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的最大产业支柱是什么?(2021青岛市支柱产业?)
1. 磁县的最大产业支柱是什么?
2009年,磁县围绕“保增长、强投资、促转型、惠民生”这条主线,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动力,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扩大开放为先导,实施“对接大城区,建设新磁县”战略。2009年,该县投资1000万元的重点建设项目111个,总投资142亿元,完成投资62.2亿元,增长72.8%,竣工投产项目55个。其中,省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19.88亿元;市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22.7亿元。为磁县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搭建园区平台
2009年,磁县按照“对接大城区、培育产业群、优化古城区、拓展新城区、开发边湖区、保护生态区”的发展框架。突出抓好了“五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并在原有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林坛工业园区、煤化工园区、童装商贸城、溢泉湖旅游开发区、漳河生态产业园区进行了修订,扩大了范围,提升了品位。现已累计投资3亿元,完成了园区20公里道路、通讯、供排水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煤炭曾是磁县的产业支柱,占有重要位置。为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状况,该县积极谋划实施推进五大产业,搭建五大平台,强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据介绍,该战略将依托冀中能源集团、中化集团、河北裕泰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推进煤化工及煤化工下游系列产品精细化深加工项目,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能力,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北方煤化工产业聚集区。依托河北钢铁集团原材料优势和冀中能源集团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还将建设货场区、联检区、物流区,形成煤炭、钢铁、汽车及零配件、药品及纺织、服装、粮油、建材等多项目、多内容的物流中心,打造中原地区现代物流通道和平台。
发展文化产业
磁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以磁州窑“民窑品牌”为代表,举办中国磁州窑文化艺术节,建设磁州窑永丰源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北朝历史文化博物馆、兰陵王公园、天子冢公园,推出北朝历史博物馆精品陈列,开发《兰陵王入阵曲》,使之成为磁县重要庆典、重大活动特色表演曲目,打造中国北朝历史文化名片;发挥“两库”、“三河”水资源优势,结合滏阳河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引滏入城工程,建设滏阳河原生态景观带,沿中华大街南延、滨河大道两岸建设万亩荷田生态农业观光带,打造冀南魅力水城。
优化发展环境
为创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2009年,该县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投资1.8亿元和谐大道上跨107国道及京广铁路高跨桥建设,加强了县城与溢泉湖度假村的连接;投资3.5亿元的中华大街南延快速通道,完成了县城与邯郸主城区的对接。同时,日处理3万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也正在施工,并对县城区路网实施了建设、绿化改造。
该县还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精简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前共保留县本级行政许可项目155项,清理简化年检事项12项,清理规范收费项目125项,保留89项,停收34项,取消2项。并进一步执行好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磁县经济实力迅猛飞进。仅2011年,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在全市排位第四,位居全省30强行列。截至今年9月份,磁县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2. 2021青岛市支柱产业?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战新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全球战新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迈入“十四五”,在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战新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码。
为了搏一个美好未来,曾错过几轮产业升级风潮的青岛加压奋进。过去5年,青岛通过布局培育战新产业,有力地重塑了城市产业“基本面”。下一个5年,青岛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起攻势。
《规划》明确了任务表,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的任务,结合青岛的实际和发展方向,锁定了9类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
01
预见未来的产业机遇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国务院曾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定调: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时隔一年,我国便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7大行业纳入战新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任务,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机遇。
在《决定》发布后的数年间,战新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云端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带动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迈入“十四五”,战新产业迎来发展壮大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进一步证实战新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日前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新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
02
重塑青岛产业的“基本面”
培育战新产业不仅是国之重任,也是城市间未来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前排城市纷纷加快培育战新产业。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战新产业抱有坚定的发展决心。9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是培育战新产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因为错过了几波新兴产业风潮,青岛的产业面貌一度黯然失色。为了重塑“基本面”,赢得好未来,近年来,青岛开始小步快跑,追赶先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体量逐步壮大。“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迈入“十四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2021年一季度青岛市战新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提高19.6和33.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复合增长约9%,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新动能培育耗时长,可一旦扎根壮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专家透露过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至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期。逐渐摸到“门道”、尝到“甜头”的青岛对战新产业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缜密、更科学的规划。
