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氢能源老大(日本氢能源发展到什么程度?)
1. 日本氢能源发展到什么程度?
目前日本采用的大多是天然气制氢,这种方式能量消耗低,搭载在车上可以提高效率。但在制氢过程中会产生CO2,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制氢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日本即将迈入氢能社会普及阶段。目前日本现有加氢站数量约100余个,与国家战略规划在2030年建设900个加氢站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2. 日本氢能源怎么制造?
氢能源常备的制造方法是电解水获取,然后液化方便运输和使用
3. 日本氢能源怎么制造?
氢能源常备的制造方法是电解水获取,然后液化方便运输和使用
4. 氢能源最强国家排名?
目前从全球各国氢能源技术综合实力来看日本是排在首位的,氢能源目前主要就是提供给汽车使用,燃烧后不产生二氧化碳,利用水来制造,日本的丰田公司,日产汽车,本田公司,松下公司相关专利指数都高居全球前十,其中丰田公司遥遥领先其他几家公司。
第二位是韩国,韩国现代产业集团,LG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技术水平也排名世界前列。
第三位是中国,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发单位掌握了多项先进相关专利技术。
第四位是美国,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研发单位在氢气制造,储藏,压缩技术方便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剩下的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目前技术水平差别不大。
5. 日本氢能源汽车氢气哪里来?
工业副产氢气提纯,海水电解产氢等
6. 氢能源汽车三大巨头?
第一位,日本丰田公司遥遥领先其他几家公司。
第二位,韩国现代产业集团,LG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技术水平也排名世界前列。
第三位,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发单位掌握了多项先进相关专利技术。
第四位,美国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研发单位在氢气制造,储藏,压缩技术方便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7. 氢能源汽车三大巨头?
第一位,日本丰田公司遥遥领先其他几家公司。
第二位,韩国现代产业集团,LG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技术水平也排名世界前列。
第三位,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发单位掌握了多项先进相关专利技术。
第四位,美国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研发单位在氢气制造,储藏,压缩技术方便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8. 氢能源最强国家排名?
目前从全球各国氢能源技术综合实力来看日本是排在首位的,氢能源目前主要就是提供给汽车使用,燃烧后不产生二氧化碳,利用水来制造,日本的丰田公司,日产汽车,本田公司,松下公司相关专利指数都高居全球前十,其中丰田公司遥遥领先其他几家公司。
第二位是韩国,韩国现代产业集团,LG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技术水平也排名世界前列。
第三位是中国,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发单位掌握了多项先进相关专利技术。
第四位是美国,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研发单位在氢气制造,储藏,压缩技术方便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剩下的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目前技术水平差别不大。
9. 日本氢能源怎么制造?
氢能源常备的制造方法是电解水获取,然后液化方便运输和使用
10. 日本放弃氢能源原因?
回答:日本放弃氢能源的原因: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还面临着诸多问题:1.氢气获得性低;2.成本高(制氢成本、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3.材料依赖进口;4.法律法规不完善。在碳中和的影响下,锂电池等新能源概念的公司获得大量投资者的青睐,典型的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公司,估值大涨,同时也带动了一部分氢燃料电池公司的股价。
在新能源化的发展趋势中,纯电动无疑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发展方向,与之同为新能源技术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却有不一样的遭遇。
以前我也认为氢燃料电池为未来乘用车、商用车的主流发展方向,国内外都用政策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但最近看到多个汽车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生产研发,让我不得不对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在乘用车应用上。
作为在氢能技术上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的日本,虽然国家层面仍在推动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包括在本届奥运会上使用了大量的氢燃料技术的车辆、设备,但实则是当地的车企却对氢能技术的兴趣已经大大降低。
今年年初,日产宣布暂停与戴姆勒及福特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的计划,今后将集中力量发展电动汽车。
本田也在今年6月宣布:关闭日本狭山工厂,停产氢燃料电池车 Clarity,但仍会和通用汽车合作研发燃料电池车。同时,本田还将更专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计划在2040年实现旗下全部在售车型均为零排放电动车。
日本几大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车企,只剩下丰田,这个重点放在乘用车应用上的车企。
不仅如此,奔驰也表示由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成本过高,商业化价值较低,宣布将停止研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其新能源战略刚刚从“EV First纯电第一”变成了“EV Only纯电唯一”。而目前仍在坚持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欧洲厂商也不多了。
为何要放弃氢能技术?
