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补五改的内容?(农业种植经营管理办法?)
1. 五补五改的内容?
一、实行“补助改股份”,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投入方式,将财政资金以市场投资的方式注入新型主体,拓展“三农”投融资渠道,创新农业投入新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实行“补助改基金”,变零散补助为发展基金。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补助方式,围绕本地产业培育和发展,建立扶持基金。
三、实行“补助改购买服务”,创新财政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改变传统财政资金建设项目方式,创新项目投入方式,顺应市场化改革形势,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依法租用企业作为项目业主投资建设或购买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解决农业项目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
四、实行“补助改担保”,变直接投入为担保服务。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奖补方式,将财政直接投入补助资金改为注资政府性担保平台。
五、实行“补助改贴息”,变直接补助为贴息分险。将传统财政补助资金直接奖补业主改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信贷分险,引导金融资本投入,降低农业融资成本,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
2. 农业种植经营管理办法?
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投资力度的加大,农业种植体系已基本完善。公司根据大棚现状不但完成了各大棚基础设施的修整工作,而且在种植上还成立了‘三仙山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申请了‘田黄人家’‘冯人夸’两个商标,并且打破了原有的‘大锅饭’工作模式,签订了大棚种植承包协议。为农业种植下一步运营管理工作奠定了殷实的基础。本方案本着‘客观’‘真实’‘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对下一步农业种植的运营管理进行浅要的描述,并对公司各优势的结合有些简单的想法。本方案主要对‘农业种植现状’‘农业种植下一步管理办法’‘生产和销售的衔接’‘销售模式的转变’‘商标的有效利用’‘完善员工福利体系’做出浅显的阐述。本方案可能有很多地方不足,望领导多加包容并给予指点。
1、 农业种植现状 (果树除外)
农业种植基本情况 现农业种植有24个冬暖大棚,每棚可种植面积为1.25亩,共计30亩。智能温室大棚占地10000平方,约为15亩可种植面积约为14亩。棚外陆地约为16亩。中区良田约为10亩。梯田可种植面积约为100亩。灌溉设施除梯田外基本完善。可机械化操作土地约为26亩。 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24个冬暖大棚按照种植计划,种植作物有4棚茄子,4棚杭椒,3棚西胡芦,4棚芸豆,4棚西红柿,3棚草莓,1棚香椿,1棚千禧西红柿。棚外陆地种有辣椒、苤蓝、韭菜和韭苔。中区良田种植作物有菜花、胡萝卜、苤蓝。梯田现在还有地瓜未采收,其他作物已完成采收任务。智能温室种植作物有:芹菜、小西红柿(5个品种)、韭菜、草莓、油麦菜、莴苣、香菜、菊花菜、菠菜、秋葵。 农业种植人力资源现在状 农业种植现有员工共计26人,其中技术领导1人,管理人员3人,承包大棚人员15人,智能温室员工5人,零活2人。年龄段:40-60岁有22人,20-40岁4人。员工分布:枣园村10人,后峪8人,瓦屈4人,其他4人。 农业种植销售现状 基本没有相关规程,相关作物销售请示比较繁琐。销售主要以送给批发商为主,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
2、 农业种植下一步管理办法
1.‘大锅饭’改‘承包制’ 承包制主要体现员工多劳多得的原则,打破原有员工‘大锅吃饭’懒散的工作状态,同时实现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并且相关工作责任到人,做到出现问题更好找更快的找到原因,更方便的去管理和解决问题,更好的为员工服务,让种植区域表面工作做到位,内在工作更规范的工作状态。为下一步规范化管理打好相应的基础。现在大棚承包协议已基本完成协议的签署,承包各棚都以责任到人。
2.工作责任制 不仅相关一线员工要责任到人,相关领导更要责任到人。我们下一步会根据公司的要求对具体工作责任到相关人员。并对其工作岗位职责进行详细描述,并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对相关工作岗位人员进行考核。相关管理人员建议 基本工资+绩效考核+效益年终奖 。其中工作责任制目的的实现主要靠绩效考核。
3.成立‘检查小组’ 目的让工作安全的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建议以‘2+1模式’成立检查小组,组长1人成员2人(2+1是以农业种植2人,1人长期为小组组长1人为小组成员,外部门1人为小组成员,并不定时的更换小组成员)。各人员必须履行其检查小组赋予的工作职责。
4.建立‘有效’的会议制度 ‘有效解决问题’是会议的目的,不是说说听听就行了而是要把会议中涉及到的事情落实下去。健全会议制度并落实好会议制度,照章办事依章处罚。对于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一定要讲出来,谈原因找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会议的主要目的。会议包含:周例会、月会、季度会、年总结会、其他临时性会议。并且要做好会议记录,及时抄送相关领导。
5.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照章办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针对一线员工我们相继出了‘农业种植的相关规定’‘带工长的权利和义务’还有很多制度和规范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相继推出。比如‘工具管理’‘采摘管理’‘工作操作规程’等。关于落实一是在农业种植区域醒目处设立公告牌,二是管理人员的约束与自我约束,三是检查小组的落实检查,四是相关领导督促指导,五是加强员工制度的学习,六是依规办事的严厉执行。
