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池形成产业新高地(济南氢谷产业园项目什么进展?)
1. 济南氢谷产业园项目什么进展?
从7月7日召开的济南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济南将在起步区打造“氢能谷”,加快出台《中国氢谷推进方案》。
围绕建设氢能产业发展高地这一目标,济南将加快出台《中国氢谷推进方案》,聚焦绿色规模化制氢、氢气纯化及储运、车用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等方向,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和氢能产业链企业,推动氢能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落地起步区,开展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建设固定式供能及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产线。加快建设起步区氢能示范小镇,以氢能产业为基础,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对标日本“氢能小镇”,建设氢电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示范小镇。
推动集聚发展,在起步区重点打造“一园一区”,即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发展应用示范核心区,打造氢谷产业园,推动起步区以氢能源利用技术研发为核心,加快引进关键材料、零部件、电堆、动力系统、整车研发等氢能源创新载体和机构,打造氢能源科技园区。依托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产业化优势,加快集聚国内外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企业,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2.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孝感基地?
基地位于孝感临空区。
项目总投资450亿元,规划总用地约3335亩,由恒信汽车集团全资子公司——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孝感临空区规划建设年产100GWh锂离子电池产能。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二期分别建设60GWh、40GWh产能。其中一期60GWh锂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70亿元,规划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及生产线,达产后预计年实现工业产值约720亿元,预计年税收贡献达30亿元。一期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建设,每期设计产能20GWh。一期第一阶段计划投资约90亿元,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及年产20GWh锂电池生产基地,达产后预计年实现工业产值约240亿元,预计年税收贡献达10亿元。
据悉,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电化学储能、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公司董事长代德明表示,孝感毗邻武汉,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同城化发展加速推进,将给圈内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恒信汽车集团深耕汽车行业,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着眼企业、行业未来发展,立足湖北、扎根孝感,打造孝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作为孝感首个投资额度、投资强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工业项目,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倍增发展,为孝感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新高地注入强劲新动能,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能级。
3.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孝感基地?
基地位于孝感临空区。
项目总投资450亿元,规划总用地约3335亩,由恒信汽车集团全资子公司——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孝感临空区规划建设年产100GWh锂离子电池产能。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二期分别建设60GWh、40GWh产能。其中一期60GWh锂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70亿元,规划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及生产线,达产后预计年实现工业产值约720亿元,预计年税收贡献达30亿元。一期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建设,每期设计产能20GWh。一期第一阶段计划投资约90亿元,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及年产20GWh锂电池生产基地,达产后预计年实现工业产值约240亿元,预计年税收贡献达10亿元。
据悉,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电化学储能、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公司董事长代德明表示,孝感毗邻武汉,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同城化发展加速推进,将给圈内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恒信汽车集团深耕汽车行业,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着眼企业、行业未来发展,立足湖北、扎根孝感,打造孝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作为孝感首个投资额度、投资强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工业项目,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倍增发展,为孝感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新高地注入强劲新动能,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能级。
4. 气凝胶应用前景与展望?
据统计,气凝胶发展之初,全球年产量不足10万立方米,三分之二产自美国。伴随着气凝胶产能最大厂家阿斯彭公司与国际材料企业巨头巴斯夫签署独家供应和共同发展协议,气凝胶一度被两家巨头"联姻"垄断。
中国气凝胶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探索阶段;美欧日对气凝胶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在材料研发、规模化生产、多领域应用以及市场开拓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
气凝胶的应用前景
气凝胶应用范围遍布石化、军工、航天、电池、环保、建筑、交通等领域,是目前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纳米量级微细颗粒相互聚集构成的多孔网络结构,使得气凝胶保温效果为传统保温材料的2至10倍。
气凝胶产业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领域争相竞逐的产业高地。我国生产气凝胶主要包括碳气凝胶、有机聚合物气凝胶以及氧化硅气凝胶、硅铝气凝胶等,价格已经从百万元每吨下降到万元每吨,这体现出我国在这个行业赶超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气凝胶逐步被下游市场接受以及其下游应用市场持续扩大,将推动气凝胶行业进一步扩大。
5. 气凝胶应用前景与展望?