青岛在《规划》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03
青岛锚定9条“未来赛道”
2010年《决定》在表述战新产业时提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现阶段”的表述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岛也根据趋势,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确立了战新产业的方向。《规划》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任务,明确了9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生物。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规划》将其排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是因为,它除了自身价值,还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
为了夯实“底座”,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划》,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替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正在紧抓这一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必须加快步伐。《规划》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列入青岛战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并明确了具体的布局方向,即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现代海洋是最具青岛特色的战新产业。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谋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而海洋一直是青岛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当前青岛的海洋发展,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青岛把现代海洋视作关系城市未来的重大产业,明确了目标和发展路径,即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统筹沿海、浅海、深海、远海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还描绘了其他重点产业的未来图景——
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预见”未来,才能“遇见”未来。城市的进阶之道就摆在眼前,势头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青岛要做的就是铆足劲,往前走,不获全胜不收兵。
3. 磁县的最大产业支柱是什么?
2009年,磁县围绕“保增长、强投资、促转型、惠民生”这条主线,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动力,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扩大开放为先导,实施“对接大城区,建设新磁县”战略。2009年,该县投资1000万元的重点建设项目111个,总投资142亿元,完成投资62.2亿元,增长72.8%,竣工投产项目55个。其中,省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19.88亿元;市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22.7亿元。为磁县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搭建园区平台
2009年,磁县按照“对接大城区、培育产业群、优化古城区、拓展新城区、开发边湖区、保护生态区”的发展框架。突出抓好了“五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并在原有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林坛工业园区、煤化工园区、童装商贸城、溢泉湖旅游开发区、漳河生态产业园区进行了修订,扩大了范围,提升了品位。现已累计投资3亿元,完成了园区20公里道路、通讯、供排水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煤炭曾是磁县的产业支柱,占有重要位置。为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状况,该县积极谋划实施推进五大产业,搭建五大平台,强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据介绍,该战略将依托冀中能源集团、中化集团、河北裕泰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推进煤化工及煤化工下游系列产品精细化深加工项目,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能力,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北方煤化工产业聚集区。依托河北钢铁集团原材料优势和冀中能源集团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还将建设货场区、联检区、物流区,形成煤炭、钢铁、汽车及零配件、药品及纺织、服装、粮油、建材等多项目、多内容的物流中心,打造中原地区现代物流通道和平台。
发展文化产业
磁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以磁州窑“民窑品牌”为代表,举办中国磁州窑文化艺术节,建设磁州窑永丰源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北朝历史文化博物馆、兰陵王公园、天子冢公园,推出北朝历史博物馆精品陈列,开发《兰陵王入阵曲》,使之成为磁县重要庆典、重大活动特色表演曲目,打造中国北朝历史文化名片;发挥“两库”、“三河”水资源优势,结合滏阳河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引滏入城工程,建设滏阳河原生态景观带,沿中华大街南延、滨河大道两岸建设万亩荷田生态农业观光带,打造冀南魅力水城。
优化发展环境
为创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2009年,该县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投资1.8亿元和谐大道上跨107国道及京广铁路高跨桥建设,加强了县城与溢泉湖度假村的连接;投资3.5亿元的中华大街南延快速通道,完成了县城与邯郸主城区的对接。同时,日处理3万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也正在施工,并对县城区路网实施了建设、绿化改造。
该县还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精简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前共保留县本级行政许可项目155项,清理简化年检事项12项,清理规范收费项目125项,保留89项,停收34项,取消2项。并进一步执行好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磁县经济实力迅猛飞进。仅2011年,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在全市排位第四,位居全省30强行列。截至今年9月份,磁县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4. 磁县的最大产业支柱是什么?
