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什么产业(郑州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1. 郑州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河南省郑州市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初步形成以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到去年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30亿元,是“九五”末的2.7倍,占全市GDP比重的48%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工业;工业企业每年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从业人员80万人。到2005年年底,郑州市汽车产量达到
4.62万辆,是“九五”末的6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0万吨,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7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28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
http://zztb.mofcom.gov.cn/column/print.shtml?/shangwxw/200601/20060101279508
河南省郑州市按照“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的总体发展思路,在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初步形成以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将完成830亿元,是“九五”末的2.7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8%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 工业;工业企业每年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从业人员80万人。
自2002年以来,郑州市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相继成立6个重点行业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每年根据工作重点,突出不同的工作抓手,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上下联动,全力打造工业发展的新平台。
加大工业技改投入,促进结构调整。郑州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对全市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项目,采取组织银企洽谈会、实行财政贴息、帮助企业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等办法予以重点支持,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合资、联合、并购、上市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累计达到842亿元,较“九五”时期净增530亿元。随着一批对全市工业发展有影响的重大项目相继投产见效,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许多技改项目都是围绕重点产业、骨干企业进行配套,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集聚度。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利用外资项目也快速增加,“世界500强”中的法国拉法基、德国西门子、荷兰帝斯曼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郑州。
抓大扶强,促进大企业快速发展。郑州市坚持每年选择确定一批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作为全市的重点企业,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资金、电力、运输、销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协调,开辟重点企业发展所需“电、煤、运”绿色通道,建立重点企业运输联席协调会议制度和银企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积极为重点企业发展服务,有力地支持了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到今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将达到235户,比去年全年增加39户,比“九五”末净增144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7户。
重视创新,推进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郑州市以培育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和龙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积极推进,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600万元,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予以贴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相继实施,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完成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269项,其中专利产品126项。威克姆等5家企业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称号;河南康泰制药公司等9户企业晋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富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生产出国际一流水平的磨料产品,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宇通客车出口数量达到2400台,市场覆盖北美、中欧、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收入突破1亿美元。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汽车、食品、煤电铝、电子信息、生物化工与医药等一批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壮大,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宇通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郑州日产公司高档皮卡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4%;红宇公司的冷藏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郑州金苑面业公司的面粉加工和销售量居全国第一;郑州“三全”、“思念”品牌的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铝冶炼及铝加工基地,2004年氧化铝产量148.1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电解铝产量42.2万吨,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铝材加工40.4万吨,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位;郑州纺织机械股份公司的主导产品以7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行业第一;郑煤机生产的液压支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居国内同行业第一。预计到年底,郑州市汽车产量将达到4.62万辆,是“九五”末的6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0万吨,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7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28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
2. 河南支柱产业有哪些?
河南的产业有:农业(第一产业)、工业(第二产业)、旅游业(第三产业)等等。河南既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与发展的新型工业大省。
3. 郑州支柱产业及龙头企业?
