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能源危机(欧洲最穷十国?)
1. 欧洲最穷十国?
第十:斯洛伐克共和国。由于人口稀少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国民生产总量难以提升,只能屈居最穷国家行列。
第九:保加利亚共和国,不仅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欧盟成员国中最穷的国家。
第八:黑山,长期的战争与政局动荡导致国家无心发展经济,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同时国内能源匮乏,长期依赖进口,导致贸易逆差严重。
第七:白俄罗斯共和国,1994年,卢卡申科上台,开启了长达20年的专政。他延续旧思想,利用国内充足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而忽视了其他产业,使得新兴产业孱弱不堪,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第六:塞尔维亚共和国,主要经济问题是高失业率(14%)和巨额贸易赤字(1亿美元)。
第五:北马其顿共和国,地处内陆,山脉又多,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米以上,出口越来越困难,导致国内的经济不断下滑。
第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的穷由来已久,早在南斯拉夫时期就是联邦最穷的国家之一,后来欧共体与美国的介入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武装冲突终于爆发,内战全面开始,给当地带来巨大灾难,造成20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第三: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92年,新任领导人贝里沙上台后,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向民众收取贷款,并许以高额利率。这吸引了数百万国民参与,人们把家里积蓄全部交到了贝里沙等人的口袋里。东窗事发后,倾家荡产的人纷纷涌上街头,烧杀抢夺,制造暴乱,社会一度瘫痪,直到联合国出面才得以平息。最后政府垮台,国民经济一蹶不振,阿尔巴尼亚至今无法恢复。
第二乌克兰,2013年底,乌克兰爆发第二次“广场革命”,政经形势剧烈动荡。受东部战争等因素拖累,2014年至2015年经济急剧下滑。
第一:摩尔多瓦共和国,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只能依赖外部提供原料、能源和技术,这导致当地的工业薄弱。同时当地的生产技术落后,全国46%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存在巨大缺陷。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家整体收入水平落后于整个欧洲。
2. 欧洲最穷十国?
第十:斯洛伐克共和国。由于人口稀少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国民生产总量难以提升,只能屈居最穷国家行列。
第九:保加利亚共和国,不仅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欧盟成员国中最穷的国家。
第八:黑山,长期的战争与政局动荡导致国家无心发展经济,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同时国内能源匮乏,长期依赖进口,导致贸易逆差严重。
第七:白俄罗斯共和国,1994年,卢卡申科上台,开启了长达20年的专政。他延续旧思想,利用国内充足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而忽视了其他产业,使得新兴产业孱弱不堪,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第六:塞尔维亚共和国,主要经济问题是高失业率(14%)和巨额贸易赤字(1亿美元)。
第五:北马其顿共和国,地处内陆,山脉又多,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米以上,出口越来越困难,导致国内的经济不断下滑。
第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的穷由来已久,早在南斯拉夫时期就是联邦最穷的国家之一,后来欧共体与美国的介入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武装冲突终于爆发,内战全面开始,给当地带来巨大灾难,造成20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第三: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92年,新任领导人贝里沙上台后,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向民众收取贷款,并许以高额利率。这吸引了数百万国民参与,人们把家里积蓄全部交到了贝里沙等人的口袋里。东窗事发后,倾家荡产的人纷纷涌上街头,烧杀抢夺,制造暴乱,社会一度瘫痪,直到联合国出面才得以平息。最后政府垮台,国民经济一蹶不振,阿尔巴尼亚至今无法恢复。
第二乌克兰,2013年底,乌克兰爆发第二次“广场革命”,政经形势剧烈动荡。受东部战争等因素拖累,2014年至2015年经济急剧下滑。
第一:摩尔多瓦共和国,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只能依赖外部提供原料、能源和技术,这导致当地的工业薄弱。同时当地的生产技术落后,全国46%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存在巨大缺陷。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家整体收入水平落后于整个欧洲。
3. 欧洲最穷十国?
