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大结局?(大地大结局?)
大地大结局?
大结局:新星拥有了自主产权的芯片和液晶屏技术。集团准备开始产业化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但由于长年为研发供血,如今除了吴蔚然白手起家的小家电分公司盈利创收外,其他业务都经营惨淡。 在新星高管会议上,吴蔚然主动提出愿卖掉小家电公司全力支持集团。他的梦想就是帮着爱人柳莹实现中国的液晶梦。液晶面板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省政府决定给予新星电子集团土地配套和银行贷款的支持。
马尘和柳莹深深有感,实现产业升级不是他们个人的功劳,国家意志和科技实力才是这个产业的根基。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在副省长董望春的建议下,企业家代表马尘带领着当年的知青们一道回到了月亮湾,见证发展、重温初心。
大地大结局?
大结局:新星拥有了自主产权的芯片和液晶屏技术。集团准备开始产业化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但由于长年为研发供血,如今除了吴蔚然白手起家的小家电分公司盈利创收外,其他业务都经营惨淡。 在新星高管会议上,吴蔚然主动提出愿卖掉小家电公司全力支持集团。他的梦想就是帮着爱人柳莹实现中国的液晶梦。液晶面板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省政府决定给予新星电子集团土地配套和银行贷款的支持。
马尘和柳莹深深有感,实现产业升级不是他们个人的功劳,国家意志和科技实力才是这个产业的根基。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在副省长董望春的建议下,企业家代表马尘带领着当年的知青们一道回到了月亮湾,见证发展、重温初心。
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也是最长久的扶贫?
因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久之计,贫困地区发展要靠激发内生动力,产业发展需要动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才能增收,产业发展防止急功近利,只有长远发展,才能受益一方。
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也是最长久的扶贫?
因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久之计,贫困地区发展要靠激发内生动力,产业发展需要动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才能增收,产业发展防止急功近利,只有长远发展,才能受益一方。
大地大结局?
大结局:新星拥有了自主产权的芯片和液晶屏技术。集团准备开始产业化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但由于长年为研发供血,如今除了吴蔚然白手起家的小家电分公司盈利创收外,其他业务都经营惨淡。 在新星高管会议上,吴蔚然主动提出愿卖掉小家电公司全力支持集团。他的梦想就是帮着爱人柳莹实现中国的液晶梦。液晶面板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省政府决定给予新星电子集团土地配套和银行贷款的支持。
马尘和柳莹深深有感,实现产业升级不是他们个人的功劳,国家意志和科技实力才是这个产业的根基。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在副省长董望春的建议下,企业家代表马尘带领着当年的知青们一道回到了月亮湾,见证发展、重温初心。
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也是最长久的扶贫?
因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久之计,贫困地区发展要靠激发内生动力,产业发展需要动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才能增收,产业发展防止急功近利,只有长远发展,才能受益一方。
大地大结局?
大结局:新星拥有了自主产权的芯片和液晶屏技术。集团准备开始产业化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但由于长年为研发供血,如今除了吴蔚然白手起家的小家电分公司盈利创收外,其他业务都经营惨淡。 在新星高管会议上,吴蔚然主动提出愿卖掉小家电公司全力支持集团。他的梦想就是帮着爱人柳莹实现中国的液晶梦。液晶面板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省政府决定给予新星电子集团土地配套和银行贷款的支持。
马尘和柳莹深深有感,实现产业升级不是他们个人的功劳,国家意志和科技实力才是这个产业的根基。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在副省长董望春的建议下,企业家代表马尘带领着当年的知青们一道回到了月亮湾,见证发展、重温初心。
祖业根基少是什么意思?
祖业根基少。这个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种,经济方面,祖上没有留下多少财产。打下的基础也不深。
第二种,人脉关系。祖上不为官,社交圈子不大。有权有势的亲戚朋友很少,帮不上忙。也不是富贾大户,所以人脉上也没有多少可用之人。
总之,这句话就是祖上不管是经济上还是人际关系上对自己都没啥帮助。所以说根基少。
大湾区未来发展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明确大湾区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形成以创新为核心驱动,以先进制造业为产业根基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从大湾区产业体系来看,先进制造业仍是大湾区的产业根基。深圳、广州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投全力主导大湾区制造业布局:珠江西岸形成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珠江东岸则形成以深圳、东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湾区整体创新基础好,创新要素集聚,科技研发与转化能力突出,企业研发投入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正逐渐被打造,助力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走廊与大湾区竭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带动湾区内各大城市优势互补与联动协作,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祖业根基少是什么意思?
