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生态圈(中国一汽成功的原因?)
1. 中国一汽成功的原因?
谢谢你的关注
1953年,一汽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起,到1956年7月15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这是一汽的建厂时期。从1956年开工生产到1978年末,是一汽的成长和发展时期。从1979年到1988年末,是一汽“解放”汽车的换型改造时期,又称第二次创业时期。
中国一汽的相关情况:
1、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一汽致力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并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愿景。
2、一汽的核心是“高举红旗、聚焦自主、支持创新、加强合作”,努力打造汽车产业生态圈。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和奋斗,一汽将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
2. 北汽集团改革最终是要实现什么?
北汽集团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实现从“造车”到“智能出行”的转型升级,以及从“传统汽车制造”到“新能源、智能互联汽车生态圈”的转变。
具体来说,北汽集团改革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产品力: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构建全球产业链:加强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的合作,优化全球制造布局,建设全球化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3.打造智能互联汽车: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推动智能互联汽车的研发和应用。
4.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共享经济、服务经济等新商业模式,重构汽车产业生态圈。
5.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推行市场化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绩效。
总之,北汽集团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
3. 中国一汽成功的原因?
谢谢你的关注
1953年,一汽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起,到1956年7月15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这是一汽的建厂时期。从1956年开工生产到1978年末,是一汽的成长和发展时期。从1979年到1988年末,是一汽“解放”汽车的换型改造时期,又称第二次创业时期。
中国一汽的相关情况:
1、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一汽致力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并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愿景。
2、一汽的核心是“高举红旗、聚焦自主、支持创新、加强合作”,努力打造汽车产业生态圈。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和奋斗,一汽将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
4. 安徽奇瑞汽车厂怎么样?
安徽奇瑞汽车厂发现的非常好!
奇瑞从当初荒滩上的“小草房”,到如今近1500亿元年营收的“千亿集团”;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第一辆车下线,到如今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从最初创业的“八大金刚”,到如今全球各地的5万名“奇瑞人”;从发动机起家的汽车制造,到今天众木成林的“汽车产业生态圈”;从中国加入WTO元年的首批10辆奇瑞车出口,到如今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出口第一,海外用户突破200万的“中国名片”……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奇瑞“今昔对比”,恰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砥砺前行、不断奋发向上的生动缩影。
5. 北汽集团改革最终是要实现什么?
北汽集团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实现从“造车”到“智能出行”的转型升级,以及从“传统汽车制造”到“新能源、智能互联汽车生态圈”的转变。
具体来说,北汽集团改革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产品力: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构建全球产业链:加强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的合作,优化全球制造布局,建设全球化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3.打造智能互联汽车: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推动智能互联汽车的研发和应用。
4.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共享经济、服务经济等新商业模式,重构汽车产业生态圈。
5.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推行市场化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绩效。
总之,北汽集团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
6. 安徽奇瑞汽车厂怎么样?
安徽奇瑞汽车厂发现的非常好!
奇瑞从当初荒滩上的“小草房”,到如今近1500亿元年营收的“千亿集团”;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第一辆车下线,到如今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从最初创业的“八大金刚”,到如今全球各地的5万名“奇瑞人”;从发动机起家的汽车制造,到今天众木成林的“汽车产业生态圈”;从中国加入WTO元年的首批10辆奇瑞车出口,到如今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出口第一,海外用户突破200万的“中国名片”……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奇瑞“今昔对比”,恰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砥砺前行、不断奋发向上的生动缩影。
7.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史?
长春汽车制造厂的发展历史
中国第一汽车发展历史ZT
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标志,结束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是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央重工业部在1949年10月成立时确定由机器工业局筹备建设汽车工业。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莫斯科同苏联政府领导人会谈,并商定苏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1950年2月,在全国机器工业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独立自主的机器工业,讨论了建设汽车制造厂的议题;1950年3月,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郭力为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同年在北京成立汽车实验室,召开首次汽车工业会议讨论建设方针与步骤,明确先生产载货汽车,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工厂设计。1951年1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召开会议,听取重工业部和汽车工业筹备组关于汽车厂厂址等问题的汇报,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四平至长春一线选择厂址,产品为苏联吉斯150型4吨载货汽车,年产纲领3万辆;同年2月,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孟少农等陪同苏联专家前往长春,选择厂址在长春市西南的孟家屯车站西北侧;同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列为国家安排"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同年年底,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全苏汽车拖拉机工业设计院编制完成汽车厂初步设计。1952年4月,重工业部任命郭力为长春六五二厂(即第一汽车制造厂曾用厂名)厂长,中央财经委员会通知重工业部,派孟少农、李刚、陈祖涛、潘承烈组成订货代表小组赴莫斯科,在驻苏大使馆领导下,办理设计联络、设备分交、聘请专家和派遣实习生等事宜;同年12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任命原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秘书长饶斌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厂长(其间即是传为佳话的"厂长请厂长"的动人事迹),郭力、孟少农、宋敏之为副厂长(当今健在的只有宋敏之老厂长,高寿93岁,对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历史仍然特别倾心关注,回忆当年如数家珍)。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批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第一机械工业部制定三年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总体计划上报中央,中央批示各地和国家有关部门,动员全国力量支援一汽建设,明确一汽三年建厂目标: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同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破土动工奠基典礼。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林枫、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等出席,李岚清(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6名青年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放置在厂区中心广场,至此实现了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创举。
1956年7月13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参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和生产准备的全体员工日以继夜、齐心协力的奋战(期间选派500多名各类人员先后到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委托国内工厂代培了近4000名各类工种岗位的新工人,厂内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如期完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国产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胜利下线,实现了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建厂目标,标志着至此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同年10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竣工验收和开工生产典礼,造就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领导人和开拓建设者,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当之无愧。
8.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史?
长春汽车制造厂的发展历史
中国第一汽车发展历史ZT
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标志,结束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是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央重工业部在1949年10月成立时确定由机器工业局筹备建设汽车工业。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莫斯科同苏联政府领导人会谈,并商定苏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1950年2月,在全国机器工业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独立自主的机器工业,讨论了建设汽车制造厂的议题;1950年3月,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郭力为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同年在北京成立汽车实验室,召开首次汽车工业会议讨论建设方针与步骤,明确先生产载货汽车,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工厂设计。1951年1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召开会议,听取重工业部和汽车工业筹备组关于汽车厂厂址等问题的汇报,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四平至长春一线选择厂址,产品为苏联吉斯150型4吨载货汽车,年产纲领3万辆;同年2月,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孟少农等陪同苏联专家前往长春,选择厂址在长春市西南的孟家屯车站西北侧;同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列为国家安排"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同年年底,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全苏汽车拖拉机工业设计院编制完成汽车厂初步设计。1952年4月,重工业部任命郭力为长春六五二厂(即第一汽车制造厂曾用厂名)厂长,中央财经委员会通知重工业部,派孟少农、李刚、陈祖涛、潘承烈组成订货代表小组赴莫斯科,在驻苏大使馆领导下,办理设计联络、设备分交、聘请专家和派遣实习生等事宜;同年12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任命原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秘书长饶斌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厂长(其间即是传为佳话的"厂长请厂长"的动人事迹),郭力、孟少农、宋敏之为副厂长(当今健在的只有宋敏之老厂长,高寿93岁,对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历史仍然特别倾心关注,回忆当年如数家珍)。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批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第一机械工业部制定三年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总体计划上报中央,中央批示各地和国家有关部门,动员全国力量支援一汽建设,明确一汽三年建厂目标: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同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破土动工奠基典礼。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林枫、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等出席,李岚清(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6名青年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放置在厂区中心广场,至此实现了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创举。
1956年7月13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参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和生产准备的全体员工日以继夜、齐心协力的奋战(期间选派500多名各类人员先后到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委托国内工厂代培了近4000名各类工种岗位的新工人,厂内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如期完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国产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胜利下线,实现了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建厂目标,标志着至此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同年10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竣工验收和开工生产典礼,造就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领导人和开拓建设者,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当之无愧。
9. 中国一汽成功的原因?
谢谢你的关注
1953年,一汽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起,到1956年7月15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这是一汽的建厂时期。从1956年开工生产到1978年末,是一汽的成长和发展时期。从1979年到1988年末,是一汽“解放”汽车的换型改造时期,又称第二次创业时期。
中国一汽的相关情况:
1、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一汽致力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并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愿景。
2、一汽的核心是“高举红旗、聚焦自主、支持创新、加强合作”,努力打造汽车产业生态圈。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和奋斗,一汽将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
10. 北汽集团改革最终是要实现什么?
北汽集团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实现从“造车”到“智能出行”的转型升级,以及从“传统汽车制造”到“新能源、智能互联汽车生态圈”的转变。
具体来说,北汽集团改革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产品力: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构建全球产业链:加强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的合作,优化全球制造布局,建设全球化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3.打造智能互联汽车: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推动智能互联汽车的研发和应用。
4.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共享经济、服务经济等新商业模式,重构汽车产业生态圈。
5.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推行市场化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绩效。
总之,北汽集团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
11. 为什么汽车行业对于经济那么重要?
汽车行业的兴衰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点
1:就业,一个规模足够大的车企有一二十万员工是很正常的,而且从一线生产线到技术研发需要各个水平的人才,针对的不同领域能为各个专业的人们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重要性之高可见一斑。然而这还只是生产环节,车辆从工厂生产落地到运送到全国各地,对公路运输的需求也会非常之高,这位大量的货车以及车主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再次一个上规模的品牌会有上百上千家的4-S授权店,以及更多的二级或综合经销商,这些网点从售前到售后一个网点就能为数十人提供就业岗位,试想一个品牌如有一千家4-S就能为三四万人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且从车企到终端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是需要学习培训的,那么这些员工的培训则使得各种培训学校得益生存,学校的教职员工也能获得岗位,依靠学校生存的生态圈则养活更多人,这一生态链大的非常夸张。
2:创税,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再便宜的汽车也要四五万元,主力的消费级汽车更是达到十余万的范围。而汽车的购置税是10%,一台十万元的汽车在销售端可以创造1万元的税收。普通人依靠衣食住行消费想要创造万元的税收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汽车创造的价值当然会理想的多。而且在用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创税,维修保养频率较低可以不谈,而每台车都需要加注的燃油中是含有大量税收的,超3亿台机动车每天加注燃油能汇聚成河,事项落地后的车辆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吧。
而且汽车在生产过程中也在创税,任何零部件以及物料的采购都需要缴纳税费,生产落地后销售环节也需要缴纳增值税。一台汽车的指导价假设为10万元,其税费的比例则能找到4万元左右。再者车企正常运营创造的价值总要用来养活员工,这些员工的薪资有税前和税后两个标准,N多的员工也在创税。所以汽车从规划研发生产时就已经开始创造价值,直到报废后也还要回到报废厂进行拆解和金属材料的回收利用,这是个完美的价值循环。
所以汽车对于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视为发展的三驾马车的马力之一;2019年因排放升级和油电转型速度过快导致了车市预冷,但这必然只会是短期的现象,因为作为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是不能够停滞的。
本文由天和Auto撰写,内容请勿站外搬运,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12. 为什么汽车行业对于经济那么重要?
汽车行业的兴衰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点
1:就业,一个规模足够大的车企有一二十万员工是很正常的,而且从一线生产线到技术研发需要各个水平的人才,针对的不同领域能为各个专业的人们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重要性之高可见一斑。然而这还只是生产环节,车辆从工厂生产落地到运送到全国各地,对公路运输的需求也会非常之高,这位大量的货车以及车主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再次一个上规模的品牌会有上百上千家的4-S授权店,以及更多的二级或综合经销商,这些网点从售前到售后一个网点就能为数十人提供就业岗位,试想一个品牌如有一千家4-S就能为三四万人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且从车企到终端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是需要学习培训的,那么这些员工的培训则使得各种培训学校得益生存,学校的教职员工也能获得岗位,依靠学校生存的生态圈则养活更多人,这一生态链大的非常夸张。
2:创税,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再便宜的汽车也要四五万元,主力的消费级汽车更是达到十余万的范围。而汽车的购置税是10%,一台十万元的汽车在销售端可以创造1万元的税收。普通人依靠衣食住行消费想要创造万元的税收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汽车创造的价值当然会理想的多。而且在用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创税,维修保养频率较低可以不谈,而每台车都需要加注的燃油中是含有大量税收的,超3亿台机动车每天加注燃油能汇聚成河,事项落地后的车辆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吧。
而且汽车在生产过程中也在创税,任何零部件以及物料的采购都需要缴纳税费,生产落地后销售环节也需要缴纳增值税。一台汽车的指导价假设为10万元,其税费的比例则能找到4万元左右。再者车企正常运营创造的价值总要用来养活员工,这些员工的薪资有税前和税后两个标准,N多的员工也在创税。所以汽车从规划研发生产时就已经开始创造价值,直到报废后也还要回到报废厂进行拆解和金属材料的回收利用,这是个完美的价值循环。
所以汽车对于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视为发展的三驾马车的马力之一;2019年因排放升级和油电转型速度过快导致了车市预冷,但这必然只会是短期的现象,因为作为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是不能够停滞的。
本文由天和Auto撰写,内容请勿站外搬运,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13.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史?
