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能源阳原(古代恒州指哪里?)
1. 古代恒州指哪里?
历史上的恒州,在秦岭以北周至境内曾两次设置,但府治所在地不同,所辖地域不同,背景也不同。
第一次设立恒州——缘于安置战乱流民,府治今周至终南镇
恒州初设的年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567年),设立的历史背景,源于北周与北齐战乱所引起的流民迁徙。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朝政的实际掌控者宇文泰死后,其侄子宇文护节制朝廷左右十二军,迫使西魏最后一个皇帝——恭帝拓跋廓,禅让帝位给堂弟宇文觉(宇文泰三子),建立北周,自己成为北周朝政的实际控制者。宇文护先杀了西魏末帝拓跋廓,以绝后患;次年又以堂弟宇文觉“荒淫无节制,亲近小人,猜忌骨肉”为借口将其杀害,立宇文毓为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惧怕宇文毓聪慧有胆量,安排膳食部下大夫、御厨李安在饭菜下毒,毒死宇文毓,又立宇文泰嫡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宇文护征调二十四军、京城左右兵户及秦、陇、巴蜀军队、藩国兵二十万人征北齐。时甘、陇、冀、并等地战乱,流民大量涌入关中,其中有冀之并州流民入秦岭终南地区。
并州古属恒州。《禹贡》曰:“(恒州),冀州之域,周为并州地,春秋属鲜虞国,战国属赵,秦兼天下,为鉅鹿郡之地。”“汉高帝三年,韩信东下井陉,破除陈余、赵王歇,以鉅鹿之北境置恒州郡,因恒山为名……”
北周朝廷安置流民,以原籍立户,即以流民原来所属的州名设立地方政府,在今周至终南镇设置恒州,府治在今甘河,辖古周至东部地区,今赤水至涝水一带,史称“侨置恒州”。
在终南侨置恒州时,也有“一州管三县”之说。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朝廷调整郡、州、县,汉时设在渭水南的武功县城,北迁邰城;原辖渭水南之骆、斜、韦三谷,分给眉县和恒州,在韦谷设苍城县,在骆谷地设温汤县。即原盩厔、温汤、苍城三县,归侨置新设的恒州辖冶。恒州刺史,为陇西狄道迁来的李氏后人李肇。
据《李长雄墓志》①记载,恒州刺史李肇之孙李长雄,曾任终南县令,兼书台府骠骑将军,政、军职一身,在长杨乡五柞里建有私宅。病故后,于大唐神龙二年(706年,武则天年号)迁葬于唐村,在长杨乡之侧,邻终南之故地。
据《周至县志》记载,北周越隋,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废恒州,盩厔、温汤、苍城三县合并为大的盩厔县,县令由原苍城县令公孙织担任,为扼守“傥骆要道”,使县城居中,将县城由甘河西,迁至原瑞光寺和长城军驻地,即今周至县城。
盩厔县,最早设置于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县府驻清平都(即终南故城),所辖地域较小,大致位于黑水以东,涝水以西,大部从渭河北的扶风郡②槐里县划出,小部从渭河南的扶风郡鄠县划入,县府所在地设有清平里水旱码头。
设县的背景,是为了加强皇家狩猎场“上林西苑”的防卫。
“上林西苑”所辖为沣水以西至芒水,乱石窑黑河故道以东的山水、林沼地。西汉初在“槐里之南,户邑之西,芒水以东上林西苑”置上林都尉府,时任长水都尉上奏:“卫苑之作坊、兵备、马场,杜芒水之西‘长城军’,宜设县。
汉武帝刘彻准奏,置县以卫西苑四宫一馆,三十六苑、池、宮。以地貌山水盘曲,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名盩厔。唐李吉甫《元和年郡县志》记载:“山峦重叠曰‘盩’,流水曲折为‘厔’,故以‘盩山厔水’名‘盩厔’。”
此后周至辖地和所属屡经变迁。金皇统二年,南宋绍兴二年,即1142年,金国的兵锋至此,战败的南宋朝廷,割让大散关以北地区,退守兴元府(今汉中),周至被金国统治。
第二次设立恒州——缘于金筑“大关河防线”/蒙古灭南宋战事,府治今周至恒州村
金朝贞佑四年(1216年)复设恒州的背景,与建立“大关河防线”,强化“傥骆古栈道”,防守蒙古军有关。
“傥骆道”的北口位于盩厔西骆峪口,南口位于南宋兴元府(汉中)傥水河口,是穿越秦岭,联通南北的要道。时傥骆道以西的褒斜道、陈仓道易守难攻,以东的子午道、峪谷道(长柞道)、商淤道(武关道),都在京兆路完颜合达的重兵把守之下,唯有傥骆道分属数县,防守薄弱,虽地形险峻,但为翻越秦岭的快捷古道。即将出任京兆路守令的完颜合达,数与蒙古军战,深知其善于涉险谋捷,故上奏朝廷统辖傥骆道军政,复置恒州。
2. 古代恒州指哪里?
历史上的恒州,在秦岭以北周至境内曾两次设置,但府治所在地不同,所辖地域不同,背景也不同。
第一次设立恒州——缘于安置战乱流民,府治今周至终南镇
恒州初设的年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567年),设立的历史背景,源于北周与北齐战乱所引起的流民迁徙。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朝政的实际掌控者宇文泰死后,其侄子宇文护节制朝廷左右十二军,迫使西魏最后一个皇帝——恭帝拓跋廓,禅让帝位给堂弟宇文觉(宇文泰三子),建立北周,自己成为北周朝政的实际控制者。宇文护先杀了西魏末帝拓跋廓,以绝后患;次年又以堂弟宇文觉“荒淫无节制,亲近小人,猜忌骨肉”为借口将其杀害,立宇文毓为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惧怕宇文毓聪慧有胆量,安排膳食部下大夫、御厨李安在饭菜下毒,毒死宇文毓,又立宇文泰嫡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宇文护征调二十四军、京城左右兵户及秦、陇、巴蜀军队、藩国兵二十万人征北齐。时甘、陇、冀、并等地战乱,流民大量涌入关中,其中有冀之并州流民入秦岭终南地区。
并州古属恒州。《禹贡》曰:“(恒州),冀州之域,周为并州地,春秋属鲜虞国,战国属赵,秦兼天下,为鉅鹿郡之地。”“汉高帝三年,韩信东下井陉,破除陈余、赵王歇,以鉅鹿之北境置恒州郡,因恒山为名……”
北周朝廷安置流民,以原籍立户,即以流民原来所属的州名设立地方政府,在今周至终南镇设置恒州,府治在今甘河,辖古周至东部地区,今赤水至涝水一带,史称“侨置恒州”。
在终南侨置恒州时,也有“一州管三县”之说。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朝廷调整郡、州、县,汉时设在渭水南的武功县城,北迁邰城;原辖渭水南之骆、斜、韦三谷,分给眉县和恒州,在韦谷设苍城县,在骆谷地设温汤县。即原盩厔、温汤、苍城三县,归侨置新设的恒州辖冶。恒州刺史,为陇西狄道迁来的李氏后人李肇。
据《李长雄墓志》①记载,恒州刺史李肇之孙李长雄,曾任终南县令,兼书台府骠骑将军,政、军职一身,在长杨乡五柞里建有私宅。病故后,于大唐神龙二年(706年,武则天年号)迁葬于唐村,在长杨乡之侧,邻终南之故地。
据《周至县志》记载,北周越隋,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废恒州,盩厔、温汤、苍城三县合并为大的盩厔县,县令由原苍城县令公孙织担任,为扼守“傥骆要道”,使县城居中,将县城由甘河西,迁至原瑞光寺和长城军驻地,即今周至县城。
盩厔县,最早设置于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县府驻清平都(即终南故城),所辖地域较小,大致位于黑水以东,涝水以西,大部从渭河北的扶风郡②槐里县划出,小部从渭河南的扶风郡鄠县划入,县府所在地设有清平里水旱码头。
设县的背景,是为了加强皇家狩猎场“上林西苑”的防卫。
“上林西苑”所辖为沣水以西至芒水,乱石窑黑河故道以东的山水、林沼地。西汉初在“槐里之南,户邑之西,芒水以东上林西苑”置上林都尉府,时任长水都尉上奏:“卫苑之作坊、兵备、马场,杜芒水之西‘长城军’,宜设县。
汉武帝刘彻准奏,置县以卫西苑四宫一馆,三十六苑、池、宮。以地貌山水盘曲,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名盩厔。唐李吉甫《元和年郡县志》记载:“山峦重叠曰‘盩’,流水曲折为‘厔’,故以‘盩山厔水’名‘盩厔’。”
此后周至辖地和所属屡经变迁。金皇统二年,南宋绍兴二年,即1142年,金国的兵锋至此,战败的南宋朝廷,割让大散关以北地区,退守兴元府(今汉中),周至被金国统治。
第二次设立恒州——缘于金筑“大关河防线”/蒙古灭南宋战事,府治今周至恒州村
金朝贞佑四年(1216年)复设恒州的背景,与建立“大关河防线”,强化“傥骆古栈道”,防守蒙古军有关。
“傥骆道”的北口位于盩厔西骆峪口,南口位于南宋兴元府(汉中)傥水河口,是穿越秦岭,联通南北的要道。时傥骆道以西的褒斜道、陈仓道易守难攻,以东的子午道、峪谷道(长柞道)、商淤道(武关道),都在京兆路完颜合达的重兵把守之下,唯有傥骆道分属数县,防守薄弱,虽地形险峻,但为翻越秦岭的快捷古道。即将出任京兆路守令的完颜合达,数与蒙古军战,深知其善于涉险谋捷,故上奏朝廷统辖傥骆道军政,复置恒州。
3. 李建成墓在西安哪里?
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2005年,有关专家在西安地区发现了唐高祖李渊长子即前太子李建成之墓,墓碑上只刻着55个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4. 阳原县那里有正常洗澡搓背的地方了?
有: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西宁路北路西68号正北方向190米。
有韵江南养生会所、海跃娱乐会所、玉婷轩足浴会所、大唐会所、健足养生会馆、竹泰养生会所、紫水晶商务会所、艺海国际商务。
5. 李建成墓在西安哪里?
