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什么要建立产业集聚区?)
1. 为什么要建立产业集聚区?
因为产业集聚区能产生“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及由此产生的成本降低 ,效益提高。举个例子,像江苏常熟对外打造的就是服装城。常熟市周边就有8000左右的制衣厂,相关配套的布料、染印、扣子、缝纫线等厂家更是举不胜举。在人工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常熟开一家制衣厂其成本显然比在没有配套地方低很多(运费便宜、选择面多且厂家议价能力强!)
因此建立产业集聚区容易形成价格优势,有助于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2. 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组团保暖,集中资金优势补短板,可持续发展,环保治理的高效节能,融资融券业务提升机器政策扶持力度,就业窗口
3. 周口产业集聚区有哪些?
周口产业集聚区有钢铁、水泥、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在周口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相互协同,共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中,钢铁、水泥、冶金等传统产业一直是周口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机械、化工、纺织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崛起。这些产业的集聚不仅带动了周口的工业发展,同时为周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市场的繁荣和社会进步。总之,周口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种类繁多,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4. 产业集聚效应如何?
集聚效应(英文名称:Combined effect),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
5.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有什么?
(一)加强协调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把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科学发展。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服务。建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为召集人,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把握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动态,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宣传报道,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要强化责任意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与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配套使用,形成共同扶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重点对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意见》精神,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做好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信用培植工作,以“金种子计划”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企业信用培植体系。进一步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担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独资、股份制、会员制等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三)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通过关停或转移资源消耗大、污染重、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发展潜力小的企业,改变传统的原地 “腾笼换鸟”模式,将空闲土地置换到园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不断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全完善产业链为主线,实行产业链招商,多渠道吸引资金,形成在生产环节上下游连贯配套的成块、成片、成区的集中投入,培育和建设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配套,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先进工业园区。
(四)培育特色产业镇。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培植“一镇一品、一镇多品”,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质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产业集聚能力,促其做大做强。引导经济强乡镇和特色产业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软硬环境和条件,提高吸引力和集聚力。通过对经济强乡镇、特色产业镇重点指导、扶持,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度高、产业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综合经济实力强的经济强乡镇和特色产业镇。
(五)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积极引导中小配套企业加入集群产业体系,与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构架。同时,鼓励中小企业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配套产品做精、做大。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积极引导企业按产品上、下游进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形成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横向分工,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拓展集群发展的空间。
(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带动作用。引导各种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
(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确立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有潜力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质监局省中小企业办关于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22号),积极争创一批省级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品牌企业聚集发展。通过品牌企业聚集效应,培养区域品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标准、计量、质量等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协作,实现优势共享。深入开展质量论证工作,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国家、省名牌产品,对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区、名县、名镇,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九)加快市场开拓步伐。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支持集群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和促销会;支持企业组建产业销售联盟,鼓励企业开设产品专卖场所,加强与各类专业市场的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支持企业发展虚拟经营,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同等优先”政策,加大政府和企业优先采购本市产品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在集群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已有的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专业化市场,形成专业化市场体系。
(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6. 为什么要建立产业集聚区?
因为产业集聚区能产生“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及由此产生的成本降低 ,效益提高。举个例子,像江苏常熟对外打造的就是服装城。常熟市周边就有8000左右的制衣厂,相关配套的布料、染印、扣子、缝纫线等厂家更是举不胜举。在人工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常熟开一家制衣厂其成本显然比在没有配套地方低很多(运费便宜、选择面多且厂家议价能力强!)
因此建立产业集聚区容易形成价格优势,有助于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7. 产业集聚区升级的条件?