成本过高没办法。
在谈及放弃氢燃料电池车的原因时,本田表示销量低、基础设施扩建困难是主要因素。可以看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使用成本依然高居不下。
成本或许是这些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原因之一,在乘用车领域,纯电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才是核心原因。
特别是中国的纯电动技术,在政策合理引导下,不能说做得最好,但也能领先这个星球上大部分国家。
而且相比氢燃料电池,纯电动技术路线的实现成本更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电能的输送、生产等成本。
对国内有哪些影响?
在商用车领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机遇。
虽然上文所提到的基本上都是基于乘用车领域,但也不能说对商用车没有影响,毕竟技术同源,越少企业研发,技术迭代、成本下降越慢。
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在减少,倘若氢燃料电池技术成为主流,我们也有更大的主动权、定价权,成为制定规则的人。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中占比较小,绝大部分应用在商用车上,包括城市公交、大巴车以及物流车、货车等。
我国的商用领域车拥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以及对新能源技术有足够大的包容度,再加上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让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这些都是有利于氢燃料电池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方面。
根据《2020年氢应用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县出台氢能产业专项政策,为氢燃料汽车的推广、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引导,而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客车、货车、物流车保有量分别为2500、4070、780辆。
氢燃料电池技术未来到底能不能成为主流新能源技术、有没有适合的应用领域、或者未来发展如何,现在还无法定论,但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在其他厂商停止研发的时候,这就给了国内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是机遇但不能盲目
作为拥有最多氢能以及氢燃料电池专利的日本,并且具备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电堆和关键配件等全产业链,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不能普及相关技术的应用;仍然让车企毅然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
这就提醒了我们应该对氢能技术的应用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到底氢能技术适用于那些领域、那些应用场景针对这些方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发展方向以及资源共享等措施,来降低氢能技术的使用以及研发成本,这样才能为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商业化打好基础。
得益于我们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足够多的应用领域,氢能技术在国内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有发展的必要和机遇。
11. 日本氢能源发展到什么程度?
目前日本采用的大多是天然气制氢,这种方式能量消耗低,搭载在车上可以提高效率。但在制氢过程中会产生CO2,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制氢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日本即将迈入氢能社会普及阶段。目前日本现有加氢站数量约100余个,与国家战略规划在2030年建设900个加氢站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12. 氢能源汽车三大巨头?
第一位,日本丰田公司遥遥领先其他几家公司。
第二位,韩国现代产业集团,LG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技术水平也排名世界前列。
第三位,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发单位掌握了多项先进相关专利技术。
第四位,美国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研发单位在氢气制造,储藏,压缩技术方便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13. 氢能源公司排名?