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2005年,有关专家在西安地区发现了唐高祖李渊长子即前太子李建成之墓,墓碑上只刻着55个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6. 古代恒州指哪里?
历史上的恒州,在秦岭以北周至境内曾两次设置,但府治所在地不同,所辖地域不同,背景也不同。
第一次设立恒州——缘于安置战乱流民,府治今周至终南镇
恒州初设的年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567年),设立的历史背景,源于北周与北齐战乱所引起的流民迁徙。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朝政的实际掌控者宇文泰死后,其侄子宇文护节制朝廷左右十二军,迫使西魏最后一个皇帝——恭帝拓跋廓,禅让帝位给堂弟宇文觉(宇文泰三子),建立北周,自己成为北周朝政的实际控制者。宇文护先杀了西魏末帝拓跋廓,以绝后患;次年又以堂弟宇文觉“荒淫无节制,亲近小人,猜忌骨肉”为借口将其杀害,立宇文毓为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惧怕宇文毓聪慧有胆量,安排膳食部下大夫、御厨李安在饭菜下毒,毒死宇文毓,又立宇文泰嫡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宇文护征调二十四军、京城左右兵户及秦、陇、巴蜀军队、藩国兵二十万人征北齐。时甘、陇、冀、并等地战乱,流民大量涌入关中,其中有冀之并州流民入秦岭终南地区。
并州古属恒州。《禹贡》曰:“(恒州),冀州之域,周为并州地,春秋属鲜虞国,战国属赵,秦兼天下,为鉅鹿郡之地。”“汉高帝三年,韩信东下井陉,破除陈余、赵王歇,以鉅鹿之北境置恒州郡,因恒山为名……”
北周朝廷安置流民,以原籍立户,即以流民原来所属的州名设立地方政府,在今周至终南镇设置恒州,府治在今甘河,辖古周至东部地区,今赤水至涝水一带,史称“侨置恒州”。
在终南侨置恒州时,也有“一州管三县”之说。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朝廷调整郡、州、县,汉时设在渭水南的武功县城,北迁邰城;原辖渭水南之骆、斜、韦三谷,分给眉县和恒州,在韦谷设苍城县,在骆谷地设温汤县。即原盩厔、温汤、苍城三县,归侨置新设的恒州辖冶。恒州刺史,为陇西狄道迁来的李氏后人李肇。
据《李长雄墓志》①记载,恒州刺史李肇之孙李长雄,曾任终南县令,兼书台府骠骑将军,政、军职一身,在长杨乡五柞里建有私宅。病故后,于大唐神龙二年(706年,武则天年号)迁葬于唐村,在长杨乡之侧,邻终南之故地。
据《周至县志》记载,北周越隋,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废恒州,盩厔、温汤、苍城三县合并为大的盩厔县,县令由原苍城县令公孙织担任,为扼守“傥骆要道”,使县城居中,将县城由甘河西,迁至原瑞光寺和长城军驻地,即今周至县城。
盩厔县,最早设置于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县府驻清平都(即终南故城),所辖地域较小,大致位于黑水以东,涝水以西,大部从渭河北的扶风郡②槐里县划出,小部从渭河南的扶风郡鄠县划入,县府所在地设有清平里水旱码头。
设县的背景,是为了加强皇家狩猎场“上林西苑”的防卫。
“上林西苑”所辖为沣水以西至芒水,乱石窑黑河故道以东的山水、林沼地。西汉初在“槐里之南,户邑之西,芒水以东上林西苑”置上林都尉府,时任长水都尉上奏:“卫苑之作坊、兵备、马场,杜芒水之西‘长城军’,宜设县。
汉武帝刘彻准奏,置县以卫西苑四宫一馆,三十六苑、池、宮。以地貌山水盘曲,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名盩厔。唐李吉甫《元和年郡县志》记载:“山峦重叠曰‘盩’,流水曲折为‘厔’,故以‘盩山厔水’名‘盩厔’。”
此后周至辖地和所属屡经变迁。金皇统二年,南宋绍兴二年,即1142年,金国的兵锋至此,战败的南宋朝廷,割让大散关以北地区,退守兴元府(今汉中),周至被金国统治。
第二次设立恒州——缘于金筑“大关河防线”/蒙古灭南宋战事,府治今周至恒州村
金朝贞佑四年(1216年)复设恒州的背景,与建立“大关河防线”,强化“傥骆古栈道”,防守蒙古军有关。
“傥骆道”的北口位于盩厔西骆峪口,南口位于南宋兴元府(汉中)傥水河口,是穿越秦岭,联通南北的要道。时傥骆道以西的褒斜道、陈仓道易守难攻,以东的子午道、峪谷道(长柞道)、商淤道(武关道),都在京兆路完颜合达的重兵把守之下,唯有傥骆道分属数县,防守薄弱,虽地形险峻,但为翻越秦岭的快捷古道。即将出任京兆路守令的完颜合达,数与蒙古军战,深知其善于涉险谋捷,故上奏朝廷统辖傥骆道军政,复置恒州。
7. 大唐情史李恪是谁的孩子?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孩子。
李恪(619~653年),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
英武果敢,深得宠爱。武德三年(620年),册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吴王,授安州都督。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师、安州都督。
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神龙元年(705年),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司空,恢复吴王爵位。
8. 大唐情史李恪是谁的孩子?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孩子。
李恪(619~653年),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
英武果敢,深得宠爱。武德三年(620年),册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吴王,授安州都督。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师、安州都督。
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神龙元年(705年),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司空,恢复吴王爵位。
9. 李建成墓在西安哪里?
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2005年,有关专家在西安地区发现了唐高祖李渊长子即前太子李建成之墓,墓碑上只刻着55个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10. 大唐情史李恪是谁的孩子?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孩子。
李恪(619~653年),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
英武果敢,深得宠爱。武德三年(620年),册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吴王,授安州都督。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师、安州都督。
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神龙元年(705年),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司空,恢复吴王爵位。
11. 唐僧出生在阳原吗?
否,唐僧出生在陕西褒斜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原因在唐朝贞观五年(公元6年),唐太宗派遣张果奏请佛教禅宗高僧神秀到长安弘扬佛法,神秀经过陕西褒斜县时,在唐玄奘后来出生的地方留下“此西方圣地”4个大字,称赞这里是佛祖住处由此可知,唐僧出生在陕西褒斜县,而不是阳原延伸:唐僧是唐朝时期一位伟大的法师,他历尽艰险西行求取真经,被誉为“人民的好法师”《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全书以唐僧师徒西行到印度取得真经为主线,通过描绘唐僧师徒的辛酸历程及各种意想不到的遭遇,表现了师徒之间深刻的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12. 唐僧出生在阳原吗?
否,唐僧出生在陕西褒斜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原因在唐朝贞观五年(公元6年),唐太宗派遣张果奏请佛教禅宗高僧神秀到长安弘扬佛法,神秀经过陕西褒斜县时,在唐玄奘后来出生的地方留下“此西方圣地”4个大字,称赞这里是佛祖住处由此可知,唐僧出生在陕西褒斜县,而不是阳原延伸:唐僧是唐朝时期一位伟大的法师,他历尽艰险西行求取真经,被誉为“人民的好法师”《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全书以唐僧师徒西行到印度取得真经为主线,通过描绘唐僧师徒的辛酸历程及各种意想不到的遭遇,表现了师徒之间深刻的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13. 冯子成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
冯子成,中国拳击运动员。
基本信息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贵州遵义
所属运动队
上海队
人物介绍
冯子成来自贵州遵义,师从著名教练张传良,身高171厘米的冯子成擅长以咄咄逼人的主动进攻压制对手,密集的组合拳法角度多变、落点精准。2016和2017年,冯子成相继斩获全国锦标赛季军和亚军,竞技状态不断提升。[1]
运动生涯
2017年3月10日,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拳击第一次资格赛暨2017年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在广东佛山结束,10个级别的全国冠军全部产生。52公斤级:麦清贤(海南)5-0胜冯子成(上海)。[2]
2017年10月28日晚,2017大唐地产中国拳王赛将在天津工业大学体育馆再燃激情战火,第一场 52KG 冯子成VS范志灏。
14. 阳原县那里有正常洗澡搓背的地方了?
有: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西宁路北路西68号正北方向190米。
有韵江南养生会所、海跃娱乐会所、玉婷轩足浴会所、大唐会所、健足养生会馆、竹泰养生会所、紫水晶商务会所、艺海国际商务。
15. 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是怎么发现的?