6.慢慢建设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有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不仅领导干部有干劲,还让一线员工有冲劲有凝聚力。让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朝阳状态。管理机制的建设不仅仅靠某一个的个人能力,需要各个领导和员工的配合共同提出相关有建设性的建议。
共同努力完善农业种植管理机制。
7.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的必要性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企业就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而且制度的建立是去每一个人去遵守的,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该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就是说公司赋予的任何权利不能超越公司所设立的规矩。有了规矩一个组织才能高效的运转。没有规矩企业员工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向心力,在日趋严峻的社会行业竞争中就没有一席之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更是举步维艰,因为许多问题的解决你没有一个快速解决的途径,更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执行各项制度必须是严谨的严厉的任何人不能再公司规矩制度之上。
8.智能温室健全员工考核机制 冬暖大棚已签署大棚种植协议,智能温室还未健全相关考核机制,为了不让员工对公司有其他看法,建议健全智能温室员工考核办法。目的一是不让公司员工有不同的看法,让员工有向心力,二是督促员工更好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三是为公司规范化经营做好准备工作。建议温室员工改变薪资制度,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进行发放。
9.仓储制度、流程的健全和落实 农业种植现在可以独立运营,仓储也是农业种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让公司财产不流失,防止生产物资出现过期、浪费等现象。健全仓储制度和流程是仓储规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公司下一步规范化运营管理做好准备。
3、 生产和销售的有效衔接
生产和销售的有效衔接目的是从采摘完成后到销售怎样更加顺畅,不出现因为没有衔接好蔬菜浪费、扔掉等现象。此过程我认为不宜复杂越简单越好,关键是做好蔬菜产量的记录和蔬菜的交付,现在出现的问题在与交付和储存,交付给谁是一个问题,放在什么地方又是一个问题,现在公司正在建设恒温库可能会很快,储存暂且以后放在那,那么问题就在于交付给谁,谁对其负责主要包含买卖权(批发好说找老板,零售就是一个问题)和管理。可能这个问题以后成立销售部会迎刃而解。
4、 销售模式的转变
公司现在的销售模式也很可取,最起码公司不会出现有菜卖不出去的现象(先送菜,卖过后再结账),但是这样不能让公司利益最大化,任人摆布不是一个很好地状态,没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没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对公司农业种植的长期发展就会造成缓慢甚至倒退或止步不前,这和公司最初农业种植的目的也相悖。这样不能形成长期的客户积淀,也不能让其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现在农业种植可以独立运行,销售部门的成立应该是势在必行并进一步转变其销售模式。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销售是龙头,生产是基础。销售搞好了才能给公司带来最大的效益。销售搞好了才能让生产放心的去进行。
做好销售我有一些简单的想法,如下:
根据公司定位或销售部市场定位做好对消费市场的了解,受众群体的市场调查是不可缺少的。 农产品一般都有地域性特别是生鲜叶菜,存在季节性,最麻烦的一个是供应量不稳定和容易变质不宜保存。这些问题的克服也就是做好了销售的第一步。
这样吧地域性咱就以**地区为主,季节性可以考虑采购优品菜,供应量不稳靠采购应该也没有问题,变质不宜保存是不是可以考虑订购(如生鲜叶菜类需订购等,易储存的就不订购)。还有市场定位,市场定位不是定价,很多合作社都是以高端为主进军的都是大城市和发达城市,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还好的一点是现在定位中端的应该是比较少,主要抓住定位中端,菜价中端,菜品一定要高端。菜品高端主要是包装要严格、宣传要做好,生产基础也要好。感觉以点概面也不错,也就是说咱们基地作为蔬菜菜品生产宣传的一个窗口。
产品的包装: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山东省著名商标等 这些都是提高产品性价比的优势。外形包装也很重要贴心的包装,漂亮的包装也会使人感觉产品‘高、大、上’并且有强烈的购买欲,让人感觉买的值。
3. 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记录怎么写?
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纪要写作模板:某年某月某日,具体在什么地方召开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持问题的专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某局,某单位,某部门等领导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
会议就如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扶持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会议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会议决定对本年度新成立或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比例资金补贴进行扶持,具体额度和办法由农业局研究制定。
4. 农业种植经营管理办法?