1、美国空气产品公司(AP)
2、林德集团(Linde Group)
3、法国液化空气集团(Air Liquide)
4、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Total Energies)
5、海克斯康(Hexagon)
6、日本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7、韩国NK
8、新日铁(NSC)
9、佛吉亚集团(Faurecia)
10、美国昆腾公司(Quantum)
11、彼欧集团(Plastic Omnium)
12、巴拉德动力(BLDP)
13、爱尔铃克铃尔(Elring Klinger)
14、瑞典燃料电池公司(PowerCell)
15、英国AFC能源公司(AFC Energy)
16、阿尔科拉能源公司(Arcola Energy)
17、德国SFC能源公司(SFC Energy)
18、日本丰田
19、日本本田
20、韩国现代
21、美国通用
22、德国奔驰
23、旭化成(Asahi Kasei)
24、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Thyssen krupp)
25、庄信万丰(JM)
26、3M
27、巴斯夫(BASF)
28、日本福岛氢能源研究基地
29、优美科(Umicore)
30、西格里(SGL)
31、日本东丽(TORAY)
32、科德宝(Freudenberg)
33、特来德斯通(Tread Stone)
34、戈尔公司(Gore)
35、杜邦公司(Du Pont)
36、索尔维(Solvay)
37、丹麦IRD燃料电池公司
38、康明斯(Cummins)
39、海事集团(CMB)
40、尼古拉(NKLA )
41、世伟洛克(Swaglock)
42、水吉能(Hydrogenenics)
43、松下(Panasonic)
44、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
45、日本日立(HITACHI)
46、日本三洋(SANYO)
47、布鲁姆能源公司(Bloom Energy)
48、西门子(SIEMENS)
49、日本东芝(Toshiba)
50、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公司(HT)
51、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2、厚普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53、丰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4、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5、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6、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57、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8、杭州中泰深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9、昊华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61、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2、江苏龙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3、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64、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65、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66、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67、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68、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69、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0、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2、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
73、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74、航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5、诚志股份有限公司
76、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77、湖南凯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78、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9、湖南恒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0、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1、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2、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3、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4、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5、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86、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87、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88、上海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89、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90、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91、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2、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93、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94、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95、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96、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97、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98、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
14. 氢能源公司排名?
1、美国空气产品公司(AP)
2、林德集团(Linde Group)
3、法国液化空气集团(Air Liquide)
4、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Total Energies)
5、海克斯康(Hexagon)
6、日本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7、韩国NK
8、新日铁(NSC)
9、佛吉亚集团(Faurecia)
10、美国昆腾公司(Quantum)
11、彼欧集团(Plastic Omnium)
12、巴拉德动力(BLDP)
13、爱尔铃克铃尔(Elring Klinger)
14、瑞典燃料电池公司(PowerCell)
15、英国AFC能源公司(AFC Energy)
16、阿尔科拉能源公司(Arcola Energy)
17、德国SFC能源公司(SFC Energy)
18、日本丰田
19、日本本田
20、韩国现代
21、美国通用
22、德国奔驰
23、旭化成(Asahi Kasei)
24、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Thyssen krupp)
25、庄信万丰(JM)
26、3M
27、巴斯夫(BASF)
28、日本福岛氢能源研究基地
29、优美科(Umicore)
30、西格里(SGL)
31、日本东丽(TORAY)
32、科德宝(Freudenberg)
33、特来德斯通(Tread Stone)
34、戈尔公司(Gore)
35、杜邦公司(Du Pont)
36、索尔维(Solvay)
37、丹麦IRD燃料电池公司
38、康明斯(Cummins)
39、海事集团(CMB)
40、尼古拉(NKLA )
41、世伟洛克(Swaglock)
42、水吉能(Hydrogenenics)
43、松下(Panasonic)
44、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
45、日本日立(HITACHI)
46、日本三洋(SANYO)
47、布鲁姆能源公司(Bloom Energy)
48、西门子(SIEMENS)
49、日本东芝(Toshiba)
50、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公司(HT)
51、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2、厚普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53、丰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4、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5、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6、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57、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8、杭州中泰深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9、昊华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61、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2、江苏龙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3、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64、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65、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66、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67、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68、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69、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0、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2、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
73、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74、航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5、诚志股份有限公司
76、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77、湖南凯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78、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9、湖南恒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0、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1、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2、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3、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4、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5、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86、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87、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88、上海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89、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90、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91、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2、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93、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94、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95、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96、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97、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98、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
15. 氢能源公司排名?
