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全球能源(世界前三大能源国家?)
1. 世界前三大能源国家?
一、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中国是世界新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已经连续六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全球前15大风机厂商的市占率排名,中国企业排名第2、4、6、7、9、10、11、12、13、15,其中金风科技(全球第二)一度连续多年高居世界榜首。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十分突出,2020年,中国有207家企业入围“2020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数量位列全球第一。《2020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中,中国的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尤其是公司业务以新能源硅材料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排名中国第二,全球第五。
中国国家风电机组几乎引领了全球低风速,复杂地形风电机组的所有技术主要路线,尤其在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和每年新增装机容量上一骑绝尘,雄踞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风光发电、特高压、绿色氢能等产业上都是全球引领者。中国是全球绿色氢能产业的引领者。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电解水制氢项目于2021年在中国宁夏投产。中国石化集团的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预计2023年中期建成投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在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中国的氢气需求量将在未来出现大幅增长。援引中国氢能联盟的分析指出,到2030年,中国每年的氢气需求量将从目前的 2000万吨增加至3500万吨,到 2050 年将接近6000万吨。
西班牙《机密报》日前也曾发文称,中国将戈壁沙漠变成了风能和太阳能的农场。报道指出,中国在西北地区安装了大规模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中国将会长期成为全球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国。
援引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分析师西蒙·尼古拉斯(Simon Nicholas)的话,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在中国的大规模开展,尤其是得益于中国拥有全球领先水平的超高压和特高压可远距离输电技术,因此,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上的探索领先全球。
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网站“zegreenweb”曾经报道称,中国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的绿色低碳变革。报道指出,中国规划到2025年,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同时严格控制钢铁、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在2009年水电装机容量达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风电在我国已成为继水电、火电后最具成长性的能源;当时核电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在建核电机组规模第一。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最大的生产国,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曾经约占全球产量的40%。
二、日本(全球节能领域及新能源技术典范)
日本是首屈一指的汽车制造强国和全球光伏产业强国。日本几乎所有新兴动力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氢能源电池、液流电池等)的研发技术都走在世界前列。比如锂离子电池领域,从1991年索尼公司就将含有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带入电子设备的应用至今,液态锂电池已经成为全球目前最为成熟、使用最广泛的技术路线之一,索尼公司也成为世界上锂离子电池技术最权威的公司。日本的混动技术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97年,日本汽车巨头丰田就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普锐斯在世界上大获成功。
日本的丰田还凭借混动技术申请了多达355项的专利,成为了混动技术最有发言权的车企。比如2010年推出的日产作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量产的电动车型,它在全球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新版聆风还曾经问鼎了欧洲2018上半年电动车的销量冠军。日产聆风还成为了世界上销量最多的纯电动车。
日本还拥有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二大的厂商——日本松下,旗下电池的核心客户是特斯拉,其他客户包括大众、通用等。据悉,松下将与丰田、本田、日产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联合开发固态电池,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固态电池的相关技术。
日本在新能源领域,本田和丰田都是混动技术的佼佼者,而日产和三菱汽车却是纯电动车的领头羊。
2. 世界能源生产重心呈现什么趋势?
