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举措,包括?(2021到2022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1.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举措,包括?
一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发展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动漫、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业态。
二是推进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是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完善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制度机制,健全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支持各地制定消费促进政策和举办消费活动,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及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
四是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五是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推动旅游演艺等融合业态提质升级,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六是深化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构建务实高效的多层次政府间文化产业政策对话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布局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七是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打造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广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直接融资。
2. 2021到2022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布局升级。坚持以省级经开区、金钱宜望产业带为主战场、主阵地,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带三点”的产业布局。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促进数字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发挥“中国内衣名镇·电商网红直播基地”效应,谋划首届浙南(宜山)针织文化节暨针织产业博览会;加快省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打造“产业大脑”。
推进产业主体升级。
实施企业培育计划,以能耗“双控”为抓手,加快产业标准化建设,淘汰低端企业;升级“三服务2.0”,做好梯队培育工作。
3.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举措,包括?
一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发展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动漫、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业态。
二是推进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是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完善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制度机制,健全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支持各地制定消费促进政策和举办消费活动,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及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
四是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五是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推动旅游演艺等融合业态提质升级,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六是深化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构建务实高效的多层次政府间文化产业政策对话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布局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七是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打造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广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直接融资。
4.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举措,包括?
一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发展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动漫、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业态。
二是推进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是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完善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制度机制,健全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支持各地制定消费促进政策和举办消费活动,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及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
四是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五是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推动旅游演艺等融合业态提质升级,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六是深化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构建务实高效的多层次政府间文化产业政策对话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布局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七是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打造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广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直接融资。
5. 2021到2022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布局升级。坚持以省级经开区、金钱宜望产业带为主战场、主阵地,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带三点”的产业布局。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促进数字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发挥“中国内衣名镇·电商网红直播基地”效应,谋划首届浙南(宜山)针织文化节暨针织产业博览会;加快省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打造“产业大脑”。
推进产业主体升级。
实施企业培育计划,以能耗“双控”为抓手,加快产业标准化建设,淘汰低端企业;升级“三服务2.0”,做好梯队培育工作。
6. 调整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有:
1、供给结构的优化
2、需求结构的优化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4、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7. 产业高度结构化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高度结构化是指一个产业在组织、功能、技术、市场等方面经过深度分工和专业化后的状态。它具有以下特征:1. 分工明确:产业高度结构化意味着一个产业中不同企业、机构或个体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不同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分工合作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或价值链。2. 组织化程度高:在产业高度结构化中,企业之间存在明确的组织形式和关系。例如,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行业协会组织起到行业自律和协调的作用等等。3. 技术密集度高:产业高度结构化往往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支持。通过技术创新和不断提升技术含量,产业实现了全面的优化和提升。4. 市场规模较大:在产业高度结构化中,市场规模通常较大。由于分工合作的形式,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5. 行业标准统一:产业高度结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业标准的统一。这有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互通性和互操作性,促进产业内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总之,产业高度结构化是指产业内部经过深度分工和专业化后形成的具有明确组织形式、功能划分和技术密集度的产业状态。它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水平,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8. 调整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有:
1、供给结构的优化
2、需求结构的优化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4、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9. 中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条件?