1、美国空气产品公司(AP)
2、林德集团(Linde Group)
3、法国液化空气集团(Air Liquide)
4、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Total Energies)
5、海克斯康(Hexagon)
6、日本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7、韩国NK
8、新日铁(NSC)
9、佛吉亚集团(Faurecia)
10、美国昆腾公司(Quantum)
11、彼欧集团(Plastic Omnium)
12、巴拉德动力(BLDP)
13、爱尔铃克铃尔(Elring Klinger)
14、瑞典燃料电池公司(PowerCell)
15、英国AFC能源公司(AFC Energy)
16、阿尔科拉能源公司(Arcola Energy)
17、德国SFC能源公司(SFC Energy)
18、日本丰田
19、日本本田
20、韩国现代
21、美国通用
22、德国奔驰
23、旭化成(Asahi Kasei)
24、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Thyssen krupp)
25、庄信万丰(JM)
26、3M
27、巴斯夫(BASF)
28、日本福岛氢能源研究基地
29、优美科(Umicore)
30、西格里(SGL)
31、日本东丽(TORAY)
32、科德宝(Freudenberg)
33、特来德斯通(Tread Stone)
34、戈尔公司(Gore)
35、杜邦公司(Du Pont)
36、索尔维(Solvay)
37、丹麦IRD燃料电池公司
38、康明斯(Cummins)
39、海事集团(CMB)
40、尼古拉(NKLA )
41、世伟洛克(Swaglock)
42、水吉能(Hydrogenenics)
43、松下(Panasonic)
44、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
45、日本日立(HITACHI)
46、日本三洋(SANYO)
47、布鲁姆能源公司(Bloom Energy)
48、西门子(SIEMENS)
49、日本东芝(Toshiba)
50、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公司(HT)
51、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2、厚普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53、丰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4、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5、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6、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57、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8、杭州中泰深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9、昊华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61、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2、江苏龙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3、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64、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65、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66、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67、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68、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69、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0、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2、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
73、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74、航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5、诚志股份有限公司
76、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77、湖南凯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78、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9、湖南恒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0、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1、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2、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3、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4、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5、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86、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87、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88、上海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89、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90、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91、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2、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93、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94、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95、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96、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97、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98、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
16. 日本放弃氢能源原因?
回答:日本放弃氢能源的原因: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还面临着诸多问题:1.氢气获得性低;2.成本高(制氢成本、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3.材料依赖进口;4.法律法规不完善。在碳中和的影响下,锂电池等新能源概念的公司获得大量投资者的青睐,典型的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公司,估值大涨,同时也带动了一部分氢燃料电池公司的股价。
在新能源化的发展趋势中,纯电动无疑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发展方向,与之同为新能源技术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却有不一样的遭遇。
以前我也认为氢燃料电池为未来乘用车、商用车的主流发展方向,国内外都用政策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但最近看到多个汽车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生产研发,让我不得不对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在乘用车应用上。
作为在氢能技术上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的日本,虽然国家层面仍在推动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包括在本届奥运会上使用了大量的氢燃料技术的车辆、设备,但实则是当地的车企却对氢能技术的兴趣已经大大降低。
今年年初,日产宣布暂停与戴姆勒及福特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的计划,今后将集中力量发展电动汽车。
本田也在今年6月宣布:关闭日本狭山工厂,停产氢燃料电池车 Clarity,但仍会和通用汽车合作研发燃料电池车。同时,本田还将更专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计划在2040年实现旗下全部在售车型均为零排放电动车。
日本几大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车企,只剩下丰田,这个重点放在乘用车应用上的车企。
不仅如此,奔驰也表示由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成本过高,商业化价值较低,宣布将停止研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其新能源战略刚刚从“EV First纯电第一”变成了“EV Only纯电唯一”。而目前仍在坚持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欧洲厂商也不多了。
为何要放弃氢能技术?