趋势一:能耗降低
中国将以更低能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相关领域碳排放将于近年达峰。
与2018年版报告相比,《展望》中国部分新增美丽中国情景。在美丽中国情景下,以更低的能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
在基准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预计2035~2040年间进入峰值平台期,峰值为40亿吨标准油(57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与油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2050年将超过煤炭,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将加快优化,呈现非化石、煤炭和油气三足鼎立态势;同时,能源相关领域的碳排放将于2025~2030年间达峰。
氢能汽车方面,在基准情景下,2030年和2050年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200万辆和1000万辆。报告认为,如果氢能汽车快速发展,2035年的购置成本与传统燃料车相当。
2
趋势二:消费引领
中国能源需求重心逐步转向生活消费侧,工业用能预计2025年达峰。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稳步推进,中国能源需求重心正逐步转向生活消费侧。具体表现为工业用能占比持续回落,建筑和交通用能占比不断提升。终端用能将在2035年前后达峰,其中工业用能在2025年前后达峰,交通用能在2035年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建筑用能在2050年前有望保持增长,终端用能结构将继续维持电代煤、气代煤趋势。
智能化时代加快到来将推动用电量快速增长,2050年中国电力需求预计达12.2万亿千瓦时,发电结构将更加多元低碳,205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将在58%左右。
3
趋势三:产量提升
中国将长期深度参与全球油气市场,油气产量将稳步提升。
我国石油需求预计在2030年前后达峰,峰值为7亿吨左右,其中,交通用油占比将下降,但仍保持在50%以上,是石油需求的主导行业,石油的原料属性将得到极大提升,化工用油占比将从2018年的12.5%增至2050年的30%。
天然气将继续在我国工业、建筑、电力、交通等领域的用能结构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035年和205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100亿和6900亿立方米。
国内原油产量在2030年前有望维持两亿吨,天然气产量将稳步提升,2050年预计达到3500亿立方米。
4
趋势四:低碳转型
世界能源加快向低碳转型,2050年清洁能源占比约56%。
报告预测,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2050年清洁能源占比约56%。基准情景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城镇化和电气化持续推进,经济和人口增长仍是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因,2050年前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届时达182亿吨标准油,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
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是未来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2050年电力需求较2015年翻一番,其中发电增量的78%来自非化石能源发电。
5
趋势五:打破平衡
世界油气供应和需求呈不平衡状态,亚洲6年后将成唯一原油净流入地区。
报告预测,2050年油气占比约为55%。石油作为交通燃料和化工原料未来仍将继续增长,并将于203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2050年世界石油需求49.3亿吨标油,较2015年增长13.7%,其中超过62%的需求增量来自亚太地区。
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等特征,在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5.6万亿立方米,其中40%的增量来自亚太地区,亚洲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也使得全球天然气贸易更加活跃,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市场更加繁荣。
油气供应和需求极不平衡,未来世界油气的增长将更加集中于亚太地区,中东和北美作为未来油气供应的主要增长点,两地原油产量增量占世界总增量的82.8%,天然气增量占总增量的41.8%,这使得亚太地区在2025年成为世界唯一的原油净流入地区。2050年,约一半的原油产量来自待发现和待开发资源,投资需求巨大,油气生产西移、贸易东移趋势明显。
3. 世界能源生产重心呈现什么趋势?
趋势一:能耗降低
中国将以更低能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相关领域碳排放将于近年达峰。
与2018年版报告相比,《展望》中国部分新增美丽中国情景。在美丽中国情景下,以更低的能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
在基准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预计2035~2040年间进入峰值平台期,峰值为40亿吨标准油(57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与油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2050年将超过煤炭,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将加快优化,呈现非化石、煤炭和油气三足鼎立态势;同时,能源相关领域的碳排放将于2025~2030年间达峰。
氢能汽车方面,在基准情景下,2030年和2050年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200万辆和1000万辆。报告认为,如果氢能汽车快速发展,2035年的购置成本与传统燃料车相当。
2
趋势二:消费引领
中国能源需求重心逐步转向生活消费侧,工业用能预计2025年达峰。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稳步推进,中国能源需求重心正逐步转向生活消费侧。具体表现为工业用能占比持续回落,建筑和交通用能占比不断提升。终端用能将在2035年前后达峰,其中工业用能在2025年前后达峰,交通用能在2035年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建筑用能在2050年前有望保持增长,终端用能结构将继续维持电代煤、气代煤趋势。
智能化时代加快到来将推动用电量快速增长,2050年中国电力需求预计达12.2万亿千瓦时,发电结构将更加多元低碳,205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将在58%左右。
3
趋势三:产量提升
中国将长期深度参与全球油气市场,油气产量将稳步提升。
我国石油需求预计在2030年前后达峰,峰值为7亿吨左右,其中,交通用油占比将下降,但仍保持在50%以上,是石油需求的主导行业,石油的原料属性将得到极大提升,化工用油占比将从2018年的12.5%增至2050年的30%。
天然气将继续在我国工业、建筑、电力、交通等领域的用能结构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035年和205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100亿和6900亿立方米。
国内原油产量在2030年前有望维持两亿吨,天然气产量将稳步提升,2050年预计达到3500亿立方米。
4
趋势四:低碳转型
世界能源加快向低碳转型,2050年清洁能源占比约56%。
报告预测,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2050年清洁能源占比约56%。基准情景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城镇化和电气化持续推进,经济和人口增长仍是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因,2050年前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届时达182亿吨标准油,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
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是未来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2050年电力需求较2015年翻一番,其中发电增量的78%来自非化石能源发电。
5
趋势五:打破平衡
世界油气供应和需求呈不平衡状态,亚洲6年后将成唯一原油净流入地区。
报告预测,2050年油气占比约为55%。石油作为交通燃料和化工原料未来仍将继续增长,并将于203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2050年世界石油需求49.3亿吨标油,较2015年增长13.7%,其中超过62%的需求增量来自亚太地区。
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等特征,在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5.6万亿立方米,其中40%的增量来自亚太地区,亚洲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也使得全球天然气贸易更加活跃,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市场更加繁荣。
油气供应和需求极不平衡,未来世界油气的增长将更加集中于亚太地区,中东和北美作为未来油气供应的主要增长点,两地原油产量增量占世界总增量的82.8%,天然气增量占总增量的41.8%,这使得亚太地区在2025年成为世界唯一的原油净流入地区。2050年,约一半的原油产量来自待发现和待开发资源,投资需求巨大,油气生产西移、贸易东移趋势明显。
4. 世界前三大能源国家?