据统计,气凝胶发展之初,全球年产量不足10万立方米,三分之二产自美国。伴随着气凝胶产能最大厂家阿斯彭公司与国际材料企业巨头巴斯夫签署独家供应和共同发展协议,气凝胶一度被两家巨头"联姻"垄断。
中国气凝胶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探索阶段;美欧日对气凝胶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在材料研发、规模化生产、多领域应用以及市场开拓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
气凝胶的应用前景
气凝胶应用范围遍布石化、军工、航天、电池、环保、建筑、交通等领域,是目前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纳米量级微细颗粒相互聚集构成的多孔网络结构,使得气凝胶保温效果为传统保温材料的2至10倍。
气凝胶产业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领域争相竞逐的产业高地。我国生产气凝胶主要包括碳气凝胶、有机聚合物气凝胶以及氧化硅气凝胶、硅铝气凝胶等,价格已经从百万元每吨下降到万元每吨,这体现出我国在这个行业赶超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气凝胶逐步被下游市场接受以及其下游应用市场持续扩大,将推动气凝胶行业进一步扩大。
6.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孝感基地?
基地位于孝感临空区。
项目总投资450亿元,规划总用地约3335亩,由恒信汽车集团全资子公司——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孝感临空区规划建设年产100GWh锂离子电池产能。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二期分别建设60GWh、40GWh产能。其中一期60GWh锂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70亿元,规划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及生产线,达产后预计年实现工业产值约720亿元,预计年税收贡献达30亿元。一期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建设,每期设计产能20GWh。一期第一阶段计划投资约90亿元,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及年产20GWh锂电池生产基地,达产后预计年实现工业产值约240亿元,预计年税收贡献达10亿元。
据悉,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电化学储能、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公司董事长代德明表示,孝感毗邻武汉,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同城化发展加速推进,将给圈内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恒信汽车集团深耕汽车行业,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着眼企业、行业未来发展,立足湖北、扎根孝感,打造孝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作为孝感首个投资额度、投资强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工业项目,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倍增发展,为孝感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新高地注入强劲新动能,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能级。
7. 气凝胶应用前景与展望?
据统计,气凝胶发展之初,全球年产量不足10万立方米,三分之二产自美国。伴随着气凝胶产能最大厂家阿斯彭公司与国际材料企业巨头巴斯夫签署独家供应和共同发展协议,气凝胶一度被两家巨头"联姻"垄断。
中国气凝胶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探索阶段;美欧日对气凝胶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在材料研发、规模化生产、多领域应用以及市场开拓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
气凝胶的应用前景
气凝胶应用范围遍布石化、军工、航天、电池、环保、建筑、交通等领域,是目前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纳米量级微细颗粒相互聚集构成的多孔网络结构,使得气凝胶保温效果为传统保温材料的2至10倍。
气凝胶产业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领域争相竞逐的产业高地。我国生产气凝胶主要包括碳气凝胶、有机聚合物气凝胶以及氧化硅气凝胶、硅铝气凝胶等,价格已经从百万元每吨下降到万元每吨,这体现出我国在这个行业赶超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气凝胶逐步被下游市场接受以及其下游应用市场持续扩大,将推动气凝胶行业进一步扩大。
8. 气凝胶应用前景与展望?
据统计,气凝胶发展之初,全球年产量不足10万立方米,三分之二产自美国。伴随着气凝胶产能最大厂家阿斯彭公司与国际材料企业巨头巴斯夫签署独家供应和共同发展协议,气凝胶一度被两家巨头"联姻"垄断。
中国气凝胶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探索阶段;美欧日对气凝胶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在材料研发、规模化生产、多领域应用以及市场开拓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
气凝胶的应用前景
气凝胶应用范围遍布石化、军工、航天、电池、环保、建筑、交通等领域,是目前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纳米量级微细颗粒相互聚集构成的多孔网络结构,使得气凝胶保温效果为传统保温材料的2至10倍。
气凝胶产业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领域争相竞逐的产业高地。我国生产气凝胶主要包括碳气凝胶、有机聚合物气凝胶以及氧化硅气凝胶、硅铝气凝胶等,价格已经从百万元每吨下降到万元每吨,这体现出我国在这个行业赶超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气凝胶逐步被下游市场接受以及其下游应用市场持续扩大,将推动气凝胶行业进一步扩大。
9. 济南氢谷产业园项目什么进展?
从7月7日召开的济南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济南将在起步区打造“氢能谷”,加快出台《中国氢谷推进方案》。
围绕建设氢能产业发展高地这一目标,济南将加快出台《中国氢谷推进方案》,聚焦绿色规模化制氢、氢气纯化及储运、车用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等方向,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和氢能产业链企业,推动氢能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落地起步区,开展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建设固定式供能及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产线。加快建设起步区氢能示范小镇,以氢能产业为基础,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对标日本“氢能小镇”,建设氢电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示范小镇。
推动集聚发展,在起步区重点打造“一园一区”,即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发展应用示范核心区,打造氢谷产业园,推动起步区以氢能源利用技术研发为核心,加快引进关键材料、零部件、电堆、动力系统、整车研发等氢能源创新载体和机构,打造氢能源科技园区。依托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产业化优势,加快集聚国内外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企业,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10.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孝感基地?