1.要素成本“拼不过”了,倒逼我们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外部需求“拉不动”了,倒逼我们优化需求结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3.粗放发展“走不通”了,倒逼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进军中高端。
4.完整的产业体系环环相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根基。
5.巨大的国内市场欣欣向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源”。
6.丰富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7.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就要继续发挥制度优势,拧成一股绳,打好攻坚战。
8.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还要保持战略定力,稳住精气神,打好持久战。
10. 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
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我国农业已经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成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也从供给总量短缺转化为需求约束。
这就决定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对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1、优化农林牧渔结构 优化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种植业和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合理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2、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 我国种植业内部一直是粮饲不分,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经济,对农业资源是一种浪费。今后在种植业结构上,要逐步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化,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同时,要继续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3、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 在农村家庭副业的生产方式下,相对于家禽和牛、羊来说,养猪可以较好地利用闲散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剩余物,并可以提供大量有机肥。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养猪生产为主体的耗粮型畜牧业结构。考虑到我国居民现阶段的食物消费中,热量已基本满足需要,而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尤其是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偏低的事实,我国畜牧业结构应当朝着以节粮型、高饲料报酬率、高蛋白质转化率方向优化。 4、优化渔业生产结构 我国渔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加快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从以捕捞为主转变为以人工养殖为主,加快淡水养殖业的挖潜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渔业结构上以海洋捕捞为主,捕捞强度不断增强,渔业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从以捕捞为主转变为以人工养殖为主。 5、优化林业结构 我国林业发展首先要从过去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转变为以林业生态体系为主,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优先发展生态林业。在此基础上,努力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同时,要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安排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各林种比例,重视营造不同树种的混交林,特别是针阔混交林。 6、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在过去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只能将追求数量的增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对原有的一些品质好、但产量低的传统优良品种也不得不忍痛割爱。现在,主要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已基本解决,这就使我国农业有条件在稳定提高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将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放到突出的位置来考虑。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产品将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压缩不适销的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7、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面向国外市场,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畜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大城市郊区:应面向城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美化环境为重点,强化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 粮棉油主产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形成;大力发展养殖业,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西部生态脆弱区:应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优质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牧草、烟叶、茶叶、蚕桑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牧区:要强化基本牧场建设,以提高牧场的承载能力,推动围栏限牧的实施;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减轻对粮食的需求压力。 8、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很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是:①在产品结构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消费发展趋势,调整产品结构,着重发展需求收入弹性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业。②在产品功能方面,要符合现代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向方便化(主食方便化、副食方便化、速冻食品等)、工程化(营养平衡、安全卫生、统一标准等)、功能化(保健功能)、专用化(婴儿、学生、老人等)、绿色化(绿色食品)等方向发展。11. 中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条件?
1.要素成本“拼不过”了,倒逼我们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外部需求“拉不动”了,倒逼我们优化需求结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3.粗放发展“走不通”了,倒逼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进军中高端。
4.完整的产业体系环环相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根基。
5.巨大的国内市场欣欣向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源”。
6.丰富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7.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就要继续发挥制度优势,拧成一股绳,打好攻坚战。
8.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还要保持战略定力,稳住精气神,打好持久战。
12. 产业高度结构化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高度结构化是指一个产业在组织、功能、技术、市场等方面经过深度分工和专业化后的状态。它具有以下特征:1. 分工明确:产业高度结构化意味着一个产业中不同企业、机构或个体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不同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分工合作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或价值链。2. 组织化程度高:在产业高度结构化中,企业之间存在明确的组织形式和关系。例如,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行业协会组织起到行业自律和协调的作用等等。3. 技术密集度高:产业高度结构化往往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支持。通过技术创新和不断提升技术含量,产业实现了全面的优化和提升。4. 市场规模较大:在产业高度结构化中,市场规模通常较大。由于分工合作的形式,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5. 行业标准统一:产业高度结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业标准的统一。这有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互通性和互操作性,促进产业内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总之,产业高度结构化是指产业内部经过深度分工和专业化后形成的具有明确组织形式、功能划分和技术密集度的产业状态。它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水平,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13. 2021到2022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布局升级。坚持以省级经开区、金钱宜望产业带为主战场、主阵地,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带三点”的产业布局。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促进数字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发挥“中国内衣名镇·电商网红直播基地”效应,谋划首届浙南(宜山)针织文化节暨针织产业博览会;加快省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打造“产业大脑”。
