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禀赋结构(能耗指标是什么?)
1. 能耗指标是什么?
能耗指标是指各种反映能源消耗量的数据指标,用来描述能源消耗量的大小和种类。由于各种能源自然禀赋有所不同,同等标准量的不同能源热值利用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产出同样单位的GDP,如果使用的能源品种不同,则消耗的能源量也会不同。
例如,原煤和天然气分别用来发电,产出同样价值的电,因原煤发电效率比天然气低,发电损耗比天然气高,所以用原煤发电消耗的能源量要比天然气高。
2. 我国能源禀赋特点?
中国能源资源的整体特点是总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不均。煤炭和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除台湾地区外,煤炭资源总量为5.9万亿吨。
截至2020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达36.19亿吨、62665.78亿立方米。我国累计生产石油73.50亿吨,累计生产天然气2.38万亿立方米。2020年,国内原油消费量约6.50亿吨。
我国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年发电量为6.6万亿千瓦时。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7.51万亿千瓦时。
我国风能资源的技术可开发利用总量为7亿至12亿千瓦,其中,陆地实际可开发量可达6亿至10亿千瓦。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约22亿千瓦。
中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约1.47×108亿千瓦时,相当于4.9万亿吨标准煤。
3. 三稳三不准具体内容?
三稳:
稳定保障能源生产、稳定保障电煤供应、稳定保障发电供电。
三不准:
不准拉闸限电、不准搞“一刀切”、不准随意提价。
科学组织、全力增产,高效统筹、全力保供,服务大局、全力稳价……今年以来,国际形势进一步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我国资源禀赋及能源结构来看,煤炭这个底必须兜住,这样才能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4. 三稳三不准具体内容?
三稳:
稳定保障能源生产、稳定保障电煤供应、稳定保障发电供电。
三不准:
不准拉闸限电、不准搞“一刀切”、不准随意提价。
科学组织、全力增产,高效统筹、全力保供,服务大局、全力稳价……今年以来,国际形势进一步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我国资源禀赋及能源结构来看,煤炭这个底必须兜住,这样才能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5. 为什么北电南供?
《亚洲能源互联网研究报告》。该报告基于亚洲能源电力现状、发展特征和能源资源禀赋,提出了亚洲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案和重点工程,并对未来亚洲电网的进一步拓展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建设绿色低碳高效、多能互补互济、区域共建共享的亚洲能源互联网,实现亚洲经济和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亚洲人均年用电量仍然较小,仍有2.4亿人用不上电。要加快开发西亚、中亚等地的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以及中国西部、东南亚的水电向南亚和东亚输送,形成洲内“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的能源发展新格局。
6.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 煤炭占比较高。煤炭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能源,用煤量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但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煤炭占比将会有所下降。
2. 石油饱和增长。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但石油资源相对稀缺,石油供应增长乏力,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石油占比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3. 天然气消费加快。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化石能源,预计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将继续提高。
4. 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快速增长,但总体占比还较低。随着相关技术进步和消费意识提高,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核电发展缓慢。核电作为清洁基载能源,发展速度较慢。受技术、成本和安全等因素制约,核电占比较难有大幅提高,但也难以完全替代。
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发展趋势:
1.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将逐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提高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 天然气比重增加。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大比例。
3. 煤炭占比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将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4. 电力逐渐主导。随着电气化和新能源发展,电力将逐步主导能源消费结构。
5. 区域差异加大。不同区域因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新能源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区域能源结构也将存在较大不同。
所以,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将朝着清洁、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当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来看,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新旧能源的负荷替换,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7.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 煤炭占比较高。煤炭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能源,用煤量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但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煤炭占比将会有所下降。
2. 石油饱和增长。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但石油资源相对稀缺,石油供应增长乏力,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石油占比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3. 天然气消费加快。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化石能源,预计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将继续提高。
4. 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快速增长,但总体占比还较低。随着相关技术进步和消费意识提高,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核电发展缓慢。核电作为清洁基载能源,发展速度较慢。受技术、成本和安全等因素制约,核电占比较难有大幅提高,但也难以完全替代。
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发展趋势:
1.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将逐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提高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 天然气比重增加。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大比例。
3. 煤炭占比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将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4. 电力逐渐主导。随着电气化和新能源发展,电力将逐步主导能源消费结构。
5. 区域差异加大。不同区域因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新能源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区域能源结构也将存在较大不同。
所以,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将朝着清洁、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当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来看,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新旧能源的负荷替换,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8.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 煤炭占比较高。煤炭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能源,用煤量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但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煤炭占比将会有所下降。
2. 石油饱和增长。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但石油资源相对稀缺,石油供应增长乏力,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石油占比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3. 天然气消费加快。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化石能源,预计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将继续提高。
4. 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快速增长,但总体占比还较低。随着相关技术进步和消费意识提高,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核电发展缓慢。核电作为清洁基载能源,发展速度较慢。受技术、成本和安全等因素制约,核电占比较难有大幅提高,但也难以完全替代。
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发展趋势:
1.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将逐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提高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 天然气比重增加。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大比例。
3. 煤炭占比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将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4. 电力逐渐主导。随着电气化和新能源发展,电力将逐步主导能源消费结构。
5. 区域差异加大。不同区域因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新能源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区域能源结构也将存在较大不同。
所以,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将朝着清洁、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当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来看,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新旧能源的负荷替换,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9. 能耗指标是什么?
