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绿色能源产能(2021年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1. 2021年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根据资源特点和生产现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种养互促,绿色高效”的原则,调整优化畜禽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生猪、肉鸡养殖为抓手,按照“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打造一批生猪、肉鸡养殖标杆企业和示范场,引领带动全区畜禽规模化饲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延伸畜牧产业链,做大做强畜产品品牌:依托品牌,引导发展林下生态养鸡,鼓励开辟精深加工业务,扩大冷链配送服务范围,加快畜禽产品“两品一标”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是探索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快畜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科学布局,高标准谋划,打造一批种养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示范片。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开展组织化生产,提升养殖场抗风险能力。建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平台。
四是引导建立务实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一协会两公司”,即“畜禽行业协会”、“农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和“畜禽养殖服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及畜禽服务机构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构建畜禽行业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研讨、合作平台,积极组织畜禽行业之间标准化管理与发展畜产品安全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不断推进畜禽行业标准化建设。
2. 2021年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根据资源特点和生产现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种养互促,绿色高效”的原则,调整优化畜禽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生猪、肉鸡养殖为抓手,按照“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打造一批生猪、肉鸡养殖标杆企业和示范场,引领带动全区畜禽规模化饲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延伸畜牧产业链,做大做强畜产品品牌:依托品牌,引导发展林下生态养鸡,鼓励开辟精深加工业务,扩大冷链配送服务范围,加快畜禽产品“两品一标”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是探索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快畜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科学布局,高标准谋划,打造一批种养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示范片。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开展组织化生产,提升养殖场抗风险能力。建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平台。
四是引导建立务实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一协会两公司”,即“畜禽行业协会”、“农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和“畜禽养殖服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及畜禽服务机构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构建畜禽行业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研讨、合作平台,积极组织畜禽行业之间标准化管理与发展畜产品安全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不断推进畜禽行业标准化建设。
3. 增强新能源发展和保障能力的表述?
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2018年以来,我市着力调结构、强基础、保安全、促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健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安全基础不断夯实,煤矿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无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依法依规组织生产建设,安全有效释放煤炭产能,推进煤炭、煤电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能源经济平稳运行。
——能源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加快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扎实开展煤矿整治重组,累计关闭煤矿125个、去产能2236万吨/年,煤矿数量由281个减少为116个。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煤炭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电源与电网结构布局不断优化,电力总装机996万千瓦,占全省的9.1%。加快能源结构转变,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比重由11%提高到17%。
——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加快煤矿“五化”建设,建成省内首个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和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并实现互联互通。2018年以来,新增110千伏、35千伏变电容量和公用配变容量2419兆伏安,新增线路3610千米;建成风电项目3个、光伏项目237个,新能源发电
4. 增强新能源发展和保障能力的表述?
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2018年以来,我市着力调结构、强基础、保安全、促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健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安全基础不断夯实,煤矿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无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依法依规组织生产建设,安全有效释放煤炭产能,推进煤炭、煤电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能源经济平稳运行。
——能源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加快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扎实开展煤矿整治重组,累计关闭煤矿125个、去产能2236万吨/年,煤矿数量由281个减少为116个。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煤炭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电源与电网结构布局不断优化,电力总装机996万千瓦,占全省的9.1%。加快能源结构转变,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比重由11%提高到17%。
——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加快煤矿“五化”建设,建成省内首个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和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并实现互联互通。2018年以来,新增110千伏、35千伏变电容量和公用配变容量2419兆伏安,新增线路3610千米;建成风电项目3个、光伏项目237个,新能源发电
5. 2021年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根据资源特点和生产现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种养互促,绿色高效”的原则,调整优化畜禽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生猪、肉鸡养殖为抓手,按照“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打造一批生猪、肉鸡养殖标杆企业和示范场,引领带动全区畜禽规模化饲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延伸畜牧产业链,做大做强畜产品品牌:依托品牌,引导发展林下生态养鸡,鼓励开辟精深加工业务,扩大冷链配送服务范围,加快畜禽产品“两品一标”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是探索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快畜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科学布局,高标准谋划,打造一批种养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示范片。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开展组织化生产,提升养殖场抗风险能力。建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平台。
