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秘鲁有色金属矿产的形成过程
一、简述秘鲁有色金属矿产的形成过程
银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安第斯山脉.大多数矿床为热液脉状矿床,形成于中新世中期到晚期.
原生金主要分布在卡哈马卡省、阿雷基帕省、普诺省和圣马丁省等地.大多为产于第三纪火成岩区的含金脉状矿床.
钼,大多为斑岩型矿床,且绝大多数来自斑岩铜钼矿的副产品.在秘鲁北、中、南三个铜矿带中,以南部铜矿带含钼较高.
锡,主要分布在普诺省
钨,主要分布在安卡什省的帕斯托布埃诺、拉利伯塔德省的新蒙多和普诺省的帕尔卡等地.矿床为热液石英脉型,形成多与中生代-第三纪酸性岩侵入有关.
铁,主要分布在伊卡省马尔科纳、阿雷基帕省阿卡里及安第斯山区.成因类型主要有三种:交代矿床,岩浆贯入矿床、伏轮禅接触交代矿床.
铀,主要桐粗分布在东南部普诺省的马库萨尼克鲁赛罗、西南部阿亚库乔省的坎加略、纳斯卡及阿雷基帕省.它们都为火山缺尘岩型铀矿.此外,在西北部的磷块岩矿床及几个斑岩铜矿床中发现有伴生铀
二、黄河有色金属形成原因
原料方面: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品质优良,而且资源成片分布,布局集中,是建立具
有西部特色的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目前,这一地区正发展雹梁丛成我国的能源、冶金、
石油、化工等工业生产的基地之一。西南地区,铁矿储量占全国的20%(有仅次于鞍山、
本溪铁矿的攀西钒钛磁铁矿),锰矿储量为全国的60%,铅锌储量占全国的30%,铝土矿
储量也位居全国第二位,锡矿储量占全国的70%,锑矿储量占全国的50%。西北地区以
有色金属为主,主要有铜、铜镍、铅锌、钼以及一些稀土金属。
能源方面
西北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如青海柴达木盆源樱地是我国四大内陆沉积盆
地之一,已探明含油面积145.4平方公里,发现油气田22个、天然气田5个,油层多,储
油丰富,是我国西北地区较有希望的产油区之一。新疆境内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具有良好的生油、储油构造,是我国内陆最有产油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陕西铜川渣枝、宁
夏石嘴山煤矿及乌鲁木齐煤田、哈密煤田等都是西北地区主要产煤基地。
(以上是网页引用)
%2Fgroups%2Fsocial.faq%2FWestExplore%2Falka1%2Fdiyujingji%2FM.1024374805.w0
有色技术冶炼是能源和原料指向型工业,黄河上游地区这两个条件都具备,自然就会形成工业基地和产业链了。
三、我想问问有色金属为什么叫有色金属
有色金烂唯首属是铜、铝、铅、锡、镍、铬等常用金属的统称,它区别于黑色金属铁,因为都有一定的色彩,并且相对稀少珍贵,统称有色金属。
有色合金是以一种有色金属为基体(通常大于50%),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而构成的合金。有色金属通常指除去铁(有时也除去锰和铬)和铁基合金以外的所有金属。有色金属可分为重金属(如铜、铅、锌)、轻金属(如铝饥数、镁)、贵金属(如金、银、铂)及稀有金属(如钨、钼、锗、锂、镧、铀)。
更多关于有色金属山猜为什么叫有色金属,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四、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
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
摘 要:在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寻找矿产资源已成为资源勘查的首要任务,而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研究成为矿床勘查的热点问题,并对勘探隐伏矿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有色金属工业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的基础性行业,能否科学合理、有效地探测和开采有色金属,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基于此,研究分析有色金属成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的前景,以期为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有色金属;地质环境状况;成矿特征;找矿前景
前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需求有色金属的量逐渐增大,但是有色金属又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勘探开采中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矿产的开产率切实提高,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出露地表和地球浅部易识别的矿床已非常少,而地球深部矿床的找矿难度又非常大,如果没有神手有效的找矿方法和先进的成矿模式理论及成矿预测理论,寻找新矿床将成为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成矿模式是对同一类矿床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其它基本特征进行概括,是反映对矿床规律的认识。
成矿预测则是在成矿模式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成矿地质理论、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对潜在的矿床做出推断、解释和评价并提出矿床发现的途径,从而对矿床进行定量评价的过程。
在当前找矿难度大的形势下,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理论和科学方法做指导来建立成矿模式指导找矿工作,不仅能克服以前找矿的盲目性还能提高找矿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成矿模式的研究和预测利于成矿理论、矿床分类、矿床成因规律的研究发展,使矿床研究方法理论化、系统化,并且对寻找地球深部隐伏的矿产资源有非常重要。
鉴于复杂的地质条件,笔者就某地的有色金属成矿,在以往的找矿实践经验和地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区域成矿的特征和矿区分布,以期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依据,从而促进在新的区域勘察发现新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1 有色金属的广义概念