第十:斯洛伐克共和国。由于人口稀少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国民生产总量难以提升,只能屈居最穷国家行列。
第九:保加利亚共和国,不仅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欧盟成员国中最穷的国家。
第八:黑山,长期的战争与政局动荡导致国家无心发展经济,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同时国内能源匮乏,长期依赖进口,导致贸易逆差严重。
第七:白俄罗斯共和国,1994年,卢卡申科上台,开启了长达20年的专政。他延续旧思想,利用国内充足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而忽视了其他产业,使得新兴产业孱弱不堪,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第六:塞尔维亚共和国,主要经济问题是高失业率(14%)和巨额贸易赤字(1亿美元)。
第五:北马其顿共和国,地处内陆,山脉又多,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米以上,出口越来越困难,导致国内的经济不断下滑。
第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的穷由来已久,早在南斯拉夫时期就是联邦最穷的国家之一,后来欧共体与美国的介入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武装冲突终于爆发,内战全面开始,给当地带来巨大灾难,造成20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第三: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92年,新任领导人贝里沙上台后,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向民众收取贷款,并许以高额利率。这吸引了数百万国民参与,人们把家里积蓄全部交到了贝里沙等人的口袋里。东窗事发后,倾家荡产的人纷纷涌上街头,烧杀抢夺,制造暴乱,社会一度瘫痪,直到联合国出面才得以平息。最后政府垮台,国民经济一蹶不振,阿尔巴尼亚至今无法恢复。
第二乌克兰,2013年底,乌克兰爆发第二次“广场革命”,政经形势剧烈动荡。受东部战争等因素拖累,2014年至2015年经济急剧下滑。
第一:摩尔多瓦共和国,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只能依赖外部提供原料、能源和技术,这导致当地的工业薄弱。同时当地的生产技术落后,全国46%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存在巨大缺陷。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家整体收入水平落后于整个欧洲。
4. 欧洲最穷十国?
第十:斯洛伐克共和国。由于人口稀少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国民生产总量难以提升,只能屈居最穷国家行列。
第九:保加利亚共和国,不仅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欧盟成员国中最穷的国家。
第八:黑山,长期的战争与政局动荡导致国家无心发展经济,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同时国内能源匮乏,长期依赖进口,导致贸易逆差严重。
第七:白俄罗斯共和国,1994年,卢卡申科上台,开启了长达20年的专政。他延续旧思想,利用国内充足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而忽视了其他产业,使得新兴产业孱弱不堪,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第六:塞尔维亚共和国,主要经济问题是高失业率(14%)和巨额贸易赤字(1亿美元)。
第五:北马其顿共和国,地处内陆,山脉又多,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米以上,出口越来越困难,导致国内的经济不断下滑。
第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的穷由来已久,早在南斯拉夫时期就是联邦最穷的国家之一,后来欧共体与美国的介入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武装冲突终于爆发,内战全面开始,给当地带来巨大灾难,造成20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第三: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92年,新任领导人贝里沙上台后,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向民众收取贷款,并许以高额利率。这吸引了数百万国民参与,人们把家里积蓄全部交到了贝里沙等人的口袋里。东窗事发后,倾家荡产的人纷纷涌上街头,烧杀抢夺,制造暴乱,社会一度瘫痪,直到联合国出面才得以平息。最后政府垮台,国民经济一蹶不振,阿尔巴尼亚至今无法恢复。
第二乌克兰,2013年底,乌克兰爆发第二次“广场革命”,政经形势剧烈动荡。受东部战争等因素拖累,2014年至2015年经济急剧下滑。
第一:摩尔多瓦共和国,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只能依赖外部提供原料、能源和技术,这导致当地的工业薄弱。同时当地的生产技术落后,全国46%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存在巨大缺陷。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家整体收入水平落后于整个欧洲。
5. 波罗的海天然气哪里来的?
是从挪威通过管道输送过来的。
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是一条从北海挪威大陆架向波兰输送天然气的工程,总长度约900公里,将于10月1日投入使用,设计年最高输气量为100亿立方米,这一输气量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波兰的年出口量相当,被波兰政府认为是天然气供应多样化和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重大战略项目。
6. 拉脱维亚有多少天然气?
拉脱维亚没有天然气。
拉脱维亚有泥炭、石灰石、石膏、白云石、石英沙等少量矿产。拉脱维亚的能源几乎全靠进口。
波罗的海国家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采购总量很小,每年约为28亿立方米,其中大部分是拉脱维亚的采购,约为16亿-17亿立方米。
7. 波罗的海天然气哪里来的?
是从挪威通过管道输送过来的。
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是一条从北海挪威大陆架向波兰输送天然气的工程,总长度约900公里,将于10月1日投入使用,设计年最高输气量为100亿立方米,这一输气量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波兰的年出口量相当,被波兰政府认为是天然气供应多样化和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重大战略项目。
8. 拉脱维亚有多少天然气?