四是引导建立务实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一协会两公司”,即“畜禽行业协会”、“农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和“畜禽养殖服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及畜禽服务机构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构建畜禽行业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研讨、合作平台,积极组织畜禽行业之间标准化管理与发展畜产品安全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不断推进畜禽行业标准化建设。
6. 2021年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根据资源特点和生产现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种养互促,绿色高效”的原则,调整优化畜禽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生猪、肉鸡养殖为抓手,按照“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打造一批生猪、肉鸡养殖标杆企业和示范场,引领带动全区畜禽规模化饲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延伸畜牧产业链,做大做强畜产品品牌:依托品牌,引导发展林下生态养鸡,鼓励开辟精深加工业务,扩大冷链配送服务范围,加快畜禽产品“两品一标”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是探索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快畜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科学布局,高标准谋划,打造一批种养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示范片。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开展组织化生产,提升养殖场抗风险能力。建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平台。
四是引导建立务实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一协会两公司”,即“畜禽行业协会”、“农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和“畜禽养殖服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及畜禽服务机构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构建畜禽行业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研讨、合作平台,积极组织畜禽行业之间标准化管理与发展畜产品安全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不断推进畜禽行业标准化建设。
7. 什么有利于提高我国能源环保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离不开多元清洁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立足能源安全保障,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保障作用,更好推动能源的安全供给、清洁供给、高效供给、可持续供给,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结构优化、高效清洁利用等取得明显成效。煤电机组整体水平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度电煤耗比美国低30克以上,而且我国仍在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以求更节能、更低碳。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和全球能源格局、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我国能源发展和安全保障面临新挑战。近期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对此,生态环境系统要充分发挥源头把关、帮扶指导等作用,促进能源供应布局优化、技术改进、效率提升,推动能源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互促共融。
要做好重大能源供应项目环评服务。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是应有之义,要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提高审批效率,提出严格环保要求,尽快形成合法产能,推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形成长期有效的供给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持续为能源低碳转型做好服务。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针对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要结合生态环保目标要求和年度重点任务,大力推动煤炭产能布局优化和煤炭清洁利用,有序淘汰落后煤电,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造后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已低于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既促进了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做好对能源行业企业的监督帮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坚持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不动摇,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不动摇,精准指导地方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动能源行业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加快转变开发利用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同时,更加注重审慎、适度、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严防能源企业“一刀切”停产限产,督促地方依法依规分类调查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守牢法治底线。
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平稳有序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助力保障能源安全,增强绿色发展支撑能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
8. 增强新能源发展和保障能力的表述?
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2018年以来,我市着力调结构、强基础、保安全、促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健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安全基础不断夯实,煤矿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无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依法依规组织生产建设,安全有效释放煤炭产能,推进煤炭、煤电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能源经济平稳运行。
——能源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加快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扎实开展煤矿整治重组,累计关闭煤矿125个、去产能2236万吨/年,煤矿数量由281个减少为116个。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煤炭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电源与电网结构布局不断优化,电力总装机996万千瓦,占全省的9.1%。加快能源结构转变,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比重由11%提高到17%。
——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加快煤矿“五化”建设,建成省内首个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和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并实现互联互通。2018年以来,新增110千伏、35千伏变电容量和公用配变容量2419兆伏安,新增线路3610千米;建成风电项目3个、光伏项目237个,新能源发电
9. 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推动产业产品升级减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低碳、零碳和负碳产业,推动高碳产业和低碳产业动能转换,把产业结构调“轻”、碳排放量变“低”。
加快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高耗能行业改造步伐,推动更多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依托市场机制倒逼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能逐步退出市场。
鼓励应用绿色低碳生产工艺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产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的利用率。
10. 什么有利于提高我国能源环保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离不开多元清洁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立足能源安全保障,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保障作用,更好推动能源的安全供给、清洁供给、高效供给、可持续供给,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结构优化、高效清洁利用等取得明显成效。煤电机组整体水平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度电煤耗比美国低30克以上,而且我国仍在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以求更节能、更低碳。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和全球能源格局、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我国能源发展和安全保障面临新挑战。近期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对此,生态环境系统要充分发挥源头把关、帮扶指导等作用,促进能源供应布局优化、技术改进、效率提升,推动能源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互促共融。
