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脱贫产业规划(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的文件?)
1. 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的文件?
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涉及的文件可能有以下几种:
1. 国家、省、市、县级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是关于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政策的法规、规章和规划,包括指导意见、实施细则、扶贫搬迁规划等。您可以咨询相关政府部门或查阅政府官网,了解相关政策文件的具体内容。
2. 扶贫搬迁政策文件:涉及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的文件会有专门的扶贫搬迁政策,这些文件规定了政府在扶贫搬迁过程中对农民的补偿、安置、保障等具体政策措施。
3. 农民合法土地权益证明文件:在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项目中,农民需要持有合法的土地权益证明文件,如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等,以证明他们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4. 约定书或协议文件:在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项目中,相关各方(如政府、农民、开发商等)会签订约定书或协议,明确资源补偿、交换等具体条款和安排。
请注意,具体的文件要求和程序可能因地区和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您联系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如扶贫办、国土资源局)或专业的律师咨询,以获取更准确和具体的文件要求信息。
2. 乡镇产业振兴的思路和方法?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进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提升效益和质量。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速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提高至十亿亩。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育种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增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肉蛋奶等供给。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奶业振兴。推进渔业健康养殖,提质增效。
(三)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区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四)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与优势区集聚。发展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支持开展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向综合合作社方向发展。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而实现抱团发展。
(五)着力打造产业园区
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与企业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建设一批特色产品基地,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建设一批功能多样、设施完备的园区景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六)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依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及产品品牌标准。培养一大批叫得响、有知名度的地区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响一大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不可进到乡村。激励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
(七)大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
壮大创新创业群体,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正确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培养一大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和领军人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宣传推介创新创业带头人、优秀乡村企业家和典型县,创建一大批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激励发展农村电商,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实现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增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升创业技能。
(八)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盯紧扶贫攻坚目标,巩固和扩大扶贫攻坚成效。支持贫困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组织中国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及科研单位与贫困地区对接,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品销售。正确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贫困户进到大市场。
3. 乡镇产业振兴的思路和方法?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进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提升效益和质量。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速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提高至十亿亩。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育种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增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肉蛋奶等供给。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奶业振兴。推进渔业健康养殖,提质增效。
(三)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区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四)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与优势区集聚。发展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支持开展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向综合合作社方向发展。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而实现抱团发展。
(五)着力打造产业园区
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与企业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建设一批特色产品基地,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建设一批功能多样、设施完备的园区景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六)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依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及产品品牌标准。培养一大批叫得响、有知名度的地区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响一大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不可进到乡村。激励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
(七)大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
壮大创新创业群体,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正确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培养一大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和领军人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宣传推介创新创业带头人、优秀乡村企业家和典型县,创建一大批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激励发展农村电商,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实现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增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升创业技能。
(八)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盯紧扶贫攻坚目标,巩固和扩大扶贫攻坚成效。支持贫困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组织中国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及科研单位与贫困地区对接,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品销售。正确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贫困户进到大市场。
4. 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的文件?
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涉及的文件可能有以下几种:
1. 国家、省、市、县级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是关于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政策的法规、规章和规划,包括指导意见、实施细则、扶贫搬迁规划等。您可以咨询相关政府部门或查阅政府官网,了解相关政策文件的具体内容。
2. 扶贫搬迁政策文件:涉及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的文件会有专门的扶贫搬迁政策,这些文件规定了政府在扶贫搬迁过程中对农民的补偿、安置、保障等具体政策措施。
3. 农民合法土地权益证明文件:在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项目中,农民需要持有合法的土地权益证明文件,如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等,以证明他们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4. 约定书或协议文件:在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项目中,相关各方(如政府、农民、开发商等)会签订约定书或协议,明确资源补偿、交换等具体条款和安排。
请注意,具体的文件要求和程序可能因地区和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您联系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如扶贫办、国土资源局)或专业的律师咨询,以获取更准确和具体的文件要求信息。
5. 三农工作规划和目标?
