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中国文化三个特征的现实表现包括?)
1. 中国文化三个特征的现实表现包括?
当我们要瞥向文化现象的时候,首先必须划定它的界限。
文化一词在它的使用中具有多种意义。“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物质活动层面。文化作为人的现象,是人向人的不断生成过程。因此‘文化’就是‘人化’。如果将人化理解为一个现实的事实,那么它就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精神活动层面。文化不能直接等同于人心理、情感和思想,而是它们的表现,因此文化指人们对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建构,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和制度的设立。
第三,文字符号层面。因为文字符号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聚集,所以它是文化最集中的显现。于是人们毫不奇怪将学文化等同与学文字,把文化哲学也命名为符号哲学”。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的使用中,这三种文化的意义可以说是同时使用的。其中也许第二种语义的使用最为广泛,如人们熟知的联合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组织中的文化就是第二种语义的文化。
虽然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但它只是在当代世界成为了一个突出性的问题。为什么?人类漫长的历史主要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而不是精神活动的历史。
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时候,人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身体,凭借自己的双手。只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才逐渐地不断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获得自由。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机械技术是人的身体的解放的话,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为信息技术则是人的大脑的解放。
当代世界的文化问题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使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具有更多的可能去从事文化生产和消费。不仅如此,它还使文化生产和消费本身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世界的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信息文化,或媒介文化,如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电话等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要载体。
中国当然是一个文化的古国和大国。与西方以基督教为主体的文化不同,中国形成了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文化,它们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但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一样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一方面,基督教及其相关的西方文化借助于帝国主义更进一步侵入中国,给与中国文化致命的一击;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自身由于其衰败也导致中国人自身对于其根基发生了怀疑。文化的危机固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严重问题,但比它更严重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的危机。
因此政治问题压倒了文化问题。这表现为:首先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民族的斗争,其次是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阶级斗争,最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这里的经济被理解为最大的政治。只是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文化问题才迫切地突显出来。
这在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整体的其它方面如经济和政治等的发展失去了平衡并发生了矛盾。它表现为:物质文明的建设相对向前,而精神文明的建设相对落后。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许多问题,不仅生活缺少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出现了心理和精神的病态。
但这种种问题促使了一种时代意识的觉醒:不仅要建设小康社会,而且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就意味着不只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而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所谓的精神文明就其主体而言就是文化的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使命在根本上是克服社会的种种矛盾。
但一种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了三个根本的方面。首先是社会和谐,是人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其次是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最后是精神和谐,即真善美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中的精神和谐方面实际上给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除了设定文化建设的理念之外,还给它提出了一种制度转型的要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机构和设施是属于政府并为政府所管理的,因此毫不奇怪它要服从行政干预并为行政服务。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整个社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与此不同,文化机构及其设施仍然固守于计划经济的限制之中,依然是远离市场经济的。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建设必须考虑新的出路。它就是人们所提出的文化产业的问题。这无非表明,尽管文化自身有其社会性和公益性的意义,但它也必须将自身看成是一种产业,如同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一样。于是文化就必须将自身作为一个商品,置于市场之中,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去生产,去交换,并去被消费。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文化就不仅会成为文化产业,而且可能会产业化。
文化建设变成文化产业的建设势不可挡。事实上,这不过是开端而已,远不是终结。虽然一些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但整体而言依然具有许多困难。对此姑且不论,就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中国和西方如美国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但关键不是人们是否要坚持走文化产业的道路,而是人们如何走文化产业的道路。
目前的文化产业建设必须面对当前中国文化现状的种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文化在不同方面的非均衡性发展。
2. 我国文化输出的现状?
整体上对外疲软,无法对应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
存在问题主要在两方面,
在物质层面,中国文化输出缺乏一个成型的产业模式,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歌曲,亦或是游戏动画,整体给人的感觉,要么半死不活,要么发展偏科。偶尔蹦出几个对外输出亮眼的,目前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无力,当年成龙如是,近来的李子柒也如是。这种后继无力的在文化输出这种内容消耗行为上是非常致命的,因为,成龙的电影再好看,一般人也不会去看十几遍,10后20后年轻人大多也不会耐着性子去看这些几十年前的老电影,消耗跟不上,就无所谓输出。
在精神层面,国内弥漫着一种文化上清高主义和猎巫倾向,总有一部分人喜欢带着放大镜去挑刺任何一款国产文化娱乐产品,要么是批评服装服饰不到位,要么是批评建筑风格不对味,善意的批评倒还罢了,然而这种批评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向着把这款产品批臭批死的方向发展,这就显得畸形了。而且,这种声音偏偏又喜欢玩双标,对国外那些似是而非的“国风”产品,抱有最大的善意,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产业的事,一般老百姓无法参与,但精神层面,但凡自认为真正关心中国文化输出这个大话题的各位网友,还是积点口德,少点文化清高和文化猎巫,现阶段,别去纠结什么正统正宗了,输出出去才是问题关键!