成本过高没办法。
在谈及放弃氢燃料电池车的原因时,本田表示销量低、基础设施扩建困难是主要因素。可以看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使用成本依然高居不下。
成本或许是这些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原因之一,在乘用车领域,纯电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才是核心原因。
特别是中国的纯电动技术,在政策合理引导下,不能说做得最好,但也能领先这个星球上大部分国家。
而且相比氢燃料电池,纯电动技术路线的实现成本更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电能的输送、生产等成本。
对国内有哪些影响?
在商用车领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机遇。
虽然上文所提到的基本上都是基于乘用车领域,但也不能说对商用车没有影响,毕竟技术同源,越少企业研发,技术迭代、成本下降越慢。
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在减少,倘若氢燃料电池技术成为主流,我们也有更大的主动权、定价权,成为制定规则的人。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中占比较小,绝大部分应用在商用车上,包括城市公交、大巴车以及物流车、货车等。
我国的商用领域车拥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以及对新能源技术有足够大的包容度,再加上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让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这些都是有利于氢燃料电池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方面。
根据《2020年氢应用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县出台氢能产业专项政策,为氢燃料汽车的推广、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引导,而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客车、货车、物流车保有量分别为2500、4070、780辆。
氢燃料电池技术未来到底能不能成为主流新能源技术、有没有适合的应用领域、或者未来发展如何,现在还无法定论,但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在其他厂商停止研发的时候,这就给了国内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是机遇但不能盲目
作为拥有最多氢能以及氢燃料电池专利的日本,并且具备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电堆和关键配件等全产业链,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不能普及相关技术的应用;仍然让车企毅然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
这就提醒了我们应该对氢能技术的应用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到底氢能技术适用于那些领域、那些应用场景针对这些方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发展方向以及资源共享等措施,来降低氢能技术的使用以及研发成本,这样才能为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商业化打好基础。
得益于我们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足够多的应用领域,氢能技术在国内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有发展的必要和机遇。
17. 日本氢能源汽车氢气哪里来?
工业副产氢气提纯,海水电解产氢等
18. 日本氢能源怎么制造?
氢能源常备的制造方法是电解水获取,然后液化方便运输和使用
19. 氢能源最强国家排名?
目前从全球各国氢能源技术综合实力来看日本是排在首位的,氢能源目前主要就是提供给汽车使用,燃烧后不产生二氧化碳,利用水来制造,日本的丰田公司,日产汽车,本田公司,松下公司相关专利指数都高居全球前十,其中丰田公司遥遥领先其他几家公司。
第二位是韩国,韩国现代产业集团,LG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技术水平也排名世界前列。
第三位是中国,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发单位掌握了多项先进相关专利技术。
第四位是美国,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研发单位在氢气制造,储藏,压缩技术方便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剩下的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目前技术水平差别不大。
20. 日本氢能源汽车氢气哪里来?
工业副产氢气提纯,海水电解产氢等
21. 日本氢能源发展到什么程度?
目前日本采用的大多是天然气制氢,这种方式能量消耗低,搭载在车上可以提高效率。但在制氢过程中会产生CO2,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制氢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日本即将迈入氢能社会普及阶段。目前日本现有加氢站数量约100余个,与国家战略规划在2030年建设900个加氢站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22. 氢能源公司排名?
