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能源消费预测(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什么?)
1. 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什么?
按照中国的国情,国家提出了 “适度进口、立足根本、开源节流、结构多元、加强海权、扩大国际合作”的总体战略思路。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目前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总量平衡的矛盾转化为主要由环保压力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其中尤以石油安全问题最为突出。
具体比如:加大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力度,大量增加海外份额油的供应,建立石油储备基地,西气东输等等。
补充:中国能源结构
中国能源在世界上中的比重: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的2.4%,天然气占1.2%,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和5%。
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高41.5个百分点,石油低16个百分点,天然气低20.5个百分点。
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8.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7.5%、石油9.4%、天然气3.84%,其他(水电、核电、风电)占9.26%。
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0.5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比例为:煤炭70.1%、石油18.7%、天然气3.85%、其他(水电、核电、风电)7.35%。
2. 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什么?
按照中国的国情,国家提出了 “适度进口、立足根本、开源节流、结构多元、加强海权、扩大国际合作”的总体战略思路。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目前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总量平衡的矛盾转化为主要由环保压力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其中尤以石油安全问题最为突出。
具体比如:加大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力度,大量增加海外份额油的供应,建立石油储备基地,西气东输等等。
补充:中国能源结构
中国能源在世界上中的比重: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的2.4%,天然气占1.2%,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和5%。
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高41.5个百分点,石油低16个百分点,天然气低20.5个百分点。
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8.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7.5%、石油9.4%、天然气3.84%,其他(水电、核电、风电)占9.26%。
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0.5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比例为:煤炭70.1%、石油18.7%、天然气3.85%、其他(水电、核电、风电)7.35%。
3. 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什么?
按照中国的国情,国家提出了 “适度进口、立足根本、开源节流、结构多元、加强海权、扩大国际合作”的总体战略思路。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目前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总量平衡的矛盾转化为主要由环保压力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其中尤以石油安全问题最为突出。
具体比如:加大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力度,大量增加海外份额油的供应,建立石油储备基地,西气东输等等。
补充:中国能源结构
中国能源在世界上中的比重: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的2.4%,天然气占1.2%,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和5%。
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高41.5个百分点,石油低16个百分点,天然气低20.5个百分点。
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8.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7.5%、石油9.4%、天然气3.84%,其他(水电、核电、风电)占9.26%。
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0.5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比例为:煤炭70.1%、石油18.7%、天然气3.85%、其他(水电、核电、风电)7.35%。
4. 南方沿海地区能源短缺的措施?
针对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多渠道引进能源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通过引进外地、外国的能源资源来弥补短缺。2. 多元化能源结构: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逐步减少对某一种能源的过度依赖,提高能源供给的稳定性。3. 加大能源效率改善工作:通过推广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能源供需矛盾。4. 加强能源政策引导:制定科学的能源政策和规划,提高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居民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5. 加大能源生产和储备力度:增加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储备规模,提高地方能源供给能力,缓解短期的能源短缺压力。6. 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加大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低碳环保能源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供给能力。7. 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建立健全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能源监管机制,加强能源储备和调配能力,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和可靠性。8. 增加对外能源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拓宽能源资源获取渠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5. 南方沿海地区能源短缺的措施?
针对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多渠道引进能源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通过引进外地、外国的能源资源来弥补短缺。2. 多元化能源结构: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逐步减少对某一种能源的过度依赖,提高能源供给的稳定性。3. 加大能源效率改善工作:通过推广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能源供需矛盾。4. 加强能源政策引导:制定科学的能源政策和规划,提高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居民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5. 加大能源生产和储备力度:增加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储备规模,提高地方能源供给能力,缓解短期的能源短缺压力。6. 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加大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低碳环保能源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供给能力。7. 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建立健全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能源监管机制,加强能源储备和调配能力,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和可靠性。8. 增加对外能源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拓宽能源资源获取渠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6. 四个革命的包含意义?