郑州着力打造七大支柱产业
物流业:2014年该产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2016年突破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成为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陆港城市和国家现代物流中心。
措施保障:重点建设国际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新郑华南城综合物流园、中原家居物流园、中牟汽车物流园、荥阳大宗物资及农副产品综合物流园6个专业物流园区,合理布局建设各类县级物流节点。
商贸业:2014年增加值达到760亿元,2016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到2000亿元,建成国家现代商贸中心。
措施保障:积极推进商贸中心建设,布局规划1个国家级商贸中心、3个中原经济区商贸中心。五年内商业零售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分别达到100家、3000家。
金融业:2014年增加值达到460亿元,2016年突破6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
措施保障:在郑东新区规划建设郑州龙湖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管理中心。鼓励和引导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各类集聚区设立金融服务站。
文化创意旅游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230亿元,旅游总收入880亿元,2020年分别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基本建成国家文化动漫创意中心、国家旅游集散中心和目的地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措施保障:依托商城遗址、大河村、西山和裴李岗等遗址文化,围绕黄河、黄帝、少林、商都和天地之中等历史人文景观,打造一批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以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康百万庄园、黄帝故里等为重点,争创国家5A级景区。
高技术服务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370亿元,2016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
措施保障:强力推进与高技术服务密切相关的物联网工程和“无线城市”、“数字郑州”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等为一体的第三方电子综合服务平台。
房地产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250亿元,2016年突破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
措施保障:积极推广组团式地产开发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综合体、居住地产、商贸地产、空港地产,实现与都市区快速交通、水系建设和森林生态的联动发展。
公共服务业: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措施保障:合理布局各级行政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区,加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行政服务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一站式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培育和发展家庭保洁、残疾人服务、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
4. 郑州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河南省郑州市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初步形成以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到去年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30亿元,是“九五”末的2.7倍,占全市GDP比重的48%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工业;工业企业每年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从业人员80万人。到2005年年底,郑州市汽车产量达到
4.62万辆,是“九五”末的6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0万吨,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7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28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
http://zztb.mofcom.gov.cn/column/print.shtml?/shangwxw/200601/20060101279508
河南省郑州市按照“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的总体发展思路,在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初步形成以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将完成830亿元,是“九五”末的2.7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8%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 工业;工业企业每年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从业人员80万人。
自2002年以来,郑州市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相继成立6个重点行业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每年根据工作重点,突出不同的工作抓手,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上下联动,全力打造工业发展的新平台。
加大工业技改投入,促进结构调整。郑州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对全市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项目,采取组织银企洽谈会、实行财政贴息、帮助企业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等办法予以重点支持,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合资、联合、并购、上市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累计达到842亿元,较“九五”时期净增530亿元。随着一批对全市工业发展有影响的重大项目相继投产见效,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许多技改项目都是围绕重点产业、骨干企业进行配套,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集聚度。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利用外资项目也快速增加,“世界500强”中的法国拉法基、德国西门子、荷兰帝斯曼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郑州。
抓大扶强,促进大企业快速发展。郑州市坚持每年选择确定一批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作为全市的重点企业,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资金、电力、运输、销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协调,开辟重点企业发展所需“电、煤、运”绿色通道,建立重点企业运输联席协调会议制度和银企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积极为重点企业发展服务,有力地支持了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到今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将达到235户,比去年全年增加39户,比“九五”末净增144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7户。
重视创新,推进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郑州市以培育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和龙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积极推进,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600万元,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予以贴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相继实施,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完成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269项,其中专利产品126项。威克姆等5家企业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称号;河南康泰制药公司等9户企业晋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富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生产出国际一流水平的磨料产品,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宇通客车出口数量达到2400台,市场覆盖北美、中欧、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收入突破1亿美元。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汽车、食品、煤电铝、电子信息、生物化工与医药等一批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壮大,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宇通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郑州日产公司高档皮卡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4%;红宇公司的冷藏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郑州金苑面业公司的面粉加工和销售量居全国第一;郑州“三全”、“思念”品牌的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铝冶炼及铝加工基地,2004年氧化铝产量148.1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电解铝产量42.2万吨,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铝材加工40.4万吨,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位;郑州纺织机械股份公司的主导产品以7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行业第一;郑煤机生产的液压支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居国内同行业第一。预计到年底,郑州市汽车产量将达到4.62万辆,是“九五”末的6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0万吨,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7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28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