能耗指标是指各种反映能源消耗量的数据指标,用来描述能源消耗量的大小和种类。由于各种能源自然禀赋有所不同,同等标准量的不同能源热值利用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产出同样单位的GDP,如果使用的能源品种不同,则消耗的能源量也会不同。
例如,原煤和天然气分别用来发电,产出同样价值的电,因原煤发电效率比天然气低,发电损耗比天然气高,所以用原煤发电消耗的能源量要比天然气高。
10.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即利用国家的有限资源以有效的方式生产物品或服务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国家有限的资源情况下,通过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能源、资金等可以有效生产出更多的物品或服务。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投资不同的生产要素将对其生产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时,应根据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考虑合理配置和使用这些要素,以提高国家的生产效率。
11.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 煤炭占比较高。煤炭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能源,用煤量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但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煤炭占比将会有所下降。
2. 石油饱和增长。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但石油资源相对稀缺,石油供应增长乏力,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石油占比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3. 天然气消费加快。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化石能源,预计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将继续提高。
4. 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快速增长,但总体占比还较低。随着相关技术进步和消费意识提高,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核电发展缓慢。核电作为清洁基载能源,发展速度较慢。受技术、成本和安全等因素制约,核电占比较难有大幅提高,但也难以完全替代。
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发展趋势:
1.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将逐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提高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 天然气比重增加。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大比例。
3. 煤炭占比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将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4. 电力逐渐主导。随着电气化和新能源发展,电力将逐步主导能源消费结构。
5. 区域差异加大。不同区域因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新能源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区域能源结构也将存在较大不同。
所以,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将朝着清洁、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当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来看,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新旧能源的负荷替换,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三稳三不准具体内容?
三稳:
稳定保障能源生产、稳定保障电煤供应、稳定保障发电供电。
三不准:
不准拉闸限电、不准搞“一刀切”、不准随意提价。
科学组织、全力增产,高效统筹、全力保供,服务大局、全力稳价……今年以来,国际形势进一步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我国资源禀赋及能源结构来看,煤炭这个底必须兜住,这样才能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13. 能耗指标是什么?
能耗指标是指各种反映能源消耗量的数据指标,用来描述能源消耗量的大小和种类。由于各种能源自然禀赋有所不同,同等标准量的不同能源热值利用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产出同样单位的GDP,如果使用的能源品种不同,则消耗的能源量也会不同。
例如,原煤和天然气分别用来发电,产出同样价值的电,因原煤发电效率比天然气低,发电损耗比天然气高,所以用原煤发电消耗的能源量要比天然气高。
14.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即利用国家的有限资源以有效的方式生产物品或服务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国家有限的资源情况下,通过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能源、资金等可以有效生产出更多的物品或服务。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投资不同的生产要素将对其生产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时,应根据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考虑合理配置和使用这些要素,以提高国家的生产效率。
15. 为什么北电南供?