2009年,磁县围绕“保增长、强投资、促转型、惠民生”这条主线,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动力,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扩大开放为先导,实施“对接大城区,建设新磁县”战略。2009年,该县投资1000万元的重点建设项目111个,总投资142亿元,完成投资62.2亿元,增长72.8%,竣工投产项目55个。其中,省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19.88亿元;市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22.7亿元。为磁县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搭建园区平台
2009年,磁县按照“对接大城区、培育产业群、优化古城区、拓展新城区、开发边湖区、保护生态区”的发展框架。突出抓好了“五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并在原有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林坛工业园区、煤化工园区、童装商贸城、溢泉湖旅游开发区、漳河生态产业园区进行了修订,扩大了范围,提升了品位。现已累计投资3亿元,完成了园区20公里道路、通讯、供排水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煤炭曾是磁县的产业支柱,占有重要位置。为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状况,该县积极谋划实施推进五大产业,搭建五大平台,强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据介绍,该战略将依托冀中能源集团、中化集团、河北裕泰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推进煤化工及煤化工下游系列产品精细化深加工项目,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能力,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北方煤化工产业聚集区。依托河北钢铁集团原材料优势和冀中能源集团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还将建设货场区、联检区、物流区,形成煤炭、钢铁、汽车及零配件、药品及纺织、服装、粮油、建材等多项目、多内容的物流中心,打造中原地区现代物流通道和平台。
发展文化产业
磁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以磁州窑“民窑品牌”为代表,举办中国磁州窑文化艺术节,建设磁州窑永丰源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北朝历史文化博物馆、兰陵王公园、天子冢公园,推出北朝历史博物馆精品陈列,开发《兰陵王入阵曲》,使之成为磁县重要庆典、重大活动特色表演曲目,打造中国北朝历史文化名片;发挥“两库”、“三河”水资源优势,结合滏阳河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引滏入城工程,建设滏阳河原生态景观带,沿中华大街南延、滨河大道两岸建设万亩荷田生态农业观光带,打造冀南魅力水城。
优化发展环境
为创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2009年,该县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投资1.8亿元和谐大道上跨107国道及京广铁路高跨桥建设,加强了县城与溢泉湖度假村的连接;投资3.5亿元的中华大街南延快速通道,完成了县城与邯郸主城区的对接。同时,日处理3万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也正在施工,并对县城区路网实施了建设、绿化改造。
该县还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精简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前共保留县本级行政许可项目155项,清理简化年检事项12项,清理规范收费项目125项,保留89项,停收34项,取消2项。并进一步执行好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磁县经济实力迅猛飞进。仅2011年,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在全市排位第四,位居全省30强行列。截至今年9月份,磁县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5. 2021青岛市支柱产业?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战新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全球战新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迈入“十四五”,在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战新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码。
为了搏一个美好未来,曾错过几轮产业升级风潮的青岛加压奋进。过去5年,青岛通过布局培育战新产业,有力地重塑了城市产业“基本面”。下一个5年,青岛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起攻势。
《规划》明确了任务表,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的任务,结合青岛的实际和发展方向,锁定了9类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
01
预见未来的产业机遇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国务院曾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定调: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时隔一年,我国便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7大行业纳入战新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任务,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机遇。
在《决定》发布后的数年间,战新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云端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带动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迈入“十四五”,战新产业迎来发展壮大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进一步证实战新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日前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新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
02
重塑青岛产业的“基本面”
培育战新产业不仅是国之重任,也是城市间未来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前排城市纷纷加快培育战新产业。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战新产业抱有坚定的发展决心。9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是培育战新产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因为错过了几波新兴产业风潮,青岛的产业面貌一度黯然失色。为了重塑“基本面”,赢得好未来,近年来,青岛开始小步快跑,追赶先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体量逐步壮大。“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迈入“十四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2021年一季度青岛市战新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提高19.6和33.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复合增长约9%,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新动能培育耗时长,可一旦扎根壮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专家透露过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至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期。逐渐摸到“门道”、尝到“甜头”的青岛对战新产业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缜密、更科学的规划。