公元626年,唐长安城玄武门外,秦王李世民设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由于这场政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对史书动了不少手脚,因此事件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一千多年之后,甘肃莫高窟发现一件敦煌写本,意外地道出了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细节。几年前,在陕西发现的李建成和太子妃郑观音的墓志,进一步将李世民夺位之谜展露在世人面前。
1 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常何墓碑》
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掠走一件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残卷,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常何是什么人呢?他其实是个小人物,但是却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常何是汴州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初将领,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归顺大唐后,参与唐初统一战争,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作战,战后在外镇守。他勇武而且善于领兵,与太子和秦王都有交情。
武德七年,常何调入京城,负责皇宫北门玄武门守卫,出任中郎将警卫皇宫。这个岗位官职不大,但非常重要。
李世民为了玄武门之变,很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其次,尽力争取朝中大臣与后宫嫔妃的支持,对高祖李渊施加最大的影响;第三,力图在洛阳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第四,着力收买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重要人物,如掌管宫城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何。
李世民是如何收买常何的呢?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残卷中有详细记载。
据《常何墓碑》记载:(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原来,武德七年(624年,玄武门之变前两年),常何担任洧州守将时,李世民就已经布局玄武门之变了。让常何担任皇宫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守将。然后,李世民还秘密会见了常何,赐给黄金等宝物,让他暗中收买扶植一批亲信手下。常何是李世民布下的一颗暗棋。
玄武门之变中,常何在玄武门当值,李建成认为他是自己人,根本没有防备,而李世民却在他的帮助下,暗中在玄武门设下伏兵。这也成为这场政变成功的关键。
敦煌文书《常何墓碑》,不仅揭示了常何本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也把李世民此前通过他来收买禁军将领的隐情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尽管李世民后来极力推卸责任,掩盖自己密谋夺位的事实,声称高祖李渊早就打算改立自己为太子,并把他精心策划的玄武门之变描绘成一次事发仓促的自卫,然而,这显然不过是胜利者的一面之词。
玄武门的战斗结束后,李渊无奈交出全国兵权。两个月后,他又被迫下诏退位,改称太上皇,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玄武门之变,常何为李世民立下大功。李世民赏赐了大量钱财给常何,却没有提拔常何官职,以至史料中鲜有常何的记载。唐高宗永徽四年五月十六,常何病逝,享年66岁,获赠左武卫大将军。
2 李建成墓志的发现揭开真相
玄武门之变在唐朝历史上可谓影响深远,它开创了唐朝皇位继承人以武装政变夺权的先例。然而由于胜利者李世民的篡改,使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多语焉不详,疑点重重。
有学者考证,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史官记录李建成的军功时,对其本人所立军功,除去其名,或改为战败;对其部属将领所立军功,则记载从略,或不写明该将领属于李建成麾下。史书可以被篡改,但是历史的细节,却往往难以泯灭。
2012年,李建成的墓地被发现,其中简短的墓志铭揭示了李世民篡改了的历史细节,揭示了李世民的帝王心思。
李建成的墓地非常寒酸,志盖为盝顶形,顶边长40厘米,斜边长11厘米,底边长53厘米,高12厘米。墓志铭也非常简单,上面只写了55个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其中的谥号“隐”字被发现有多次涂改。
史料记载,李世民在给李建成找谥号的时候,大臣都来建议,并给出了一些不好的词,比如“戾”,违背叛逆的意思。但被李世民否决了,最终改成了“隐”,有哀怜之意。对李建成的定性,直接关系到李世民获取皇位的合法性,无论过褒还是过贬都不合适。这一改,只能说明史书记载可能并不是事实,李世民篡改了历史来美化自己的形象。
石碑上的磨损痕迹也表明,李世民最初同意群臣的看法,倾向于选用“戾”,直到最后关头才改变主意,定为“隐”。在古籍中,“隐”字的意思是“生前误国、善于伪装”。李建成不是一个平庸的人,对唐朝建立有过很多贡献。李建成死后,李世民试图用一个“隐”字抹去李建成的全部功绩。
3 玄武门之变出局者的反证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并开创了一个盛世时代,但却被后人诟病。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悲剧,38岁的李建成被亲弟弟李世民当场射死,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所杀。随后,李世民派人到太子府和齐王府中,杀了所有侄子,并逼宫唐高祖李渊,李渊悲怆欲绝 ,号啕大哭。而李世民很快却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占为己有。
太子李建成的妃子郑观音,则在李世民执政后,带着五个女儿搬到了长乐门附近,开始了漫长的50年的寡居生活。史书记载:“上元三年正月,薨于长乐门内,春秋七十八。”唐高宗李治下令厚葬了这位伯母,将其葬在了李建成的隐陵附近。
2013年,西安警方破获了一起倒卖文物的案件,查获了若干唐代的墓志铭,其中有一块刻着:“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正是由于发现了这块墓志铭,才让我们知道了玄武门之变后一代太子妃的命运。令人想不到的是,墓志铭中甚至将郑观音比作东汉的马皇后和邓太后,给出了超高的评价,很难想象她的丈夫竟然会是一个被当局否定的人物。郑观音墓志铭上的文字,以另一种方式,反证了李建成被黑化的历史。
因为李世民得位不正,所以到了武则天时期,在民间已有对李世民不利的风评流传。
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了一件敦煌文书《唐太宗入冥记》,推测为武则天时期的一种话本作品。文书内容很长,对唐太宗多有讽刺。内容大意是:有活人崔子玉在地府阎王处判事,李世民魂魄被拉来审判,阎王责问玄武门之事,唐太宗汗如雨下,后来唐太宗用金钱官位贿赂判官崔子玉,崔子玉才设法替唐太宗续命10年脱责,蒙混过关。
而玄武门之变后,玄武门就像诅咒一样烙刻在唐王朝的国运上,此后数次的政变几乎都与玄武门联系在一起。李世民的二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更是“重演历史”,让他的晚年生活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16. 冯子成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
冯子成,中国拳击运动员。
基本信息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贵州遵义
所属运动队
上海队
人物介绍
冯子成来自贵州遵义,师从著名教练张传良,身高171厘米的冯子成擅长以咄咄逼人的主动进攻压制对手,密集的组合拳法角度多变、落点精准。2016和2017年,冯子成相继斩获全国锦标赛季军和亚军,竞技状态不断提升。[1]
运动生涯
2017年3月10日,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拳击第一次资格赛暨2017年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在广东佛山结束,10个级别的全国冠军全部产生。52公斤级:麦清贤(海南)5-0胜冯子成(上海)。[2]
2017年10月28日晚,2017大唐地产中国拳王赛将在天津工业大学体育馆再燃激情战火,第一场 52KG 冯子成VS范志灏。
17. 唐僧出生在阳原吗?
否,唐僧出生在陕西褒斜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原因在唐朝贞观五年(公元6年),唐太宗派遣张果奏请佛教禅宗高僧神秀到长安弘扬佛法,神秀经过陕西褒斜县时,在唐玄奘后来出生的地方留下“此西方圣地”4个大字,称赞这里是佛祖住处由此可知,唐僧出生在陕西褒斜县,而不是阳原延伸:唐僧是唐朝时期一位伟大的法师,他历尽艰险西行求取真经,被誉为“人民的好法师”《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全书以唐僧师徒西行到印度取得真经为主线,通过描绘唐僧师徒的辛酸历程及各种意想不到的遭遇,表现了师徒之间深刻的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18. 冯子成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
冯子成,中国拳击运动员。
基本信息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贵州遵义
所属运动队
上海队
人物介绍
冯子成来自贵州遵义,师从著名教练张传良,身高171厘米的冯子成擅长以咄咄逼人的主动进攻压制对手,密集的组合拳法角度多变、落点精准。2016和2017年,冯子成相继斩获全国锦标赛季军和亚军,竞技状态不断提升。[1]
运动生涯
2017年3月10日,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拳击第一次资格赛暨2017年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在广东佛山结束,10个级别的全国冠军全部产生。52公斤级:麦清贤(海南)5-0胜冯子成(上海)。[2]
2017年10月28日晚,2017大唐地产中国拳王赛将在天津工业大学体育馆再燃激情战火,第一场 52KG 冯子成VS范志灏。
19. 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是怎么发现的?
公元626年,唐长安城玄武门外,秦王李世民设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由于这场政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对史书动了不少手脚,因此事件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一千多年之后,甘肃莫高窟发现一件敦煌写本,意外地道出了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细节。几年前,在陕西发现的李建成和太子妃郑观音的墓志,进一步将李世民夺位之谜展露在世人面前。
1 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常何墓碑》
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掠走一件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残卷,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常何是什么人呢?他其实是个小人物,但是却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常何是汴州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初将领,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归顺大唐后,参与唐初统一战争,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作战,战后在外镇守。他勇武而且善于领兵,与太子和秦王都有交情。
武德七年,常何调入京城,负责皇宫北门玄武门守卫,出任中郎将警卫皇宫。这个岗位官职不大,但非常重要。
李世民为了玄武门之变,很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其次,尽力争取朝中大臣与后宫嫔妃的支持,对高祖李渊施加最大的影响;第三,力图在洛阳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第四,着力收买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重要人物,如掌管宫城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何。
李世民是如何收买常何的呢?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残卷中有详细记载。
据《常何墓碑》记载:(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原来,武德七年(624年,玄武门之变前两年),常何担任洧州守将时,李世民就已经布局玄武门之变了。让常何担任皇宫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守将。然后,李世民还秘密会见了常何,赐给黄金等宝物,让他暗中收买扶植一批亲信手下。常何是李世民布下的一颗暗棋。
玄武门之变中,常何在玄武门当值,李建成认为他是自己人,根本没有防备,而李世民却在他的帮助下,暗中在玄武门设下伏兵。这也成为这场政变成功的关键。
敦煌文书《常何墓碑》,不仅揭示了常何本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也把李世民此前通过他来收买禁军将领的隐情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尽管李世民后来极力推卸责任,掩盖自己密谋夺位的事实,声称高祖李渊早就打算改立自己为太子,并把他精心策划的玄武门之变描绘成一次事发仓促的自卫,然而,这显然不过是胜利者的一面之词。
玄武门的战斗结束后,李渊无奈交出全国兵权。两个月后,他又被迫下诏退位,改称太上皇,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玄武门之变,常何为李世民立下大功。李世民赏赐了大量钱财给常何,却没有提拔常何官职,以至史料中鲜有常何的记载。唐高宗永徽四年五月十六,常何病逝,享年66岁,获赠左武卫大将军。
2 李建成墓志的发现揭开真相
玄武门之变在唐朝历史上可谓影响深远,它开创了唐朝皇位继承人以武装政变夺权的先例。然而由于胜利者李世民的篡改,使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多语焉不详,疑点重重。
有学者考证,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史官记录李建成的军功时,对其本人所立军功,除去其名,或改为战败;对其部属将领所立军功,则记载从略,或不写明该将领属于李建成麾下。史书可以被篡改,但是历史的细节,却往往难以泯灭。
2012年,李建成的墓地被发现,其中简短的墓志铭揭示了李世民篡改了的历史细节,揭示了李世民的帝王心思。
李建成的墓地非常寒酸,志盖为盝顶形,顶边长40厘米,斜边长11厘米,底边长53厘米,高12厘米。墓志铭也非常简单,上面只写了55个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其中的谥号“隐”字被发现有多次涂改。
史料记载,李世民在给李建成找谥号的时候,大臣都来建议,并给出了一些不好的词,比如“戾”,违背叛逆的意思。但被李世民否决了,最终改成了“隐”,有哀怜之意。对李建成的定性,直接关系到李世民获取皇位的合法性,无论过褒还是过贬都不合适。这一改,只能说明史书记载可能并不是事实,李世民篡改了历史来美化自己的形象。
石碑上的磨损痕迹也表明,李世民最初同意群臣的看法,倾向于选用“戾”,直到最后关头才改变主意,定为“隐”。在古籍中,“隐”字的意思是“生前误国、善于伪装”。李建成不是一个平庸的人,对唐朝建立有过很多贡献。李建成死后,李世民试图用一个“隐”字抹去李建成的全部功绩。
3 玄武门之变出局者的反证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并开创了一个盛世时代,但却被后人诟病。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悲剧,38岁的李建成被亲弟弟李世民当场射死,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所杀。随后,李世民派人到太子府和齐王府中,杀了所有侄子,并逼宫唐高祖李渊,李渊悲怆欲绝 ,号啕大哭。而李世民很快却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占为己有。
太子李建成的妃子郑观音,则在李世民执政后,带着五个女儿搬到了长乐门附近,开始了漫长的50年的寡居生活。史书记载:“上元三年正月,薨于长乐门内,春秋七十八。”唐高宗李治下令厚葬了这位伯母,将其葬在了李建成的隐陵附近。
2013年,西安警方破获了一起倒卖文物的案件,查获了若干唐代的墓志铭,其中有一块刻着:“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正是由于发现了这块墓志铭,才让我们知道了玄武门之变后一代太子妃的命运。令人想不到的是,墓志铭中甚至将郑观音比作东汉的马皇后和邓太后,给出了超高的评价,很难想象她的丈夫竟然会是一个被当局否定的人物。郑观音墓志铭上的文字,以另一种方式,反证了李建成被黑化的历史。
因为李世民得位不正,所以到了武则天时期,在民间已有对李世民不利的风评流传。
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了一件敦煌文书《唐太宗入冥记》,推测为武则天时期的一种话本作品。文书内容很长,对唐太宗多有讽刺。内容大意是:有活人崔子玉在地府阎王处判事,李世民魂魄被拉来审判,阎王责问玄武门之事,唐太宗汗如雨下,后来唐太宗用金钱官位贿赂判官崔子玉,崔子玉才设法替唐太宗续命10年脱责,蒙混过关。
而玄武门之变后,玄武门就像诅咒一样烙刻在唐王朝的国运上,此后数次的政变几乎都与玄武门联系在一起。李世民的二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更是“重演历史”,让他的晚年生活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20. 大唐情史李恪是谁的孩子?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孩子。
李恪(619~653年),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
英武果敢,深得宠爱。武德三年(620年),册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吴王,授安州都督。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师、安州都督。
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神龙元年(705年),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司空,恢复吴王爵位。
21. 阳原县那里有正常洗澡搓背的地方了?