5. 郑州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河南省郑州市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初步形成以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到去年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30亿元,是“九五”末的2.7倍,占全市GDP比重的48%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工业;工业企业每年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从业人员80万人。到2005年年底,郑州市汽车产量达到
4.62万辆,是“九五”末的6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0万吨,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7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28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
http://zztb.mofcom.gov.cn/column/print.shtml?/shangwxw/200601/20060101279508
河南省郑州市按照“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的总体发展思路,在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初步形成以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将完成830亿元,是“九五”末的2.7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8%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 工业;工业企业每年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从业人员80万人。
自2002年以来,郑州市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相继成立6个重点行业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每年根据工作重点,突出不同的工作抓手,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上下联动,全力打造工业发展的新平台。
加大工业技改投入,促进结构调整。郑州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对全市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项目,采取组织银企洽谈会、实行财政贴息、帮助企业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等办法予以重点支持,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合资、联合、并购、上市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累计达到842亿元,较“九五”时期净增530亿元。随着一批对全市工业发展有影响的重大项目相继投产见效,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许多技改项目都是围绕重点产业、骨干企业进行配套,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集聚度。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利用外资项目也快速增加,“世界500强”中的法国拉法基、德国西门子、荷兰帝斯曼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郑州。
抓大扶强,促进大企业快速发展。郑州市坚持每年选择确定一批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作为全市的重点企业,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资金、电力、运输、销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协调,开辟重点企业发展所需“电、煤、运”绿色通道,建立重点企业运输联席协调会议制度和银企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积极为重点企业发展服务,有力地支持了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到今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将达到235户,比去年全年增加39户,比“九五”末净增144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7户。
重视创新,推进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郑州市以培育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和龙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积极推进,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600万元,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予以贴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相继实施,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完成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269项,其中专利产品126项。威克姆等5家企业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称号;河南康泰制药公司等9户企业晋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富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生产出国际一流水平的磨料产品,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宇通客车出口数量达到2400台,市场覆盖北美、中欧、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收入突破1亿美元。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汽车、食品、煤电铝、电子信息、生物化工与医药等一批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壮大,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宇通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郑州日产公司高档皮卡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4%;红宇公司的冷藏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郑州金苑面业公司的面粉加工和销售量居全国第一;郑州“三全”、“思念”品牌的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铝冶炼及铝加工基地,2004年氧化铝产量148.1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电解铝产量42.2万吨,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铝材加工40.4万吨,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位;郑州纺织机械股份公司的主导产品以7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行业第一;郑煤机生产的液压支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居国内同行业第一。预计到年底,郑州市汽车产量将达到4.62万辆,是“九五”末的6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0万吨,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7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28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
6. 郑州做什么行业比较有前景?
郑州属于发展比较快的大城市,这样的城市发展装饰类和餐饮类比较有前景。首先因为郑州刚开始发展,百废待兴,很多老城区拆迁重建,新房入住肯定需要联系装修公司,所以这样的公司肯定好做!另外就是餐饮类,各种各样的美食进入郑州,给郑州添加了色彩也让郑州更加繁荣
7. 郑州支柱产业及龙头企业?
郑州着力打造七大支柱产业
物流业:2014年该产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2016年突破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成为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陆港城市和国家现代物流中心。
措施保障:重点建设国际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新郑华南城综合物流园、中原家居物流园、中牟汽车物流园、荥阳大宗物资及农副产品综合物流园6个专业物流园区,合理布局建设各类县级物流节点。
商贸业:2014年增加值达到760亿元,2016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到2000亿元,建成国家现代商贸中心。
措施保障:积极推进商贸中心建设,布局规划1个国家级商贸中心、3个中原经济区商贸中心。五年内商业零售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分别达到100家、3000家。
金融业:2014年增加值达到460亿元,2016年突破6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
措施保障:在郑东新区规划建设郑州龙湖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管理中心。鼓励和引导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各类集聚区设立金融服务站。
文化创意旅游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230亿元,旅游总收入880亿元,2020年分别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基本建成国家文化动漫创意中心、国家旅游集散中心和目的地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措施保障:依托商城遗址、大河村、西山和裴李岗等遗址文化,围绕黄河、黄帝、少林、商都和天地之中等历史人文景观,打造一批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以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康百万庄园、黄帝故里等为重点,争创国家5A级景区。
高技术服务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370亿元,2016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
措施保障:强力推进与高技术服务密切相关的物联网工程和“无线城市”、“数字郑州”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等为一体的第三方电子综合服务平台。
房地产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250亿元,2016年突破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
措施保障:积极推广组团式地产开发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综合体、居住地产、商贸地产、空港地产,实现与都市区快速交通、水系建设和森林生态的联动发展。
公共服务业: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措施保障:合理布局各级行政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区,加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行政服务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一站式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培育和发展家庭保洁、残疾人服务、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
8. 郑州支柱产业及龙头企业?