“四个革命”: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给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一个合作”即是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1、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在其《罗马史》中把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看作是一种道德行为,认为这是有道德的人战胜了塔奎尼乌斯王的统治。在英国革命过程中,爱德华·海德认为,革命是获取理想政治秩序的途径。这种把革命看作是实现正义,实际上是用道德的标准而不是用政治的标准解释革命,把革命看作是恢复旧秩序,而不是建立新秩序的观点,实际是一种保守主义的观点。
2、革命是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美国政治家杰克·A戈德斯通认为,革命就是“不同集团,其中包括前政府,都力争使自己成为中央权力”。(《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第122页,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换言之,革命就是争夺权力的公开较量,就是某些阶级或集团将国家或中央政府的权力转移到本阶级或本集团手中。这种观点指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权力斗争、权力转移,但是没有把政治革命的权力转移与一般情况下的政府的权力转移区别开来。
3、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分析产生革命的原因时指出:“有些人看到和他们相等的他人占着便宜,心中就充满了不平情绪,企图同样达到平等的境界。另一些人的确有所优越,看到那些不能和自己相比拟的人们却所得相等,甚至反而更多,也就心中激起了不平情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236页,商务印书馆)于是,低贱的人为了追求平等而进行革命,同样的人为了取得更优势的地位而进行革命。
马基雅维里指出:“人们因为希望改变自己的境遇,愿意更换他们的统治者,并且这种希望促使他们拿起武器去反对他们的统治者。”([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6页,商务印书馆)这些观点主要强调了进行革命的心理原因,但忽视了进行革命的经济和政治根源。
4、革命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曾经指出,革命就是消灭和改变僭主统治的过程,就是恢复正义和正当秩序的过程。而现代社会科学家们往往把革命和巨大的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认为任何革命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夺取政权的事件,而是一个变革社会的过程。这种从动态的角度解释革命,把革命看成是一种变革社会的过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从本质上阐释革命,只从动态的角度解释革命是不全面的。
7. 南方沿海地区能源短缺的措施?
针对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多渠道引进能源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通过引进外地、外国的能源资源来弥补短缺。2. 多元化能源结构: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逐步减少对某一种能源的过度依赖,提高能源供给的稳定性。3. 加大能源效率改善工作:通过推广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能源供需矛盾。4. 加强能源政策引导:制定科学的能源政策和规划,提高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居民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5. 加大能源生产和储备力度:增加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储备规模,提高地方能源供给能力,缓解短期的能源短缺压力。6. 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加大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低碳环保能源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供给能力。7. 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建立健全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能源监管机制,加强能源储备和调配能力,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和可靠性。8. 增加对外能源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拓宽能源资源获取渠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8. 四个革命的包含意义?
“四个革命”: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给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一个合作”即是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1、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在其《罗马史》中把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看作是一种道德行为,认为这是有道德的人战胜了塔奎尼乌斯王的统治。在英国革命过程中,爱德华·海德认为,革命是获取理想政治秩序的途径。这种把革命看作是实现正义,实际上是用道德的标准而不是用政治的标准解释革命,把革命看作是恢复旧秩序,而不是建立新秩序的观点,实际是一种保守主义的观点。
2、革命是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美国政治家杰克·A戈德斯通认为,革命就是“不同集团,其中包括前政府,都力争使自己成为中央权力”。(《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第122页,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换言之,革命就是争夺权力的公开较量,就是某些阶级或集团将国家或中央政府的权力转移到本阶级或本集团手中。这种观点指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权力斗争、权力转移,但是没有把政治革命的权力转移与一般情况下的政府的权力转移区别开来。
3、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分析产生革命的原因时指出:“有些人看到和他们相等的他人占着便宜,心中就充满了不平情绪,企图同样达到平等的境界。另一些人的确有所优越,看到那些不能和自己相比拟的人们却所得相等,甚至反而更多,也就心中激起了不平情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236页,商务印书馆)于是,低贱的人为了追求平等而进行革命,同样的人为了取得更优势的地位而进行革命。
马基雅维里指出:“人们因为希望改变自己的境遇,愿意更换他们的统治者,并且这种希望促使他们拿起武器去反对他们的统治者。”([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6页,商务印书馆)这些观点主要强调了进行革命的心理原因,但忽视了进行革命的经济和政治根源。
4、革命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曾经指出,革命就是消灭和改变僭主统治的过程,就是恢复正义和正当秩序的过程。而现代社会科学家们往往把革命和巨大的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认为任何革命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夺取政权的事件,而是一个变革社会的过程。这种从动态的角度解释革命,把革命看成是一种变革社会的过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从本质上阐释革命,只从动态的角度解释革命是不全面的。
9. 四个革命的包含意义?