一、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中国是世界新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已经连续六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全球前15大风机厂商的市占率排名,中国企业排名第2、4、6、7、9、10、11、12、13、15,其中金风科技(全球第二)一度连续多年高居世界榜首。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十分突出,2020年,中国有207家企业入围“2020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数量位列全球第一。《2020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中,中国的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尤其是公司业务以新能源硅材料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排名中国第二,全球第五。
中国国家风电机组几乎引领了全球低风速,复杂地形风电机组的所有技术主要路线,尤其在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和每年新增装机容量上一骑绝尘,雄踞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风光发电、特高压、绿色氢能等产业上都是全球引领者。中国是全球绿色氢能产业的引领者。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电解水制氢项目于2021年在中国宁夏投产。中国石化集团的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预计2023年中期建成投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在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中国的氢气需求量将在未来出现大幅增长。援引中国氢能联盟的分析指出,到2030年,中国每年的氢气需求量将从目前的 2000万吨增加至3500万吨,到 2050 年将接近6000万吨。
西班牙《机密报》日前也曾发文称,中国将戈壁沙漠变成了风能和太阳能的农场。报道指出,中国在西北地区安装了大规模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中国将会长期成为全球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国。
援引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分析师西蒙·尼古拉斯(Simon Nicholas)的话,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在中国的大规模开展,尤其是得益于中国拥有全球领先水平的超高压和特高压可远距离输电技术,因此,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上的探索领先全球。
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网站“zegreenweb”曾经报道称,中国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的绿色低碳变革。报道指出,中国规划到2025年,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同时严格控制钢铁、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在2009年水电装机容量达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风电在我国已成为继水电、火电后最具成长性的能源;当时核电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在建核电机组规模第一。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最大的生产国,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曾经约占全球产量的40%。
二、日本(全球节能领域及新能源技术典范)
日本是首屈一指的汽车制造强国和全球光伏产业强国。日本几乎所有新兴动力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氢能源电池、液流电池等)的研发技术都走在世界前列。比如锂离子电池领域,从1991年索尼公司就将含有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带入电子设备的应用至今,液态锂电池已经成为全球目前最为成熟、使用最广泛的技术路线之一,索尼公司也成为世界上锂离子电池技术最权威的公司。日本的混动技术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97年,日本汽车巨头丰田就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普锐斯在世界上大获成功。
日本的丰田还凭借混动技术申请了多达355项的专利,成为了混动技术最有发言权的车企。比如2010年推出的日产作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量产的电动车型,它在全球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新版聆风还曾经问鼎了欧洲2018上半年电动车的销量冠军。日产聆风还成为了世界上销量最多的纯电动车。
日本还拥有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二大的厂商——日本松下,旗下电池的核心客户是特斯拉,其他客户包括大众、通用等。据悉,松下将与丰田、本田、日产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联合开发固态电池,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固态电池的相关技术。
日本在新能源领域,本田和丰田都是混动技术的佼佼者,而日产和三菱汽车却是纯电动车的领头羊。
5. 世界能源生产重心呈现什么趋势?