基地位于孝感临空区。
项目总投资450亿元,规划总用地约3335亩,由恒信汽车集团全资子公司——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孝感临空区规划建设年产100GWh锂离子电池产能。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二期分别建设60GWh、40GWh产能。其中一期60GWh锂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70亿元,规划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及生产线,达产后预计年实现工业产值约720亿元,预计年税收贡献达30亿元。一期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建设,每期设计产能20GWh。一期第一阶段计划投资约90亿元,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及年产20GWh锂电池生产基地,达产后预计年实现工业产值约240亿元,预计年税收贡献达10亿元。
据悉,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电化学储能、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公司董事长代德明表示,孝感毗邻武汉,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同城化发展加速推进,将给圈内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恒信汽车集团深耕汽车行业,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着眼企业、行业未来发展,立足湖北、扎根孝感,打造孝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作为孝感首个投资额度、投资强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工业项目,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倍增发展,为孝感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新高地注入强劲新动能,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能级。
11. 济南氢谷产业园项目什么进展?
从7月7日召开的济南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济南将在起步区打造“氢能谷”,加快出台《中国氢谷推进方案》。
围绕建设氢能产业发展高地这一目标,济南将加快出台《中国氢谷推进方案》,聚焦绿色规模化制氢、氢气纯化及储运、车用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等方向,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和氢能产业链企业,推动氢能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落地起步区,开展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建设固定式供能及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产线。加快建设起步区氢能示范小镇,以氢能产业为基础,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对标日本“氢能小镇”,建设氢电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示范小镇。
推动集聚发展,在起步区重点打造“一园一区”,即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发展应用示范核心区,打造氢谷产业园,推动起步区以氢能源利用技术研发为核心,加快引进关键材料、零部件、电堆、动力系统、整车研发等氢能源创新载体和机构,打造氢能源科技园区。依托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产业化优势,加快集聚国内外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企业,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12. 青海省四地建设是什么内容?
“四地”建设是将青海省建设成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四地”打造建设是展示的核心,围绕“四地”,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绿色生态的青海农牧业等展示,了解全新的青海发展之路。
中国银行作为具有完善全球服务网络和综合化服务能力的大型国有银行,已扎根青海四十一载。大力支持青海省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特色优势推动青海企业更好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践行“金融报国”的初心使命。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作为三大肥之一,盐湖钾肥的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青海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关乎我国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锂及其化合物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锂电材料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围绕打造建设“四地”,主要展示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成果、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成果、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唱响“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农畜产品品牌打造绿色生态农牧业样板等内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13. 青海省四地建设是什么内容?
“四地”建设是将青海省建设成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四地”打造建设是展示的核心,围绕“四地”,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绿色生态的青海农牧业等展示,了解全新的青海发展之路。
中国银行作为具有完善全球服务网络和综合化服务能力的大型国有银行,已扎根青海四十一载。大力支持青海省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特色优势推动青海企业更好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践行“金融报国”的初心使命。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作为三大肥之一,盐湖钾肥的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青海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关乎我国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锂及其化合物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锂电材料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围绕打造建设“四地”,主要展示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成果、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成果、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唱响“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农畜产品品牌打造绿色生态农牧业样板等内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14. 电动汽车电池哪里生产?
