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归纳(基金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归纳总结)
一、诫子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任蜀国丞相。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诫:告诫、劝勉。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 fú ) 淫慢( yín ) 励精( lì )
险躁( zào ) 遂成( suì ) 穷庐( lú )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夫君子之行(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
2.静以修身(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
3.非淡泊无以明志(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4.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 )
5.非志无以成学( 立志 )
6.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轻薄;治:修养 )
7.非学无以广才( 使……广博,增长 )
8.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
9.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
10.意与日去 ( 消失 )
11.将复何及( 又 )
12.诫子书( 诫:告诫、劝勉;书: 书信 )
四、字词归纳:
1.一词多义
(1)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3)以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五、朗读停顿: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
2.非 淡 泊/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3.非 学/无 以 广 才,非 志/无 以 成 学。
4.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则 不 能/治 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有才德的人的德行,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成功。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6.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只能悲哀地守着陋室,(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二、插秧歌知识点归纳整理?
《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三、化学基础知识归纳整理大全?
1. 核磁共振仪:有机物中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种类;
2. 红外光谱仪:主要测定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种类;
3. 紫外光谱仪:有机物中的共轭结构(主要指苯环);
4. 质谱仪: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测定结构也有一定的帮助;
5.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仪:测定物质的的金属元素,也可测定非金属元素;
6. 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物质的成分以含量,重点是测反应速率;
7. 色谱分析仪: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比的不同,对物质进行分离,主要分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近的物质,纸层析就是其中的一种;
8. 李比希燃烧法:测定有机物中C、H、O、N、Cl的有无及含量,CO2、H2O、N2、HCl;
9. 铜丝燃烧法:测定有机物中是否含卤素,火焰为绿色说明含有卤素;
10. 钠熔法:测定有机物是否含有X、N、S,NaX、Na2S、NaCN;
11. 元素分析仪:测定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12. 扫面隧道显微镜:观察、操纵物质表面的原子和分子;
02
化学史
1. 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2. 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基础上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
3.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核+电子”模型;
4. 波尔:在量子力学基础上提出轨道模型;
5. 舍勒:发现氯气;
6. 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7.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03
材料及成分
1. 火棉:纤维素与硝酸完全酯化的产物;
2. 胶棉:纤维素与硝酸不完全酯化的产物;
3. 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黏胶纤维、铜氨纤维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4. 醋酸纤维:纤维素与醋酸酐酯化后的产物;
5. 光导纤维:成分为SiO2,全反射原理;
6. Al2O3:人造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
7. SiO2:硅石、玻璃、石英、玛瑙、光纤的主要成分;
8. 硅酸盐:水泥、陶器、瓷器、琉璃的主要成分;
9.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碳化硼陶瓷、光纤等;
具有耐高温、强度大的特性,还具有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生物功能;
10.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
11. 新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膜、尿不湿、隐形眼镜、人造关节、心脏补片、液晶材料等;
12.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04
能源问题
1. 石油: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
2. 煤:主要成分是碳
煤的干馏、气化、液化都是化学变化;
3. 生物质能:通过光合作用,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
木材、森林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植物、动物粪便、沼气等;
4.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核能;
05
环境问题与食品安全
1. 臭氧层空洞: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导致臭氧减少;
2. 温室效应:大气中CO2、CH4增多,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3. 光化学烟雾:NxOy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有毒气体;
4. 赤潮:海水富营养化;
5. 水华:淡水富营养化;
6. 酸雨:pH<5.6;
7. 室内污染:HCHO、苯、放射性氡、电磁辐射;
8. PM2.5:直径≤2.5μm(2.5×10-6m)能在空中长时间悬浮,颗粒小,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有害有毒物质(如金属、微生物);
雾霾天气的形成于部分颗粒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有关
9. 非法食品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硼酸、荧光增白剂、瘦肉精、工业明胶;
10. 腌制食品: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具有致癌性;
11. 地沟油:地沟油中有黄曲霉素,具有致癌性;可以制肥皂盒生物柴油;
12.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及其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绿色化学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的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
06
糖 类
1. 单糖:
丙糖:甘油醛(最简单的糖)CH2(OH)CH(OH)CHO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己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
2. 二糖:
3. 多糖:
①淀粉(C6H10O5)n和纤维素(C6H10O5)n,n值是一个区间,故两者不是同分异构体,都是混合物;
②判断淀粉水解程度的方法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a.尚未水解:必须先加NaOH中和硫酸,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无砖红色沉淀;
b.完全水解:加入碘水,不呈蓝色
c.取两份,一份加入碘水呈蓝色;一份加入NaoH中中和硫酸后,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有砖红色沉淀
③人体中无纤维素酶,不能消化纤维素,多吃含纤维素食物可促进肠道蠕动;
07
氨基酸和蛋白质
1. α-氨基酸: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上
天然蛋白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
2. 两性:-NH2具有碱性,-COOH具有酸性
固体氨基酸主要以内盐形式存在,所以具有较高的熔沸点,且难溶于有机溶剂;
两个不同的氨基酸缩合形成二肽,有四种不同的产物(两个自身,两个交叉);
3. 分离:当氨基酸以两性离子存在于溶液中时,其溶解度最小,而不同的氨基酸出现这种情况的pH各不相同,故可利用此差异,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来分离氨基酸;
4. 盐析:许多蛋白质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溶于水形成胶体;
在浓度较高的低盐金属盐(Na2SO4)或铵盐中,能破坏胶体结构而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成沉淀析出,析出的蛋白质仍具有生物活性;
5. 变质:
①重金属盐、强酸、强碱、甲醛、酒精等可使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析出的蛋白质不再溶于水;
②当人体误食重金属盐时,可喝大量的牛奶、豆奶、鸡蛋清来解毒;
③酒精消毒是破坏了病毒的蛋白质活性而杀死病毒;
6. 颜色反应:
①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玫瑰紫色;
②含苯环的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生成黄色物质;
③氨基酸遇茚三酮呈紫色;
7. 氢键存在:
①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②DNA双螺旋结构,AT之间两条,CG之间三条;
08
油 脂
1. 油脂不是高分子,是由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类;
2. 油: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常温液态,如豆油、花生油;能使溴水退色;不能从溴水中萃取溴单质;
3. 脂肪: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常温固态,如猪油、牛油油;
4. 皂化反应:油脂与碱反应生成甘油与高级脂肪酸钠;
5. 油脂硬化: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与氢气反应生成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6. 油脂和矿物油不是同一物质,矿物油是烃类;
7. 天然的油脂都是混合物;
8. 硬水中有较多的Mg2+、Ca2+,会生成不溶于水的(C17H35COO)2Mg和(C17H35COO)2Ca,使肥皂的消耗量增加,故不宜在硬水中使用肥皂;
9. 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中的双键会被空气氧化而变质;
10. 地沟油和人造奶油都是油脂;
09
化学中的不一定
1. 原子核不一定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的同位素(11H)中只有一个质子。
2.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HMnO4的酸酐,是金属氧化物。
3.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都不能与碱反应,是不成盐氧化物。
4.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5. 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如苯酚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酚类,不属于酸。
6.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与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二者混合所得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7. 晶体中含有阳离子不一定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而无阴离子。
8. 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金刚石→石墨,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因反应前后均为单质,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9. 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离子。如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其中不含金属离子。