长春汽车制造厂的发展历史
中国第一汽车发展历史ZT
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标志,结束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是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央重工业部在1949年10月成立时确定由机器工业局筹备建设汽车工业。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莫斯科同苏联政府领导人会谈,并商定苏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1950年2月,在全国机器工业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独立自主的机器工业,讨论了建设汽车制造厂的议题;1950年3月,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郭力为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同年在北京成立汽车实验室,召开首次汽车工业会议讨论建设方针与步骤,明确先生产载货汽车,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工厂设计。1951年1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召开会议,听取重工业部和汽车工业筹备组关于汽车厂厂址等问题的汇报,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四平至长春一线选择厂址,产品为苏联吉斯150型4吨载货汽车,年产纲领3万辆;同年2月,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孟少农等陪同苏联专家前往长春,选择厂址在长春市西南的孟家屯车站西北侧;同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列为国家安排"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同年年底,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全苏汽车拖拉机工业设计院编制完成汽车厂初步设计。1952年4月,重工业部任命郭力为长春六五二厂(即第一汽车制造厂曾用厂名)厂长,中央财经委员会通知重工业部,派孟少农、李刚、陈祖涛、潘承烈组成订货代表小组赴莫斯科,在驻苏大使馆领导下,办理设计联络、设备分交、聘请专家和派遣实习生等事宜;同年12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任命原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秘书长饶斌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厂长(其间即是传为佳话的"厂长请厂长"的动人事迹),郭力、孟少农、宋敏之为副厂长(当今健在的只有宋敏之老厂长,高寿93岁,对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历史仍然特别倾心关注,回忆当年如数家珍)。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批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第一机械工业部制定三年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总体计划上报中央,中央批示各地和国家有关部门,动员全国力量支援一汽建设,明确一汽三年建厂目标: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同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破土动工奠基典礼。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林枫、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等出席,李岚清(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6名青年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放置在厂区中心广场,至此实现了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创举。
1956年7月13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参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和生产准备的全体员工日以继夜、齐心协力的奋战(期间选派500多名各类人员先后到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委托国内工厂代培了近4000名各类工种岗位的新工人,厂内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如期完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国产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胜利下线,实现了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建厂目标,标志着至此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同年10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竣工验收和开工生产典礼,造就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领导人和开拓建设者,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当之无愧。
14. 北汽集团改革最终是要实现什么?
北汽集团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实现从“造车”到“智能出行”的转型升级,以及从“传统汽车制造”到“新能源、智能互联汽车生态圈”的转变。
具体来说,北汽集团改革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产品力: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构建全球产业链:加强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的合作,优化全球制造布局,建设全球化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3.打造智能互联汽车: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推动智能互联汽车的研发和应用。
4.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共享经济、服务经济等新商业模式,重构汽车产业生态圈。
5.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推行市场化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绩效。
总之,北汽集团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
15.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史?
长春汽车制造厂的发展历史
中国第一汽车发展历史ZT
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标志,结束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是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央重工业部在1949年10月成立时确定由机器工业局筹备建设汽车工业。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莫斯科同苏联政府领导人会谈,并商定苏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1950年2月,在全国机器工业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独立自主的机器工业,讨论了建设汽车制造厂的议题;1950年3月,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郭力为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同年在北京成立汽车实验室,召开首次汽车工业会议讨论建设方针与步骤,明确先生产载货汽车,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工厂设计。1951年1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召开会议,听取重工业部和汽车工业筹备组关于汽车厂厂址等问题的汇报,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四平至长春一线选择厂址,产品为苏联吉斯150型4吨载货汽车,年产纲领3万辆;同年2月,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孟少农等陪同苏联专家前往长春,选择厂址在长春市西南的孟家屯车站西北侧;同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列为国家安排"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同年年底,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全苏汽车拖拉机工业设计院编制完成汽车厂初步设计。1952年4月,重工业部任命郭力为长春六五二厂(即第一汽车制造厂曾用厂名)厂长,中央财经委员会通知重工业部,派孟少农、李刚、陈祖涛、潘承烈组成订货代表小组赴莫斯科,在驻苏大使馆领导下,办理设计联络、设备分交、聘请专家和派遣实习生等事宜;同年12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任命原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秘书长饶斌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厂长(其间即是传为佳话的"厂长请厂长"的动人事迹),郭力、孟少农、宋敏之为副厂长(当今健在的只有宋敏之老厂长,高寿93岁,对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历史仍然特别倾心关注,回忆当年如数家珍)。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批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第一机械工业部制定三年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总体计划上报中央,中央批示各地和国家有关部门,动员全国力量支援一汽建设,明确一汽三年建厂目标: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同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破土动工奠基典礼。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林枫、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等出席,李岚清(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6名青年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放置在厂区中心广场,至此实现了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创举。
1956年7月13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参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和生产准备的全体员工日以继夜、齐心协力的奋战(期间选派500多名各类人员先后到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委托国内工厂代培了近4000名各类工种岗位的新工人,厂内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如期完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国产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胜利下线,实现了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建厂目标,标志着至此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同年10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竣工验收和开工生产典礼,造就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领导人和开拓建设者,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当之无愧。
16. 安徽奇瑞汽车厂怎么样?
安徽奇瑞汽车厂发现的非常好!
奇瑞从当初荒滩上的“小草房”,到如今近1500亿元年营收的“千亿集团”;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第一辆车下线,到如今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从最初创业的“八大金刚”,到如今全球各地的5万名“奇瑞人”;从发动机起家的汽车制造,到今天众木成林的“汽车产业生态圈”;从中国加入WTO元年的首批10辆奇瑞车出口,到如今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出口第一,海外用户突破200万的“中国名片”……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奇瑞“今昔对比”,恰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砥砺前行、不断奋发向上的生动缩影。
17. 为什么汽车行业对于经济那么重要?
汽车行业的兴衰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点
1:就业,一个规模足够大的车企有一二十万员工是很正常的,而且从一线生产线到技术研发需要各个水平的人才,针对的不同领域能为各个专业的人们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重要性之高可见一斑。然而这还只是生产环节,车辆从工厂生产落地到运送到全国各地,对公路运输的需求也会非常之高,这位大量的货车以及车主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再次一个上规模的品牌会有上百上千家的4-S授权店,以及更多的二级或综合经销商,这些网点从售前到售后一个网点就能为数十人提供就业岗位,试想一个品牌如有一千家4-S就能为三四万人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且从车企到终端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是需要学习培训的,那么这些员工的培训则使得各种培训学校得益生存,学校的教职员工也能获得岗位,依靠学校生存的生态圈则养活更多人,这一生态链大的非常夸张。
2:创税,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再便宜的汽车也要四五万元,主力的消费级汽车更是达到十余万的范围。而汽车的购置税是10%,一台十万元的汽车在销售端可以创造1万元的税收。普通人依靠衣食住行消费想要创造万元的税收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汽车创造的价值当然会理想的多。而且在用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创税,维修保养频率较低可以不谈,而每台车都需要加注的燃油中是含有大量税收的,超3亿台机动车每天加注燃油能汇聚成河,事项落地后的车辆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吧。
而且汽车在生产过程中也在创税,任何零部件以及物料的采购都需要缴纳税费,生产落地后销售环节也需要缴纳增值税。一台汽车的指导价假设为10万元,其税费的比例则能找到4万元左右。再者车企正常运营创造的价值总要用来养活员工,这些员工的薪资有税前和税后两个标准,N多的员工也在创税。所以汽车从规划研发生产时就已经开始创造价值,直到报废后也还要回到报废厂进行拆解和金属材料的回收利用,这是个完美的价值循环。
所以汽车对于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视为发展的三驾马车的马力之一;2019年因排放升级和油电转型速度过快导致了车市预冷,但这必然只会是短期的现象,因为作为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是不能够停滞的。
本文由天和Auto撰写,内容请勿站外搬运,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18. 为什么汽车行业对于经济那么重要?
汽车行业的兴衰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点
1:就业,一个规模足够大的车企有一二十万员工是很正常的,而且从一线生产线到技术研发需要各个水平的人才,针对的不同领域能为各个专业的人们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重要性之高可见一斑。然而这还只是生产环节,车辆从工厂生产落地到运送到全国各地,对公路运输的需求也会非常之高,这位大量的货车以及车主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再次一个上规模的品牌会有上百上千家的4-S授权店,以及更多的二级或综合经销商,这些网点从售前到售后一个网点就能为数十人提供就业岗位,试想一个品牌如有一千家4-S就能为三四万人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且从车企到终端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是需要学习培训的,那么这些员工的培训则使得各种培训学校得益生存,学校的教职员工也能获得岗位,依靠学校生存的生态圈则养活更多人,这一生态链大的非常夸张。
2:创税,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再便宜的汽车也要四五万元,主力的消费级汽车更是达到十余万的范围。而汽车的购置税是10%,一台十万元的汽车在销售端可以创造1万元的税收。普通人依靠衣食住行消费想要创造万元的税收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汽车创造的价值当然会理想的多。而且在用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创税,维修保养频率较低可以不谈,而每台车都需要加注的燃油中是含有大量税收的,超3亿台机动车每天加注燃油能汇聚成河,事项落地后的车辆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吧。
而且汽车在生产过程中也在创税,任何零部件以及物料的采购都需要缴纳税费,生产落地后销售环节也需要缴纳增值税。一台汽车的指导价假设为10万元,其税费的比例则能找到4万元左右。再者车企正常运营创造的价值总要用来养活员工,这些员工的薪资有税前和税后两个标准,N多的员工也在创税。所以汽车从规划研发生产时就已经开始创造价值,直到报废后也还要回到报废厂进行拆解和金属材料的回收利用,这是个完美的价值循环。
所以汽车对于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视为发展的三驾马车的马力之一;2019年因排放升级和油电转型速度过快导致了车市预冷,但这必然只会是短期的现象,因为作为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是不能够停滞的。
本文由天和Auto撰写,内容请勿站外搬运,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19. 安徽奇瑞汽车厂怎么样?
安徽奇瑞汽车厂发现的非常好!
奇瑞从当初荒滩上的“小草房”,到如今近1500亿元年营收的“千亿集团”;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第一辆车下线,到如今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从最初创业的“八大金刚”,到如今全球各地的5万名“奇瑞人”;从发动机起家的汽车制造,到今天众木成林的“汽车产业生态圈”;从中国加入WTO元年的首批10辆奇瑞车出口,到如今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出口第一,海外用户突破200万的“中国名片”……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奇瑞“今昔对比”,恰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砥砺前行、不断奋发向上的生动缩影。
20. 中国一汽成功的原因?
谢谢你的关注
1953年,一汽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起,到1956年7月15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这是一汽的建厂时期。从1956年开工生产到1978年末,是一汽的成长和发展时期。从1979年到1988年末,是一汽“解放”汽车的换型改造时期,又称第二次创业时期。
中国一汽的相关情况:
1、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一汽致力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并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愿景。
2、一汽的核心是“高举红旗、聚焦自主、支持创新、加强合作”,努力打造汽车产业生态圈。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和奋斗,一汽将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
21. 为什么说汽车行业是一个大集成、集大成的行业?
