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流程重要指标(猪饲料出厂前都有哪些检测指标?)
1. 猪饲料出厂前都有哪些检测指标?
猪饲料的质量检测指标饲料是满足猪营养需要的保证,饲料的营养缺乏、不平衡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不但影响猪的生长、繁殖,甚至危及猪的健康,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
(一)外观检测
对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外观检测是首要的一步,也是最简单、最初步的检测方法。检测的项目主要有:
1.视觉 观察饲料的形状、色泽,有无霉变、虫子、硬块、异物、夹杂物等。
2.嗅觉 饲料是否有腐臭、酸败、焦化味道。
3.味觉 通过舌舔和牙咬检查饲料的苦、辣、酸、甜、咸味道。
4.触觉 通过手捻,觉察饲料的粒度大小、硬度、黏稠性,有无夹杂物及水分的多少。
5.显微镜检测 是根据外表特征或细胞特点,对单独或者混合的饲料原料和杂质进行鉴别和评价。判明原料的纯度和质量。该法设备简单(用50-100倍放大镜和100—400倍立体显微镜),快速准确,分辨率高,费用低,较易实现。
(二)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的项目包括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粗脂防、矿物质、氨基酸等成分。对豆饼(粕)不但要测定粗蛋白质含量,还要测定尿素酶活性。对鱼粉除测定蛋白质外,还要测定含盐量、尿素和粗灰分。骨粉和磷酸氢钙既要测定钙、磷含量,又要测定氟含量。
(三)霉菌和毒素检测
饲料由于贮存不当,可污染霉菌,并产生霉菌毒素,其中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等。
霉菌及霉菌素污染饲料后,其危害性性有两方面:一是引起饲料变质,如颜色、味道、气味等变差,适口性降低,某些成分被分解,营养价值降低;二是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引起猪急性或慢性中毒。黄曲霉毒素属剧毒物质,幼猪和公猪较敏感,可影响肝脏的功能,损害肝脏组织。天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引起猪发生雌激素亢进症。
(四)动物试验
该法直接,效果好,但需时间较长,费用多。如消化试验、饲养实验、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试验等。
2. 猪饲料出厂前都有哪些检测指标?
猪饲料的质量检测指标饲料是满足猪营养需要的保证,饲料的营养缺乏、不平衡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不但影响猪的生长、繁殖,甚至危及猪的健康,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
(一)外观检测
对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外观检测是首要的一步,也是最简单、最初步的检测方法。检测的项目主要有:
1.视觉 观察饲料的形状、色泽,有无霉变、虫子、硬块、异物、夹杂物等。
2.嗅觉 饲料是否有腐臭、酸败、焦化味道。
3.味觉 通过舌舔和牙咬检查饲料的苦、辣、酸、甜、咸味道。
4.触觉 通过手捻,觉察饲料的粒度大小、硬度、黏稠性,有无夹杂物及水分的多少。
5.显微镜检测 是根据外表特征或细胞特点,对单独或者混合的饲料原料和杂质进行鉴别和评价。判明原料的纯度和质量。该法设备简单(用50-100倍放大镜和100—400倍立体显微镜),快速准确,分辨率高,费用低,较易实现。
(二)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的项目包括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粗脂防、矿物质、氨基酸等成分。对豆饼(粕)不但要测定粗蛋白质含量,还要测定尿素酶活性。对鱼粉除测定蛋白质外,还要测定含盐量、尿素和粗灰分。骨粉和磷酸氢钙既要测定钙、磷含量,又要测定氟含量。
(三)霉菌和毒素检测
饲料由于贮存不当,可污染霉菌,并产生霉菌毒素,其中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等。
霉菌及霉菌素污染饲料后,其危害性性有两方面:一是引起饲料变质,如颜色、味道、气味等变差,适口性降低,某些成分被分解,营养价值降低;二是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引起猪急性或慢性中毒。黄曲霉毒素属剧毒物质,幼猪和公猪较敏感,可影响肝脏的功能,损害肝脏组织。天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引起猪发生雌激素亢进症。
(四)动物试验
该法直接,效果好,但需时间较长,费用多。如消化试验、饲养实验、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试验等。
3. 猪的性状指标有哪些?
猪的性状指的是表观指标。如毛色,体长,乳头数,产仔数,身高,体重,屠宰性状,等。
4. 猪饲料出厂前都有哪些检测指标?
猪饲料的质量检测指标饲料是满足猪营养需要的保证,饲料的营养缺乏、不平衡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不但影响猪的生长、繁殖,甚至危及猪的健康,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
(一)外观检测
对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外观检测是首要的一步,也是最简单、最初步的检测方法。检测的项目主要有:
1.视觉 观察饲料的形状、色泽,有无霉变、虫子、硬块、异物、夹杂物等。
2.嗅觉 饲料是否有腐臭、酸败、焦化味道。
3.味觉 通过舌舔和牙咬检查饲料的苦、辣、酸、甜、咸味道。
4.触觉 通过手捻,觉察饲料的粒度大小、硬度、黏稠性,有无夹杂物及水分的多少。
5.显微镜检测 是根据外表特征或细胞特点,对单独或者混合的饲料原料和杂质进行鉴别和评价。判明原料的纯度和质量。该法设备简单(用50-100倍放大镜和100—400倍立体显微镜),快速准确,分辨率高,费用低,较易实现。
(二)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的项目包括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粗脂防、矿物质、氨基酸等成分。对豆饼(粕)不但要测定粗蛋白质含量,还要测定尿素酶活性。对鱼粉除测定蛋白质外,还要测定含盐量、尿素和粗灰分。骨粉和磷酸氢钙既要测定钙、磷含量,又要测定氟含量。
(三)霉菌和毒素检测
饲料由于贮存不当,可污染霉菌,并产生霉菌毒素,其中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等。
霉菌及霉菌素污染饲料后,其危害性性有两方面:一是引起饲料变质,如颜色、味道、气味等变差,适口性降低,某些成分被分解,营养价值降低;二是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引起猪急性或慢性中毒。黄曲霉毒素属剧毒物质,幼猪和公猪较敏感,可影响肝脏的功能,损害肝脏组织。天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引起猪发生雌激素亢进症。
(四)动物试验
该法直接,效果好,但需时间较长,费用多。如消化试验、饲养实验、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试验等。
5. 猪的性状指标有哪些?