常州
中国汽车电瓶生产基地在常州,根据江苏省常州市的官方消息,常州目前已经崛起成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尤其是在汽车的动力电池方面,常州的动力电池产能已经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份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的企业数量超过了3400家,双双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常州拥有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总部型链主企业,而且宁德时代、贝特瑞、科达利等公司,也在常州设有制造基地和研发机构。
15. 湖南高科技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麓谷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集群,已发展了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水泵设备、数控机床等产业类别,聚集了中联重科、日立汽电、中冶长天、金杯电工、湘电水泵、长缆附件、金岭机床、奥盛特、有色重机等30多家规模以上代表性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以富士康、威胜集团、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电软件园、长城信息、湘邮科技、拓维信息、五强集团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形成了以湘邮科技、拓维信息为龙头的网络平台软件集群;以国内最大的能源计量设备供应商威胜集团、全国最大的高新电子显示设备供应商长城信息集团为核心的主要面向金融、税控和电力自控领域的嵌入式软件集群;以戴尔服务、凯歌信息、长城医疗为代表的医疗信息软件集群及以湖南移动、摩托罗拉、互动传媒为代表的移动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中信湘雅、九芝堂、双鹤医药、安淳高新、方盛制药、中和制药、金沙药业、正中药机、中达鹜马制药、三诺生物、圣湘生物、大邦生物、海利高新、兴嘉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让麓谷成为助推长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新能源产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研究所、神州光电、潇湘神光等光伏新能源重点项目和坤鸿高科技等光伏配套企业聚集麓谷,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园区聚集了金瑞科技、科力远、杉杉新材、博云新材、远大住工等50多家新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先进电池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核心的三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环保产业,麓谷依托湖南省环保产业示范园,聚集有近100家环保产业企业,形成了以中联环卫机械为主的环境专用设备企业群,以华时捷、力合为主的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企业群,以凯天环保、华时捷、麓南脱硫脱硝、佳宇环保、华能中电、威灵顿为主的污染治理设施设备企业群。
服务外包产业,长沙高新区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核心示范区,引领着和代表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目前园区已聚集了软件、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医药外包等类型的企业1200多家,其中400余家企业通过了双软认定,9家通过了科技部骨干企业认证,7家企业已完成上市,共有7家企业通过了CMMI认证,现已吸引了包括微软、IBM、Intel、戴尔、摩托罗拉、康博、思科、诺基亚等国外企业与园区内的骨干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成立了包括微软手机动漫创新中心、摩托罗拉移动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诸多技术中心和联合实验室,服务外包的技术合作纽带作用日益加强。
16. 湖南高科技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麓谷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集群,已发展了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水泵设备、数控机床等产业类别,聚集了中联重科、日立汽电、中冶长天、金杯电工、湘电水泵、长缆附件、金岭机床、奥盛特、有色重机等30多家规模以上代表性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以富士康、威胜集团、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电软件园、长城信息、湘邮科技、拓维信息、五强集团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形成了以湘邮科技、拓维信息为龙头的网络平台软件集群;以国内最大的能源计量设备供应商威胜集团、全国最大的高新电子显示设备供应商长城信息集团为核心的主要面向金融、税控和电力自控领域的嵌入式软件集群;以戴尔服务、凯歌信息、长城医疗为代表的医疗信息软件集群及以湖南移动、摩托罗拉、互动传媒为代表的移动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中信湘雅、九芝堂、双鹤医药、安淳高新、方盛制药、中和制药、金沙药业、正中药机、中达鹜马制药、三诺生物、圣湘生物、大邦生物、海利高新、兴嘉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让麓谷成为助推长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新能源产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研究所、神州光电、潇湘神光等光伏新能源重点项目和坤鸿高科技等光伏配套企业聚集麓谷,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园区聚集了金瑞科技、科力远、杉杉新材、博云新材、远大住工等50多家新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先进电池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核心的三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环保产业,麓谷依托湖南省环保产业示范园,聚集有近100家环保产业企业,形成了以中联环卫机械为主的环境专用设备企业群,以华时捷、力合为主的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企业群,以凯天环保、华时捷、麓南脱硫脱硝、佳宇环保、华能中电、威灵顿为主的污染治理设施设备企业群。
服务外包产业,长沙高新区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核心示范区,引领着和代表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目前园区已聚集了软件、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医药外包等类型的企业1200多家,其中400余家企业通过了双软认定,9家通过了科技部骨干企业认证,7家企业已完成上市,共有7家企业通过了CMMI认证,现已吸引了包括微软、IBM、Intel、戴尔、摩托罗拉、康博、思科、诺基亚等国外企业与园区内的骨干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成立了包括微软手机动漫创新中心、摩托罗拉移动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诸多技术中心和联合实验室,服务外包的技术合作纽带作用日益加强。
17. 湖南高科技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麓谷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集群,已发展了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水泵设备、数控机床等产业类别,聚集了中联重科、日立汽电、中冶长天、金杯电工、湘电水泵、长缆附件、金岭机床、奥盛特、有色重机等30多家规模以上代表性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以富士康、威胜集团、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电软件园、长城信息、湘邮科技、拓维信息、五强集团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形成了以湘邮科技、拓维信息为龙头的网络平台软件集群;以国内最大的能源计量设备供应商威胜集团、全国最大的高新电子显示设备供应商长城信息集团为核心的主要面向金融、税控和电力自控领域的嵌入式软件集群;以戴尔服务、凯歌信息、长城医疗为代表的医疗信息软件集群及以湖南移动、摩托罗拉、互动传媒为代表的移动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中信湘雅、九芝堂、双鹤医药、安淳高新、方盛制药、中和制药、金沙药业、正中药机、中达鹜马制药、三诺生物、圣湘生物、大邦生物、海利高新、兴嘉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让麓谷成为助推长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新能源产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研究所、神州光电、潇湘神光等光伏新能源重点项目和坤鸿高科技等光伏配套企业聚集麓谷,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园区聚集了金瑞科技、科力远、杉杉新材、博云新材、远大住工等50多家新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先进电池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核心的三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环保产业,麓谷依托湖南省环保产业示范园,聚集有近100家环保产业企业,形成了以中联环卫机械为主的环境专用设备企业群,以华时捷、力合为主的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企业群,以凯天环保、华时捷、麓南脱硫脱硝、佳宇环保、华能中电、威灵顿为主的污染治理设施设备企业群。
服务外包产业,长沙高新区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核心示范区,引领着和代表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目前园区已聚集了软件、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医药外包等类型的企业1200多家,其中400余家企业通过了双软认定,9家通过了科技部骨干企业认证,7家企业已完成上市,共有7家企业通过了CMMI认证,现已吸引了包括微软、IBM、Intel、戴尔、摩托罗拉、康博、思科、诺基亚等国外企业与园区内的骨干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成立了包括微软手机动漫创新中心、摩托罗拉移动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诸多技术中心和联合实验室,服务外包的技术合作纽带作用日益加强。
18. 青海省四地建设是什么内容?