青岛在《规划》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03
青岛锚定9条“未来赛道”
2010年《决定》在表述战新产业时提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现阶段”的表述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岛也根据趋势,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确立了战新产业的方向。《规划》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任务,明确了9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生物。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规划》将其排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是因为,它除了自身价值,还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
为了夯实“底座”,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划》,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替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正在紧抓这一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必须加快步伐。《规划》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列入青岛战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并明确了具体的布局方向,即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现代海洋是最具青岛特色的战新产业。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谋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而海洋一直是青岛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当前青岛的海洋发展,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青岛把现代海洋视作关系城市未来的重大产业,明确了目标和发展路径,即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统筹沿海、浅海、深海、远海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还描绘了其他重点产业的未来图景——
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预见”未来,才能“遇见”未来。城市的进阶之道就摆在眼前,势头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青岛要做的就是铆足劲,往前走,不获全胜不收兵。
6. 中国竹产业发展前景和举措?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竹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加强优良竹种保护培育,培育优质竹林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聚力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推进竹材仓储基地建设,加快机械装备提档升级。
并提出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组建竹产业创新基地、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7. 乡村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立足特色、市场导向。立足乡村特色资源,面向市场需求,挖掘特色产品,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更好发挥政府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务作用,推动乡村特色资源加快转化增值。
2.立农为农、链条延伸。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种养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更多向卖制成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促进联农带农和共同富裕。
3.绿色引领、功能拓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生态环保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乡村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4.科技赋能、平台支撑。坚持科技兴农,以发展农村电商为重点拓宽商贸流通渠道,促进产业、科技交互联动,引导农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共建共享大数据平台信息,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8. 泉州九大千亿产业是哪些?
泉州九大千亿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鞋业、丝绸、石化、机械装备、医药、新材料、轻工食品。原因:这九个领域产业在泉州市的发展十分迅速,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大、前景广阔。泉州市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力争让泉州市成为一流的创新型、开放型城市。
9. 泉州九大千亿产业是哪些?
泉州九大千亿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鞋业、丝绸、石化、机械装备、医药、新材料、轻工食品。原因:这九个领域产业在泉州市的发展十分迅速,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大、前景广阔。泉州市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力争让泉州市成为一流的创新型、开放型城市。
10. 乡村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立足特色、市场导向。立足乡村特色资源,面向市场需求,挖掘特色产品,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更好发挥政府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务作用,推动乡村特色资源加快转化增值。
2.立农为农、链条延伸。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种养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更多向卖制成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促进联农带农和共同富裕。
3.绿色引领、功能拓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生态环保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乡村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4.科技赋能、平台支撑。坚持科技兴农,以发展农村电商为重点拓宽商贸流通渠道,促进产业、科技交互联动,引导农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共建共享大数据平台信息,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11. 磁县的最大产业支柱是什么?