猪的性状指的是表观指标。如毛色,体长,乳头数,产仔数,身高,体重,屠宰性状,等。
6. 保育猪生产指标?
生产技术指标1,质量指标考核出栏商品,猪生产质量的主要指标是胴体,瘦肉率和屠宰率胴体又称土体是指屠宰后除去鬃毛内脏头尾的躯干部分,胴体瘦肉率是指胴体中瘦肉所占的百分比,屠宰率是胴体重与屠宰前猪活重的百分比。
7. 猪肉检测指标?
猪肉品质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概念内涵。猪肉品质的评价指标涉及许多方面,其中许多指标尚无确切的定义,而且难以客观地测定。目前评价肉质的指标有:肉色、肌间脂肪、嫩度、极值pH、蛋白质溶解度、滴水损失、系水力、干物质含量、总脂含量、胆固醇含量、烹调损失、烹调后水分含量、多汁性、口感嫩度、咀嚼性能、风味等。我国标准规定从来测定畜禽肉的肉质。肉色、肉的嫩度、系水力、p H值的测定方法。
(1)肉色
肉的颜色主要决定于其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和化学状态。肌红蛋白主要有三种状态:紫色的还原型肌红蛋白(Mb)、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MbO2)、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Met-Mb)。当肉接触到空气后30 分钟,切口表面,由于与空气接触,肌红蛋白与氧结合成氧合肌红蛋白,肉色鲜红。随着时间延长,肌红蛋白的氧化程度加深,形成高铁肌红蛋白,这个过程比较缓慢。随着高铁肌红蛋白的逐渐增多,肉的颜色开始褐变。肉的颜色可通过比色板、色度仪、色差计等以及化学方法评定。猪肉颜色的评定需在室内白天正常光照下进行。评定时间为新鲜猪肉宰后1 ~2 小时,冷却肉样宰后24 小时。评定部位在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
(2)嫩度
嫩度是肉的主要食用品质之一,是指肉在食用时口感的老嫩,由肌肉中各种蛋白质结构决定。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很多,有品种、年龄、性别、肌肉部位、屠宰方法以及宰后处理等。对肉嫩度的主观评定主要根据其柔软性、易碎性和可咽性来判定。柔软性即舌头和颊接触肉品时产生触觉,感觉软糊则嫩,感觉粗糙、木质化则老;易碎性指牙齿咬断肌纤维的容易程度,嫩度好的肉对牙齿无多大抵抗力,容易被嚼碎;可咽性用咀嚼后肉渣剩余量的多少及吞咽的容易程度来衡量。对肉嫩度的客观评定需借助于仪器来衡量切断力、穿透力、咬力、剁碎力、压缩力、弹力和拉力等指标,而最通用的切断力又称剪切力,即用一定钝度的刀切断一定粗细的肉样所需的力量,以牛顿为单位。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很多,测定程序必须标准化,如取样时间、取样部位、加热方法、测试样品的大小等,所得结果才有可比性。
(3)系水力
系水力指肉保持原有水分和添加水分的能力。肌肉中通过化学键固定的水分很少,大部分是靠肌原纤维结构和毛细血管张力而固定。肌肉系水力是一项重要的肉质性状参数,它不仅影响肉的色香味、营养价值、多汁性、嫩度等食用品质,而且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利用肌肉有系水潜能这一特性,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添加水分,从而提高产品出品率。如果肌肉系水力差,那么从猪屠宰后到肉被烹调前这一段过程中,肉因为失水而失重,造成经济损失。pH对系水力影响很大,当pH 降到蛋白质的等电点时,维持肌原纤维结构的电荷斥力最小,此时肌肉系水力最小。
(4)pH值
动物肌肉pH值在宰前为7.2-7.4,宰后由于糖酵解作用使乳酸在肌肉中累积,pH下降。肌肉pH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对肉的颜色、系水力、蛋白质溶解度以及细菌繁殖速度等均影响。一般pH均速下降,终pH为5.6,肉的颜色正常。若pH偏高(>6.0),肌肉呈深色(黑色),如DFD肉、黑切牛肉和牛胴体黑色斑纹;若pH偏低(<5.5),会产生酸肉或RSE肉,这种肉的颜色正常,但质地和保水性较差。
8. 猪肉检验全程流程?
生猪屠宰检疫流程主要包括: 入场前检验、待宰检验、屠宰前检验等方面,只有根据流程展开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才能肉品质量给予基础性的保证。
1. 入场前检验。生猪在进入屠宰场之前,需要进行入场前的检验工作:是否有官方出具的《动物免疫合格证明》,是否按标准佩戴耳标,初步确定生猪来源的可靠性。
2. 待宰检验。在入场检验完成以后,需要进行待宰检疫,一般情况下分为个体检疫和留养检疫等方面。同时,在生猪进入现场以后,需要对生猪的健康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并且在检查完成以后观察一段时间,判断是否存在变化。若是发现个体生猪存在异常,需要对那些异常生猪进行体温、触诊、听诊等检查工作,对情况较为严重的需要进行隔离。另外,针对检疫合格的生猪,需要展开留养检疫,确保没有遗漏患病猪只。
3. 屠宰前检验。屠宰前检验属于复检工作,主要是通过群体的方式,对生猪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一般情况下在检查的时候,体温作为主要的检查指标,在检验的时候,需要及时发现健康性较差的生猪,并且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此确保所有屠宰的生猪都拥有着良好的健康状况,然后进行“准宰单” 的下放,避免生猪肉的质量产生异常。
9. 猪饲料出厂前都有哪些检测指标?