推进产业主体升级。
实施企业培育计划,以能耗“双控”为抓手,加快产业标准化建设,淘汰低端企业;升级“三服务2.0”,做好梯队培育工作。
14. 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
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我国农业已经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成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也从供给总量短缺转化为需求约束。
这就决定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对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1、优化农林牧渔结构 优化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种植业和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合理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2、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 我国种植业内部一直是粮饲不分,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经济,对农业资源是一种浪费。今后在种植业结构上,要逐步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化,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同时,要继续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3、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 在农村家庭副业的生产方式下,相对于家禽和牛、羊来说,养猪可以较好地利用闲散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剩余物,并可以提供大量有机肥。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养猪生产为主体的耗粮型畜牧业结构。考虑到我国居民现阶段的食物消费中,热量已基本满足需要,而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尤其是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偏低的事实,我国畜牧业结构应当朝着以节粮型、高饲料报酬率、高蛋白质转化率方向优化。 4、优化渔业生产结构 我国渔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加快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从以捕捞为主转变为以人工养殖为主,加快淡水养殖业的挖潜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渔业结构上以海洋捕捞为主,捕捞强度不断增强,渔业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从以捕捞为主转变为以人工养殖为主。 5、优化林业结构 我国林业发展首先要从过去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转变为以林业生态体系为主,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优先发展生态林业。在此基础上,努力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同时,要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安排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各林种比例,重视营造不同树种的混交林,特别是针阔混交林。 6、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在过去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只能将追求数量的增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对原有的一些品质好、但产量低的传统优良品种也不得不忍痛割爱。现在,主要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已基本解决,这就使我国农业有条件在稳定提高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将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放到突出的位置来考虑。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产品将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压缩不适销的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7、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面向国外市场,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畜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大城市郊区:应面向城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美化环境为重点,强化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 粮棉油主产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形成;大力发展养殖业,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西部生态脆弱区:应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优质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牧草、烟叶、茶叶、蚕桑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牧区:要强化基本牧场建设,以提高牧场的承载能力,推动围栏限牧的实施;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减轻对粮食的需求压力。 8、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很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是:①在产品结构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消费发展趋势,调整产品结构,着重发展需求收入弹性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业。②在产品功能方面,要符合现代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向方便化(主食方便化、副食方便化、速冻食品等)、工程化(营养平衡、安全卫生、统一标准等)、功能化(保健功能)、专用化(婴儿、学生、老人等)、绿色化(绿色食品)等方向发展。15.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举措,包括?
一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发展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动漫、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业态。
二是推进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是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完善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制度机制,健全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支持各地制定消费促进政策和举办消费活动,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及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
四是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五是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推动旅游演艺等融合业态提质升级,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六是深化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构建务实高效的多层次政府间文化产业政策对话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布局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七是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打造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广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直接融资。
16. 调整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有:
1、供给结构的优化
2、需求结构的优化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4、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17. 2021到2022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布局升级。坚持以省级经开区、金钱宜望产业带为主战场、主阵地,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带三点”的产业布局。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促进数字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发挥“中国内衣名镇·电商网红直播基地”效应,谋划首届浙南(宜山)针织文化节暨针织产业博览会;加快省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打造“产业大脑”。
推进产业主体升级。
实施企业培育计划,以能耗“双控”为抓手,加快产业标准化建设,淘汰低端企业;升级“三服务2.0”,做好梯队培育工作。
18. 会展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2019年,中国展览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缓,行业已经到了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阶段。从行业分布来看,轻工业展览仍占据主要地位;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展览总面积区域分布差异化仍较明显,华东地区举办展览面积占比最高。