3. 我国文化输出的现状?
整体上对外疲软,无法对应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
存在问题主要在两方面,
在物质层面,中国文化输出缺乏一个成型的产业模式,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歌曲,亦或是游戏动画,整体给人的感觉,要么半死不活,要么发展偏科。偶尔蹦出几个对外输出亮眼的,目前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无力,当年成龙如是,近来的李子柒也如是。这种后继无力的在文化输出这种内容消耗行为上是非常致命的,因为,成龙的电影再好看,一般人也不会去看十几遍,10后20后年轻人大多也不会耐着性子去看这些几十年前的老电影,消耗跟不上,就无所谓输出。
在精神层面,国内弥漫着一种文化上清高主义和猎巫倾向,总有一部分人喜欢带着放大镜去挑刺任何一款国产文化娱乐产品,要么是批评服装服饰不到位,要么是批评建筑风格不对味,善意的批评倒还罢了,然而这种批评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向着把这款产品批臭批死的方向发展,这就显得畸形了。而且,这种声音偏偏又喜欢玩双标,对国外那些似是而非的“国风”产品,抱有最大的善意,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产业的事,一般老百姓无法参与,但精神层面,但凡自认为真正关心中国文化输出这个大话题的各位网友,还是积点口德,少点文化清高和文化猎巫,现阶段,别去纠结什么正统正宗了,输出出去才是问题关键!
4. 为什么要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从基本国策来说,目前我国采取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文化发展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具有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特点,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开始发展;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时,该国或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城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在北京和上海,文化产业已被列为支柱性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20%以上,支柱性更加明显。
从实证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它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之一部分,也成为一些地区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这方面,你可以看看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5. 为什么要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从基本国策来说,目前我国采取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文化发展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具有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特点,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开始发展;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时,该国或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城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在北京和上海,文化产业已被列为支柱性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20%以上,支柱性更加明显。
从实证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它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之一部分,也成为一些地区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这方面,你可以看看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6. 中国文化三个特征的现实表现包括?
当我们要瞥向文化现象的时候,首先必须划定它的界限。
文化一词在它的使用中具有多种意义。“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物质活动层面。文化作为人的现象,是人向人的不断生成过程。因此‘文化’就是‘人化’。如果将人化理解为一个现实的事实,那么它就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精神活动层面。文化不能直接等同于人心理、情感和思想,而是它们的表现,因此文化指人们对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建构,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和制度的设立。
第三,文字符号层面。因为文字符号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聚集,所以它是文化最集中的显现。于是人们毫不奇怪将学文化等同与学文字,把文化哲学也命名为符号哲学”。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的使用中,这三种文化的意义可以说是同时使用的。其中也许第二种语义的使用最为广泛,如人们熟知的联合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组织中的文化就是第二种语义的文化。
虽然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但它只是在当代世界成为了一个突出性的问题。为什么?人类漫长的历史主要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而不是精神活动的历史。
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时候,人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身体,凭借自己的双手。只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才逐渐地不断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获得自由。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机械技术是人的身体的解放的话,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为信息技术则是人的大脑的解放。
当代世界的文化问题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使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具有更多的可能去从事文化生产和消费。不仅如此,它还使文化生产和消费本身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世界的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信息文化,或媒介文化,如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电话等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要载体。