拉脱维亚没有天然气。
拉脱维亚有泥炭、石灰石、石膏、白云石、石英沙等少量矿产。拉脱维亚的能源几乎全靠进口。
波罗的海国家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采购总量很小,每年约为28亿立方米,其中大部分是拉脱维亚的采购,约为16亿-17亿立方米。
9. 波罗海三国介绍?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立陶宛地形受冰川作用显著,大部分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其上有冰碛岗丘。波罗的海沿岸有绵长的沙丘,中部为低地,东南端地势最高,海拔958英尺。土壤从沙土到重粘土皆有。西北部有壤土、灰化土、沙土;中部以灰化土和泥炭土为主,土地肥沃;东南部多沙土。 立陶宛境内河流均流入波罗的海,水流一般平缓,河道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长,其主要支流有梅尔基斯河、内里斯河、涅维茨斯河、杜比萨河、朱拉河以及米尼亚河等。湖泊约有3000个,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
拉脱维亚西临波罗的海,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南接立陶宛。拉境内主要是波状起伏的平原,有低地和低丘。东部地势略高,滨海多沙滩。拉河流均属波罗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西德维纳河(亦称道格瓦河)、加高亚河、文塔河、利耶卢佩河。丘陵之间有许多小湖泊。森林,草场、牧场、沼泽和荒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7%,森林覆盖率为38%,森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多针叶林(松树和云杉)和落叶林(白桦和白扬等)。
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面积最小的国家。北面和西面临波罗的海,南与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为邻。就资源力而言,爱沙尼亚有着不同于上述两国的特点。爱沙尼亚是个多岛屿之国,大小岛屿800个,占土地面积的9%。最大的两个岛屿是萨列马岛(1647平方公里)和希乌马岛(600平方公里)。地表受过冰川作用,南部有冰碛丘,中部有平缓的长丘,大部为东北-西南走向。
立陶宛土壤以灰化土为主,东拉脱维亚低地有沼泽土。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受大西洋气候影响,湿度大,天空多云,每年只有30-40天的晴天,阴天多达150-180天。盛刮西北风和南风。无霜期在125-155天。
拉脱维亚气候受北大西洋气团的影响,冬季温和,夏季凉爽,2月平均气温-5℃至6℃,7月为16-17℃。年降水量610-711毫米,蒸发量少,有涝灾。植被为混交林,约有90种树木和灌木,林地面积13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重要树种有松、冷杉、白桦和白扬。草地辽阔。约有60种哺乳动物,295种鸟类。
立陶宛沼泽区有大量的泥炭。森林和草地均占土地面积的1/4。有3个天然植被区:滨海沙丘区以松树居多;东部岗丘区多云杉;中部有大气橡树林。沼泽地区和湿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野生动物品种多,有60种哺乳动物,300多种鸟类和50多种鱼类。矿物资源匮乏,主要有硫酸监、石膏、泥炭、少量铁矿石和磷灰石,沿海地区还有少量的石油。
拉脱维亚矿产资源缺乏,主要有金砂矿和泥炭等,泥炭储量为9亿吨。西部库尔兰半岛有石油。
爱沙尼亚河流多而短小,最长河流皮亚尔努河仅为142公里。湖泊占土地面积的5%,楚德湖最大,面积3548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主要有页岩油,储量150亿吨,年产3500万吨,占原苏联油页岩总产量的80%。泥炭的储量和产量也很可观,并有大型磷灰石矿床,磷灰石储量达60多亿吨。
波罗的海三国在前苏联时期可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加盟共和国,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居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首或头几位。
首先,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财富而言,爱沙尼亚均为前苏平均水平的140%,居各加盟共和国之首;拉脱维亚分别为133%和122%,居第二位;立陶宛分别为123%和108%,居第三位。
下面以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与俄罗斯相比为例。国民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06.1,爱沙尼亚略低于俄罗斯为105.6,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则快于俄罗斯,分别为119.8和108.7,立的增长速度为前苏各加盟共和国之首。42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09.9,爱沙尼亚仍略低于俄,为107.8,而立和拉仍快于俄,分别为122.0和112.0,43立居原各加盟共和国之首,拉居第二位。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15.0,爱沙尼亚高于俄,为116.6,拉脱维亚为115.4,略高于俄,立陶宛略低于俄,为114.7。