中国展览业将从数据扩张向质量提升过渡
目前,中国展览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缓,从数量扩张将过渡到质量提升新阶段、常规性产业政策将逐步转向营商环境的优化,国家战略、科技领域、资本介入、跨界融合等方面为展览业的发展带来新动能。
2019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547个,同比下降6.5%;展览总面积为130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8%。
从中国境内举办的所有规模展览来看,2019年中小规模展览数量居多,中大规模展览数量实现稳步增长。如下图所示,1万-3万平方米规模展览共举办1677个,占全部规模展览数量的47.3%;3万-5万平方米规模展览共举办757个,占全部规模展览数量的21.3%;1万平方米以下及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览数量均偏少,分布为303个及257个。
从行业分布来看,展览数量依次排列的话,分别是轻工业展览、重工业展览、服务业展览和农业方面的展览。其中,重工业展览数量超过了服务业展览,跃升第二位,展览面积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这说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向好,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我国各省市展览数量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办展数量前三省份依次是上海、广东和山东,但三大办展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办展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三大办展强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合计举办展览1330个,同比下降17.2%。其中,上海共举办展览545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14.4%,同比下降26.5%;广东省共举办展览479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12.6%,同比下降5.1%;山东省共举办展览306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8.1%,同比下降15.0%。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深度调研分析报告》。
19. 会展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2019年,中国展览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缓,行业已经到了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阶段。从行业分布来看,轻工业展览仍占据主要地位;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展览总面积区域分布差异化仍较明显,华东地区举办展览面积占比最高。
中国展览业将从数据扩张向质量提升过渡
目前,中国展览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缓,从数量扩张将过渡到质量提升新阶段、常规性产业政策将逐步转向营商环境的优化,国家战略、科技领域、资本介入、跨界融合等方面为展览业的发展带来新动能。
2019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547个,同比下降6.5%;展览总面积为130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8%。
从中国境内举办的所有规模展览来看,2019年中小规模展览数量居多,中大规模展览数量实现稳步增长。如下图所示,1万-3万平方米规模展览共举办1677个,占全部规模展览数量的47.3%;3万-5万平方米规模展览共举办757个,占全部规模展览数量的21.3%;1万平方米以下及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览数量均偏少,分布为303个及257个。
从行业分布来看,展览数量依次排列的话,分别是轻工业展览、重工业展览、服务业展览和农业方面的展览。其中,重工业展览数量超过了服务业展览,跃升第二位,展览面积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这说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向好,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我国各省市展览数量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办展数量前三省份依次是上海、广东和山东,但三大办展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办展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三大办展强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合计举办展览1330个,同比下降17.2%。其中,上海共举办展览545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14.4%,同比下降26.5%;广东省共举办展览479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12.6%,同比下降5.1%;山东省共举办展览306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8.1%,同比下降15.0%。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深度调研分析报告》。
20. 产业高度结构化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高度结构化是指一个产业在组织、功能、技术、市场等方面经过深度分工和专业化后的状态。它具有以下特征:1. 分工明确:产业高度结构化意味着一个产业中不同企业、机构或个体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不同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分工合作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或价值链。2. 组织化程度高:在产业高度结构化中,企业之间存在明确的组织形式和关系。例如,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行业协会组织起到行业自律和协调的作用等等。3. 技术密集度高:产业高度结构化往往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支持。通过技术创新和不断提升技术含量,产业实现了全面的优化和提升。4. 市场规模较大:在产业高度结构化中,市场规模通常较大。由于分工合作的形式,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5. 行业标准统一:产业高度结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业标准的统一。这有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互通性和互操作性,促进产业内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总之,产业高度结构化是指产业内部经过深度分工和专业化后形成的具有明确组织形式、功能划分和技术密集度的产业状态。它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水平,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21. 会展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2019年,中国展览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缓,行业已经到了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阶段。从行业分布来看,轻工业展览仍占据主要地位;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展览总面积区域分布差异化仍较明显,华东地区举办展览面积占比最高。
中国展览业将从数据扩张向质量提升过渡
目前,中国展览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缓,从数量扩张将过渡到质量提升新阶段、常规性产业政策将逐步转向营商环境的优化,国家战略、科技领域、资本介入、跨界融合等方面为展览业的发展带来新动能。
2019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547个,同比下降6.5%;展览总面积为130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8%。
从中国境内举办的所有规模展览来看,2019年中小规模展览数量居多,中大规模展览数量实现稳步增长。如下图所示,1万-3万平方米规模展览共举办1677个,占全部规模展览数量的47.3%;3万-5万平方米规模展览共举办757个,占全部规模展览数量的21.3%;1万平方米以下及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览数量均偏少,分布为303个及257个。
从行业分布来看,展览数量依次排列的话,分别是轻工业展览、重工业展览、服务业展览和农业方面的展览。其中,重工业展览数量超过了服务业展览,跃升第二位,展览面积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这说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向好,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我国各省市展览数量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办展数量前三省份依次是上海、广东和山东,但三大办展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办展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三大办展强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合计举办展览1330个,同比下降17.2%。其中,上海共举办展览545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14.4%,同比下降26.5%;广东省共举办展览479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12.6%,同比下降5.1%;山东省共举办展览306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8.1%,同比下降15.0%。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深度调研分析报告》。
22. 2021年产业结构要向哪些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要向绿色环保低碳方面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是当今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实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3. 会展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2019年,中国展览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缓,行业已经到了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阶段。从行业分布来看,轻工业展览仍占据主要地位;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展览总面积区域分布差异化仍较明显,华东地区举办展览面积占比最高。