猪饲料的质量检测指标饲料是满足猪营养需要的保证,饲料的营养缺乏、不平衡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不但影响猪的生长、繁殖,甚至危及猪的健康,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
(一)外观检测
对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外观检测是首要的一步,也是最简单、最初步的检测方法。检测的项目主要有:
1.视觉 观察饲料的形状、色泽,有无霉变、虫子、硬块、异物、夹杂物等。
2.嗅觉 饲料是否有腐臭、酸败、焦化味道。
3.味觉 通过舌舔和牙咬检查饲料的苦、辣、酸、甜、咸味道。
4.触觉 通过手捻,觉察饲料的粒度大小、硬度、黏稠性,有无夹杂物及水分的多少。
5.显微镜检测 是根据外表特征或细胞特点,对单独或者混合的饲料原料和杂质进行鉴别和评价。判明原料的纯度和质量。该法设备简单(用50-100倍放大镜和100—400倍立体显微镜),快速准确,分辨率高,费用低,较易实现。
(二)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的项目包括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粗脂防、矿物质、氨基酸等成分。对豆饼(粕)不但要测定粗蛋白质含量,还要测定尿素酶活性。对鱼粉除测定蛋白质外,还要测定含盐量、尿素和粗灰分。骨粉和磷酸氢钙既要测定钙、磷含量,又要测定氟含量。
(三)霉菌和毒素检测
饲料由于贮存不当,可污染霉菌,并产生霉菌毒素,其中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等。
霉菌及霉菌素污染饲料后,其危害性性有两方面:一是引起饲料变质,如颜色、味道、气味等变差,适口性降低,某些成分被分解,营养价值降低;二是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引起猪急性或慢性中毒。黄曲霉毒素属剧毒物质,幼猪和公猪较敏感,可影响肝脏的功能,损害肝脏组织。天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引起猪发生雌激素亢进症。
(四)动物试验
该法直接,效果好,但需时间较长,费用多。如消化试验、饲养实验、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试验等。
10. 猪肉检测指标?
猪肉品质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概念内涵。猪肉品质的评价指标涉及许多方面,其中许多指标尚无确切的定义,而且难以客观地测定。目前评价肉质的指标有:肉色、肌间脂肪、嫩度、极值pH、蛋白质溶解度、滴水损失、系水力、干物质含量、总脂含量、胆固醇含量、烹调损失、烹调后水分含量、多汁性、口感嫩度、咀嚼性能、风味等。我国标准规定从来测定畜禽肉的肉质。肉色、肉的嫩度、系水力、p H值的测定方法。
(1)肉色
肉的颜色主要决定于其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和化学状态。肌红蛋白主要有三种状态:紫色的还原型肌红蛋白(Mb)、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MbO2)、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Met-Mb)。当肉接触到空气后30 分钟,切口表面,由于与空气接触,肌红蛋白与氧结合成氧合肌红蛋白,肉色鲜红。随着时间延长,肌红蛋白的氧化程度加深,形成高铁肌红蛋白,这个过程比较缓慢。随着高铁肌红蛋白的逐渐增多,肉的颜色开始褐变。肉的颜色可通过比色板、色度仪、色差计等以及化学方法评定。猪肉颜色的评定需在室内白天正常光照下进行。评定时间为新鲜猪肉宰后1 ~2 小时,冷却肉样宰后24 小时。评定部位在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
(2)嫩度
嫩度是肉的主要食用品质之一,是指肉在食用时口感的老嫩,由肌肉中各种蛋白质结构决定。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很多,有品种、年龄、性别、肌肉部位、屠宰方法以及宰后处理等。对肉嫩度的主观评定主要根据其柔软性、易碎性和可咽性来判定。柔软性即舌头和颊接触肉品时产生触觉,感觉软糊则嫩,感觉粗糙、木质化则老;易碎性指牙齿咬断肌纤维的容易程度,嫩度好的肉对牙齿无多大抵抗力,容易被嚼碎;可咽性用咀嚼后肉渣剩余量的多少及吞咽的容易程度来衡量。对肉嫩度的客观评定需借助于仪器来衡量切断力、穿透力、咬力、剁碎力、压缩力、弹力和拉力等指标,而最通用的切断力又称剪切力,即用一定钝度的刀切断一定粗细的肉样所需的力量,以牛顿为单位。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很多,测定程序必须标准化,如取样时间、取样部位、加热方法、测试样品的大小等,所得结果才有可比性。
(3)系水力
系水力指肉保持原有水分和添加水分的能力。肌肉中通过化学键固定的水分很少,大部分是靠肌原纤维结构和毛细血管张力而固定。肌肉系水力是一项重要的肉质性状参数,它不仅影响肉的色香味、营养价值、多汁性、嫩度等食用品质,而且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利用肌肉有系水潜能这一特性,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添加水分,从而提高产品出品率。如果肌肉系水力差,那么从猪屠宰后到肉被烹调前这一段过程中,肉因为失水而失重,造成经济损失。pH对系水力影响很大,当pH 降到蛋白质的等电点时,维持肌原纤维结构的电荷斥力最小,此时肌肉系水力最小。
(4)pH值
动物肌肉pH值在宰前为7.2-7.4,宰后由于糖酵解作用使乳酸在肌肉中累积,pH下降。肌肉pH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对肉的颜色、系水力、蛋白质溶解度以及细菌繁殖速度等均影响。一般pH均速下降,终pH为5.6,肉的颜色正常。若pH偏高(>6.0),肌肉呈深色(黑色),如DFD肉、黑切牛肉和牛胴体黑色斑纹;若pH偏低(<5.5),会产生酸肉或RSE肉,这种肉的颜色正常,但质地和保水性较差。
11. 猪肉检验全程流程?