立陶宛经济发展的重点为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造船、电子仪表、电机、无线电器材、化工、水泥和渔类加工工业。维尔纽斯、考那斯和克莱佩达均都成为大工业中心。卡普苏卡斯、阿雷图斯和乌泰纳等均成为著名的小工业城镇。这些城镇主要从事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凯代尼艾和约纳瓦成为化工工业中心。
拉脱维亚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轻工业、食品工业,和乳肉用畜牧业。在拉脱维亚的国民收入中,工业占56%,农业占21.7%,建筑业占6.6%,交通运输业占4.4%,商业和其他部门占11.3%。拉脱维亚是一个工业发达但能源缺乏的国家,能源自给率约50%,其余50%靠进口,水电站和火电站是动力主要来源。
爱沙尼亚主要生产部门和产品有: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生产石油加工设备、农具、采矿机械、天然气管道和挖掘机,专用科学仪器和电器设备。在油页岩加工基础上,建立起化学工业,生产苯、粘合剂、合成树脂、甲醛和洗涤剂等。木材加工是爱沙尼亚最早的工业部门之一,产品主要有纸、纸浆、胶合板和家具等。消费品工业中,纺织工业最发达,棉布的生产量为三个共和国产量的70%,另外还生产毛毯和麻织品。
科学院是拉脱维亚共和国的主要科研机构。80年代初,全国共有科研人员1.26万人。80年代末,科研人员有所增加。例如1988年,拉科学院的科研人员1812人,其中博士126人,副博士926人。此时期,全国科研工作者1.4万人,博士500人,副博士3100人。
爱沙尼亚是一个居民受教育水平很高的国家。在加盟苏联以前,爱沙尼亚居民中受不同程度教育的人数比例为波罗的海三国之首。例如30年代末,爱沙尼亚9-49岁居民中识字人数已占98.6%。入盟苏联以后,爱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例如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爱有普通教育学校600所,学生20万人,职业技校36所,学生1.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7所,学生2.39万人,高等院校6所,学生2.55万人。主要高等院校有塔林工学院和塔尔图大学。
科学院是爱沙尼亚科研中心。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爱全国共有各类科研人员6200名,1988年时,全国科学工作者为7100人,博士300人,副博士3100人。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1312人,博士103人,副博士683人。
10. 波罗海三国介绍?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立陶宛地形受冰川作用显著,大部分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其上有冰碛岗丘。波罗的海沿岸有绵长的沙丘,中部为低地,东南端地势最高,海拔958英尺。土壤从沙土到重粘土皆有。西北部有壤土、灰化土、沙土;中部以灰化土和泥炭土为主,土地肥沃;东南部多沙土。 立陶宛境内河流均流入波罗的海,水流一般平缓,河道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长,其主要支流有梅尔基斯河、内里斯河、涅维茨斯河、杜比萨河、朱拉河以及米尼亚河等。湖泊约有3000个,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
拉脱维亚西临波罗的海,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南接立陶宛。拉境内主要是波状起伏的平原,有低地和低丘。东部地势略高,滨海多沙滩。拉河流均属波罗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西德维纳河(亦称道格瓦河)、加高亚河、文塔河、利耶卢佩河。丘陵之间有许多小湖泊。森林,草场、牧场、沼泽和荒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7%,森林覆盖率为38%,森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多针叶林(松树和云杉)和落叶林(白桦和白扬等)。
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面积最小的国家。北面和西面临波罗的海,南与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为邻。就资源力而言,爱沙尼亚有着不同于上述两国的特点。爱沙尼亚是个多岛屿之国,大小岛屿800个,占土地面积的9%。最大的两个岛屿是萨列马岛(1647平方公里)和希乌马岛(600平方公里)。地表受过冰川作用,南部有冰碛丘,中部有平缓的长丘,大部为东北-西南走向。
立陶宛土壤以灰化土为主,东拉脱维亚低地有沼泽土。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受大西洋气候影响,湿度大,天空多云,每年只有30-40天的晴天,阴天多达150-180天。盛刮西北风和南风。无霜期在125-155天。