农村发展关乎九亿农民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正如某位企业家所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先为“三农”工作确立了三个小目标。
第一个小目标,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各个环节,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金融“造血”是农村脱贫必不可少的动脉血液,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金融机构的配套支持。但也应看到,2018年的涉农贷款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据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农户生产经营类贷款余额为5.06万亿元,同比增长7.6%。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2.6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2017年末低了4.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23万亿元,但同比少增8543亿元。
农业领域的投入,面临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先天风险。同时,农民还受知识、技能等条件的约束,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这或许是涉农贷款“说易行难”的主因所在。因此,需要国家在涉农贷款上探索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如风险兜底机制等,从而激发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第二个小目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红线,同时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合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下降0.6%。为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笔者认为,要确保农村在2019年“增产又增收”的小目标,还需在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均产出上下足文章,包括在条件许可地区,加大农业规模化运营的探索,推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应用,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推动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低效能种地模式,加速向科技化助力、市场化运营的农村产业化蓝领模式转型。
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向土地要更多的效益,这也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重点。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结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推动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资产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让黄土地变成农民的真正资产,释放更多市场价值。
第三个小目标,推动农村共享技术发展红利,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崛起,技术普惠已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的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具体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国家主导的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应用,加大农村相关配套建设;二是政策引导互联网企业下乡,力争实现互联网企业获得新增市场与农村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双赢”结果。
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农村的“造血”功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推动土地流转改革、技术下沉实现农村“互联网+”和“数字化建设”,三个“小目标”体现了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的初衷,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就是加大投入与加速创新并举,争取早日实现农民全面脱贫致富的愿景,让农村、农民、农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投资和内需升级的又一驱动力。
6. 三农工作规划和目标?
农村发展关乎九亿农民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正如某位企业家所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先为“三农”工作确立了三个小目标。
第一个小目标,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各个环节,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金融“造血”是农村脱贫必不可少的动脉血液,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金融机构的配套支持。但也应看到,2018年的涉农贷款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据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农户生产经营类贷款余额为5.06万亿元,同比增长7.6%。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2.6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2017年末低了4.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23万亿元,但同比少增8543亿元。
农业领域的投入,面临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先天风险。同时,农民还受知识、技能等条件的约束,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这或许是涉农贷款“说易行难”的主因所在。因此,需要国家在涉农贷款上探索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如风险兜底机制等,从而激发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第二个小目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红线,同时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合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下降0.6%。为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笔者认为,要确保农村在2019年“增产又增收”的小目标,还需在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均产出上下足文章,包括在条件许可地区,加大农业规模化运营的探索,推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应用,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推动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低效能种地模式,加速向科技化助力、市场化运营的农村产业化蓝领模式转型。
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向土地要更多的效益,这也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重点。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结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推动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资产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让黄土地变成农民的真正资产,释放更多市场价值。
第三个小目标,推动农村共享技术发展红利,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崛起,技术普惠已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的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具体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国家主导的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应用,加大农村相关配套建设;二是政策引导互联网企业下乡,力争实现互联网企业获得新增市场与农村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双赢”结果。
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农村的“造血”功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推动土地流转改革、技术下沉实现农村“互联网+”和“数字化建设”,三个“小目标”体现了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的初衷,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就是加大投入与加速创新并举,争取早日实现农民全面脱贫致富的愿景,让农村、农民、农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投资和内需升级的又一驱动力。
7. 乡镇产业振兴的思路和方法?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进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提升效益和质量。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速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提高至十亿亩。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育种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增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肉蛋奶等供给。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奶业振兴。推进渔业健康养殖,提质增效。
(三)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区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四)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与优势区集聚。发展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支持开展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向综合合作社方向发展。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而实现抱团发展。
(五)着力打造产业园区
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与企业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建设一批特色产品基地,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建设一批功能多样、设施完备的园区景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六)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依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及产品品牌标准。培养一大批叫得响、有知名度的地区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响一大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不可进到乡村。激励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
(七)大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
壮大创新创业群体,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正确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培养一大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和领军人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宣传推介创新创业带头人、优秀乡村企业家和典型县,创建一大批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激励发展农村电商,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实现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增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升创业技能。
(八)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盯紧扶贫攻坚目标,巩固和扩大扶贫攻坚成效。支持贫困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组织中国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及科研单位与贫困地区对接,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品销售。正确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贫困户进到大市场。
8. 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的文件?
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涉及的文件可能有以下几种:
1. 国家、省、市、县级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是关于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政策的法规、规章和规划,包括指导意见、实施细则、扶贫搬迁规划等。您可以咨询相关政府部门或查阅政府官网,了解相关政策文件的具体内容。
2. 扶贫搬迁政策文件:涉及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的文件会有专门的扶贫搬迁政策,这些文件规定了政府在扶贫搬迁过程中对农民的补偿、安置、保障等具体政策措施。
3. 农民合法土地权益证明文件:在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项目中,农民需要持有合法的土地权益证明文件,如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等,以证明他们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4. 约定书或协议文件:在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项目中,相关各方(如政府、农民、开发商等)会签订约定书或协议,明确资源补偿、交换等具体条款和安排。
请注意,具体的文件要求和程序可能因地区和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您联系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如扶贫办、国土资源局)或专业的律师咨询,以获取更准确和具体的文件要求信息。
9. 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全文?