《亚洲能源互联网研究报告》。该报告基于亚洲能源电力现状、发展特征和能源资源禀赋,提出了亚洲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案和重点工程,并对未来亚洲电网的进一步拓展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建设绿色低碳高效、多能互补互济、区域共建共享的亚洲能源互联网,实现亚洲经济和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亚洲人均年用电量仍然较小,仍有2.4亿人用不上电。要加快开发西亚、中亚等地的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以及中国西部、东南亚的水电向南亚和东亚输送,形成洲内“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的能源发展新格局。
16. 为什么北电南供?
《亚洲能源互联网研究报告》。该报告基于亚洲能源电力现状、发展特征和能源资源禀赋,提出了亚洲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案和重点工程,并对未来亚洲电网的进一步拓展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建设绿色低碳高效、多能互补互济、区域共建共享的亚洲能源互联网,实现亚洲经济和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亚洲人均年用电量仍然较小,仍有2.4亿人用不上电。要加快开发西亚、中亚等地的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以及中国西部、东南亚的水电向南亚和东亚输送,形成洲内“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的能源发展新格局。
17. 我国能源禀赋特点?
中国能源资源的整体特点是总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不均。煤炭和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除台湾地区外,煤炭资源总量为5.9万亿吨。
截至2020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达36.19亿吨、62665.78亿立方米。我国累计生产石油73.50亿吨,累计生产天然气2.38万亿立方米。2020年,国内原油消费量约6.50亿吨。
我国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年发电量为6.6万亿千瓦时。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7.51万亿千瓦时。
我国风能资源的技术可开发利用总量为7亿至12亿千瓦,其中,陆地实际可开发量可达6亿至10亿千瓦。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约22亿千瓦。
中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约1.47×108亿千瓦时,相当于4.9万亿吨标准煤。
18. 我国能源禀赋特点?
中国能源资源的整体特点是总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不均。煤炭和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除台湾地区外,煤炭资源总量为5.9万亿吨。
截至2020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达36.19亿吨、62665.78亿立方米。我国累计生产石油73.50亿吨,累计生产天然气2.38万亿立方米。2020年,国内原油消费量约6.50亿吨。
我国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年发电量为6.6万亿千瓦时。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7.51万亿千瓦时。
我国风能资源的技术可开发利用总量为7亿至12亿千瓦,其中,陆地实际可开发量可达6亿至10亿千瓦。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约22亿千瓦。
中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约1.47×108亿千瓦时,相当于4.9万亿吨标准煤。
19. 能耗指标是什么?
能耗指标是指各种反映能源消耗量的数据指标,用来描述能源消耗量的大小和种类。由于各种能源自然禀赋有所不同,同等标准量的不同能源热值利用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产出同样单位的GDP,如果使用的能源品种不同,则消耗的能源量也会不同。
例如,原煤和天然气分别用来发电,产出同样价值的电,因原煤发电效率比天然气低,发电损耗比天然气高,所以用原煤发电消耗的能源量要比天然气高。
20.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即利用国家的有限资源以有效的方式生产物品或服务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国家有限的资源情况下,通过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能源、资金等可以有效生产出更多的物品或服务。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投资不同的生产要素将对其生产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时,应根据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考虑合理配置和使用这些要素,以提高国家的生产效率。
21. 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关键在于什么?
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第二产业集中了大部分能源消费,单位能耗较高。发展整体耗能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对于缓解我国当前能源与环境制约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通过改造、整顿高耗能行业,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及新能源的利用,从而提高能源消费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良性互动与协调一致。
第二,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支撑。这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城镇能源供应不足、能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目前居民生活的节能降耗已成为提高城市能源消费效率的重点之一。合理的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应结合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寻求适合区域发展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采用集约节约型、复合型、功能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城镇能源消费质量,有效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能源瓶颈问题。
第三,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所谓的“世界工厂”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水平不高以及“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国际经验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实现节能降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它通过新产品的出现、生产工艺的改进、行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等,挖掘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潜力,改变能源消费模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来我们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体制机制与技术创新,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缓解各地区资源使用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面。具体措施包括,加大能源科技投入,鼓励节能技术研发应用;通过税收减免、折旧资产摊销、融资支持等办法鼓励企业引进高效节能设备、新能源设备等,实施节能技术更新与改造;在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尽快缩小主要载能产品和终端用能设备与国际耗能水平的差距,等等。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各区域要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该地区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能源消费效率等手段,包括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
第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题中应有之义。考虑到区域内资源的承载能力,只有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能源资源,关注和重视各区域经济和技术的均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地区能源消费公平,实现区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上海电力主要来源?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上海电力来源有多少来自四川答:亲亲,已向上海输送四川水电累计达939亿千瓦时上海电力是由中电投控股的发电公司,在本地拥有或控股经营或联营吴泾热电厂、闵行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南市发电厂、漕泾发电有限公司;外高桥发电厂、漕泾热电、吴泾发电厂、外高桥第二发电厂、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吴泾第二发电厂是等。上海电力本地来源为以上本地电厂,再加华能石洞口电厂,及国网的若干调峰调频电厂
23. 为什么北电南供?
