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全球外汇恐慌的是(外汇黑天鹅事件近年来有哪些?)
1. 外汇黑天鹅事件近年来有哪些?
1. 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开始,一系列的货币贬值,东亚和东南亚金融都受到冲击。
这一次的黑天鹅事件从泰国泰铢贬值开始,在泰国政府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宣布当天泰铢就贬值了20%。这一危机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泰国外汇政策不当的因素,也有国际游资的冲击。
国际炒家横扫东南亚之后往东亚发展,每扫过一国,该国货币大幅贬值,马币林吉特、新加坡元、菲律宾比索、印尼盾等等无一幸免于难。
这场金融危机使得大部分东亚货币贬值38%、国际股市暴跌60%、多国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甚至政权更迭。
最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救援贷款,对东亚各国实施经济救援和干预,才阻止了这一危机。
2. 互联网泡沫破裂
互联网泡沫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呈指数级增长。
低利借款、廉价资产、市场过度自信和纯粹投机共同吹起了这次泡沫。
风险投资家们争先恐后地投资每一个互联网相关的企业。
这些企业烧钱圈地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们在几年内无法盈利,而投资者们却都忽略了这一基本面只顾盲目追捧,在这些企业上市第一天股价就可以翻三到四倍。
2000年3月10日,戴尔、思科这样领头企业的股票突然出现了大量卖单,引起了投资者的恐慌。
仅仅在几周之内,股市跌去了10%的市值。随着资本市场的枯竭,烧钱圈地的互联网企业难以为继。
这些数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在几个月内变得毫无价值。到2001年底,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纷纷倒闭,数万亿美元的投资全都打了水漂。
3. “9.11”恐怖袭击事件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遭到被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后倒塌,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也遭客机袭击导致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一时间,举世震惊。
美国股市休市了四个工作日,直到2001年9月17日才恢复,恢复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7.1%,标普500指数下跌5%。
仅仅5个交易日,股市缩水1.4万亿。
这一袭击造成的直接损失1780亿,间接损失不计其数。恐怖主义也成了全球经济的黑天鹅。
4. 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拥有25000名员工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债务高达6190亿美元。
10月全球股市市场缩水了10万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1年美国经济经历了短暂衰退后,美联储为了提供流动性,在一年半之内连续降息11次。
低利贷款燃起了普通群众——其中不乏缺乏稳定收入甚至没有收入的人——买房的冲动,进而推高了房价。
宽松的信贷环境加上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得高收益的次级按揭贷款成了新的投资沃土。
这还不够,银行家们采取了30-40倍杠杆投资次级贷,疯狂攫取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美联储提高利率、房价攀升至高点,2007年次贷危机浮出水面。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各国央行统一步调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美国政府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
这场次贷危机可以说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
2.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引起的?
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1,贸易收支连年逆差,赤字逐年上升
1990年起,泰国的外贸逆差逐年递增、经常项目赤字连年居高不下、外汇储备每年只减不增:1990年外贸逆差、经常项目赤字和外汇减少额分别为:74.94亿美元、72.82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到了1994年已分别增加到:92.68亿美元、82.22亿美元和41.75亿美元。
贸易赤字产生的原因
(1)产业结构原因
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后,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升级,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长受阻。
(2)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原因
冷战结束后,对美国战略地位下降,美国开始加强施加压力要求其开放市场,进口增加。
(3)泡沫经济膨胀
长期高增长和泡沫经济导致高消费倾向,进口剧增。
2,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取消资本管制(1992)
(1)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贸易逆变带来国际收支巨大压力,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2)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公众已经习惯了国民经济维持高速增长,为了取得选民信任,历届政府都极力维持经济高增长。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大量资金,在贸易收支逆差,维持经济高增长资金来源缺乏之时,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金不足。
开放资本市场造成的直接结果: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提供了炒作泰铢的条件。同时,国际游资大量涌入、进一步助长泡沫经济膨胀、导致外债剧增。
3,维持固定汇率制
泰国经济以出口导向未主,因此维持汇率的稳定极为重要。为了防止外汇风险,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泰国政府在实行名义上的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维持泰铢汇率稳定(钉住美元,将泰铢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维持在1:25的水平)
4,泰国外汇市场的隐患
(1)外汇市场平衡靠吸引国际资金维持,一旦有风吹草动,游资撤离,后果堪忧。所以需要保持大量外汇储备平抑外汇市场。
(2)短期外债剧增,政府须保留大量外汇储备偿还外债。泰国的外债从90年代开始急剧膨胀,1990年其外债为280亿美元,到了1996年已膨胀至9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仅1998年即将到期的短期外债就达400多亿美元,超过其全部的现有外汇储备。
(3)泰铢汇率不能自由浮动,不利于及时化解市场压力。
5,国际投机基金的炒作
国际投机基金看准泰铢贬值趋势和制度管理缺陷,有备而来,冲击泰铢,成为引发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投机基金的操作手法
a)悄悄买入大量外汇期货合约。
b)借入大量有贬值压力的货币(泰铢),在现汇市场买入外汇(美元),打压泰铢,制造市场恐慌心理,引发外汇大幅升值。
c)等外汇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对冲囤积的外汇期货合约,赚取投资利润。
过程:
第一阶段:
1,爆发: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2,扩散: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相继受到冲击,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盾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3,发展:10月下旬,港币受到冲击。同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新台币一天贬值3.46%。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至此,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烽烟再起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冲向世界
1998年8月初,港币遭受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行业,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与此同时,俄罗斯卢布也遭受攻击。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造成俄罗斯股市记录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直至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方告结束。
3.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引起的?