拉脱维亚气候受北大西洋气团的影响,冬季温和,夏季凉爽,2月平均气温-5℃至6℃,7月为16-17℃。年降水量610-711毫米,蒸发量少,有涝灾。植被为混交林,约有90种树木和灌木,林地面积13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重要树种有松、冷杉、白桦和白扬。草地辽阔。约有60种哺乳动物,295种鸟类。
立陶宛沼泽区有大量的泥炭。森林和草地均占土地面积的1/4。有3个天然植被区:滨海沙丘区以松树居多;东部岗丘区多云杉;中部有大气橡树林。沼泽地区和湿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野生动物品种多,有60种哺乳动物,300多种鸟类和50多种鱼类。矿物资源匮乏,主要有硫酸监、石膏、泥炭、少量铁矿石和磷灰石,沿海地区还有少量的石油。
拉脱维亚矿产资源缺乏,主要有金砂矿和泥炭等,泥炭储量为9亿吨。西部库尔兰半岛有石油。
爱沙尼亚河流多而短小,最长河流皮亚尔努河仅为142公里。湖泊占土地面积的5%,楚德湖最大,面积3548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主要有页岩油,储量150亿吨,年产3500万吨,占原苏联油页岩总产量的80%。泥炭的储量和产量也很可观,并有大型磷灰石矿床,磷灰石储量达60多亿吨。
波罗的海三国在前苏联时期可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加盟共和国,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居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首或头几位。
首先,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财富而言,爱沙尼亚均为前苏平均水平的140%,居各加盟共和国之首;拉脱维亚分别为133%和122%,居第二位;立陶宛分别为123%和108%,居第三位。
下面以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与俄罗斯相比为例。国民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06.1,爱沙尼亚略低于俄罗斯为105.6,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则快于俄罗斯,分别为119.8和108.7,立的增长速度为前苏各加盟共和国之首。42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09.9,爱沙尼亚仍略低于俄,为107.8,而立和拉仍快于俄,分别为122.0和112.0,43立居原各加盟共和国之首,拉居第二位。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15.0,爱沙尼亚高于俄,为116.6,拉脱维亚为115.4,略高于俄,立陶宛略低于俄,为114.7。
立陶宛经济发展的重点为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造船、电子仪表、电机、无线电器材、化工、水泥和渔类加工工业。维尔纽斯、考那斯和克莱佩达均都成为大工业中心。卡普苏卡斯、阿雷图斯和乌泰纳等均成为著名的小工业城镇。这些城镇主要从事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凯代尼艾和约纳瓦成为化工工业中心。
拉脱维亚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轻工业、食品工业,和乳肉用畜牧业。在拉脱维亚的国民收入中,工业占56%,农业占21.7%,建筑业占6.6%,交通运输业占4.4%,商业和其他部门占11.3%。拉脱维亚是一个工业发达但能源缺乏的国家,能源自给率约50%,其余50%靠进口,水电站和火电站是动力主要来源。
爱沙尼亚主要生产部门和产品有: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生产石油加工设备、农具、采矿机械、天然气管道和挖掘机,专用科学仪器和电器设备。在油页岩加工基础上,建立起化学工业,生产苯、粘合剂、合成树脂、甲醛和洗涤剂等。木材加工是爱沙尼亚最早的工业部门之一,产品主要有纸、纸浆、胶合板和家具等。消费品工业中,纺织工业最发达,棉布的生产量为三个共和国产量的70%,另外还生产毛毯和麻织品。
科学院是拉脱维亚共和国的主要科研机构。80年代初,全国共有科研人员1.26万人。80年代末,科研人员有所增加。例如1988年,拉科学院的科研人员1812人,其中博士126人,副博士926人。此时期,全国科研工作者1.4万人,博士500人,副博士3100人。
爱沙尼亚是一个居民受教育水平很高的国家。在加盟苏联以前,爱沙尼亚居民中受不同程度教育的人数比例为波罗的海三国之首。例如30年代末,爱沙尼亚9-49岁居民中识字人数已占98.6%。入盟苏联以后,爱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例如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爱有普通教育学校600所,学生20万人,职业技校36所,学生1.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7所,学生2.39万人,高等院校6所,学生2.55万人。主要高等院校有塔林工学院和塔尔图大学。
科学院是爱沙尼亚科研中心。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爱全国共有各类科研人员6200名,1988年时,全国科学工作者为7100人,博士300人,副博士3100人。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1312人,博士103人,副博士683人。
11. 波罗的海天然气哪里来的?