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投资力度的加大,农业种植体系已基本完善。公司根据大棚现状不但完成了各大棚基础设施的修整工作,而且在种植上还成立了‘三仙山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申请了‘田黄人家’‘冯人夸’两个商标,并且打破了原有的‘大锅饭’工作模式,签订了大棚种植承包协议。为农业种植下一步运营管理工作奠定了殷实的基础。本方案本着‘客观’‘真实’‘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对下一步农业种植的运营管理进行浅要的描述,并对公司各优势的结合有些简单的想法。本方案主要对‘农业种植现状’‘农业种植下一步管理办法’‘生产和销售的衔接’‘销售模式的转变’‘商标的有效利用’‘完善员工福利体系’做出浅显的阐述。本方案可能有很多地方不足,望领导多加包容并给予指点。
1、 农业种植现状 (果树除外)
农业种植基本情况 现农业种植有24个冬暖大棚,每棚可种植面积为1.25亩,共计30亩。智能温室大棚占地10000平方,约为15亩可种植面积约为14亩。棚外陆地约为16亩。中区良田约为10亩。梯田可种植面积约为100亩。灌溉设施除梯田外基本完善。可机械化操作土地约为26亩。 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24个冬暖大棚按照种植计划,种植作物有4棚茄子,4棚杭椒,3棚西胡芦,4棚芸豆,4棚西红柿,3棚草莓,1棚香椿,1棚千禧西红柿。棚外陆地种有辣椒、苤蓝、韭菜和韭苔。中区良田种植作物有菜花、胡萝卜、苤蓝。梯田现在还有地瓜未采收,其他作物已完成采收任务。智能温室种植作物有:芹菜、小西红柿(5个品种)、韭菜、草莓、油麦菜、莴苣、香菜、菊花菜、菠菜、秋葵。 农业种植人力资源现在状 农业种植现有员工共计26人,其中技术领导1人,管理人员3人,承包大棚人员15人,智能温室员工5人,零活2人。年龄段:40-60岁有22人,20-40岁4人。员工分布:枣园村10人,后峪8人,瓦屈4人,其他4人。 农业种植销售现状 基本没有相关规程,相关作物销售请示比较繁琐。销售主要以送给批发商为主,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
2、 农业种植下一步管理办法
1.‘大锅饭’改‘承包制’ 承包制主要体现员工多劳多得的原则,打破原有员工‘大锅吃饭’懒散的工作状态,同时实现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并且相关工作责任到人,做到出现问题更好找更快的找到原因,更方便的去管理和解决问题,更好的为员工服务,让种植区域表面工作做到位,内在工作更规范的工作状态。为下一步规范化管理打好相应的基础。现在大棚承包协议已基本完成协议的签署,承包各棚都以责任到人。
2.工作责任制 不仅相关一线员工要责任到人,相关领导更要责任到人。我们下一步会根据公司的要求对具体工作责任到相关人员。并对其工作岗位职责进行详细描述,并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对相关工作岗位人员进行考核。相关管理人员建议 基本工资+绩效考核+效益年终奖 。其中工作责任制目的的实现主要靠绩效考核。
3.成立‘检查小组’ 目的让工作安全的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建议以‘2+1模式’成立检查小组,组长1人成员2人(2+1是以农业种植2人,1人长期为小组组长1人为小组成员,外部门1人为小组成员,并不定时的更换小组成员)。各人员必须履行其检查小组赋予的工作职责。
4.建立‘有效’的会议制度 ‘有效解决问题’是会议的目的,不是说说听听就行了而是要把会议中涉及到的事情落实下去。健全会议制度并落实好会议制度,照章办事依章处罚。对于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一定要讲出来,谈原因找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会议的主要目的。会议包含:周例会、月会、季度会、年总结会、其他临时性会议。并且要做好会议记录,及时抄送相关领导。
5.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照章办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针对一线员工我们相继出了‘农业种植的相关规定’‘带工长的权利和义务’还有很多制度和规范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相继推出。比如‘工具管理’‘采摘管理’‘工作操作规程’等。关于落实一是在农业种植区域醒目处设立公告牌,二是管理人员的约束与自我约束,三是检查小组的落实检查,四是相关领导督促指导,五是加强员工制度的学习,六是依规办事的严厉执行。
6.慢慢建设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有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不仅领导干部有干劲,还让一线员工有冲劲有凝聚力。让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朝阳状态。管理机制的建设不仅仅靠某一个的个人能力,需要各个领导和员工的配合共同提出相关有建设性的建议。
共同努力完善农业种植管理机制。
7.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的必要性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企业就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而且制度的建立是去每一个人去遵守的,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该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就是说公司赋予的任何权利不能超越公司所设立的规矩。有了规矩一个组织才能高效的运转。没有规矩企业员工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向心力,在日趋严峻的社会行业竞争中就没有一席之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更是举步维艰,因为许多问题的解决你没有一个快速解决的途径,更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执行各项制度必须是严谨的严厉的任何人不能再公司规矩制度之上。
8.智能温室健全员工考核机制 冬暖大棚已签署大棚种植协议,智能温室还未健全相关考核机制,为了不让员工对公司有其他看法,建议健全智能温室员工考核办法。目的一是不让公司员工有不同的看法,让员工有向心力,二是督促员工更好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三是为公司规范化经营做好准备工作。建议温室员工改变薪资制度,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进行发放。
9.仓储制度、流程的健全和落实 农业种植现在可以独立运营,仓储也是农业种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让公司财产不流失,防止生产物资出现过期、浪费等现象。健全仓储制度和流程是仓储规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公司下一步规范化运营管理做好准备。
3、 生产和销售的有效衔接
生产和销售的有效衔接目的是从采摘完成后到销售怎样更加顺畅,不出现因为没有衔接好蔬菜浪费、扔掉等现象。此过程我认为不宜复杂越简单越好,关键是做好蔬菜产量的记录和蔬菜的交付,现在出现的问题在与交付和储存,交付给谁是一个问题,放在什么地方又是一个问题,现在公司正在建设恒温库可能会很快,储存暂且以后放在那,那么问题就在于交付给谁,谁对其负责主要包含买卖权(批发好说找老板,零售就是一个问题)和管理。可能这个问题以后成立销售部会迎刃而解。
4、 销售模式的转变
公司现在的销售模式也很可取,最起码公司不会出现有菜卖不出去的现象(先送菜,卖过后再结账),但是这样不能让公司利益最大化,任人摆布不是一个很好地状态,没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没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对公司农业种植的长期发展就会造成缓慢甚至倒退或止步不前,这和公司最初农业种植的目的也相悖。这样不能形成长期的客户积淀,也不能让其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现在农业种植可以独立运行,销售部门的成立应该是势在必行并进一步转变其销售模式。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销售是龙头,生产是基础。销售搞好了才能给公司带来最大的效益。销售搞好了才能让生产放心的去进行。
做好销售我有一些简单的想法,如下:
根据公司定位或销售部市场定位做好对消费市场的了解,受众群体的市场调查是不可缺少的。 农产品一般都有地域性特别是生鲜叶菜,存在季节性,最麻烦的一个是供应量不稳定和容易变质不宜保存。这些问题的克服也就是做好了销售的第一步。
这样吧地域性咱就以**地区为主,季节性可以考虑采购优品菜,供应量不稳靠采购应该也没有问题,变质不宜保存是不是可以考虑订购(如生鲜叶菜类需订购等,易储存的就不订购)。还有市场定位,市场定位不是定价,很多合作社都是以高端为主进军的都是大城市和发达城市,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还好的一点是现在定位中端的应该是比较少,主要抓住定位中端,菜价中端,菜品一定要高端。菜品高端主要是包装要严格、宣传要做好,生产基础也要好。感觉以点概面也不错,也就是说咱们基地作为蔬菜菜品生产宣传的一个窗口。
产品的包装: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山东省著名商标等 这些都是提高产品性价比的优势。外形包装也很重要贴心的包装,漂亮的包装也会使人感觉产品‘高、大、上’并且有强烈的购买欲,让人感觉买的值。
5. 农业种植经营管理办法?