祖业根基少。这个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种,经济方面,祖上没有留下多少财产。打下的基础也不深。
第二种,人脉关系。祖上不为官,社交圈子不大。有权有势的亲戚朋友很少,帮不上忙。也不是富贾大户,所以人脉上也没有多少可用之人。
总之,这句话就是祖上不管是经济上还是人际关系上对自己都没啥帮助。所以说根基少。
徐州的主要产业?
主要产业: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工程机械是徐州的支柱产业,为稳固徐州“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徐州市积极谋求发展,持续夯实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根基。
在徐州经开区建立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示范基地。基地里,徐工集团已发展成为千亿级跨国公司,连续30年领跑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工程起重机械、铲土运输机械、路面及压实机械、筑路及养护机械等9类主机及液压件等3类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大湾区未来发展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明确大湾区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形成以创新为核心驱动,以先进制造业为产业根基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从大湾区产业体系来看,先进制造业仍是大湾区的产业根基。深圳、广州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投全力主导大湾区制造业布局:珠江西岸形成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珠江东岸则形成以深圳、东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湾区整体创新基础好,创新要素集聚,科技研发与转化能力突出,企业研发投入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正逐渐被打造,助力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走廊与大湾区竭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带动湾区内各大城市优势互补与联动协作,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大湾区未来发展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明确大湾区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形成以创新为核心驱动,以先进制造业为产业根基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从大湾区产业体系来看,先进制造业仍是大湾区的产业根基。深圳、广州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投全力主导大湾区制造业布局:珠江西岸形成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珠江东岸则形成以深圳、东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湾区整体创新基础好,创新要素集聚,科技研发与转化能力突出,企业研发投入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正逐渐被打造,助力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走廊与大湾区竭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带动湾区内各大城市优势互补与联动协作,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大湾区未来发展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明确大湾区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形成以创新为核心驱动,以先进制造业为产业根基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从大湾区产业体系来看,先进制造业仍是大湾区的产业根基。深圳、广州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投全力主导大湾区制造业布局:珠江西岸形成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珠江东岸则形成以深圳、东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湾区整体创新基础好,创新要素集聚,科技研发与转化能力突出,企业研发投入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正逐渐被打造,助力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走廊与大湾区竭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带动湾区内各大城市优势互补与联动协作,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徐州的主要产业?
主要产业: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工程机械是徐州的支柱产业,为稳固徐州“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徐州市积极谋求发展,持续夯实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根基。
在徐州经开区建立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示范基地。基地里,徐工集团已发展成为千亿级跨国公司,连续30年领跑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工程起重机械、铲土运输机械、路面及压实机械、筑路及养护机械等9类主机及液压件等3类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徐州的主要产业?
主要产业: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工程机械是徐州的支柱产业,为稳固徐州“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徐州市积极谋求发展,持续夯实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根基。
在徐州经开区建立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示范基地。基地里,徐工集团已发展成为千亿级跨国公司,连续30年领跑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工程起重机械、铲土运输机械、路面及压实机械、筑路及养护机械等9类主机及液压件等3类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祖业根基少是什么意思?
祖业根基少。这个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种,经济方面,祖上没有留下多少财产。打下的基础也不深。
第二种,人脉关系。祖上不为官,社交圈子不大。有权有势的亲戚朋友很少,帮不上忙。也不是富贾大户,所以人脉上也没有多少可用之人。
总之,这句话就是祖上不管是经济上还是人际关系上对自己都没啥帮助。所以说根基少。
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也是最长久的扶贫?
因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久之计,贫困地区发展要靠激发内生动力,产业发展需要动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才能增收,产业发展防止急功近利,只有长远发展,才能受益一方。
祖业根基少是什么意思?
祖业根基少。这个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种,经济方面,祖上没有留下多少财产。打下的基础也不深。
第二种,人脉关系。祖上不为官,社交圈子不大。有权有势的亲戚朋友很少,帮不上忙。也不是富贾大户,所以人脉上也没有多少可用之人。
总之,这句话就是祖上不管是经济上还是人际关系上对自己都没啥帮助。所以说根基少。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徐州的主要产业?
主要产业: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工程机械是徐州的支柱产业,为稳固徐州“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徐州市积极谋求发展,持续夯实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根基。
在徐州经开区建立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示范基地。基地里,徐工集团已发展成为千亿级跨国公司,连续30年领跑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工程起重机械、铲土运输机械、路面及压实机械、筑路及养护机械等9类主机及液压件等3类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