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支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全面重构,汽车文明正在重新定义,从而给整个汽车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并为汽车专业人才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汽车产业是拥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战略性产业
深刻理解汽车产业的基本特点,是充分认识其战略重要性的前提。作为制造业的集大成者,汽车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特点主要包括四点。
1. 巨大的产值及拉动作用
作为规模化制造的典型代表,汽车产业不仅自身产值巨大,而且具有极强的拉动力,这种拉动效益保守估计至少为1∶5。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家产值600亿元的整车企业,那就意味着相关的产值至少还有3000亿元。而在汽车产业中,百亿元量级的企业其实只属于入门级。以全球最大的车企之一丰田公司为例,其2016财年总产值达到28万亿日元(约合2550亿美元),能够带动的相关产值则有上万亿美元之多。汽车产业对于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全力引入及发展汽车产业的根本原因。
2. 巨大的产业关联性及带动效应
作为民用工业中最为复杂的产业,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资金、人才和技术均高度密集。汽车产业以整车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主线,上游对接原材料、机械、电子、能源、装备制造、化工、冶金、节能及环保等产业,下游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及相关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售后服务、汽车金融、物流、交通运输以及城镇化升级等领域,形成了几乎与现代民用产业全面关联的立体式产业网络。正因如此,建设汽车强国的战略诉求,不只与汽车产业本身有关,也要求并带动其他众多产业的创新发展和水平提升,从而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龙头、载体和抓手。
3. 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
汽车不仅自身产业大军庞大,而且其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就业数量更为可观。有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汽车企业的直接就业人数已达到近500万人,按照1∶7的间接就业带动比例计,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约在4000万以上,约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8。特别是汽车产业涉及规划、研发、采购、生产、质量、销售和售后等诸多环节,为培养各类优秀的高精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4. 巨大的社会资源调配能力
这一能力也决定了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仍将而且必须确保可持续发展。汽车既是生活需求品,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资源(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能否顺畅移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百姓福祉。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到2803万辆,其中乘用车2438万辆,连续八年蝉联世界第一。但是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45辆,与美国的超过800辆、欧日平均500~600辆相去甚远,即使与全球平均约170辆的千人保有量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说明中国在整体移动出行能力上还有差距。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必须弥补这个差距。正因如此,即使考虑到诸多限制因素,中国汽车产业仍将有10~15年的稳定增长期,笔者经研究测算认为,中国汽车年销量峰值或将在4000万辆左右出现,届时千人保有量约350辆,而汽车整体保有量将达到5亿辆以上。即便如此,中国的移动出行能力仍然存在缺口,需要通过汽车共享等新型使用模式来提升单车利用率,以确保充分的移动出行,支撑未来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汽车产业绝非传统的“夕阳产业”,而是为数不多的规模庞大且仍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汽车产业正进入全新时代
作为交叉技术和科技创新的载体,汽车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集中应用人类的最新技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在引发汽车产业全面重构。麦肯锡曾预测影响未来人类生活的12项重大科技,其中9项与汽车直接相关,另有2项间接相关。可见,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汽车产业,仍将处于各种新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焦点区域,并由此进入更加波澜壮阔的全新时代。
一方面,汽车产业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未来汽车产业的升级,将是汽车产品与汽车制造体系的双向互动、并行前进。前者将成为网联、智能和电动的移动终端;后者则将向大规模定制化的“智能制造”升级,并且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促进。受此影响,未来汽车产业的空间将不断扩展,跨界将成为常态,在大交通、大能源、大环境以及全新社会生活的前景下,汽车产品、技术、用户体验、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并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说,过去100年汽车改变了人类,那么未来100年,人类将改变汽车,进而改变自己。在汽车产业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汽车人的定义也将完全不同,不仅老汽车人将获得“重生”,而且新汽车人将不断“诞生”,成为汽车产业大军中的新生力量。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的能源、互联和智能三大革命,将给汽车带来六大革命性变化,从而重新定义整个汽车文明。第一,汽车将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未来分布式产能可以通过充分互联形成全新的工业网络,产品也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第二,汽车将由耗能机械向能量载体转变,电动汽车将成为可移动的储能和供能装置。第三,汽车将由信息“孤岛”向智能网联终端发展,从而汇聚而成信息的“海洋”。第四,汽车将由人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这将彻底改变车辆的使用人群和方式,使出行生态截然不同。第五,汽车将从拥有使用向共享使用演变,“轻拥有、重使用”的新型汽车文化将应运而生。第六,汽车将从单纯的移动工具向交通服务扩展,为用户提供很多超越物理移动之外的服务。
最终,汽车产业将迎来全新变局,垂直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将向交叉网状的出行生态圈不断演进,产业将渐渐趋向无边界,从而迎来群雄并起、诸侯割据、新旧势力争相进入、各方热度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不仅传统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在谋求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而且新造车公司、IT公司、科技公司、新商业模式运营公司、服务公司以及基础建设公司等,也都将参与到汽车大发展的浪潮中来,力争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汽车是集大成的“古老”交叉学科及整合多学科的有效载体
曾几何时,汽车的学科地位遇到过争论,有些人认为不能以一种产品构建一个学科。实际上,汽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产品,也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一门涉及广泛、最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古老”交叉学科,更是能够将众多学科有效整合的学科载体。汽车学科不只需要基本的车辆工程、动力工程和工业设计知识,还涉及到机械、热能、电子、信息、力学、材料、工艺等其它众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集成应用,而且随着未来汽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内涵和涉及领域还将进一步丰富。以汽车学科为载体,通过多学科集成创新、形成合力,将为汽车及相关学科提供发展动力和空间,支撑各学科不断取得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进步。
在“跨界成为常态、融合成为必然”的汽车产业全新发展期,汽车正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跨学科特性,联合科研势在必行。从产业角度看,汽车与能源、环境、交通、城市、社会、文化、安全等密切相关;从企业角度看,汽车与战略、管理、经济、政策、市场、品牌、质量等紧密相连;从技术角度看,汽车将带动机械、电子、信息、动力、热能、材料、工艺等全方位进步;从人才角度看,汽车将培养领军、管理、技术、财务、法务、营销、技能等各方面人才。毋庸置疑,汽车作为学科、技术、应用、创新、价值、集成和成果等的综合性载体的地位和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汽车学科未来的良好发展,对于中国最终建成汽车强国,形成和谐汽车社会具有战略意义。
汽车人才未来机遇无限
由于汽车产业规模大、链条长、涉及广、拉动强,如果以聚集各方优质的资源和人才,涉及多种不同的能力和技术,以及延展全新的领域和空间而论,最佳的行业平台非汽车莫属。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汽车人才需要有效利用多种知识、多种能力,来解决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所以汽车产业能有效培养人的系统思维和战略管理能力。从职业生涯选择的角度来思考,经历内容的丰富远比时间的长短更加重要,这直接决定着一名从业者的成长速度和高度,而汽车产业可以为广大汽车人才提供更加“浓缩”而高效的历练,这一点在产业重构的新时期更为突出。
汽车产业最需要、也最锻炼复合型人才。这原本就是汽车产业的固有需求,技术、管理、生产、采购、质量、销售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于汽车产业都必不可少,而能够掌握其中2~3项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是目前行业不可多得的顶尖人才。例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又或者既懂采购又懂质量的人才等。而在产业全面重构的前景下,未来汽车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将有新的内涵,跨界融合要求今后复合型汽车人才的知识、能力、眼界以及思维方式都必须更系统、更全面。未来汽车业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技能,也要了解信息化、智能化的最新知识;既要精熟于产品打造,也要关注于用户体验;既要具备制造业的经验,也要理解互联网的思维;既要秉承实体经济的规律,也要懂得虚拟经济的特点。由此,汽车产业将追求并必然产生更多诸如总战略师、总架构师等更加高级的“新”复合型顶尖人才。
当前,汽车产业正进入“跨界”热潮期、创业高峰期,汽车人才未来机遇无限、潜力巨大,在高校接受过汽车学科系统培养的青年学子将有比昔日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各种选择:在政府和行业层面,可以进入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在科研机构层面,可以进入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开展基础和共性研究,并与产业化应用相结合;在汽车企业层面,既有传统企业,又有跨界新入公司,既有国企、民企,又有外资、合资企业可选,涵盖了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工程公司、IT公司、高科技企业、平台运营公司等不同选择;在相关产业层面,可以从事销售、售后、金融、投资、咨询、培训、并购服务等多种职业。而几乎所有上述种种选择,都是可供考虑的自主创业机遇,特别是在国家推进“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汽车人的创新创业机会之大和环境之优越都是空前的。
毫不夸张地说,汽车学科与汽车产业是惟一一个几乎可以辐射所有行业、各种岗位、不同选择的集大成者。随着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重构,国家、企业和高校对汽车产业和汽车学科的重视程度将不断提高,汽车人才将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更好的发展环境,也将获得有利于自身成长提升的更多资源。未来,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地位以及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载体作用将更加凸显,汽车人才也将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贡献的双重价值。
22. 为什么说汽车行业是一个大集成、集大成的行业?
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支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全面重构,汽车文明正在重新定义,从而给整个汽车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并为汽车专业人才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汽车产业是拥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战略性产业
深刻理解汽车产业的基本特点,是充分认识其战略重要性的前提。作为制造业的集大成者,汽车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特点主要包括四点。
1. 巨大的产值及拉动作用
作为规模化制造的典型代表,汽车产业不仅自身产值巨大,而且具有极强的拉动力,这种拉动效益保守估计至少为1∶5。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家产值600亿元的整车企业,那就意味着相关的产值至少还有3000亿元。而在汽车产业中,百亿元量级的企业其实只属于入门级。以全球最大的车企之一丰田公司为例,其2016财年总产值达到28万亿日元(约合2550亿美元),能够带动的相关产值则有上万亿美元之多。汽车产业对于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全力引入及发展汽车产业的根本原因。
2. 巨大的产业关联性及带动效应
作为民用工业中最为复杂的产业,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资金、人才和技术均高度密集。汽车产业以整车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主线,上游对接原材料、机械、电子、能源、装备制造、化工、冶金、节能及环保等产业,下游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及相关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售后服务、汽车金融、物流、交通运输以及城镇化升级等领域,形成了几乎与现代民用产业全面关联的立体式产业网络。正因如此,建设汽车强国的战略诉求,不只与汽车产业本身有关,也要求并带动其他众多产业的创新发展和水平提升,从而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龙头、载体和抓手。
3. 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
汽车不仅自身产业大军庞大,而且其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就业数量更为可观。有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汽车企业的直接就业人数已达到近500万人,按照1∶7的间接就业带动比例计,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约在4000万以上,约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8。特别是汽车产业涉及规划、研发、采购、生产、质量、销售和售后等诸多环节,为培养各类优秀的高精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4. 巨大的社会资源调配能力
这一能力也决定了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仍将而且必须确保可持续发展。汽车既是生活需求品,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资源(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能否顺畅移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百姓福祉。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到2803万辆,其中乘用车2438万辆,连续八年蝉联世界第一。但是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45辆,与美国的超过800辆、欧日平均500~600辆相去甚远,即使与全球平均约170辆的千人保有量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说明中国在整体移动出行能力上还有差距。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必须弥补这个差距。正因如此,即使考虑到诸多限制因素,中国汽车产业仍将有10~15年的稳定增长期,笔者经研究测算认为,中国汽车年销量峰值或将在4000万辆左右出现,届时千人保有量约350辆,而汽车整体保有量将达到5亿辆以上。即便如此,中国的移动出行能力仍然存在缺口,需要通过汽车共享等新型使用模式来提升单车利用率,以确保充分的移动出行,支撑未来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汽车产业绝非传统的“夕阳产业”,而是为数不多的规模庞大且仍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汽车产业正进入全新时代
作为交叉技术和科技创新的载体,汽车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集中应用人类的最新技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在引发汽车产业全面重构。麦肯锡曾预测影响未来人类生活的12项重大科技,其中9项与汽车直接相关,另有2项间接相关。可见,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汽车产业,仍将处于各种新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焦点区域,并由此进入更加波澜壮阔的全新时代。
一方面,汽车产业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未来汽车产业的升级,将是汽车产品与汽车制造体系的双向互动、并行前进。前者将成为网联、智能和电动的移动终端;后者则将向大规模定制化的“智能制造”升级,并且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促进。受此影响,未来汽车产业的空间将不断扩展,跨界将成为常态,在大交通、大能源、大环境以及全新社会生活的前景下,汽车产品、技术、用户体验、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并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说,过去100年汽车改变了人类,那么未来100年,人类将改变汽车,进而改变自己。在汽车产业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汽车人的定义也将完全不同,不仅老汽车人将获得“重生”,而且新汽车人将不断“诞生”,成为汽车产业大军中的新生力量。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的能源、互联和智能三大革命,将给汽车带来六大革命性变化,从而重新定义整个汽车文明。第一,汽车将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未来分布式产能可以通过充分互联形成全新的工业网络,产品也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第二,汽车将由耗能机械向能量载体转变,电动汽车将成为可移动的储能和供能装置。第三,汽车将由信息“孤岛”向智能网联终端发展,从而汇聚而成信息的“海洋”。第四,汽车将由人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这将彻底改变车辆的使用人群和方式,使出行生态截然不同。第五,汽车将从拥有使用向共享使用演变,“轻拥有、重使用”的新型汽车文化将应运而生。第六,汽车将从单纯的移动工具向交通服务扩展,为用户提供很多超越物理移动之外的服务。
最终,汽车产业将迎来全新变局,垂直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将向交叉网状的出行生态圈不断演进,产业将渐渐趋向无边界,从而迎来群雄并起、诸侯割据、新旧势力争相进入、各方热度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不仅传统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在谋求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而且新造车公司、IT公司、科技公司、新商业模式运营公司、服务公司以及基础建设公司等,也都将参与到汽车大发展的浪潮中来,力争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汽车是集大成的“古老”交叉学科及整合多学科的有效载体
曾几何时,汽车的学科地位遇到过争论,有些人认为不能以一种产品构建一个学科。实际上,汽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产品,也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一门涉及广泛、最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古老”交叉学科,更是能够将众多学科有效整合的学科载体。汽车学科不只需要基本的车辆工程、动力工程和工业设计知识,还涉及到机械、热能、电子、信息、力学、材料、工艺等其它众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集成应用,而且随着未来汽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内涵和涉及领域还将进一步丰富。以汽车学科为载体,通过多学科集成创新、形成合力,将为汽车及相关学科提供发展动力和空间,支撑各学科不断取得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进步。
在“跨界成为常态、融合成为必然”的汽车产业全新发展期,汽车正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跨学科特性,联合科研势在必行。从产业角度看,汽车与能源、环境、交通、城市、社会、文化、安全等密切相关;从企业角度看,汽车与战略、管理、经济、政策、市场、品牌、质量等紧密相连;从技术角度看,汽车将带动机械、电子、信息、动力、热能、材料、工艺等全方位进步;从人才角度看,汽车将培养领军、管理、技术、财务、法务、营销、技能等各方面人才。毋庸置疑,汽车作为学科、技术、应用、创新、价值、集成和成果等的综合性载体的地位和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汽车学科未来的良好发展,对于中国最终建成汽车强国,形成和谐汽车社会具有战略意义。
汽车人才未来机遇无限
由于汽车产业规模大、链条长、涉及广、拉动强,如果以聚集各方优质的资源和人才,涉及多种不同的能力和技术,以及延展全新的领域和空间而论,最佳的行业平台非汽车莫属。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汽车人才需要有效利用多种知识、多种能力,来解决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所以汽车产业能有效培养人的系统思维和战略管理能力。从职业生涯选择的角度来思考,经历内容的丰富远比时间的长短更加重要,这直接决定着一名从业者的成长速度和高度,而汽车产业可以为广大汽车人才提供更加“浓缩”而高效的历练,这一点在产业重构的新时期更为突出。
汽车产业最需要、也最锻炼复合型人才。这原本就是汽车产业的固有需求,技术、管理、生产、采购、质量、销售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于汽车产业都必不可少,而能够掌握其中2~3项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是目前行业不可多得的顶尖人才。例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又或者既懂采购又懂质量的人才等。而在产业全面重构的前景下,未来汽车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将有新的内涵,跨界融合要求今后复合型汽车人才的知识、能力、眼界以及思维方式都必须更系统、更全面。未来汽车业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技能,也要了解信息化、智能化的最新知识;既要精熟于产品打造,也要关注于用户体验;既要具备制造业的经验,也要理解互联网的思维;既要秉承实体经济的规律,也要懂得虚拟经济的特点。由此,汽车产业将追求并必然产生更多诸如总战略师、总架构师等更加高级的“新”复合型顶尖人才。
当前,汽车产业正进入“跨界”热潮期、创业高峰期,汽车人才未来机遇无限、潜力巨大,在高校接受过汽车学科系统培养的青年学子将有比昔日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各种选择:在政府和行业层面,可以进入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在科研机构层面,可以进入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开展基础和共性研究,并与产业化应用相结合;在汽车企业层面,既有传统企业,又有跨界新入公司,既有国企、民企,又有外资、合资企业可选,涵盖了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工程公司、IT公司、高科技企业、平台运营公司等不同选择;在相关产业层面,可以从事销售、售后、金融、投资、咨询、培训、并购服务等多种职业。而几乎所有上述种种选择,都是可供考虑的自主创业机遇,特别是在国家推进“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汽车人的创新创业机会之大和环境之优越都是空前的。
毫不夸张地说,汽车学科与汽车产业是惟一一个几乎可以辐射所有行业、各种岗位、不同选择的集大成者。随着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重构,国家、企业和高校对汽车产业和汽车学科的重视程度将不断提高,汽车人才将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更好的发展环境,也将获得有利于自身成长提升的更多资源。未来,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地位以及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载体作用将更加凸显,汽车人才也将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贡献的双重价值。
23. 为什么说汽车行业是一个大集成、集大成的行业?
