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条件?)
1.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
调整产业结构的主体是由政府来主导的。调整产品结构是由企业来主导的。
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概念,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
2.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条件?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的条件: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
3、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
3、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4、产业关联效应强。
3.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条件?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的条件: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
3、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
3、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4、产业关联效应强。
4. 主导产业的名词解释?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 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例如,日本的主导产业演替顺序是:纺织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汽车、家电工业→电子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由于主导产业应能够诱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既要解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又要解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因此,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5.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
调整产业结构的主体是由政府来主导的。调整产品结构是由企业来主导的。
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概念,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
6. 主导产业的名词解释?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 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例如,日本的主导产业演替顺序是:纺织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汽车、家电工业→电子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由于主导产业应能够诱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既要解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又要解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因此,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7. 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科技创新方面,近期佛山好消息不断。各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层面创新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在很多关键领域,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如顺德首次面向全球发布支柱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推出“科技创新十条”;佛山科技局通过重点大项目来扶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对核心攻关的项目的扶持力度比以往有很大提升。这都是很好的做法。
目前佛山有将近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约6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对佛山经济的发展推动作用非常大。但佛山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亟需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培育在新一轮竞争中的领先优势。佛山在发展后劲上不掉队,就一定要靠科技创新。
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我认为从技术层面理解的话,没有传统或落后产业之分。虽然很多企业从事传统行业,但都在应用新技术、新人才以及新经营理念,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与一些人传统印象中“小富即安”、局限于守好已有成果的做法不同,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延伸,企业家理念越来越强。举个例子,一家从事塑料模具制造的企业,引进了院士团队的成果,研制出另外一种新型塑料,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延伸,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落地,这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对于陶瓷、家电等佛山优势产业的科技提升,外界其实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这些行业其实已经出现很多科技创新成果。以最近市值超过中国石化的海天酱油为例,过去我们往往认为酱油是传统技艺,但事实上,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专利技术,如过滤技术、除菌技术、发酵技术等等,每个环节都有技术攻关。多年来,海天酱油保持行业龙头的市场地位,离不开新兴技术对传统企业发展的促进。
当前,佛山大力引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2+2+4”产业发展格局,即2020年培育装备制造和泛家居2个超万亿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再培育2个超5000亿元、4个超3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高端的产业离不开高端的人才,但人才一直是佛山产业发展的瓶颈。企业人才引进后如何留用是他们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我认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这块,应该政企携手联动推进,同时引入协会等社会力量。
日前,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主导推动的第三届佛山高新技术进步奖申报已经启动,评选共设置了两类奖项,其中一类是佛山高新技术成就奖,授予在推进佛山市科学技术发展进
8.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条件?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的条件: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
3、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
3、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4、产业关联效应强。
9. 主导产业的名词解释?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 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例如,日本的主导产业演替顺序是:纺织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汽车、家电工业→电子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由于主导产业应能够诱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既要解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又要解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因此,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10.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
调整产业结构的主体是由政府来主导的。调整产品结构是由企业来主导的。
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概念,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
11. 四大产业包括哪些?
四大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指以农业为主的各产业;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还包括采掘业、电力和煤气业。第三产业指服务性产业,包括建筑、运输、通信、商业、金融、职业性服务。第四产业指信息产业,这是新近对产业划分的一种新观念。即把信息部门从三大产业中划分出来,称为第四产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服务业是指电子信息时代的产业总称。一般认为服务业指从事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
信息技术产业,又称信息产业,它是运用信息手段和技术,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信息情报,提供信息服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手段、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产业。
12. 四大产业包括哪些?
四大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指以农业为主的各产业;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还包括采掘业、电力和煤气业。第三产业指服务性产业,包括建筑、运输、通信、商业、金融、职业性服务。第四产业指信息产业,这是新近对产业划分的一种新观念。即把信息部门从三大产业中划分出来,称为第四产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服务业是指电子信息时代的产业总称。一般认为服务业指从事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
信息技术产业,又称信息产业,它是运用信息手段和技术,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信息情报,提供信息服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手段、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产业。
13. 主导产业的名词解释?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 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例如,日本的主导产业演替顺序是:纺织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汽车、家电工业→电子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由于主导产业应能够诱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既要解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又要解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因此,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14. 四大产业包括哪些?