趋势一:能耗降低
中国将以更低能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相关领域碳排放将于近年达峰。
与2018年版报告相比,《展望》中国部分新增美丽中国情景。在美丽中国情景下,以更低的能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
在基准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预计2035~2040年间进入峰值平台期,峰值为40亿吨标准油(57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与油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2050年将超过煤炭,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将加快优化,呈现非化石、煤炭和油气三足鼎立态势;同时,能源相关领域的碳排放将于2025~2030年间达峰。
氢能汽车方面,在基准情景下,2030年和2050年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200万辆和1000万辆。报告认为,如果氢能汽车快速发展,2035年的购置成本与传统燃料车相当。
2
趋势二:消费引领
中国能源需求重心逐步转向生活消费侧,工业用能预计2025年达峰。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稳步推进,中国能源需求重心正逐步转向生活消费侧。具体表现为工业用能占比持续回落,建筑和交通用能占比不断提升。终端用能将在2035年前后达峰,其中工业用能在2025年前后达峰,交通用能在2035年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建筑用能在2050年前有望保持增长,终端用能结构将继续维持电代煤、气代煤趋势。
智能化时代加快到来将推动用电量快速增长,2050年中国电力需求预计达12.2万亿千瓦时,发电结构将更加多元低碳,205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将在58%左右。
3
趋势三:产量提升
中国将长期深度参与全球油气市场,油气产量将稳步提升。
我国石油需求预计在2030年前后达峰,峰值为7亿吨左右,其中,交通用油占比将下降,但仍保持在50%以上,是石油需求的主导行业,石油的原料属性将得到极大提升,化工用油占比将从2018年的12.5%增至2050年的30%。
天然气将继续在我国工业、建筑、电力、交通等领域的用能结构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035年和205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100亿和6900亿立方米。
国内原油产量在2030年前有望维持两亿吨,天然气产量将稳步提升,2050年预计达到3500亿立方米。
4
趋势四:低碳转型
世界能源加快向低碳转型,2050年清洁能源占比约56%。
报告预测,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2050年清洁能源占比约56%。基准情景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城镇化和电气化持续推进,经济和人口增长仍是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因,2050年前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届时达182亿吨标准油,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
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是未来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2050年电力需求较2015年翻一番,其中发电增量的78%来自非化石能源发电。
5
趋势五:打破平衡
世界油气供应和需求呈不平衡状态,亚洲6年后将成唯一原油净流入地区。
报告预测,2050年油气占比约为55%。石油作为交通燃料和化工原料未来仍将继续增长,并将于203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2050年世界石油需求49.3亿吨标油,较2015年增长13.7%,其中超过62%的需求增量来自亚太地区。
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等特征,在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5.6万亿立方米,其中40%的增量来自亚太地区,亚洲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也使得全球天然气贸易更加活跃,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市场更加繁荣。
油气供应和需求极不平衡,未来世界油气的增长将更加集中于亚太地区,中东和北美作为未来油气供应的主要增长点,两地原油产量增量占世界总增量的82.8%,天然气增量占总增量的41.8%,这使得亚太地区在2025年成为世界唯一的原油净流入地区。2050年,约一半的原油产量来自待发现和待开发资源,投资需求巨大,油气生产西移、贸易东移趋势明显。
6. 2050年要实现清洁能源目标主要通过?
低碳环保,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清洁能源。
7. 世界能源生产重心呈现什么趋势?