中国展览业将从数据扩张向质量提升过渡
目前,中国展览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缓,从数量扩张将过渡到质量提升新阶段、常规性产业政策将逐步转向营商环境的优化,国家战略、科技领域、资本介入、跨界融合等方面为展览业的发展带来新动能。
2019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547个,同比下降6.5%;展览总面积为130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8%。
从中国境内举办的所有规模展览来看,2019年中小规模展览数量居多,中大规模展览数量实现稳步增长。如下图所示,1万-3万平方米规模展览共举办1677个,占全部规模展览数量的47.3%;3万-5万平方米规模展览共举办757个,占全部规模展览数量的21.3%;1万平方米以下及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览数量均偏少,分布为303个及257个。
从行业分布来看,展览数量依次排列的话,分别是轻工业展览、重工业展览、服务业展览和农业方面的展览。其中,重工业展览数量超过了服务业展览,跃升第二位,展览面积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这说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向好,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我国各省市展览数量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办展数量前三省份依次是上海、广东和山东,但三大办展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办展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三大办展强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合计举办展览1330个,同比下降17.2%。其中,上海共举办展览545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14.4%,同比下降26.5%;广东省共举办展览479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12.6%,同比下降5.1%;山东省共举办展览306个,占全国展览总数量的8.1%,同比下降15.0%。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深度调研分析报告》。
24. 中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条件?
1.要素成本“拼不过”了,倒逼我们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外部需求“拉不动”了,倒逼我们优化需求结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3.粗放发展“走不通”了,倒逼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进军中高端。
4.完整的产业体系环环相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根基。
5.巨大的国内市场欣欣向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源”。
6.丰富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7.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就要继续发挥制度优势,拧成一股绳,打好攻坚战。
8.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还要保持战略定力,稳住精气神,打好持久战。
25. 中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条件?
1.要素成本“拼不过”了,倒逼我们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外部需求“拉不动”了,倒逼我们优化需求结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3.粗放发展“走不通”了,倒逼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进军中高端。
4.完整的产业体系环环相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根基。
5.巨大的国内市场欣欣向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源”。
6.丰富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7.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就要继续发挥制度优势,拧成一股绳,打好攻坚战。
8.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还要保持战略定力,稳住精气神,打好持久战。
26. 调整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有:
1、供给结构的优化
2、需求结构的优化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4、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27. 产业高度结构化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高度结构化是指一个产业在组织、功能、技术、市场等方面经过深度分工和专业化后的状态。它具有以下特征:1. 分工明确:产业高度结构化意味着一个产业中不同企业、机构或个体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不同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分工合作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或价值链。2. 组织化程度高:在产业高度结构化中,企业之间存在明确的组织形式和关系。例如,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行业协会组织起到行业自律和协调的作用等等。3. 技术密集度高:产业高度结构化往往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支持。通过技术创新和不断提升技术含量,产业实现了全面的优化和提升。4. 市场规模较大:在产业高度结构化中,市场规模通常较大。由于分工合作的形式,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5. 行业标准统一:产业高度结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业标准的统一。这有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互通性和互操作性,促进产业内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总之,产业高度结构化是指产业内部经过深度分工和专业化后形成的具有明确组织形式、功能划分和技术密集度的产业状态。它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水平,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28. 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
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我国农业已经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成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也从供给总量短缺转化为需求约束。
这就决定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对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1、优化农林牧渔结构 优化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种植业和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合理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2、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 我国种植业内部一直是粮饲不分,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经济,对农业资源是一种浪费。今后在种植业结构上,要逐步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化,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同时,要继续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3、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 在农村家庭副业的生产方式下,相对于家禽和牛、羊来说,养猪可以较好地利用闲散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剩余物,并可以提供大量有机肥。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养猪生产为主体的耗粮型畜牧业结构。考虑到我国居民现阶段的食物消费中,热量已基本满足需要,而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尤其是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偏低的事实,我国畜牧业结构应当朝着以节粮型、高饲料报酬率、高蛋白质转化率方向优化。 4、优化渔业生产结构 我国渔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加快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从以捕捞为主转变为以人工养殖为主,加快淡水养殖业的挖潜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渔业结构上以海洋捕捞为主,捕捞强度不断增强,渔业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从以捕捞为主转变为以人工养殖为主。 5、优化林业结构 我国林业发展首先要从过去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转变为以林业生态体系为主,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优先发展生态林业。在此基础上,努力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同时,要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安排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各林种比例,重视营造不同树种的混交林,特别是针阔混交林。 