生猪屠宰检疫流程主要包括: 入场前检验、待宰检验、屠宰前检验等方面,只有根据流程展开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才能肉品质量给予基础性的保证。
1. 入场前检验。生猪在进入屠宰场之前,需要进行入场前的检验工作:是否有官方出具的《动物免疫合格证明》,是否按标准佩戴耳标,初步确定生猪来源的可靠性。
2. 待宰检验。在入场检验完成以后,需要进行待宰检疫,一般情况下分为个体检疫和留养检疫等方面。同时,在生猪进入现场以后,需要对生猪的健康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并且在检查完成以后观察一段时间,判断是否存在变化。若是发现个体生猪存在异常,需要对那些异常生猪进行体温、触诊、听诊等检查工作,对情况较为严重的需要进行隔离。另外,针对检疫合格的生猪,需要展开留养检疫,确保没有遗漏患病猪只。
3. 屠宰前检验。屠宰前检验属于复检工作,主要是通过群体的方式,对生猪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一般情况下在检查的时候,体温作为主要的检查指标,在检验的时候,需要及时发现健康性较差的生猪,并且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此确保所有屠宰的生猪都拥有着良好的健康状况,然后进行“准宰单” 的下放,避免生猪肉的质量产生异常。
12. 猪场审批标准
建养猪场要向村里或土地经营者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再向当地的政府提出养殖项目申请,经过县农委立项后,向当地的国土部门申请建设指标。向当地兽医畜牧局提交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书,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需要得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申办《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一、建养猪场需要哪些审批
1、建养猪场首先要向村里或土地经营者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确定好养殖用地的性质及其范围,再向当地的政府提出养殖项目申请,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对养殖用地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对于符合条件的土地,出具同意养殖项目的批复意见和适养区证明,并发函告知当地畜牧兽医局。
2、经过县农委立项后,向当地的国土部门申请建设指标,国土部门核准后出具证明,中途可能需要缴纳一笔复耕保证金。向当地兽医畜牧局提交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书,经审核后,兽医畜牧局出具符合养殖发展规划证明。
3、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必须得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申办《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办理程序是由本人申请,镇兽防站签意见盖章,镇政府加盖印章,县畜牧局审批发证。
4、按照《环保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要向农业局畜牧部门和当地镇政府农委进行养殖备案,需要到当地环保部门办理申请养猪场环评,50头以下的在镇政府办理,50头以上的在县环保局办理,同时养猪场必须建标准的化粪池、消毒池、围墙等环保设施。
5、根据《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再持《营业执照》及《财务制度》到税务局办理《税务登记证》。
6、向国土部门申请养殖用地和备案,取得备案后带上办齐全的证件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7、最后持《土地规划许可证》、《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与环保证明》、《税务登记证》等,到建设局申请《建设施工许可证》。
二、猪场如何布局
1、在建造猪场时,尽量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等功能区要科学布置,一般种公猪6-7平方米/头;育肥1-1.5平方米/头;空怀母猪、妊娠母猪2-2.5平方米/头;分娩母猪4-4.5平方米/头,母猪舍、公猪舍、育肥猪舍模式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不能都建一个样,如母猪舍需设护子间,而其他猪舍就不需要。公猪舍墙壁需坚固些,围墙需高些等,一般情况下,10000头规模的现代猪场的建筑总占地面积需要1.2-1.3万平方米。
2、畜禽舍的长轴朝向以南北向为宜,相邻两猪舍纵墙间距一般为7-9米,端墙间距不少于10米,中间可种植果树、林木夏季遮荫。道路实行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实行干清分离、雨污分离。养猪场生产区四周设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大门出入口设值班室、人员更衣消毒室。
13. 猪肉检验全程流程?
生猪屠宰检疫流程主要包括: 入场前检验、待宰检验、屠宰前检验等方面,只有根据流程展开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才能肉品质量给予基础性的保证。
1. 入场前检验。生猪在进入屠宰场之前,需要进行入场前的检验工作:是否有官方出具的《动物免疫合格证明》,是否按标准佩戴耳标,初步确定生猪来源的可靠性。
2. 待宰检验。在入场检验完成以后,需要进行待宰检疫,一般情况下分为个体检疫和留养检疫等方面。同时,在生猪进入现场以后,需要对生猪的健康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并且在检查完成以后观察一段时间,判断是否存在变化。若是发现个体生猪存在异常,需要对那些异常生猪进行体温、触诊、听诊等检查工作,对情况较为严重的需要进行隔离。另外,针对检疫合格的生猪,需要展开留养检疫,确保没有遗漏患病猪只。
3. 屠宰前检验。屠宰前检验属于复检工作,主要是通过群体的方式,对生猪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一般情况下在检查的时候,体温作为主要的检查指标,在检验的时候,需要及时发现健康性较差的生猪,并且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此确保所有屠宰的生猪都拥有着良好的健康状况,然后进行“准宰单” 的下放,避免生猪肉的质量产生异常。
14. 保育猪生产指标?
生产技术指标1,质量指标考核出栏商品,猪生产质量的主要指标是胴体,瘦肉率和屠宰率胴体又称土体是指屠宰后除去鬃毛内脏头尾的躯干部分,胴体瘦肉率是指胴体中瘦肉所占的百分比,屠宰率是胴体重与屠宰前猪活重的百分比。
15. 保育猪生产指标?