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投资力度的加大,农业种植体系已基本完善。公司根据大棚现状不但完成了各大棚基础设施的修整工作,而且在种植上还成立了‘三仙山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申请了‘田黄人家’‘冯人夸’两个商标,并且打破了原有的‘大锅饭’工作模式,签订了大棚种植承包协议。为农业种植下一步运营管理工作奠定了殷实的基础。本方案本着‘客观’‘真实’‘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对下一步农业种植的运营管理进行浅要的描述,并对公司各优势的结合有些简单的想法。本方案主要对‘农业种植现状’‘农业种植下一步管理办法’‘生产和销售的衔接’‘销售模式的转变’‘商标的有效利用’‘完善员工福利体系’做出浅显的阐述。本方案可能有很多地方不足,望领导多加包容并给予指点。
1、 农业种植现状 (果树除外)
农业种植基本情况 现农业种植有24个冬暖大棚,每棚可种植面积为1.25亩,共计30亩。智能温室大棚占地10000平方,约为15亩可种植面积约为14亩。棚外陆地约为16亩。中区良田约为10亩。梯田可种植面积约为100亩。灌溉设施除梯田外基本完善。可机械化操作土地约为26亩。 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24个冬暖大棚按照种植计划,种植作物有4棚茄子,4棚杭椒,3棚西胡芦,4棚芸豆,4棚西红柿,3棚草莓,1棚香椿,1棚千禧西红柿。棚外陆地种有辣椒、苤蓝、韭菜和韭苔。中区良田种植作物有菜花、胡萝卜、苤蓝。梯田现在还有地瓜未采收,其他作物已完成采收任务。智能温室种植作物有:芹菜、小西红柿(5个品种)、韭菜、草莓、油麦菜、莴苣、香菜、菊花菜、菠菜、秋葵。 农业种植人力资源现在状 农业种植现有员工共计26人,其中技术领导1人,管理人员3人,承包大棚人员15人,智能温室员工5人,零活2人。年龄段:40-60岁有22人,20-40岁4人。员工分布:枣园村10人,后峪8人,瓦屈4人,其他4人。 农业种植销售现状 基本没有相关规程,相关作物销售请示比较繁琐。销售主要以送给批发商为主,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
2、 农业种植下一步管理办法
1.‘大锅饭’改‘承包制’ 承包制主要体现员工多劳多得的原则,打破原有员工‘大锅吃饭’懒散的工作状态,同时实现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并且相关工作责任到人,做到出现问题更好找更快的找到原因,更方便的去管理和解决问题,更好的为员工服务,让种植区域表面工作做到位,内在工作更规范的工作状态。为下一步规范化管理打好相应的基础。现在大棚承包协议已基本完成协议的签署,承包各棚都以责任到人。
2.工作责任制 不仅相关一线员工要责任到人,相关领导更要责任到人。我们下一步会根据公司的要求对具体工作责任到相关人员。并对其工作岗位职责进行详细描述,并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对相关工作岗位人员进行考核。相关管理人员建议 基本工资+绩效考核+效益年终奖 。其中工作责任制目的的实现主要靠绩效考核。
3.成立‘检查小组’ 目的让工作安全的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建议以‘2+1模式’成立检查小组,组长1人成员2人(2+1是以农业种植2人,1人长期为小组组长1人为小组成员,外部门1人为小组成员,并不定时的更换小组成员)。各人员必须履行其检查小组赋予的工作职责。
4.建立‘有效’的会议制度 ‘有效解决问题’是会议的目的,不是说说听听就行了而是要把会议中涉及到的事情落实下去。健全会议制度并落实好会议制度,照章办事依章处罚。对于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一定要讲出来,谈原因找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会议的主要目的。会议包含:周例会、月会、季度会、年总结会、其他临时性会议。并且要做好会议记录,及时抄送相关领导。
5.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照章办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针对一线员工我们相继出了‘农业种植的相关规定’‘带工长的权利和义务’还有很多制度和规范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相继推出。比如‘工具管理’‘采摘管理’‘工作操作规程’等。关于落实一是在农业种植区域醒目处设立公告牌,二是管理人员的约束与自我约束,三是检查小组的落实检查,四是相关领导督促指导,五是加强员工制度的学习,六是依规办事的严厉执行。
6.慢慢建设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有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不仅领导干部有干劲,还让一线员工有冲劲有凝聚力。让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朝阳状态。管理机制的建设不仅仅靠某一个的个人能力,需要各个领导和员工的配合共同提出相关有建设性的建议。
共同努力完善农业种植管理机制。
7.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的必要性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企业就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而且制度的建立是去每一个人去遵守的,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该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就是说公司赋予的任何权利不能超越公司所设立的规矩。有了规矩一个组织才能高效的运转。没有规矩企业员工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向心力,在日趋严峻的社会行业竞争中就没有一席之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更是举步维艰,因为许多问题的解决你没有一个快速解决的途径,更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执行各项制度必须是严谨的严厉的任何人不能再公司规矩制度之上。
8.智能温室健全员工考核机制 冬暖大棚已签署大棚种植协议,智能温室还未健全相关考核机制,为了不让员工对公司有其他看法,建议健全智能温室员工考核办法。目的一是不让公司员工有不同的看法,让员工有向心力,二是督促员工更好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三是为公司规范化经营做好准备工作。建议温室员工改变薪资制度,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进行发放。
9.仓储制度、流程的健全和落实 农业种植现在可以独立运营,仓储也是农业种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让公司财产不流失,防止生产物资出现过期、浪费等现象。健全仓储制度和流程是仓储规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公司下一步规范化运营管理做好准备。
3、 生产和销售的有效衔接
生产和销售的有效衔接目的是从采摘完成后到销售怎样更加顺畅,不出现因为没有衔接好蔬菜浪费、扔掉等现象。此过程我认为不宜复杂越简单越好,关键是做好蔬菜产量的记录和蔬菜的交付,现在出现的问题在与交付和储存,交付给谁是一个问题,放在什么地方又是一个问题,现在公司正在建设恒温库可能会很快,储存暂且以后放在那,那么问题就在于交付给谁,谁对其负责主要包含买卖权(批发好说找老板,零售就是一个问题)和管理。可能这个问题以后成立销售部会迎刃而解。
4、 销售模式的转变
公司现在的销售模式也很可取,最起码公司不会出现有菜卖不出去的现象(先送菜,卖过后再结账),但是这样不能让公司利益最大化,任人摆布不是一个很好地状态,没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没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对公司农业种植的长期发展就会造成缓慢甚至倒退或止步不前,这和公司最初农业种植的目的也相悖。这样不能形成长期的客户积淀,也不能让其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现在农业种植可以独立运行,销售部门的成立应该是势在必行并进一步转变其销售模式。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销售是龙头,生产是基础。销售搞好了才能给公司带来最大的效益。销售搞好了才能让生产放心的去进行。
