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能源消纳(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
1. 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是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企业要高度重视,将煤电机组改造升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抓细,切实提高煤电机组运行水平。
二、扎实推进: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要求,科学确定本地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目标和实施路径,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
三、加强统筹:各地在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过程中,需统筹考虑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制造,实现“三改”联动。同时,要合理安排机组改造时序,保证本地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四、完善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在财政、金融、价格等方面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对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予以支持,提高企业改造积极性,保证改造工作平稳推进。
五、明确分工:各地要明确牵头部门,与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
2. 2021年经济工作会要点?
经济工作会要点如下
01
宏观政策: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02
反垄断:推进公平竞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契约精神。
03
行业指引:强化高端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04
科技创新:事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科技创新要落到实处。
05
注册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06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07
民生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08
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09
资本: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10
大宗商品: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利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11
碳中和:立足煤炭为主的基本国情,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3. 2021年经济工作会要点?
经济工作会要点如下
01
宏观政策: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02
反垄断:推进公平竞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契约精神。
03
行业指引:强化高端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04
科技创新:事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科技创新要落到实处。
05
注册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06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07
民生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08
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09
资本: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10
大宗商品: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利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11
碳中和:立足煤炭为主的基本国情,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4. 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是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企业要高度重视,将煤电机组改造升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抓细,切实提高煤电机组运行水平。
二、扎实推进: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要求,科学确定本地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目标和实施路径,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
三、加强统筹:各地在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过程中,需统筹考虑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制造,实现“三改”联动。同时,要合理安排机组改造时序,保证本地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四、完善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在财政、金融、价格等方面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对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予以支持,提高企业改造积极性,保证改造工作平稳推进。
五、明确分工:各地要明确牵头部门,与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
5. 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是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企业要高度重视,将煤电机组改造升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抓细,切实提高煤电机组运行水平。
二、扎实推进: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要求,科学确定本地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目标和实施路径,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
三、加强统筹:各地在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过程中,需统筹考虑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制造,实现“三改”联动。同时,要合理安排机组改造时序,保证本地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四、完善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在财政、金融、价格等方面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对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予以支持,提高企业改造积极性,保证改造工作平稳推进。
五、明确分工:各地要明确牵头部门,与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
6. 2021年经济工作会要点?
经济工作会要点如下
01
宏观政策: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02
反垄断:推进公平竞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契约精神。
03
行业指引:强化高端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04
科技创新:事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科技创新要落到实处。
05
注册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06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07
民生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08
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09
资本: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10
大宗商品: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利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11
碳中和:立足煤炭为主的基本国情,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7. 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是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企业要高度重视,将煤电机组改造升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抓细,切实提高煤电机组运行水平。
二、扎实推进: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要求,科学确定本地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目标和实施路径,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
三、加强统筹:各地在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过程中,需统筹考虑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制造,实现“三改”联动。同时,要合理安排机组改造时序,保证本地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四、完善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在财政、金融、价格等方面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对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予以支持,提高企业改造积极性,保证改造工作平稳推进。
五、明确分工:各地要明确牵头部门,与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
8. 2021年经济工作会要点?
经济工作会要点如下
01
宏观政策: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02
反垄断:推进公平竞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契约精神。
03
行业指引:强化高端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04
科技创新:事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科技创新要落到实处。
05
注册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06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07
民生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08
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09
资本: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10
大宗商品: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利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11
碳中和:立足煤炭为主的基本国情,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9. 氢能未来十大潜力?