乡村振兴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一项战略,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升级、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会治理的协调发展。以下是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的全文:
一、指导思想
(一)编制依据
(二)发展目标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5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二、主要任务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1. 稳定粮食生产规模,确保粮食安全
2.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3.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加强粮食储存和流通体系建设,保障粮食市场供应
(二)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1.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3.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
4.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水平提高
(三)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1.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 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生活
4.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水利保障能力
2.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农村生态建设
4. 严格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五)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1.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2. 鼓励农民创业创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3.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发展环境
4.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三)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乡村产业政策落地生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
(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发展,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实施进度
(一)第一年(2021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5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二)第二年(2022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8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三)第三年(2023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五、评估验收
(一)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实施考核
六、附则
以上是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的全文。
10. 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的文件?
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涉及的文件可能有以下几种:
1. 国家、省、市、县级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是关于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政策的法规、规章和规划,包括指导意见、实施细则、扶贫搬迁规划等。您可以咨询相关政府部门或查阅政府官网,了解相关政策文件的具体内容。
2. 扶贫搬迁政策文件:涉及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的文件会有专门的扶贫搬迁政策,这些文件规定了政府在扶贫搬迁过程中对农民的补偿、安置、保障等具体政策措施。
3. 农民合法土地权益证明文件:在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项目中,农民需要持有合法的土地权益证明文件,如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等,以证明他们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4. 约定书或协议文件:在农用地转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项目中,相关各方(如政府、农民、开发商等)会签订约定书或协议,明确资源补偿、交换等具体条款和安排。
请注意,具体的文件要求和程序可能因地区和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您联系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如扶贫办、国土资源局)或专业的律师咨询,以获取更准确和具体的文件要求信息。
11. 三农工作规划和目标?
农村发展关乎九亿农民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正如某位企业家所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先为“三农”工作确立了三个小目标。
第一个小目标,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各个环节,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金融“造血”是农村脱贫必不可少的动脉血液,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金融机构的配套支持。但也应看到,2018年的涉农贷款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据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农户生产经营类贷款余额为5.06万亿元,同比增长7.6%。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2.6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2017年末低了4.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23万亿元,但同比少增8543亿元。
农业领域的投入,面临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先天风险。同时,农民还受知识、技能等条件的约束,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这或许是涉农贷款“说易行难”的主因所在。因此,需要国家在涉农贷款上探索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如风险兜底机制等,从而激发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第二个小目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红线,同时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合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下降0.6%。为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笔者认为,要确保农村在2019年“增产又增收”的小目标,还需在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均产出上下足文章,包括在条件许可地区,加大农业规模化运营的探索,推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应用,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推动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低效能种地模式,加速向科技化助力、市场化运营的农村产业化蓝领模式转型。
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向土地要更多的效益,这也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重点。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结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推动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资产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让黄土地变成农民的真正资产,释放更多市场价值。
第三个小目标,推动农村共享技术发展红利,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崛起,技术普惠已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的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具体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国家主导的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应用,加大农村相关配套建设;二是政策引导互联网企业下乡,力争实现互联网企业获得新增市场与农村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双赢”结果。
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农村的“造血”功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推动土地流转改革、技术下沉实现农村“互联网+”和“数字化建设”,三个“小目标”体现了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的初衷,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就是加大投入与加速创新并举,争取早日实现农民全面脱贫致富的愿景,让农村、农民、农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投资和内需升级的又一驱动力。
12. 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全文?
乡村振兴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一项战略,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升级、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会治理的协调发展。以下是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的全文:
一、指导思想
(一)编制依据
(二)发展目标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5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二、主要任务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1. 稳定粮食生产规模,确保粮食安全
2.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3.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加强粮食储存和流通体系建设,保障粮食市场供应
(二)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1.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3.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
4.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水平提高
(三)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1.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 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生活
4.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水利保障能力
2.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农村生态建设
4. 严格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五)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1.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2. 鼓励农民创业创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3.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发展环境
4.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三)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乡村产业政策落地生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
(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发展,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实施进度
(一)第一年(2021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5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二)第二年(2022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8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三)第三年(2023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五、评估验收
(一)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实施考核
六、附则
以上是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的全文。
13. 十四五规划扶贫基本思路?