“四地”建设是将青海省建设成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四地”打造建设是展示的核心,围绕“四地”,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绿色生态的青海农牧业等展示,了解全新的青海发展之路。
中国银行作为具有完善全球服务网络和综合化服务能力的大型国有银行,已扎根青海四十一载。大力支持青海省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特色优势推动青海企业更好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践行“金融报国”的初心使命。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作为三大肥之一,盐湖钾肥的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青海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关乎我国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锂及其化合物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锂电材料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围绕打造建设“四地”,主要展示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成果、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成果、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唱响“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农畜产品品牌打造绿色生态农牧业样板等内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19. 电动汽车电池哪里生产?
常州
中国汽车电瓶生产基地在常州,根据江苏省常州市的官方消息,常州目前已经崛起成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尤其是在汽车的动力电池方面,常州的动力电池产能已经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份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的企业数量超过了3400家,双双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常州拥有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总部型链主企业,而且宁德时代、贝特瑞、科达利等公司,也在常州设有制造基地和研发机构。
20. 济南氢谷产业园项目什么进展?
从7月7日召开的济南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济南将在起步区打造“氢能谷”,加快出台《中国氢谷推进方案》。
围绕建设氢能产业发展高地这一目标,济南将加快出台《中国氢谷推进方案》,聚焦绿色规模化制氢、氢气纯化及储运、车用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等方向,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和氢能产业链企业,推动氢能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落地起步区,开展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建设固定式供能及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产线。加快建设起步区氢能示范小镇,以氢能产业为基础,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对标日本“氢能小镇”,建设氢电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示范小镇。
推动集聚发展,在起步区重点打造“一园一区”,即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发展应用示范核心区,打造氢谷产业园,推动起步区以氢能源利用技术研发为核心,加快引进关键材料、零部件、电堆、动力系统、整车研发等氢能源创新载体和机构,打造氢能源科技园区。依托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产业化优势,加快集聚国内外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企业,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21. 电动汽车电池哪里生产?
常州
中国汽车电瓶生产基地在常州,根据江苏省常州市的官方消息,常州目前已经崛起成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尤其是在汽车的动力电池方面,常州的动力电池产能已经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份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的企业数量超过了3400家,双双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常州拥有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总部型链主企业,而且宁德时代、贝特瑞、科达利等公司,也在常州设有制造基地和研发机构。
22. 青海全力打造四地建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是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率先实现盐湖提锂排放母液镁、锂综合回收利用,成功突破高纯氯化锂制备过程除硼关键技术,建成3000吨/年碱式碳酸镁示范线,率先实现国内 IBC 电池工业化量产。
二是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继续扩大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开工建设1090万千瓦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玛尔挡水电站重整复工,储能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获批,“清洁能源+储能”项目加快布局,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1%,外送电量增长10%。
三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策划推出近200条精品旅游线路,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收入增长15%。
四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300万亩,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建立油菜新品种有机种植基地1.6万亩,37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实现可追溯,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925个。
23. 青海省四地建设是什么内容?