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1,贸易收支连年逆差,赤字逐年上升
1990年起,泰国的外贸逆差逐年递增、经常项目赤字连年居高不下、外汇储备每年只减不增:1990年外贸逆差、经常项目赤字和外汇减少额分别为:74.94亿美元、72.82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到了1994年已分别增加到:92.68亿美元、82.22亿美元和41.75亿美元。
贸易赤字产生的原因
(1)产业结构原因
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后,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升级,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长受阻。
(2)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原因
冷战结束后,对美国战略地位下降,美国开始加强施加压力要求其开放市场,进口增加。
(3)泡沫经济膨胀
长期高增长和泡沫经济导致高消费倾向,进口剧增。
2,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取消资本管制(1992)
(1)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贸易逆变带来国际收支巨大压力,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2)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公众已经习惯了国民经济维持高速增长,为了取得选民信任,历届政府都极力维持经济高增长。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大量资金,在贸易收支逆差,维持经济高增长资金来源缺乏之时,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金不足。
开放资本市场造成的直接结果: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提供了炒作泰铢的条件。同时,国际游资大量涌入、进一步助长泡沫经济膨胀、导致外债剧增。
3,维持固定汇率制
泰国经济以出口导向未主,因此维持汇率的稳定极为重要。为了防止外汇风险,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泰国政府在实行名义上的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维持泰铢汇率稳定(钉住美元,将泰铢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维持在1:25的水平)
4,泰国外汇市场的隐患
(1)外汇市场平衡靠吸引国际资金维持,一旦有风吹草动,游资撤离,后果堪忧。所以需要保持大量外汇储备平抑外汇市场。
(2)短期外债剧增,政府须保留大量外汇储备偿还外债。泰国的外债从90年代开始急剧膨胀,1990年其外债为280亿美元,到了1996年已膨胀至9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仅1998年即将到期的短期外债就达400多亿美元,超过其全部的现有外汇储备。
(3)泰铢汇率不能自由浮动,不利于及时化解市场压力。
5,国际投机基金的炒作
国际投机基金看准泰铢贬值趋势和制度管理缺陷,有备而来,冲击泰铢,成为引发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投机基金的操作手法
a)悄悄买入大量外汇期货合约。
b)借入大量有贬值压力的货币(泰铢),在现汇市场买入外汇(美元),打压泰铢,制造市场恐慌心理,引发外汇大幅升值。
c)等外汇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对冲囤积的外汇期货合约,赚取投资利润。
过程:
第一阶段:
1,爆发: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2,扩散: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相继受到冲击,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盾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3,发展:10月下旬,港币受到冲击。同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新台币一天贬值3.46%。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至此,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烽烟再起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冲向世界
1998年8月初,港币遭受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行业,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与此同时,俄罗斯卢布也遭受攻击。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造成俄罗斯股市记录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直至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方告结束。
4. 外汇黑天鹅事件近年来有哪些?