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支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全面重构,汽车文明正在重新定义,从而给整个汽车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并为汽车专业人才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汽车产业是拥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战略性产业
深刻理解汽车产业的基本特点,是充分认识其战略重要性的前提。作为制造业的集大成者,汽车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特点主要包括四点。
1. 巨大的产值及拉动作用
作为规模化制造的典型代表,汽车产业不仅自身产值巨大,而且具有极强的拉动力,这种拉动效益保守估计至少为1∶5。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家产值600亿元的整车企业,那就意味着相关的产值至少还有3000亿元。而在汽车产业中,百亿元量级的企业其实只属于入门级。以全球最大的车企之一丰田公司为例,其2016财年总产值达到28万亿日元(约合2550亿美元),能够带动的相关产值则有上万亿美元之多。汽车产业对于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全力引入及发展汽车产业的根本原因。
2. 巨大的产业关联性及带动效应
作为民用工业中最为复杂的产业,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资金、人才和技术均高度密集。汽车产业以整车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主线,上游对接原材料、机械、电子、能源、装备制造、化工、冶金、节能及环保等产业,下游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及相关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售后服务、汽车金融、物流、交通运输以及城镇化升级等领域,形成了几乎与现代民用产业全面关联的立体式产业网络。正因如此,建设汽车强国的战略诉求,不只与汽车产业本身有关,也要求并带动其他众多产业的创新发展和水平提升,从而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龙头、载体和抓手。
3. 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
汽车不仅自身产业大军庞大,而且其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就业数量更为可观。有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汽车企业的直接就业人数已达到近500万人,按照1∶7的间接就业带动比例计,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约在4000万以上,约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8。特别是汽车产业涉及规划、研发、采购、生产、质量、销售和售后等诸多环节,为培养各类优秀的高精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4. 巨大的社会资源调配能力
这一能力也决定了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仍将而且必须确保可持续发展。汽车既是生活需求品,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资源(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能否顺畅移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百姓福祉。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到2803万辆,其中乘用车2438万辆,连续八年蝉联世界第一。但是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45辆,与美国的超过800辆、欧日平均500~600辆相去甚远,即使与全球平均约170辆的千人保有量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说明中国在整体移动出行能力上还有差距。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必须弥补这个差距。正因如此,即使考虑到诸多限制因素,中国汽车产业仍将有10~15年的稳定增长期,笔者经研究测算认为,中国汽车年销量峰值或将在4000万辆左右出现,届时千人保有量约350辆,而汽车整体保有量将达到5亿辆以上。即便如此,中国的移动出行能力仍然存在缺口,需要通过汽车共享等新型使用模式来提升单车利用率,以确保充分的移动出行,支撑未来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汽车产业绝非传统的“夕阳产业”,而是为数不多的规模庞大且仍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汽车产业正进入全新时代
作为交叉技术和科技创新的载体,汽车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集中应用人类的最新技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在引发汽车产业全面重构。麦肯锡曾预测影响未来人类生活的12项重大科技,其中9项与汽车直接相关,另有2项间接相关。可见,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汽车产业,仍将处于各种新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焦点区域,并由此进入更加波澜壮阔的全新时代。
一方面,汽车产业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未来汽车产业的升级,将是汽车产品与汽车制造体系的双向互动、并行前进。前者将成为网联、智能和电动的移动终端;后者则将向大规模定制化的“智能制造”升级,并且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促进。受此影响,未来汽车产业的空间将不断扩展,跨界将成为常态,在大交通、大能源、大环境以及全新社会生活的前景下,汽车产品、技术、用户体验、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并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说,过去100年汽车改变了人类,那么未来100年,人类将改变汽车,进而改变自己。在汽车产业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汽车人的定义也将完全不同,不仅老汽车人将获得“重生”,而且新汽车人将不断“诞生”,成为汽车产业大军中的新生力量。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的能源、互联和智能三大革命,将给汽车带来六大革命性变化,从而重新定义整个汽车文明。第一,汽车将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未来分布式产能可以通过充分互联形成全新的工业网络,产品也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第二,汽车将由耗能机械向能量载体转变,电动汽车将成为可移动的储能和供能装置。第三,汽车将由信息“孤岛”向智能网联终端发展,从而汇聚而成信息的“海洋”。第四,汽车将由人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这将彻底改变车辆的使用人群和方式,使出行生态截然不同。第五,汽车将从拥有使用向共享使用演变,“轻拥有、重使用”的新型汽车文化将应运而生。第六,汽车将从单纯的移动工具向交通服务扩展,为用户提供很多超越物理移动之外的服务。
最终,汽车产业将迎来全新变局,垂直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将向交叉网状的出行生态圈不断演进,产业将渐渐趋向无边界,从而迎来群雄并起、诸侯割据、新旧势力争相进入、各方热度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不仅传统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在谋求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而且新造车公司、IT公司、科技公司、新商业模式运营公司、服务公司以及基础建设公司等,也都将参与到汽车大发展的浪潮中来,力争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汽车是集大成的“古老”交叉学科及整合多学科的有效载体
曾几何时,汽车的学科地位遇到过争论,有些人认为不能以一种产品构建一个学科。实际上,汽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产品,也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一门涉及广泛、最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古老”交叉学科,更是能够将众多学科有效整合的学科载体。汽车学科不只需要基本的车辆工程、动力工程和工业设计知识,还涉及到机械、热能、电子、信息、力学、材料、工艺等其它众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集成应用,而且随着未来汽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内涵和涉及领域还将进一步丰富。以汽车学科为载体,通过多学科集成创新、形成合力,将为汽车及相关学科提供发展动力和空间,支撑各学科不断取得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进步。
在“跨界成为常态、融合成为必然”的汽车产业全新发展期,汽车正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跨学科特性,联合科研势在必行。从产业角度看,汽车与能源、环境、交通、城市、社会、文化、安全等密切相关;从企业角度看,汽车与战略、管理、经济、政策、市场、品牌、质量等紧密相连;从技术角度看,汽车将带动机械、电子、信息、动力、热能、材料、工艺等全方位进步;从人才角度看,汽车将培养领军、管理、技术、财务、法务、营销、技能等各方面人才。毋庸置疑,汽车作为学科、技术、应用、创新、价值、集成和成果等的综合性载体的地位和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汽车学科未来的良好发展,对于中国最终建成汽车强国,形成和谐汽车社会具有战略意义。
汽车人才未来机遇无限
由于汽车产业规模大、链条长、涉及广、拉动强,如果以聚集各方优质的资源和人才,涉及多种不同的能力和技术,以及延展全新的领域和空间而论,最佳的行业平台非汽车莫属。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汽车人才需要有效利用多种知识、多种能力,来解决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所以汽车产业能有效培养人的系统思维和战略管理能力。从职业生涯选择的角度来思考,经历内容的丰富远比时间的长短更加重要,这直接决定着一名从业者的成长速度和高度,而汽车产业可以为广大汽车人才提供更加“浓缩”而高效的历练,这一点在产业重构的新时期更为突出。
汽车产业最需要、也最锻炼复合型人才。这原本就是汽车产业的固有需求,技术、管理、生产、采购、质量、销售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于汽车产业都必不可少,而能够掌握其中2~3项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是目前行业不可多得的顶尖人才。例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又或者既懂采购又懂质量的人才等。而在产业全面重构的前景下,未来汽车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将有新的内涵,跨界融合要求今后复合型汽车人才的知识、能力、眼界以及思维方式都必须更系统、更全面。未来汽车业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技能,也要了解信息化、智能化的最新知识;既要精熟于产品打造,也要关注于用户体验;既要具备制造业的经验,也要理解互联网的思维;既要秉承实体经济的规律,也要懂得虚拟经济的特点。由此,汽车产业将追求并必然产生更多诸如总战略师、总架构师等更加高级的“新”复合型顶尖人才。
当前,汽车产业正进入“跨界”热潮期、创业高峰期,汽车人才未来机遇无限、潜力巨大,在高校接受过汽车学科系统培养的青年学子将有比昔日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各种选择:在政府和行业层面,可以进入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在科研机构层面,可以进入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开展基础和共性研究,并与产业化应用相结合;在汽车企业层面,既有传统企业,又有跨界新入公司,既有国企、民企,又有外资、合资企业可选,涵盖了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工程公司、IT公司、高科技企业、平台运营公司等不同选择;在相关产业层面,可以从事销售、售后、金融、投资、咨询、培训、并购服务等多种职业。而几乎所有上述种种选择,都是可供考虑的自主创业机遇,特别是在国家推进“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汽车人的创新创业机会之大和环境之优越都是空前的。
毫不夸张地说,汽车学科与汽车产业是惟一一个几乎可以辐射所有行业、各种岗位、不同选择的集大成者。随着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重构,国家、企业和高校对汽车产业和汽车学科的重视程度将不断提高,汽车人才将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更好的发展环境,也将获得有利于自身成长提升的更多资源。未来,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地位以及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载体作用将更加凸显,汽车人才也将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贡献的双重价值。
24. 为什么说汽车行业是一个大集成、集大成的行业?
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支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全面重构,汽车文明正在重新定义,从而给整个汽车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并为汽车专业人才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汽车产业是拥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战略性产业
深刻理解汽车产业的基本特点,是充分认识其战略重要性的前提。作为制造业的集大成者,汽车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特点主要包括四点。
1. 巨大的产值及拉动作用
作为规模化制造的典型代表,汽车产业不仅自身产值巨大,而且具有极强的拉动力,这种拉动效益保守估计至少为1∶5。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家产值600亿元的整车企业,那就意味着相关的产值至少还有3000亿元。而在汽车产业中,百亿元量级的企业其实只属于入门级。以全球最大的车企之一丰田公司为例,其2016财年总产值达到28万亿日元(约合2550亿美元),能够带动的相关产值则有上万亿美元之多。汽车产业对于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全力引入及发展汽车产业的根本原因。
2. 巨大的产业关联性及带动效应
作为民用工业中最为复杂的产业,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资金、人才和技术均高度密集。汽车产业以整车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主线,上游对接原材料、机械、电子、能源、装备制造、化工、冶金、节能及环保等产业,下游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及相关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售后服务、汽车金融、物流、交通运输以及城镇化升级等领域,形成了几乎与现代民用产业全面关联的立体式产业网络。正因如此,建设汽车强国的战略诉求,不只与汽车产业本身有关,也要求并带动其他众多产业的创新发展和水平提升,从而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龙头、载体和抓手。
3. 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
汽车不仅自身产业大军庞大,而且其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就业数量更为可观。有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汽车企业的直接就业人数已达到近500万人,按照1∶7的间接就业带动比例计,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约在4000万以上,约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8。特别是汽车产业涉及规划、研发、采购、生产、质量、销售和售后等诸多环节,为培养各类优秀的高精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4. 巨大的社会资源调配能力
这一能力也决定了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仍将而且必须确保可持续发展。汽车既是生活需求品,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资源(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能否顺畅移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百姓福祉。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到2803万辆,其中乘用车2438万辆,连续八年蝉联世界第一。但是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45辆,与美国的超过800辆、欧日平均500~600辆相去甚远,即使与全球平均约170辆的千人保有量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说明中国在整体移动出行能力上还有差距。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必须弥补这个差距。正因如此,即使考虑到诸多限制因素,中国汽车产业仍将有10~15年的稳定增长期,笔者经研究测算认为,中国汽车年销量峰值或将在4000万辆左右出现,届时千人保有量约350辆,而汽车整体保有量将达到5亿辆以上。即便如此,中国的移动出行能力仍然存在缺口,需要通过汽车共享等新型使用模式来提升单车利用率,以确保充分的移动出行,支撑未来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汽车产业绝非传统的“夕阳产业”,而是为数不多的规模庞大且仍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汽车产业正进入全新时代
作为交叉技术和科技创新的载体,汽车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集中应用人类的最新技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在引发汽车产业全面重构。麦肯锡曾预测影响未来人类生活的12项重大科技,其中9项与汽车直接相关,另有2项间接相关。可见,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汽车产业,仍将处于各种新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焦点区域,并由此进入更加波澜壮阔的全新时代。
一方面,汽车产业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未来汽车产业的升级,将是汽车产品与汽车制造体系的双向互动、并行前进。前者将成为网联、智能和电动的移动终端;后者则将向大规模定制化的“智能制造”升级,并且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促进。受此影响,未来汽车产业的空间将不断扩展,跨界将成为常态,在大交通、大能源、大环境以及全新社会生活的前景下,汽车产品、技术、用户体验、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并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说,过去100年汽车改变了人类,那么未来100年,人类将改变汽车,进而改变自己。在汽车产业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汽车人的定义也将完全不同,不仅老汽车人将获得“重生”,而且新汽车人将不断“诞生”,成为汽车产业大军中的新生力量。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的能源、互联和智能三大革命,将给汽车带来六大革命性变化,从而重新定义整个汽车文明。第一,汽车将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未来分布式产能可以通过充分互联形成全新的工业网络,产品也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第二,汽车将由耗能机械向能量载体转变,电动汽车将成为可移动的储能和供能装置。第三,汽车将由信息“孤岛”向智能网联终端发展,从而汇聚而成信息的“海洋”。第四,汽车将由人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这将彻底改变车辆的使用人群和方式,使出行生态截然不同。第五,汽车将从拥有使用向共享使用演变,“轻拥有、重使用”的新型汽车文化将应运而生。第六,汽车将从单纯的移动工具向交通服务扩展,为用户提供很多超越物理移动之外的服务。
最终,汽车产业将迎来全新变局,垂直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将向交叉网状的出行生态圈不断演进,产业将渐渐趋向无边界,从而迎来群雄并起、诸侯割据、新旧势力争相进入、各方热度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不仅传统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在谋求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而且新造车公司、IT公司、科技公司、新商业模式运营公司、服务公司以及基础建设公司等,也都将参与到汽车大发展的浪潮中来,力争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汽车是集大成的“古老”交叉学科及整合多学科的有效载体
曾几何时,汽车的学科地位遇到过争论,有些人认为不能以一种产品构建一个学科。实际上,汽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产品,也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一门涉及广泛、最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古老”交叉学科,更是能够将众多学科有效整合的学科载体。汽车学科不只需要基本的车辆工程、动力工程和工业设计知识,还涉及到机械、热能、电子、信息、力学、材料、工艺等其它众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集成应用,而且随着未来汽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内涵和涉及领域还将进一步丰富。以汽车学科为载体,通过多学科集成创新、形成合力,将为汽车及相关学科提供发展动力和空间,支撑各学科不断取得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进步。
在“跨界成为常态、融合成为必然”的汽车产业全新发展期,汽车正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跨学科特性,联合科研势在必行。从产业角度看,汽车与能源、环境、交通、城市、社会、文化、安全等密切相关;从企业角度看,汽车与战略、管理、经济、政策、市场、品牌、质量等紧密相连;从技术角度看,汽车将带动机械、电子、信息、动力、热能、材料、工艺等全方位进步;从人才角度看,汽车将培养领军、管理、技术、财务、法务、营销、技能等各方面人才。毋庸置疑,汽车作为学科、技术、应用、创新、价值、集成和成果等的综合性载体的地位和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汽车学科未来的良好发展,对于中国最终建成汽车强国,形成和谐汽车社会具有战略意义。
汽车人才未来机遇无限
由于汽车产业规模大、链条长、涉及广、拉动强,如果以聚集各方优质的资源和人才,涉及多种不同的能力和技术,以及延展全新的领域和空间而论,最佳的行业平台非汽车莫属。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汽车人才需要有效利用多种知识、多种能力,来解决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所以汽车产业能有效培养人的系统思维和战略管理能力。从职业生涯选择的角度来思考,经历内容的丰富远比时间的长短更加重要,这直接决定着一名从业者的成长速度和高度,而汽车产业可以为广大汽车人才提供更加“浓缩”而高效的历练,这一点在产业重构的新时期更为突出。
汽车产业最需要、也最锻炼复合型人才。这原本就是汽车产业的固有需求,技术、管理、生产、采购、质量、销售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于汽车产业都必不可少,而能够掌握其中2~3项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是目前行业不可多得的顶尖人才。例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又或者既懂采购又懂质量的人才等。而在产业全面重构的前景下,未来汽车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将有新的内涵,跨界融合要求今后复合型汽车人才的知识、能力、眼界以及思维方式都必须更系统、更全面。未来汽车业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技能,也要了解信息化、智能化的最新知识;既要精熟于产品打造,也要关注于用户体验;既要具备制造业的经验,也要理解互联网的思维;既要秉承实体经济的规律,也要懂得虚拟经济的特点。由此,汽车产业将追求并必然产生更多诸如总战略师、总架构师等更加高级的“新”复合型顶尖人才。
当前,汽车产业正进入“跨界”热潮期、创业高峰期,汽车人才未来机遇无限、潜力巨大,在高校接受过汽车学科系统培养的青年学子将有比昔日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各种选择:在政府和行业层面,可以进入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在科研机构层面,可以进入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开展基础和共性研究,并与产业化应用相结合;在汽车企业层面,既有传统企业,又有跨界新入公司,既有国企、民企,又有外资、合资企业可选,涵盖了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工程公司、IT公司、高科技企业、平台运营公司等不同选择;在相关产业层面,可以从事销售、售后、金融、投资、咨询、培训、并购服务等多种职业。而几乎所有上述种种选择,都是可供考虑的自主创业机遇,特别是在国家推进“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汽车人的创新创业机会之大和环境之优越都是空前的。
毫不夸张地说,汽车学科与汽车产业是惟一一个几乎可以辐射所有行业、各种岗位、不同选择的集大成者。随着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重构,国家、企业和高校对汽车产业和汽车学科的重视程度将不断提高,汽车人才将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更好的发展环境,也将获得有利于自身成长提升的更多资源。未来,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地位以及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载体作用将更加凸显,汽车人才也将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贡献的双重价值。
25. 产融结合型集团有哪些?