2009年,磁县围绕“保增长、强投资、促转型、惠民生”这条主线,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动力,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扩大开放为先导,实施“对接大城区,建设新磁县”战略。2009年,该县投资1000万元的重点建设项目111个,总投资142亿元,完成投资62.2亿元,增长72.8%,竣工投产项目55个。其中,省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19.88亿元;市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22.7亿元。为磁县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搭建园区平台
2009年,磁县按照“对接大城区、培育产业群、优化古城区、拓展新城区、开发边湖区、保护生态区”的发展框架。突出抓好了“五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并在原有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林坛工业园区、煤化工园区、童装商贸城、溢泉湖旅游开发区、漳河生态产业园区进行了修订,扩大了范围,提升了品位。现已累计投资3亿元,完成了园区20公里道路、通讯、供排水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煤炭曾是磁县的产业支柱,占有重要位置。为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状况,该县积极谋划实施推进五大产业,搭建五大平台,强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据介绍,该战略将依托冀中能源集团、中化集团、河北裕泰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推进煤化工及煤化工下游系列产品精细化深加工项目,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能力,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北方煤化工产业聚集区。依托河北钢铁集团原材料优势和冀中能源集团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还将建设货场区、联检区、物流区,形成煤炭、钢铁、汽车及零配件、药品及纺织、服装、粮油、建材等多项目、多内容的物流中心,打造中原地区现代物流通道和平台。
发展文化产业
磁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以磁州窑“民窑品牌”为代表,举办中国磁州窑文化艺术节,建设磁州窑永丰源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北朝历史文化博物馆、兰陵王公园、天子冢公园,推出北朝历史博物馆精品陈列,开发《兰陵王入阵曲》,使之成为磁县重要庆典、重大活动特色表演曲目,打造中国北朝历史文化名片;发挥“两库”、“三河”水资源优势,结合滏阳河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引滏入城工程,建设滏阳河原生态景观带,沿中华大街南延、滨河大道两岸建设万亩荷田生态农业观光带,打造冀南魅力水城。
优化发展环境
为创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2009年,该县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投资1.8亿元和谐大道上跨107国道及京广铁路高跨桥建设,加强了县城与溢泉湖度假村的连接;投资3.5亿元的中华大街南延快速通道,完成了县城与邯郸主城区的对接。同时,日处理3万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也正在施工,并对县城区路网实施了建设、绿化改造。
该县还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精简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前共保留县本级行政许可项目155项,清理简化年检事项12项,清理规范收费项目125项,保留89项,停收34项,取消2项。并进一步执行好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磁县经济实力迅猛飞进。仅2011年,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在全市排位第四,位居全省30强行列。截至今年9月份,磁县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12.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性?
在众多的人才类型中,高素质农民培育是最基本、最为迫切的需要。
(一)、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国家农业安全的需要。未来谁种地,关系到稳定的农民队伍建设,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前提。
(二)、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是农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地位是农业乡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高素质农民具备三个特征:
1、高素质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群体;
2、高素质农民具有稳定性;
3、高素质农民可以代际传承。
13. 泉州九大千亿产业是哪些?
泉州九大千亿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鞋业、丝绸、石化、机械装备、医药、新材料、轻工食品。原因:这九个领域产业在泉州市的发展十分迅速,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大、前景广阔。泉州市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力争让泉州市成为一流的创新型、开放型城市。
14.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性?
在众多的人才类型中,高素质农民培育是最基本、最为迫切的需要。
(一)、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国家农业安全的需要。未来谁种地,关系到稳定的农民队伍建设,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前提。
(二)、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是农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地位是农业乡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高素质农民具备三个特征:
1、高素质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群体;
2、高素质农民具有稳定性;
3、高素质农民可以代际传承。
15. 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是干什么的?