是从挪威通过管道输送过来的。
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是一条从北海挪威大陆架向波兰输送天然气的工程,总长度约900公里,将于10月1日投入使用,设计年最高输气量为100亿立方米,这一输气量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波兰的年出口量相当,被波兰政府认为是天然气供应多样化和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重大战略项目。
12. 波罗海三国介绍?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立陶宛地形受冰川作用显著,大部分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其上有冰碛岗丘。波罗的海沿岸有绵长的沙丘,中部为低地,东南端地势最高,海拔958英尺。土壤从沙土到重粘土皆有。西北部有壤土、灰化土、沙土;中部以灰化土和泥炭土为主,土地肥沃;东南部多沙土。 立陶宛境内河流均流入波罗的海,水流一般平缓,河道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长,其主要支流有梅尔基斯河、内里斯河、涅维茨斯河、杜比萨河、朱拉河以及米尼亚河等。湖泊约有3000个,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
拉脱维亚西临波罗的海,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南接立陶宛。拉境内主要是波状起伏的平原,有低地和低丘。东部地势略高,滨海多沙滩。拉河流均属波罗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西德维纳河(亦称道格瓦河)、加高亚河、文塔河、利耶卢佩河。丘陵之间有许多小湖泊。森林,草场、牧场、沼泽和荒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7%,森林覆盖率为38%,森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多针叶林(松树和云杉)和落叶林(白桦和白扬等)。
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面积最小的国家。北面和西面临波罗的海,南与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为邻。就资源力而言,爱沙尼亚有着不同于上述两国的特点。爱沙尼亚是个多岛屿之国,大小岛屿800个,占土地面积的9%。最大的两个岛屿是萨列马岛(1647平方公里)和希乌马岛(600平方公里)。地表受过冰川作用,南部有冰碛丘,中部有平缓的长丘,大部为东北-西南走向。
立陶宛土壤以灰化土为主,东拉脱维亚低地有沼泽土。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受大西洋气候影响,湿度大,天空多云,每年只有30-40天的晴天,阴天多达150-180天。盛刮西北风和南风。无霜期在125-155天。
拉脱维亚气候受北大西洋气团的影响,冬季温和,夏季凉爽,2月平均气温-5℃至6℃,7月为16-17℃。年降水量610-711毫米,蒸发量少,有涝灾。植被为混交林,约有90种树木和灌木,林地面积13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重要树种有松、冷杉、白桦和白扬。草地辽阔。约有60种哺乳动物,295种鸟类。
立陶宛沼泽区有大量的泥炭。森林和草地均占土地面积的1/4。有3个天然植被区:滨海沙丘区以松树居多;东部岗丘区多云杉;中部有大气橡树林。沼泽地区和湿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野生动物品种多,有60种哺乳动物,300多种鸟类和50多种鱼类。矿物资源匮乏,主要有硫酸监、石膏、泥炭、少量铁矿石和磷灰石,沿海地区还有少量的石油。
拉脱维亚矿产资源缺乏,主要有金砂矿和泥炭等,泥炭储量为9亿吨。西部库尔兰半岛有石油。
爱沙尼亚河流多而短小,最长河流皮亚尔努河仅为142公里。湖泊占土地面积的5%,楚德湖最大,面积3548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主要有页岩油,储量150亿吨,年产3500万吨,占原苏联油页岩总产量的80%。泥炭的储量和产量也很可观,并有大型磷灰石矿床,磷灰石储量达60多亿吨。
波罗的海三国在前苏联时期可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加盟共和国,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居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首或头几位。
首先,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财富而言,爱沙尼亚均为前苏平均水平的140%,居各加盟共和国之首;拉脱维亚分别为133%和122%,居第二位;立陶宛分别为123%和108%,居第三位。
下面以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与俄罗斯相比为例。国民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06.1,爱沙尼亚略低于俄罗斯为105.6,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则快于俄罗斯,分别为119.8和108.7,立的增长速度为前苏各加盟共和国之首。42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09.9,爱沙尼亚仍略低于俄,为107.8,而立和拉仍快于俄,分别为122.0和112.0,43立居原各加盟共和国之首,拉居第二位。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15.0,爱沙尼亚高于俄,为116.6,拉脱维亚为115.4,略高于俄,立陶宛略低于俄,为114.7。
