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分型的指标公式(缠论底分型确认成立的方法是什么?)
1. 缠论底分型确认成立的方法是什么?
A、买卖在分型成立的当天,而不是完全形成后
a、针对前一天高点(一般为第一类买卖点),当天冲高不成时卖出(一般为第二类买卖点)
b、等待分型完全成立,观察小级别走势是否出现盘整背驰,是否跌破5日线
c、若有盘整背驰,且没有有效跌破5日线,坚决回补
d、若没有盘整背驰,则待跌落5日线后出现盘整背驰,再回补
e、如果顶分型包含小级别走势产生第三类卖点,则一定生成新笔,则等待底分型出现时再回补
2. 缠论基础知识讲解?
分型:顶分型,低分型,笔:不含包含的五根K线,线段:三笔构成,中枢:三个线段共同经过的部分。
3. 缠论节奏最高的境界?
顶底分型中枢结构,大小级别分解烂熟于心,1234类1234买卖预判准确,走势终将完美!
4. 缠论底分型确认成立的方法是什么?
A、买卖在分型成立的当天,而不是完全形成后
a、针对前一天高点(一般为第一类买卖点),当天冲高不成时卖出(一般为第二类买卖点)
b、等待分型完全成立,观察小级别走势是否出现盘整背驰,是否跌破5日线
c、若有盘整背驰,且没有有效跌破5日线,坚决回补
d、若没有盘整背驰,则待跌落5日线后出现盘整背驰,再回补
e、如果顶分型包含小级别走势产生第三类卖点,则一定生成新笔,则等待底分型出现时再回补
5. 缠论节奏最高的境界?
顶底分型中枢结构,大小级别分解烂熟于心,1234类1234买卖预判准确,走势终将完美!
6. 缠论节奏最高的境界?
顶底分型中枢结构,大小级别分解烂熟于心,1234类1234买卖预判准确,走势终将完美!
7. 缠论基础知识讲解?
分型:顶分型,低分型,笔:不含包含的五根K线,线段:三笔构成,中枢:三个线段共同经过的部分。
8. 缠论中3k重叠与分型的关系?
3k重叠基本上对应着次一级别的中枢,比如日线的3根K线重叠基本上在30分钟图上,就是一个30分钟级中枢的结构。而分型分几种情况;例如,趋势中未形成笔的分型多数是次级别的三买或三卖,形成笔的基本上就是次级走势的转折处。所以,如果非要给3k重叠与分型定个关系,可以不太严谨的说就是买卖点和中枢的关系。
9. 缠论推笔定义?
缠论推笔是指顶底分型之间的连线。顶底分型在经过包含处理之后,不允许共用K线,顶分型中最高K线和底分型的最低K线之间(不包括这两K线),不考虑包含关系,至少有3根(包括3根)以上K线,形成顶底的k线不能互相包含。
10. 缠论十大精髓排名?
缠论是基于数学模型的,因此多数情况下不是概率,而是必然、规律,使用缠论要使用它必然的内容。
缠论不是理论,是市场必然的规律,缠师不是发明者,而是发现者。
缠论四大要素:结构、力度、完美度、级别,这四点结合大级别的分型,以及基于小级别三类买点,加上线段的止损设计,就是我的交易模型。
有人说,笔、分型没有用,那是没懂没实践过,线段的打破就是最好的止损,这些都是精华。
缠论不在于把一百多章都背下来,而在于形成自己简单的交易模型,越简单越有效。
用缠论可以在商品期货天天实现盈利。
11. 缠论中的一笔是什么?
缠论中的一笔,是指某级别K线中,两个相邻的顶底分型之间,经过彻底的包含关系处理后的至少5根同向K线的连线。从顶分型到底分型称为下降一笔,从底分型到顶分型称为上升一笔。
根据笔的定义,于是就有了年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季线级别,季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月线级别,月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周线级别,周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日线级别,日线级别的次级别是30分钟级别,30分钟级别的次级别是5分钟级别,5分钟级别的次级别是1分钟级别(说明:严格意义上说,一年只有四季,也就是一根年K线最多只能分出没有包含关系的4根季K线,所以“年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季线级别”的提法是不严谨的。
同理,“季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月线级别,月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周线级别”的提法也是不严谨的。为了表示对禅师的尊重,我们沿用禅师的级别划分方法。另外,禅师指出了最低级别是每笔交易,但考虑到软件实际情况和工作量,禅师将最低级别定义为1分钟)。
12. 缠论中的一笔是什么?