1、美国空气产品公司(AP)
2、林德集团(Linde Group)
3、法国液化空气集团(Air Liquide)
4、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Total Energies)
5、海克斯康(Hexagon)
6、日本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7、韩国NK
8、新日铁(NSC)
9、佛吉亚集团(Faurecia)
10、美国昆腾公司(Quantum)
11、彼欧集团(Plastic Omnium)
12、巴拉德动力(BLDP)
13、爱尔铃克铃尔(Elring Klinger)
14、瑞典燃料电池公司(PowerCell)
15、英国AFC能源公司(AFC Energy)
16、阿尔科拉能源公司(Arcola Energy)
17、德国SFC能源公司(SFC Energy)
18、日本丰田
19、日本本田
20、韩国现代
21、美国通用
22、德国奔驰
23、旭化成(Asahi Kasei)
24、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Thyssen krupp)
25、庄信万丰(JM)
26、3M
27、巴斯夫(BASF)
28、日本福岛氢能源研究基地
29、优美科(Umicore)
30、西格里(SGL)
31、日本东丽(TORAY)
32、科德宝(Freudenberg)
33、特来德斯通(Tread Stone)
34、戈尔公司(Gore)
35、杜邦公司(Du Pont)
36、索尔维(Solvay)
37、丹麦IRD燃料电池公司
38、康明斯(Cummins)
39、海事集团(CMB)
40、尼古拉(NKLA )
41、世伟洛克(Swaglock)
42、水吉能(Hydrogenenics)
43、松下(Panasonic)
44、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
45、日本日立(HITACHI)
46、日本三洋(SANYO)
47、布鲁姆能源公司(Bloom Energy)
48、西门子(SIEMENS)
49、日本东芝(Toshiba)
50、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公司(HT)
51、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2、厚普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53、丰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4、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5、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6、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57、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8、杭州中泰深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9、昊华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61、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2、江苏龙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3、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64、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65、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66、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67、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68、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69、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0、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2、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
73、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74、航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5、诚志股份有限公司
76、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77、湖南凯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78、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9、湖南恒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0、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1、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2、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3、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4、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5、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86、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87、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88、上海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89、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90、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91、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2、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93、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94、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95、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96、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97、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98、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
23. 氢能源技术哪个国家做得最好?
你好,就氢能源技术领域而言,日本是做得最好的。日本认为氢能源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因此在氢能源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和研究。
日本在氢气生产、氢气储存、氢燃料电池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日本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氢气基础设施,并鼓励私人车辆使用氢燃料电池车。
此外,日本的一些公司也在国际上采取领导地位,例如丰田公司在氢气燃料电池车领域拥有领先技术。
24. 氢能源技术哪个国家做得最好?
你好,就氢能源技术领域而言,日本是做得最好的。日本认为氢能源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因此在氢能源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和研究。
日本在氢气生产、氢气储存、氢燃料电池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日本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氢气基础设施,并鼓励私人车辆使用氢燃料电池车。
此外,日本的一些公司也在国际上采取领导地位,例如丰田公司在氢气燃料电池车领域拥有领先技术。
25. 日本放弃氢能源原因?
回答:日本放弃氢能源的原因: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还面临着诸多问题:1.氢气获得性低;2.成本高(制氢成本、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3.材料依赖进口;4.法律法规不完善。在碳中和的影响下,锂电池等新能源概念的公司获得大量投资者的青睐,典型的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公司,估值大涨,同时也带动了一部分氢燃料电池公司的股价。
在新能源化的发展趋势中,纯电动无疑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发展方向,与之同为新能源技术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却有不一样的遭遇。
以前我也认为氢燃料电池为未来乘用车、商用车的主流发展方向,国内外都用政策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但最近看到多个汽车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生产研发,让我不得不对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在乘用车应用上。
作为在氢能技术上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的日本,虽然国家层面仍在推动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包括在本届奥运会上使用了大量的氢燃料技术的车辆、设备,但实则是当地的车企却对氢能技术的兴趣已经大大降低。
今年年初,日产宣布暂停与戴姆勒及福特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的计划,今后将集中力量发展电动汽车。
本田也在今年6月宣布:关闭日本狭山工厂,停产氢燃料电池车 Clarity,但仍会和通用汽车合作研发燃料电池车。同时,本田还将更专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计划在2040年实现旗下全部在售车型均为零排放电动车。
日本几大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车企,只剩下丰田,这个重点放在乘用车应用上的车企。
不仅如此,奔驰也表示由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成本过高,商业化价值较低,宣布将停止研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其新能源战略刚刚从“EV First纯电第一”变成了“EV Only纯电唯一”。而目前仍在坚持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欧洲厂商也不多了。
为何要放弃氢能技术?