条件如下:
(一)实施科学规划引领。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由县区统一组织编制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详规,统领、规范和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尚未系统编制规划和详规的地区,要抓紧完善、组织编制,确保在2014年上半年前全面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三结合”编制原则,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重视新建园区与原有园区、重点乡镇与薄弱乡镇、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生态环保、集中集约”目标,合理布局专业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和污废处理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对受规划限制、工业薄弱、用地紧张的地方,实行“飞地经济”政策,鼓励将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或到重点镇建立“区中园”、“园中园”。制定符合实际的财税分成、统计管理和利益补偿办法,推动乡镇联合开发建设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二)加快发展载体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目标,构筑中小企业和外来项目投资创业的优良载体。按照“谁投资、谁拥有,可出租、可出售”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推动建设四层及以上高标准厂房,确保其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0%以上,形成多元化投入、滚动式发展机制,缓解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矛盾。加强园区投资项目管理,使80%的园区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达到1.0,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建立“全民创业园”或“特色园中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吸引老百姓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加强“三废”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三废”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标,增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今后乡镇新上项目原则上都要落户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鼓励全民创业,引导返乡创业,招引产业龙头项目,集聚中小配套项目,壮大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制定标准厂房项目入驻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项目入驻情况列为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倒逼工作机制,全力提升新建标准厂房项目入驻率。其中,对2010年至2012年建成的标准厂房,要求到2013年底入驻项目占总面积的65%以上,以后每年项目入驻率再增长总面积的15%。2013至2015年当年新建标准厂房,入驻项目应在标准厂房建成一年内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建成两年内达到70%;建成三年内达到100%。
(四)打造产业发展特色。以乡镇或片区为单位,结合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定位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区采取“小项目给大项目让地搬入标准厂房发展、不同产业项目给主导产业项目让地进入同类园区发展”等“腾笼换凤”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各县区80%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达50%以上,着力提升产业内部协作配套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推进补链招商、配套招商,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围绕林木加工、纺织服装、酿酒食品、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及节能灯具、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机械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五)强化园区管理服务。规范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模式,提高园区科学化管理水平。目前尚未建立运营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均要尽快补办相关批准手续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加大共性技术研发、转移和引进力度,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区通过自建公共服务平台或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入驻,为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民众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员培训、融资担保、技术开发、检测检验、事务代理、后勤保障等综合性服务。
8.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有什么?
(一)加强协调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把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科学发展。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服务。建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为召集人,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把握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动态,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宣传报道,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要强化责任意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与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配套使用,形成共同扶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重点对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意见》精神,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做好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信用培植工作,以“金种子计划”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企业信用培植体系。进一步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担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独资、股份制、会员制等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三)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通过关停或转移资源消耗大、污染重、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发展潜力小的企业,改变传统的原地 “腾笼换鸟”模式,将空闲土地置换到园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不断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全完善产业链为主线,实行产业链招商,多渠道吸引资金,形成在生产环节上下游连贯配套的成块、成片、成区的集中投入,培育和建设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配套,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先进工业园区。
(四)培育特色产业镇。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培植“一镇一品、一镇多品”,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质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产业集聚能力,促其做大做强。引导经济强乡镇和特色产业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软硬环境和条件,提高吸引力和集聚力。通过对经济强乡镇、特色产业镇重点指导、扶持,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度高、产业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综合经济实力强的经济强乡镇和特色产业镇。
(五)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积极引导中小配套企业加入集群产业体系,与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构架。同时,鼓励中小企业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配套产品做精、做大。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积极引导企业按产品上、下游进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形成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横向分工,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拓展集群发展的空间。
(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带动作用。引导各种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
(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确立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有潜力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质监局省中小企业办关于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22号),积极争创一批省级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品牌企业聚集发展。通过品牌企业聚集效应,培养区域品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标准、计量、质量等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协作,实现优势共享。深入开展质量论证工作,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国家、省名牌产品,对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区、名县、名镇,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九)加快市场开拓步伐。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支持集群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和促销会;支持企业组建产业销售联盟,鼓励企业开设产品专卖场所,加强与各类专业市场的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支持企业发展虚拟经营,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同等优先”政策,加大政府和企业优先采购本市产品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在集群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已有的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专业化市场,形成专业化市场体系。
(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9. 产业集聚效应如何?
集聚效应(英文名称:Combined effect),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
10. 周口产业集聚区有哪些?
周口产业集聚区有钢铁、水泥、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在周口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相互协同,共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中,钢铁、水泥、冶金等传统产业一直是周口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机械、化工、纺织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崛起。这些产业的集聚不仅带动了周口的工业发展,同时为周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市场的繁荣和社会进步。总之,周口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种类繁多,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1. 产业集聚区升级的条件?