四大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指以农业为主的各产业;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还包括采掘业、电力和煤气业。第三产业指服务性产业,包括建筑、运输、通信、商业、金融、职业性服务。第四产业指信息产业,这是新近对产业划分的一种新观念。即把信息部门从三大产业中划分出来,称为第四产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服务业是指电子信息时代的产业总称。一般认为服务业指从事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
信息技术产业,又称信息产业,它是运用信息手段和技术,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信息情报,提供信息服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手段、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产业。
15.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条件?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的条件: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
3、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
3、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4、产业关联效应强。
16. 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科技创新方面,近期佛山好消息不断。各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层面创新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在很多关键领域,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如顺德首次面向全球发布支柱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推出“科技创新十条”;佛山科技局通过重点大项目来扶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对核心攻关的项目的扶持力度比以往有很大提升。这都是很好的做法。
目前佛山有将近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约6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对佛山经济的发展推动作用非常大。但佛山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亟需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培育在新一轮竞争中的领先优势。佛山在发展后劲上不掉队,就一定要靠科技创新。
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我认为从技术层面理解的话,没有传统或落后产业之分。虽然很多企业从事传统行业,但都在应用新技术、新人才以及新经营理念,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与一些人传统印象中“小富即安”、局限于守好已有成果的做法不同,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延伸,企业家理念越来越强。举个例子,一家从事塑料模具制造的企业,引进了院士团队的成果,研制出另外一种新型塑料,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延伸,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落地,这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对于陶瓷、家电等佛山优势产业的科技提升,外界其实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这些行业其实已经出现很多科技创新成果。以最近市值超过中国石化的海天酱油为例,过去我们往往认为酱油是传统技艺,但事实上,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专利技术,如过滤技术、除菌技术、发酵技术等等,每个环节都有技术攻关。多年来,海天酱油保持行业龙头的市场地位,离不开新兴技术对传统企业发展的促进。
当前,佛山大力引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2+2+4”产业发展格局,即2020年培育装备制造和泛家居2个超万亿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再培育2个超5000亿元、4个超3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高端的产业离不开高端的人才,但人才一直是佛山产业发展的瓶颈。企业人才引进后如何留用是他们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我认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这块,应该政企携手联动推进,同时引入协会等社会力量。
日前,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主导推动的第三届佛山高新技术进步奖申报已经启动,评选共设置了两类奖项,其中一类是佛山高新技术成就奖,授予在推进佛山市科学技术发展进
17. 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科技创新方面,近期佛山好消息不断。各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层面创新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在很多关键领域,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如顺德首次面向全球发布支柱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推出“科技创新十条”;佛山科技局通过重点大项目来扶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对核心攻关的项目的扶持力度比以往有很大提升。这都是很好的做法。
目前佛山有将近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约6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对佛山经济的发展推动作用非常大。但佛山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亟需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培育在新一轮竞争中的领先优势。佛山在发展后劲上不掉队,就一定要靠科技创新。
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我认为从技术层面理解的话,没有传统或落后产业之分。虽然很多企业从事传统行业,但都在应用新技术、新人才以及新经营理念,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与一些人传统印象中“小富即安”、局限于守好已有成果的做法不同,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延伸,企业家理念越来越强。举个例子,一家从事塑料模具制造的企业,引进了院士团队的成果,研制出另外一种新型塑料,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延伸,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落地,这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对于陶瓷、家电等佛山优势产业的科技提升,外界其实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这些行业其实已经出现很多科技创新成果。以最近市值超过中国石化的海天酱油为例,过去我们往往认为酱油是传统技艺,但事实上,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专利技术,如过滤技术、除菌技术、发酵技术等等,每个环节都有技术攻关。多年来,海天酱油保持行业龙头的市场地位,离不开新兴技术对传统企业发展的促进。
当前,佛山大力引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2+2+4”产业发展格局,即2020年培育装备制造和泛家居2个超万亿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再培育2个超5000亿元、4个超3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高端的产业离不开高端的人才,但人才一直是佛山产业发展的瓶颈。企业人才引进后如何留用是他们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我认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这块,应该政企携手联动推进,同时引入协会等社会力量。
日前,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主导推动的第三届佛山高新技术进步奖申报已经启动,评选共设置了两类奖项,其中一类是佛山高新技术成就奖,授予在推进佛山市科学技术发展进
18. 十强产业是哪些?