做好销售我有一些简单的想法,如下:
根据公司定位或销售部市场定位做好对消费市场的了解,受众群体的市场调查是不可缺少的。 农产品一般都有地域性特别是生鲜叶菜,存在季节性,最麻烦的一个是供应量不稳定和容易变质不宜保存。这些问题的克服也就是做好了销售的第一步。
这样吧地域性咱就以**地区为主,季节性可以考虑采购优品菜,供应量不稳靠采购应该也没有问题,变质不宜保存是不是可以考虑订购(如生鲜叶菜类需订购等,易储存的就不订购)。还有市场定位,市场定位不是定价,很多合作社都是以高端为主进军的都是大城市和发达城市,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还好的一点是现在定位中端的应该是比较少,主要抓住定位中端,菜价中端,菜品一定要高端。菜品高端主要是包装要严格、宣传要做好,生产基础也要好。感觉以点概面也不错,也就是说咱们基地作为蔬菜菜品生产宣传的一个窗口。
产品的包装: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山东省著名商标等 这些都是提高产品性价比的优势。外形包装也很重要贴心的包装,漂亮的包装也会使人感觉产品‘高、大、上’并且有强烈的购买欲,让人感觉买的值。
6. 2021年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关键举措,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治本之策,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在一些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准确。贫困村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规范化的产业链,经济收益不稳定。
(二)产业扶贫项目单一。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土地租金,造成项目不能持续发展。
(三)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一些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的贫困村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而其它贫困村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项目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受益者。
(四)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种植、养殖业落实项目,但县(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能力不强,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市场主体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
(五)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强。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贫困户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现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项目发展需要,要动员广大贫困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但是部分贫困户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缺失改变贫困现状机会。
(六)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人才匮乏。部分贫困村村组干部发展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社会治理上,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有的存在重政策补贴、轻产业发展的思想。在如何做大做强产业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定程度降低了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制约了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同时,部分贫困村产业科技含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存在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资源禀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贫困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
(二)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特色品牌。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贫困村集聚,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规划,精心谋划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以长补短,在发展好现有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发展适合多数贫困户的产业。因村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市场衔接,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走质量脱贫、绿色脱贫、品牌脱贫路子。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通过产业引导、扩大招商等形式,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种养业+加工业+销售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支持贫困村发展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源要素。要把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引导乡贤能人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五)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鼓励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营公司,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机制。通过与社会资本合股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场地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村群众财产性收入。
(六)聚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基础短板。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村破解发展难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多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深化“扶贫保”保障层次,用活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解决贫困户、企业发展产业无资金的难题。
(七)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共同脱贫致富。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致富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两个带头人”作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时报道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7. 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记录怎么写?