有: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西宁路北路西68号正北方向190米。
有韵江南养生会所、海跃娱乐会所、玉婷轩足浴会所、大唐会所、健足养生会馆、竹泰养生会所、紫水晶商务会所、艺海国际商务。
22. 阳原县那里有正常洗澡搓背的地方了?
有: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西宁路北路西68号正北方向190米。
有韵江南养生会所、海跃娱乐会所、玉婷轩足浴会所、大唐会所、健足养生会馆、竹泰养生会所、紫水晶商务会所、艺海国际商务。
23. 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是怎么发现的?
公元626年,唐长安城玄武门外,秦王李世民设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由于这场政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对史书动了不少手脚,因此事件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一千多年之后,甘肃莫高窟发现一件敦煌写本,意外地道出了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细节。几年前,在陕西发现的李建成和太子妃郑观音的墓志,进一步将李世民夺位之谜展露在世人面前。
1 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常何墓碑》
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掠走一件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残卷,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常何是什么人呢?他其实是个小人物,但是却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常何是汴州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初将领,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归顺大唐后,参与唐初统一战争,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作战,战后在外镇守。他勇武而且善于领兵,与太子和秦王都有交情。
武德七年,常何调入京城,负责皇宫北门玄武门守卫,出任中郎将警卫皇宫。这个岗位官职不大,但非常重要。
李世民为了玄武门之变,很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其次,尽力争取朝中大臣与后宫嫔妃的支持,对高祖李渊施加最大的影响;第三,力图在洛阳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第四,着力收买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重要人物,如掌管宫城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何。
李世民是如何收买常何的呢?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残卷中有详细记载。
据《常何墓碑》记载:(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原来,武德七年(624年,玄武门之变前两年),常何担任洧州守将时,李世民就已经布局玄武门之变了。让常何担任皇宫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守将。然后,李世民还秘密会见了常何,赐给黄金等宝物,让他暗中收买扶植一批亲信手下。常何是李世民布下的一颗暗棋。
玄武门之变中,常何在玄武门当值,李建成认为他是自己人,根本没有防备,而李世民却在他的帮助下,暗中在玄武门设下伏兵。这也成为这场政变成功的关键。
敦煌文书《常何墓碑》,不仅揭示了常何本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也把李世民此前通过他来收买禁军将领的隐情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尽管李世民后来极力推卸责任,掩盖自己密谋夺位的事实,声称高祖李渊早就打算改立自己为太子,并把他精心策划的玄武门之变描绘成一次事发仓促的自卫,然而,这显然不过是胜利者的一面之词。
玄武门的战斗结束后,李渊无奈交出全国兵权。两个月后,他又被迫下诏退位,改称太上皇,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玄武门之变,常何为李世民立下大功。李世民赏赐了大量钱财给常何,却没有提拔常何官职,以至史料中鲜有常何的记载。唐高宗永徽四年五月十六,常何病逝,享年66岁,获赠左武卫大将军。
2 李建成墓志的发现揭开真相
玄武门之变在唐朝历史上可谓影响深远,它开创了唐朝皇位继承人以武装政变夺权的先例。然而由于胜利者李世民的篡改,使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多语焉不详,疑点重重。
有学者考证,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史官记录李建成的军功时,对其本人所立军功,除去其名,或改为战败;对其部属将领所立军功,则记载从略,或不写明该将领属于李建成麾下。史书可以被篡改,但是历史的细节,却往往难以泯灭。
2012年,李建成的墓地被发现,其中简短的墓志铭揭示了李世民篡改了的历史细节,揭示了李世民的帝王心思。
李建成的墓地非常寒酸,志盖为盝顶形,顶边长40厘米,斜边长11厘米,底边长53厘米,高12厘米。墓志铭也非常简单,上面只写了55个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其中的谥号“隐”字被发现有多次涂改。
史料记载,李世民在给李建成找谥号的时候,大臣都来建议,并给出了一些不好的词,比如“戾”,违背叛逆的意思。但被李世民否决了,最终改成了“隐”,有哀怜之意。对李建成的定性,直接关系到李世民获取皇位的合法性,无论过褒还是过贬都不合适。这一改,只能说明史书记载可能并不是事实,李世民篡改了历史来美化自己的形象。
石碑上的磨损痕迹也表明,李世民最初同意群臣的看法,倾向于选用“戾”,直到最后关头才改变主意,定为“隐”。在古籍中,“隐”字的意思是“生前误国、善于伪装”。李建成不是一个平庸的人,对唐朝建立有过很多贡献。李建成死后,李世民试图用一个“隐”字抹去李建成的全部功绩。
3 玄武门之变出局者的反证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并开创了一个盛世时代,但却被后人诟病。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悲剧,38岁的李建成被亲弟弟李世民当场射死,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所杀。随后,李世民派人到太子府和齐王府中,杀了所有侄子,并逼宫唐高祖李渊,李渊悲怆欲绝 ,号啕大哭。而李世民很快却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占为己有。
太子李建成的妃子郑观音,则在李世民执政后,带着五个女儿搬到了长乐门附近,开始了漫长的50年的寡居生活。史书记载:“上元三年正月,薨于长乐门内,春秋七十八。”唐高宗李治下令厚葬了这位伯母,将其葬在了李建成的隐陵附近。
2013年,西安警方破获了一起倒卖文物的案件,查获了若干唐代的墓志铭,其中有一块刻着:“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正是由于发现了这块墓志铭,才让我们知道了玄武门之变后一代太子妃的命运。令人想不到的是,墓志铭中甚至将郑观音比作东汉的马皇后和邓太后,给出了超高的评价,很难想象她的丈夫竟然会是一个被当局否定的人物。郑观音墓志铭上的文字,以另一种方式,反证了李建成被黑化的历史。
因为李世民得位不正,所以到了武则天时期,在民间已有对李世民不利的风评流传。
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了一件敦煌文书《唐太宗入冥记》,推测为武则天时期的一种话本作品。文书内容很长,对唐太宗多有讽刺。内容大意是:有活人崔子玉在地府阎王处判事,李世民魂魄被拉来审判,阎王责问玄武门之事,唐太宗汗如雨下,后来唐太宗用金钱官位贿赂判官崔子玉,崔子玉才设法替唐太宗续命10年脱责,蒙混过关。
而玄武门之变后,玄武门就像诅咒一样烙刻在唐王朝的国运上,此后数次的政变几乎都与玄武门联系在一起。李世民的二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更是“重演历史”,让他的晚年生活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24. 唐僧出生在阳原吗?
否,唐僧出生在陕西褒斜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原因在唐朝贞观五年(公元6年),唐太宗派遣张果奏请佛教禅宗高僧神秀到长安弘扬佛法,神秀经过陕西褒斜县时,在唐玄奘后来出生的地方留下“此西方圣地”4个大字,称赞这里是佛祖住处由此可知,唐僧出生在陕西褒斜县,而不是阳原延伸:唐僧是唐朝时期一位伟大的法师,他历尽艰险西行求取真经,被誉为“人民的好法师”《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全书以唐僧师徒西行到印度取得真经为主线,通过描绘唐僧师徒的辛酸历程及各种意想不到的遭遇,表现了师徒之间深刻的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5. 李建成墓在西安哪里?