中国当然是一个文化的古国和大国。与西方以基督教为主体的文化不同,中国形成了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文化,它们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但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一样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一方面,基督教及其相关的西方文化借助于帝国主义更进一步侵入中国,给与中国文化致命的一击;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自身由于其衰败也导致中国人自身对于其根基发生了怀疑。文化的危机固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严重问题,但比它更严重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的危机。
因此政治问题压倒了文化问题。这表现为:首先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民族的斗争,其次是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阶级斗争,最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这里的经济被理解为最大的政治。只是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文化问题才迫切地突显出来。
这在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整体的其它方面如经济和政治等的发展失去了平衡并发生了矛盾。它表现为:物质文明的建设相对向前,而精神文明的建设相对落后。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许多问题,不仅生活缺少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出现了心理和精神的病态。
但这种种问题促使了一种时代意识的觉醒:不仅要建设小康社会,而且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就意味着不只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而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所谓的精神文明就其主体而言就是文化的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使命在根本上是克服社会的种种矛盾。
但一种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了三个根本的方面。首先是社会和谐,是人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其次是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最后是精神和谐,即真善美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中的精神和谐方面实际上给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除了设定文化建设的理念之外,还给它提出了一种制度转型的要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机构和设施是属于政府并为政府所管理的,因此毫不奇怪它要服从行政干预并为行政服务。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整个社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与此不同,文化机构及其设施仍然固守于计划经济的限制之中,依然是远离市场经济的。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建设必须考虑新的出路。它就是人们所提出的文化产业的问题。这无非表明,尽管文化自身有其社会性和公益性的意义,但它也必须将自身看成是一种产业,如同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一样。于是文化就必须将自身作为一个商品,置于市场之中,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去生产,去交换,并去被消费。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文化就不仅会成为文化产业,而且可能会产业化。
文化建设变成文化产业的建设势不可挡。事实上,这不过是开端而已,远不是终结。虽然一些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但整体而言依然具有许多困难。对此姑且不论,就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中国和西方如美国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但关键不是人们是否要坚持走文化产业的道路,而是人们如何走文化产业的道路。
目前的文化产业建设必须面对当前中国文化现状的种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文化在不同方面的非均衡性发展。
7. 我国文化输出的现状?
整体上对外疲软,无法对应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
存在问题主要在两方面,
在物质层面,中国文化输出缺乏一个成型的产业模式,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歌曲,亦或是游戏动画,整体给人的感觉,要么半死不活,要么发展偏科。偶尔蹦出几个对外输出亮眼的,目前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无力,当年成龙如是,近来的李子柒也如是。这种后继无力的在文化输出这种内容消耗行为上是非常致命的,因为,成龙的电影再好看,一般人也不会去看十几遍,10后20后年轻人大多也不会耐着性子去看这些几十年前的老电影,消耗跟不上,就无所谓输出。
在精神层面,国内弥漫着一种文化上清高主义和猎巫倾向,总有一部分人喜欢带着放大镜去挑刺任何一款国产文化娱乐产品,要么是批评服装服饰不到位,要么是批评建筑风格不对味,善意的批评倒还罢了,然而这种批评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向着把这款产品批臭批死的方向发展,这就显得畸形了。而且,这种声音偏偏又喜欢玩双标,对国外那些似是而非的“国风”产品,抱有最大的善意,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产业的事,一般老百姓无法参与,但精神层面,但凡自认为真正关心中国文化输出这个大话题的各位网友,还是积点口德,少点文化清高和文化猎巫,现阶段,别去纠结什么正统正宗了,输出出去才是问题关键!
8. 为什么要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从基本国策来说,目前我国采取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文化发展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具有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特点,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开始发展;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时,该国或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城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在北京和上海,文化产业已被列为支柱性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20%以上,支柱性更加明显。
从实证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它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之一部分,也成为一些地区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这方面,你可以看看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9. 中国文化三个特征的现实表现包括?