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纪要写作模板:某年某月某日,具体在什么地方召开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持问题的专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某局,某单位,某部门等领导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
会议就如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扶持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会议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会议决定对本年度新成立或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比例资金补贴进行扶持,具体额度和办法由农业局研究制定。
8. 2021年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关键举措,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治本之策,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在一些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准确。贫困村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规范化的产业链,经济收益不稳定。
(二)产业扶贫项目单一。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土地租金,造成项目不能持续发展。
(三)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一些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的贫困村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而其它贫困村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项目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受益者。
(四)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种植、养殖业落实项目,但县(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能力不强,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市场主体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
(五)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强。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贫困户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现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项目发展需要,要动员广大贫困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但是部分贫困户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缺失改变贫困现状机会。
(六)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人才匮乏。部分贫困村村组干部发展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社会治理上,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有的存在重政策补贴、轻产业发展的思想。在如何做大做强产业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定程度降低了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制约了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同时,部分贫困村产业科技含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存在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资源禀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贫困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
(二)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特色品牌。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贫困村集聚,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规划,精心谋划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以长补短,在发展好现有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发展适合多数贫困户的产业。因村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市场衔接,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走质量脱贫、绿色脱贫、品牌脱贫路子。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通过产业引导、扩大招商等形式,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种养业+加工业+销售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支持贫困村发展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源要素。要把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引导乡贤能人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五)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鼓励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营公司,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机制。通过与社会资本合股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场地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村群众财产性收入。
(六)聚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基础短板。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村破解发展难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多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深化“扶贫保”保障层次,用活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解决贫困户、企业发展产业无资金的难题。
(七)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共同脱贫致富。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致富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两个带头人”作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时报道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9. 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记录怎么写?
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纪要写作模板:某年某月某日,具体在什么地方召开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持问题的专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某局,某单位,某部门等领导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
会议就如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扶持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会议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会议决定对本年度新成立或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比例资金补贴进行扶持,具体额度和办法由农业局研究制定。
10. 五补五改的内容?
一、实行“补助改股份”,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投入方式,将财政资金以市场投资的方式注入新型主体,拓展“三农”投融资渠道,创新农业投入新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实行“补助改基金”,变零散补助为发展基金。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补助方式,围绕本地产业培育和发展,建立扶持基金。
三、实行“补助改购买服务”,创新财政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改变传统财政资金建设项目方式,创新项目投入方式,顺应市场化改革形势,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依法租用企业作为项目业主投资建设或购买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解决农业项目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
四、实行“补助改担保”,变直接投入为担保服务。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奖补方式,将财政直接投入补助资金改为注资政府性担保平台。
五、实行“补助改贴息”,变直接补助为贴息分险。将传统财政补助资金直接奖补业主改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信贷分险,引导金融资本投入,降低农业融资成本,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
11. 五补五改的内容?
一、实行“补助改股份”,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投入方式,将财政资金以市场投资的方式注入新型主体,拓展“三农”投融资渠道,创新农业投入新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实行“补助改基金”,变零散补助为发展基金。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补助方式,围绕本地产业培育和发展,建立扶持基金。
三、实行“补助改购买服务”,创新财政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改变传统财政资金建设项目方式,创新项目投入方式,顺应市场化改革形势,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依法租用企业作为项目业主投资建设或购买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解决农业项目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
四、实行“补助改担保”,变直接投入为担保服务。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奖补方式,将财政直接投入补助资金改为注资政府性担保平台。
五、实行“补助改贴息”,变直接补助为贴息分险。将传统财政补助资金直接奖补业主改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信贷分险,引导金融资本投入,降低农业融资成本,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
12. 农业种植经营管理办法?