条件如下:
(一)实施科学规划引领。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由县区统一组织编制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详规,统领、规范和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尚未系统编制规划和详规的地区,要抓紧完善、组织编制,确保在2014年上半年前全面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三结合”编制原则,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重视新建园区与原有园区、重点乡镇与薄弱乡镇、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生态环保、集中集约”目标,合理布局专业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和污废处理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对受规划限制、工业薄弱、用地紧张的地方,实行“飞地经济”政策,鼓励将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或到重点镇建立“区中园”、“园中园”。制定符合实际的财税分成、统计管理和利益补偿办法,推动乡镇联合开发建设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二)加快发展载体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目标,构筑中小企业和外来项目投资创业的优良载体。按照“谁投资、谁拥有,可出租、可出售”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推动建设四层及以上高标准厂房,确保其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0%以上,形成多元化投入、滚动式发展机制,缓解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矛盾。加强园区投资项目管理,使80%的园区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达到1.0,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建立“全民创业园”或“特色园中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吸引老百姓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加强“三废”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三废”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标,增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今后乡镇新上项目原则上都要落户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鼓励全民创业,引导返乡创业,招引产业龙头项目,集聚中小配套项目,壮大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制定标准厂房项目入驻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项目入驻情况列为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倒逼工作机制,全力提升新建标准厂房项目入驻率。其中,对2010年至2012年建成的标准厂房,要求到2013年底入驻项目占总面积的65%以上,以后每年项目入驻率再增长总面积的15%。2013至2015年当年新建标准厂房,入驻项目应在标准厂房建成一年内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建成两年内达到70%;建成三年内达到100%。
(四)打造产业发展特色。以乡镇或片区为单位,结合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定位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区采取“小项目给大项目让地搬入标准厂房发展、不同产业项目给主导产业项目让地进入同类园区发展”等“腾笼换凤”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各县区80%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达50%以上,着力提升产业内部协作配套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推进补链招商、配套招商,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围绕林木加工、纺织服装、酿酒食品、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及节能灯具、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机械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五)强化园区管理服务。规范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模式,提高园区科学化管理水平。目前尚未建立运营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均要尽快补办相关批准手续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加大共性技术研发、转移和引进力度,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区通过自建公共服务平台或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入驻,为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民众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员培训、融资担保、技术开发、检测检验、事务代理、后勤保障等综合性服务。
12. 周口产业集聚区有哪些?
周口产业集聚区有钢铁、水泥、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在周口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相互协同,共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中,钢铁、水泥、冶金等传统产业一直是周口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机械、化工、纺织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崛起。这些产业的集聚不仅带动了周口的工业发展,同时为周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市场的繁荣和社会进步。总之,周口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种类繁多,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3.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有什么?
(一)加强协调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把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科学发展。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服务。建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为召集人,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把握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动态,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宣传报道,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要强化责任意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与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配套使用,形成共同扶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重点对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意见》精神,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做好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信用培植工作,以“金种子计划”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企业信用培植体系。进一步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担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独资、股份制、会员制等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三)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通过关停或转移资源消耗大、污染重、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发展潜力小的企业,改变传统的原地 “腾笼换鸟”模式,将空闲土地置换到园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不断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全完善产业链为主线,实行产业链招商,多渠道吸引资金,形成在生产环节上下游连贯配套的成块、成片、成区的集中投入,培育和建设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配套,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先进工业园区。
(四)培育特色产业镇。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培植“一镇一品、一镇多品”,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质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产业集聚能力,促其做大做强。引导经济强乡镇和特色产业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软硬环境和条件,提高吸引力和集聚力。通过对经济强乡镇、特色产业镇重点指导、扶持,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度高、产业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综合经济实力强的经济强乡镇和特色产业镇。
(五)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积极引导中小配套企业加入集群产业体系,与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构架。同时,鼓励中小企业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配套产品做精、做大。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积极引导企业按产品上、下游进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形成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横向分工,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拓展集群发展的空间。
(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带动作用。引导各种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
(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确立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有潜力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质监局省中小企业办关于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22号),积极争创一批省级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品牌企业聚集发展。通过品牌企业聚集效应,培养区域品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标准、计量、质量等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协作,实现优势共享。深入开展质量论证工作,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国家、省名牌产品,对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区、名县、名镇,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九)加快市场开拓步伐。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支持集群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和促销会;支持企业组建产业销售联盟,鼓励企业开设产品专卖场所,加强与各类专业市场的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支持企业发展虚拟经营,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同等优先”政策,加大政府和企业优先采购本市产品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在集群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已有的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专业化市场,形成专业化市场体系。
(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4. 为什么要建立产业集聚区?
因为产业集聚区能产生“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及由此产生的成本降低 ,效益提高。举个例子,像江苏常熟对外打造的就是服装城。常熟市周边就有8000左右的制衣厂,相关配套的布料、染印、扣子、缝纫线等厂家更是举不胜举。在人工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常熟开一家制衣厂其成本显然比在没有配套地方低很多(运费便宜、选择面多且厂家议价能力强!)