生产技术指标1,质量指标考核出栏商品,猪生产质量的主要指标是胴体,瘦肉率和屠宰率胴体又称土体是指屠宰后除去鬃毛内脏头尾的躯干部分,胴体瘦肉率是指胴体中瘦肉所占的百分比,屠宰率是胴体重与屠宰前猪活重的百分比。
16. 猪的性状指标有哪些?
猪的性状指的是表观指标。如毛色,体长,乳头数,产仔数,身高,体重,屠宰性状,等。
17. 猪场审批标准
建养猪场要向村里或土地经营者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再向当地的政府提出养殖项目申请,经过县农委立项后,向当地的国土部门申请建设指标。向当地兽医畜牧局提交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书,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需要得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申办《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一、建养猪场需要哪些审批
1、建养猪场首先要向村里或土地经营者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确定好养殖用地的性质及其范围,再向当地的政府提出养殖项目申请,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对养殖用地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对于符合条件的土地,出具同意养殖项目的批复意见和适养区证明,并发函告知当地畜牧兽医局。
2、经过县农委立项后,向当地的国土部门申请建设指标,国土部门核准后出具证明,中途可能需要缴纳一笔复耕保证金。向当地兽医畜牧局提交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书,经审核后,兽医畜牧局出具符合养殖发展规划证明。
3、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必须得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申办《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办理程序是由本人申请,镇兽防站签意见盖章,镇政府加盖印章,县畜牧局审批发证。
4、按照《环保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要向农业局畜牧部门和当地镇政府农委进行养殖备案,需要到当地环保部门办理申请养猪场环评,50头以下的在镇政府办理,50头以上的在县环保局办理,同时养猪场必须建标准的化粪池、消毒池、围墙等环保设施。
5、根据《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再持《营业执照》及《财务制度》到税务局办理《税务登记证》。
6、向国土部门申请养殖用地和备案,取得备案后带上办齐全的证件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7、最后持《土地规划许可证》、《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与环保证明》、《税务登记证》等,到建设局申请《建设施工许可证》。
二、猪场如何布局
1、在建造猪场时,尽量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等功能区要科学布置,一般种公猪6-7平方米/头;育肥1-1.5平方米/头;空怀母猪、妊娠母猪2-2.5平方米/头;分娩母猪4-4.5平方米/头,母猪舍、公猪舍、育肥猪舍模式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不能都建一个样,如母猪舍需设护子间,而其他猪舍就不需要。公猪舍墙壁需坚固些,围墙需高些等,一般情况下,10000头规模的现代猪场的建筑总占地面积需要1.2-1.3万平方米。
2、畜禽舍的长轴朝向以南北向为宜,相邻两猪舍纵墙间距一般为7-9米,端墙间距不少于10米,中间可种植果树、林木夏季遮荫。道路实行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实行干清分离、雨污分离。养猪场生产区四周设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大门出入口设值班室、人员更衣消毒室。
18. 猪肉检验全程流程?
生猪屠宰检疫流程主要包括: 入场前检验、待宰检验、屠宰前检验等方面,只有根据流程展开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才能肉品质量给予基础性的保证。
1. 入场前检验。生猪在进入屠宰场之前,需要进行入场前的检验工作:是否有官方出具的《动物免疫合格证明》,是否按标准佩戴耳标,初步确定生猪来源的可靠性。
2. 待宰检验。在入场检验完成以后,需要进行待宰检疫,一般情况下分为个体检疫和留养检疫等方面。同时,在生猪进入现场以后,需要对生猪的健康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并且在检查完成以后观察一段时间,判断是否存在变化。若是发现个体生猪存在异常,需要对那些异常生猪进行体温、触诊、听诊等检查工作,对情况较为严重的需要进行隔离。另外,针对检疫合格的生猪,需要展开留养检疫,确保没有遗漏患病猪只。
3. 屠宰前检验。屠宰前检验属于复检工作,主要是通过群体的方式,对生猪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一般情况下在检查的时候,体温作为主要的检查指标,在检验的时候,需要及时发现健康性较差的生猪,并且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此确保所有屠宰的生猪都拥有着良好的健康状况,然后进行“准宰单” 的下放,避免生猪肉的质量产生异常。
19. 猪肉检测指标?