1上汽集团——产业链“两端发力”+金融板块业务十佳上市公司之一的上汽集团在2016年首次跃进世界500强排行榜前50强榜单。上汽集团一直坚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并且加大在金融环节的投入,着力在关键领域形成突破,用全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能力提升带动规模做大,推动汽车工业创新转型,由大变强。
在产业链前端,上汽集团在巩固传统汽车技术能力的同时,重点攻关新能源、互联网、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瞄准行业未来发展制高点,打造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为创新发展创造技术优势。
在产业链后端,上汽集团加快模式创新步伐,重点瞄准服务贸易、国际经营等,拓展新型业务和新型市场,提升业务模式创新能力,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金融业务方面,上汽集团整合金融板块业务资源,加快推进产融结合。201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纳入了汽车金融、股权投资等业务,将以汽车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为基础,打造汽车产业金融生态圈,为汽车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年4月,上汽保险销售公司正式运营,通过集聚整车企业的优势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服务,更好地促进整车销售,进一步推动产融结合。事实上,早在2013年,上汽集团就提出了将汽车金融、股权投资等业务归类为金融事业部的构想。设立金融板块是上汽应对产业链价值后移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环境下实现更高程度产融结合、实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是上汽在资产和资金规模较大情况下实现资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更好实现资产有序安全配置的重要举措。
2贵州茅台——建设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控股集团
在2016年开年之初,茅台集团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控股集团,目标到2017年整体销售收入达千亿元级,其中酒业收入占65-70%,非酒类业务收入占30-35%。为实现“千亿茅台”的目标,茅台集团计划推进茅台酒板块、其他酒类板块、营销商贸板块、金融板块、文化旅游板块、创业投资板块等七大业务板块,逐步培育形成6~7个子集团,形成产融结合、双轮驱动、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企业。
在这一指标制定的背后是茅台业绩已稳健增长15年,已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巨无霸”企业,股票市值增长3000多亿元,茅台集团资产总额突破千亿大关达1050亿元,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也超过了国际酒业巨头保乐力加,跻身国际酿造业的第一阵列,而其品牌估值更是与可口可乐、帝亚吉欧等国际大牌比肩。
2016年前8个月的努力,茅台集团今年产融并举协同发力之势初显,已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同比增加15%,完成增加值277亿元,同比增长13.89%,而非酒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利润4亿元,分别同比增加33.5%和48.8%。其中,工业旅游同比增长78%,实现了“井喷式”增长,金融产业深耕布局成效也十分显著,获得了良好回报。按照“十三五”规划,茅台集团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产融结合的国家化酒业投资控股集团雏形已经形成,而从过去单骑出行向如今特混舰队集团迈进的过程中,茅台集团千亿目标的指向也更加明确。
3中国神华——一体化模式+金融服务
神华集团凭借其一体化运营的独特优势,在成立20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500强排名270位的超大型能源企业。可以说,一体化是神华攻克艰难、高速发展的制胜法宝。然而,产融结合才是神华的改革转型和一体化模式的二次飞越的决定性助推。神华财务公司将神华一体化模式与金融服务相结合,针对神华一体化特色展开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实行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是神华集团一体化运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链运营到集团化全面发展、从获得煤炭领域优势到占领产业制高点的升级转变。
神华集团的一体化,是集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和煤制油煤化工六大板块的经营模式,也是煤炭从开采到最终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的一体化。他通过产权结构纵向一体化整合,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整合调配,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2001年神华财务公司正式开业,是由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起,由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财务公司一直秉持着“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宗旨。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资产保值升值、降低资金风险、高效结算与资金运作。再有,财务公司的运作紧密围绕神华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挖掘资金运作的潜力和深度融合神华集团的一体化运作与金融服务,实现了其从一般的金融服务到高度个性化的金融定制的跨越式发展。
2016年8月29日,神华集团与招商局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招商局在产融结合、产城互动、产网融合、产云结合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是先行者,其三大平台架构更十分契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要求。神华集团与招商局集团在铁路、公路、航运等领域各有所长,在金融、地产等方面展开合作将进一步拓展其业务领域、提升双方的竞争力。
4美的集团——深耕产业链金融,提升上下游竞争力
美的集团采用的是采购、生产、经销的经营模式,离不开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因此,美的有效运用金融工具,通过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力来推动企业和产业成功转型。
2010年6月美的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立足于服务集团,助推美的转型升级。美的财务公司以专业的金融服务助推企业集团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同时不断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金融资源、降低行业融资成本,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是产业金融融合战略的先行者。
美的集团从2012年开始就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转型战略,从减员近10万人到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裁撤30%;从资产负债率高达80%到自有资金近700亿元;从64个品类减少一半到科技投入53亿元搭建四级研发体系。在很多企业面临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等诸多压力的当下,美的实现了“产值滞长,利润倍增”的“逆生长”。2011年到2015年,美的集团营业收入从1340亿元到1384亿元; 现金流由2011年的负数,到2015年的累计649亿元;盈利由66.41亿元到136.25亿元。
美的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研发、科技、创新、全球布局战略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美的财务公司都充分结合企业的需求,运用自身专业的金融服务和工具,提供资金集中、结算、融资、资金增资服务等,助力集团提高资金的集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从而合理配备资源,截至2016年3季度,美的集团全口径资金归集率均保持在50%以上。
由于美的集团外销收入占比较大,通过银行等机构办理结汇,存在管理成本高、结汇价格差的问题,美的财务公司于2013年取得了外汇即期结售汇业务牌照,并于同年6月正式开展即期结售汇业务,三年累计为集团成员单位节约汇兑成本上百万元。此外,财务公司还可以给集团资金提供全套的资金收付、结算服务,全面协调各成员单位的资金结余和需求,提高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普遍遇到库存压力大、销售困难的局面。然而,截至2016年10月末,美的财务公司贷款余额超20亿元。美的财务公司为客户提供买方信贷业务,免除其所有的结算手续费和服务费;为销售美的产品的小微企业的可用存货或其他抵押物提供信贷抵押,并为客户提供优惠于外部银行的贷款利率,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2014年,美的财务公司开通电子商业汇票线上清算,为集团下属单位开通财务公司内部账户收电票功能,涵盖电票收票、背书、贴现、托收等业务。公司供应商接收财务公司电票的覆盖率达99%,据不完全统计,商业汇票结算量占美的集团结算量比例达85%以上。截至2016年10月末,累计完成电票线上清算8万多笔。2016年12月8日正式加入票交所交易系统的推广中,成为首批票交所交易平台的试点单位和仅有的两家财务公司之一。
5中国平安——互联网+综合金融
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十佳上市公司榜单中,中国平安成为上榜的唯一一家金融企业。中国平安早在2014年就已经布局“互联网+金融生活”战略,以核心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协同并进为策略,以‘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为目标,以‘综合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综合金融’两个模式,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围绕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以及金融服务、房产金融、医疗健康、汽车服务7个主要的生态圈,加大力度推进开放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国平安也正在摆脱其传统金融机构的印象,并且向多元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转型。
6海康威视——创新业务+股权激励
从2010年上市以来,海康威视的市值从300多亿稳步成长到现今的1500多亿,在近15年的创业历程中,海康威视一直秉持“人才是海康威视取得现有成绩的核心动力,也是未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围绕人才的激励有几次重要的股权变革,对于公司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关键而积极的影响。
海康威视通过多途径网罗人才,一方面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资,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上下大力气:公司陆续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通畅的任职资质体系、富有弹性的人才评鉴和干部储备机制,此外,合理而充分的股权激励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实际上,早在上市之前的股改过程中,海康威视就设立了威讯与康普两家股权投资公司,作为高管团队与创始员工的持股平台,充分保证了管理层框架的稳定性;在2012年与2014年,海康威视又先后两次,向共计约1700人次的骨干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合计占公司股本约1.7%。
2009年~2015年,海康威视营收复合增长率约5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45%。持续的高速增长,与海康威视的创新不无关系。尽管目前海康威视的盈利增长仍来自主业视频应用,但它不断在创新业务上扩张。海康威视已经先后发布了行业级无人机、工业相机及智能仓储机器人等创新业务产品。今年,海康威视更是积极布局新市场,培育新业务。在视频监控的传统主业之外,启动实施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创新跟投方案,孵化培育互联网视频服务、机器视觉业务、汽车电子等新兴业务,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增加更多可能性。此外,公司也在继续对具有较好前景的新兴市场和新兴业务进行布局,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16年5月,杭州海康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发银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海康威视及下游经销商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广发银行这次为海康威视提供的金融服务模式是根据其经销体系特点和供销情况而制定,采用厂商银预付款融资标准模式,引入广发在线供应链系统实现全线上电子化流程,从而为海康威视的众多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
7云南白药——产业并购基金+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
今年2月16日,云南白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白药控股与博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共同设立医药、医疗及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并购基金。依托于博时资本及其母公司博时基金丰富的产融资源,博时资本能够为白药控股深化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提供并购方案设计、并购标的选择、并购资金募集、资产管理以及战略咨询等各项业务的支持。
博时资本与白药控股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将主要围绕白药控股产业链升级及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市场的发展战略,针对市场中医药医疗大健康行业有价值及潜力的优质中小型标的进行投资。通过设立并购基金,借助博时资本及其母公司博时基金多年积累的资本市场经验,白药控股将能加快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健康行业布局,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
8网宿科技——高效网络智慧金融+并购基金
随着我国对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深化,智慧金融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风口。为了在智慧金融的角逐场上争得先机,网宿科技正在着力构建一张庞大的、安全的、高效运行的内容计算网络。
网宿科技正在抓紧布局,打造智慧金融一体化管家服务。目前,网宿科技针对金融领域的定制化服务已经覆盖了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网宿科技就已为海通证券提供了定制化服务,此外还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平安、国泰君安、人人贷等金融类企业都已成为网宿科技的服务对象。
此外,在12月13日,网宿科技公告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240万元并购绿星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取得100%股权以吸纳其核心管理、技术团队及云计算相关技术。网宿科技通过并购云计算公司,持续强化其在cdn行业的领导地位。
2015年,网宿科技公司与宁波晨晖创鼎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共同投资设立宁波晨晖盛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晨晖盛景并购基金投资方向为:TMT(即科技、媒体、通信行业)、大消费及创新升级传统产业股权投资;围绕与上市公司升级转型相关的并购重组,包括协作收购、杠杆收购及参股投资。成为晨晖盛景并购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之后,网宿科技可通过参与到并购投资,分享并购市场收益。
9科大讯飞——收购+智能语音产业
科大讯飞9月9日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以4.96亿收购乐知行100%股权;同时还将向特定对象以27.26元/股发行1100万股,募集3亿元配套资金。乐知行是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此次收购完成将能够提升科大讯飞盈利能力,加深教育领域布局。乐知行自成立以来,提供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在北京地区具有较高的市占率。对乐知行的收购能够有效的提升科大讯飞在北京地区教育产品市场份额,拓展和完善华北地区渠道,加速全国化战略布局落地,同时科大飞讯将核心语音技术,海量教育资源等应用到乐知行数字校园解决方案中,双方协同效应明显。
除此之外,科大讯飞是智能语音龙头企业,始终坚持构建高壁垒技术。2015年国内智能语音产业规模增速高达40%,科大讯飞中文语音产品占市场70%以上份额,是智能语音领域龙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布局认知智能,,抢占技术高点。“讯飞超脑”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成果开始支撑公司在教育、政府等领域的应用。
10福耀集团——汽车玻璃产业+海外投资
福耀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玻璃专业制造商。在国内拥有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已触及增长“天花板”之后,国际化战略是福耀集团的必然选择,而在美国设厂是其重要的一步。
2001年,福耀遭到美国商务部非法倾销调查,产品要征收11.8%的平均关税,带头起诉的就是PPG为首的三家美国公司。面对指控,福耀集团一面聘请最专业的律师团队积极应诉,一面主动登门拜会PPG。随后,PPG以技术入股福耀在美国的分公司绿榕公司,填补福耀在美国物流上的缺位;福耀则弥补了PPG在亚洲没有工厂的缺憾,同时,福耀还购买PPG的浮法玻璃生产线。2004年底,福耀赢得反倾销诉讼。2014年初,福耀投资2亿美元在俄亥俄州独资设立“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建设汽车安全玻璃项目。而此时,Mt.Zion工厂仅维持一半的产能运转,PPG正欲剥离亏损严重的汽车玻璃业务。2014年8月29日,福耀完成收购美国PPG工业公司的伊利诺伊州Mt.Zion工厂,该工厂升级改造后,年产30万吨汽车级优质浮法玻璃,将满足福耀美国公司汽车玻璃项目的原片玻璃需求。2015年底,福耀美国汽车玻璃项目计划实施投产,全部投产后,福耀占到美国汽车玻璃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从反倾销、合作再到如今收购Mt.Zion工厂,福耀玻璃进入美国市场,PPG工业公司一路“相伴”,其背后则是日益强大的福耀及其国际化战略。
事实上,福耀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已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老司机”了。福耀集团在香港、美国(密歇根州、俄亥俄州、伊利诺伊州)、俄罗斯、德国、日本和韩国等6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境外子公司。2016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福耀集团国外收入达2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08%,占中收入比例1/3以上。
通过梳理福耀集团二十多年的出海历程,我们清晰的发现其经历了“出口产品→海外设立销售服务公司→投资/收购海外工厂建立制造基地”三个阶段。
26. 产融结合型集团有哪些?