因此建立产业集聚区容易形成价格优势,有助于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15. 郑州市上街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介绍?
简介:郑州市上街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01月2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集中管理财政委托的建设资金等。
法定代表人:平相乾 成立时间:2008-01-22 注册资本:5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1010610000154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310国道北侧1幢
16. 产业集聚区升级的条件?
条件如下:
(一)实施科学规划引领。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由县区统一组织编制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详规,统领、规范和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尚未系统编制规划和详规的地区,要抓紧完善、组织编制,确保在2014年上半年前全面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三结合”编制原则,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重视新建园区与原有园区、重点乡镇与薄弱乡镇、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生态环保、集中集约”目标,合理布局专业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和污废处理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对受规划限制、工业薄弱、用地紧张的地方,实行“飞地经济”政策,鼓励将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或到重点镇建立“区中园”、“园中园”。制定符合实际的财税分成、统计管理和利益补偿办法,推动乡镇联合开发建设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二)加快发展载体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目标,构筑中小企业和外来项目投资创业的优良载体。按照“谁投资、谁拥有,可出租、可出售”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推动建设四层及以上高标准厂房,确保其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0%以上,形成多元化投入、滚动式发展机制,缓解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矛盾。加强园区投资项目管理,使80%的园区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达到1.0,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建立“全民创业园”或“特色园中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吸引老百姓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加强“三废”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三废”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标,增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今后乡镇新上项目原则上都要落户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鼓励全民创业,引导返乡创业,招引产业龙头项目,集聚中小配套项目,壮大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制定标准厂房项目入驻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项目入驻情况列为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倒逼工作机制,全力提升新建标准厂房项目入驻率。其中,对2010年至2012年建成的标准厂房,要求到2013年底入驻项目占总面积的65%以上,以后每年项目入驻率再增长总面积的15%。2013至2015年当年新建标准厂房,入驻项目应在标准厂房建成一年内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建成两年内达到70%;建成三年内达到100%。
(四)打造产业发展特色。以乡镇或片区为单位,结合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定位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区采取“小项目给大项目让地搬入标准厂房发展、不同产业项目给主导产业项目让地进入同类园区发展”等“腾笼换凤”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各县区80%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达50%以上,着力提升产业内部协作配套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推进补链招商、配套招商,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围绕林木加工、纺织服装、酿酒食品、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及节能灯具、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机械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五)强化园区管理服务。规范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模式,提高园区科学化管理水平。目前尚未建立运营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均要尽快补办相关批准手续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加大共性技术研发、转移和引进力度,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区通过自建公共服务平台或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入驻,为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民众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员培训、融资担保、技术开发、检测检验、事务代理、后勤保障等综合性服务。
17. 产业集聚区升级的条件?
条件如下:
(一)实施科学规划引领。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由县区统一组织编制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详规,统领、规范和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尚未系统编制规划和详规的地区,要抓紧完善、组织编制,确保在2014年上半年前全面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三结合”编制原则,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重视新建园区与原有园区、重点乡镇与薄弱乡镇、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生态环保、集中集约”目标,合理布局专业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和污废处理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对受规划限制、工业薄弱、用地紧张的地方,实行“飞地经济”政策,鼓励将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或到重点镇建立“区中园”、“园中园”。制定符合实际的财税分成、统计管理和利益补偿办法,推动乡镇联合开发建设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二)加快发展载体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目标,构筑中小企业和外来项目投资创业的优良载体。按照“谁投资、谁拥有,可出租、可出售”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推动建设四层及以上高标准厂房,确保其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0%以上,形成多元化投入、滚动式发展机制,缓解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矛盾。加强园区投资项目管理,使80%的园区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达到1.0,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建立“全民创业园”或“特色园中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吸引老百姓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加强“三废”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三废”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标,增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今后乡镇新上项目原则上都要落户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鼓励全民创业,引导返乡创业,招引产业龙头项目,集聚中小配套项目,壮大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制定标准厂房项目入驻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项目入驻情况列为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倒逼工作机制,全力提升新建标准厂房项目入驻率。其中,对2010年至2012年建成的标准厂房,要求到2013年底入驻项目占总面积的65%以上,以后每年项目入驻率再增长总面积的15%。2013至2015年当年新建标准厂房,入驻项目应在标准厂房建成一年内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建成两年内达到70%;建成三年内达到100%。
(四)打造产业发展特色。以乡镇或片区为单位,结合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定位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区采取“小项目给大项目让地搬入标准厂房发展、不同产业项目给主导产业项目让地进入同类园区发展”等“腾笼换凤”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各县区80%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达50%以上,着力提升产业内部协作配套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推进补链招商、配套招商,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围绕林木加工、纺织服装、酿酒食品、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及节能灯具、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机械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五)强化园区管理服务。规范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模式,提高园区科学化管理水平。目前尚未建立运营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均要尽快补办相关批准手续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加大共性技术研发、转移和引进力度,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区通过自建公共服务平台或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入驻,为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民众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员培训、融资担保、技术开发、检测检验、事务代理、后勤保障等综合性服务。
18.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有什么?