猪肉品质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概念内涵。猪肉品质的评价指标涉及许多方面,其中许多指标尚无确切的定义,而且难以客观地测定。目前评价肉质的指标有:肉色、肌间脂肪、嫩度、极值pH、蛋白质溶解度、滴水损失、系水力、干物质含量、总脂含量、胆固醇含量、烹调损失、烹调后水分含量、多汁性、口感嫩度、咀嚼性能、风味等。我国标准规定从来测定畜禽肉的肉质。肉色、肉的嫩度、系水力、p H值的测定方法。
(1)肉色
肉的颜色主要决定于其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和化学状态。肌红蛋白主要有三种状态:紫色的还原型肌红蛋白(Mb)、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MbO2)、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Met-Mb)。当肉接触到空气后30 分钟,切口表面,由于与空气接触,肌红蛋白与氧结合成氧合肌红蛋白,肉色鲜红。随着时间延长,肌红蛋白的氧化程度加深,形成高铁肌红蛋白,这个过程比较缓慢。随着高铁肌红蛋白的逐渐增多,肉的颜色开始褐变。肉的颜色可通过比色板、色度仪、色差计等以及化学方法评定。猪肉颜色的评定需在室内白天正常光照下进行。评定时间为新鲜猪肉宰后1 ~2 小时,冷却肉样宰后24 小时。评定部位在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
(2)嫩度
嫩度是肉的主要食用品质之一,是指肉在食用时口感的老嫩,由肌肉中各种蛋白质结构决定。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很多,有品种、年龄、性别、肌肉部位、屠宰方法以及宰后处理等。对肉嫩度的主观评定主要根据其柔软性、易碎性和可咽性来判定。柔软性即舌头和颊接触肉品时产生触觉,感觉软糊则嫩,感觉粗糙、木质化则老;易碎性指牙齿咬断肌纤维的容易程度,嫩度好的肉对牙齿无多大抵抗力,容易被嚼碎;可咽性用咀嚼后肉渣剩余量的多少及吞咽的容易程度来衡量。对肉嫩度的客观评定需借助于仪器来衡量切断力、穿透力、咬力、剁碎力、压缩力、弹力和拉力等指标,而最通用的切断力又称剪切力,即用一定钝度的刀切断一定粗细的肉样所需的力量,以牛顿为单位。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很多,测定程序必须标准化,如取样时间、取样部位、加热方法、测试样品的大小等,所得结果才有可比性。
(3)系水力
系水力指肉保持原有水分和添加水分的能力。肌肉中通过化学键固定的水分很少,大部分是靠肌原纤维结构和毛细血管张力而固定。肌肉系水力是一项重要的肉质性状参数,它不仅影响肉的色香味、营养价值、多汁性、嫩度等食用品质,而且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利用肌肉有系水潜能这一特性,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添加水分,从而提高产品出品率。如果肌肉系水力差,那么从猪屠宰后到肉被烹调前这一段过程中,肉因为失水而失重,造成经济损失。pH对系水力影响很大,当pH 降到蛋白质的等电点时,维持肌原纤维结构的电荷斥力最小,此时肌肉系水力最小。
(4)pH值
动物肌肉pH值在宰前为7.2-7.4,宰后由于糖酵解作用使乳酸在肌肉中累积,pH下降。肌肉pH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对肉的颜色、系水力、蛋白质溶解度以及细菌繁殖速度等均影响。一般pH均速下降,终pH为5.6,肉的颜色正常。若pH偏高(>6.0),肌肉呈深色(黑色),如DFD肉、黑切牛肉和牛胴体黑色斑纹;若pH偏低(<5.5),会产生酸肉或RSE肉,这种肉的颜色正常,但质地和保水性较差。
20. 猪肉检测指标?
猪肉品质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概念内涵。猪肉品质的评价指标涉及许多方面,其中许多指标尚无确切的定义,而且难以客观地测定。目前评价肉质的指标有:肉色、肌间脂肪、嫩度、极值pH、蛋白质溶解度、滴水损失、系水力、干物质含量、总脂含量、胆固醇含量、烹调损失、烹调后水分含量、多汁性、口感嫩度、咀嚼性能、风味等。我国标准规定从来测定畜禽肉的肉质。肉色、肉的嫩度、系水力、p H值的测定方法。
(1)肉色
肉的颜色主要决定于其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和化学状态。肌红蛋白主要有三种状态:紫色的还原型肌红蛋白(Mb)、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MbO2)、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Met-Mb)。当肉接触到空气后30 分钟,切口表面,由于与空气接触,肌红蛋白与氧结合成氧合肌红蛋白,肉色鲜红。随着时间延长,肌红蛋白的氧化程度加深,形成高铁肌红蛋白,这个过程比较缓慢。随着高铁肌红蛋白的逐渐增多,肉的颜色开始褐变。肉的颜色可通过比色板、色度仪、色差计等以及化学方法评定。猪肉颜色的评定需在室内白天正常光照下进行。评定时间为新鲜猪肉宰后1 ~2 小时,冷却肉样宰后24 小时。评定部位在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
(2)嫩度
嫩度是肉的主要食用品质之一,是指肉在食用时口感的老嫩,由肌肉中各种蛋白质结构决定。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很多,有品种、年龄、性别、肌肉部位、屠宰方法以及宰后处理等。对肉嫩度的主观评定主要根据其柔软性、易碎性和可咽性来判定。柔软性即舌头和颊接触肉品时产生触觉,感觉软糊则嫩,感觉粗糙、木质化则老;易碎性指牙齿咬断肌纤维的容易程度,嫩度好的肉对牙齿无多大抵抗力,容易被嚼碎;可咽性用咀嚼后肉渣剩余量的多少及吞咽的容易程度来衡量。对肉嫩度的客观评定需借助于仪器来衡量切断力、穿透力、咬力、剁碎力、压缩力、弹力和拉力等指标,而最通用的切断力又称剪切力,即用一定钝度的刀切断一定粗细的肉样所需的力量,以牛顿为单位。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很多,测定程序必须标准化,如取样时间、取样部位、加热方法、测试样品的大小等,所得结果才有可比性。
(3)系水力
系水力指肉保持原有水分和添加水分的能力。肌肉中通过化学键固定的水分很少,大部分是靠肌原纤维结构和毛细血管张力而固定。肌肉系水力是一项重要的肉质性状参数,它不仅影响肉的色香味、营养价值、多汁性、嫩度等食用品质,而且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利用肌肉有系水潜能这一特性,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添加水分,从而提高产品出品率。如果肌肉系水力差,那么从猪屠宰后到肉被烹调前这一段过程中,肉因为失水而失重,造成经济损失。pH对系水力影响很大,当pH 降到蛋白质的等电点时,维持肌原纤维结构的电荷斥力最小,此时肌肉系水力最小。
(4)pH值
动物肌肉pH值在宰前为7.2-7.4,宰后由于糖酵解作用使乳酸在肌肉中累积,pH下降。肌肉pH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对肉的颜色、系水力、蛋白质溶解度以及细菌繁殖速度等均影响。一般pH均速下降,终pH为5.6,肉的颜色正常。若pH偏高(>6.0),肌肉呈深色(黑色),如DFD肉、黑切牛肉和牛胴体黑色斑纹;若pH偏低(<5.5),会产生酸肉或RSE肉,这种肉的颜色正常,但质地和保水性较差。
21. 猪肉的国家标准?
