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十年发展前景如何?
发展会越来越好
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
2022年中国经济向好。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在疫情影响下,个别行业受到负面影响,群众收入降低,中国
发展前景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会越来越好
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
2022年中国经济向好。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在疫情影响下,个别行业受到负面影响,群众收入降低,中国经济有所下滑。不过,2022年7月7号,多项数据出炉,显示中国经济正在稳步恢复。专家表示,中国经济形式向好,值得期待。
很多人收入下降了。
经济是所有人的交易,收入下降了,经济能向好?
我国面临的多重压力有那些?
我国面临的多重压力有这些;沉重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压力、环境污染压力。
我国经济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报告指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来稳经济、稳预期已经14年,长期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在边际下降,同时叠加短期内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超预期冲击,我国经济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将财政作为一种治理经济社会的手段,要在经济下行时期财政保有足够的韧性,为宏观调控提供足够的政策空间。因此财政政策不仅要保持积极的态势,同时要注重自身的可持续性,在这两者兼顾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财政政策稳经济的“定海神针”的作用,才能为当前宏观调控创造出充足的财政空间。报告认为,今年还有3.8万亿的政策空间,这个基础上如果资金不够,不排除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我国的财政收支体系分为三个特征:一是一般公共预算中,有增量,税和非税收入。二是国有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三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算内的空间和财政“家底”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比较充足,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可提供1000亿增量空间。二是虽然政府性基金收入今年完成有压力,但房地产政策后续收入还是有一定保障。三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小,难以提供增量空间。四是社保基金有余额,但这个要专款专用,不能提供增量空间。五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结存利润仍有可上缴的空间。六是各级财政去盘活存量资产。2021年中国GDP增速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增多,经济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2021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三重压力”的挑战。“三重压力”为何会持续存在,2022年“三重压力”是否会进一步增加,宏观政策又要如何应对以实现5.5%左右的GDP增速预期目标。这些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需要研究与回答。
“三重压力”产生的短期与中长期原因
短期来看,2021年“三重压力”的产生主要与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密切相关。“需求收缩”的核心表现是消费和投资两大内需恢复偏慢。消费需求恢复偏慢主要源于疫情影响下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增速持续低于平均数增速。投资需求增长偏慢主要是受到基础设施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的拖累。“供给冲击”主要源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与能源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的生产约束加大、生产成本上升,突出表现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大幅上涨。“预期转弱”主要源于在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减弱的大环境下居民与企业等微观个体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的减弱。
中长期来看,“三重压力”的持续存在,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近年来在经济稳定、经济结构转型与长期经济增长等三个层面所面临的持续压力。“三重压力”本质上是“三期叠加”压力的进一步延续。在疫情出现之前,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具体而言,导致“三重压力”产生的中长期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首先,债务压力持续攀升导致消费与投资需求偏弱,是“需求收缩”产生的中长期重要原因。过去10年,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攀升速度一直偏快,尤其是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11年末的27.9%大幅上升至2021年末的62.2%。高债务压力下居民和企业不得不将更大比例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对消费和投资产生了显著的挤出作用,从而导致“需求收缩”。其次,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劳动、资本与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拐点的相继出现,是“供给冲击”产生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当前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需求收缩,周期转身的客观存在,房地产周期衰退,尽管1-2月份地产数据改善明显,但房地产乘数效应比历史上大幅减弱。这背后有三大原因:
1、加杠杆做乘数的工具现在已经没有了。从2016年中央开始进行大力金融去杠杆之后,过去为房地产的经济活动提供杠杆、创造债务的“影子银行”,包括信贷之外的各种隐性债务和杠杆工具,这些结构都已经被剿灭了。所以,即便去年11月份开始,关于房地产层面的限制和约束放松,但乘数效应依然创造不出来。
2、加杠杆做乘数的利益机制也在消失。金融领域是中国反腐的重点领域,去年中央巡视组进驻25家金融单位,所以,过去创造杠杆背后的利益机制正在被打破,没有激励和动机去加杠杆,去堆积债务。
3、家庭层面的“六个钱包”预期发生变化。中共中央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之后,中国出现了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未来方向的变革。这个变革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未来的财税体系正在发生系统性的变化,税收主体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出现明显变迁。征税主体从企业层面会逐渐向资产和资本的层面转移。坊间议论的房地产税或遗产税、赠予税,包括未来可能涉及的资本利得税,都有可能在这样一个社会系统变革中纳入完善的体系,这些变化会极大地影响家庭部门的跨期经济决策,房子是跨期经济决策中最主体的部分。
供给冲击,比如我们在推进双碳过程中,体制成本的外溢、形式主义的外溢在去年的煤荒电荒、拉闸限电对经济造成滞胀困扰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