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2005年,有关专家在西安地区发现了唐高祖李渊长子即前太子李建成之墓,墓碑上只刻着55个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26. 李恪后代?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恪后来被追封为郁林王,实际上是从一品的郡王,长子李千里继承了从三品的郁林县侯。武则天的时候,李唐宗室诸王中德高望重的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只有李千里因为无才无德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又多次进献吉祥的物品才得以免于祸患。李唐宗室复辟后,李千里进封成王,与自己的儿子李禧跟随节愍太子起兵结果兵败被杀,等到睿宗即位后,睿宗虽然称其“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又表示“永言沦没,良深痛悼”,结果也只是官复原职,既无追赠亦无改葬。
次子李玮早卒。唐中宗初年追封为朗陵王,他的儿子李袨过继给了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官至从四品上的秘书少监,唐玄宗的时候爵位降为了郡王,不过从礼法上来说,这支已经与李恪无关了。
三子李琨,《旧唐书》上说的很清楚,唐玄宗的时候因为占了儿子李祎的光,被追赠了个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并被追封为了吴王。所以显然李琨能够被追封为吴王,与自己的父亲郁林郡王李恪没有半点关系,完全是自己儿子的功劳。而且李琨被追封后没有改葬,也没有因为追赠而补发俸禄。对照一下同辈李治的嫡子们,不是皇帝就被追封皇帝,不能追封为皇帝的即使被废后仍追封为太子;再比较开元同期,李隆基兄弟除早夭的为亲王,其余的不是被追封为皇帝就是太子。再想想李琨的幼子李祗早在唐中宗的时候就继承了吴王这个封号,就知道李琨追封的这个“吴王”究竟能有什么分量与荣誉了。
李琨的幼子李祗继承了这一脉,李祗是经过几次升迁才做到了陈留太守,而他的儿子李巘先是凭借门荫补了个五品官,后来继承了嗣吴王的爵位。《新唐书》中说李巘死的时候被追赠了太子少保,但因其“历官清白,居室不能庇风雨。收恤甥侄,慈爱过人,家无留储”,所以最后还是“公卿合赙乃克葬”。这点就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李巘本身是从一品的爵位,死后又被追赠了从二品的官职,然而朝廷却没赏赐任何丧葬钱物,甚至需要同事们凑份子才能顺利安葬呢?
四子李璄,唐中宗的时候被封为归政郡王,因为其兄李千里参与了节愍太子起兵一事,所以连坐被贬为南州司马。最后卒于任上。
至于李琨的长子李祎,因为过继给了江王李嚣,所以从礼法上也排除在了李恪这一脉之外。不过既然《旧唐书》中郑重其事地声称李琨得以追封吴王是因为李祎的“显贵”,还说李祎的三个儿子“皆至达官,别有传”,那我们就来看看李祎这一脉究竟显贵到何种程度。
李祎本来是继承了江王的爵位,但最后还是被降了一等爵变成了信安郡王。不过李祎在唐玄宗的时候可谓是官运亨通,虽然他立下第二次军功的时候,算起来已是60多岁的年逾花甲年近古稀之龄了。但史书上对吴王李恪这一脉特别的有好感,所以他的两个儿子固然是因为他的军功得以封官,他自己也加封了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又兼任了支度使、营田使等官职,但史官仍要为其感慨一句“其赏不厚,甚为当时所叹。”
李祎本人也十分贪得无厌,经常强迫部下送黄金珠宝给自己,夏州都督府别驾苑玄亮因为不肯贿赂他,就被怀恨在心的李祎奏请朝廷,贬为了锦州别驾。
天宝元年李祎成为太子少师后没多久,旋即就退休了;等到第二年升为太子太师时,委任书刚下,李祎就病死了。根据《旧唐书》的记录来看,虽然史官记载唐玄宗听说李祎死后痛惜了很久,但李祎作为朝廷的从一品大官却连个谥号都没上,丧葬规模如何更是不得而知,而太子李亨对他的老师更是一点表示也没有。
由此可以参考一下唐高宗李治是如何对待李绩的,加封李绩为太子太师时还特地增加他的实封共一千一百户;李绩生病的时候,李治和太子送药给他服用;李绩死后,李治为他辍朝七日,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曰贞武;最后风光陪葬昭陵的时候,李治更是“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
再来看看史官专门为之单独成传的李祎三子:李峘、李岘、李峄。
《旧唐书》说李峘是以郡王之子的身份,按例封为国公的,唐玄宗在成都的时候郭千仞趁夜谋乱,李峘等人带兵平定,却只加授了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而李岘以门荫入仕,经过“累”迁才做到正六品下的畿县令,不过按照“一品子正七品上”的规定来看,可以反证其父李祎的“显贵”了——虽然就在长孙无忌被黜自尽后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的嫡孙长孙延就已经捞到了正五品以上的京官。李岘后来因为“匡翊肃宗”有功,得封国公。李峄则是最后官至蜀州刺史,史官称这一门显贵的三兄弟为“荣耀冠时”(不知道同祖同辈的李巘被同僚凑份子下葬时这三位在哪里)。
这三兄弟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李岘,史官称其“少有吏干”“为政得人心”。然而正是在李岘身为京兆府尹的时候,杨贵妃的族人横行长安,李岘不仅对此束手无策,还被杨国忠找了个借口贬出京城。直到唐肃宗上台后,才重新重用了他,最后“与吕諲、李揆、第五琦同拜相”(担任的不过是中书侍郎一职,不仅有两名中书令做顶头上司,更要与另外三人分享所谓的相权),而李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结果“专权”的李岘“为中官所挤”,遭到李辅国的排挤,成为唐朝首位屈辱于宦官之下的知名宰辅。
就史书中的记录而言,李恪的子孙后代看上去都是相当的显贵,不是嗣吴王就是官至正五品以上。然而无论是李恪的嫡系李祗一脉,还是出继江王的李祎一脉,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乃至以后的各代唐朝皇帝,却都不曾将本就葬在长安的李恪之墓陪葬昭陵,这又是何因?反观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就亲自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恆山愍王,以及褒赠了李适之的父亲伯父哥哥等好几个人。《旧唐书》中甚至有言:“数丧同至京师,葬礼甚盛,仍刊石于坟所。”
而且相当令人玩味的一点是,李恪的儿子李璄,孙子李祗,曾孙李岘、李峄、李巘等人都曾做过宗正卿一职,而宗正卿职责何在?
简单点说,宗正卿就是掌管皇族资料的。所以聪明的你明白了吗,为什么史书中说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而我们后人读起来只觉得相当的空虚,因为根本找不到相关的史料可以证明李恪究竟有什么文才和武才的,原来原因就在于此。
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有关李恪的资料被人篡改过了,如今看来的确是非常之有可能是被人篡改过了。不过这可不是什么“胜利者的史书”,而是身为掌管皇族资料的宗正卿可比所谓的“胜利者”们更有实质的权力——毕竟“县官不如现管”,他们要是将这些皇族的资料不动声色地修改一下,就算是皇帝也发现不了。
所以别的皇子亲王有名望有才能有吏干,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事迹作支撑的,唯独李恪这里就只有非常浮夸的赞美之辞而已。而李恪的后人们之所以只敢添些溢美之辞却没有增加更多的事迹让李恪的生平看上去更完善一些,想来一是因为李恪真的没什么事迹可以大书特书的,二来也是不敢随意乱编事迹添上去,因为多方一印证,就有可能出现纰漏。所以最多也只是夸上几句,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反正读者也不可能穿越回去,就算是有所猜测也无法证明了。
而且李恪的后代历任宗正卿的时候已是中晚唐,联想一下五代十国因为战乱,李唐嫡系的资料散佚不少,唯独李恪这一脉的信息却能保存得如此“详实”
27. 李恪后代?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恪后来被追封为郁林王,实际上是从一品的郡王,长子李千里继承了从三品的郁林县侯。武则天的时候,李唐宗室诸王中德高望重的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只有李千里因为无才无德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又多次进献吉祥的物品才得以免于祸患。李唐宗室复辟后,李千里进封成王,与自己的儿子李禧跟随节愍太子起兵结果兵败被杀,等到睿宗即位后,睿宗虽然称其“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又表示“永言沦没,良深痛悼”,结果也只是官复原职,既无追赠亦无改葬。
次子李玮早卒。唐中宗初年追封为朗陵王,他的儿子李袨过继给了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官至从四品上的秘书少监,唐玄宗的时候爵位降为了郡王,不过从礼法上来说,这支已经与李恪无关了。
三子李琨,《旧唐书》上说的很清楚,唐玄宗的时候因为占了儿子李祎的光,被追赠了个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并被追封为了吴王。所以显然李琨能够被追封为吴王,与自己的父亲郁林郡王李恪没有半点关系,完全是自己儿子的功劳。而且李琨被追封后没有改葬,也没有因为追赠而补发俸禄。对照一下同辈李治的嫡子们,不是皇帝就被追封皇帝,不能追封为皇帝的即使被废后仍追封为太子;再比较开元同期,李隆基兄弟除早夭的为亲王,其余的不是被追封为皇帝就是太子。再想想李琨的幼子李祗早在唐中宗的时候就继承了吴王这个封号,就知道李琨追封的这个“吴王”究竟能有什么分量与荣誉了。
李琨的幼子李祗继承了这一脉,李祗是经过几次升迁才做到了陈留太守,而他的儿子李巘先是凭借门荫补了个五品官,后来继承了嗣吴王的爵位。《新唐书》中说李巘死的时候被追赠了太子少保,但因其“历官清白,居室不能庇风雨。收恤甥侄,慈爱过人,家无留储”,所以最后还是“公卿合赙乃克葬”。这点就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李巘本身是从一品的爵位,死后又被追赠了从二品的官职,然而朝廷却没赏赐任何丧葬钱物,甚至需要同事们凑份子才能顺利安葬呢?