一是发展引领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二是发展先进智能的高端装备产业
三是发展绿色新型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四是发展全国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
五是发展普惠优质的医养健康产业。
六是发展精细环保的高端化工产业
七是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高效农业
八是发展传承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
九是发展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产业
十是发展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服务业。
19. 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科技创新方面,近期佛山好消息不断。各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层面创新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在很多关键领域,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如顺德首次面向全球发布支柱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推出“科技创新十条”;佛山科技局通过重点大项目来扶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对核心攻关的项目的扶持力度比以往有很大提升。这都是很好的做法。
目前佛山有将近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约6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对佛山经济的发展推动作用非常大。但佛山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亟需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培育在新一轮竞争中的领先优势。佛山在发展后劲上不掉队,就一定要靠科技创新。
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我认为从技术层面理解的话,没有传统或落后产业之分。虽然很多企业从事传统行业,但都在应用新技术、新人才以及新经营理念,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与一些人传统印象中“小富即安”、局限于守好已有成果的做法不同,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延伸,企业家理念越来越强。举个例子,一家从事塑料模具制造的企业,引进了院士团队的成果,研制出另外一种新型塑料,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延伸,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落地,这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对于陶瓷、家电等佛山优势产业的科技提升,外界其实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这些行业其实已经出现很多科技创新成果。以最近市值超过中国石化的海天酱油为例,过去我们往往认为酱油是传统技艺,但事实上,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专利技术,如过滤技术、除菌技术、发酵技术等等,每个环节都有技术攻关。多年来,海天酱油保持行业龙头的市场地位,离不开新兴技术对传统企业发展的促进。
当前,佛山大力引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2+2+4”产业发展格局,即2020年培育装备制造和泛家居2个超万亿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再培育2个超5000亿元、4个超3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高端的产业离不开高端的人才,但人才一直是佛山产业发展的瓶颈。企业人才引进后如何留用是他们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我认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这块,应该政企携手联动推进,同时引入协会等社会力量。
日前,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主导推动的第三届佛山高新技术进步奖申报已经启动,评选共设置了两类奖项,其中一类是佛山高新技术成就奖,授予在推进佛山市科学技术发展进
20. 工业园区有哪些产业类别?
工业园区产业类别:
1、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指以某一类工业行业的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在更多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2、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 主要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3、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指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工业园区。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21. 工业园区有哪些产业类别?
工业园区产业类别:
1、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指以某一类工业行业的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在更多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2、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 主要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3、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指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工业园区。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22. 十强产业是哪些?
一是发展引领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二是发展先进智能的高端装备产业
三是发展绿色新型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四是发展全国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
五是发展普惠优质的医养健康产业。
六是发展精细环保的高端化工产业
七是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高效农业
八是发展传承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
九是发展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产业
十是发展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服务业。
23. 十强产业是哪些?
一是发展引领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二是发展先进智能的高端装备产业
三是发展绿色新型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四是发展全国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
五是发展普惠优质的医养健康产业。
六是发展精细环保的高端化工产业
七是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高效农业
八是发展传承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
九是发展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产业
十是发展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服务业。
24. 十强产业是哪些?
一是发展引领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二是发展先进智能的高端装备产业
三是发展绿色新型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四是发展全国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
五是发展普惠优质的医养健康产业。
六是发展精细环保的高端化工产业
七是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高效农业
八是发展传承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
九是发展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产业
十是发展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服务业。
25. 工业园区有哪些产业类别?
工业园区产业类别:
1、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指以某一类工业行业的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在更多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2、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 主要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3、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指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工业园区。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26.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27. 四大产业包括哪些?
四大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指以农业为主的各产业;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还包括采掘业、电力和煤气业。第三产业指服务性产业,包括建筑、运输、通信、商业、金融、职业性服务。第四产业指信息产业,这是新近对产业划分的一种新观念。即把信息部门从三大产业中划分出来,称为第四产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服务业是指电子信息时代的产业总称。一般认为服务业指从事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
信息技术产业,又称信息产业,它是运用信息手段和技术,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信息情报,提供信息服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手段、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产业。
28.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29.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
调整产业结构的主体是由政府来主导的。调整产品结构是由企业来主导的。
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概念,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
30. 工业园区有哪些产业类别?
工业园区产业类别:
1、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指以某一类工业行业的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在更多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2、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 主要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3、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指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工业园区。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31.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32.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