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是一个专门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支持: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为信息产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促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2. 产业培育:该中心致力于培育和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提供咨询、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项目孵化: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包括提供办公场所、资金支持、导师指导等,帮助他们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
4. 资源整合:该中心负责整合信息产业相关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为企业提供便利和支持,推动信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总之,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目标是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到您!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哦。
16. 2021青岛市支柱产业?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战新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全球战新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迈入“十四五”,在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战新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码。
为了搏一个美好未来,曾错过几轮产业升级风潮的青岛加压奋进。过去5年,青岛通过布局培育战新产业,有力地重塑了城市产业“基本面”。下一个5年,青岛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起攻势。
《规划》明确了任务表,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的任务,结合青岛的实际和发展方向,锁定了9类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
01
预见未来的产业机遇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国务院曾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定调: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时隔一年,我国便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7大行业纳入战新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任务,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机遇。
在《决定》发布后的数年间,战新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云端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带动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迈入“十四五”,战新产业迎来发展壮大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进一步证实战新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日前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新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
02
重塑青岛产业的“基本面”
培育战新产业不仅是国之重任,也是城市间未来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前排城市纷纷加快培育战新产业。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战新产业抱有坚定的发展决心。9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是培育战新产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因为错过了几波新兴产业风潮,青岛的产业面貌一度黯然失色。为了重塑“基本面”,赢得好未来,近年来,青岛开始小步快跑,追赶先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体量逐步壮大。“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迈入“十四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2021年一季度青岛市战新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提高19.6和33.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复合增长约9%,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新动能培育耗时长,可一旦扎根壮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专家透露过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至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期。逐渐摸到“门道”、尝到“甜头”的青岛对战新产业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缜密、更科学的规划。
青岛在《规划》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03
青岛锚定9条“未来赛道”
2010年《决定》在表述战新产业时提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现阶段”的表述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岛也根据趋势,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确立了战新产业的方向。《规划》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任务,明确了9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生物。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规划》将其排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是因为,它除了自身价值,还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
为了夯实“底座”,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划》,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替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正在紧抓这一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必须加快步伐。《规划》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列入青岛战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并明确了具体的布局方向,即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现代海洋是最具青岛特色的战新产业。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谋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而海洋一直是青岛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当前青岛的海洋发展,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青岛把现代海洋视作关系城市未来的重大产业,明确了目标和发展路径,即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统筹沿海、浅海、深海、远海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还描绘了其他重点产业的未来图景——
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预见”未来,才能“遇见”未来。城市的进阶之道就摆在眼前,势头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青岛要做的就是铆足劲,往前走,不获全胜不收兵。
17. 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产业”这个概念是属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
18.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性?
在众多的人才类型中,高素质农民培育是最基本、最为迫切的需要。
(一)、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国家农业安全的需要。未来谁种地,关系到稳定的农民队伍建设,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前提。
(二)、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是农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地位是农业乡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高素质农民具备三个特征:
1、高素质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群体;
2、高素质农民具有稳定性;
3、高素质农民可以代际传承。
19. 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产业”这个概念是属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
20. 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产业”这个概念是属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
21. 中国竹产业发展前景和举措?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竹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加强优良竹种保护培育,培育优质竹林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聚力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推进竹材仓储基地建设,加快机械装备提档升级。
并提出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组建竹产业创新基地、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22. 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是干什么的?
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是一个专门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支持: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为信息产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促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2. 产业培育:该中心致力于培育和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提供咨询、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项目孵化: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包括提供办公场所、资金支持、导师指导等,帮助他们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
4. 资源整合:该中心负责整合信息产业相关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为企业提供便利和支持,推动信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总之,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目标是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到您!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哦。
23. 泉州九大千亿产业是哪些?
泉州九大千亿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鞋业、丝绸、石化、机械装备、医药、新材料、轻工食品。原因:这九个领域产业在泉州市的发展十分迅速,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大、前景广阔。泉州市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力争让泉州市成为一流的创新型、开放型城市。
24. 乡村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立足特色、市场导向。立足乡村特色资源,面向市场需求,挖掘特色产品,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更好发挥政府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务作用,推动乡村特色资源加快转化增值。
2.立农为农、链条延伸。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种养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更多向卖制成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促进联农带农和共同富裕。
3.绿色引领、功能拓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生态环保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乡村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4.科技赋能、平台支撑。坚持科技兴农,以发展农村电商为重点拓宽商贸流通渠道,促进产业、科技交互联动,引导农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共建共享大数据平台信息,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25. 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产业”这个概念是属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
26. 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是干什么的?