郑州着力打造七大支柱产业
物流业:2014年该产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2016年突破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成为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陆港城市和国家现代物流中心。
措施保障:重点建设国际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新郑华南城综合物流园、中原家居物流园、中牟汽车物流园、荥阳大宗物资及农副产品综合物流园6个专业物流园区,合理布局建设各类县级物流节点。
商贸业:2014年增加值达到760亿元,2016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到2000亿元,建成国家现代商贸中心。
措施保障:积极推进商贸中心建设,布局规划1个国家级商贸中心、3个中原经济区商贸中心。五年内商业零售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分别达到100家、3000家。
金融业:2014年增加值达到460亿元,2016年突破6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
措施保障:在郑东新区规划建设郑州龙湖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管理中心。鼓励和引导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各类集聚区设立金融服务站。
文化创意旅游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230亿元,旅游总收入880亿元,2020年分别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基本建成国家文化动漫创意中心、国家旅游集散中心和目的地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措施保障:依托商城遗址、大河村、西山和裴李岗等遗址文化,围绕黄河、黄帝、少林、商都和天地之中等历史人文景观,打造一批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以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康百万庄园、黄帝故里等为重点,争创国家5A级景区。
高技术服务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370亿元,2016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
措施保障:强力推进与高技术服务密切相关的物联网工程和“无线城市”、“数字郑州”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等为一体的第三方电子综合服务平台。
房地产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250亿元,2016年突破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
措施保障:积极推广组团式地产开发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综合体、居住地产、商贸地产、空港地产,实现与都市区快速交通、水系建设和森林生态的联动发展。
公共服务业: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措施保障:合理布局各级行政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区,加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行政服务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一站式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培育和发展家庭保洁、残疾人服务、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
9. 郑州做什么行业比较有前景?
郑州属于发展比较快的大城市,这样的城市发展装饰类和餐饮类比较有前景。首先因为郑州刚开始发展,百废待兴,很多老城区拆迁重建,新房入住肯定需要联系装修公司,所以这样的公司肯定好做!另外就是餐饮类,各种各样的美食进入郑州,给郑州添加了色彩也让郑州更加繁荣
10. 郑州哪个行业比较多?
目前,郑州明确了七大主导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我们的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兴材料,现代食品与加工六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全市规上电子信息企业超过了300家,经认证的软件企业占全省软件企业总数的80%以上,形成的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三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富士康等行业龙头企业,年生产手机产量2亿部,占世界的1/3,传感器生产规模占全国70%以上。
汽车产业方面现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上汽、郑州日产6个整车企业、10个专用车企业,全市整车汽车产能超过了200万辆产业规模接近一千亿元。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全市共有超过400家企业,拥有郑煤机、中铁四方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新型材料产业方面,郑州拥有企业600多家,形成了高端耐材和高端材料两个集群,有瑞克等一批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全市耐材年产量占全国30%,全省60%以上,郑州食品方面规模以上企业180多家,国内市场占有率累计超过了60%,“好想你”是中国枣业第一品牌,规模接近1500亿元。此外,郑州拥有1500多家铝金加工企业,拥有中铝等一批龙头企业,明泰铝业是全国最大的铝加工企业。
11. 郑州哪个行业比较多?