1上汽集团——产业链“两端发力”+金融板块业务十佳上市公司之一的上汽集团在2016年首次跃进世界500强排行榜前50强榜单。上汽集团一直坚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并且加大在金融环节的投入,着力在关键领域形成突破,用全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能力提升带动规模做大,推动汽车工业创新转型,由大变强。
在产业链前端,上汽集团在巩固传统汽车技术能力的同时,重点攻关新能源、互联网、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瞄准行业未来发展制高点,打造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为创新发展创造技术优势。
在产业链后端,上汽集团加快模式创新步伐,重点瞄准服务贸易、国际经营等,拓展新型业务和新型市场,提升业务模式创新能力,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金融业务方面,上汽集团整合金融板块业务资源,加快推进产融结合。201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纳入了汽车金融、股权投资等业务,将以汽车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为基础,打造汽车产业金融生态圈,为汽车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年4月,上汽保险销售公司正式运营,通过集聚整车企业的优势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服务,更好地促进整车销售,进一步推动产融结合。事实上,早在2013年,上汽集团就提出了将汽车金融、股权投资等业务归类为金融事业部的构想。设立金融板块是上汽应对产业链价值后移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环境下实现更高程度产融结合、实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是上汽在资产和资金规模较大情况下实现资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更好实现资产有序安全配置的重要举措。
2贵州茅台——建设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控股集团
在2016年开年之初,茅台集团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控股集团,目标到2017年整体销售收入达千亿元级,其中酒业收入占65-70%,非酒类业务收入占30-35%。为实现“千亿茅台”的目标,茅台集团计划推进茅台酒板块、其他酒类板块、营销商贸板块、金融板块、文化旅游板块、创业投资板块等七大业务板块,逐步培育形成6~7个子集团,形成产融结合、双轮驱动、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企业。
在这一指标制定的背后是茅台业绩已稳健增长15年,已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巨无霸”企业,股票市值增长3000多亿元,茅台集团资产总额突破千亿大关达1050亿元,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也超过了国际酒业巨头保乐力加,跻身国际酿造业的第一阵列,而其品牌估值更是与可口可乐、帝亚吉欧等国际大牌比肩。
2016年前8个月的努力,茅台集团今年产融并举协同发力之势初显,已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同比增加15%,完成增加值277亿元,同比增长13.89%,而非酒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利润4亿元,分别同比增加33.5%和48.8%。其中,工业旅游同比增长78%,实现了“井喷式”增长,金融产业深耕布局成效也十分显著,获得了良好回报。按照“十三五”规划,茅台集团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产融结合的国家化酒业投资控股集团雏形已经形成,而从过去单骑出行向如今特混舰队集团迈进的过程中,茅台集团千亿目标的指向也更加明确。
3中国神华——一体化模式+金融服务
神华集团凭借其一体化运营的独特优势,在成立20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500强排名270位的超大型能源企业。可以说,一体化是神华攻克艰难、高速发展的制胜法宝。然而,产融结合才是神华的改革转型和一体化模式的二次飞越的决定性助推。神华财务公司将神华一体化模式与金融服务相结合,针对神华一体化特色展开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实行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是神华集团一体化运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链运营到集团化全面发展、从获得煤炭领域优势到占领产业制高点的升级转变。
神华集团的一体化,是集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和煤制油煤化工六大板块的经营模式,也是煤炭从开采到最终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的一体化。他通过产权结构纵向一体化整合,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整合调配,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2001年神华财务公司正式开业,是由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起,由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财务公司一直秉持着“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宗旨。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资产保值升值、降低资金风险、高效结算与资金运作。再有,财务公司的运作紧密围绕神华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挖掘资金运作的潜力和深度融合神华集团的一体化运作与金融服务,实现了其从一般的金融服务到高度个性化的金融定制的跨越式发展。
2016年8月29日,神华集团与招商局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招商局在产融结合、产城互动、产网融合、产云结合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是先行者,其三大平台架构更十分契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要求。神华集团与招商局集团在铁路、公路、航运等领域各有所长,在金融、地产等方面展开合作将进一步拓展其业务领域、提升双方的竞争力。
4美的集团——深耕产业链金融,提升上下游竞争力
美的集团采用的是采购、生产、经销的经营模式,离不开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因此,美的有效运用金融工具,通过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力来推动企业和产业成功转型。
2010年6月美的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立足于服务集团,助推美的转型升级。美的财务公司以专业的金融服务助推企业集团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同时不断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金融资源、降低行业融资成本,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是产业金融融合战略的先行者。
美的集团从2012年开始就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转型战略,从减员近10万人到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裁撤30%;从资产负债率高达80%到自有资金近700亿元;从64个品类减少一半到科技投入53亿元搭建四级研发体系。在很多企业面临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等诸多压力的当下,美的实现了“产值滞长,利润倍增”的“逆生长”。2011年到2015年,美的集团营业收入从1340亿元到1384亿元; 现金流由2011年的负数,到2015年的累计649亿元;盈利由66.41亿元到136.25亿元。
美的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研发、科技、创新、全球布局战略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美的财务公司都充分结合企业的需求,运用自身专业的金融服务和工具,提供资金集中、结算、融资、资金增资服务等,助力集团提高资金的集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从而合理配备资源,截至2016年3季度,美的集团全口径资金归集率均保持在50%以上。
由于美的集团外销收入占比较大,通过银行等机构办理结汇,存在管理成本高、结汇价格差的问题,美的财务公司于2013年取得了外汇即期结售汇业务牌照,并于同年6月正式开展即期结售汇业务,三年累计为集团成员单位节约汇兑成本上百万元。此外,财务公司还可以给集团资金提供全套的资金收付、结算服务,全面协调各成员单位的资金结余和需求,提高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普遍遇到库存压力大、销售困难的局面。然而,截至2016年10月末,美的财务公司贷款余额超20亿元。美的财务公司为客户提供买方信贷业务,免除其所有的结算手续费和服务费;为销售美的产品的小微企业的可用存货或其他抵押物提供信贷抵押,并为客户提供优惠于外部银行的贷款利率,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2014年,美的财务公司开通电子商业汇票线上清算,为集团下属单位开通财务公司内部账户收电票功能,涵盖电票收票、背书、贴现、托收等业务。公司供应商接收财务公司电票的覆盖率达99%,据不完全统计,商业汇票结算量占美的集团结算量比例达85%以上。截至2016年10月末,累计完成电票线上清算8万多笔。2016年12月8日正式加入票交所交易系统的推广中,成为首批票交所交易平台的试点单位和仅有的两家财务公司之一。
5中国平安——互联网+综合金融
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十佳上市公司榜单中,中国平安成为上榜的唯一一家金融企业。中国平安早在2014年就已经布局“互联网+金融生活”战略,以核心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协同并进为策略,以‘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为目标,以‘综合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综合金融’两个模式,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围绕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以及金融服务、房产金融、医疗健康、汽车服务7个主要的生态圈,加大力度推进开放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国平安也正在摆脱其传统金融机构的印象,并且向多元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转型。
6海康威视——创新业务+股权激励
从2010年上市以来,海康威视的市值从300多亿稳步成长到现今的1500多亿,在近15年的创业历程中,海康威视一直秉持“人才是海康威视取得现有成绩的核心动力,也是未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围绕人才的激励有几次重要的股权变革,对于公司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关键而积极的影响。
海康威视通过多途径网罗人才,一方面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资,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上下大力气:公司陆续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通畅的任职资质体系、富有弹性的人才评鉴和干部储备机制,此外,合理而充分的股权激励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实际上,早在上市之前的股改过程中,海康威视就设立了威讯与康普两家股权投资公司,作为高管团队与创始员工的持股平台,充分保证了管理层框架的稳定性;在2012年与2014年,海康威视又先后两次,向共计约1700人次的骨干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合计占公司股本约1.7%。
2009年~2015年,海康威视营收复合增长率约5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45%。持续的高速增长,与海康威视的创新不无关系。尽管目前海康威视的盈利增长仍来自主业视频应用,但它不断在创新业务上扩张。海康威视已经先后发布了行业级无人机、工业相机及智能仓储机器人等创新业务产品。今年,海康威视更是积极布局新市场,培育新业务。在视频监控的传统主业之外,启动实施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创新跟投方案,孵化培育互联网视频服务、机器视觉业务、汽车电子等新兴业务,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增加更多可能性。此外,公司也在继续对具有较好前景的新兴市场和新兴业务进行布局,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16年5月,杭州海康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发银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海康威视及下游经销商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广发银行这次为海康威视提供的金融服务模式是根据其经销体系特点和供销情况而制定,采用厂商银预付款融资标准模式,引入广发在线供应链系统实现全线上电子化流程,从而为海康威视的众多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
7云南白药——产业并购基金+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
今年2月16日,云南白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白药控股与博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共同设立医药、医疗及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并购基金。依托于博时资本及其母公司博时基金丰富的产融资源,博时资本能够为白药控股深化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提供并购方案设计、并购标的选择、并购资金募集、资产管理以及战略咨询等各项业务的支持。
博时资本与白药控股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将主要围绕白药控股产业链升级及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市场的发展战略,针对市场中医药医疗大健康行业有价值及潜力的优质中小型标的进行投资。通过设立并购基金,借助博时资本及其母公司博时基金多年积累的资本市场经验,白药控股将能加快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健康行业布局,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
8网宿科技——高效网络智慧金融+并购基金
随着我国对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深化,智慧金融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风口。为了在智慧金融的角逐场上争得先机,网宿科技正在着力构建一张庞大的、安全的、高效运行的内容计算网络。
网宿科技正在抓紧布局,打造智慧金融一体化管家服务。目前,网宿科技针对金融领域的定制化服务已经覆盖了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网宿科技就已为海通证券提供了定制化服务,此外还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平安、国泰君安、人人贷等金融类企业都已成为网宿科技的服务对象。
此外,在12月13日,网宿科技公告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240万元并购绿星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取得100%股权以吸纳其核心管理、技术团队及云计算相关技术。网宿科技通过并购云计算公司,持续强化其在cdn行业的领导地位。
2015年,网宿科技公司与宁波晨晖创鼎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共同投资设立宁波晨晖盛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晨晖盛景并购基金投资方向为:TMT(即科技、媒体、通信行业)、大消费及创新升级传统产业股权投资;围绕与上市公司升级转型相关的并购重组,包括协作收购、杠杆收购及参股投资。成为晨晖盛景并购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之后,网宿科技可通过参与到并购投资,分享并购市场收益。
9科大讯飞——收购+智能语音产业
科大讯飞9月9日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以4.96亿收购乐知行100%股权;同时还将向特定对象以27.26元/股发行1100万股,募集3亿元配套资金。乐知行是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此次收购完成将能够提升科大讯飞盈利能力,加深教育领域布局。乐知行自成立以来,提供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在北京地区具有较高的市占率。对乐知行的收购能够有效的提升科大讯飞在北京地区教育产品市场份额,拓展和完善华北地区渠道,加速全国化战略布局落地,同时科大飞讯将核心语音技术,海量教育资源等应用到乐知行数字校园解决方案中,双方协同效应明显。
除此之外,科大讯飞是智能语音龙头企业,始终坚持构建高壁垒技术。2015年国内智能语音产业规模增速高达40%,科大讯飞中文语音产品占市场70%以上份额,是智能语音领域龙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布局认知智能,,抢占技术高点。“讯飞超脑”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成果开始支撑公司在教育、政府等领域的应用。
10福耀集团——汽车玻璃产业+海外投资
福耀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玻璃专业制造商。在国内拥有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已触及增长“天花板”之后,国际化战略是福耀集团的必然选择,而在美国设厂是其重要的一步。
2001年,福耀遭到美国商务部非法倾销调查,产品要征收11.8%的平均关税,带头起诉的就是PPG为首的三家美国公司。面对指控,福耀集团一面聘请最专业的律师团队积极应诉,一面主动登门拜会PPG。随后,PPG以技术入股福耀在美国的分公司绿榕公司,填补福耀在美国物流上的缺位;福耀则弥补了PPG在亚洲没有工厂的缺憾,同时,福耀还购买PPG的浮法玻璃生产线。2004年底,福耀赢得反倾销诉讼。2014年初,福耀投资2亿美元在俄亥俄州独资设立“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建设汽车安全玻璃项目。而此时,Mt.Zion工厂仅维持一半的产能运转,PPG正欲剥离亏损严重的汽车玻璃业务。2014年8月29日,福耀完成收购美国PPG工业公司的伊利诺伊州Mt.Zion工厂,该工厂升级改造后,年产30万吨汽车级优质浮法玻璃,将满足福耀美国公司汽车玻璃项目的原片玻璃需求。2015年底,福耀美国汽车玻璃项目计划实施投产,全部投产后,福耀占到美国汽车玻璃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从反倾销、合作再到如今收购Mt.Zion工厂,福耀玻璃进入美国市场,PPG工业公司一路“相伴”,其背后则是日益强大的福耀及其国际化战略。
事实上,福耀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已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老司机”了。福耀集团在香港、美国(密歇根州、俄亥俄州、伊利诺伊州)、俄罗斯、德国、日本和韩国等6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境外子公司。2016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福耀集团国外收入达2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08%,占中收入比例1/3以上。
通过梳理福耀集团二十多年的出海历程,我们清晰的发现其经历了“出口产品→海外设立销售服务公司→投资/收购海外工厂建立制造基地”三个阶段。
27. 产融结合型集团有哪些?