缠论中的一笔,是指某级别K线中,两个相邻的顶底分型之间,经过彻底的包含关系处理后的至少5根同向K线的连线。从顶分型到底分型称为下降一笔,从底分型到顶分型称为上升一笔。
根据笔的定义,于是就有了年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季线级别,季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月线级别,月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周线级别,周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日线级别,日线级别的次级别是30分钟级别,30分钟级别的次级别是5分钟级别,5分钟级别的次级别是1分钟级别(说明:严格意义上说,一年只有四季,也就是一根年K线最多只能分出没有包含关系的4根季K线,所以“年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季线级别”的提法是不严谨的。
同理,“季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月线级别,月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周线级别”的提法也是不严谨的。为了表示对禅师的尊重,我们沿用禅师的级别划分方法。另外,禅师指出了最低级别是每笔交易,但考虑到软件实际情况和工作量,禅师将最低级别定义为1分钟)。
13. 缠论中3k重叠与分型的关系?
3k重叠基本上对应着次一级别的中枢,比如日线的3根K线重叠基本上在30分钟图上,就是一个30分钟级中枢的结构。而分型分几种情况;例如,趋势中未形成笔的分型多数是次级别的三买或三卖,形成笔的基本上就是次级走势的转折处。所以,如果非要给3k重叠与分型定个关系,可以不太严谨的说就是买卖点和中枢的关系。
14. 缠论十大精髓排名?
缠论是基于数学模型的,因此多数情况下不是概率,而是必然、规律,使用缠论要使用它必然的内容。
缠论不是理论,是市场必然的规律,缠师不是发明者,而是发现者。
缠论四大要素:结构、力度、完美度、级别,这四点结合大级别的分型,以及基于小级别三类买点,加上线段的止损设计,就是我的交易模型。
有人说,笔、分型没有用,那是没懂没实践过,线段的打破就是最好的止损,这些都是精华。
缠论不在于把一百多章都背下来,而在于形成自己简单的交易模型,越简单越有效。
用缠论可以在商品期货天天实现盈利。
15. 缠论推导笔和分型笔的区别?
缠论推导笔:即为“缠论推导严格笔”,它是建立在缠论严格笔的基础上,结合蜡烛图技术(多空博弈的力量)再进行一次严格的定义。
缠论推导严格笔的严格性,定义的严谨性保证了每一笔的成立更有力度,更能释放市场情绪,比如向上笔更能释放多头的力量,而向下笔更能释放空头的力量。
分型笔:又分为“顶分型和底分型”,经过处理后而形成的顶分型与底分型,用直线L连接顶分型的最高点,底分型的最低点,这条直线L就是笔。
16. 缠论十大精髓排名?
缠论是基于数学模型的,因此多数情况下不是概率,而是必然、规律,使用缠论要使用它必然的内容。
缠论不是理论,是市场必然的规律,缠师不是发明者,而是发现者。
缠论四大要素:结构、力度、完美度、级别,这四点结合大级别的分型,以及基于小级别三类买点,加上线段的止损设计,就是我的交易模型。
有人说,笔、分型没有用,那是没懂没实践过,线段的打破就是最好的止损,这些都是精华。
缠论不在于把一百多章都背下来,而在于形成自己简单的交易模型,越简单越有效。
用缠论可以在商品期货天天实现盈利。
17. 缠论推笔定义?
缠论推笔是指顶底分型之间的连线。顶底分型在经过包含处理之后,不允许共用K线,顶分型中最高K线和底分型的最低K线之间(不包括这两K线),不考虑包含关系,至少有3根(包括3根)以上K线,形成顶底的k线不能互相包含。
18. 缠论推笔定义?
缠论推笔是指顶底分型之间的连线。顶底分型在经过包含处理之后,不允许共用K线,顶分型中最高K线和底分型的最低K线之间(不包括这两K线),不考虑包含关系,至少有3根(包括3根)以上K线,形成顶底的k线不能互相包含。
19. 缠论中3k重叠与分型的关系?