GB9959.1—2001《鲜、冻片猪肉》本标准适用于生猪经屠宰、加工的鲜、冻片猪肉。
片猪肉:将宰后的整只猪胴体沿脊椎中线,纵向锯成两分体的猪肉。
鲜片猪肉:宰后的片猪肉,经过凉肉,但不经过冷却工艺过程的猪肉。
冷却片猪肉:片猪肉经过冷却工艺过程,其后腿肌肉深层中心温度不高于4℃,不低于0℃的猪肉。
冷冻片猪肉:片猪肉经过冷却工艺过程,其后腿肌肉深层中心温度不高于-15℃的猪肉。
3、感官指标(鲜片猪肉)
色泽:肌肉色泽鲜红或深红,有光泽;脂肪层乳白色或粉白色。
弹性(组织状态):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
粘度:外表微干或为湿润,不粘手。
气味:具有鲜猪肉正常气味,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于液面,具有香味。
22. 保育猪生产指标?
生产技术指标1,质量指标考核出栏商品,猪生产质量的主要指标是胴体,瘦肉率和屠宰率胴体又称土体是指屠宰后除去鬃毛内脏头尾的躯干部分,胴体瘦肉率是指胴体中瘦肉所占的百分比,屠宰率是胴体重与屠宰前猪活重的百分比。
23. 猪场六大指标?
一、存栏指标
1)成年母猪存栏数 从配种开始及以后胎次的母猪。
2)后备母猪存栏数 已选定进入种母猪群(自繁或外购)、未配种的母猪。
3)产房子猪存栏数 出生后未转出到保育舍前的子猪。
4)保育舍子猪存栏数 保育舍饲养的未转出到生长育肥舍前的子猪。
5)生长育肥期存栏数 保育舍转出到生长育肥舍后选留后备前的猪。
6)怀孕母猪头数 配种后未复情、流产、空胎、分娩的母猪。
7)哺乳母猪头数 分娩后未断奶的母猪头数。
二、配种指标
1)母猪淘汰数 包括淘汰的后备母猪和成年母猪数。
2)母猪死亡数 包括死亡的后备母猪和成年母猪数。
3)后备母猪配种数 指后备母猪开始配种到第一胎分娩前各发情期的配种头数。
4)成年母猪配种数 指第一胎分娩后的所有成年母猪配种头数。
5)复配数 指复情、流产、空怀后母猪配种数。
三、分娩指标
1)经产母猪分娩窝数 指2胎(含)以上胎次的成年母猪分娩窝数。
2)初产母猪分娩窝数 指后备母猪的分娩窝数。
3)总活子数 指出生后用于饲养的子猪总头数。
4)总死子数 指分娩时产的死胎总头数。
5)总木乃伊胎数 指分娩产的木乃伊胎总头数。
6)总淘汰子猪数 指分娩后未饲养的畸形和弱子总头数。
四、断奶指标
1)断奶窝数 指母猪断奶头数。
2)断奶子猪数 指母猪断奶后同期离乳的子猪数。
3)断奶子猪平均个体重 指子猪离乳时的平均个体重。
五、生长育肥指标
1)生长期死亡数 指从保育转入生长期阶段至约60千克或大猪分栏时中小猪的死亡头数。
2)育肥期死亡数 指60千克以上大猪育肥期阶段中大猪的死亡头数。
3)猪苗销售数 指25千克(含)以下的小猪销售头数。
4)中猪(种猪)销售数 指25~70千克(含)的生长育肥期猪销售头数。
5)大猪销售数 指70千克以上的生长育肥期猪销售头数。
24. 猪的性状指标有哪些?
猪的性状指的是表观指标。如毛色,体长,乳头数,产仔数,身高,体重,屠宰性状,等。
25. 猪肉的国家标准?
GB9959.1—2001《鲜、冻片猪肉》本标准适用于生猪经屠宰、加工的鲜、冻片猪肉。
片猪肉:将宰后的整只猪胴体沿脊椎中线,纵向锯成两分体的猪肉。
鲜片猪肉:宰后的片猪肉,经过凉肉,但不经过冷却工艺过程的猪肉。
冷却片猪肉:片猪肉经过冷却工艺过程,其后腿肌肉深层中心温度不高于4℃,不低于0℃的猪肉。
冷冻片猪肉:片猪肉经过冷却工艺过程,其后腿肌肉深层中心温度不高于-15℃的猪肉。
3、感官指标(鲜片猪肉)
色泽:肌肉色泽鲜红或深红,有光泽;脂肪层乳白色或粉白色。
弹性(组织状态):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
粘度:外表微干或为湿润,不粘手。
气味:具有鲜猪肉正常气味,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于液面,具有香味。
26. 猪肉的国家标准?
GB9959.1—2001《鲜、冻片猪肉》本标准适用于生猪经屠宰、加工的鲜、冻片猪肉。
片猪肉:将宰后的整只猪胴体沿脊椎中线,纵向锯成两分体的猪肉。
鲜片猪肉:宰后的片猪肉,经过凉肉,但不经过冷却工艺过程的猪肉。
冷却片猪肉:片猪肉经过冷却工艺过程,其后腿肌肉深层中心温度不高于4℃,不低于0℃的猪肉。
冷冻片猪肉:片猪肉经过冷却工艺过程,其后腿肌肉深层中心温度不高于-15℃的猪肉。
3、感官指标(鲜片猪肉)
色泽:肌肉色泽鲜红或深红,有光泽;脂肪层乳白色或粉白色。
弹性(组织状态):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
粘度:外表微干或为湿润,不粘手。
气味:具有鲜猪肉正常气味,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于液面,具有香味。
27. 猪场六大指标?