1上汽集团——产业链“两端发力”+金融板块业务十佳上市公司之一的上汽集团在2016年首次跃进世界500强排行榜前50强榜单。上汽集团一直坚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并且加大在金融环节的投入,着力在关键领域形成突破,用全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能力提升带动规模做大,推动汽车工业创新转型,由大变强。
在产业链前端,上汽集团在巩固传统汽车技术能力的同时,重点攻关新能源、互联网、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瞄准行业未来发展制高点,打造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为创新发展创造技术优势。
在产业链后端,上汽集团加快模式创新步伐,重点瞄准服务贸易、国际经营等,拓展新型业务和新型市场,提升业务模式创新能力,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金融业务方面,上汽集团整合金融板块业务资源,加快推进产融结合。201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纳入了汽车金融、股权投资等业务,将以汽车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为基础,打造汽车产业金融生态圈,为汽车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年4月,上汽保险销售公司正式运营,通过集聚整车企业的优势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服务,更好地促进整车销售,进一步推动产融结合。事实上,早在2013年,上汽集团就提出了将汽车金融、股权投资等业务归类为金融事业部的构想。设立金融板块是上汽应对产业链价值后移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环境下实现更高程度产融结合、实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是上汽在资产和资金规模较大情况下实现资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更好实现资产有序安全配置的重要举措。
2贵州茅台——建设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控股集团
在2016年开年之初,茅台集团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控股集团,目标到2017年整体销售收入达千亿元级,其中酒业收入占65-70%,非酒类业务收入占30-35%。为实现“千亿茅台”的目标,茅台集团计划推进茅台酒板块、其他酒类板块、营销商贸板块、金融板块、文化旅游板块、创业投资板块等七大业务板块,逐步培育形成6~7个子集团,形成产融结合、双轮驱动、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企业。
在这一指标制定的背后是茅台业绩已稳健增长15年,已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巨无霸”企业,股票市值增长3000多亿元,茅台集团资产总额突破千亿大关达1050亿元,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也超过了国际酒业巨头保乐力加,跻身国际酿造业的第一阵列,而其品牌估值更是与可口可乐、帝亚吉欧等国际大牌比肩。
2016年前8个月的努力,茅台集团今年产融并举协同发力之势初显,已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同比增加15%,完成增加值277亿元,同比增长13.89%,而非酒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利润4亿元,分别同比增加33.5%和48.8%。其中,工业旅游同比增长78%,实现了“井喷式”增长,金融产业深耕布局成效也十分显著,获得了良好回报。按照“十三五”规划,茅台集团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产融结合的国家化酒业投资控股集团雏形已经形成,而从过去单骑出行向如今特混舰队集团迈进的过程中,茅台集团千亿目标的指向也更加明确。
3中国神华——一体化模式+金融服务
神华集团凭借其一体化运营的独特优势,在成立20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500强排名270位的超大型能源企业。可以说,一体化是神华攻克艰难、高速发展的制胜法宝。然而,产融结合才是神华的改革转型和一体化模式的二次飞越的决定性助推。神华财务公司将神华一体化模式与金融服务相结合,针对神华一体化特色展开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实行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是神华集团一体化运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链运营到集团化全面发展、从获得煤炭领域优势到占领产业制高点的升级转变。
神华集团的一体化,是集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和煤制油煤化工六大板块的经营模式,也是煤炭从开采到最终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的一体化。他通过产权结构纵向一体化整合,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整合调配,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2001年神华财务公司正式开业,是由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起,由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财务公司一直秉持着“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宗旨。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资产保值升值、降低资金风险、高效结算与资金运作。再有,财务公司的运作紧密围绕神华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挖掘资金运作的潜力和深度融合神华集团的一体化运作与金融服务,实现了其从一般的金融服务到高度个性化的金融定制的跨越式发展。
2016年8月29日,神华集团与招商局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招商局在产融结合、产城互动、产网融合、产云结合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是先行者,其三大平台架构更十分契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要求。神华集团与招商局集团在铁路、公路、航运等领域各有所长,在金融、地产等方面展开合作将进一步拓展其业务领域、提升双方的竞争力。
4美的集团——深耕产业链金融,提升上下游竞争力
美的集团采用的是采购、生产、经销的经营模式,离不开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因此,美的有效运用金融工具,通过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力来推动企业和产业成功转型。
2010年6月美的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立足于服务集团,助推美的转型升级。美的财务公司以专业的金融服务助推企业集团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同时不断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金融资源、降低行业融资成本,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是产业金融融合战略的先行者。
美的集团从2012年开始就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转型战略,从减员近10万人到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裁撤30%;从资产负债率高达80%到自有资金近700亿元;从64个品类减少一半到科技投入53亿元搭建四级研发体系。在很多企业面临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等诸多压力的当下,美的实现了“产值滞长,利润倍增”的“逆生长”。2011年到2015年,美的集团营业收入从1340亿元到1384亿元; 现金流由2011年的负数,到2015年的累计649亿元;盈利由66.41亿元到136.25亿元。
美的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研发、科技、创新、全球布局战略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美的财务公司都充分结合企业的需求,运用自身专业的金融服务和工具,提供资金集中、结算、融资、资金增资服务等,助力集团提高资金的集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从而合理配备资源,截至2016年3季度,美的集团全口径资金归集率均保持在50%以上。
由于美的集团外销收入占比较大,通过银行等机构办理结汇,存在管理成本高、结汇价格差的问题,美的财务公司于2013年取得了外汇即期结售汇业务牌照,并于同年6月正式开展即期结售汇业务,三年累计为集团成员单位节约汇兑成本上百万元。此外,财务公司还可以给集团资金提供全套的资金收付、结算服务,全面协调各成员单位的资金结余和需求,提高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普遍遇到库存压力大、销售困难的局面。然而,截至2016年10月末,美的财务公司贷款余额超20亿元。美的财务公司为客户提供买方信贷业务,免除其所有的结算手续费和服务费;为销售美的产品的小微企业的可用存货或其他抵押物提供信贷抵押,并为客户提供优惠于外部银行的贷款利率,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2014年,美的财务公司开通电子商业汇票线上清算,为集团下属单位开通财务公司内部账户收电票功能,涵盖电票收票、背书、贴现、托收等业务。公司供应商接收财务公司电票的覆盖率达99%,据不完全统计,商业汇票结算量占美的集团结算量比例达85%以上。截至2016年10月末,累计完成电票线上清算8万多笔。2016年12月8日正式加入票交所交易系统的推广中,成为首批票交所交易平台的试点单位和仅有的两家财务公司之一。
5中国平安——互联网+综合金融
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十佳上市公司榜单中,中国平安成为上榜的唯一一家金融企业。中国平安早在2014年就已经布局“互联网+金融生活”战略,以核心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协同并进为策略,以‘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为目标,以‘综合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综合金融’两个模式,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围绕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以及金融服务、房产金融、医疗健康、汽车服务7个主要的生态圈,加大力度推进开放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国平安也正在摆脱其传统金融机构的印象,并且向多元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转型。
6海康威视——创新业务+股权激励
从2010年上市以来,海康威视的市值从300多亿稳步成长到现今的1500多亿,在近15年的创业历程中,海康威视一直秉持“人才是海康威视取得现有成绩的核心动力,也是未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围绕人才的激励有几次重要的股权变革,对于公司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关键而积极的影响。
海康威视通过多途径网罗人才,一方面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资,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上下大力气:公司陆续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通畅的任职资质体系、富有弹性的人才评鉴和干部储备机制,此外,合理而充分的股权激励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实际上,早在上市之前的股改过程中,海康威视就设立了威讯与康普两家股权投资公司,作为高管团队与创始员工的持股平台,充分保证了管理层框架的稳定性;在2012年与2014年,海康威视又先后两次,向共计约1700人次的骨干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合计占公司股本约1.7%。
2009年~2015年,海康威视营收复合增长率约5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45%。持续的高速增长,与海康威视的创新不无关系。尽管目前海康威视的盈利增长仍来自主业视频应用,但它不断在创新业务上扩张。海康威视已经先后发布了行业级无人机、工业相机及智能仓储机器人等创新业务产品。今年,海康威视更是积极布局新市场,培育新业务。在视频监控的传统主业之外,启动实施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创新跟投方案,孵化培育互联网视频服务、机器视觉业务、汽车电子等新兴业务,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增加更多可能性。此外,公司也在继续对具有较好前景的新兴市场和新兴业务进行布局,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16年5月,杭州海康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发银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海康威视及下游经销商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广发银行这次为海康威视提供的金融服务模式是根据其经销体系特点和供销情况而制定,采用厂商银预付款融资标准模式,引入广发在线供应链系统实现全线上电子化流程,从而为海康威视的众多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
7云南白药——产业并购基金+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
今年2月16日,云南白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白药控股与博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共同设立医药、医疗及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并购基金。依托于博时资本及其母公司博时基金丰富的产融资源,博时资本能够为白药控股深化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提供并购方案设计、并购标的选择、并购资金募集、资产管理以及战略咨询等各项业务的支持。
博时资本与白药控股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将主要围绕白药控股产业链升级及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市场的发展战略,针对市场中医药医疗大健康行业有价值及潜力的优质中小型标的进行投资。通过设立并购基金,借助博时资本及其母公司博时基金多年积累的资本市场经验,白药控股将能加快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健康行业布局,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
8网宿科技——高效网络智慧金融+并购基金
随着我国对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深化,智慧金融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风口。为了在智慧金融的角逐场上争得先机,网宿科技正在着力构建一张庞大的、安全的、高效运行的内容计算网络。
网宿科技正在抓紧布局,打造智慧金融一体化管家服务。目前,网宿科技针对金融领域的定制化服务已经覆盖了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网宿科技就已为海通证券提供了定制化服务,此外还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平安、国泰君安、人人贷等金融类企业都已成为网宿科技的服务对象。
此外,在12月13日,网宿科技公告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240万元并购绿星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取得100%股权以吸纳其核心管理、技术团队及云计算相关技术。网宿科技通过并购云计算公司,持续强化其在cdn行业的领导地位。
2015年,网宿科技公司与宁波晨晖创鼎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共同投资设立宁波晨晖盛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晨晖盛景并购基金投资方向为:TMT(即科技、媒体、通信行业)、大消费及创新升级传统产业股权投资;围绕与上市公司升级转型相关的并购重组,包括协作收购、杠杆收购及参股投资。成为晨晖盛景并购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之后,网宿科技可通过参与到并购投资,分享并购市场收益。
9科大讯飞——收购+智能语音产业
科大讯飞9月9日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以4.96亿收购乐知行100%股权;同时还将向特定对象以27.26元/股发行1100万股,募集3亿元配套资金。乐知行是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此次收购完成将能够提升科大讯飞盈利能力,加深教育领域布局。乐知行自成立以来,提供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在北京地区具有较高的市占率。对乐知行的收购能够有效的提升科大讯飞在北京地区教育产品市场份额,拓展和完善华北地区渠道,加速全国化战略布局落地,同时科大飞讯将核心语音技术,海量教育资源等应用到乐知行数字校园解决方案中,双方协同效应明显。
除此之外,科大讯飞是智能语音龙头企业,始终坚持构建高壁垒技术。2015年国内智能语音产业规模增速高达40%,科大讯飞中文语音产品占市场70%以上份额,是智能语音领域龙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布局认知智能,,抢占技术高点。“讯飞超脑”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成果开始支撑公司在教育、政府等领域的应用。
10福耀集团——汽车玻璃产业+海外投资
福耀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玻璃专业制造商。在国内拥有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已触及增长“天花板”之后,国际化战略是福耀集团的必然选择,而在美国设厂是其重要的一步。
2001年,福耀遭到美国商务部非法倾销调查,产品要征收11.8%的平均关税,带头起诉的就是PPG为首的三家美国公司。面对指控,福耀集团一面聘请最专业的律师团队积极应诉,一面主动登门拜会PPG。随后,PPG以技术入股福耀在美国的分公司绿榕公司,填补福耀在美国物流上的缺位;福耀则弥补了PPG在亚洲没有工厂的缺憾,同时,福耀还购买PPG的浮法玻璃生产线。2004年底,福耀赢得反倾销诉讼。2014年初,福耀投资2亿美元在俄亥俄州独资设立“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建设汽车安全玻璃项目。而此时,Mt.Zion工厂仅维持一半的产能运转,PPG正欲剥离亏损严重的汽车玻璃业务。2014年8月29日,福耀完成收购美国PPG工业公司的伊利诺伊州Mt.Zion工厂,该工厂升级改造后,年产30万吨汽车级优质浮法玻璃,将满足福耀美国公司汽车玻璃项目的原片玻璃需求。2015年底,福耀美国汽车玻璃项目计划实施投产,全部投产后,福耀占到美国汽车玻璃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从反倾销、合作再到如今收购Mt.Zion工厂,福耀玻璃进入美国市场,PPG工业公司一路“相伴”,其背后则是日益强大的福耀及其国际化战略。
事实上,福耀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已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老司机”了。福耀集团在香港、美国(密歇根州、俄亥俄州、伊利诺伊州)、俄罗斯、德国、日本和韩国等6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境外子公司。2016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福耀集团国外收入达2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08%,占中收入比例1/3以上。
通过梳理福耀集团二十多年的出海历程,我们清晰的发现其经历了“出口产品→海外设立销售服务公司→投资/收购海外工厂建立制造基地”三个阶段。
28. 产融结合型集团有哪些?