“四个革命”: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给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一个合作”即是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1、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在其《罗马史》中把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看作是一种道德行为,认为这是有道德的人战胜了塔奎尼乌斯王的统治。在英国革命过程中,爱德华·海德认为,革命是获取理想政治秩序的途径。这种把革命看作是实现正义,实际上是用道德的标准而不是用政治的标准解释革命,把革命看作是恢复旧秩序,而不是建立新秩序的观点,实际是一种保守主义的观点。
2、革命是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美国政治家杰克·A戈德斯通认为,革命就是“不同集团,其中包括前政府,都力争使自己成为中央权力”。(《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第122页,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换言之,革命就是争夺权力的公开较量,就是某些阶级或集团将国家或中央政府的权力转移到本阶级或本集团手中。这种观点指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权力斗争、权力转移,但是没有把政治革命的权力转移与一般情况下的政府的权力转移区别开来。
3、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分析产生革命的原因时指出:“有些人看到和他们相等的他人占着便宜,心中就充满了不平情绪,企图同样达到平等的境界。另一些人的确有所优越,看到那些不能和自己相比拟的人们却所得相等,甚至反而更多,也就心中激起了不平情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236页,商务印书馆)于是,低贱的人为了追求平等而进行革命,同样的人为了取得更优势的地位而进行革命。
马基雅维里指出:“人们因为希望改变自己的境遇,愿意更换他们的统治者,并且这种希望促使他们拿起武器去反对他们的统治者。”([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6页,商务印书馆)这些观点主要强调了进行革命的心理原因,但忽视了进行革命的经济和政治根源。
4、革命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曾经指出,革命就是消灭和改变僭主统治的过程,就是恢复正义和正当秩序的过程。而现代社会科学家们往往把革命和巨大的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认为任何革命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夺取政权的事件,而是一个变革社会的过程。这种从动态的角度解释革命,把革命看成是一种变革社会的过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从本质上阐释革命,只从动态的角度解释革命是不全面的。
10. 四个革命的包含意义?
“四个革命”: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给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一个合作”即是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1、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在其《罗马史》中把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看作是一种道德行为,认为这是有道德的人战胜了塔奎尼乌斯王的统治。在英国革命过程中,爱德华·海德认为,革命是获取理想政治秩序的途径。这种把革命看作是实现正义,实际上是用道德的标准而不是用政治的标准解释革命,把革命看作是恢复旧秩序,而不是建立新秩序的观点,实际是一种保守主义的观点。
2、革命是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美国政治家杰克·A戈德斯通认为,革命就是“不同集团,其中包括前政府,都力争使自己成为中央权力”。(《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第122页,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换言之,革命就是争夺权力的公开较量,就是某些阶级或集团将国家或中央政府的权力转移到本阶级或本集团手中。这种观点指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权力斗争、权力转移,但是没有把政治革命的权力转移与一般情况下的政府的权力转移区别开来。
3、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分析产生革命的原因时指出:“有些人看到和他们相等的他人占着便宜,心中就充满了不平情绪,企图同样达到平等的境界。另一些人的确有所优越,看到那些不能和自己相比拟的人们却所得相等,甚至反而更多,也就心中激起了不平情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236页,商务印书馆)于是,低贱的人为了追求平等而进行革命,同样的人为了取得更优势的地位而进行革命。
马基雅维里指出:“人们因为希望改变自己的境遇,愿意更换他们的统治者,并且这种希望促使他们拿起武器去反对他们的统治者。”([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6页,商务印书馆)这些观点主要强调了进行革命的心理原因,但忽视了进行革命的经济和政治根源。
4、革命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曾经指出,革命就是消灭和改变僭主统治的过程,就是恢复正义和正当秩序的过程。而现代社会科学家们往往把革命和巨大的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认为任何革命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夺取政权的事件,而是一个变革社会的过程。这种从动态的角度解释革命,把革命看成是一种变革社会的过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从本质上阐释革命,只从动态的角度解释革命是不全面的。
11. 南方沿海地区能源短缺的措施?
针对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多渠道引进能源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通过引进外地、外国的能源资源来弥补短缺。2. 多元化能源结构: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逐步减少对某一种能源的过度依赖,提高能源供给的稳定性。3. 加大能源效率改善工作:通过推广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能源供需矛盾。4. 加强能源政策引导:制定科学的能源政策和规划,提高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居民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5. 加大能源生产和储备力度:增加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储备规模,提高地方能源供给能力,缓解短期的能源短缺压力。6. 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加大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低碳环保能源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南方沿海地区的能源供给能力。7. 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建立健全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能源监管机制,加强能源储备和调配能力,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和可靠性。8. 增加对外能源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拓宽能源资源获取渠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12. 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什么?
按照中国的国情,国家提出了 “适度进口、立足根本、开源节流、结构多元、加强海权、扩大国际合作”的总体战略思路。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目前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总量平衡的矛盾转化为主要由环保压力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其中尤以石油安全问题最为突出。
具体比如:加大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力度,大量增加海外份额油的供应,建立石油储备基地,西气东输等等。
补充:中国能源结构
中国能源在世界上中的比重: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的2.4%,天然气占1.2%,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和5%。
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高41.5个百分点,石油低16个百分点,天然气低20.5个百分点。
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8.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7.5%、石油9.4%、天然气3.84%,其他(水电、核电、风电)占9.26%。
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0.5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比例为:煤炭70.1%、石油18.7%、天然气3.85%、其他(水电、核电、风电)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