1. 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开始,一系列的货币贬值,东亚和东南亚金融都受到冲击。
这一次的黑天鹅事件从泰国泰铢贬值开始,在泰国政府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宣布当天泰铢就贬值了20%。这一危机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泰国外汇政策不当的因素,也有国际游资的冲击。
国际炒家横扫东南亚之后往东亚发展,每扫过一国,该国货币大幅贬值,马币林吉特、新加坡元、菲律宾比索、印尼盾等等无一幸免于难。
这场金融危机使得大部分东亚货币贬值38%、国际股市暴跌60%、多国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甚至政权更迭。
最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救援贷款,对东亚各国实施经济救援和干预,才阻止了这一危机。
2. 互联网泡沫破裂
互联网泡沫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呈指数级增长。
低利借款、廉价资产、市场过度自信和纯粹投机共同吹起了这次泡沫。
风险投资家们争先恐后地投资每一个互联网相关的企业。
这些企业烧钱圈地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们在几年内无法盈利,而投资者们却都忽略了这一基本面只顾盲目追捧,在这些企业上市第一天股价就可以翻三到四倍。
2000年3月10日,戴尔、思科这样领头企业的股票突然出现了大量卖单,引起了投资者的恐慌。
仅仅在几周之内,股市跌去了10%的市值。随着资本市场的枯竭,烧钱圈地的互联网企业难以为继。
这些数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在几个月内变得毫无价值。到2001年底,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纷纷倒闭,数万亿美元的投资全都打了水漂。
3. “9.11”恐怖袭击事件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遭到被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后倒塌,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也遭客机袭击导致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一时间,举世震惊。
美国股市休市了四个工作日,直到2001年9月17日才恢复,恢复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7.1%,标普500指数下跌5%。
仅仅5个交易日,股市缩水1.4万亿。
这一袭击造成的直接损失1780亿,间接损失不计其数。恐怖主义也成了全球经济的黑天鹅。
4. 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拥有25000名员工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债务高达6190亿美元。
10月全球股市市场缩水了10万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1年美国经济经历了短暂衰退后,美联储为了提供流动性,在一年半之内连续降息11次。
低利贷款燃起了普通群众——其中不乏缺乏稳定收入甚至没有收入的人——买房的冲动,进而推高了房价。
宽松的信贷环境加上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得高收益的次级按揭贷款成了新的投资沃土。
这还不够,银行家们采取了30-40倍杠杆投资次级贷,疯狂攫取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美联储提高利率、房价攀升至高点,2007年次贷危机浮出水面。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各国央行统一步调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美国政府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
这场次贷危机可以说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
5. 外汇黑天鹅事件近年来有哪些?
1. 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开始,一系列的货币贬值,东亚和东南亚金融都受到冲击。
这一次的黑天鹅事件从泰国泰铢贬值开始,在泰国政府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宣布当天泰铢就贬值了20%。这一危机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泰国外汇政策不当的因素,也有国际游资的冲击。
国际炒家横扫东南亚之后往东亚发展,每扫过一国,该国货币大幅贬值,马币林吉特、新加坡元、菲律宾比索、印尼盾等等无一幸免于难。
这场金融危机使得大部分东亚货币贬值38%、国际股市暴跌60%、多国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甚至政权更迭。
最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救援贷款,对东亚各国实施经济救援和干预,才阻止了这一危机。
2. 互联网泡沫破裂
互联网泡沫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呈指数级增长。
低利借款、廉价资产、市场过度自信和纯粹投机共同吹起了这次泡沫。
风险投资家们争先恐后地投资每一个互联网相关的企业。
这些企业烧钱圈地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们在几年内无法盈利,而投资者们却都忽略了这一基本面只顾盲目追捧,在这些企业上市第一天股价就可以翻三到四倍。
2000年3月10日,戴尔、思科这样领头企业的股票突然出现了大量卖单,引起了投资者的恐慌。
仅仅在几周之内,股市跌去了10%的市值。随着资本市场的枯竭,烧钱圈地的互联网企业难以为继。
这些数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在几个月内变得毫无价值。到2001年底,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纷纷倒闭,数万亿美元的投资全都打了水漂。
3. “9.11”恐怖袭击事件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遭到被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后倒塌,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也遭客机袭击导致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一时间,举世震惊。
美国股市休市了四个工作日,直到2001年9月17日才恢复,恢复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7.1%,标普500指数下跌5%。
仅仅5个交易日,股市缩水1.4万亿。
这一袭击造成的直接损失1780亿,间接损失不计其数。恐怖主义也成了全球经济的黑天鹅。
4. 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拥有25000名员工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债务高达6190亿美元。
10月全球股市市场缩水了10万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1年美国经济经历了短暂衰退后,美联储为了提供流动性,在一年半之内连续降息11次。
低利贷款燃起了普通群众——其中不乏缺乏稳定收入甚至没有收入的人——买房的冲动,进而推高了房价。
宽松的信贷环境加上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得高收益的次级按揭贷款成了新的投资沃土。
这还不够,银行家们采取了30-40倍杠杆投资次级贷,疯狂攫取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美联储提高利率、房价攀升至高点,2007年次贷危机浮出水面。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各国央行统一步调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美国政府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
这场次贷危机可以说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
6. 外汇黑天鹅事件近年来有哪些?