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是一个专门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支持: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为信息产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促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2. 产业培育:该中心致力于培育和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提供咨询、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项目孵化: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包括提供办公场所、资金支持、导师指导等,帮助他们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
4. 资源整合:该中心负责整合信息产业相关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为企业提供便利和支持,推动信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总之,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目标是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到您!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哦。
27. 乡村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立足特色、市场导向。立足乡村特色资源,面向市场需求,挖掘特色产品,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更好发挥政府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务作用,推动乡村特色资源加快转化增值。
2.立农为农、链条延伸。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种养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更多向卖制成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促进联农带农和共同富裕。
3.绿色引领、功能拓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生态环保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乡村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4.科技赋能、平台支撑。坚持科技兴农,以发展农村电商为重点拓宽商贸流通渠道,促进产业、科技交互联动,引导农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共建共享大数据平台信息,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28.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性?
在众多的人才类型中,高素质农民培育是最基本、最为迫切的需要。
(一)、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国家农业安全的需要。未来谁种地,关系到稳定的农民队伍建设,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前提。
(二)、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是农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地位是农业乡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高素质农民具备三个特征:
1、高素质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群体;
2、高素质农民具有稳定性;
3、高素质农民可以代际传承。
29. 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是干什么的?
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是一个专门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支持: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为信息产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促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2. 产业培育:该中心致力于培育和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提供咨询、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项目孵化: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包括提供办公场所、资金支持、导师指导等,帮助他们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
4. 资源整合:该中心负责整合信息产业相关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为企业提供便利和支持,推动信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总之,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目标是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到您!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哦。
30. 中国竹产业发展前景和举措?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竹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加强优良竹种保护培育,培育优质竹林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聚力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推进竹材仓储基地建设,加快机械装备提档升级。
并提出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组建竹产业创新基地、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31. 2021青岛市支柱产业?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战新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全球战新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迈入“十四五”,在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战新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码。
为了搏一个美好未来,曾错过几轮产业升级风潮的青岛加压奋进。过去5年,青岛通过布局培育战新产业,有力地重塑了城市产业“基本面”。下一个5年,青岛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起攻势。
《规划》明确了任务表,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的任务,结合青岛的实际和发展方向,锁定了9类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
01
预见未来的产业机遇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国务院曾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定调: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时隔一年,我国便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7大行业纳入战新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任务,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机遇。
在《决定》发布后的数年间,战新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云端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带动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迈入“十四五”,战新产业迎来发展壮大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进一步证实战新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日前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新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
02
重塑青岛产业的“基本面”
培育战新产业不仅是国之重任,也是城市间未来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前排城市纷纷加快培育战新产业。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战新产业抱有坚定的发展决心。9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是培育战新产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因为错过了几波新兴产业风潮,青岛的产业面貌一度黯然失色。为了重塑“基本面”,赢得好未来,近年来,青岛开始小步快跑,追赶先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体量逐步壮大。“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迈入“十四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2021年一季度青岛市战新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提高19.6和33.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复合增长约9%,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新动能培育耗时长,可一旦扎根壮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专家透露过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至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期。逐渐摸到“门道”、尝到“甜头”的青岛对战新产业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缜密、更科学的规划。
青岛在《规划》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03
青岛锚定9条“未来赛道”
2010年《决定》在表述战新产业时提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现阶段”的表述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岛也根据趋势,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确立了战新产业的方向。《规划》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任务,明确了9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生物。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规划》将其排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是因为,它除了自身价值,还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
为了夯实“底座”,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划》,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替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正在紧抓这一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必须加快步伐。《规划》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列入青岛战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并明确了具体的布局方向,即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现代海洋是最具青岛特色的战新产业。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谋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而海洋一直是青岛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当前青岛的海洋发展,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青岛把现代海洋视作关系城市未来的重大产业,明确了目标和发展路径,即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统筹沿海、浅海、深海、远海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还描绘了其他重点产业的未来图景——
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预见”未来,才能“遇见”未来。城市的进阶之道就摆在眼前,势头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青岛要做的就是铆足劲,往前走,不获全胜不收兵。
32. 中国竹产业发展前景和举措?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竹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加强优良竹种保护培育,培育优质竹林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聚力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推进竹材仓储基地建设,加快机械装备提档升级。
并提出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组建竹产业创新基地、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