立陶宛经济发展的重点为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造船、电子仪表、电机、无线电器材、化工、水泥和渔类加工工业。维尔纽斯、考那斯和克莱佩达均都成为大工业中心。卡普苏卡斯、阿雷图斯和乌泰纳等均成为著名的小工业城镇。这些城镇主要从事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凯代尼艾和约纳瓦成为化工工业中心。
拉脱维亚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轻工业、食品工业,和乳肉用畜牧业。在拉脱维亚的国民收入中,工业占56%,农业占21.7%,建筑业占6.6%,交通运输业占4.4%,商业和其他部门占11.3%。拉脱维亚是一个工业发达但能源缺乏的国家,能源自给率约50%,其余50%靠进口,水电站和火电站是动力主要来源。
爱沙尼亚主要生产部门和产品有: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生产石油加工设备、农具、采矿机械、天然气管道和挖掘机,专用科学仪器和电器设备。在油页岩加工基础上,建立起化学工业,生产苯、粘合剂、合成树脂、甲醛和洗涤剂等。木材加工是爱沙尼亚最早的工业部门之一,产品主要有纸、纸浆、胶合板和家具等。消费品工业中,纺织工业最发达,棉布的生产量为三个共和国产量的70%,另外还生产毛毯和麻织品。
科学院是拉脱维亚共和国的主要科研机构。80年代初,全国共有科研人员1.26万人。80年代末,科研人员有所增加。例如1988年,拉科学院的科研人员1812人,其中博士126人,副博士926人。此时期,全国科研工作者1.4万人,博士500人,副博士3100人。
爱沙尼亚是一个居民受教育水平很高的国家。在加盟苏联以前,爱沙尼亚居民中受不同程度教育的人数比例为波罗的海三国之首。例如30年代末,爱沙尼亚9-49岁居民中识字人数已占98.6%。入盟苏联以后,爱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例如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爱有普通教育学校600所,学生20万人,职业技校36所,学生1.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7所,学生2.39万人,高等院校6所,学生2.55万人。主要高等院校有塔林工学院和塔尔图大学。
科学院是爱沙尼亚科研中心。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爱全国共有各类科研人员6200名,1988年时,全国科学工作者为7100人,博士300人,副博士3100人。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1312人,博士103人,副博士683人。
13. 波罗海三国介绍?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立陶宛地形受冰川作用显著,大部分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其上有冰碛岗丘。波罗的海沿岸有绵长的沙丘,中部为低地,东南端地势最高,海拔958英尺。土壤从沙土到重粘土皆有。西北部有壤土、灰化土、沙土;中部以灰化土和泥炭土为主,土地肥沃;东南部多沙土。 立陶宛境内河流均流入波罗的海,水流一般平缓,河道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长,其主要支流有梅尔基斯河、内里斯河、涅维茨斯河、杜比萨河、朱拉河以及米尼亚河等。湖泊约有3000个,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
拉脱维亚西临波罗的海,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南接立陶宛。拉境内主要是波状起伏的平原,有低地和低丘。东部地势略高,滨海多沙滩。拉河流均属波罗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西德维纳河(亦称道格瓦河)、加高亚河、文塔河、利耶卢佩河。丘陵之间有许多小湖泊。森林,草场、牧场、沼泽和荒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7%,森林覆盖率为38%,森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多针叶林(松树和云杉)和落叶林(白桦和白扬等)。
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面积最小的国家。北面和西面临波罗的海,南与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为邻。就资源力而言,爱沙尼亚有着不同于上述两国的特点。爱沙尼亚是个多岛屿之国,大小岛屿800个,占土地面积的9%。最大的两个岛屿是萨列马岛(1647平方公里)和希乌马岛(600平方公里)。地表受过冰川作用,南部有冰碛丘,中部有平缓的长丘,大部为东北-西南走向。
立陶宛土壤以灰化土为主,东拉脱维亚低地有沼泽土。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受大西洋气候影响,湿度大,天空多云,每年只有30-40天的晴天,阴天多达150-180天。盛刮西北风和南风。无霜期在125-155天。
拉脱维亚气候受北大西洋气团的影响,冬季温和,夏季凉爽,2月平均气温-5℃至6℃,7月为16-17℃。年降水量610-711毫米,蒸发量少,有涝灾。植被为混交林,约有90种树木和灌木,林地面积13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重要树种有松、冷杉、白桦和白扬。草地辽阔。约有60种哺乳动物,295种鸟类。
立陶宛沼泽区有大量的泥炭。森林和草地均占土地面积的1/4。有3个天然植被区:滨海沙丘区以松树居多;东部岗丘区多云杉;中部有大气橡树林。沼泽地区和湿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野生动物品种多,有60种哺乳动物,300多种鸟类和50多种鱼类。矿物资源匮乏,主要有硫酸监、石膏、泥炭、少量铁矿石和磷灰石,沿海地区还有少量的石油。
拉脱维亚矿产资源缺乏,主要有金砂矿和泥炭等,泥炭储量为9亿吨。西部库尔兰半岛有石油。