有色金属广义的概念是指除黑色金属矿产以外的所有金属矿产,它包括铜、铅、锌、镍、钴、钨、锡、铋、钼、锑、汞等重金属矿产,铝、镁等轻金属矿产,金、银、铂族等贵金属矿产以及稀有金属矿产、稀土金属矿产、分散金属矿产等金属矿产。
2 成矿模式的`内容及发展
成矿模式是在四维空间内对形成矿床的成矿作用的高度概括,最终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深度和不同的内容来表达,并随矿床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而逐步深化。
通过对前人所研究的成矿模式的总结可以将成矿模式具体分为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三类。
这三种模式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域成矿模式是在一定的地质单元内各种固体矿产的特征、成矿规律的总结,反映一定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矿床成矿游宽嫌巧配模式是描述矿床形成过程的模式,是成矿规律的表达形式;找矿模型是对某类矿床的基本要素、矿床特征的描述。
同时,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是矿床勘查的地质理论基础,找矿模型是矿产勘查工作的实际指导,它是缩小靶区甚至发现矿床的择优技术,区域成矿模式和矿床成矿模式的内容只有与找矿模型相结合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们的作用。
3 有色金属成矿地质环境状况分析
某地区的北部处于中生代以来欧亚大陆板块东南沿海前陆推覆冲断带,具有与扬子、华夏古板块结合带复合叠加的地位,因为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具有优越性和特殊性,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约成矿的环境。
3.1 壳幔构造特征
现在的壳幔构造特征是中生代以来的主要代表。
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探测,对于重、磁、大地电磁测探和人工地震剖面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这一地区以及与其相邻地区的地壳、地幔构造具有以下主要的特征:a.具有壳薄、上地幔厚的特征,以波阳一带的重力场最高(+15 mgl),在华南陆内属于地壳最薄的地区;b.在总体上,地壳和上地幔厚度呈现从西向东逐渐减薄的趋势,中部为轴向北北东为幔隆区;c.在北北东向与北东东向交织出现重力高异常轴,西北部为重力低异常区;d.壳内有多层拆离带存在;e.其东北部断裂对莫霍面有显著错断。
以上特征的存在与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密不可分。
3.2 部分地区中生代以前的古构造格局
通过对多种资料的查阅和分析可以发现,分为扬子和华夏两个古板块。
在德兴、余江,在湖南浏阳和浙江龙游等地,都已经发现了蛇绿构造混杂或蛇绿岩残片。
同样,在安徽歙县伏川也有蛇绿岩被发现,伏川蛇绿岩、弋阳- 余江蛇绿岩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l024Ma[2]、ll54±43Ma[2]、929.73±33.8Ma[2].这三个地区都有洋壳残片保留下来。
3.3 中生新代地质构造特征
在中生新代,板块断裂和断裂造山运动曾经多次发生,由此形成了现在的以北东- 北北东方向,并和东西、北西向三大复合地形。
这一地质带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深大断裂带活动、广泛发育的两大推覆构造系统、显著的大规模走滑剪切、伸展,因此形成了目前的多扭曲地带。
在该带中,有很大的断裂存在。
4 有色金属的成矿特征
在时间上,某地区的北部有色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呈现“多期成矿、燕山期最强”的特点;在有色金属矿床分布上,体现出“块”“带”的成矿分区,块体边缘深断裂带聚矿,沿前陆推覆冲断带“向洋”分带;在有色金属矿床形成方面,呈现出“多次成矿叠加、多类型聚合”的特点,走滑扭动与推滑覆构造复合控岩控矿,岩浆多层次造浆、多层次就位成矿,以及大型矿集区分布环境的偏在性和控矿因素耦合关系的显著性。
在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时间方面,体现出多个时间段,其中最强的是燕山期。
成矿期主要包括:中新元古代成矿期、海西期成矿期、印支期成矿期、燕山大规模成矿期。
在中新元古代成矿期有一定量的古火山岩存在,它们和金矿、铜矿具有紧密的关系。
古火山岩主要是中元古代晚期和青白口纪火山沟弧型岩相互结合,进而使一套深海火山浊流或细碧角斑岩得以形成。
在海西期成矿期,也有有色金属局部矿化现象一定量地存在着,甚至已经形成的矿层具有工业意义。
在印支期成矿期,在动力的作用下主要形成了变质热液成矿,如变质热液型金矿、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金矿、锡矿等。
在燕山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成矿,矿期主要集中出现在180-100Ma 之间,同样也有侏罗纪晚期和白垩早期的数次火山运动和岩浆侵位,这也是该期内成矿的主要原因之一。
5 有色金属的找矿前景
某地区北部因为有火山岩浆运动多次发生,基于中生代和新生代造山作用的影响,构造岩浆叠加频繁出现,进而使成矿的效果更加显著。
金、铜等有色金属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岩浆的活动为它们提供了热源水源和矿质。
按照上述分析,预测该控制矿带内有色金属矿产的分布以及矿化类型是: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斑岩及夕卡岩型铜金矿、海相喷流沉积层控型铜矿,而且具有较为光明的勘察开发利用前景。
同时,加速勘查大型矿产地深部和外围地质,是应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紧缺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韩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方法综述[J].矿产与地质.2006(06)
2.李宪臣,胡文岭.大兴安岭北段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J].硅谷.2010(12)
3. 张景合,赵成合.河北峪耳崖金矿控矿条件分析及成矿预测[J].北京地质,2000,(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