1、国家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
氢能产业链环节多,涉及领域广,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政策环境提供支持和保障。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正在加快完善,预计2022年,国家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将发布,并推动氢能规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创新、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氢能作为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将得到明确。
2、氢能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亮点
当前,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加快制定区域发展计划。2020年1月至今,全国已有30个省(含省内地市)将氢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各地累计发布氢能政策指导文件超150项。其中,经济总量大和水风光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氢能产业更加积极,绿电、绿氢、绿氨产业链得到多地重视。2022年,预计在各地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氢能将加快在全国落地,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亮点。
3、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突破3000亿元
2021年以来,氢能产业不断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产业投资热持续升温,仅8月~11月,产业公开项目投资就达900亿元。预计2022年,随着产业政策体系的初步完善,氢能将继续被资本市场看好,投资热度继续高涨,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金额将突破3000亿元,加速形成万亿赛道。
4、示范城市群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将达2万辆
在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推动下,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尤其是商用车领域,正在迎来大发展趋势。在技术层面,目前,国内已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与核心部件、整车集成技术,在质子交换膜、扩散层、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等环节均已拥有自主化技术,未来,技术攻关将不断加速。
截至2021年11月,国内已拥有燃料电池汽车8461辆。根据国家中长期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而从各地方规划来看,这一数字应在5万辆~10万辆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以及加氢网络体系建设的加快,预计2022年,我国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应用将明显提速,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同时,应用场景也将由以车为主转向汽车、船舶等多领域同步发展。
5、加氢站投运数量或将达到300座
近年来,我国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已建成加氢站约200座,投运约170座。未来,我国将统筹布局加氢站,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其中,现有加油加气站改建、扩建加氢站将成为重要方式,站内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模式也将加快探索。2022年,预计加氢站投运数量或将达到300座。
6、超20家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
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受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作为自身业务的延伸,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正在成为趋势。目前,国电投氢能公司、亿华通、鸿基创能、宁波中科等多家燃料电池知名企业已进入该领域。燃料电池企业进军电解水制氢领域的环节包括入局电解水制氢设备、电解水制氢膜电极及质子交换膜、制氢测试设备及电解槽生产设备。预计2022年,将有超过20家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
7、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5万吨/年
作为解决风、光消纳的重要选项,和未来替代“灰氢”的主要路径,可再生能源制氢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2021年,国内多地布局“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可再生能源制氢与上游风电、光伏发电的协同发展进入探索和示范阶段。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预计2022年,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将加速落地,国内制氢可再生能源规模将达到约2GW,绿氢产量可达5万吨/年。
8、冶金用氢需求有望达到30万吨
以氢气代替煤炭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是冶金工业实现脱碳的最佳路径。目前,我国冶金行业正在加快推动氢能应用,已有8家钢铁公司率先布局氢冶金。在碳中和背景下,低碳减排要求将逐渐成为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目标,推动氢冶金替代高碳排放的传统工艺。预计2022年,布局氢冶金的企业将超过10家,冶金用氢需求有望达到30万吨。
9、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将建成
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预计2022年,我国将建成国家级氢能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关键材料、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及单台装置制氢规模、氢能基础设施环节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快速取得突破,推动氢能交通、储能、发电、工业领域示范项目应用的落地。
10、国际一流氢能企业、技术加快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氢能产业在全球“遍地开花”,氢能领域的合作正在成为国际合作新方向,而中国市场则成为国际一流氢能企业正向布局的目的地。目前,已有西门子、康明斯、蒂森克虏伯、丰田、现代、巴拉德、液化空气、林德等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布局氢能产业。
10. 促进碳中和最直接的措施?
利用可再生电力将转化为CO,可减少二氧化碳。
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度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11. 氢能未来十大潜力?
1、国家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
氢能产业链环节多,涉及领域广,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政策环境提供支持和保障。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正在加快完善,预计2022年,国家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将发布,并推动氢能规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创新、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氢能作为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将得到明确。
2、氢能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亮点
当前,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加快制定区域发展计划。2020年1月至今,全国已有30个省(含省内地市)将氢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各地累计发布氢能政策指导文件超150项。其中,经济总量大和水风光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氢能产业更加积极,绿电、绿氢、绿氨产业链得到多地重视。2022年,预计在各地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氢能将加快在全国落地,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亮点。
3、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突破3000亿元
2021年以来,氢能产业不断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产业投资热持续升温,仅8月~11月,产业公开项目投资就达900亿元。预计2022年,随着产业政策体系的初步完善,氢能将继续被资本市场看好,投资热度继续高涨,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金额将突破3000亿元,加速形成万亿赛道。
4、示范城市群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将达2万辆