“四地”建设是将青海省建设成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四地”打造建设是展示的核心,围绕“四地”,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绿色生态的青海农牧业等展示,了解全新的青海发展之路。
中国银行作为具有完善全球服务网络和综合化服务能力的大型国有银行,已扎根青海四十一载。大力支持青海省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特色优势推动青海企业更好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践行“金融报国”的初心使命。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作为三大肥之一,盐湖钾肥的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青海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关乎我国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锂及其化合物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锂电材料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围绕打造建设“四地”,主要展示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成果、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成果、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唱响“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农畜产品品牌打造绿色生态农牧业样板等内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24. 2021青岛市支柱产业?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战新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全球战新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迈入“十四五”,在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战新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码。
为了搏一个美好未来,曾错过几轮产业升级风潮的青岛加压奋进。过去5年,青岛通过布局培育战新产业,有力地重塑了城市产业“基本面”。下一个5年,青岛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起攻势。
《规划》明确了任务表,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的任务,结合青岛的实际和发展方向,锁定了9类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
01
预见未来的产业机遇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国务院曾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定调: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时隔一年,我国便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7大行业纳入战新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任务,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机遇。
在《决定》发布后的数年间,战新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云端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带动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迈入“十四五”,战新产业迎来发展壮大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进一步证实战新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日前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新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
02
重塑青岛产业的“基本面”
培育战新产业不仅是国之重任,也是城市间未来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前排城市纷纷加快培育战新产业。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战新产业抱有坚定的发展决心。9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是培育战新产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因为错过了几波新兴产业风潮,青岛的产业面貌一度黯然失色。为了重塑“基本面”,赢得好未来,近年来,青岛开始小步快跑,追赶先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体量逐步壮大。“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迈入“十四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2021年一季度青岛市战新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提高19.6和33.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复合增长约9%,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新动能培育耗时长,可一旦扎根壮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专家透露过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至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期。逐渐摸到“门道”、尝到“甜头”的青岛对战新产业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缜密、更科学的规划。
青岛在《规划》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03
青岛锚定9条“未来赛道”
2010年《决定》在表述战新产业时提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现阶段”的表述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岛也根据趋势,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确立了战新产业的方向。《规划》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任务,明确了9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生物。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规划》将其排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是因为,它除了自身价值,还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
为了夯实“底座”,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划》,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替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正在紧抓这一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必须加快步伐。《规划》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列入青岛战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并明确了具体的布局方向,即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现代海洋是最具青岛特色的战新产业。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谋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而海洋一直是青岛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当前青岛的海洋发展,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青岛把现代海洋视作关系城市未来的重大产业,明确了目标和发展路径,即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统筹沿海、浅海、深海、远海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还描绘了其他重点产业的未来图景——
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预见”未来,才能“遇见”未来。城市的进阶之道就摆在眼前,势头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青岛要做的就是铆足劲,往前走,不获全胜不收兵。
25. 湖南高科技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麓谷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集群,已发展了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水泵设备、数控机床等产业类别,聚集了中联重科、日立汽电、中冶长天、金杯电工、湘电水泵、长缆附件、金岭机床、奥盛特、有色重机等30多家规模以上代表性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以富士康、威胜集团、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电软件园、长城信息、湘邮科技、拓维信息、五强集团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形成了以湘邮科技、拓维信息为龙头的网络平台软件集群;以国内最大的能源计量设备供应商威胜集团、全国最大的高新电子显示设备供应商长城信息集团为核心的主要面向金融、税控和电力自控领域的嵌入式软件集群;以戴尔服务、凯歌信息、长城医疗为代表的医疗信息软件集群及以湖南移动、摩托罗拉、互动传媒为代表的移动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中信湘雅、九芝堂、双鹤医药、安淳高新、方盛制药、中和制药、金沙药业、正中药机、中达鹜马制药、三诺生物、圣湘生物、大邦生物、海利高新、兴嘉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让麓谷成为助推长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新能源产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研究所、神州光电、潇湘神光等光伏新能源重点项目和坤鸿高科技等光伏配套企业聚集麓谷,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园区聚集了金瑞科技、科力远、杉杉新材、博云新材、远大住工等50多家新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先进电池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核心的三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环保产业,麓谷依托湖南省环保产业示范园,聚集有近100家环保产业企业,形成了以中联环卫机械为主的环境专用设备企业群,以华时捷、力合为主的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企业群,以凯天环保、华时捷、麓南脱硫脱硝、佳宇环保、华能中电、威灵顿为主的污染治理设施设备企业群。
服务外包产业,长沙高新区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核心示范区,引领着和代表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目前园区已聚集了软件、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医药外包等类型的企业1200多家,其中400余家企业通过了双软认定,9家通过了科技部骨干企业认证,7家企业已完成上市,共有7家企业通过了CMMI认证,现已吸引了包括微软、IBM、Intel、戴尔、摩托罗拉、康博、思科、诺基亚等国外企业与园区内的骨干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成立了包括微软手机动漫创新中心、摩托罗拉移动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诸多技术中心和联合实验室,服务外包的技术合作纽带作用日益加强。
26. 青海全力打造四地建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是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率先实现盐湖提锂排放母液镁、锂综合回收利用,成功突破高纯氯化锂制备过程除硼关键技术,建成3000吨/年碱式碳酸镁示范线,率先实现国内 IBC 电池工业化量产。
二是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继续扩大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开工建设1090万千瓦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玛尔挡水电站重整复工,储能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获批,“清洁能源+储能”项目加快布局,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1%,外送电量增长10%。