《亚洲能源互联网研究报告》。该报告基于亚洲能源电力现状、发展特征和能源资源禀赋,提出了亚洲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案和重点工程,并对未来亚洲电网的进一步拓展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建设绿色低碳高效、多能互补互济、区域共建共享的亚洲能源互联网,实现亚洲经济和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亚洲人均年用电量仍然较小,仍有2.4亿人用不上电。要加快开发西亚、中亚等地的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以及中国西部、东南亚的水电向南亚和东亚输送,形成洲内“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的能源发展新格局。
24. 上海电力主要来源?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上海电力来源有多少来自四川答:亲亲,已向上海输送四川水电累计达939亿千瓦时上海电力是由中电投控股的发电公司,在本地拥有或控股经营或联营吴泾热电厂、闵行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南市发电厂、漕泾发电有限公司;外高桥发电厂、漕泾热电、吴泾发电厂、外高桥第二发电厂、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吴泾第二发电厂是等。上海电力本地来源为以上本地电厂,再加华能石洞口电厂,及国网的若干调峰调频电厂
25. 上海电力主要来源?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上海电力来源有多少来自四川答:亲亲,已向上海输送四川水电累计达939亿千瓦时上海电力是由中电投控股的发电公司,在本地拥有或控股经营或联营吴泾热电厂、闵行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南市发电厂、漕泾发电有限公司;外高桥发电厂、漕泾热电、吴泾发电厂、外高桥第二发电厂、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吴泾第二发电厂是等。上海电力本地来源为以上本地电厂,再加华能石洞口电厂,及国网的若干调峰调频电厂
26. 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关键在于什么?
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第二产业集中了大部分能源消费,单位能耗较高。发展整体耗能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对于缓解我国当前能源与环境制约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通过改造、整顿高耗能行业,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及新能源的利用,从而提高能源消费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良性互动与协调一致。
第二,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支撑。这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城镇能源供应不足、能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目前居民生活的节能降耗已成为提高城市能源消费效率的重点之一。合理的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应结合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寻求适合区域发展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采用集约节约型、复合型、功能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城镇能源消费质量,有效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能源瓶颈问题。
第三,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所谓的“世界工厂”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水平不高以及“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国际经验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实现节能降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它通过新产品的出现、生产工艺的改进、行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等,挖掘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潜力,改变能源消费模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来我们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体制机制与技术创新,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缓解各地区资源使用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面。具体措施包括,加大能源科技投入,鼓励节能技术研发应用;通过税收减免、折旧资产摊销、融资支持等办法鼓励企业引进高效节能设备、新能源设备等,实施节能技术更新与改造;在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尽快缩小主要载能产品和终端用能设备与国际耗能水平的差距,等等。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各区域要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该地区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能源消费效率等手段,包括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
第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题中应有之义。考虑到区域内资源的承载能力,只有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能源资源,关注和重视各区域经济和技术的均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地区能源消费公平,实现区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27. 上海电力主要来源?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上海电力来源有多少来自四川答:亲亲,已向上海输送四川水电累计达939亿千瓦时上海电力是由中电投控股的发电公司,在本地拥有或控股经营或联营吴泾热电厂、闵行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南市发电厂、漕泾发电有限公司;外高桥发电厂、漕泾热电、吴泾发电厂、外高桥第二发电厂、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吴泾第二发电厂是等。上海电力本地来源为以上本地电厂,再加华能石洞口电厂,及国网的若干调峰调频电厂
28. 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关键在于什么?