在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推动下,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尤其是商用车领域,正在迎来大发展趋势。在技术层面,目前,国内已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与核心部件、整车集成技术,在质子交换膜、扩散层、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等环节均已拥有自主化技术,未来,技术攻关将不断加速。
截至2021年11月,国内已拥有燃料电池汽车8461辆。根据国家中长期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而从各地方规划来看,这一数字应在5万辆~10万辆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以及加氢网络体系建设的加快,预计2022年,我国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应用将明显提速,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同时,应用场景也将由以车为主转向汽车、船舶等多领域同步发展。
5、加氢站投运数量或将达到300座
近年来,我国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已建成加氢站约200座,投运约170座。未来,我国将统筹布局加氢站,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其中,现有加油加气站改建、扩建加氢站将成为重要方式,站内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模式也将加快探索。2022年,预计加氢站投运数量或将达到300座。
6、超20家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
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受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作为自身业务的延伸,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正在成为趋势。目前,国电投氢能公司、亿华通、鸿基创能、宁波中科等多家燃料电池知名企业已进入该领域。燃料电池企业进军电解水制氢领域的环节包括入局电解水制氢设备、电解水制氢膜电极及质子交换膜、制氢测试设备及电解槽生产设备。预计2022年,将有超过20家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
7、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5万吨/年
作为解决风、光消纳的重要选项,和未来替代“灰氢”的主要路径,可再生能源制氢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2021年,国内多地布局“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可再生能源制氢与上游风电、光伏发电的协同发展进入探索和示范阶段。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预计2022年,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将加速落地,国内制氢可再生能源规模将达到约2GW,绿氢产量可达5万吨/年。
8、冶金用氢需求有望达到30万吨
以氢气代替煤炭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是冶金工业实现脱碳的最佳路径。目前,我国冶金行业正在加快推动氢能应用,已有8家钢铁公司率先布局氢冶金。在碳中和背景下,低碳减排要求将逐渐成为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目标,推动氢冶金替代高碳排放的传统工艺。预计2022年,布局氢冶金的企业将超过10家,冶金用氢需求有望达到30万吨。
9、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将建成
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预计2022年,我国将建成国家级氢能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关键材料、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及单台装置制氢规模、氢能基础设施环节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快速取得突破,推动氢能交通、储能、发电、工业领域示范项目应用的落地。
10、国际一流氢能企业、技术加快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氢能产业在全球“遍地开花”,氢能领域的合作正在成为国际合作新方向,而中国市场则成为国际一流氢能企业正向布局的目的地。目前,已有西门子、康明斯、蒂森克虏伯、丰田、现代、巴拉德、液化空气、林德等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布局氢能产业。
12. 促进碳中和最直接的措施?
利用可再生电力将转化为CO,可减少二氧化碳。
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度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13. 促进碳中和最直接的措施?
利用可再生电力将转化为CO,可减少二氧化碳。
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度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14. 氢能未来十大潜力?
1、国家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
氢能产业链环节多,涉及领域广,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政策环境提供支持和保障。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正在加快完善,预计2022年,国家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将发布,并推动氢能规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创新、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氢能作为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将得到明确。
2、氢能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亮点
当前,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加快制定区域发展计划。2020年1月至今,全国已有30个省(含省内地市)将氢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各地累计发布氢能政策指导文件超150项。其中,经济总量大和水风光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氢能产业更加积极,绿电、绿氢、绿氨产业链得到多地重视。2022年,预计在各地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氢能将加快在全国落地,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亮点。
3、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突破3000亿元
2021年以来,氢能产业不断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产业投资热持续升温,仅8月~11月,产业公开项目投资就达900亿元。预计2022年,随着产业政策体系的初步完善,氢能将继续被资本市场看好,投资热度继续高涨,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金额将突破3000亿元,加速形成万亿赛道。
4、示范城市群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将达2万辆
在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推动下,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尤其是商用车领域,正在迎来大发展趋势。在技术层面,目前,国内已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与核心部件、整车集成技术,在质子交换膜、扩散层、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等环节均已拥有自主化技术,未来,技术攻关将不断加速。
截至2021年11月,国内已拥有燃料电池汽车8461辆。根据国家中长期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而从各地方规划来看,这一数字应在5万辆~10万辆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以及加氢网络体系建设的加快,预计2022年,我国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应用将明显提速,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同时,应用场景也将由以车为主转向汽车、船舶等多领域同步发展。
5、加氢站投运数量或将达到300座
近年来,我国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已建成加氢站约200座,投运约170座。未来,我国将统筹布局加氢站,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其中,现有加油加气站改建、扩建加氢站将成为重要方式,站内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模式也将加快探索。2022年,预计加氢站投运数量或将达到300座。
6、超20家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
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受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作为自身业务的延伸,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正在成为趋势。目前,国电投氢能公司、亿华通、鸿基创能、宁波中科等多家燃料电池知名企业已进入该领域。燃料电池企业进军电解水制氢领域的环节包括入局电解水制氢设备、电解水制氢膜电极及质子交换膜、制氢测试设备及电解槽生产设备。预计2022年,将有超过20家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