三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策划推出近200条精品旅游线路,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收入增长15%。
四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300万亩,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建立油菜新品种有机种植基地1.6万亩,37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实现可追溯,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925个。
27. 2021青岛市支柱产业?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战新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全球战新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迈入“十四五”,在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战新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码。
为了搏一个美好未来,曾错过几轮产业升级风潮的青岛加压奋进。过去5年,青岛通过布局培育战新产业,有力地重塑了城市产业“基本面”。下一个5年,青岛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起攻势。
《规划》明确了任务表,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的任务,结合青岛的实际和发展方向,锁定了9类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
01
预见未来的产业机遇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国务院曾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定调: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时隔一年,我国便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7大行业纳入战新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任务,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机遇。
在《决定》发布后的数年间,战新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云端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带动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迈入“十四五”,战新产业迎来发展壮大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进一步证实战新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日前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新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
02
重塑青岛产业的“基本面”
培育战新产业不仅是国之重任,也是城市间未来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前排城市纷纷加快培育战新产业。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战新产业抱有坚定的发展决心。9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是培育战新产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因为错过了几波新兴产业风潮,青岛的产业面貌一度黯然失色。为了重塑“基本面”,赢得好未来,近年来,青岛开始小步快跑,追赶先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体量逐步壮大。“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迈入“十四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2021年一季度青岛市战新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提高19.6和33.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复合增长约9%,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新动能培育耗时长,可一旦扎根壮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专家透露过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至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期。逐渐摸到“门道”、尝到“甜头”的青岛对战新产业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缜密、更科学的规划。
青岛在《规划》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03
青岛锚定9条“未来赛道”
2010年《决定》在表述战新产业时提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现阶段”的表述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岛也根据趋势,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确立了战新产业的方向。《规划》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任务,明确了9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生物。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规划》将其排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是因为,它除了自身价值,还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
为了夯实“底座”,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划》,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替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正在紧抓这一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必须加快步伐。《规划》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列入青岛战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并明确了具体的布局方向,即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现代海洋是最具青岛特色的战新产业。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谋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而海洋一直是青岛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当前青岛的海洋发展,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青岛把现代海洋视作关系城市未来的重大产业,明确了目标和发展路径,即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统筹沿海、浅海、深海、远海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还描绘了其他重点产业的未来图景——
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预见”未来,才能“遇见”未来。城市的进阶之道就摆在眼前,势头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青岛要做的就是铆足劲,往前走,不获全胜不收兵。
28. 青海全力打造四地建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是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率先实现盐湖提锂排放母液镁、锂综合回收利用,成功突破高纯氯化锂制备过程除硼关键技术,建成3000吨/年碱式碳酸镁示范线,率先实现国内 IBC 电池工业化量产。
二是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继续扩大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开工建设1090万千瓦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玛尔挡水电站重整复工,储能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获批,“清洁能源+储能”项目加快布局,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1%,外送电量增长10%。
三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策划推出近200条精品旅游线路,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收入增长15%。
四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300万亩,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建立油菜新品种有机种植基地1.6万亩,37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实现可追溯,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925个。
29. 青海全力打造四地建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是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率先实现盐湖提锂排放母液镁、锂综合回收利用,成功突破高纯氯化锂制备过程除硼关键技术,建成3000吨/年碱式碳酸镁示范线,率先实现国内 IBC 电池工业化量产。
二是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继续扩大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开工建设1090万千瓦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玛尔挡水电站重整复工,储能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获批,“清洁能源+储能”项目加快布局,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1%,外送电量增长10%。
三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策划推出近200条精品旅游线路,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收入增长15%。
四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300万亩,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建立油菜新品种有机种植基地1.6万亩,37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实现可追溯,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925个。
30. 2021青岛市支柱产业?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战新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全球战新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迈入“十四五”,在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战新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码。
为了搏一个美好未来,曾错过几轮产业升级风潮的青岛加压奋进。过去5年,青岛通过布局培育战新产业,有力地重塑了城市产业“基本面”。下一个5年,青岛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起攻势。
《规划》明确了任务表,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的任务,结合青岛的实际和发展方向,锁定了9类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
01
预见未来的产业机遇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国务院曾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定调: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时隔一年,我国便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7大行业纳入战新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任务,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机遇。
