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汽车产业(十三五方针和政策?)
1. 十三五方针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
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2. 十三五方针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
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3. 企业购买新能源车补贴政策?
目前,关于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具体政策还没有发布。
不过在2019年1月12日,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总的原则是在确保2021年补贴全部退出后,产业不发生大的波动,分阶段释放退坡所带来的压力。
2010年,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政府针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实行补贴政策,并逐年降低补贴标准。
其中:2017-2018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2020年后,补贴政策将完全退出。附2018年新能源补贴政策: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2018年6月12日正式实施。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为过渡期。新的政策规定,新能源车的补贴金额不单单是以续航里程为依据,同时还要参考电池能量密度以及车辆能耗这两个重要的因素。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按照2017年补贴标准的0.7倍补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按0.4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除了国家补贴,地方政府还会有补贴。按照国家规定,地方性政府单车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百分之五十。
4. 十三五方针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
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5. 企业购买新能源车补贴政策?
目前,关于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具体政策还没有发布。
不过在2019年1月12日,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总的原则是在确保2021年补贴全部退出后,产业不发生大的波动,分阶段释放退坡所带来的压力。
2010年,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政府针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实行补贴政策,并逐年降低补贴标准。
其中:2017-2018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2020年后,补贴政策将完全退出。附2018年新能源补贴政策: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2018年6月12日正式实施。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为过渡期。新的政策规定,新能源车的补贴金额不单单是以续航里程为依据,同时还要参考电池能量密度以及车辆能耗这两个重要的因素。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按照2017年补贴标准的0.7倍补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按0.4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除了国家补贴,地方政府还会有补贴。按照国家规定,地方性政府单车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百分之五十。
6. 企业购买新能源车补贴政策?
目前,关于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具体政策还没有发布。
不过在2019年1月12日,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总的原则是在确保2021年补贴全部退出后,产业不发生大的波动,分阶段释放退坡所带来的压力。
2010年,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政府针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实行补贴政策,并逐年降低补贴标准。
其中:2017-2018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2020年后,补贴政策将完全退出。附2018年新能源补贴政策: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2018年6月12日正式实施。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为过渡期。新的政策规定,新能源车的补贴金额不单单是以续航里程为依据,同时还要参考电池能量密度以及车辆能耗这两个重要的因素。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按照2017年补贴标准的0.7倍补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按0.4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除了国家补贴,地方政府还会有补贴。按照国家规定,地方性政府单车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百分之五十。
7. 临沂2020年支柱产业是什么?
十三五”期间临沂将紧跟“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产业新趋势,着力提升汽车及装备制造、健康食品、中药及生物医药、高端木业等产业层次,加快打造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集聚区、新医药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养老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双节点城市、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及金融结算中心城市。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促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整建制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8. 我国十三五科技经验总结?
十三五”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治理形成新格局,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
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当天在北京召开,王志刚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1.4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19年2.21万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从2015年第29位跃升至第14位。
王志刚将“十三五”中国科技成就归纳为11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数学等基础科学稳定支持加大。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全面推进,更加注重原创和人才培养。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C919首飞成功,“雪龙二号”首航南极,“天鲲号”首次试航。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建成使用。
三是重大专项引领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整机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5G成功商用;一批高端机床装备研制成功;掌握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世界领先;自主研发235个新药。
四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跻身世界前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应用。科技为港珠澳大桥、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提供保障。
五是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民生改善,科技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9700家医疗机构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入推进。
六是区域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由“点对点支援”向“体系化布局”转变。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2019年营业收入达38.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2%。
七是科技创新创业形成新生态,创新创业政策更加健全,科创板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73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构成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突破20万家。
八是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资源统筹配置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九是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作风学风深层次问题逐步解决,形成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十是科技人才发展形成新机制,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国际重要奖项,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大对青年人才、一线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统一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
十一是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围绕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
王志刚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的应急科技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科技界坚持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一是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在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领域取得一批务实管用成果,有力支撑全国疫情防控。
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面开展重大专项任务攻坚冲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启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面向长远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按照国家“十四五”总体部署,研究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强重点任务凝练,完善科技规划体系布局。
四是聚焦复工复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开展成果转化“百城百园”行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总结评估,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围绕优化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出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六是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务实开展对美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制定中欧科研创新合作路线图,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召开第二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支持在脑科学等领域发起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19家联合实验室,基本建成一体化技术转移网络
9. 我国十三五科技经验总结?
十三五”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治理形成新格局,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
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当天在北京召开,王志刚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1.4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19年2.21万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从2015年第29位跃升至第14位。
王志刚将“十三五”中国科技成就归纳为11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数学等基础科学稳定支持加大。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全面推进,更加注重原创和人才培养。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C919首飞成功,“雪龙二号”首航南极,“天鲲号”首次试航。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建成使用。
三是重大专项引领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整机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5G成功商用;一批高端机床装备研制成功;掌握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世界领先;自主研发235个新药。
四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跻身世界前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应用。科技为港珠澳大桥、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提供保障。
五是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民生改善,科技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9700家医疗机构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入推进。
六是区域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由“点对点支援”向“体系化布局”转变。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2019年营业收入达38.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2%。
七是科技创新创业形成新生态,创新创业政策更加健全,科创板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73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构成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突破20万家。
八是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资源统筹配置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九是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作风学风深层次问题逐步解决,形成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十是科技人才发展形成新机制,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国际重要奖项,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大对青年人才、一线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统一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
十一是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围绕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
王志刚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的应急科技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科技界坚持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一是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在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领域取得一批务实管用成果,有力支撑全国疫情防控。
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面开展重大专项任务攻坚冲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启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面向长远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按照国家“十四五”总体部署,研究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强重点任务凝练,完善科技规划体系布局。
四是聚焦复工复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开展成果转化“百城百园”行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总结评估,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围绕优化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出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六是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务实开展对美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制定中欧科研创新合作路线图,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召开第二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支持在脑科学等领域发起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19家联合实验室,基本建成一体化技术转移网络
10. 我国十三五科技经验总结?