目前,郑州明确了七大主导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我们的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兴材料,现代食品与加工六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全市规上电子信息企业超过了300家,经认证的软件企业占全省软件企业总数的80%以上,形成的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三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富士康等行业龙头企业,年生产手机产量2亿部,占世界的1/3,传感器生产规模占全国70%以上。
汽车产业方面现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上汽、郑州日产6个整车企业、10个专用车企业,全市整车汽车产能超过了200万辆产业规模接近一千亿元。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全市共有超过400家企业,拥有郑煤机、中铁四方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新型材料产业方面,郑州拥有企业600多家,形成了高端耐材和高端材料两个集群,有瑞克等一批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全市耐材年产量占全国30%,全省60%以上,郑州食品方面规模以上企业180多家,国内市场占有率累计超过了60%,“好想你”是中国枣业第一品牌,规模接近1500亿元。此外,郑州拥有1500多家铝金加工企业,拥有中铝等一批龙头企业,明泰铝业是全国最大的铝加工企业。
12. 郑州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河南省郑州市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初步形成以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到去年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30亿元,是“九五”末的2.7倍,占全市GDP比重的48%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工业;工业企业每年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从业人员80万人。到2005年年底,郑州市汽车产量达到
4.62万辆,是“九五”末的6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0万吨,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7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28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
http://zztb.mofcom.gov.cn/column/print.shtml?/shangwxw/200601/20060101279508
河南省郑州市按照“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的总体发展思路,在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初步形成以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将完成830亿元,是“九五”末的2.7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8%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 工业;工业企业每年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从业人员80万人。
自2002年以来,郑州市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相继成立6个重点行业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每年根据工作重点,突出不同的工作抓手,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上下联动,全力打造工业发展的新平台。
加大工业技改投入,促进结构调整。郑州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对全市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项目,采取组织银企洽谈会、实行财政贴息、帮助企业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等办法予以重点支持,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合资、联合、并购、上市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累计达到842亿元,较“九五”时期净增530亿元。随着一批对全市工业发展有影响的重大项目相继投产见效,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许多技改项目都是围绕重点产业、骨干企业进行配套,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集聚度。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利用外资项目也快速增加,“世界500强”中的法国拉法基、德国西门子、荷兰帝斯曼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郑州。
抓大扶强,促进大企业快速发展。郑州市坚持每年选择确定一批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作为全市的重点企业,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资金、电力、运输、销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协调,开辟重点企业发展所需“电、煤、运”绿色通道,建立重点企业运输联席协调会议制度和银企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积极为重点企业发展服务,有力地支持了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到今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将达到235户,比去年全年增加39户,比“九五”末净增144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7户。
重视创新,推进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郑州市以培育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和龙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积极推进,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600万元,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予以贴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相继实施,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完成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269项,其中专利产品126项。威克姆等5家企业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称号;河南康泰制药公司等9户企业晋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富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生产出国际一流水平的磨料产品,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宇通客车出口数量达到2400台,市场覆盖北美、中欧、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收入突破1亿美元。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汽车、食品、煤电铝、电子信息、生物化工与医药等一批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壮大,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宇通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郑州日产公司高档皮卡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4%;红宇公司的冷藏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郑州金苑面业公司的面粉加工和销售量居全国第一;郑州“三全”、“思念”品牌的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铝冶炼及铝加工基地,2004年氧化铝产量148.1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电解铝产量42.2万吨,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铝材加工40.4万吨,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位;郑州纺织机械股份公司的主导产品以7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行业第一;郑煤机生产的液压支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居国内同行业第一。预计到年底,郑州市汽车产量将达到4.62万辆,是“九五”末的6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0万吨,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7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28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
13. 郑州做什么行业比较有前景?
郑州属于发展比较快的大城市,这样的城市发展装饰类和餐饮类比较有前景。首先因为郑州刚开始发展,百废待兴,很多老城区拆迁重建,新房入住肯定需要联系装修公司,所以这样的公司肯定好做!另外就是餐饮类,各种各样的美食进入郑州,给郑州添加了色彩也让郑州更加繁荣
14. 郑州哪个行业比较多?