要做好重大能源供应项目环评服务。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是应有之义,要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提高审批效率,提出严格环保要求,尽快形成合法产能,推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形成长期有效的供给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持续为能源低碳转型做好服务。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针对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要结合生态环保目标要求和年度重点任务,大力推动煤炭产能布局优化和煤炭清洁利用,有序淘汰落后煤电,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造后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已低于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既促进了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做好对能源行业企业的监督帮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坚持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不动摇,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不动摇,精准指导地方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动能源行业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加快转变开发利用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同时,更加注重审慎、适度、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严防能源企业“一刀切”停产限产,督促地方依法依规分类调查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守牢法治底线。
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平稳有序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助力保障能源安全,增强绿色发展支撑能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
11. 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推动产业产品升级减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低碳、零碳和负碳产业,推动高碳产业和低碳产业动能转换,把产业结构调“轻”、碳排放量变“低”。
加快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高耗能行业改造步伐,推动更多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依托市场机制倒逼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能逐步退出市场。
鼓励应用绿色低碳生产工艺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产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的利用率。
12. 十四五推进农业现代化新举措?
十四五”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主要任务
如何确保目标实现?《规划》布局了13项重点工作:
01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全市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选择有基础、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县作为“先行示范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在全市率先达到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重点帮扶类”以原国家扶贫开发区县为主,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02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年播种面积不低于3005万亩、年产量不低于1081万吨,年出栏生猪达到1800万头,猪肉和禽蛋基本自给,奶总产量达到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5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80万吨,蔬菜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以上,“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03
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提升“川味”、果、药、茶、酒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做强“世界美食文化之都”,建设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安岳潼南优质柠檬产业区、渝南绵蚕桑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建设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打造“成渝麻辣经济走廊”。
04
推进“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主城都市区培育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巴蜀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大力发展“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优质脆李产业带、道地中药材产业带、草食牲畜产业带。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彰显民族民俗风情,体现山区特色,突出绿色本底,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健全“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一区”对“两群”的辐射带动功能。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05
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路子,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打造10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园。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50个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1+50+N”农产品品牌体系。
06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打好种业翻身仗,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生产需求,着力攻克一批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07
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丰富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农业农村业务系统全面整合、统一上“云”,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开展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快递进村”,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
08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区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及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完善乡村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实施“千村宜居”计划为抓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实现农商深度互联,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09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十四五”时期,我市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人以上,同时培育一批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0
建设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推进秸秆、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乡村绿化,推进农村石漠化、采煤沉陷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发挥“地票”“林票”功能,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做实十年禁渔“后半篇文章”。
11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传承好巴渝优秀乡土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人文氛围。
12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激活农民财产性增收潜能,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收入渠道更多、结构更优、更长效可持续。
13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强化乡村振兴招商引资。
13. 十四五推进农业现代化新举措?