四子李璄,唐中宗的时候被封为归政郡王,因为其兄李千里参与了节愍太子起兵一事,所以连坐被贬为南州司马。最后卒于任上。
至于李琨的长子李祎,因为过继给了江王李嚣,所以从礼法上也排除在了李恪这一脉之外。不过既然《旧唐书》中郑重其事地声称李琨得以追封吴王是因为李祎的“显贵”,还说李祎的三个儿子“皆至达官,别有传”,那我们就来看看李祎这一脉究竟显贵到何种程度。
李祎本来是继承了江王的爵位,但最后还是被降了一等爵变成了信安郡王。不过李祎在唐玄宗的时候可谓是官运亨通,虽然他立下第二次军功的时候,算起来已是60多岁的年逾花甲年近古稀之龄了。但史书上对吴王李恪这一脉特别的有好感,所以他的两个儿子固然是因为他的军功得以封官,他自己也加封了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又兼任了支度使、营田使等官职,但史官仍要为其感慨一句“其赏不厚,甚为当时所叹。”
李祎本人也十分贪得无厌,经常强迫部下送黄金珠宝给自己,夏州都督府别驾苑玄亮因为不肯贿赂他,就被怀恨在心的李祎奏请朝廷,贬为了锦州别驾。
天宝元年李祎成为太子少师后没多久,旋即就退休了;等到第二年升为太子太师时,委任书刚下,李祎就病死了。根据《旧唐书》的记录来看,虽然史官记载唐玄宗听说李祎死后痛惜了很久,但李祎作为朝廷的从一品大官却连个谥号都没上,丧葬规模如何更是不得而知,而太子李亨对他的老师更是一点表示也没有。
由此可以参考一下唐高宗李治是如何对待李绩的,加封李绩为太子太师时还特地增加他的实封共一千一百户;李绩生病的时候,李治和太子送药给他服用;李绩死后,李治为他辍朝七日,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曰贞武;最后风光陪葬昭陵的时候,李治更是“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
再来看看史官专门为之单独成传的李祎三子:李峘、李岘、李峄。
《旧唐书》说李峘是以郡王之子的身份,按例封为国公的,唐玄宗在成都的时候郭千仞趁夜谋乱,李峘等人带兵平定,却只加授了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而李岘以门荫入仕,经过“累”迁才做到正六品下的畿县令,不过按照“一品子正七品上”的规定来看,可以反证其父李祎的“显贵”了——虽然就在长孙无忌被黜自尽后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的嫡孙长孙延就已经捞到了正五品以上的京官。李岘后来因为“匡翊肃宗”有功,得封国公。李峄则是最后官至蜀州刺史,史官称这一门显贵的三兄弟为“荣耀冠时”(不知道同祖同辈的李巘被同僚凑份子下葬时这三位在哪里)。
这三兄弟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李岘,史官称其“少有吏干”“为政得人心”。然而正是在李岘身为京兆府尹的时候,杨贵妃的族人横行长安,李岘不仅对此束手无策,还被杨国忠找了个借口贬出京城。直到唐肃宗上台后,才重新重用了他,最后“与吕諲、李揆、第五琦同拜相”(担任的不过是中书侍郎一职,不仅有两名中书令做顶头上司,更要与另外三人分享所谓的相权),而李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结果“专权”的李岘“为中官所挤”,遭到李辅国的排挤,成为唐朝首位屈辱于宦官之下的知名宰辅。
就史书中的记录而言,李恪的子孙后代看上去都是相当的显贵,不是嗣吴王就是官至正五品以上。然而无论是李恪的嫡系李祗一脉,还是出继江王的李祎一脉,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乃至以后的各代唐朝皇帝,却都不曾将本就葬在长安的李恪之墓陪葬昭陵,这又是何因?反观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就亲自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恆山愍王,以及褒赠了李适之的父亲伯父哥哥等好几个人。《旧唐书》中甚至有言:“数丧同至京师,葬礼甚盛,仍刊石于坟所。”
而且相当令人玩味的一点是,李恪的儿子李璄,孙子李祗,曾孙李岘、李峄、李巘等人都曾做过宗正卿一职,而宗正卿职责何在?
简单点说,宗正卿就是掌管皇族资料的。所以聪明的你明白了吗,为什么史书中说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而我们后人读起来只觉得相当的空虚,因为根本找不到相关的史料可以证明李恪究竟有什么文才和武才的,原来原因就在于此。
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有关李恪的资料被人篡改过了,如今看来的确是非常之有可能是被人篡改过了。不过这可不是什么“胜利者的史书”,而是身为掌管皇族资料的宗正卿可比所谓的“胜利者”们更有实质的权力——毕竟“县官不如现管”,他们要是将这些皇族的资料不动声色地修改一下,就算是皇帝也发现不了。
所以别的皇子亲王有名望有才能有吏干,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事迹作支撑的,唯独李恪这里就只有非常浮夸的赞美之辞而已。而李恪的后人们之所以只敢添些溢美之辞却没有增加更多的事迹让李恪的生平看上去更完善一些,想来一是因为李恪真的没什么事迹可以大书特书的,二来也是不敢随意乱编事迹添上去,因为多方一印证,就有可能出现纰漏。所以最多也只是夸上几句,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反正读者也不可能穿越回去,就算是有所猜测也无法证明了。
而且李恪的后代历任宗正卿的时候已是中晚唐,联想一下五代十国因为战乱,李唐嫡系的资料散佚不少,唯独李恪这一脉的信息却能保存得如此“详实”
28. 冯子成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
冯子成,中国拳击运动员。
基本信息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贵州遵义
所属运动队
上海队
人物介绍
冯子成来自贵州遵义,师从著名教练张传良,身高171厘米的冯子成擅长以咄咄逼人的主动进攻压制对手,密集的组合拳法角度多变、落点精准。2016和2017年,冯子成相继斩获全国锦标赛季军和亚军,竞技状态不断提升。[1]
运动生涯
2017年3月10日,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拳击第一次资格赛暨2017年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在广东佛山结束,10个级别的全国冠军全部产生。52公斤级:麦清贤(海南)5-0胜冯子成(上海)。[2]
2017年10月28日晚,2017大唐地产中国拳王赛将在天津工业大学体育馆再燃激情战火,第一场 52KG 冯子成VS范志灏。
29. 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是怎么发现的?
公元626年,唐长安城玄武门外,秦王李世民设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由于这场政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对史书动了不少手脚,因此事件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一千多年之后,甘肃莫高窟发现一件敦煌写本,意外地道出了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细节。几年前,在陕西发现的李建成和太子妃郑观音的墓志,进一步将李世民夺位之谜展露在世人面前。
1 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常何墓碑》
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掠走一件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残卷,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常何是什么人呢?他其实是个小人物,但是却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常何是汴州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初将领,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归顺大唐后,参与唐初统一战争,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作战,战后在外镇守。他勇武而且善于领兵,与太子和秦王都有交情。
武德七年,常何调入京城,负责皇宫北门玄武门守卫,出任中郎将警卫皇宫。这个岗位官职不大,但非常重要。
李世民为了玄武门之变,很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其次,尽力争取朝中大臣与后宫嫔妃的支持,对高祖李渊施加最大的影响;第三,力图在洛阳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第四,着力收买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重要人物,如掌管宫城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何。
李世民是如何收买常何的呢?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残卷中有详细记载。
据《常何墓碑》记载:(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原来,武德七年(624年,玄武门之变前两年),常何担任洧州守将时,李世民就已经布局玄武门之变了。让常何担任皇宫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守将。然后,李世民还秘密会见了常何,赐给黄金等宝物,让他暗中收买扶植一批亲信手下。常何是李世民布下的一颗暗棋。
玄武门之变中,常何在玄武门当值,李建成认为他是自己人,根本没有防备,而李世民却在他的帮助下,暗中在玄武门设下伏兵。这也成为这场政变成功的关键。
敦煌文书《常何墓碑》,不仅揭示了常何本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也把李世民此前通过他来收买禁军将领的隐情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尽管李世民后来极力推卸责任,掩盖自己密谋夺位的事实,声称高祖李渊早就打算改立自己为太子,并把他精心策划的玄武门之变描绘成一次事发仓促的自卫,然而,这显然不过是胜利者的一面之词。
玄武门的战斗结束后,李渊无奈交出全国兵权。两个月后,他又被迫下诏退位,改称太上皇,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玄武门之变,常何为李世民立下大功。李世民赏赐了大量钱财给常何,却没有提拔常何官职,以至史料中鲜有常何的记载。唐高宗永徽四年五月十六,常何病逝,享年66岁,获赠左武卫大将军。
2 李建成墓志的发现揭开真相
玄武门之变在唐朝历史上可谓影响深远,它开创了唐朝皇位继承人以武装政变夺权的先例。然而由于胜利者李世民的篡改,使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多语焉不详,疑点重重。
有学者考证,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史官记录李建成的军功时,对其本人所立军功,除去其名,或改为战败;对其部属将领所立军功,则记载从略,或不写明该将领属于李建成麾下。史书可以被篡改,但是历史的细节,却往往难以泯灭。
2012年,李建成的墓地被发现,其中简短的墓志铭揭示了李世民篡改了的历史细节,揭示了李世民的帝王心思。
李建成的墓地非常寒酸,志盖为盝顶形,顶边长40厘米,斜边长11厘米,底边长53厘米,高12厘米。墓志铭也非常简单,上面只写了55个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其中的谥号“隐”字被发现有多次涂改。
史料记载,李世民在给李建成找谥号的时候,大臣都来建议,并给出了一些不好的词,比如“戾”,违背叛逆的意思。但被李世民否决了,最终改成了“隐”,有哀怜之意。对李建成的定性,直接关系到李世民获取皇位的合法性,无论过褒还是过贬都不合适。这一改,只能说明史书记载可能并不是事实,李世民篡改了历史来美化自己的形象。
石碑上的磨损痕迹也表明,李世民最初同意群臣的看法,倾向于选用“戾”,直到最后关头才改变主意,定为“隐”。在古籍中,“隐”字的意思是“生前误国、善于伪装”。李建成不是一个平庸的人,对唐朝建立有过很多贡献。李建成死后,李世民试图用一个“隐”字抹去李建成的全部功绩。
3 玄武门之变出局者的反证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并开创了一个盛世时代,但却被后人诟病。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悲剧,38岁的李建成被亲弟弟李世民当场射死,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所杀。随后,李世民派人到太子府和齐王府中,杀了所有侄子,并逼宫唐高祖李渊,李渊悲怆欲绝 ,号啕大哭。而李世民很快却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占为己有。
太子李建成的妃子郑观音,则在李世民执政后,带着五个女儿搬到了长乐门附近,开始了漫长的50年的寡居生活。史书记载:“上元三年正月,薨于长乐门内,春秋七十八。”唐高宗李治下令厚葬了这位伯母,将其葬在了李建成的隐陵附近。
2013年,西安警方破获了一起倒卖文物的案件,查获了若干唐代的墓志铭,其中有一块刻着:“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正是由于发现了这块墓志铭,才让我们知道了玄武门之变后一代太子妃的命运。令人想不到的是,墓志铭中甚至将郑观音比作东汉的马皇后和邓太后,给出了超高的评价,很难想象她的丈夫竟然会是一个被当局否定的人物。郑观音墓志铭上的文字,以另一种方式,反证了李建成被黑化的历史。
因为李世民得位不正,所以到了武则天时期,在民间已有对李世民不利的风评流传。
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了一件敦煌文书《唐太宗入冥记》,推测为武则天时期的一种话本作品。文书内容很长,对唐太宗多有讽刺。内容大意是:有活人崔子玉在地府阎王处判事,李世民魂魄被拉来审判,阎王责问玄武门之事,唐太宗汗如雨下,后来唐太宗用金钱官位贿赂判官崔子玉,崔子玉才设法替唐太宗续命10年脱责,蒙混过关。
而玄武门之变后,玄武门就像诅咒一样烙刻在唐王朝的国运上,此后数次的政变几乎都与玄武门联系在一起。李世民的二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更是“重演历史”,让他的晚年生活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30. 李恪后代?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恪后来被追封为郁林王,实际上是从一品的郡王,长子李千里继承了从三品的郁林县侯。武则天的时候,李唐宗室诸王中德高望重的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只有李千里因为无才无德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又多次进献吉祥的物品才得以免于祸患。李唐宗室复辟后,李千里进封成王,与自己的儿子李禧跟随节愍太子起兵结果兵败被杀,等到睿宗即位后,睿宗虽然称其“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又表示“永言沦没,良深痛悼”,结果也只是官复原职,既无追赠亦无改葬。
次子李玮早卒。唐中宗初年追封为朗陵王,他的儿子李袨过继给了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官至从四品上的秘书少监,唐玄宗的时候爵位降为了郡王,不过从礼法上来说,这支已经与李恪无关了。
三子李琨,《旧唐书》上说的很清楚,唐玄宗的时候因为占了儿子李祎的光,被追赠了个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并被追封为了吴王。所以显然李琨能够被追封为吴王,与自己的父亲郁林郡王李恪没有半点关系,完全是自己儿子的功劳。而且李琨被追封后没有改葬,也没有因为追赠而补发俸禄。对照一下同辈李治的嫡子们,不是皇帝就被追封皇帝,不能追封为皇帝的即使被废后仍追封为太子;再比较开元同期,李隆基兄弟除早夭的为亲王,其余的不是被追封为皇帝就是太子。再想想李琨的幼子李祗早在唐中宗的时候就继承了吴王这个封号,就知道李琨追封的这个“吴王”究竟能有什么分量与荣誉了。
李琨的幼子李祗继承了这一脉,李祗是经过几次升迁才做到了陈留太守,而他的儿子李巘先是凭借门荫补了个五品官,后来继承了嗣吴王的爵位。《新唐书》中说李巘死的时候被追赠了太子少保,但因其“历官清白,居室不能庇风雨。收恤甥侄,慈爱过人,家无留储”,所以最后还是“公卿合赙乃克葬”。这点就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李巘本身是从一品的爵位,死后又被追赠了从二品的官职,然而朝廷却没赏赐任何丧葬钱物,甚至需要同事们凑份子才能顺利安葬呢?