目前,郑州明确了七大主导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我们的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兴材料,现代食品与加工六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全市规上电子信息企业超过了300家,经认证的软件企业占全省软件企业总数的80%以上,形成的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三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富士康等行业龙头企业,年生产手机产量2亿部,占世界的1/3,传感器生产规模占全国70%以上。
汽车产业方面现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上汽、郑州日产6个整车企业、10个专用车企业,全市整车汽车产能超过了200万辆产业规模接近一千亿元。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全市共有超过400家企业,拥有郑煤机、中铁四方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新型材料产业方面,郑州拥有企业600多家,形成了高端耐材和高端材料两个集群,有瑞克等一批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全市耐材年产量占全国30%,全省60%以上,郑州食品方面规模以上企业180多家,国内市场占有率累计超过了60%,“好想你”是中国枣业第一品牌,规模接近1500亿元。此外,郑州拥有1500多家铝金加工企业,拥有中铝等一批龙头企业,明泰铝业是全国最大的铝加工企业。
15. 河南省的现代农业有哪些主导产业?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辣椒、大豆、花生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机械化的普及,以下几种可能成为农业主导产业。 (一)小麦。 2018年,国家印发实施《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规划》以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的95个粮食主产县为核心区主体范围,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3.5%、基本农田面积的85%。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发布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统筹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土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在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农业科研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313万亩;粮食总产量由2009年的1049亿斤增至2017年的1213.4亿斤,提前5年完成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要求河南到2020年增产155亿斤粮食的任务。2018年,克服不利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1189.32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2018年,河南粮食生产超千亿斤,粮食生产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夏粮产量695.36亿斤,位居全国第二;秋粮产量493.96亿斤,下降了3.3%。小麦产量693.20亿斤,下降1.0%,居全国第一;玉米产量350.59亿斤,下降5.4%。油料产量619.09万吨,增长3.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23.82亿斤,增长4.7%,居全国第三。瓜果类农作物产量389.71亿斤,增长11.4% (二)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571万亩,总产量639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比2005年增长7.4%和8.7%。设施蔬菜生产也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588万亩(折合设施面积39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60万亩、塑料大中棚145万亩、小拱棚187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23%,设施蔬菜总产量2000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31%,冬春蔬菜供应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周年均衡供应能力大大提高。 近年来,我省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转化率达到90%以上,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精细菜、大路菜、保健菜搭配,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种类齐全,花色繁多,基本满足市场多方位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膳食供应。2008年,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44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1%。 201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7.8%,而蔬菜产值(806亿元)却占整个农业产值的近31.4%,为粮食作物产值的82.8%。每亩露地蔬菜收益一般在1000~2000元,比一般大田作物多5~8倍,每亩设施蔬菜效益一般可达5000~10000元以上,高的可达3万元以上,是一般大田作物的15到20倍。2018年全省蔬菜纯收入约540亿元,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为670元,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54.2元的15%,蔬菜种植已成为全省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6. 河南省的现代农业有哪些主导产业?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辣椒、大豆、花生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机械化的普及,以下几种可能成为农业主导产业。 (一)小麦。 2018年,国家印发实施《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规划》以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的95个粮食主产县为核心区主体范围,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3.5%、基本农田面积的85%。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发布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统筹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土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在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农业科研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313万亩;粮食总产量由2009年的1049亿斤增至2017年的1213.4亿斤,提前5年完成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要求河南到2020年增产155亿斤粮食的任务。2018年,克服不利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1189.32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2018年,河南粮食生产超千亿斤,粮食生产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夏粮产量695.36亿斤,位居全国第二;秋粮产量493.96亿斤,下降了3.3%。小麦产量693.20亿斤,下降1.0%,居全国第一;玉米产量350.59亿斤,下降5.4%。油料产量619.09万吨,增长3.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23.82亿斤,增长4.7%,居全国第三。瓜果类农作物产量389.71亿斤,增长11.4% (二)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571万亩,总产量639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比2005年增长7.4%和8.7%。设施蔬菜生产也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588万亩(折合设施面积39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60万亩、塑料大中棚145万亩、小拱棚187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23%,设施蔬菜总产量2000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31%,冬春蔬菜供应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周年均衡供应能力大大提高。 近年来,我省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转化率达到90%以上,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精细菜、大路菜、保健菜搭配,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种类齐全,花色繁多,基本满足市场多方位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膳食供应。2008年,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44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1%。 201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7.8%,而蔬菜产值(806亿元)却占整个农业产值的近31.4%,为粮食作物产值的82.8%。每亩露地蔬菜收益一般在1000~2000元,比一般大田作物多5~8倍,每亩设施蔬菜效益一般可达5000~10000元以上,高的可达3万元以上,是一般大田作物的15到20倍。2018年全省蔬菜纯收入约540亿元,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为670元,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54.2元的15%,蔬菜种植已成为全省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7. 河南支柱产业有哪些?