成本过高没办法。
在谈及放弃氢燃料电池车的原因时,本田表示销量低、基础设施扩建困难是主要因素。可以看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使用成本依然高居不下。
成本或许是这些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原因之一,在乘用车领域,纯电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才是核心原因。
特别是中国的纯电动技术,在政策合理引导下,不能说做得最好,但也能领先这个星球上大部分国家。
而且相比氢燃料电池,纯电动技术路线的实现成本更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电能的输送、生产等成本。
对国内有哪些影响?
在商用车领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机遇。
虽然上文所提到的基本上都是基于乘用车领域,但也不能说对商用车没有影响,毕竟技术同源,越少企业研发,技术迭代、成本下降越慢。
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在减少,倘若氢燃料电池技术成为主流,我们也有更大的主动权、定价权,成为制定规则的人。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中占比较小,绝大部分应用在商用车上,包括城市公交、大巴车以及物流车、货车等。
我国的商用领域车拥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以及对新能源技术有足够大的包容度,再加上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让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这些都是有利于氢燃料电池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方面。
根据《2020年氢应用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县出台氢能产业专项政策,为氢燃料汽车的推广、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引导,而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客车、货车、物流车保有量分别为2500、4070、780辆。
氢燃料电池技术未来到底能不能成为主流新能源技术、有没有适合的应用领域、或者未来发展如何,现在还无法定论,但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在其他厂商停止研发的时候,这就给了国内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是机遇但不能盲目
作为拥有最多氢能以及氢燃料电池专利的日本,并且具备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电堆和关键配件等全产业链,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不能普及相关技术的应用;仍然让车企毅然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
这就提醒了我们应该对氢能技术的应用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到底氢能技术适用于那些领域、那些应用场景针对这些方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发展方向以及资源共享等措施,来降低氢能技术的使用以及研发成本,这样才能为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商业化打好基础。
得益于我们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足够多的应用领域,氢能技术在国内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有发展的必要和机遇。
26. 日本放弃氢能源原因?
回答:日本放弃氢能源的原因: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还面临着诸多问题:1.氢气获得性低;2.成本高(制氢成本、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3.材料依赖进口;4.法律法规不完善。在碳中和的影响下,锂电池等新能源概念的公司获得大量投资者的青睐,典型的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公司,估值大涨,同时也带动了一部分氢燃料电池公司的股价。
在新能源化的发展趋势中,纯电动无疑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发展方向,与之同为新能源技术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却有不一样的遭遇。
以前我也认为氢燃料电池为未来乘用车、商用车的主流发展方向,国内外都用政策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但最近看到多个汽车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生产研发,让我不得不对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在乘用车应用上。
作为在氢能技术上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的日本,虽然国家层面仍在推动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包括在本届奥运会上使用了大量的氢燃料技术的车辆、设备,但实则是当地的车企却对氢能技术的兴趣已经大大降低。
今年年初,日产宣布暂停与戴姆勒及福特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的计划,今后将集中力量发展电动汽车。
本田也在今年6月宣布:关闭日本狭山工厂,停产氢燃料电池车 Clarity,但仍会和通用汽车合作研发燃料电池车。同时,本田还将更专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计划在2040年实现旗下全部在售车型均为零排放电动车。
日本几大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车企,只剩下丰田,这个重点放在乘用车应用上的车企。
不仅如此,奔驰也表示由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成本过高,商业化价值较低,宣布将停止研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其新能源战略刚刚从“EV First纯电第一”变成了“EV Only纯电唯一”。而目前仍在坚持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欧洲厂商也不多了。
为何要放弃氢能技术?
成本过高没办法。
在谈及放弃氢燃料电池车的原因时,本田表示销量低、基础设施扩建困难是主要因素。可以看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使用成本依然高居不下。
成本或许是这些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原因之一,在乘用车领域,纯电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才是核心原因。
特别是中国的纯电动技术,在政策合理引导下,不能说做得最好,但也能领先这个星球上大部分国家。
而且相比氢燃料电池,纯电动技术路线的实现成本更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电能的输送、生产等成本。
对国内有哪些影响?