一、“十四五”时期扶贫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在巩固提升现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由去存量向提质量转变,由解决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由点对点解决区域性扶贫向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转变,切实建立起防止返贫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衔接深度融合。
14. 梅河口2024重大项目?
1.投资20,3亿改造棚户区25个 安排6千户居民 面积50万平米
2投资1,68亿 新区路网工程 新建11条街路 投资6千万元新建华阳大桥工程
3投资1,5亿实施农村水泥路200公里工程
4投资8,000万元新建24平方米人民公园工程
5投资7,500万元农村环境改造工程 改造新农村150个
6投资5,000万元教育设施改造
7投资4,200万元进行7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
8投资1,400万元进行14所乡镇福利服务中心提升改造
9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保障 继续实施 医保户重大疾病全报销 困难户子女上学补助政策
10实施脱贫工程
15. 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全文?
乡村振兴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一项战略,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升级、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会治理的协调发展。以下是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的全文:
一、指导思想
(一)编制依据
(二)发展目标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5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二、主要任务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1. 稳定粮食生产规模,确保粮食安全
2.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3.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加强粮食储存和流通体系建设,保障粮食市场供应
(二)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1.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3.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
4.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水平提高
(三)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1.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 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生活
4.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水利保障能力
2.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农村生态建设
4. 严格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五)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1.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2. 鼓励农民创业创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3.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发展环境
4.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三)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乡村产业政策落地生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
(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发展,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实施进度
(一)第一年(2021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5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二)第二年(2022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8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三)第三年(2023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五、评估验收
(一)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实施考核
六、附则
以上是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的全文。
16. 十四五规划扶贫基本思路?
一、“十四五”时期扶贫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在巩固提升现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由去存量向提质量转变,由解决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由点对点解决区域性扶贫向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转变,切实建立起防止返贫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衔接深度融合。
17. 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全文?
乡村振兴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一项战略,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升级、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会治理的协调发展。以下是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的全文:
一、指导思想
(一)编制依据
(二)发展目标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5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二、主要任务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1. 稳定粮食生产规模,确保粮食安全
2.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3.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加强粮食储存和流通体系建设,保障粮食市场供应
(二)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1.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3.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
4.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水平提高
(三)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1.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 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生活
4.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水利保障能力
2.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农村生态建设
4. 严格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五)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1.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2. 鼓励农民创业创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3.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发展环境
4.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三)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乡村产业政策落地生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
(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发展,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实施进度
(一)第一年(2021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5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二)第二年(2022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8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三)第三年(2023年)
1.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亿吨以上
2.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五、评估验收
(一)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实施考核
六、附则
以上是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的全文。
18. 梅河口2024重大项目?
1.投资20,3亿改造棚户区25个 安排6千户居民 面积50万平米
2投资1,68亿 新区路网工程 新建11条街路 投资6千万元新建华阳大桥工程
3投资1,5亿实施农村水泥路200公里工程
4投资8,000万元新建24平方米人民公园工程
5投资7,500万元农村环境改造工程 改造新农村150个
6投资5,000万元教育设施改造
7投资4,200万元进行7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
8投资1,400万元进行14所乡镇福利服务中心提升改造
9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保障 继续实施 医保户重大疾病全报销 困难户子女上学补助政策
10实施脱贫工程
19. 梅河口2024重大项目?