7、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5万吨/年
作为解决风、光消纳的重要选项,和未来替代“灰氢”的主要路径,可再生能源制氢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2021年,国内多地布局“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可再生能源制氢与上游风电、光伏发电的协同发展进入探索和示范阶段。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预计2022年,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将加速落地,国内制氢可再生能源规模将达到约2GW,绿氢产量可达5万吨/年。
8、冶金用氢需求有望达到30万吨
以氢气代替煤炭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是冶金工业实现脱碳的最佳路径。目前,我国冶金行业正在加快推动氢能应用,已有8家钢铁公司率先布局氢冶金。在碳中和背景下,低碳减排要求将逐渐成为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目标,推动氢冶金替代高碳排放的传统工艺。预计2022年,布局氢冶金的企业将超过10家,冶金用氢需求有望达到30万吨。
9、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将建成
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预计2022年,我国将建成国家级氢能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关键材料、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及单台装置制氢规模、氢能基础设施环节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快速取得突破,推动氢能交通、储能、发电、工业领域示范项目应用的落地。
10、国际一流氢能企业、技术加快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氢能产业在全球“遍地开花”,氢能领域的合作正在成为国际合作新方向,而中国市场则成为国际一流氢能企业正向布局的目的地。目前,已有西门子、康明斯、蒂森克虏伯、丰田、现代、巴拉德、液化空气、林德等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布局氢能产业。
15. 氢能未来十大潜力?
1、国家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
氢能产业链环节多,涉及领域广,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政策环境提供支持和保障。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正在加快完善,预计2022年,国家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将发布,并推动氢能规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创新、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氢能作为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将得到明确。
2、氢能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亮点
当前,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加快制定区域发展计划。2020年1月至今,全国已有30个省(含省内地市)将氢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各地累计发布氢能政策指导文件超150项。其中,经济总量大和水风光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氢能产业更加积极,绿电、绿氢、绿氨产业链得到多地重视。2022年,预计在各地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氢能将加快在全国落地,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亮点。
3、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突破3000亿元
2021年以来,氢能产业不断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产业投资热持续升温,仅8月~11月,产业公开项目投资就达900亿元。预计2022年,随着产业政策体系的初步完善,氢能将继续被资本市场看好,投资热度继续高涨,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金额将突破3000亿元,加速形成万亿赛道。
4、示范城市群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将达2万辆
在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推动下,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尤其是商用车领域,正在迎来大发展趋势。在技术层面,目前,国内已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与核心部件、整车集成技术,在质子交换膜、扩散层、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等环节均已拥有自主化技术,未来,技术攻关将不断加速。
截至2021年11月,国内已拥有燃料电池汽车8461辆。根据国家中长期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而从各地方规划来看,这一数字应在5万辆~10万辆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以及加氢网络体系建设的加快,预计2022年,我国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应用将明显提速,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同时,应用场景也将由以车为主转向汽车、船舶等多领域同步发展。
5、加氢站投运数量或将达到300座
近年来,我国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已建成加氢站约200座,投运约170座。未来,我国将统筹布局加氢站,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其中,现有加油加气站改建、扩建加氢站将成为重要方式,站内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模式也将加快探索。2022年,预计加氢站投运数量或将达到300座。
6、超20家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
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受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作为自身业务的延伸,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正在成为趋势。目前,国电投氢能公司、亿华通、鸿基创能、宁波中科等多家燃料电池知名企业已进入该领域。燃料电池企业进军电解水制氢领域的环节包括入局电解水制氢设备、电解水制氢膜电极及质子交换膜、制氢测试设备及电解槽生产设备。预计2022年,将有超过20家燃料电池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
7、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5万吨/年
作为解决风、光消纳的重要选项,和未来替代“灰氢”的主要路径,可再生能源制氢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2021年,国内多地布局“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可再生能源制氢与上游风电、光伏发电的协同发展进入探索和示范阶段。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预计2022年,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将加速落地,国内制氢可再生能源规模将达到约2GW,绿氢产量可达5万吨/年。
8、冶金用氢需求有望达到30万吨
以氢气代替煤炭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是冶金工业实现脱碳的最佳路径。目前,我国冶金行业正在加快推动氢能应用,已有8家钢铁公司率先布局氢冶金。在碳中和背景下,低碳减排要求将逐渐成为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目标,推动氢冶金替代高碳排放的传统工艺。预计2022年,布局氢冶金的企业将超过10家,冶金用氢需求有望达到30万吨。
9、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将建成
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预计2022年,我国将建成国家级氢能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关键材料、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及单台装置制氢规模、氢能基础设施环节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快速取得突破,推动氢能交通、储能、发电、工业领域示范项目应用的落地。
10、国际一流氢能企业、技术加快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氢能产业在全球“遍地开花”,氢能领域的合作正在成为国际合作新方向,而中国市场则成为国际一流氢能企业正向布局的目的地。目前,已有西门子、康明斯、蒂森克虏伯、丰田、现代、巴拉德、液化空气、林德等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布局氢能产业。
16. 促进碳中和最直接的措施?