趋势一:能耗降低
中国将以更低能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相关领域碳排放将于近年达峰。
与2018年版报告相比,《展望》中国部分新增美丽中国情景。在美丽中国情景下,以更低的能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
在基准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预计2035~2040年间进入峰值平台期,峰值为40亿吨标准油(57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与油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2050年将超过煤炭,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将加快优化,呈现非化石、煤炭和油气三足鼎立态势;同时,能源相关领域的碳排放将于2025~2030年间达峰。
氢能汽车方面,在基准情景下,2030年和2050年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200万辆和1000万辆。报告认为,如果氢能汽车快速发展,2035年的购置成本与传统燃料车相当。
2
趋势二:消费引领
中国能源需求重心逐步转向生活消费侧,工业用能预计2025年达峰。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稳步推进,中国能源需求重心正逐步转向生活消费侧。具体表现为工业用能占比持续回落,建筑和交通用能占比不断提升。终端用能将在2035年前后达峰,其中工业用能在2025年前后达峰,交通用能在2035年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建筑用能在2050年前有望保持增长,终端用能结构将继续维持电代煤、气代煤趋势。
智能化时代加快到来将推动用电量快速增长,2050年中国电力需求预计达12.2万亿千瓦时,发电结构将更加多元低碳,205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将在58%左右。
3
趋势三:产量提升
中国将长期深度参与全球油气市场,油气产量将稳步提升。
我国石油需求预计在2030年前后达峰,峰值为7亿吨左右,其中,交通用油占比将下降,但仍保持在50%以上,是石油需求的主导行业,石油的原料属性将得到极大提升,化工用油占比将从2018年的12.5%增至2050年的30%。
天然气将继续在我国工业、建筑、电力、交通等领域的用能结构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035年和205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100亿和6900亿立方米。
国内原油产量在2030年前有望维持两亿吨,天然气产量将稳步提升,2050年预计达到3500亿立方米。
4
趋势四:低碳转型
世界能源加快向低碳转型,2050年清洁能源占比约56%。
报告预测,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2050年清洁能源占比约56%。基准情景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城镇化和电气化持续推进,经济和人口增长仍是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因,2050年前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届时达182亿吨标准油,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
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是未来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2050年电力需求较2015年翻一番,其中发电增量的78%来自非化石能源发电。
5
趋势五:打破平衡
世界油气供应和需求呈不平衡状态,亚洲6年后将成唯一原油净流入地区。
报告预测,2050年油气占比约为55%。石油作为交通燃料和化工原料未来仍将继续增长,并将于203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2050年世界石油需求49.3亿吨标油,较2015年增长13.7%,其中超过62%的需求增量来自亚太地区。
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等特征,在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5.6万亿立方米,其中40%的增量来自亚太地区,亚洲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也使得全球天然气贸易更加活跃,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市场更加繁荣。
油气供应和需求极不平衡,未来世界油气的增长将更加集中于亚太地区,中东和北美作为未来油气供应的主要增长点,两地原油产量增量占世界总增量的82.8%,天然气增量占总增量的41.8%,这使得亚太地区在2025年成为世界唯一的原油净流入地区。2050年,约一半的原油产量来自待发现和待开发资源,投资需求巨大,油气生产西移、贸易东移趋势明显。
8. 世界前三大能源国家?
一、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中国是世界新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已经连续六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全球前15大风机厂商的市占率排名,中国企业排名第2、4、6、7、9、10、11、12、13、15,其中金风科技(全球第二)一度连续多年高居世界榜首。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十分突出,2020年,中国有207家企业入围“2020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数量位列全球第一。《2020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中,中国的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尤其是公司业务以新能源硅材料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排名中国第二,全球第五。
中国国家风电机组几乎引领了全球低风速,复杂地形风电机组的所有技术主要路线,尤其在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和每年新增装机容量上一骑绝尘,雄踞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风光发电、特高压、绿色氢能等产业上都是全球引领者。中国是全球绿色氢能产业的引领者。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电解水制氢项目于2021年在中国宁夏投产。中国石化集团的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预计2023年中期建成投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在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中国的氢气需求量将在未来出现大幅增长。援引中国氢能联盟的分析指出,到2030年,中国每年的氢气需求量将从目前的 2000万吨增加至3500万吨,到 2050 年将接近6000万吨。
西班牙《机密报》日前也曾发文称,中国将戈壁沙漠变成了风能和太阳能的农场。报道指出,中国在西北地区安装了大规模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中国将会长期成为全球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国。
援引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分析师西蒙·尼古拉斯(Simon Nicholas)的话,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在中国的大规模开展,尤其是得益于中国拥有全球领先水平的超高压和特高压可远距离输电技术,因此,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上的探索领先全球。
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网站“zegreenweb”曾经报道称,中国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的绿色低碳变革。报道指出,中国规划到2025年,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同时严格控制钢铁、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在2009年水电装机容量达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风电在我国已成为继水电、火电后最具成长性的能源;当时核电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在建核电机组规模第一。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最大的生产国,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曾经约占全球产量的40%。
二、日本(全球节能领域及新能源技术典范)
日本是首屈一指的汽车制造强国和全球光伏产业强国。日本几乎所有新兴动力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氢能源电池、液流电池等)的研发技术都走在世界前列。比如锂离子电池领域,从1991年索尼公司就将含有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带入电子设备的应用至今,液态锂电池已经成为全球目前最为成熟、使用最广泛的技术路线之一,索尼公司也成为世界上锂离子电池技术最权威的公司。日本的混动技术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97年,日本汽车巨头丰田就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普锐斯在世界上大获成功。
日本的丰田还凭借混动技术申请了多达355项的专利,成为了混动技术最有发言权的车企。比如2010年推出的日产作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量产的电动车型,它在全球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新版聆风还曾经问鼎了欧洲2018上半年电动车的销量冠军。日产聆风还成为了世界上销量最多的纯电动车。
日本还拥有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二大的厂商——日本松下,旗下电池的核心客户是特斯拉,其他客户包括大众、通用等。据悉,松下将与丰田、本田、日产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联合开发固态电池,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固态电池的相关技术。
日本在新能源领域,本田和丰田都是混动技术的佼佼者,而日产和三菱汽车却是纯电动车的领头羊。
9. 2050年要实现清洁能源目标主要通过?