3k重叠基本上对应着次一级别的中枢,比如日线的3根K线重叠基本上在30分钟图上,就是一个30分钟级中枢的结构。而分型分几种情况;例如,趋势中未形成笔的分型多数是次级别的三买或三卖,形成笔的基本上就是次级走势的转折处。所以,如果非要给3k重叠与分型定个关系,可以不太严谨的说就是买卖点和中枢的关系。
20. 缠论基础知识讲解?
分型:顶分型,低分型,笔:不含包含的五根K线,线段:三笔构成,中枢:三个线段共同经过的部分。
21. 缠论推导笔和分型笔的区别?
缠论推导笔:即为“缠论推导严格笔”,它是建立在缠论严格笔的基础上,结合蜡烛图技术(多空博弈的力量)再进行一次严格的定义。
缠论推导严格笔的严格性,定义的严谨性保证了每一笔的成立更有力度,更能释放市场情绪,比如向上笔更能释放多头的力量,而向下笔更能释放空头的力量。
分型笔:又分为“顶分型和底分型”,经过处理后而形成的顶分型与底分型,用直线L连接顶分型的最高点,底分型的最低点,这条直线L就是笔。
22. 缠论中的一笔是什么?
缠论中的一笔,是指某级别K线中,两个相邻的顶底分型之间,经过彻底的包含关系处理后的至少5根同向K线的连线。从顶分型到底分型称为下降一笔,从底分型到顶分型称为上升一笔。
根据笔的定义,于是就有了年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季线级别,季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月线级别,月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周线级别,周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日线级别,日线级别的次级别是30分钟级别,30分钟级别的次级别是5分钟级别,5分钟级别的次级别是1分钟级别(说明:严格意义上说,一年只有四季,也就是一根年K线最多只能分出没有包含关系的4根季K线,所以“年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季线级别”的提法是不严谨的。
同理,“季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月线级别,月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周线级别”的提法也是不严谨的。为了表示对禅师的尊重,我们沿用禅师的级别划分方法。另外,禅师指出了最低级别是每笔交易,但考虑到软件实际情况和工作量,禅师将最低级别定义为1分钟)。
23. 缠论十大精髓排名?
缠论是基于数学模型的,因此多数情况下不是概率,而是必然、规律,使用缠论要使用它必然的内容。
缠论不是理论,是市场必然的规律,缠师不是发明者,而是发现者。
缠论四大要素:结构、力度、完美度、级别,这四点结合大级别的分型,以及基于小级别三类买点,加上线段的止损设计,就是我的交易模型。
有人说,笔、分型没有用,那是没懂没实践过,线段的打破就是最好的止损,这些都是精华。
缠论不在于把一百多章都背下来,而在于形成自己简单的交易模型,越简单越有效。
用缠论可以在商品期货天天实现盈利。
24. 缠论推笔定义?
缠论推笔是指顶底分型之间的连线。顶底分型在经过包含处理之后,不允许共用K线,顶分型中最高K线和底分型的最低K线之间(不包括这两K线),不考虑包含关系,至少有3根(包括3根)以上K线,形成顶底的k线不能互相包含。
25. 缠论基础知识讲解?
分型:顶分型,低分型,笔:不含包含的五根K线,线段:三笔构成,中枢:三个线段共同经过的部分。
26. 缠论底分型确认成立的方法是什么?
A、买卖在分型成立的当天,而不是完全形成后
a、针对前一天高点(一般为第一类买卖点),当天冲高不成时卖出(一般为第二类买卖点)
b、等待分型完全成立,观察小级别走势是否出现盘整背驰,是否跌破5日线
c、若有盘整背驰,且没有有效跌破5日线,坚决回补
d、若没有盘整背驰,则待跌落5日线后出现盘整背驰,再回补
e、如果顶分型包含小级别走势产生第三类卖点,则一定生成新笔,则等待底分型出现时再回补
27. 缠论推导笔和分型笔的区别?
缠论推导笔:即为“缠论推导严格笔”,它是建立在缠论严格笔的基础上,结合蜡烛图技术(多空博弈的力量)再进行一次严格的定义。
缠论推导严格笔的严格性,定义的严谨性保证了每一笔的成立更有力度,更能释放市场情绪,比如向上笔更能释放多头的力量,而向下笔更能释放空头的力量。
分型笔:又分为“顶分型和底分型”,经过处理后而形成的顶分型与底分型,用直线L连接顶分型的最高点,底分型的最低点,这条直线L就是笔。
28. 缠论底分型确认成立的方法是什么?