6、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在过去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只能将追求数量的增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对原有的一些品质好、但产量低的传统优良品种也不得不忍痛割爱。现在,主要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已基本解决,这就使我国农业有条件在稳定提高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将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放到突出的位置来考虑。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产品将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压缩不适销的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7、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面向国外市场,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畜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大城市郊区:应面向城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美化环境为重点,强化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 粮棉油主产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形成;大力发展养殖业,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西部生态脆弱区:应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优质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牧草、烟叶、茶叶、蚕桑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牧区:要强化基本牧场建设,以提高牧场的承载能力,推动围栏限牧的实施;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减轻对粮食的需求压力。 8、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很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是:①在产品结构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消费发展趋势,调整产品结构,着重发展需求收入弹性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业。②在产品功能方面,要符合现代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向方便化(主食方便化、副食方便化、速冻食品等)、工程化(营养平衡、安全卫生、统一标准等)、功能化(保健功能)、专用化(婴儿、学生、老人等)、绿色化(绿色食品)等方向发展。29. 2021年产业结构要向哪些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要向绿色环保低碳方面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是当今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实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30. 2021年产业结构要向哪些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要向绿色环保低碳方面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是当今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实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31. 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
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我国农业已经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成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也从供给总量短缺转化为需求约束。
这就决定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对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1、优化农林牧渔结构 优化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种植业和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合理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2、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 我国种植业内部一直是粮饲不分,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经济,对农业资源是一种浪费。今后在种植业结构上,要逐步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化,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同时,要继续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3、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 在农村家庭副业的生产方式下,相对于家禽和牛、羊来说,养猪可以较好地利用闲散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剩余物,并可以提供大量有机肥。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养猪生产为主体的耗粮型畜牧业结构。考虑到我国居民现阶段的食物消费中,热量已基本满足需要,而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尤其是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偏低的事实,我国畜牧业结构应当朝着以节粮型、高饲料报酬率、高蛋白质转化率方向优化。 4、优化渔业生产结构 我国渔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加快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从以捕捞为主转变为以人工养殖为主,加快淡水养殖业的挖潜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渔业结构上以海洋捕捞为主,捕捞强度不断增强,渔业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从以捕捞为主转变为以人工养殖为主。 5、优化林业结构 我国林业发展首先要从过去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转变为以林业生态体系为主,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优先发展生态林业。在此基础上,努力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同时,要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安排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各林种比例,重视营造不同树种的混交林,特别是针阔混交林。 6、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在过去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只能将追求数量的增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对原有的一些品质好、但产量低的传统优良品种也不得不忍痛割爱。现在,主要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已基本解决,这就使我国农业有条件在稳定提高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将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放到突出的位置来考虑。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产品将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压缩不适销的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7、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面向国外市场,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畜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大城市郊区:应面向城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美化环境为重点,强化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 粮棉油主产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形成;大力发展养殖业,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西部生态脆弱区:应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优质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牧草、烟叶、茶叶、蚕桑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牧区:要强化基本牧场建设,以提高牧场的承载能力,推动围栏限牧的实施;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减轻对粮食的需求压力。 8、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很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是:①在产品结构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消费发展趋势,调整产品结构,着重发展需求收入弹性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业。②在产品功能方面,要符合现代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向方便化(主食方便化、副食方便化、速冻食品等)、工程化(营养平衡、安全卫生、统一标准等)、功能化(保健功能)、专用化(婴儿、学生、老人等)、绿色化(绿色食品)等方向发展。32. 2021年产业结构要向哪些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要向绿色环保低碳方面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是当今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实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