在《决定》发布后的数年间,战新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云端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带动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迈入“十四五”,战新产业迎来发展壮大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进一步证实战新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日前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新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
02
重塑青岛产业的“基本面”
培育战新产业不仅是国之重任,也是城市间未来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前排城市纷纷加快培育战新产业。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战新产业抱有坚定的发展决心。9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是培育战新产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因为错过了几波新兴产业风潮,青岛的产业面貌一度黯然失色。为了重塑“基本面”,赢得好未来,近年来,青岛开始小步快跑,追赶先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体量逐步壮大。“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迈入“十四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2021年一季度青岛市战新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提高19.6和33.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复合增长约9%,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新动能培育耗时长,可一旦扎根壮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专家透露过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至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期。逐渐摸到“门道”、尝到“甜头”的青岛对战新产业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缜密、更科学的规划。
青岛在《规划》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03
青岛锚定9条“未来赛道”
2010年《决定》在表述战新产业时提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现阶段”的表述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岛也根据趋势,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确立了战新产业的方向。《规划》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任务,明确了9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生物。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规划》将其排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是因为,它除了自身价值,还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
为了夯实“底座”,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划》,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替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正在紧抓这一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必须加快步伐。《规划》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列入青岛战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并明确了具体的布局方向,即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现代海洋是最具青岛特色的战新产业。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谋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而海洋一直是青岛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当前青岛的海洋发展,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青岛把现代海洋视作关系城市未来的重大产业,明确了目标和发展路径,即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统筹沿海、浅海、深海、远海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还描绘了其他重点产业的未来图景——
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预见”未来,才能“遇见”未来。城市的进阶之道就摆在眼前,势头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青岛要做的就是铆足劲,往前走,不获全胜不收兵。
31. 2021青岛市支柱产业?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战新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全球战新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迈入“十四五”,在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战新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码。
为了搏一个美好未来,曾错过几轮产业升级风潮的青岛加压奋进。过去5年,青岛通过布局培育战新产业,有力地重塑了城市产业“基本面”。下一个5年,青岛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起攻势。
《规划》明确了任务表,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的任务,结合青岛的实际和发展方向,锁定了9类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
01
预见未来的产业机遇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国务院曾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定调: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时隔一年,我国便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7大行业纳入战新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任务,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机遇。
在《决定》发布后的数年间,战新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云端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带动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迈入“十四五”,战新产业迎来发展壮大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进一步证实战新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日前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新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
02
重塑青岛产业的“基本面”
培育战新产业不仅是国之重任,也是城市间未来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前排城市纷纷加快培育战新产业。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战新产业抱有坚定的发展决心。9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是培育战新产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因为错过了几波新兴产业风潮,青岛的产业面貌一度黯然失色。为了重塑“基本面”,赢得好未来,近年来,青岛开始小步快跑,追赶先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体量逐步壮大。“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迈入“十四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2021年一季度青岛市战新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提高19.6和33.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复合增长约9%,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新动能培育耗时长,可一旦扎根壮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专家透露过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至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期。逐渐摸到“门道”、尝到“甜头”的青岛对战新产业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缜密、更科学的规划。
青岛在《规划》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03
青岛锚定9条“未来赛道”
2010年《决定》在表述战新产业时提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现阶段”的表述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岛也根据趋势,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确立了战新产业的方向。《规划》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任务,明确了9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生物。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规划》将其排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是因为,它除了自身价值,还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
为了夯实“底座”,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划》,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替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正在紧抓这一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必须加快步伐。《规划》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列入青岛战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并明确了具体的布局方向,即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现代海洋是最具青岛特色的战新产业。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谋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而海洋一直是青岛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当前青岛的海洋发展,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青岛把现代海洋视作关系城市未来的重大产业,明确了目标和发展路径,即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统筹沿海、浅海、深海、远海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还描绘了其他重点产业的未来图景——
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预见”未来,才能“遇见”未来。城市的进阶之道就摆在眼前,势头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青岛要做的就是铆足劲,往前走,不获全胜不收兵。
32. 电动汽车电池哪里生产?
常州
中国汽车电瓶生产基地在常州,根据江苏省常州市的官方消息,常州目前已经崛起成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尤其是在汽车的动力电池方面,常州的动力电池产能已经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份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的企业数量超过了3400家,双双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常州拥有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总部型链主企业,而且宁德时代、贝特瑞、科达利等公司,也在常州设有制造基地和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