十四五”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主要任务
如何确保目标实现?《规划》布局了13项重点工作:
01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全市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选择有基础、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县作为“先行示范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在全市率先达到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重点帮扶类”以原国家扶贫开发区县为主,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02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年播种面积不低于3005万亩、年产量不低于1081万吨,年出栏生猪达到1800万头,猪肉和禽蛋基本自给,奶总产量达到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5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80万吨,蔬菜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以上,“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03
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提升“川味”、果、药、茶、酒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做强“世界美食文化之都”,建设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安岳潼南优质柠檬产业区、渝南绵蚕桑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建设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打造“成渝麻辣经济走廊”。
04
推进“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主城都市区培育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巴蜀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大力发展“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优质脆李产业带、道地中药材产业带、草食牲畜产业带。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彰显民族民俗风情,体现山区特色,突出绿色本底,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健全“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一区”对“两群”的辐射带动功能。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05
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路子,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打造10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园。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50个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1+50+N”农产品品牌体系。
06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打好种业翻身仗,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生产需求,着力攻克一批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07
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丰富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农业农村业务系统全面整合、统一上“云”,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开展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快递进村”,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
08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区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及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完善乡村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实施“千村宜居”计划为抓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实现农商深度互联,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09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十四五”时期,我市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人以上,同时培育一批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0
建设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推进秸秆、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乡村绿化,推进农村石漠化、采煤沉陷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发挥“地票”“林票”功能,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做实十年禁渔“后半篇文章”。
11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传承好巴渝优秀乡土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人文氛围。
12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激活农民财产性增收潜能,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收入渠道更多、结构更优、更长效可持续。
13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强化乡村振兴招商引资。
14. 什么有利于提高我国能源环保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离不开多元清洁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立足能源安全保障,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保障作用,更好推动能源的安全供给、清洁供给、高效供给、可持续供给,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结构优化、高效清洁利用等取得明显成效。煤电机组整体水平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度电煤耗比美国低30克以上,而且我国仍在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以求更节能、更低碳。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和全球能源格局、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我国能源发展和安全保障面临新挑战。近期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对此,生态环境系统要充分发挥源头把关、帮扶指导等作用,促进能源供应布局优化、技术改进、效率提升,推动能源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互促共融。
要做好重大能源供应项目环评服务。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是应有之义,要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提高审批效率,提出严格环保要求,尽快形成合法产能,推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形成长期有效的供给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持续为能源低碳转型做好服务。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针对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要结合生态环保目标要求和年度重点任务,大力推动煤炭产能布局优化和煤炭清洁利用,有序淘汰落后煤电,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造后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已低于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既促进了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做好对能源行业企业的监督帮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坚持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不动摇,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不动摇,精准指导地方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动能源行业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加快转变开发利用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同时,更加注重审慎、适度、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严防能源企业“一刀切”停产限产,督促地方依法依规分类调查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守牢法治底线。
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平稳有序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助力保障能源安全,增强绿色发展支撑能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
15. 十四五推进农业现代化新举措?
十四五”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主要任务
如何确保目标实现?《规划》布局了13项重点工作:
01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全市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选择有基础、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县作为“先行示范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在全市率先达到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重点帮扶类”以原国家扶贫开发区县为主,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02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年播种面积不低于3005万亩、年产量不低于1081万吨,年出栏生猪达到1800万头,猪肉和禽蛋基本自给,奶总产量达到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5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80万吨,蔬菜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以上,“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03
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提升“川味”、果、药、茶、酒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做强“世界美食文化之都”,建设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安岳潼南优质柠檬产业区、渝南绵蚕桑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建设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打造“成渝麻辣经济走廊”。
04
推进“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主城都市区培育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巴蜀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大力发展“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优质脆李产业带、道地中药材产业带、草食牲畜产业带。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彰显民族民俗风情,体现山区特色,突出绿色本底,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健全“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一区”对“两群”的辐射带动功能。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05
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路子,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打造10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园。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50个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1+50+N”农产品品牌体系。
06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打好种业翻身仗,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生产需求,着力攻克一批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07
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丰富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农业农村业务系统全面整合、统一上“云”,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开展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快递进村”,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
08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区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及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完善乡村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实施“千村宜居”计划为抓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实现农商深度互联,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09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十四五”时期,我市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人以上,同时培育一批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0
建设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推进秸秆、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乡村绿化,推进农村石漠化、采煤沉陷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发挥“地票”“林票”功能,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做实十年禁渔“后半篇文章”。
11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传承好巴渝优秀乡土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人文氛围。
12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激活农民财产性增收潜能,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收入渠道更多、结构更优、更长效可持续。
13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强化乡村振兴招商引资。
16. 什么有利于提高我国能源环保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离不开多元清洁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立足能源安全保障,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保障作用,更好推动能源的安全供给、清洁供给、高效供给、可持续供给,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结构优化、高效清洁利用等取得明显成效。煤电机组整体水平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度电煤耗比美国低30克以上,而且我国仍在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以求更节能、更低碳。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和全球能源格局、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我国能源发展和安全保障面临新挑战。近期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对此,生态环境系统要充分发挥源头把关、帮扶指导等作用,促进能源供应布局优化、技术改进、效率提升,推动能源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互促共融。
要做好重大能源供应项目环评服务。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是应有之义,要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提高审批效率,提出严格环保要求,尽快形成合法产能,推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形成长期有效的供给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持续为能源低碳转型做好服务。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针对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要结合生态环保目标要求和年度重点任务,大力推动煤炭产能布局优化和煤炭清洁利用,有序淘汰落后煤电,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造后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已低于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既促进了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做好对能源行业企业的监督帮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坚持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不动摇,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不动摇,精准指导地方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动能源行业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加快转变开发利用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同时,更加注重审慎、适度、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严防能源企业“一刀切”停产限产,督促地方依法依规分类调查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守牢法治底线。
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平稳有序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助力保障能源安全,增强绿色发展支撑能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
17. 增强新能源发展和保障能力的表述?