河南的产业有:农业(第一产业)、工业(第二产业)、旅游业(第三产业)等等。河南既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与发展的新型工业大省。
18. 郑州支柱产业及龙头企业?
郑州着力打造七大支柱产业
物流业:2014年该产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2016年突破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成为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陆港城市和国家现代物流中心。
措施保障:重点建设国际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新郑华南城综合物流园、中原家居物流园、中牟汽车物流园、荥阳大宗物资及农副产品综合物流园6个专业物流园区,合理布局建设各类县级物流节点。
商贸业:2014年增加值达到760亿元,2016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到2000亿元,建成国家现代商贸中心。
措施保障:积极推进商贸中心建设,布局规划1个国家级商贸中心、3个中原经济区商贸中心。五年内商业零售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分别达到100家、3000家。
金融业:2014年增加值达到460亿元,2016年突破6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
措施保障:在郑东新区规划建设郑州龙湖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管理中心。鼓励和引导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各类集聚区设立金融服务站。
文化创意旅游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230亿元,旅游总收入880亿元,2020年分别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基本建成国家文化动漫创意中心、国家旅游集散中心和目的地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措施保障:依托商城遗址、大河村、西山和裴李岗等遗址文化,围绕黄河、黄帝、少林、商都和天地之中等历史人文景观,打造一批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以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康百万庄园、黄帝故里等为重点,争创国家5A级景区。
高技术服务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370亿元,2016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
措施保障:强力推进与高技术服务密切相关的物联网工程和“无线城市”、“数字郑州”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等为一体的第三方电子综合服务平台。
房地产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250亿元,2016年突破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
措施保障:积极推广组团式地产开发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综合体、居住地产、商贸地产、空港地产,实现与都市区快速交通、水系建设和森林生态的联动发展。
公共服务业: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措施保障:合理布局各级行政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区,加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行政服务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一站式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培育和发展家庭保洁、残疾人服务、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
19. 河南省的现代农业有哪些主导产业?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辣椒、大豆、花生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机械化的普及,以下几种可能成为农业主导产业。 (一)小麦。 2018年,国家印发实施《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规划》以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的95个粮食主产县为核心区主体范围,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3.5%、基本农田面积的85%。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发布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统筹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土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在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农业科研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313万亩;粮食总产量由2009年的1049亿斤增至2017年的1213.4亿斤,提前5年完成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要求河南到2020年增产155亿斤粮食的任务。2018年,克服不利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1189.32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2018年,河南粮食生产超千亿斤,粮食生产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夏粮产量695.36亿斤,位居全国第二;秋粮产量493.96亿斤,下降了3.3%。小麦产量693.20亿斤,下降1.0%,居全国第一;玉米产量350.59亿斤,下降5.4%。油料产量619.09万吨,增长3.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23.82亿斤,增长4.7%,居全国第三。瓜果类农作物产量389.71亿斤,增长11.4% (二)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571万亩,总产量639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比2005年增长7.4%和8.7%。设施蔬菜生产也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588万亩(折合设施面积39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60万亩、塑料大中棚145万亩、小拱棚187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23%,设施蔬菜总产量2000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31%,冬春蔬菜供应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周年均衡供应能力大大提高。 近年来,我省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转化率达到90%以上,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精细菜、大路菜、保健菜搭配,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种类齐全,花色繁多,基本满足市场多方位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膳食供应。2008年,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44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1%。 201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7.8%,而蔬菜产值(806亿元)却占整个农业产值的近31.4%,为粮食作物产值的82.8%。每亩露地蔬菜收益一般在1000~2000元,比一般大田作物多5~8倍,每亩设施蔬菜效益一般可达5000~10000元以上,高的可达3万元以上,是一般大田作物的15到20倍。2018年全省蔬菜纯收入约540亿元,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为670元,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54.2元的15%,蔬菜种植已成为全省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 郑州做什么行业比较有前景?