四子李璄,唐中宗的时候被封为归政郡王,因为其兄李千里参与了节愍太子起兵一事,所以连坐被贬为南州司马。最后卒于任上。
至于李琨的长子李祎,因为过继给了江王李嚣,所以从礼法上也排除在了李恪这一脉之外。不过既然《旧唐书》中郑重其事地声称李琨得以追封吴王是因为李祎的“显贵”,还说李祎的三个儿子“皆至达官,别有传”,那我们就来看看李祎这一脉究竟显贵到何种程度。
李祎本来是继承了江王的爵位,但最后还是被降了一等爵变成了信安郡王。不过李祎在唐玄宗的时候可谓是官运亨通,虽然他立下第二次军功的时候,算起来已是60多岁的年逾花甲年近古稀之龄了。但史书上对吴王李恪这一脉特别的有好感,所以他的两个儿子固然是因为他的军功得以封官,他自己也加封了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又兼任了支度使、营田使等官职,但史官仍要为其感慨一句“其赏不厚,甚为当时所叹。”
李祎本人也十分贪得无厌,经常强迫部下送黄金珠宝给自己,夏州都督府别驾苑玄亮因为不肯贿赂他,就被怀恨在心的李祎奏请朝廷,贬为了锦州别驾。
天宝元年李祎成为太子少师后没多久,旋即就退休了;等到第二年升为太子太师时,委任书刚下,李祎就病死了。根据《旧唐书》的记录来看,虽然史官记载唐玄宗听说李祎死后痛惜了很久,但李祎作为朝廷的从一品大官却连个谥号都没上,丧葬规模如何更是不得而知,而太子李亨对他的老师更是一点表示也没有。
由此可以参考一下唐高宗李治是如何对待李绩的,加封李绩为太子太师时还特地增加他的实封共一千一百户;李绩生病的时候,李治和太子送药给他服用;李绩死后,李治为他辍朝七日,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曰贞武;最后风光陪葬昭陵的时候,李治更是“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
再来看看史官专门为之单独成传的李祎三子:李峘、李岘、李峄。
《旧唐书》说李峘是以郡王之子的身份,按例封为国公的,唐玄宗在成都的时候郭千仞趁夜谋乱,李峘等人带兵平定,却只加授了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而李岘以门荫入仕,经过“累”迁才做到正六品下的畿县令,不过按照“一品子正七品上”的规定来看,可以反证其父李祎的“显贵”了——虽然就在长孙无忌被黜自尽后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的嫡孙长孙延就已经捞到了正五品以上的京官。李岘后来因为“匡翊肃宗”有功,得封国公。李峄则是最后官至蜀州刺史,史官称这一门显贵的三兄弟为“荣耀冠时”(不知道同祖同辈的李巘被同僚凑份子下葬时这三位在哪里)。
这三兄弟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李岘,史官称其“少有吏干”“为政得人心”。然而正是在李岘身为京兆府尹的时候,杨贵妃的族人横行长安,李岘不仅对此束手无策,还被杨国忠找了个借口贬出京城。直到唐肃宗上台后,才重新重用了他,最后“与吕諲、李揆、第五琦同拜相”(担任的不过是中书侍郎一职,不仅有两名中书令做顶头上司,更要与另外三人分享所谓的相权),而李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结果“专权”的李岘“为中官所挤”,遭到李辅国的排挤,成为唐朝首位屈辱于宦官之下的知名宰辅。
就史书中的记录而言,李恪的子孙后代看上去都是相当的显贵,不是嗣吴王就是官至正五品以上。然而无论是李恪的嫡系李祗一脉,还是出继江王的李祎一脉,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乃至以后的各代唐朝皇帝,却都不曾将本就葬在长安的李恪之墓陪葬昭陵,这又是何因?反观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就亲自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恆山愍王,以及褒赠了李适之的父亲伯父哥哥等好几个人。《旧唐书》中甚至有言:“数丧同至京师,葬礼甚盛,仍刊石于坟所。”
而且相当令人玩味的一点是,李恪的儿子李璄,孙子李祗,曾孙李岘、李峄、李巘等人都曾做过宗正卿一职,而宗正卿职责何在?
简单点说,宗正卿就是掌管皇族资料的。所以聪明的你明白了吗,为什么史书中说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而我们后人读起来只觉得相当的空虚,因为根本找不到相关的史料可以证明李恪究竟有什么文才和武才的,原来原因就在于此。
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有关李恪的资料被人篡改过了,如今看来的确是非常之有可能是被人篡改过了。不过这可不是什么“胜利者的史书”,而是身为掌管皇族资料的宗正卿可比所谓的“胜利者”们更有实质的权力——毕竟“县官不如现管”,他们要是将这些皇族的资料不动声色地修改一下,就算是皇帝也发现不了。
所以别的皇子亲王有名望有才能有吏干,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事迹作支撑的,唯独李恪这里就只有非常浮夸的赞美之辞而已。而李恪的后人们之所以只敢添些溢美之辞却没有增加更多的事迹让李恪的生平看上去更完善一些,想来一是因为李恪真的没什么事迹可以大书特书的,二来也是不敢随意乱编事迹添上去,因为多方一印证,就有可能出现纰漏。所以最多也只是夸上几句,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反正读者也不可能穿越回去,就算是有所猜测也无法证明了。
而且李恪的后代历任宗正卿的时候已是中晚唐,联想一下五代十国因为战乱,李唐嫡系的资料散佚不少,唯独李恪这一脉的信息却能保存得如此“详实”
31. 李恪后代?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恪后来被追封为郁林王,实际上是从一品的郡王,长子李千里继承了从三品的郁林县侯。武则天的时候,李唐宗室诸王中德高望重的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只有李千里因为无才无德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又多次进献吉祥的物品才得以免于祸患。李唐宗室复辟后,李千里进封成王,与自己的儿子李禧跟随节愍太子起兵结果兵败被杀,等到睿宗即位后,睿宗虽然称其“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又表示“永言沦没,良深痛悼”,结果也只是官复原职,既无追赠亦无改葬。
次子李玮早卒。唐中宗初年追封为朗陵王,他的儿子李袨过继给了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官至从四品上的秘书少监,唐玄宗的时候爵位降为了郡王,不过从礼法上来说,这支已经与李恪无关了。
三子李琨,《旧唐书》上说的很清楚,唐玄宗的时候因为占了儿子李祎的光,被追赠了个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并被追封为了吴王。所以显然李琨能够被追封为吴王,与自己的父亲郁林郡王李恪没有半点关系,完全是自己儿子的功劳。而且李琨被追封后没有改葬,也没有因为追赠而补发俸禄。对照一下同辈李治的嫡子们,不是皇帝就被追封皇帝,不能追封为皇帝的即使被废后仍追封为太子;再比较开元同期,李隆基兄弟除早夭的为亲王,其余的不是被追封为皇帝就是太子。再想想李琨的幼子李祗早在唐中宗的时候就继承了吴王这个封号,就知道李琨追封的这个“吴王”究竟能有什么分量与荣誉了。
李琨的幼子李祗继承了这一脉,李祗是经过几次升迁才做到了陈留太守,而他的儿子李巘先是凭借门荫补了个五品官,后来继承了嗣吴王的爵位。《新唐书》中说李巘死的时候被追赠了太子少保,但因其“历官清白,居室不能庇风雨。收恤甥侄,慈爱过人,家无留储”,所以最后还是“公卿合赙乃克葬”。这点就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李巘本身是从一品的爵位,死后又被追赠了从二品的官职,然而朝廷却没赏赐任何丧葬钱物,甚至需要同事们凑份子才能顺利安葬呢?