1.投资20,3亿改造棚户区25个 安排6千户居民 面积50万平米
2投资1,68亿 新区路网工程 新建11条街路 投资6千万元新建华阳大桥工程
3投资1,5亿实施农村水泥路200公里工程
4投资8,000万元新建24平方米人民公园工程
5投资7,500万元农村环境改造工程 改造新农村150个
6投资5,000万元教育设施改造
7投资4,200万元进行7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
8投资1,400万元进行14所乡镇福利服务中心提升改造
9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保障 继续实施 医保户重大疾病全报销 困难户子女上学补助政策
10实施脱贫工程
20. 2021年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关键举措,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治本之策,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在一些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准确。贫困村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规范化的产业链,经济收益不稳定。
(二)产业扶贫项目单一。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土地租金,造成项目不能持续发展。
(三)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一些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的贫困村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而其它贫困村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项目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受益者。
(四)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种植、养殖业落实项目,但县(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能力不强,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市场主体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
(五)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强。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贫困户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现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项目发展需要,要动员广大贫困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但是部分贫困户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缺失改变贫困现状机会。
(六)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人才匮乏。部分贫困村村组干部发展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社会治理上,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有的存在重政策补贴、轻产业发展的思想。在如何做大做强产业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定程度降低了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制约了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同时,部分贫困村产业科技含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存在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资源禀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贫困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
(二)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特色品牌。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贫困村集聚,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规划,精心谋划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以长补短,在发展好现有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发展适合多数贫困户的产业。因村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市场衔接,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走质量脱贫、绿色脱贫、品牌脱贫路子。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通过产业引导、扩大招商等形式,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种养业+加工业+销售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支持贫困村发展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源要素。要把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引导乡贤能人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五)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鼓励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营公司,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机制。通过与社会资本合股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场地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村群众财产性收入。
(六)聚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基础短板。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村破解发展难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多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深化“扶贫保”保障层次,用活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解决贫困户、企业发展产业无资金的难题。
(七)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共同脱贫致富。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致富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两个带头人”作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时报道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21. 2021年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关键举措,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治本之策,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在一些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准确。贫困村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规范化的产业链,经济收益不稳定。
(二)产业扶贫项目单一。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土地租金,造成项目不能持续发展。
(三)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一些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的贫困村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而其它贫困村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项目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受益者。
(四)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种植、养殖业落实项目,但县(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能力不强,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市场主体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
(五)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强。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贫困户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现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项目发展需要,要动员广大贫困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但是部分贫困户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缺失改变贫困现状机会。
(六)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人才匮乏。部分贫困村村组干部发展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社会治理上,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有的存在重政策补贴、轻产业发展的思想。在如何做大做强产业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定程度降低了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制约了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同时,部分贫困村产业科技含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存在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资源禀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贫困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
(二)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特色品牌。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贫困村集聚,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规划,精心谋划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以长补短,在发展好现有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发展适合多数贫困户的产业。因村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市场衔接,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走质量脱贫、绿色脱贫、品牌脱贫路子。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通过产业引导、扩大招商等形式,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种养业+加工业+销售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支持贫困村发展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源要素。要把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引导乡贤能人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五)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鼓励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营公司,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机制。通过与社会资本合股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场地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村群众财产性收入。
(六)聚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基础短板。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村破解发展难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多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深化“扶贫保”保障层次,用活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解决贫困户、企业发展产业无资金的难题。
(七)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共同脱贫致富。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致富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两个带头人”作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时报道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22. 乡镇产业振兴的思路和方法?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进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提升效益和质量。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速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提高至十亿亩。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育种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增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肉蛋奶等供给。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奶业振兴。推进渔业健康养殖,提质增效。
(三)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区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四)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与优势区集聚。发展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支持开展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向综合合作社方向发展。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而实现抱团发展。
(五)着力打造产业园区
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与企业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建设一批特色产品基地,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建设一批功能多样、设施完备的园区景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六)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依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及产品品牌标准。培养一大批叫得响、有知名度的地区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响一大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不可进到乡村。激励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
(七)大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
壮大创新创业群体,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正确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培养一大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和领军人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宣传推介创新创业带头人、优秀乡村企业家和典型县,创建一大批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激励发展农村电商,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实现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增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升创业技能。
(八)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盯紧扶贫攻坚目标,巩固和扩大扶贫攻坚成效。支持贫困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组织中国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及科研单位与贫困地区对接,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品销售。正确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贫困户进到大市场。
23. 三农工作规划和目标?