低碳环保,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清洁能源。
10. 2050年要实现清洁能源目标主要通过?
低碳环保,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清洁能源。
11. 世界前三大能源国家?
一、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中国是世界新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已经连续六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全球前15大风机厂商的市占率排名,中国企业排名第2、4、6、7、9、10、11、12、13、15,其中金风科技(全球第二)一度连续多年高居世界榜首。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十分突出,2020年,中国有207家企业入围“2020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数量位列全球第一。《2020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中,中国的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尤其是公司业务以新能源硅材料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排名中国第二,全球第五。
中国国家风电机组几乎引领了全球低风速,复杂地形风电机组的所有技术主要路线,尤其在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和每年新增装机容量上一骑绝尘,雄踞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风光发电、特高压、绿色氢能等产业上都是全球引领者。中国是全球绿色氢能产业的引领者。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电解水制氢项目于2021年在中国宁夏投产。中国石化集团的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预计2023年中期建成投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在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中国的氢气需求量将在未来出现大幅增长。援引中国氢能联盟的分析指出,到2030年,中国每年的氢气需求量将从目前的 2000万吨增加至3500万吨,到 2050 年将接近6000万吨。
西班牙《机密报》日前也曾发文称,中国将戈壁沙漠变成了风能和太阳能的农场。报道指出,中国在西北地区安装了大规模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中国将会长期成为全球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国。
援引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分析师西蒙·尼古拉斯(Simon Nicholas)的话,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在中国的大规模开展,尤其是得益于中国拥有全球领先水平的超高压和特高压可远距离输电技术,因此,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上的探索领先全球。
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网站“zegreenweb”曾经报道称,中国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的绿色低碳变革。报道指出,中国规划到2025年,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同时严格控制钢铁、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在2009年水电装机容量达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风电在我国已成为继水电、火电后最具成长性的能源;当时核电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在建核电机组规模第一。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最大的生产国,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曾经约占全球产量的40%。
二、日本(全球节能领域及新能源技术典范)
日本是首屈一指的汽车制造强国和全球光伏产业强国。日本几乎所有新兴动力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氢能源电池、液流电池等)的研发技术都走在世界前列。比如锂离子电池领域,从1991年索尼公司就将含有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带入电子设备的应用至今,液态锂电池已经成为全球目前最为成熟、使用最广泛的技术路线之一,索尼公司也成为世界上锂离子电池技术最权威的公司。日本的混动技术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97年,日本汽车巨头丰田就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普锐斯在世界上大获成功。
日本的丰田还凭借混动技术申请了多达355项的专利,成为了混动技术最有发言权的车企。比如2010年推出的日产作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量产的电动车型,它在全球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新版聆风还曾经问鼎了欧洲2018上半年电动车的销量冠军。日产聆风还成为了世界上销量最多的纯电动车。
日本还拥有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二大的厂商——日本松下,旗下电池的核心客户是特斯拉,其他客户包括大众、通用等。据悉,松下将与丰田、本田、日产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联合开发固态电池,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固态电池的相关技术。
日本在新能源领域,本田和丰田都是混动技术的佼佼者,而日产和三菱汽车却是纯电动车的领头羊。
12. 2050年要实现清洁能源目标主要通过?
低碳环保,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