什么成为了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者”?
1954年,美国继原子弹之后,再度推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黑色水怪”——核潜艇。
1956年,陈赓访问苏联时,在中国驻苏大使馆中,秘密召见了一名留学生。
他问留学生:“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面对陈赓的询问,留学生没有犹豫:“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这名留学生,就是31岁的彭士禄,他学习的是化工机械专业,当时刚刚完成学业,准备回国。
接受了新任务后,彭士禄便带着准备回国的行李,直接去往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攻读核动力学。
在此之前,他对核动力都不甚了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学知识,必须争分夺秒:“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每天学十几个小时,晚上12点以前从没睡过觉。”
1958年,彭士禄完成全部课程,回国准备开启核动力潜艇研发工程。
此时的苏联,试验版核潜艇已交付海军。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毛主席希望在核潜艇的研制上,能够得到苏联支持。
赫鲁晓夫却轻慢地表示:“核潜艇的技术太复杂,你们中国搞不出来。”更是耀武扬威地要求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供苏联核潜艇随时停靠。
弱国无外交,侵略者好不容易才被赶出国门,我们当然不允许任何国外势力再来使用我国领土!
就算无法得到外援,我们也要自己搞出核潜艇!
毛主席要求:“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但彼时,正是我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对核潜艇的认识,仅限于国外报纸模糊不清的照片,绝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见过这个“黑水怪”。
彭士禄虽然掌握了核潜艇的基础理论,但他所能见到的核潜艇,除了照片,也只有一个从美国买回的核潜艇玩具。
拉起来的研究队伍,也是不同专业拼凑所得:有物理系的,也有自机械系,还有精仪系的以及化学系的……
没有权威专家,没有实践经验,彭士禄还是选择迎难而上:“我们作为科技人员,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
研究队伍没有专业的核动力理论基础,彭士禄便一边自学最新的相关知识,一边把知识讲授给研究队伍,带领大家一起自学基础。
研究队伍不懂英文,但研究资料又都是英文的,于是彭士禄带领着大家凌晨5点便起床背英语单词,上厕所时背,吃饭时背,深夜睡觉也要背着单词入梦。
但这些都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他们面临着吃不上饭的大饥荒。
1960年,中国那场大饥荒,饿殍遍野。
彭士禄等研究人员,也饿得全身浮肿:“我们是吃着窝窝头、野菜、白菜根搞科研的。”
就是在如此恶劣困难的环境里,他们用了2年的时间,终于能够顺利阅读英文资料,同时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设备的基本情况。
1965年,随着我国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核潜艇的研究,也开始进入紧张日程。
彭士禄接到的任务,要求在1970年,建成核潜艇陆地模拟环境实验室,也就是后来的909基地。
为了保密,彭士禄带着研究队伍,以“搞水电”的名义,奔赴进四川的深山老林中。
那里阴暗潮湿,雾气缭绕,甚至还要与毒蛇蚊虫为伍。
当他们到达选定的基地位置时,却是一片没有房屋的空地。他们就近找了一所乡村小学,在学校的大礼堂里暂时安顿下来。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忍着初到大山的水土不服,带着算盘、计算尺和一台古老的手摇计算器,正式展开核潜艇研发大业。
核潜艇研发,本就涉及到大量数据,而他们的计算方式只能靠人力,古老又耗时,无论他们如何没日没夜地计算,研发的每个方案,也需要几个人连续计算一个多月。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数据,出错率极高。
在他们把艰难得出的方案报审时,有专家直接批评:“这么计算出的反应堆一定会爆炸。”
彭士禄面对批评,没有辩解,也没有气馁,而是埋首调整。
但同组人员面对批评,不免有些难以接受,他们本就没有得到有力支持,如果出了问题,他们还要吃力不讨好地担责。
于是基地的研究团队士气低落,工作中也开始小心翼翼起来。
彭士禄多次鼓励大家:“错了,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总不能因为害怕就缩手缩脚,听到批评声就和别人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甚至为了让大家放开手脚,彭士禄直接保证:“干对了,功劳算你的!干错了,责任算我的!”
有了彭士禄的鼓励和保证,涣散的人心,终于又齐聚起来。更何况大家一起在这里吃苦奋斗,本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看着一往无前的彭士禄,所有人的斗志,再次被点燃。
1970年7月18日,在深山老林里的909基地,鞭炮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仿佛过大年一样激动兴奋。
因为他们历时5年,反应堆主机终于达到功率指标!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搞成了!