在商用车领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机遇。
虽然上文所提到的基本上都是基于乘用车领域,但也不能说对商用车没有影响,毕竟技术同源,越少企业研发,技术迭代、成本下降越慢。
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在减少,倘若氢燃料电池技术成为主流,我们也有更大的主动权、定价权,成为制定规则的人。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中占比较小,绝大部分应用在商用车上,包括城市公交、大巴车以及物流车、货车等。
我国的商用领域车拥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以及对新能源技术有足够大的包容度,再加上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让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这些都是有利于氢燃料电池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方面。
根据《2020年氢应用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县出台氢能产业专项政策,为氢燃料汽车的推广、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引导,而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客车、货车、物流车保有量分别为2500、4070、780辆。
氢燃料电池技术未来到底能不能成为主流新能源技术、有没有适合的应用领域、或者未来发展如何,现在还无法定论,但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在其他厂商停止研发的时候,这就给了国内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是机遇但不能盲目
作为拥有最多氢能以及氢燃料电池专利的日本,并且具备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电堆和关键配件等全产业链,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不能普及相关技术的应用;仍然让车企毅然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
这就提醒了我们应该对氢能技术的应用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到底氢能技术适用于那些领域、那些应用场景针对这些方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发展方向以及资源共享等措施,来降低氢能技术的使用以及研发成本,这样才能为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商业化打好基础。
得益于我们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足够多的应用领域,氢能技术在国内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有发展的必要和机遇。
27. 氢能源技术哪个国家做得最好?
你好,就氢能源技术领域而言,日本是做得最好的。日本认为氢能源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因此在氢能源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和研究。
日本在氢气生产、氢气储存、氢燃料电池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日本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氢气基础设施,并鼓励私人车辆使用氢燃料电池车。
此外,日本的一些公司也在国际上采取领导地位,例如丰田公司在氢气燃料电池车领域拥有领先技术。
28. 日本氢能源发展到什么程度?
目前日本采用的大多是天然气制氢,这种方式能量消耗低,搭载在车上可以提高效率。但在制氢过程中会产生CO2,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制氢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日本即将迈入氢能社会普及阶段。目前日本现有加氢站数量约100余个,与国家战略规划在2030年建设900个加氢站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29. 氢能源最强国家排名?
目前从全球各国氢能源技术综合实力来看日本是排在首位的,氢能源目前主要就是提供给汽车使用,燃烧后不产生二氧化碳,利用水来制造,日本的丰田公司,日产汽车,本田公司,松下公司相关专利指数都高居全球前十,其中丰田公司遥遥领先其他几家公司。
第二位是韩国,韩国现代产业集团,LG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技术水平也排名世界前列。
第三位是中国,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发单位掌握了多项先进相关专利技术。
第四位是美国,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研发单位在氢气制造,储藏,压缩技术方便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剩下的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目前技术水平差别不大。
30. 氢能源技术哪个国家做得最好?
你好,就氢能源技术领域而言,日本是做得最好的。日本认为氢能源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因此在氢能源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和研究。
日本在氢气生产、氢气储存、氢燃料电池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日本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氢气基础设施,并鼓励私人车辆使用氢燃料电池车。
此外,日本的一些公司也在国际上采取领导地位,例如丰田公司在氢气燃料电池车领域拥有领先技术。
31. 日本氢能源汽车氢气哪里来?
工业副产氢气提纯,海水电解产氢等
32. 氢能源汽车三大巨头?
第一位,日本丰田公司遥遥领先其他几家公司。
第二位,韩国现代产业集团,LG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技术水平也排名世界前列。
第三位,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发单位掌握了多项先进相关专利技术。
第四位,美国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研发单位在氢气制造,储藏,压缩技术方便成果得到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