郑州属于发展比较快的大城市,这样的城市发展装饰类和餐饮类比较有前景。首先因为郑州刚开始发展,百废待兴,很多老城区拆迁重建,新房入住肯定需要联系装修公司,所以这样的公司肯定好做!另外就是餐饮类,各种各样的美食进入郑州,给郑州添加了色彩也让郑州更加繁荣
21. 河南省的现代农业有哪些主导产业?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辣椒、大豆、花生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机械化的普及,以下几种可能成为农业主导产业。 (一)小麦。 2018年,国家印发实施《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规划》以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的95个粮食主产县为核心区主体范围,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3.5%、基本农田面积的85%。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发布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统筹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土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在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农业科研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313万亩;粮食总产量由2009年的1049亿斤增至2017年的1213.4亿斤,提前5年完成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要求河南到2020年增产155亿斤粮食的任务。2018年,克服不利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1189.32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2018年,河南粮食生产超千亿斤,粮食生产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夏粮产量695.36亿斤,位居全国第二;秋粮产量493.96亿斤,下降了3.3%。小麦产量693.20亿斤,下降1.0%,居全国第一;玉米产量350.59亿斤,下降5.4%。油料产量619.09万吨,增长3.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23.82亿斤,增长4.7%,居全国第三。瓜果类农作物产量389.71亿斤,增长11.4% (二)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571万亩,总产量639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比2005年增长7.4%和8.7%。设施蔬菜生产也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588万亩(折合设施面积39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60万亩、塑料大中棚145万亩、小拱棚187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23%,设施蔬菜总产量2000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31%,冬春蔬菜供应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周年均衡供应能力大大提高。 近年来,我省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转化率达到90%以上,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精细菜、大路菜、保健菜搭配,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种类齐全,花色繁多,基本满足市场多方位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膳食供应。2008年,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44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1%。 201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7.8%,而蔬菜产值(806亿元)却占整个农业产值的近31.4%,为粮食作物产值的82.8%。每亩露地蔬菜收益一般在1000~2000元,比一般大田作物多5~8倍,每亩设施蔬菜效益一般可达5000~10000元以上,高的可达3万元以上,是一般大田作物的15到20倍。2018年全省蔬菜纯收入约540亿元,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为670元,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54.2元的15%,蔬菜种植已成为全省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2. 河南支柱产业有哪些?
河南的产业有:农业(第一产业)、工业(第二产业)、旅游业(第三产业)等等。河南既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与发展的新型工业大省。
23. 郑州哪个行业比较多?
目前,郑州明确了七大主导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我们的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兴材料,现代食品与加工六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全市规上电子信息企业超过了300家,经认证的软件企业占全省软件企业总数的80%以上,形成的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三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富士康等行业龙头企业,年生产手机产量2亿部,占世界的1/3,传感器生产规模占全国70%以上。
汽车产业方面现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上汽、郑州日产6个整车企业、10个专用车企业,全市整车汽车产能超过了200万辆产业规模接近一千亿元。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全市共有超过400家企业,拥有郑煤机、中铁四方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新型材料产业方面,郑州拥有企业600多家,形成了高端耐材和高端材料两个集群,有瑞克等一批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全市耐材年产量占全国30%,全省60%以上,郑州食品方面规模以上企业180多家,国内市场占有率累计超过了60%,“好想你”是中国枣业第一品牌,规模接近1500亿元。此外,郑州拥有1500多家铝金加工企业,拥有中铝等一批龙头企业,明泰铝业是全国最大的铝加工企业。
24. 河南支柱产业有哪些?
河南的产业有:农业(第一产业)、工业(第二产业)、旅游业(第三产业)等等。河南既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与发展的新型工业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