A、买卖在分型成立的当天,而不是完全形成后
a、针对前一天高点(一般为第一类买卖点),当天冲高不成时卖出(一般为第二类买卖点)
b、等待分型完全成立,观察小级别走势是否出现盘整背驰,是否跌破5日线
c、若有盘整背驰,且没有有效跌破5日线,坚决回补
d、若没有盘整背驰,则待跌落5日线后出现盘整背驰,再回补
e、如果顶分型包含小级别走势产生第三类卖点,则一定生成新笔,则等待底分型出现时再回补
29. 缠论中3k重叠与分型的关系?
3k重叠基本上对应着次一级别的中枢,比如日线的3根K线重叠基本上在30分钟图上,就是一个30分钟级中枢的结构。而分型分几种情况;例如,趋势中未形成笔的分型多数是次级别的三买或三卖,形成笔的基本上就是次级走势的转折处。所以,如果非要给3k重叠与分型定个关系,可以不太严谨的说就是买卖点和中枢的关系。
30. 缠论节奏最高的境界?
顶底分型中枢结构,大小级别分解烂熟于心,1234类1234买卖预判准确,走势终将完美!
31. 缠论推导笔和分型笔的区别?
缠论推导笔:即为“缠论推导严格笔”,它是建立在缠论严格笔的基础上,结合蜡烛图技术(多空博弈的力量)再进行一次严格的定义。
缠论推导严格笔的严格性,定义的严谨性保证了每一笔的成立更有力度,更能释放市场情绪,比如向上笔更能释放多头的力量,而向下笔更能释放空头的力量。
分型笔:又分为“顶分型和底分型”,经过处理后而形成的顶分型与底分型,用直线L连接顶分型的最高点,底分型的最低点,这条直线L就是笔。
32. 如何编写缠论笔公式?
分笔1
KU1:=IF(HIGH=HHV(HIGH,3),1,0);
KD1:=IF(LOW=LLV(LOW,3),1,0);
UL:=IF(REF(KU1,2)=1 AND REF(KU1,1)=0
AND KU1=0,REF(HIGH,2),REF(HIGH,2+BARSLAST(REF(KU1,2)=1 AND REF(KU1,1)=0 AND KU1=0)));
DL:=IF(REF(KD1,2)=1 AND REF(KD1,1)=0
AND KD1=0,REF(LOW,2),REF(LOW,2+BARSLAST(REF(KD1,2)=1 AND REF(KD1,1)=0 AND KD1=0)));
HV:=H>UL AND H>REF(H,1) ;
LV:=L<DL AND L<REF(L,1) ;
GP:=BARSLAST(HV);
DP:=BARSLAST(LV);
IP:=IF(GP=0,DP,GP)>3;
HV1:=HV AND IP AND H>=HHV(H,BARSLAST(LV)); LV1:=LV AND IP AND L<=LLV(L,BARSLAST(HV));
DRAWLINE(LV1,LOW,HV1, HIGH,0),COLORYELLOW,LINETHICK2; DRAWLINE(HV1,HIGH,LV1, LOW,0),COLORMAGENTA,LINETHICK2;
分笔2
局部低点预选A:=BACKSET(LLV(L,5)<REF(LLV(L,4),1),4); 局部低点预选B:=BACKSET(局部低点预选A=0 AND REF(局部低点预选A,1)=1,2);
局部低点预选C:=IF(局部低点预选B=1 AND REF(局部低点预选B,1)=0,-1,0);
局部高点预选A:=BACKSET(HHV(H,5)>REF(HHV(H,4),1),4); 局部高点预选B:=BACKSET(局部高点预选A=0 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A,1)=1,2);
局部高点预选C:=IF(局部高点预选B=1 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B,1)=0,1,0);
局部极点A:=局部低点预选C+局部高点预选C;
局部极点B:=IF(局部低点预选C=-1,-1,IF(局部高点预选C=1,1,0));
缺口判断:=IF(L>REF(H,1),1,IF(H<REF(L,1),-1,0)); 距前高天:=BARSLAST(局部极点A=1);
距前低天:=BARSLAST(局部极点A=-1);
高保留A:=IF(局部极点A=1 AND REF(距前低天,1)>REF(距前高天,1) AND HHV(H,距前低
33. 缠论中的一笔是什么?