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2018年以来,我市着力调结构、强基础、保安全、促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健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安全基础不断夯实,煤矿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无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依法依规组织生产建设,安全有效释放煤炭产能,推进煤炭、煤电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能源经济平稳运行。
——能源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加快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扎实开展煤矿整治重组,累计关闭煤矿125个、去产能2236万吨/年,煤矿数量由281个减少为116个。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煤炭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电源与电网结构布局不断优化,电力总装机996万千瓦,占全省的9.1%。加快能源结构转变,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比重由11%提高到17%。
——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加快煤矿“五化”建设,建成省内首个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和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并实现互联互通。2018年以来,新增110千伏、35千伏变电容量和公用配变容量2419兆伏安,新增线路3610千米;建成风电项目3个、光伏项目237个,新能源发电
18. 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推动产业产品升级减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低碳、零碳和负碳产业,推动高碳产业和低碳产业动能转换,把产业结构调“轻”、碳排放量变“低”。
加快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高耗能行业改造步伐,推动更多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依托市场机制倒逼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能逐步退出市场。
鼓励应用绿色低碳生产工艺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产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的利用率。
19. 十四五推进农业现代化新举措?
十四五”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主要任务
如何确保目标实现?《规划》布局了13项重点工作:
01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全市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选择有基础、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县作为“先行示范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在全市率先达到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重点帮扶类”以原国家扶贫开发区县为主,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02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年播种面积不低于3005万亩、年产量不低于1081万吨,年出栏生猪达到1800万头,猪肉和禽蛋基本自给,奶总产量达到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5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80万吨,蔬菜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以上,“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03
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提升“川味”、果、药、茶、酒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做强“世界美食文化之都”,建设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安岳潼南优质柠檬产业区、渝南绵蚕桑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建设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打造“成渝麻辣经济走廊”。
04
推进“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主城都市区培育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巴蜀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大力发展“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优质脆李产业带、道地中药材产业带、草食牲畜产业带。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彰显民族民俗风情,体现山区特色,突出绿色本底,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健全“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一区”对“两群”的辐射带动功能。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05
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路子,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打造10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园。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50个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1+50+N”农产品品牌体系。
06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打好种业翻身仗,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生产需求,着力攻克一批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07
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丰富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农业农村业务系统全面整合、统一上“云”,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开展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快递进村”,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
08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区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及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完善乡村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实施“千村宜居”计划为抓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实现农商深度互联,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09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十四五”时期,我市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人以上,同时培育一批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0
建设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推进秸秆、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乡村绿化,推进农村石漠化、采煤沉陷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发挥“地票”“林票”功能,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做实十年禁渔“后半篇文章”。
11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传承好巴渝优秀乡土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人文氛围。
12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激活农民财产性增收潜能,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收入渠道更多、结构更优、更长效可持续。
13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强化乡村振兴招商引资。
20. 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推动产业产品升级减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低碳、零碳和负碳产业,推动高碳产业和低碳产业动能转换,把产业结构调“轻”、碳排放量变“低”。
加快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高耗能行业改造步伐,推动更多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依托市场机制倒逼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能逐步退出市场。
鼓励应用绿色低碳生产工艺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产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