爱沙尼亚河流多而短小,最长河流皮亚尔努河仅为142公里。湖泊占土地面积的5%,楚德湖最大,面积3548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主要有页岩油,储量150亿吨,年产3500万吨,占原苏联油页岩总产量的80%。泥炭的储量和产量也很可观,并有大型磷灰石矿床,磷灰石储量达60多亿吨。
波罗的海三国在前苏联时期可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加盟共和国,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居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首或头几位。
首先,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财富而言,爱沙尼亚均为前苏平均水平的140%,居各加盟共和国之首;拉脱维亚分别为133%和122%,居第二位;立陶宛分别为123%和108%,居第三位。
下面以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与俄罗斯相比为例。国民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06.1,爱沙尼亚略低于俄罗斯为105.6,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则快于俄罗斯,分别为119.8和108.7,立的增长速度为前苏各加盟共和国之首。42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09.9,爱沙尼亚仍略低于俄,为107.8,而立和拉仍快于俄,分别为122.0和112.0,43立居原各加盟共和国之首,拉居第二位。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15.0,爱沙尼亚高于俄,为116.6,拉脱维亚为115.4,略高于俄,立陶宛略低于俄,为114.7。
立陶宛经济发展的重点为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造船、电子仪表、电机、无线电器材、化工、水泥和渔类加工工业。维尔纽斯、考那斯和克莱佩达均都成为大工业中心。卡普苏卡斯、阿雷图斯和乌泰纳等均成为著名的小工业城镇。这些城镇主要从事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凯代尼艾和约纳瓦成为化工工业中心。
拉脱维亚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轻工业、食品工业,和乳肉用畜牧业。在拉脱维亚的国民收入中,工业占56%,农业占21.7%,建筑业占6.6%,交通运输业占4.4%,商业和其他部门占11.3%。拉脱维亚是一个工业发达但能源缺乏的国家,能源自给率约50%,其余50%靠进口,水电站和火电站是动力主要来源。
爱沙尼亚主要生产部门和产品有: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生产石油加工设备、农具、采矿机械、天然气管道和挖掘机,专用科学仪器和电器设备。在油页岩加工基础上,建立起化学工业,生产苯、粘合剂、合成树脂、甲醛和洗涤剂等。木材加工是爱沙尼亚最早的工业部门之一,产品主要有纸、纸浆、胶合板和家具等。消费品工业中,纺织工业最发达,棉布的生产量为三个共和国产量的70%,另外还生产毛毯和麻织品。
科学院是拉脱维亚共和国的主要科研机构。80年代初,全国共有科研人员1.26万人。80年代末,科研人员有所增加。例如1988年,拉科学院的科研人员1812人,其中博士126人,副博士926人。此时期,全国科研工作者1.4万人,博士500人,副博士3100人。
爱沙尼亚是一个居民受教育水平很高的国家。在加盟苏联以前,爱沙尼亚居民中受不同程度教育的人数比例为波罗的海三国之首。例如30年代末,爱沙尼亚9-49岁居民中识字人数已占98.6%。入盟苏联以后,爱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例如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爱有普通教育学校600所,学生20万人,职业技校36所,学生1.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7所,学生2.39万人,高等院校6所,学生2.55万人。主要高等院校有塔林工学院和塔尔图大学。
科学院是爱沙尼亚科研中心。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爱全国共有各类科研人员6200名,1988年时,全国科学工作者为7100人,博士300人,副博士3100人。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1312人,博士103人,副博士683人。
14. 拉脱维亚有多少天然气?
拉脱维亚没有天然气。
拉脱维亚有泥炭、石灰石、石膏、白云石、石英沙等少量矿产。拉脱维亚的能源几乎全靠进口。
波罗的海国家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采购总量很小,每年约为28亿立方米,其中大部分是拉脱维亚的采购,约为16亿-17亿立方米。
15. 波罗的海天然气哪里来的?
是从挪威通过管道输送过来的。
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是一条从北海挪威大陆架向波兰输送天然气的工程,总长度约900公里,将于10月1日投入使用,设计年最高输气量为100亿立方米,这一输气量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波兰的年出口量相当,被波兰政府认为是天然气供应多样化和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重大战略项目。
16. 拉脱维亚有多少天然气?
拉脱维亚没有天然气。
拉脱维亚有泥炭、石灰石、石膏、白云石、石英沙等少量矿产。拉脱维亚的能源几乎全靠进口。
波罗的海国家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采购总量很小,每年约为28亿立方米,其中大部分是拉脱维亚的采购,约为16亿-17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