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电大2012审计案例分析注册会计师林琳在对A公司存货项目的相关内控制度进行研究评价后,发现贵公司存在
一、福建电大2012审计案例分析注册会计师林琳在对A公司存货项目的相关内控制度进行研究评价后,发现贵公司存在
答:针对情况(1),注册会计师林琳应要求贵公司对期末存货进行重盘,审计人员适当抽点;
针对情况(2),注册会计师林琳应向红特公司函证代管的甲材料;
针对情况(3),注册会计师林琳应对期末存货进行截止测试;
针对情况(4),注册会计师林琳应采取询问管理当局、函证、进行截止测试等程序。
1.对主要和有疑问的存货进行抽盘
2.向红特公司索取明细表
3.如已销产品未进行会计处理,产成品实际库存会小于账面库存,通过抽查可发现;收款未进行会计处理,货币资金应实际大于账面,通过现金盘点、核对银行对账单可发现
4.公司将明光公司存放在仓库中的乙材料计入公司存货,通过盘点,会出现实际库存大于账面库存
1、实地盘点
2、检查托管材料的账目、并到记载的存放地进行实地盘点核对,是否帐实相符
3、检查存货进发存的清单,抽查,核对各比进发存的操作是否有对应的账务处理。
4、盘点,是否存在吧托管材料进入自身存货的情况,检查各类存货的进货清单以及发票
二、st盈方什么时候复牌
许多小伙伴一遇到股票停牌的时候就很慌,非常担心自己买的股票有什么不测,从而影响自己的收益。其实我想说股票停牌不用这么慌张,至于为什么,大家往下看就知道了!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机构精选的牛股榜单大公开,教你快速选股:
【绝密】机构推荐的牛股名单泄露,限时速领!!
一、股票前加个st是什么意思?
st就是“特别处理”的意滑神羡思,瞎纯这是针对那些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出台的政策。
如果有股票的名字前加上ST, 就是给市场一个警示,这只股票存在投资风险,起到一个警告作用,但这种股票风险大收益也大。
如果加上*ST那么就是该股票有退市风险,如果公司向证监会交的财务报表,连续3年亏损,就有退市的风险。
这就可以看出,了解股市动态,掌握市场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只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刻获取股市最新消息:
股市资讯每日播报,建议收藏!
二、盈方停牌后多久可以复牌?
临时停牌的情况包括有权证首次盘中临时停牌,停牌时间为60分钟,其他证券首次盘中临时停牌30分钟,首次停牌时间超过收盘时间的,在当日收盘前5分钟复牌,第二次盘中临时停牌时间持续到当日收盘前5分钟。
但如果是连续停牌的情况下,股票的复牌是不固定的,有的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在一年以上,而且,如果根据规定连续停牌时间超过5个月的,必须一周发布一次相关的事项进展公告。
最近,我总是听说有不少小伙伴苦恼于如何判断手中持有的股票行情如何,这里建议大信拍家速度做个诊股,别再错过止损时机了,免费的诊股渠道点此,给你看中的股票一个深度体检:
【免费】输入股票代码立马获取报告
应答时间:,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没有查到复牌日期,请原谅!
三、中航油案例, 从内控角度分析?
二、原因分析
(一)控制环境失效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内控的核心。中航油事件正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事实先于规则”,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期货交易上的客观写照。中国证监会的监管人士向媒体透露了这样一个经过:中国航油(新加坡)在2001年上市后并没有向证监会申请海外期货交易执照,后来证监会看到其招股书有期货交易一项,才主动为其补报材料。中航油用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身份为掩护同国内监管部门展开博弈,倚仗节节上升的市场业绩换取控股方航油集团的沉默,从而进入期货和期权业务;而监管方对此不仅没有追究到底,还放任其“先斩后奏”的行为,直至投机和亏损的真实发生。而中航油的董事会更是形同虚设,普华永道对公司董事会成员、管理层、经手交易员进行详细问询,出具了详细的调查报告。透过当事人之口,中航油(新加坡)这家一度被认为是“样板”的海外国企,内控混乱不堪、主事人不堪其任、治理结构阙如纸上谈兵。
(二)风险意识薄弱
中航油内部的《风险管理手册》设计完善,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合在一起,全盘监控。但是自2003年开始,中国航油的澳大利亚籍贸易员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而在3月28日获悉580万美元的亏损后,陈久霖本人同意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Cindy Chong和交易员Gerard Rigby提出的展期方案。这样,陈久霖亲自否定了由他本人所提议拟定的“当任何一笔交易的亏损额达到50万美元,立即平仓止损”的风险管理条例,也无异于对手下“先斩后奏”的做法给予了事实上的认可。
(三)信息系统失真
中航油(新加坡)通过做假账欺骗上级。在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份的财务统计报表上,新加坡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好。但实际上,2004年6月,中航油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但在财务账面上没有任何显示。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这么大的一个漏洞就被陈久霖以做假账的方式瞒天过海般的掩盖了这么久,以至于事情的发生毫无征兆。
(四)管理失控,监督虚无
中航油(新加坡)董事兼中航油集团资产与财务管理部负责人李永吉身,没有审阅过公司年报。其次,即使李永吉想审阅年报,也有困难。因为身为海外上市公司董事,他英语不好,所以不能从财务报表中发现公司已经开始从事期权交易。荚长斌兼任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及中航油集团总裁。他强调,由于中航油集团并没有其他子公司在中国以外上市,所以董事的职责对他而言是不熟悉的。他指出,直到2004年11月30日,董事会一直都没有对陈久霖有“真正的”管辖权。与李永吉一样,荚长斌声称,语言障碍使得他对中航油(新加坡)缺乏了解和监管,而且,尽管身为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他的财务信息却来自位于北京的中航油集团财务部。同时,由于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缺乏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内部审计平时形同虚设,这种监管等于没有。在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失效、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功能虚化、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中航油的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三、思考
中航油事件给大型国有企业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企业的重视。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失败,更是引发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新思考:
(一)必须健全管理机构,理清管理职责。
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经营管理者实质上拥有了企业控制权,由此管理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评价自己,势必产生滥用职权、牟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如何实现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是企业日常监督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受到保护。
(二)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是控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企业要在整个组织内部制定协调一致的目标,找出企业关键性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设置关键控制点。由于有限的管理资源和可观的控制成本,使得企业的精力不能放在所有的细枝末节上,所以,就要求董事会和管理层特别重视可能发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且将风险管理作为内控的最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决策者判断、控制和驾驭风险的能力。
(三)应从关注内控建立转向内控运行和评价。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设计内控时,也是花了相当大精力的,但在如何保证实施制度方面,却缺乏应有的措施。因此,内控必须要有一个监督机制来促使它的执行。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本身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同时又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公司的内部审计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任何重要的审计决策都经董事会批准。这既保证了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又保证了其权威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内审部门通过对内控的审查和评价,可以从中找出控制薄弱点,发现内部控制不尽完善和执行无力之处,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以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执行。
(四)内控的对象应从基层转向高管。
中航油事件的致命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权力过大,缺乏对个人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管,使得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得不到执行。一个表面看起来制度规章明确、组织健全、人员齐备、技术先进的内控或风险管理体系,其在实际运行中能否有效管理风险和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关键在于高层领导在这个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不仅因为他们是内控的首要责任主体和最基础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绝对权力,所以高层领导必须纳入到以相互检查和权力制衡为基本原则的整个内控体系中,成为控制和约束的重要对象。否则,高层领导将具有超越内控约束的特殊权力,从而导致整个内控或风险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从根本上丧失有效性。
企业风险量化上和风险意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