(一)加强协调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把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科学发展。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服务。建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为召集人,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把握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动态,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宣传报道,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要强化责任意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与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配套使用,形成共同扶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重点对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意见》精神,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做好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信用培植工作,以“金种子计划”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企业信用培植体系。进一步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担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独资、股份制、会员制等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三)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通过关停或转移资源消耗大、污染重、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发展潜力小的企业,改变传统的原地 “腾笼换鸟”模式,将空闲土地置换到园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不断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全完善产业链为主线,实行产业链招商,多渠道吸引资金,形成在生产环节上下游连贯配套的成块、成片、成区的集中投入,培育和建设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配套,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先进工业园区。
(四)培育特色产业镇。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培植“一镇一品、一镇多品”,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质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产业集聚能力,促其做大做强。引导经济强乡镇和特色产业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软硬环境和条件,提高吸引力和集聚力。通过对经济强乡镇、特色产业镇重点指导、扶持,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度高、产业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综合经济实力强的经济强乡镇和特色产业镇。
(五)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积极引导中小配套企业加入集群产业体系,与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构架。同时,鼓励中小企业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配套产品做精、做大。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积极引导企业按产品上、下游进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形成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横向分工,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拓展集群发展的空间。
(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带动作用。引导各种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
(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确立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有潜力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质监局省中小企业办关于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22号),积极争创一批省级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品牌企业聚集发展。通过品牌企业聚集效应,培养区域品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标准、计量、质量等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协作,实现优势共享。深入开展质量论证工作,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国家、省名牌产品,对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区、名县、名镇,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九)加快市场开拓步伐。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支持集群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和促销会;支持企业组建产业销售联盟,鼓励企业开设产品专卖场所,加强与各类专业市场的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支持企业发展虚拟经营,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同等优先”政策,加大政府和企业优先采购本市产品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在集群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已有的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专业化市场,形成专业化市场体系。
(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9. 为什么要建立产业集聚区?
因为产业集聚区能产生“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及由此产生的成本降低 ,效益提高。举个例子,像江苏常熟对外打造的就是服装城。常熟市周边就有8000左右的制衣厂,相关配套的布料、染印、扣子、缝纫线等厂家更是举不胜举。在人工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常熟开一家制衣厂其成本显然比在没有配套地方低很多(运费便宜、选择面多且厂家议价能力强!)
因此建立产业集聚区容易形成价格优势,有助于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20. 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组团保暖,集中资金优势补短板,可持续发展,环保治理的高效节能,融资融券业务提升机器政策扶持力度,就业窗口
21. 产业集聚效应如何?
集聚效应(英文名称:Combined effect),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
22. 郑州市上街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介绍?
简介:郑州市上街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01月2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集中管理财政委托的建设资金等。
法定代表人:平相乾 成立时间:2008-01-22 注册资本:5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1010610000154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310国道北侧1幢
23. 产业集聚效应如何?
集聚效应(英文名称:Combined effect),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
24. 郑州市上街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介绍?
简介:郑州市上街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01月2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集中管理财政委托的建设资金等。
法定代表人:平相乾 成立时间:2008-01-22 注册资本:5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1010610000154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310国道北侧1幢
25. 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组团保暖,集中资金优势补短板,可持续发展,环保治理的高效节能,融资融券业务提升机器政策扶持力度,就业窗口
26. 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组团保暖,集中资金优势补短板,可持续发展,环保治理的高效节能,融资融券业务提升机器政策扶持力度,就业窗口
27. 郑州市上街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介绍?
简介:郑州市上街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01月2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集中管理财政委托的建设资金等。
法定代表人:平相乾 成立时间:2008-01-22 注册资本:5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1010610000154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310国道北侧1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