缠论中的一笔,是指某级别K线中,两个相邻的顶底分型之间,经过彻底的包含关系处理后的至少5根同向K线的连线。从顶分型到底分型称为下降一笔,从底分型到顶分型称为上升一笔。
根据笔的定义,于是就有了年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季线级别,季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月线级别,月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周线级别,周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日线级别,日线级别的次级别是30分钟级别,30分钟级别的次级别是5分钟级别,5分钟级别的次级别是1分钟级别(说明:严格意义上说,一年只有四季,也就是一根年K线最多只能分出没有包含关系的4根季K线,所以“年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季线级别”的提法是不严谨的。
同理,“季线级别的次级别是月线级别,月线级别的次级别是周线级别”的提法也是不严谨的。为了表示对禅师的尊重,我们沿用禅师的级别划分方法。另外,禅师指出了最低级别是每笔交易,但考虑到软件实际情况和工作量,禅师将最低级别定义为1分钟)。
34. 如何编写缠论笔公式?
分笔1
KU1:=IF(HIGH=HHV(HIGH,3),1,0);
KD1:=IF(LOW=LLV(LOW,3),1,0);
UL:=IF(REF(KU1,2)=1 AND REF(KU1,1)=0
AND KU1=0,REF(HIGH,2),REF(HIGH,2+BARSLAST(REF(KU1,2)=1 AND REF(KU1,1)=0 AND KU1=0)));
DL:=IF(REF(KD1,2)=1 AND REF(KD1,1)=0
AND KD1=0,REF(LOW,2),REF(LOW,2+BARSLAST(REF(KD1,2)=1 AND REF(KD1,1)=0 AND KD1=0)));
HV:=H>UL AND H>REF(H,1) ;
LV:=L<DL AND L<REF(L,1) ;
GP:=BARSLAST(HV);
DP:=BARSLAST(LV);
IP:=IF(GP=0,DP,GP)>3;
HV1:=HV AND IP AND H>=HHV(H,BARSLAST(LV)); LV1:=LV AND IP AND L<=LLV(L,BARSLAST(HV));
DRAWLINE(LV1,LOW,HV1, HIGH,0),COLORYELLOW,LINETHICK2; DRAWLINE(HV1,HIGH,LV1, LOW,0),COLORMAGENTA,LINETHICK2;
分笔2
局部低点预选A:=BACKSET(LLV(L,5)<REF(LLV(L,4),1),4); 局部低点预选B:=BACKSET(局部低点预选A=0 AND REF(局部低点预选A,1)=1,2);
局部低点预选C:=IF(局部低点预选B=1 AND REF(局部低点预选B,1)=0,-1,0);
局部高点预选A:=BACKSET(HHV(H,5)>REF(HHV(H,4),1),4); 局部高点预选B:=BACKSET(局部高点预选A=0 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A,1)=1,2);
局部高点预选C:=IF(局部高点预选B=1 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B,1)=0,1,0);
局部极点A:=局部低点预选C+局部高点预选C;
局部极点B:=IF(局部低点预选C=-1,-1,IF(局部高点预选C=1,1,0));
缺口判断:=IF(L>REF(H,1),1,IF(H<REF(L,1),-1,0)); 距前高天:=BARSLAST(局部极点A=1);
距前低天:=BARSLAST(局部极点A=-1);
高保留A:=IF(局部极点A=1 AND REF(距前低天,1)>REF(距前高天,1) AND HHV(H,距前低
35. 如何编写缠论笔公式?