1. 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开始,一系列的货币贬值,东亚和东南亚金融都受到冲击。
这一次的黑天鹅事件从泰国泰铢贬值开始,在泰国政府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宣布当天泰铢就贬值了20%。这一危机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泰国外汇政策不当的因素,也有国际游资的冲击。
国际炒家横扫东南亚之后往东亚发展,每扫过一国,该国货币大幅贬值,马币林吉特、新加坡元、菲律宾比索、印尼盾等等无一幸免于难。
这场金融危机使得大部分东亚货币贬值38%、国际股市暴跌60%、多国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甚至政权更迭。
最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救援贷款,对东亚各国实施经济救援和干预,才阻止了这一危机。
2. 互联网泡沫破裂
互联网泡沫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呈指数级增长。
低利借款、廉价资产、市场过度自信和纯粹投机共同吹起了这次泡沫。
风险投资家们争先恐后地投资每一个互联网相关的企业。
这些企业烧钱圈地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们在几年内无法盈利,而投资者们却都忽略了这一基本面只顾盲目追捧,在这些企业上市第一天股价就可以翻三到四倍。
2000年3月10日,戴尔、思科这样领头企业的股票突然出现了大量卖单,引起了投资者的恐慌。
仅仅在几周之内,股市跌去了10%的市值。随着资本市场的枯竭,烧钱圈地的互联网企业难以为继。
这些数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在几个月内变得毫无价值。到2001年底,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纷纷倒闭,数万亿美元的投资全都打了水漂。
3. “9.11”恐怖袭击事件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遭到被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后倒塌,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也遭客机袭击导致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一时间,举世震惊。
美国股市休市了四个工作日,直到2001年9月17日才恢复,恢复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7.1%,标普500指数下跌5%。
仅仅5个交易日,股市缩水1.4万亿。
这一袭击造成的直接损失1780亿,间接损失不计其数。恐怖主义也成了全球经济的黑天鹅。
4. 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拥有25000名员工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债务高达6190亿美元。
10月全球股市市场缩水了10万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1年美国经济经历了短暂衰退后,美联储为了提供流动性,在一年半之内连续降息11次。
低利贷款燃起了普通群众——其中不乏缺乏稳定收入甚至没有收入的人——买房的冲动,进而推高了房价。
宽松的信贷环境加上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得高收益的次级按揭贷款成了新的投资沃土。
这还不够,银行家们采取了30-40倍杠杆投资次级贷,疯狂攫取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美联储提高利率、房价攀升至高点,2007年次贷危机浮出水面。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各国央行统一步调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美国政府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
这场次贷危机可以说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
7.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引起的?