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投资力度的加大,农业种植体系已基本完善。公司根据大棚现状不但完成了各大棚基础设施的修整工作,而且在种植上还成立了‘三仙山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申请了‘田黄人家’‘冯人夸’两个商标,并且打破了原有的‘大锅饭’工作模式,签订了大棚种植承包协议。为农业种植下一步运营管理工作奠定了殷实的基础。本方案本着‘客观’‘真实’‘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对下一步农业种植的运营管理进行浅要的描述,并对公司各优势的结合有些简单的想法。本方案主要对‘农业种植现状’‘农业种植下一步管理办法’‘生产和销售的衔接’‘销售模式的转变’‘商标的有效利用’‘完善员工福利体系’做出浅显的阐述。本方案可能有很多地方不足,望领导多加包容并给予指点。
1、 农业种植现状 (果树除外)
农业种植基本情况 现农业种植有24个冬暖大棚,每棚可种植面积为1.25亩,共计30亩。智能温室大棚占地10000平方,约为15亩可种植面积约为14亩。棚外陆地约为16亩。中区良田约为10亩。梯田可种植面积约为100亩。灌溉设施除梯田外基本完善。可机械化操作土地约为26亩。 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24个冬暖大棚按照种植计划,种植作物有4棚茄子,4棚杭椒,3棚西胡芦,4棚芸豆,4棚西红柿,3棚草莓,1棚香椿,1棚千禧西红柿。棚外陆地种有辣椒、苤蓝、韭菜和韭苔。中区良田种植作物有菜花、胡萝卜、苤蓝。梯田现在还有地瓜未采收,其他作物已完成采收任务。智能温室种植作物有:芹菜、小西红柿(5个品种)、韭菜、草莓、油麦菜、莴苣、香菜、菊花菜、菠菜、秋葵。 农业种植人力资源现在状 农业种植现有员工共计26人,其中技术领导1人,管理人员3人,承包大棚人员15人,智能温室员工5人,零活2人。年龄段:40-60岁有22人,20-40岁4人。员工分布:枣园村10人,后峪8人,瓦屈4人,其他4人。 农业种植销售现状 基本没有相关规程,相关作物销售请示比较繁琐。销售主要以送给批发商为主,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
2、 农业种植下一步管理办法
1.‘大锅饭’改‘承包制’ 承包制主要体现员工多劳多得的原则,打破原有员工‘大锅吃饭’懒散的工作状态,同时实现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并且相关工作责任到人,做到出现问题更好找更快的找到原因,更方便的去管理和解决问题,更好的为员工服务,让种植区域表面工作做到位,内在工作更规范的工作状态。为下一步规范化管理打好相应的基础。现在大棚承包协议已基本完成协议的签署,承包各棚都以责任到人。
2.工作责任制 不仅相关一线员工要责任到人,相关领导更要责任到人。我们下一步会根据公司的要求对具体工作责任到相关人员。并对其工作岗位职责进行详细描述,并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对相关工作岗位人员进行考核。相关管理人员建议 基本工资+绩效考核+效益年终奖 。其中工作责任制目的的实现主要靠绩效考核。
3.成立‘检查小组’ 目的让工作安全的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建议以‘2+1模式’成立检查小组,组长1人成员2人(2+1是以农业种植2人,1人长期为小组组长1人为小组成员,外部门1人为小组成员,并不定时的更换小组成员)。各人员必须履行其检查小组赋予的工作职责。
4.建立‘有效’的会议制度 ‘有效解决问题’是会议的目的,不是说说听听就行了而是要把会议中涉及到的事情落实下去。健全会议制度并落实好会议制度,照章办事依章处罚。对于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一定要讲出来,谈原因找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会议的主要目的。会议包含:周例会、月会、季度会、年总结会、其他临时性会议。并且要做好会议记录,及时抄送相关领导。
5.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照章办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针对一线员工我们相继出了‘农业种植的相关规定’‘带工长的权利和义务’还有很多制度和规范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相继推出。比如‘工具管理’‘采摘管理’‘工作操作规程’等。关于落实一是在农业种植区域醒目处设立公告牌,二是管理人员的约束与自我约束,三是检查小组的落实检查,四是相关领导督促指导,五是加强员工制度的学习,六是依规办事的严厉执行。
6.慢慢建设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有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不仅领导干部有干劲,还让一线员工有冲劲有凝聚力。让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朝阳状态。管理机制的建设不仅仅靠某一个的个人能力,需要各个领导和员工的配合共同提出相关有建设性的建议。
共同努力完善农业种植管理机制。
7.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的必要性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企业就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而且制度的建立是去每一个人去遵守的,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该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就是说公司赋予的任何权利不能超越公司所设立的规矩。有了规矩一个组织才能高效的运转。没有规矩企业员工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向心力,在日趋严峻的社会行业竞争中就没有一席之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更是举步维艰,因为许多问题的解决你没有一个快速解决的途径,更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执行各项制度必须是严谨的严厉的任何人不能再公司规矩制度之上。
8.智能温室健全员工考核机制 冬暖大棚已签署大棚种植协议,智能温室还未健全相关考核机制,为了不让员工对公司有其他看法,建议健全智能温室员工考核办法。目的一是不让公司员工有不同的看法,让员工有向心力,二是督促员工更好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三是为公司规范化经营做好准备工作。建议温室员工改变薪资制度,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进行发放。
9.仓储制度、流程的健全和落实 农业种植现在可以独立运营,仓储也是农业种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让公司财产不流失,防止生产物资出现过期、浪费等现象。健全仓储制度和流程是仓储规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公司下一步规范化运营管理做好准备。
3、 生产和销售的有效衔接
生产和销售的有效衔接目的是从采摘完成后到销售怎样更加顺畅,不出现因为没有衔接好蔬菜浪费、扔掉等现象。此过程我认为不宜复杂越简单越好,关键是做好蔬菜产量的记录和蔬菜的交付,现在出现的问题在与交付和储存,交付给谁是一个问题,放在什么地方又是一个问题,现在公司正在建设恒温库可能会很快,储存暂且以后放在那,那么问题就在于交付给谁,谁对其负责主要包含买卖权(批发好说找老板,零售就是一个问题)和管理。可能这个问题以后成立销售部会迎刃而解。
4、 销售模式的转变
公司现在的销售模式也很可取,最起码公司不会出现有菜卖不出去的现象(先送菜,卖过后再结账),但是这样不能让公司利益最大化,任人摆布不是一个很好地状态,没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没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对公司农业种植的长期发展就会造成缓慢甚至倒退或止步不前,这和公司最初农业种植的目的也相悖。这样不能形成长期的客户积淀,也不能让其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现在农业种植可以独立运行,销售部门的成立应该是势在必行并进一步转变其销售模式。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销售是龙头,生产是基础。销售搞好了才能给公司带来最大的效益。销售搞好了才能让生产放心的去进行。
做好销售我有一些简单的想法,如下:
根据公司定位或销售部市场定位做好对消费市场的了解,受众群体的市场调查是不可缺少的。 农产品一般都有地域性特别是生鲜叶菜,存在季节性,最麻烦的一个是供应量不稳定和容易变质不宜保存。这些问题的克服也就是做好了销售的第一步。
这样吧地域性咱就以**地区为主,季节性可以考虑采购优品菜,供应量不稳靠采购应该也没有问题,变质不宜保存是不是可以考虑订购(如生鲜叶菜类需订购等,易储存的就不订购)。还有市场定位,市场定位不是定价,很多合作社都是以高端为主进军的都是大城市和发达城市,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还好的一点是现在定位中端的应该是比较少,主要抓住定位中端,菜价中端,菜品一定要高端。菜品高端主要是包装要严格、宣传要做好,生产基础也要好。感觉以点概面也不错,也就是说咱们基地作为蔬菜菜品生产宣传的一个窗口。
产品的包装: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山东省著名商标等 这些都是提高产品性价比的优势。外形包装也很重要贴心的包装,漂亮的包装也会使人感觉产品‘高、大、上’并且有强烈的购买欲,让人感觉买的值。
13. 五补五改的内容?