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第二产业集中了大部分能源消费,单位能耗较高。发展整体耗能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对于缓解我国当前能源与环境制约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通过改造、整顿高耗能行业,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及新能源的利用,从而提高能源消费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良性互动与协调一致。
第二,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支撑。这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城镇能源供应不足、能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目前居民生活的节能降耗已成为提高城市能源消费效率的重点之一。合理的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应结合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寻求适合区域发展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采用集约节约型、复合型、功能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城镇能源消费质量,有效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能源瓶颈问题。
第三,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所谓的“世界工厂”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水平不高以及“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国际经验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实现节能降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它通过新产品的出现、生产工艺的改进、行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等,挖掘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潜力,改变能源消费模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来我们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体制机制与技术创新,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缓解各地区资源使用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面。具体措施包括,加大能源科技投入,鼓励节能技术研发应用;通过税收减免、折旧资产摊销、融资支持等办法鼓励企业引进高效节能设备、新能源设备等,实施节能技术更新与改造;在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尽快缩小主要载能产品和终端用能设备与国际耗能水平的差距,等等。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各区域要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该地区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能源消费效率等手段,包括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
第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题中应有之义。考虑到区域内资源的承载能力,只有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能源资源,关注和重视各区域经济和技术的均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地区能源消费公平,实现区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29.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即利用国家的有限资源以有效的方式生产物品或服务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国家有限的资源情况下,通过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能源、资金等可以有效生产出更多的物品或服务。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投资不同的生产要素将对其生产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时,应根据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考虑合理配置和使用这些要素,以提高国家的生产效率。
30. 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关键在于什么?
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第二产业集中了大部分能源消费,单位能耗较高。发展整体耗能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对于缓解我国当前能源与环境制约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通过改造、整顿高耗能行业,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及新能源的利用,从而提高能源消费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良性互动与协调一致。
第二,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支撑。这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城镇能源供应不足、能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目前居民生活的节能降耗已成为提高城市能源消费效率的重点之一。合理的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应结合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寻求适合区域发展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采用集约节约型、复合型、功能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城镇能源消费质量,有效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能源瓶颈问题。
第三,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所谓的“世界工厂”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水平不高以及“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国际经验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实现节能降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它通过新产品的出现、生产工艺的改进、行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等,挖掘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潜力,改变能源消费模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来我们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体制机制与技术创新,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缓解各地区资源使用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面。具体措施包括,加大能源科技投入,鼓励节能技术研发应用;通过税收减免、折旧资产摊销、融资支持等办法鼓励企业引进高效节能设备、新能源设备等,实施节能技术更新与改造;在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尽快缩小主要载能产品和终端用能设备与国际耗能水平的差距,等等。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各区域要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该地区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能源消费效率等手段,包括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
第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题中应有之义。考虑到区域内资源的承载能力,只有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能源资源,关注和重视各区域经济和技术的均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地区能源消费公平,实现区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31. 三稳三不准具体内容?
三稳:
稳定保障能源生产、稳定保障电煤供应、稳定保障发电供电。
三不准:
不准拉闸限电、不准搞“一刀切”、不准随意提价。
科学组织、全力增产,高效统筹、全力保供,服务大局、全力稳价……今年以来,国际形势进一步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我国资源禀赋及能源结构来看,煤炭这个底必须兜住,这样才能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32. 我国能源禀赋特点?
中国能源资源的整体特点是总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不均。煤炭和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除台湾地区外,煤炭资源总量为5.9万亿吨。
截至2020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达36.19亿吨、62665.78亿立方米。我国累计生产石油73.50亿吨,累计生产天然气2.38万亿立方米。2020年,国内原油消费量约6.50亿吨。
我国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年发电量为6.6万亿千瓦时。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7.51万亿千瓦时。
我国风能资源的技术可开发利用总量为7亿至12亿千瓦,其中,陆地实际可开发量可达6亿至10亿千瓦。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约22亿千瓦。
中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约1.47×108亿千瓦时,相当于4.9万亿吨标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