四子李璄,唐中宗的时候被封为归政郡王,因为其兄李千里参与了节愍太子起兵一事,所以连坐被贬为南州司马。最后卒于任上。
至于李琨的长子李祎,因为过继给了江王李嚣,所以从礼法上也排除在了李恪这一脉之外。不过既然《旧唐书》中郑重其事地声称李琨得以追封吴王是因为李祎的“显贵”,还说李祎的三个儿子“皆至达官,别有传”,那我们就来看看李祎这一脉究竟显贵到何种程度。
李祎本来是继承了江王的爵位,但最后还是被降了一等爵变成了信安郡王。不过李祎在唐玄宗的时候可谓是官运亨通,虽然他立下第二次军功的时候,算起来已是60多岁的年逾花甲年近古稀之龄了。但史书上对吴王李恪这一脉特别的有好感,所以他的两个儿子固然是因为他的军功得以封官,他自己也加封了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又兼任了支度使、营田使等官职,但史官仍要为其感慨一句“其赏不厚,甚为当时所叹。”
李祎本人也十分贪得无厌,经常强迫部下送黄金珠宝给自己,夏州都督府别驾苑玄亮因为不肯贿赂他,就被怀恨在心的李祎奏请朝廷,贬为了锦州别驾。
天宝元年李祎成为太子少师后没多久,旋即就退休了;等到第二年升为太子太师时,委任书刚下,李祎就病死了。根据《旧唐书》的记录来看,虽然史官记载唐玄宗听说李祎死后痛惜了很久,但李祎作为朝廷的从一品大官却连个谥号都没上,丧葬规模如何更是不得而知,而太子李亨对他的老师更是一点表示也没有。
由此可以参考一下唐高宗李治是如何对待李绩的,加封李绩为太子太师时还特地增加他的实封共一千一百户;李绩生病的时候,李治和太子送药给他服用;李绩死后,李治为他辍朝七日,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曰贞武;最后风光陪葬昭陵的时候,李治更是“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
再来看看史官专门为之单独成传的李祎三子:李峘、李岘、李峄。
《旧唐书》说李峘是以郡王之子的身份,按例封为国公的,唐玄宗在成都的时候郭千仞趁夜谋乱,李峘等人带兵平定,却只加授了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而李岘以门荫入仕,经过“累”迁才做到正六品下的畿县令,不过按照“一品子正七品上”的规定来看,可以反证其父李祎的“显贵”了——虽然就在长孙无忌被黜自尽后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的嫡孙长孙延就已经捞到了正五品以上的京官。李岘后来因为“匡翊肃宗”有功,得封国公。李峄则是最后官至蜀州刺史,史官称这一门显贵的三兄弟为“荣耀冠时”(不知道同祖同辈的李巘被同僚凑份子下葬时这三位在哪里)。
这三兄弟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李岘,史官称其“少有吏干”“为政得人心”。然而正是在李岘身为京兆府尹的时候,杨贵妃的族人横行长安,李岘不仅对此束手无策,还被杨国忠找了个借口贬出京城。直到唐肃宗上台后,才重新重用了他,最后“与吕諲、李揆、第五琦同拜相”(担任的不过是中书侍郎一职,不仅有两名中书令做顶头上司,更要与另外三人分享所谓的相权),而李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结果“专权”的李岘“为中官所挤”,遭到李辅国的排挤,成为唐朝首位屈辱于宦官之下的知名宰辅。
就史书中的记录而言,李恪的子孙后代看上去都是相当的显贵,不是嗣吴王就是官至正五品以上。然而无论是李恪的嫡系李祗一脉,还是出继江王的李祎一脉,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乃至以后的各代唐朝皇帝,却都不曾将本就葬在长安的李恪之墓陪葬昭陵,这又是何因?反观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就亲自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恆山愍王,以及褒赠了李适之的父亲伯父哥哥等好几个人。《旧唐书》中甚至有言:“数丧同至京师,葬礼甚盛,仍刊石于坟所。”
而且相当令人玩味的一点是,李恪的儿子李璄,孙子李祗,曾孙李岘、李峄、李巘等人都曾做过宗正卿一职,而宗正卿职责何在?
简单点说,宗正卿就是掌管皇族资料的。所以聪明的你明白了吗,为什么史书中说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而我们后人读起来只觉得相当的空虚,因为根本找不到相关的史料可以证明李恪究竟有什么文才和武才的,原来原因就在于此。
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有关李恪的资料被人篡改过了,如今看来的确是非常之有可能是被人篡改过了。不过这可不是什么“胜利者的史书”,而是身为掌管皇族资料的宗正卿可比所谓的“胜利者”们更有实质的权力——毕竟“县官不如现管”,他们要是将这些皇族的资料不动声色地修改一下,就算是皇帝也发现不了。
所以别的皇子亲王有名望有才能有吏干,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事迹作支撑的,唯独李恪这里就只有非常浮夸的赞美之辞而已。而李恪的后人们之所以只敢添些溢美之辞却没有增加更多的事迹让李恪的生平看上去更完善一些,想来一是因为李恪真的没什么事迹可以大书特书的,二来也是不敢随意乱编事迹添上去,因为多方一印证,就有可能出现纰漏。所以最多也只是夸上几句,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反正读者也不可能穿越回去,就算是有所猜测也无法证明了。
而且李恪的后代历任宗正卿的时候已是中晚唐,联想一下五代十国因为战乱,李唐嫡系的资料散佚不少,唯独李恪这一脉的信息却能保存得如此“详实”
32. 古代恒州指哪里?
历史上的恒州,在秦岭以北周至境内曾两次设置,但府治所在地不同,所辖地域不同,背景也不同。
第一次设立恒州——缘于安置战乱流民,府治今周至终南镇
恒州初设的年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567年),设立的历史背景,源于北周与北齐战乱所引起的流民迁徙。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朝政的实际掌控者宇文泰死后,其侄子宇文护节制朝廷左右十二军,迫使西魏最后一个皇帝——恭帝拓跋廓,禅让帝位给堂弟宇文觉(宇文泰三子),建立北周,自己成为北周朝政的实际控制者。宇文护先杀了西魏末帝拓跋廓,以绝后患;次年又以堂弟宇文觉“荒淫无节制,亲近小人,猜忌骨肉”为借口将其杀害,立宇文毓为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惧怕宇文毓聪慧有胆量,安排膳食部下大夫、御厨李安在饭菜下毒,毒死宇文毓,又立宇文泰嫡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宇文护征调二十四军、京城左右兵户及秦、陇、巴蜀军队、藩国兵二十万人征北齐。时甘、陇、冀、并等地战乱,流民大量涌入关中,其中有冀之并州流民入秦岭终南地区。
并州古属恒州。《禹贡》曰:“(恒州),冀州之域,周为并州地,春秋属鲜虞国,战国属赵,秦兼天下,为鉅鹿郡之地。”“汉高帝三年,韩信东下井陉,破除陈余、赵王歇,以鉅鹿之北境置恒州郡,因恒山为名……”
北周朝廷安置流民,以原籍立户,即以流民原来所属的州名设立地方政府,在今周至终南镇设置恒州,府治在今甘河,辖古周至东部地区,今赤水至涝水一带,史称“侨置恒州”。
在终南侨置恒州时,也有“一州管三县”之说。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朝廷调整郡、州、县,汉时设在渭水南的武功县城,北迁邰城;原辖渭水南之骆、斜、韦三谷,分给眉县和恒州,在韦谷设苍城县,在骆谷地设温汤县。即原盩厔、温汤、苍城三县,归侨置新设的恒州辖冶。恒州刺史,为陇西狄道迁来的李氏后人李肇。
据《李长雄墓志》①记载,恒州刺史李肇之孙李长雄,曾任终南县令,兼书台府骠骑将军,政、军职一身,在长杨乡五柞里建有私宅。病故后,于大唐神龙二年(706年,武则天年号)迁葬于唐村,在长杨乡之侧,邻终南之故地。
据《周至县志》记载,北周越隋,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废恒州,盩厔、温汤、苍城三县合并为大的盩厔县,县令由原苍城县令公孙织担任,为扼守“傥骆要道”,使县城居中,将县城由甘河西,迁至原瑞光寺和长城军驻地,即今周至县城。
盩厔县,最早设置于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县府驻清平都(即终南故城),所辖地域较小,大致位于黑水以东,涝水以西,大部从渭河北的扶风郡②槐里县划出,小部从渭河南的扶风郡鄠县划入,县府所在地设有清平里水旱码头。
设县的背景,是为了加强皇家狩猎场“上林西苑”的防卫。
“上林西苑”所辖为沣水以西至芒水,乱石窑黑河故道以东的山水、林沼地。西汉初在“槐里之南,户邑之西,芒水以东上林西苑”置上林都尉府,时任长水都尉上奏:“卫苑之作坊、兵备、马场,杜芒水之西‘长城军’,宜设县。
汉武帝刘彻准奏,置县以卫西苑四宫一馆,三十六苑、池、宮。以地貌山水盘曲,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名盩厔。唐李吉甫《元和年郡县志》记载:“山峦重叠曰‘盩’,流水曲折为‘厔’,故以‘盩山厔水’名‘盩厔’。”
此后周至辖地和所属屡经变迁。金皇统二年,南宋绍兴二年,即1142年,金国的兵锋至此,战败的南宋朝廷,割让大散关以北地区,退守兴元府(今汉中),周至被金国统治。
第二次设立恒州——缘于金筑“大关河防线”/蒙古灭南宋战事,府治今周至恒州村
金朝贞佑四年(1216年)复设恒州的背景,与建立“大关河防线”,强化“傥骆古栈道”,防守蒙古军有关。
“傥骆道”的北口位于盩厔西骆峪口,南口位于南宋兴元府(汉中)傥水河口,是穿越秦岭,联通南北的要道。时傥骆道以西的褒斜道、陈仓道易守难攻,以东的子午道、峪谷道(长柞道)、商淤道(武关道),都在京兆路完颜合达的重兵把守之下,唯有傥骆道分属数县,防守薄弱,虽地形险峻,但为翻越秦岭的快捷古道。即将出任京兆路守令的完颜合达,数与蒙古军战,深知其善于涉险谋捷,故上奏朝廷统辖傥骆道军政,复置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