利用可再生电力将转化为CO,可减少二氧化碳。
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度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17. 新能源未来趋势?
01
分布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上,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基地式大发展的路径,重点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
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 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分布式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分布式开发模式,既可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避免弃风弃光,又能避免远距离电力传输,节省投资、减少输电损耗,
同时还能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能源需求与消纳重心的匹配不均衡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稠密、电力需求旺盛、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备了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十四 五”期间,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系统的分布式应用、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02
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已受到多方掣肘,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十四 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
然而,不同能源系统间往往存在差异,且系统中各类能源的供能彼此间容易出现缺乏协调、能源 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具有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优势的储能 技术支撑。
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取长补短、紧密互动,不但能够为新能源提供调峰调压电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加新能源应用比重,缓解“弃风、 弃光、弃水”等问题
亦有利于降低火电等传统能源高污染、高耗能的程度,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助力。
因此,大力发展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体系,将成为我国能源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
光伏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
目前,一大批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并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不断完善光伏行业配套支持政策,继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推动平价时代光伏定价政策出台, 做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
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国还将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市场建设
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加强光伏发电和用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推动出台建筑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在过去快速 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十年仍将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光伏发电 从规模上有望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04
风电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风电方面或将迎来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助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 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 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 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 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着力推动降低风电成本,特别是海上风电成本,切实提 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 和制造能力。
三是更大力度健全完善风电产业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后平价时期风电开发建设运行管理 政策措施,保障风电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
四是更大力度促进风电消纳。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系统消纳能力,优化完善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评价考核力度,调动各类市 场主体开发利用风电的积极性。
五是更大力度推动规划政策协同。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税价格等部门的沟通衔接 和规划政策协同,推动降低非技术成本,实现风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更大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 立健全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的电网体制、价格机制、市场机制, 为风电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风电产业作为 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05
核电有序发展
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可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 合建设,
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
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从国家核电发展政策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行业前景预期良好。
“十四五”时期,预计我国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设规模和节奏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 4000 万千瓦。
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 2 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06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
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
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07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
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18. 新能源未来趋势?
01
分布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上,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基地式大发展的路径,重点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
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 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分布式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分布式开发模式,既可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避免弃风弃光,又能避免远距离电力传输,节省投资、减少输电损耗,
同时还能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能源需求与消纳重心的匹配不均衡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稠密、电力需求旺盛、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备了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十四 五”期间,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系统的分布式应用、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02
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已受到多方掣肘,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十四 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
然而,不同能源系统间往往存在差异,且系统中各类能源的供能彼此间容易出现缺乏协调、能源 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具有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优势的储能 技术支撑。
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取长补短、紧密互动,不但能够为新能源提供调峰调压电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加新能源应用比重,缓解“弃风、 弃光、弃水”等问题
亦有利于降低火电等传统能源高污染、高耗能的程度,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助力。
因此,大力发展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体系,将成为我国能源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
光伏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
目前,一大批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并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不断完善光伏行业配套支持政策,继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推动平价时代光伏定价政策出台, 做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
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国还将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市场建设
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加强光伏发电和用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推动出台建筑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在过去快速 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十年仍将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光伏发电 从规模上有望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04
风电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风电方面或将迎来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助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 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 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 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 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着力推动降低风电成本,特别是海上风电成本,切实提 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 和制造能力。
三是更大力度健全完善风电产业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后平价时期风电开发建设运行管理 政策措施,保障风电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
四是更大力度促进风电消纳。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系统消纳能力,优化完善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评价考核力度,调动各类市 场主体开发利用风电的积极性。
五是更大力度推动规划政策协同。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税价格等部门的沟通衔接 和规划政策协同,推动降低非技术成本,实现风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更大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 立健全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的电网体制、价格机制、市场机制, 为风电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风电产业作为 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05
核电有序发展
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可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 合建设,
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
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从国家核电发展政策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行业前景预期良好。
“十四五”时期,预计我国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设规模和节奏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 4000 万千瓦。
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 2 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06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
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
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07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
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19. 新能源未来趋势?