十三五”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治理形成新格局,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
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当天在北京召开,王志刚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1.4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19年2.21万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从2015年第29位跃升至第14位。
王志刚将“十三五”中国科技成就归纳为11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数学等基础科学稳定支持加大。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全面推进,更加注重原创和人才培养。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C919首飞成功,“雪龙二号”首航南极,“天鲲号”首次试航。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建成使用。
三是重大专项引领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整机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5G成功商用;一批高端机床装备研制成功;掌握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世界领先;自主研发235个新药。
四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跻身世界前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应用。科技为港珠澳大桥、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提供保障。
五是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民生改善,科技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9700家医疗机构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入推进。
六是区域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由“点对点支援”向“体系化布局”转变。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2019年营业收入达38.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2%。
七是科技创新创业形成新生态,创新创业政策更加健全,科创板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73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构成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突破20万家。
八是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资源统筹配置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九是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作风学风深层次问题逐步解决,形成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十是科技人才发展形成新机制,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国际重要奖项,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大对青年人才、一线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统一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
十一是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围绕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
王志刚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的应急科技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科技界坚持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一是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在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领域取得一批务实管用成果,有力支撑全国疫情防控。
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面开展重大专项任务攻坚冲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启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面向长远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按照国家“十四五”总体部署,研究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强重点任务凝练,完善科技规划体系布局。
四是聚焦复工复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开展成果转化“百城百园”行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总结评估,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围绕优化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出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六是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务实开展对美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制定中欧科研创新合作路线图,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召开第二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支持在脑科学等领域发起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19家联合实验室,基本建成一体化技术转移网络
11. 我国十三五科技经验总结?
十三五”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治理形成新格局,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
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当天在北京召开,王志刚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1.4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19年2.21万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从2015年第29位跃升至第14位。
王志刚将“十三五”中国科技成就归纳为11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数学等基础科学稳定支持加大。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全面推进,更加注重原创和人才培养。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C919首飞成功,“雪龙二号”首航南极,“天鲲号”首次试航。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建成使用。
三是重大专项引领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整机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5G成功商用;一批高端机床装备研制成功;掌握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世界领先;自主研发235个新药。
四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跻身世界前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应用。科技为港珠澳大桥、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提供保障。
五是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民生改善,科技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9700家医疗机构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入推进。
六是区域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由“点对点支援”向“体系化布局”转变。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2019年营业收入达38.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2%。
七是科技创新创业形成新生态,创新创业政策更加健全,科创板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73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构成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突破20万家。
八是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资源统筹配置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九是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作风学风深层次问题逐步解决,形成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十是科技人才发展形成新机制,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国际重要奖项,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大对青年人才、一线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统一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
十一是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围绕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
王志刚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的应急科技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科技界坚持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一是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在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领域取得一批务实管用成果,有力支撑全国疫情防控。
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面开展重大专项任务攻坚冲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启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面向长远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按照国家“十四五”总体部署,研究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强重点任务凝练,完善科技规划体系布局。
四是聚焦复工复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开展成果转化“百城百园”行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总结评估,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围绕优化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出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六是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务实开展对美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制定中欧科研创新合作路线图,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召开第二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支持在脑科学等领域发起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19家联合实验室,基本建成一体化技术转移网络
12. 临沂2020年支柱产业是什么?
十三五”期间临沂将紧跟“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产业新趋势,着力提升汽车及装备制造、健康食品、中药及生物医药、高端木业等产业层次,加快打造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集聚区、新医药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养老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双节点城市、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及金融结算中心城市。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促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整建制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3. 临沂2020年支柱产业是什么?
十三五”期间临沂将紧跟“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产业新趋势,着力提升汽车及装备制造、健康食品、中药及生物医药、高端木业等产业层次,加快打造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集聚区、新医药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养老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双节点城市、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及金融结算中心城市。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促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整建制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4. 十三五方针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
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15. 临沂2020年支柱产业是什么?
十三五”期间临沂将紧跟“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产业新趋势,着力提升汽车及装备制造、健康食品、中药及生物医药、高端木业等产业层次,加快打造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集聚区、新医药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养老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双节点城市、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及金融结算中心城市。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促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整建制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6. 企业购买新能源车补贴政策?
目前,关于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具体政策还没有发布。
不过在2019年1月12日,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总的原则是在确保2021年补贴全部退出后,产业不发生大的波动,分阶段释放退坡所带来的压力。
2010年,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政府针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实行补贴政策,并逐年降低补贴标准。
其中:2017-2018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2020年后,补贴政策将完全退出。附2018年新能源补贴政策: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2018年6月12日正式实施。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为过渡期。新的政策规定,新能源车的补贴金额不单单是以续航里程为依据,同时还要参考电池能量密度以及车辆能耗这两个重要的因素。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按照2017年补贴标准的0.7倍补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按0.4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除了国家补贴,地方政府还会有补贴。按照国家规定,地方性政府单车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百分之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