但此时的彭士禄,却昏睡了过去,他为了这一刻的胜利,已经熬了整整5天5夜!
随着核潜艇的诞生,中央决定年底进行出海试验,彭士禄便主动申请登艇随行。
试验是为了求证成功,而核潜艇出海,对于我们而言是史无前例,没有任何的经验,也不知道面临着何种未知风险,登艇随行的人能否安全,也无法保证。
彭士禄的妻子内心忐忑不已,她无数次向他确认:“有没有危险?”
他总是信心十足地安慰她:“放心,一定能成功,我有信心。”
直到试验那一天,彭士禄才握紧妻子的手:“万一我喂了王八,别哭。”
洛克菲勒说过,幸运更青睐勇者,胆大信心更容易成功。
出海试验的核潜艇最终载着彭士禄,凯旋归来!而下一步,就是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彭士禄为了武装这个“黑水怪”的战斗力,又开始了不眠不休的调试,直至胃部剧痛倒下,身边的人才知道,他胃穿孔已经严重到胃部需要切除四分之三的地步!
而耗尽彭士禄心血的核潜艇,终于在1974年,正式入列服役,我国也终于成为世界上,第5个可实现核潜艇作战的国家!
回首核潜艇研发的整个历程,当初要什么没什么,有人好奇,彭士禄为什么可以完成这个看似“白日梦”一般的任务?
彭士禄的回答是:“(什么)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做什么?”
彭士禄说过,他的一生,只有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两件事。
核潜艇成功之后,彭士禄的核动力事业版图,又从军工转到了民用工业。
其实按照欧美国家和前苏联的进度,只要原子弹成功,那么百万千瓦容量的核电站,几年内就可以建成。
但直到1978年,中国都还是核电技术的“门外汉”,城市的发展用电,工业用电都严重紧缺。
尽管国家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多次指示,可因为我国核工业刚刚起步,同时国家又贫弱,核电站的建设一直无法推进。
直到1983年,彭士禄担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承担起我国“核电起步”的任务,核电站建设工程,才有所突破。
当时全国的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和工程所需的40亿美元投资需求比起来,就算是全部拿出,也不过杯水车薪。
彭士禄再一次面对国家无法给予支持的困境,便毅然决定主动筹集资金。
他联合同事,贷款3亿美元,还拿到了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1亿美元投资,又奔波多个省市,依靠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募集到了36亿美元!
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彭士禄还随身携带笔记本,用以记录人民币的外币兑换率、各种工程材料价格等,每次得到最新数据,他就急忙修改补充。
资金找到后,工程就要准备开始,彭士禄为了控制工程造价成本,又开始闭门不出,在不到十五平方米的房间里,顿顿吃盒饭,埋首计算出工程最关键的上百个主要参数。
有了参数之后,工程开始推进,任何想从中多赚一笔或者中饱私囊的人,都无法逃过彭士禄的铁面无私。
他通过公开招标,杜绝了施工过程中,供货商、制造商托关系的“不正之风”。
他还亲自跟进工程的每个细节进度,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都在他的严格控制之下。
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董事长,曾不无佩服地说:“谈判最难的对手就是彭士禄,他太强了,技术、经济都懂。”
就是凭着一股子“抠门”劲儿,彭士禄终于在1994年,让中国第一代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以最小成本,完成了建设,并投入了使用!
中国的核电事业,也终于步入了正轨!
知乎上曾有人争论,中国核潜艇之父到底是彭士禄还是黄旭华?
黄旭华曾作为代表,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过,与之相比,彭士禄的名字,更鲜为人知。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核动力研究,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他的名字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彭士禄从不接受“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称呼,他觉得核潜艇的成功,是所有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他曾在自述中这样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在国家贫弱发展的年代,无论缺衣少食,还是风雨动荡,不论接到的是什么任务,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他只有一个回答:坚决完成。
他觉得,自己不过是国家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的普通技术工人,都做到了想做的事,所以没有中国人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大国重器,以命铸之。
彭士禄用自己坚挺的脊梁,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托起了中华民族的明天,为大国崛起奠定了无穷力量!
斯人逝去,但那无穷而无声的力量,却成为了每个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