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1,贸易收支连年逆差,赤字逐年上升
1990年起,泰国的外贸逆差逐年递增、经常项目赤字连年居高不下、外汇储备每年只减不增:1990年外贸逆差、经常项目赤字和外汇减少额分别为:74.94亿美元、72.82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到了1994年已分别增加到:92.68亿美元、82.22亿美元和41.75亿美元。
贸易赤字产生的原因
(1)产业结构原因
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后,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升级,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长受阻。
(2)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原因
冷战结束后,对美国战略地位下降,美国开始加强施加压力要求其开放市场,进口增加。
(3)泡沫经济膨胀
长期高增长和泡沫经济导致高消费倾向,进口剧增。
2,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取消资本管制(1992)
(1)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贸易逆变带来国际收支巨大压力,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2)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公众已经习惯了国民经济维持高速增长,为了取得选民信任,历届政府都极力维持经济高增长。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大量资金,在贸易收支逆差,维持经济高增长资金来源缺乏之时,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金不足。
开放资本市场造成的直接结果: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提供了炒作泰铢的条件。同时,国际游资大量涌入、进一步助长泡沫经济膨胀、导致外债剧增。
3,维持固定汇率制
泰国经济以出口导向未主,因此维持汇率的稳定极为重要。为了防止外汇风险,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泰国政府在实行名义上的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维持泰铢汇率稳定(钉住美元,将泰铢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维持在1:25的水平)
4,泰国外汇市场的隐患
(1)外汇市场平衡靠吸引国际资金维持,一旦有风吹草动,游资撤离,后果堪忧。所以需要保持大量外汇储备平抑外汇市场。
(2)短期外债剧增,政府须保留大量外汇储备偿还外债。泰国的外债从90年代开始急剧膨胀,1990年其外债为280亿美元,到了1996年已膨胀至9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仅1998年即将到期的短期外债就达400多亿美元,超过其全部的现有外汇储备。
(3)泰铢汇率不能自由浮动,不利于及时化解市场压力。
5,国际投机基金的炒作
国际投机基金看准泰铢贬值趋势和制度管理缺陷,有备而来,冲击泰铢,成为引发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投机基金的操作手法
a)悄悄买入大量外汇期货合约。
b)借入大量有贬值压力的货币(泰铢),在现汇市场买入外汇(美元),打压泰铢,制造市场恐慌心理,引发外汇大幅升值。
c)等外汇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对冲囤积的外汇期货合约,赚取投资利润。
过程:
第一阶段:
1,爆发: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2,扩散: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相继受到冲击,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盾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3,发展:10月下旬,港币受到冲击。同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新台币一天贬值3.46%。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至此,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烽烟再起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冲向世界
1998年8月初,港币遭受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行业,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与此同时,俄罗斯卢布也遭受攻击。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造成俄罗斯股市记录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直至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方告结束。
8.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引起的?
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1,贸易收支连年逆差,赤字逐年上升
1990年起,泰国的外贸逆差逐年递增、经常项目赤字连年居高不下、外汇储备每年只减不增:1990年外贸逆差、经常项目赤字和外汇减少额分别为:74.94亿美元、72.82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到了1994年已分别增加到:92.68亿美元、82.22亿美元和41.75亿美元。
贸易赤字产生的原因
(1)产业结构原因
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后,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升级,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长受阻。
(2)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原因
冷战结束后,对美国战略地位下降,美国开始加强施加压力要求其开放市场,进口增加。
(3)泡沫经济膨胀
长期高增长和泡沫经济导致高消费倾向,进口剧增。
2,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取消资本管制(1992)
(1)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贸易逆变带来国际收支巨大压力,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2)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公众已经习惯了国民经济维持高速增长,为了取得选民信任,历届政府都极力维持经济高增长。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大量资金,在贸易收支逆差,维持经济高增长资金来源缺乏之时,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金不足。
开放资本市场造成的直接结果: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提供了炒作泰铢的条件。同时,国际游资大量涌入、进一步助长泡沫经济膨胀、导致外债剧增。
3,维持固定汇率制
泰国经济以出口导向未主,因此维持汇率的稳定极为重要。为了防止外汇风险,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泰国政府在实行名义上的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维持泰铢汇率稳定(钉住美元,将泰铢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维持在1:25的水平)
4,泰国外汇市场的隐患
(1)外汇市场平衡靠吸引国际资金维持,一旦有风吹草动,游资撤离,后果堪忧。所以需要保持大量外汇储备平抑外汇市场。
(2)短期外债剧增,政府须保留大量外汇储备偿还外债。泰国的外债从90年代开始急剧膨胀,1990年其外债为280亿美元,到了1996年已膨胀至9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仅1998年即将到期的短期外债就达400多亿美元,超过其全部的现有外汇储备。
(3)泰铢汇率不能自由浮动,不利于及时化解市场压力。
5,国际投机基金的炒作
国际投机基金看准泰铢贬值趋势和制度管理缺陷,有备而来,冲击泰铢,成为引发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投机基金的操作手法
a)悄悄买入大量外汇期货合约。
b)借入大量有贬值压力的货币(泰铢),在现汇市场买入外汇(美元),打压泰铢,制造市场恐慌心理,引发外汇大幅升值。
c)等外汇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对冲囤积的外汇期货合约,赚取投资利润。
过程:
第一阶段:
1,爆发: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2,扩散: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相继受到冲击,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盾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3,发展:10月下旬,港币受到冲击。同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新台币一天贬值3.46%。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至此,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烽烟再起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冲向世界
1998年8月初,港币遭受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行业,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与此同时,俄罗斯卢布也遭受攻击。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造成俄罗斯股市记录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直至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方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