农村发展关乎九亿农民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正如某位企业家所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先为“三农”工作确立了三个小目标。
第一个小目标,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各个环节,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金融“造血”是农村脱贫必不可少的动脉血液,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金融机构的配套支持。但也应看到,2018年的涉农贷款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据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农户生产经营类贷款余额为5.06万亿元,同比增长7.6%。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2.6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2017年末低了4.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23万亿元,但同比少增8543亿元。
农业领域的投入,面临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先天风险。同时,农民还受知识、技能等条件的约束,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这或许是涉农贷款“说易行难”的主因所在。因此,需要国家在涉农贷款上探索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如风险兜底机制等,从而激发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第二个小目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红线,同时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合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下降0.6%。为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笔者认为,要确保农村在2019年“增产又增收”的小目标,还需在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均产出上下足文章,包括在条件许可地区,加大农业规模化运营的探索,推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应用,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推动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低效能种地模式,加速向科技化助力、市场化运营的农村产业化蓝领模式转型。
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向土地要更多的效益,这也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重点。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结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推动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资产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让黄土地变成农民的真正资产,释放更多市场价值。
第三个小目标,推动农村共享技术发展红利,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崛起,技术普惠已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的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具体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国家主导的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应用,加大农村相关配套建设;二是政策引导互联网企业下乡,力争实现互联网企业获得新增市场与农村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双赢”结果。
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农村的“造血”功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推动土地流转改革、技术下沉实现农村“互联网+”和“数字化建设”,三个“小目标”体现了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的初衷,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就是加大投入与加速创新并举,争取早日实现农民全面脱贫致富的愿景,让农村、农民、农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投资和内需升级的又一驱动力。
24. 2021年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关键举措,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治本之策,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在一些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准确。贫困村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规范化的产业链,经济收益不稳定。
(二)产业扶贫项目单一。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土地租金,造成项目不能持续发展。
(三)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一些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的贫困村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而其它贫困村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项目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受益者。
(四)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种植、养殖业落实项目,但县(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能力不强,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市场主体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
(五)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强。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贫困户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现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项目发展需要,要动员广大贫困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但是部分贫困户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缺失改变贫困现状机会。
(六)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人才匮乏。部分贫困村村组干部发展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社会治理上,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有的存在重政策补贴、轻产业发展的思想。在如何做大做强产业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定程度降低了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制约了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同时,部分贫困村产业科技含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存在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资源禀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贫困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
(二)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特色品牌。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贫困村集聚,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规划,精心谋划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以长补短,在发展好现有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发展适合多数贫困户的产业。因村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市场衔接,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走质量脱贫、绿色脱贫、品牌脱贫路子。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通过产业引导、扩大招商等形式,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种养业+加工业+销售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支持贫困村发展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源要素。要把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引导乡贤能人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五)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鼓励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营公司,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机制。通过与社会资本合股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场地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村群众财产性收入。
(六)聚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基础短板。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村破解发展难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多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深化“扶贫保”保障层次,用活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解决贫困户、企业发展产业无资金的难题。
(七)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共同脱贫致富。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致富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两个带头人”作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时报道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25. 梅河口2024重大项目?
1.投资20,3亿改造棚户区25个 安排6千户居民 面积50万平米
2投资1,68亿 新区路网工程 新建11条街路 投资6千万元新建华阳大桥工程
3投资1,5亿实施农村水泥路200公里工程
4投资8,000万元新建24平方米人民公园工程
5投资7,500万元农村环境改造工程 改造新农村150个
6投资5,000万元教育设施改造
7投资4,200万元进行7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
8投资1,400万元进行14所乡镇福利服务中心提升改造
9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保障 继续实施 医保户重大疾病全报销 困难户子女上学补助政策
10实施脱贫工程
26. 2021年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关键举措,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治本之策,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在一些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准确。贫困村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规范化的产业链,经济收益不稳定。
(二)产业扶贫项目单一。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土地租金,造成项目不能持续发展。
(三)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一些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的贫困村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而其它贫困村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项目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受益者。
(四)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种植、养殖业落实项目,但县(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能力不强,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市场主体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
(五)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强。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贫困户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现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项目发展需要,要动员广大贫困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但是部分贫困户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缺失改变贫困现状机会。
(六)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人才匮乏。部分贫困村村组干部发展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社会治理上,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有的存在重政策补贴、轻产业发展的思想。在如何做大做强产业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定程度降低了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制约了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同时,部分贫困村产业科技含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存在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资源禀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贫困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
(二)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特色品牌。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贫困村集聚,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规划,精心谋划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以长补短,在发展好现有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发展适合多数贫困户的产业。因村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市场衔接,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走质量脱贫、绿色脱贫、品牌脱贫路子。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通过产业引导、扩大招商等形式,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种养业+加工业+销售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支持贫困村发展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源要素。要把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引导乡贤能人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五)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鼓励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营公司,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机制。通过与社会资本合股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场地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村群众财产性收入。
(六)聚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基础短板。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村破解发展难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多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深化“扶贫保”保障层次,用活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解决贫困户、企业发展产业无资金的难题。
(七)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共同脱贫致富。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致富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两个带头人”作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时报道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27. 十四五规划扶贫基本思路?
一、“十四五”时期扶贫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在巩固提升现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由去存量向提质量转变,由解决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由点对点解决区域性扶贫向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转变,切实建立起防止返贫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衔接深度融合。
28. 十四五规划扶贫基本思路?
一、“十四五”时期扶贫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在巩固提升现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由去存量向提质量转变,由解决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由点对点解决区域性扶贫向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转变,切实建立起防止返贫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衔接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