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使用大户中石油(中国石油的历史?)
1. 中国石油的历史?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和。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3. 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 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
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 中国石油的历史?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和。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3. 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 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
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3. 中国石油的历史?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和。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3. 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 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
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4. 中国石油的历史?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和。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3. 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 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
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5. 中石油财务叫什么?
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18日,是为满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财务发展战略,加强资金管理,由集团公司发起,19家油田成员企业参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公司目前股东单位2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出资金额27.75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5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出资金额26.66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49%。公司注册资本金54.41亿元(含1.2亿美元)。公司营业范围涵盖存款、贷款、结算、拆借、票据承兑贴现、担保等银行业务,拥有证券投资、结售汇、外汇交易等业务资格,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会员,中国证监会认可的首批IPO询价对象。
现任领导
总经理 兰云升
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梁萍
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王永发
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廖筱燕
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闫宏[1]
作用
作为集团公司内部最先设立的金融机构,公司坚持“依托集团,服务集团,奉献集团”的宗旨,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结算平台、筹融资平台、资金管理平台功能,集聚闲散资金,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效益,为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与支持。在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的支持帮助下,公司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结算量、资产、收入和利润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成为目前全国资产规模最大、业务品种最多、效益最好的财务公司之一。
6. 中石油财务叫什么?
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18日,是为满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财务发展战略,加强资金管理,由集团公司发起,19家油田成员企业参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公司目前股东单位2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出资金额27.75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5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出资金额26.66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49%。公司注册资本金54.41亿元(含1.2亿美元)。公司营业范围涵盖存款、贷款、结算、拆借、票据承兑贴现、担保等银行业务,拥有证券投资、结售汇、外汇交易等业务资格,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会员,中国证监会认可的首批IPO询价对象。
现任领导
总经理 兰云升
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梁萍
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王永发
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廖筱燕
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闫宏[1]
作用
作为集团公司内部最先设立的金融机构,公司坚持“依托集团,服务集团,奉献集团”的宗旨,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结算平台、筹融资平台、资金管理平台功能,集聚闲散资金,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效益,为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与支持。在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的支持帮助下,公司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结算量、资产、收入和利润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成为目前全国资产规模最大、业务品种最多、效益最好的财务公司之一。
7. 中石油财务叫什么?
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18日,是为满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财务发展战略,加强资金管理,由集团公司发起,19家油田成员企业参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公司目前股东单位2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出资金额27.75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5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出资金额26.66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49%。公司注册资本金54.41亿元(含1.2亿美元)。公司营业范围涵盖存款、贷款、结算、拆借、票据承兑贴现、担保等银行业务,拥有证券投资、结售汇、外汇交易等业务资格,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会员,中国证监会认可的首批IPO询价对象。
现任领导
总经理 兰云升
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梁萍
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王永发
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廖筱燕
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闫宏[1]
作用
作为集团公司内部最先设立的金融机构,公司坚持“依托集团,服务集团,奉献集团”的宗旨,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结算平台、筹融资平台、资金管理平台功能,集聚闲散资金,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效益,为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与支持。在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的支持帮助下,公司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结算量、资产、收入和利润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成为目前全国资产规模最大、业务品种最多、效益最好的财务公司之一。
8. 中直单位一般都有哪些?
一、国务院机关直属单位
主要包括:国税局、海关、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证监会地方监管局,审计署地方特派办,国家海洋局分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储备物资管理局、邮政管理局、民航局,河道管理局,等。
二、国有企业、高校、研究所
主要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分公司(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银行系统等)、教育部管理的高校,以及中科院、社科院管理的各研究所,电网公司,等。
三、驻地武装力量
主要包括:驻地部队、武警、海警,警备司令部、军分区、人武部,等。
四、其他单位
包括:央媒驻地媒体单位(比如新华社地方分社、人民日报地方报道站等)、消防,烟草专卖局,等
9. 中直单位一般都有哪些?
一、国务院机关直属单位
主要包括:国税局、海关、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证监会地方监管局,审计署地方特派办,国家海洋局分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储备物资管理局、邮政管理局、民航局,河道管理局,等。
二、国有企业、高校、研究所
主要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分公司(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银行系统等)、教育部管理的高校,以及中科院、社科院管理的各研究所,电网公司,等。
三、驻地武装力量
主要包括:驻地部队、武警、海警,警备司令部、军分区、人武部,等。
四、其他单位
包括:央媒驻地媒体单位(比如新华社地方分社、人民日报地方报道站等)、消防,烟草专卖局,等
10. 中直单位一般都有哪些?
一、国务院机关直属单位
主要包括:国税局、海关、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证监会地方监管局,审计署地方特派办,国家海洋局分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储备物资管理局、邮政管理局、民航局,河道管理局,等。
二、国有企业、高校、研究所
主要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分公司(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银行系统等)、教育部管理的高校,以及中科院、社科院管理的各研究所,电网公司,等。
三、驻地武装力量
主要包括:驻地部队、武警、海警,警备司令部、军分区、人武部,等。
四、其他单位
包括:央媒驻地媒体单位(比如新华社地方分社、人民日报地方报道站等)、消防,烟草专卖局,等
11. 中石油财务叫什么?
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18日,是为满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财务发展战略,加强资金管理,由集团公司发起,19家油田成员企业参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公司目前股东单位2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出资金额27.75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5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出资金额26.66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49%。公司注册资本金54.41亿元(含1.2亿美元)。公司营业范围涵盖存款、贷款、结算、拆借、票据承兑贴现、担保等银行业务,拥有证券投资、结售汇、外汇交易等业务资格,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会员,中国证监会认可的首批IPO询价对象。
现任领导
总经理 兰云升
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梁萍
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王永发
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廖筱燕
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闫宏[1]
作用
作为集团公司内部最先设立的金融机构,公司坚持“依托集团,服务集团,奉献集团”的宗旨,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结算平台、筹融资平台、资金管理平台功能,集聚闲散资金,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效益,为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与支持。在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的支持帮助下,公司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结算量、资产、收入和利润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成为目前全国资产规模最大、业务品种最多、效益最好的财务公司之一。
12. 中直单位一般都有哪些?
一、国务院机关直属单位
主要包括:国税局、海关、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证监会地方监管局,审计署地方特派办,国家海洋局分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储备物资管理局、邮政管理局、民航局,河道管理局,等。
二、国有企业、高校、研究所
主要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分公司(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银行系统等)、教育部管理的高校,以及中科院、社科院管理的各研究所,电网公司,等。
三、驻地武装力量
主要包括:驻地部队、武警、海警,警备司令部、军分区、人武部,等。
四、其他单位
包括:央媒驻地媒体单位(比如新华社地方分社、人民日报地方报道站等)、消防,烟草专卖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