01
分布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上,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基地式大发展的路径,重点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
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 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分布式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分布式开发模式,既可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避免弃风弃光,又能避免远距离电力传输,节省投资、减少输电损耗,
同时还能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能源需求与消纳重心的匹配不均衡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稠密、电力需求旺盛、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备了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十四 五”期间,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系统的分布式应用、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02
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已受到多方掣肘,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十四 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
然而,不同能源系统间往往存在差异,且系统中各类能源的供能彼此间容易出现缺乏协调、能源 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具有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优势的储能 技术支撑。
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取长补短、紧密互动,不但能够为新能源提供调峰调压电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加新能源应用比重,缓解“弃风、 弃光、弃水”等问题
亦有利于降低火电等传统能源高污染、高耗能的程度,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助力。
因此,大力发展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体系,将成为我国能源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
光伏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
目前,一大批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并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不断完善光伏行业配套支持政策,继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推动平价时代光伏定价政策出台, 做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
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国还将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市场建设
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加强光伏发电和用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推动出台建筑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在过去快速 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十年仍将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光伏发电 从规模上有望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04
风电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风电方面或将迎来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助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 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 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 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 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着力推动降低风电成本,特别是海上风电成本,切实提 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 和制造能力。
三是更大力度健全完善风电产业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后平价时期风电开发建设运行管理 政策措施,保障风电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
四是更大力度促进风电消纳。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系统消纳能力,优化完善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评价考核力度,调动各类市 场主体开发利用风电的积极性。
五是更大力度推动规划政策协同。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税价格等部门的沟通衔接 和规划政策协同,推动降低非技术成本,实现风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更大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 立健全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的电网体制、价格机制、市场机制, 为风电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风电产业作为 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05
核电有序发展
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可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 合建设,
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
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从国家核电发展政策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行业前景预期良好。
“十四五”时期,预计我国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设规模和节奏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 4000 万千瓦。
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 2 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06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
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
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07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
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20. 新能源未来趋势?
01
分布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上,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基地式大发展的路径,重点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
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 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分布式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分布式开发模式,既可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避免弃风弃光,又能避免远距离电力传输,节省投资、减少输电损耗,
同时还能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能源需求与消纳重心的匹配不均衡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稠密、电力需求旺盛、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备了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十四 五”期间,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系统的分布式应用、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02
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已受到多方掣肘,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十四 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
然而,不同能源系统间往往存在差异,且系统中各类能源的供能彼此间容易出现缺乏协调、能源 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具有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优势的储能 技术支撑。
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取长补短、紧密互动,不但能够为新能源提供调峰调压电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加新能源应用比重,缓解“弃风、 弃光、弃水”等问题
亦有利于降低火电等传统能源高污染、高耗能的程度,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助力。
因此,大力发展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体系,将成为我国能源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
光伏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
目前,一大批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并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不断完善光伏行业配套支持政策,继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推动平价时代光伏定价政策出台, 做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
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国还将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市场建设
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加强光伏发电和用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推动出台建筑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在过去快速 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十年仍将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光伏发电 从规模上有望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04
风电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风电方面或将迎来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助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 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 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 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 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着力推动降低风电成本,特别是海上风电成本,切实提 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 和制造能力。
三是更大力度健全完善风电产业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后平价时期风电开发建设运行管理 政策措施,保障风电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
四是更大力度促进风电消纳。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系统消纳能力,优化完善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评价考核力度,调动各类市 场主体开发利用风电的积极性。
五是更大力度推动规划政策协同。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税价格等部门的沟通衔接 和规划政策协同,推动降低非技术成本,实现风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更大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 立健全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的电网体制、价格机制、市场机制, 为风电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风电产业作为 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05
核电有序发展
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可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 合建设,
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
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从国家核电发展政策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行业前景预期良好。
“十四五”时期,预计我国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设规模和节奏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 4000 万千瓦。
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 2 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06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
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
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07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
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