10. 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硝酸,但不是硝酸的酸酐,硝酸的酸酐是N2O5,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碱—NaOH,但它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是过氧化物。
11. pH=7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只有在常温时水的离子积是1×10-14,此时pH=7的溶液才是中性。
12. 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试纸用蒸馏水湿润,测得溶液的pH不一定有误差。
13. 分子晶体中不一定含有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不含共价键。
14.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是SO2,如Cl2、O3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5. 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如Fe3+可被还原为Fe2+。
16. 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不一定被还原。如2H2O=2H2↑+O2↑,氢元素被还原而氧元素被氧化。
17. 强氧化物与强还原剂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浓硫酸是常见的强氧化剂,氢气是常见的还原剂,但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因二者不发生反应。
18.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很容易发生,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不能发生。如碳与氧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须点燃;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在常温下很容易发生。
19. 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如AlO2-、MnO4-。
20. 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元素不一定是非金属元素。如周期表中ⅣA、ⅤA、ⅥA中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均多于4个。
21. 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不一定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如HCO3-、HS-等离子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
22.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不一定越高。一般情况下该结论是正确的,但因H2O、HF、NH3等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熔沸点均比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高。
23. 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晶体不一定属于分子晶体。如NH4Cl属于离子晶体。
24. 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如CCl4、CO2等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25. 铁与强氧化性酸反应不一定生成三价铁的化合物。铁与浓硫酸、硝酸等反应,若铁过量则生成亚铁离子。
26. 强电解质不一定导电;一般强电解质的晶体不导电;
27. 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不一定强于弱电解质;与溶度有关;
28. 失去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不一定强。如稀有气体原子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
四、石钟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石钟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
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
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
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
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
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
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
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
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
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
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
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
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
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
二、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暮)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微风鼓浪(振动)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
2、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
3、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
4、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
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5、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③水何澹澹(多么)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
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四、词类活用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
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
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
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
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
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②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
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五、小学小古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六、中药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一、中药的概念
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典籍为“本草学”。
七、热工基础知识点整理?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简称。其中工程热力学主要是研究热力学机械的效率和热力学工质参与的能量转换在工程上的应用,如将热力学能转化成机械能推动动力机械做功以及其效率的学科,再如,空调将机械能转化成热力学能等;而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的一门学科,如反应堆的导热,对流换热,辐射能的传递等。
八、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最全?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二部分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享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描写方法
1. 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描写
3.动作猫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四、环境描写方法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九、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首尾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综合概括主要段落大意(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分析时代背景。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概括段意
1.摘句法: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如1记叙:人+时地十做法+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景物+特征。
例如:议论: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或论据)十从什么角度(方面)十论证了什么观点。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四部分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
1.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2.论点位置:①标题;②文章开头; ③结尾;④中间。
3.总结论点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论据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明确文章论题,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论断性的语句,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语句。
二、论据
1.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2.归纳论据的要点:人+做法(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摆事实):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讲道理):科学准确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讲道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讲道理):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眺周幽反弓虽,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更鲜明生动地证明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第五部分散文阅读
(一)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一、各类散文的特点
1.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哲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
5.写人散文: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表现手法常用术语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种感情。
(4)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6)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3.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3)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4)过渡照应:承上启下。
(5)以小见大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8)欲扬先抑
(9)虚实结合
(10)伏笔
(11)照应
(12)悬念
4.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人微: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此外,还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诗情画
九、家居整理归纳?
家居收纳与整理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定一个计划,一天整理一处,这样工作量更小,思路也更清晰,特别是在整理小物件的时候需要更加细致
十、2021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归纳?
2021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整理归纳:1787年美国宪法。1787年,美国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
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各司其职。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