分笔1
KU1:=IF(HIGH=HHV(HIGH,3),1,0);
KD1:=IF(LOW=LLV(LOW,3),1,0);
UL:=IF(REF(KU1,2)=1 AND REF(KU1,1)=0
AND KU1=0,REF(HIGH,2),REF(HIGH,2+BARSLAST(REF(KU1,2)=1 AND REF(KU1,1)=0 AND KU1=0)));
DL:=IF(REF(KD1,2)=1 AND REF(KD1,1)=0
AND KD1=0,REF(LOW,2),REF(LOW,2+BARSLAST(REF(KD1,2)=1 AND REF(KD1,1)=0 AND KD1=0)));
HV:=H>UL AND H>REF(H,1) ;
LV:=L<DL AND L<REF(L,1) ;
GP:=BARSLAST(HV);
DP:=BARSLAST(LV);
IP:=IF(GP=0,DP,GP)>3;
HV1:=HV AND IP AND H>=HHV(H,BARSLAST(LV)); LV1:=LV AND IP AND L<=LLV(L,BARSLAST(HV));
DRAWLINE(LV1,LOW,HV1, HIGH,0),COLORYELLOW,LINETHICK2; DRAWLINE(HV1,HIGH,LV1, LOW,0),COLORMAGENTA,LINETHICK2;
分笔2
局部低点预选A:=BACKSET(LLV(L,5)<REF(LLV(L,4),1),4); 局部低点预选B:=BACKSET(局部低点预选A=0 AND REF(局部低点预选A,1)=1,2);
局部低点预选C:=IF(局部低点预选B=1 AND REF(局部低点预选B,1)=0,-1,0);
局部高点预选A:=BACKSET(HHV(H,5)>REF(HHV(H,4),1),4); 局部高点预选B:=BACKSET(局部高点预选A=0 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A,1)=1,2);
局部高点预选C:=IF(局部高点预选B=1 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B,1)=0,1,0);
局部极点A:=局部低点预选C+局部高点预选C;
局部极点B:=IF(局部低点预选C=-1,-1,IF(局部高点预选C=1,1,0));
缺口判断:=IF(L>REF(H,1),1,IF(H<REF(L,1),-1,0)); 距前高天:=BARSLAST(局部极点A=1);
距前低天:=BARSLAST(局部极点A=-1);
高保留A:=IF(局部极点A=1 AND REF(距前低天,1)>REF(距前高天,1) AND HHV(H,距前低
36. 如何编写缠论笔公式?
分笔1
KU1:=IF(HIGH=HHV(HIGH,3),1,0);
KD1:=IF(LOW=LLV(LOW,3),1,0);
UL:=IF(REF(KU1,2)=1 AND REF(KU1,1)=0
AND KU1=0,REF(HIGH,2),REF(HIGH,2+BARSLAST(REF(KU1,2)=1 AND REF(KU1,1)=0 AND KU1=0)));
DL:=IF(REF(KD1,2)=1 AND REF(KD1,1)=0
AND KD1=0,REF(LOW,2),REF(LOW,2+BARSLAST(REF(KD1,2)=1 AND REF(KD1,1)=0 AND KD1=0)));
HV:=H>UL AND H>REF(H,1) ;
LV:=L<DL AND L<REF(L,1) ;
GP:=BARSLAST(HV);
DP:=BARSLAST(LV);
IP:=IF(GP=0,DP,GP)>3;
HV1:=HV AND IP AND H>=HHV(H,BARSLAST(LV)); LV1:=LV AND IP AND L<=LLV(L,BARSLAST(HV));
DRAWLINE(LV1,LOW,HV1, HIGH,0),COLORYELLOW,LINETHICK2; DRAWLINE(HV1,HIGH,LV1, LOW,0),COLORMAGENTA,LINETHICK2;
分笔2
局部低点预选A:=BACKSET(LLV(L,5)<REF(LLV(L,4),1),4); 局部低点预选B:=BACKSET(局部低点预选A=0 AND REF(局部低点预选A,1)=1,2);
局部低点预选C:=IF(局部低点预选B=1 AND REF(局部低点预选B,1)=0,-1,0);
局部高点预选A:=BACKSET(HHV(H,5)>REF(HHV(H,4),1),4); 局部高点预选B:=BACKSET(局部高点预选A=0 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A,1)=1,2);
局部高点预选C:=IF(局部高点预选B=1 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B,1)=0,1,0);
局部极点A:=局部低点预选C+局部高点预选C;
局部极点B:=IF(局部低点预选C=-1,-1,IF(局部高点预选C=1,1,0));
缺口判断:=IF(L>REF(H,1),1,IF(H<REF(L,1),-1,0)); 距前高天:=BARSLAST(局部极点A=1);
距前低天:=BARSLAST(局部极点A=-1);
高保留A:=IF(局部极点A=1 AND REF(距前低天,1)>REF(距前高天,1) AND HHV(H,距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