当我们要瞥向文化现象的时候,首先必须划定它的界限。
文化一词在它的使用中具有多种意义。“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物质活动层面。文化作为人的现象,是人向人的不断生成过程。因此‘文化’就是‘人化’。如果将人化理解为一个现实的事实,那么它就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精神活动层面。文化不能直接等同于人心理、情感和思想,而是它们的表现,因此文化指人们对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建构,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和制度的设立。
第三,文字符号层面。因为文字符号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聚集,所以它是文化最集中的显现。于是人们毫不奇怪将学文化等同与学文字,把文化哲学也命名为符号哲学”。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的使用中,这三种文化的意义可以说是同时使用的。其中也许第二种语义的使用最为广泛,如人们熟知的联合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组织中的文化就是第二种语义的文化。
虽然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但它只是在当代世界成为了一个突出性的问题。为什么?人类漫长的历史主要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而不是精神活动的历史。
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时候,人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身体,凭借自己的双手。只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才逐渐地不断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获得自由。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机械技术是人的身体的解放的话,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为信息技术则是人的大脑的解放。
当代世界的文化问题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使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具有更多的可能去从事文化生产和消费。不仅如此,它还使文化生产和消费本身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世界的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信息文化,或媒介文化,如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电话等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要载体。
中国当然是一个文化的古国和大国。与西方以基督教为主体的文化不同,中国形成了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文化,它们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但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一样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一方面,基督教及其相关的西方文化借助于帝国主义更进一步侵入中国,给与中国文化致命的一击;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自身由于其衰败也导致中国人自身对于其根基发生了怀疑。文化的危机固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严重问题,但比它更严重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的危机。
因此政治问题压倒了文化问题。这表现为:首先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民族的斗争,其次是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阶级斗争,最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这里的经济被理解为最大的政治。只是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文化问题才迫切地突显出来。
这在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整体的其它方面如经济和政治等的发展失去了平衡并发生了矛盾。它表现为:物质文明的建设相对向前,而精神文明的建设相对落后。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许多问题,不仅生活缺少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出现了心理和精神的病态。
但这种种问题促使了一种时代意识的觉醒:不仅要建设小康社会,而且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就意味着不只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而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所谓的精神文明就其主体而言就是文化的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使命在根本上是克服社会的种种矛盾。
但一种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了三个根本的方面。首先是社会和谐,是人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其次是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最后是精神和谐,即真善美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中的精神和谐方面实际上给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除了设定文化建设的理念之外,还给它提出了一种制度转型的要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机构和设施是属于政府并为政府所管理的,因此毫不奇怪它要服从行政干预并为行政服务。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整个社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与此不同,文化机构及其设施仍然固守于计划经济的限制之中,依然是远离市场经济的。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建设必须考虑新的出路。它就是人们所提出的文化产业的问题。这无非表明,尽管文化自身有其社会性和公益性的意义,但它也必须将自身看成是一种产业,如同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一样。于是文化就必须将自身作为一个商品,置于市场之中,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去生产,去交换,并去被消费。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文化就不仅会成为文化产业,而且可能会产业化。
文化建设变成文化产业的建设势不可挡。事实上,这不过是开端而已,远不是终结。虽然一些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但整体而言依然具有许多困难。对此姑且不论,就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中国和西方如美国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但关键不是人们是否要坚持走文化产业的道路,而是人们如何走文化产业的道路。
目前的文化产业建设必须面对当前中国文化现状的种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文化在不同方面的非均衡性发展。
10. 我国文化输出的现状?
整体上对外疲软,无法对应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
存在问题主要在两方面,
在物质层面,中国文化输出缺乏一个成型的产业模式,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歌曲,亦或是游戏动画,整体给人的感觉,要么半死不活,要么发展偏科。偶尔蹦出几个对外输出亮眼的,目前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无力,当年成龙如是,近来的李子柒也如是。这种后继无力的在文化输出这种内容消耗行为上是非常致命的,因为,成龙的电影再好看,一般人也不会去看十几遍,10后20后年轻人大多也不会耐着性子去看这些几十年前的老电影,消耗跟不上,就无所谓输出。
在精神层面,国内弥漫着一种文化上清高主义和猎巫倾向,总有一部分人喜欢带着放大镜去挑刺任何一款国产文化娱乐产品,要么是批评服装服饰不到位,要么是批评建筑风格不对味,善意的批评倒还罢了,然而这种批评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向着把这款产品批臭批死的方向发展,这就显得畸形了。而且,这种声音偏偏又喜欢玩双标,对国外那些似是而非的“国风”产品,抱有最大的善意,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产业的事,一般老百姓无法参与,但精神层面,但凡自认为真正关心中国文化输出这个大话题的各位网友,还是积点口德,少点文化清高和文化猎巫,现阶段,别去纠结什么正统正宗了,输出出去才是问题关键!
11. 为什么要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从基本国策来说,目前我国采取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文化发展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具有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特点,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开始发展;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时,该国或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城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在北京和上海,文化产业已被列为支柱性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20%以上,支柱性更加明显。
从实证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它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之一部分,也成为一些地区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这方面,你可以看看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