1上汽集团——产业链“两端发力”+金融板块业务十佳上市公司之一的上汽集团在2016年首次跃进世界500强排行榜前50强榜单。上汽集团一直坚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并且加大在金融环节的投入,着力在关键领域形成突破,用全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能力提升带动规模做大,推动汽车工业创新转型,由大变强。
在产业链前端,上汽集团在巩固传统汽车技术能力的同时,重点攻关新能源、互联网、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瞄准行业未来发展制高点,打造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为创新发展创造技术优势。
在产业链后端,上汽集团加快模式创新步伐,重点瞄准服务贸易、国际经营等,拓展新型业务和新型市场,提升业务模式创新能力,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金融业务方面,上汽集团整合金融板块业务资源,加快推进产融结合。201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纳入了汽车金融、股权投资等业务,将以汽车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为基础,打造汽车产业金融生态圈,为汽车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年4月,上汽保险销售公司正式运营,通过集聚整车企业的优势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服务,更好地促进整车销售,进一步推动产融结合。事实上,早在2013年,上汽集团就提出了将汽车金融、股权投资等业务归类为金融事业部的构想。设立金融板块是上汽应对产业链价值后移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环境下实现更高程度产融结合、实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是上汽在资产和资金规模较大情况下实现资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更好实现资产有序安全配置的重要举措。
2贵州茅台——建设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控股集团
在2016年开年之初,茅台集团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控股集团,目标到2017年整体销售收入达千亿元级,其中酒业收入占65-70%,非酒类业务收入占30-35%。为实现“千亿茅台”的目标,茅台集团计划推进茅台酒板块、其他酒类板块、营销商贸板块、金融板块、文化旅游板块、创业投资板块等七大业务板块,逐步培育形成6~7个子集团,形成产融结合、双轮驱动、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企业。
在这一指标制定的背后是茅台业绩已稳健增长15年,已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巨无霸”企业,股票市值增长3000多亿元,茅台集团资产总额突破千亿大关达1050亿元,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也超过了国际酒业巨头保乐力加,跻身国际酿造业的第一阵列,而其品牌估值更是与可口可乐、帝亚吉欧等国际大牌比肩。
2016年前8个月的努力,茅台集团今年产融并举协同发力之势初显,已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同比增加15%,完成增加值277亿元,同比增长13.89%,而非酒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利润4亿元,分别同比增加33.5%和48.8%。其中,工业旅游同比增长78%,实现了“井喷式”增长,金融产业深耕布局成效也十分显著,获得了良好回报。按照“十三五”规划,茅台集团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产融结合的国家化酒业投资控股集团雏形已经形成,而从过去单骑出行向如今特混舰队集团迈进的过程中,茅台集团千亿目标的指向也更加明确。
3中国神华——一体化模式+金融服务
神华集团凭借其一体化运营的独特优势,在成立20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500强排名270位的超大型能源企业。可以说,一体化是神华攻克艰难、高速发展的制胜法宝。然而,产融结合才是神华的改革转型和一体化模式的二次飞越的决定性助推。神华财务公司将神华一体化模式与金融服务相结合,针对神华一体化特色展开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实行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是神华集团一体化运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链运营到集团化全面发展、从获得煤炭领域优势到占领产业制高点的升级转变。
神华集团的一体化,是集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和煤制油煤化工六大板块的经营模式,也是煤炭从开采到最终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的一体化。他通过产权结构纵向一体化整合,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整合调配,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2001年神华财务公司正式开业,是由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起,由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财务公司一直秉持着“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宗旨。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资产保值升值、降低资金风险、高效结算与资金运作。再有,财务公司的运作紧密围绕神华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挖掘资金运作的潜力和深度融合神华集团的一体化运作与金融服务,实现了其从一般的金融服务到高度个性化的金融定制的跨越式发展。
2016年8月29日,神华集团与招商局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招商局在产融结合、产城互动、产网融合、产云结合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是先行者,其三大平台架构更十分契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要求。神华集团与招商局集团在铁路、公路、航运等领域各有所长,在金融、地产等方面展开合作将进一步拓展其业务领域、提升双方的竞争力。
4美的集团——深耕产业链金融,提升上下游竞争力
美的集团采用的是采购、生产、经销的经营模式,离不开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因此,美的有效运用金融工具,通过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力来推动企业和产业成功转型。
2010年6月美的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立足于服务集团,助推美的转型升级。美的财务公司以专业的金融服务助推企业集团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同时不断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金融资源、降低行业融资成本,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是产业金融融合战略的先行者。
美的集团从2012年开始就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转型战略,从减员近10万人到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裁撤30%;从资产负债率高达80%到自有资金近700亿元;从64个品类减少一半到科技投入53亿元搭建四级研发体系。在很多企业面临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等诸多压力的当下,美的实现了“产值滞长,利润倍增”的“逆生长”。2011年到2015年,美的集团营业收入从1340亿元到1384亿元; 现金流由2011年的负数,到2015年的累计649亿元;盈利由66.41亿元到136.25亿元。
美的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研发、科技、创新、全球布局战略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美的财务公司都充分结合企业的需求,运用自身专业的金融服务和工具,提供资金集中、结算、融资、资金增资服务等,助力集团提高资金的集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从而合理配备资源,截至2016年3季度,美的集团全口径资金归集率均保持在50%以上。
由于美的集团外销收入占比较大,通过银行等机构办理结汇,存在管理成本高、结汇价格差的问题,美的财务公司于2013年取得了外汇即期结售汇业务牌照,并于同年6月正式开展即期结售汇业务,三年累计为集团成员单位节约汇兑成本上百万元。此外,财务公司还可以给集团资金提供全套的资金收付、结算服务,全面协调各成员单位的资金结余和需求,提高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普遍遇到库存压力大、销售困难的局面。然而,截至2016年10月末,美的财务公司贷款余额超20亿元。美的财务公司为客户提供买方信贷业务,免除其所有的结算手续费和服务费;为销售美的产品的小微企业的可用存货或其他抵押物提供信贷抵押,并为客户提供优惠于外部银行的贷款利率,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2014年,美的财务公司开通电子商业汇票线上清算,为集团下属单位开通财务公司内部账户收电票功能,涵盖电票收票、背书、贴现、托收等业务。公司供应商接收财务公司电票的覆盖率达99%,据不完全统计,商业汇票结算量占美的集团结算量比例达85%以上。截至2016年10月末,累计完成电票线上清算8万多笔。2016年12月8日正式加入票交所交易系统的推广中,成为首批票交所交易平台的试点单位和仅有的两家财务公司之一。
5中国平安——互联网+综合金融
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十佳上市公司榜单中,中国平安成为上榜的唯一一家金融企业。中国平安早在2014年就已经布局“互联网+金融生活”战略,以核心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协同并进为策略,以‘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为目标,以‘综合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综合金融’两个模式,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围绕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以及金融服务、房产金融、医疗健康、汽车服务7个主要的生态圈,加大力度推进开放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国平安也正在摆脱其传统金融机构的印象,并且向多元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转型。
6海康威视——创新业务+股权激励
从2010年上市以来,海康威视的市值从300多亿稳步成长到现今的1500多亿,在近15年的创业历程中,海康威视一直秉持“人才是海康威视取得现有成绩的核心动力,也是未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围绕人才的激励有几次重要的股权变革,对于公司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关键而积极的影响。
海康威视通过多途径网罗人才,一方面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资,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上下大力气:公司陆续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通畅的任职资质体系、富有弹性的人才评鉴和干部储备机制,此外,合理而充分的股权激励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实际上,早在上市之前的股改过程中,海康威视就设立了威讯与康普两家股权投资公司,作为高管团队与创始员工的持股平台,充分保证了管理层框架的稳定性;在2012年与2014年,海康威视又先后两次,向共计约1700人次的骨干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合计占公司股本约1.7%。
2009年~2015年,海康威视营收复合增长率约5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45%。持续的高速增长,与海康威视的创新不无关系。尽管目前海康威视的盈利增长仍来自主业视频应用,但它不断在创新业务上扩张。海康威视已经先后发布了行业级无人机、工业相机及智能仓储机器人等创新业务产品。今年,海康威视更是积极布局新市场,培育新业务。在视频监控的传统主业之外,启动实施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创新跟投方案,孵化培育互联网视频服务、机器视觉业务、汽车电子等新兴业务,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增加更多可能性。此外,公司也在继续对具有较好前景的新兴市场和新兴业务进行布局,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16年5月,杭州海康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发银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海康威视及下游经销商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广发银行这次为海康威视提供的金融服务模式是根据其经销体系特点和供销情况而制定,采用厂商银预付款融资标准模式,引入广发在线供应链系统实现全线上电子化流程,从而为海康威视的众多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
7云南白药——产业并购基金+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
今年2月16日,云南白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白药控股与博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共同设立医药、医疗及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并购基金。依托于博时资本及其母公司博时基金丰富的产融资源,博时资本能够为白药控股深化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提供并购方案设计、并购标的选择、并购资金募集、资产管理以及战略咨询等各项业务的支持。
博时资本与白药控股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将主要围绕白药控股产业链升级及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市场的发展战略,针对市场中医药医疗大健康行业有价值及潜力的优质中小型标的进行投资。通过设立并购基金,借助博时资本及其母公司博时基金多年积累的资本市场经验,白药控股将能加快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健康行业布局,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
8网宿科技——高效网络智慧金融+并购基金
随着我国对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深化,智慧金融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风口。为了在智慧金融的角逐场上争得先机,网宿科技正在着力构建一张庞大的、安全的、高效运行的内容计算网络。
网宿科技正在抓紧布局,打造智慧金融一体化管家服务。目前,网宿科技针对金融领域的定制化服务已经覆盖了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网宿科技就已为海通证券提供了定制化服务,此外还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平安、国泰君安、人人贷等金融类企业都已成为网宿科技的服务对象。
此外,在12月13日,网宿科技公告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240万元并购绿星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取得100%股权以吸纳其核心管理、技术团队及云计算相关技术。网宿科技通过并购云计算公司,持续强化其在cdn行业的领导地位。
2015年,网宿科技公司与宁波晨晖创鼎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共同投资设立宁波晨晖盛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晨晖盛景并购基金投资方向为:TMT(即科技、媒体、通信行业)、大消费及创新升级传统产业股权投资;围绕与上市公司升级转型相关的并购重组,包括协作收购、杠杆收购及参股投资。成为晨晖盛景并购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之后,网宿科技可通过参与到并购投资,分享并购市场收益。
9科大讯飞——收购+智能语音产业
科大讯飞9月9日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以4.96亿收购乐知行100%股权;同时还将向特定对象以27.26元/股发行1100万股,募集3亿元配套资金。乐知行是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此次收购完成将能够提升科大讯飞盈利能力,加深教育领域布局。乐知行自成立以来,提供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在北京地区具有较高的市占率。对乐知行的收购能够有效的提升科大讯飞在北京地区教育产品市场份额,拓展和完善华北地区渠道,加速全国化战略布局落地,同时科大飞讯将核心语音技术,海量教育资源等应用到乐知行数字校园解决方案中,双方协同效应明显。
除此之外,科大讯飞是智能语音龙头企业,始终坚持构建高壁垒技术。2015年国内智能语音产业规模增速高达40%,科大讯飞中文语音产品占市场70%以上份额,是智能语音领域龙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布局认知智能,,抢占技术高点。“讯飞超脑”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成果开始支撑公司在教育、政府等领域的应用。
10福耀集团——汽车玻璃产业+海外投资
福耀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玻璃专业制造商。在国内拥有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已触及增长“天花板”之后,国际化战略是福耀集团的必然选择,而在美国设厂是其重要的一步。
2001年,福耀遭到美国商务部非法倾销调查,产品要征收11.8%的平均关税,带头起诉的就是PPG为首的三家美国公司。面对指控,福耀集团一面聘请最专业的律师团队积极应诉,一面主动登门拜会PPG。随后,PPG以技术入股福耀在美国的分公司绿榕公司,填补福耀在美国物流上的缺位;福耀则弥补了PPG在亚洲没有工厂的缺憾,同时,福耀还购买PPG的浮法玻璃生产线。2004年底,福耀赢得反倾销诉讼。2014年初,福耀投资2亿美元在俄亥俄州独资设立“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建设汽车安全玻璃项目。而此时,Mt.Zion工厂仅维持一半的产能运转,PPG正欲剥离亏损严重的汽车玻璃业务。2014年8月29日,福耀完成收购美国PPG工业公司的伊利诺伊州Mt.Zion工厂,该工厂升级改造后,年产30万吨汽车级优质浮法玻璃,将满足福耀美国公司汽车玻璃项目的原片玻璃需求。2015年底,福耀美国汽车玻璃项目计划实施投产,全部投产后,福耀占到美国汽车玻璃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从反倾销、合作再到如今收购Mt.Zion工厂,福耀玻璃进入美国市场,PPG工业公司一路“相伴”,其背后则是日益强大的福耀及其国际化战略。
事实上,福耀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已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老司机”了。福耀集团在香港、美国(密歇根州、俄亥俄州、伊利诺伊州)、俄罗斯、德国、日本和韩国等6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境外子公司。2016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福耀集团国外收入达2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08%,占中收入比例1/3以上。
通过梳理福耀集团二十多年的出海历程,我们清晰的发现其经历了“出口产品→海外设立销售服务公司→投资/收购海外工厂建立制造基地”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