一、实行“补助改股份”,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投入方式,将财政资金以市场投资的方式注入新型主体,拓展“三农”投融资渠道,创新农业投入新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实行“补助改基金”,变零散补助为发展基金。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补助方式,围绕本地产业培育和发展,建立扶持基金。
三、实行“补助改购买服务”,创新财政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改变传统财政资金建设项目方式,创新项目投入方式,顺应市场化改革形势,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依法租用企业作为项目业主投资建设或购买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解决农业项目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
四、实行“补助改担保”,变直接投入为担保服务。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奖补方式,将财政直接投入补助资金改为注资政府性担保平台。
五、实行“补助改贴息”,变直接补助为贴息分险。将传统财政补助资金直接奖补业主改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信贷分险,引导金融资本投入,降低农业融资成本,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
14. 2021年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关键举措,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治本之策,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在一些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准确。贫困村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规范化的产业链,经济收益不稳定。
(二)产业扶贫项目单一。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土地租金,造成项目不能持续发展。
(三)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一些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的贫困村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而其它贫困村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项目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受益者。
(四)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种植、养殖业落实项目,但县(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能力不强,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市场主体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
(五)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强。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贫困户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现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项目发展需要,要动员广大贫困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但是部分贫困户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缺失改变贫困现状机会。
(六)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人才匮乏。部分贫困村村组干部发展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社会治理上,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有的存在重政策补贴、轻产业发展的思想。在如何做大做强产业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定程度降低了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制约了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同时,部分贫困村产业科技含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存在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资源禀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贫困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
(二)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特色品牌。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贫困村集聚,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规划,精心谋划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以长补短,在发展好现有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发展适合多数贫困户的产业。因村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市场衔接,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走质量脱贫、绿色脱贫、品牌脱贫路子。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通过产业引导、扩大招商等形式,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种养业+加工业+销售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支持贫困村发展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源要素。要把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引导乡贤能人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五)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鼓励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营公司,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机制。通过与社会资本合股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场地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村群众财产性收入。
(六)聚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基础短板。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村破解发展难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多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深化“扶贫保”保障层次,用活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解决贫困户、企业发展产业无资金的难题。
(七)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共同脱贫致富。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致富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两个带头人”作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时报道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15. 2021年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关键举措,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治本之策,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在一些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准确。贫困村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规范化的产业链,经济收益不稳定。
(二)产业扶贫项目单一。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土地租金,造成项目不能持续发展。
(三)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一些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的贫困村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而其它贫困村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项目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受益者。
(四)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种植、养殖业落实项目,但县(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能力不强,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市场主体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
(五)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强。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贫困户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现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项目发展需要,要动员广大贫困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但是部分贫困户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缺失改变贫困现状机会。
(六)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人才匮乏。部分贫困村村组干部发展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社会治理上,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有的存在重政策补贴、轻产业发展的思想。在如何做大做强产业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定程度降低了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制约了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同时,部分贫困村产业科技含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存在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资源禀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贫困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
(二)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特色品牌。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贫困村集聚,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规划,精心谋划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以长补短,在发展好现有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发展适合多数贫困户的产业。因村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市场衔接,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走质量脱贫、绿色脱贫、品牌脱贫路子。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通过产业引导、扩大招商等形式,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种养业+加工业+销售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支持贫困村发展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源要素。要把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引导乡贤能人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五)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鼓励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营公司,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机制。通过与社会资本合股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场地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村群众财产性收入。
(六)聚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基础短板。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村破解发展难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多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深化“扶贫保”保障层次,用活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解决贫困户、企业发展产业无资金的难题。
(七)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共同脱贫致富。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致富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两个带头人”作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时报道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16.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17.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18.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19. 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记录怎么写?
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纪要写作模板:某年某月某日,具体在什么地方召开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持问题的专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某局,某单位,某部门等领导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
会议就如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扶持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会议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会议决定对本年度新成立或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比例资金补贴进行扶持,具体额度和办法由农业局研究制定。
20.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