一、存栏指标
1)成年母猪存栏数 从配种开始及以后胎次的母猪。
2)后备母猪存栏数 已选定进入种母猪群(自繁或外购)、未配种的母猪。
3)产房子猪存栏数 出生后未转出到保育舍前的子猪。
4)保育舍子猪存栏数 保育舍饲养的未转出到生长育肥舍前的子猪。
5)生长育肥期存栏数 保育舍转出到生长育肥舍后选留后备前的猪。
6)怀孕母猪头数 配种后未复情、流产、空胎、分娩的母猪。
7)哺乳母猪头数 分娩后未断奶的母猪头数。
二、配种指标
1)母猪淘汰数 包括淘汰的后备母猪和成年母猪数。
2)母猪死亡数 包括死亡的后备母猪和成年母猪数。
3)后备母猪配种数 指后备母猪开始配种到第一胎分娩前各发情期的配种头数。
4)成年母猪配种数 指第一胎分娩后的所有成年母猪配种头数。
5)复配数 指复情、流产、空怀后母猪配种数。
三、分娩指标
1)经产母猪分娩窝数 指2胎(含)以上胎次的成年母猪分娩窝数。
2)初产母猪分娩窝数 指后备母猪的分娩窝数。
3)总活子数 指出生后用于饲养的子猪总头数。
4)总死子数 指分娩时产的死胎总头数。
5)总木乃伊胎数 指分娩产的木乃伊胎总头数。
6)总淘汰子猪数 指分娩后未饲养的畸形和弱子总头数。
四、断奶指标
1)断奶窝数 指母猪断奶头数。
2)断奶子猪数 指母猪断奶后同期离乳的子猪数。
3)断奶子猪平均个体重 指子猪离乳时的平均个体重。
五、生长育肥指标
1)生长期死亡数 指从保育转入生长期阶段至约60千克或大猪分栏时中小猪的死亡头数。
2)育肥期死亡数 指60千克以上大猪育肥期阶段中大猪的死亡头数。
3)猪苗销售数 指25千克(含)以下的小猪销售头数。
4)中猪(种猪)销售数 指25~70千克(含)的生长育肥期猪销售头数。
5)大猪销售数 指70千克以上的生长育肥期猪销售头数。
28. 猪场审批标准
建养猪场要向村里或土地经营者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再向当地的政府提出养殖项目申请,经过县农委立项后,向当地的国土部门申请建设指标。向当地兽医畜牧局提交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书,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需要得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申办《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一、建养猪场需要哪些审批
1、建养猪场首先要向村里或土地经营者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确定好养殖用地的性质及其范围,再向当地的政府提出养殖项目申请,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对养殖用地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对于符合条件的土地,出具同意养殖项目的批复意见和适养区证明,并发函告知当地畜牧兽医局。
2、经过县农委立项后,向当地的国土部门申请建设指标,国土部门核准后出具证明,中途可能需要缴纳一笔复耕保证金。向当地兽医畜牧局提交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书,经审核后,兽医畜牧局出具符合养殖发展规划证明。
3、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必须得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申办《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办理程序是由本人申请,镇兽防站签意见盖章,镇政府加盖印章,县畜牧局审批发证。
4、按照《环保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要向农业局畜牧部门和当地镇政府农委进行养殖备案,需要到当地环保部门办理申请养猪场环评,50头以下的在镇政府办理,50头以上的在县环保局办理,同时养猪场必须建标准的化粪池、消毒池、围墙等环保设施。
5、根据《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再持《营业执照》及《财务制度》到税务局办理《税务登记证》。
6、向国土部门申请养殖用地和备案,取得备案后带上办齐全的证件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7、最后持《土地规划许可证》、《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与环保证明》、《税务登记证》等,到建设局申请《建设施工许可证》。
二、猪场如何布局
1、在建造猪场时,尽量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等功能区要科学布置,一般种公猪6-7平方米/头;育肥1-1.5平方米/头;空怀母猪、妊娠母猪2-2.5平方米/头;分娩母猪4-4.5平方米/头,母猪舍、公猪舍、育肥猪舍模式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不能都建一个样,如母猪舍需设护子间,而其他猪舍就不需要。公猪舍墙壁需坚固些,围墙需高些等,一般情况下,10000头规模的现代猪场的建筑总占地面积需要1.2-1.3万平方米。
2、畜禽舍的长轴朝向以南北向为宜,相邻两猪舍纵墙间距一般为7-9米,端墙间距不少于10米,中间可种植果树、林木夏季遮荫。道路实行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实行干清分离、雨污分离。养猪场生产区四周设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大门出入口设值班室、人员更衣消毒室。
29. 猪检疫流程?
一、生猪屠宰检疫流程
1.1屠宰前的检疫工作
生猪屠宰检疫工作进行期间需要完成宰前检疫这项基础工作,其流程分别为入场检查、待宰检查与宰前检查。首先入场检查确定生猪的健康状况,检查的内容包含免疫资料是否齐全,生猪是否配电耳标等,在生猪健康检查完成后便可以进入进行待宰检查。其次,在待宰检查环节中按照检查规范要求,在生猪待宰前的一周采用隔离措施,观察并记录生猪在其中的表现,将生猪各种表现与生猪患动物疾病后的表征进行匹配,完成初步判断后还需要借助触诊法、听诊法查看生猪是否存在健康问题。比如,在待宰检查期间发现生猪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为40.8℃,结合生猪体征初步确诊为猪肺疫,具体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诊断才能获知。最后,待宰前进行生猪复检的工作,检查生猪各项身体指标,根据初步诊断得到的数据判断生猪的健康状态,同时根据生猪健康判断结果决定接下来的工作。
1.2屠宰后的检疫工作
生猪宰后的检疫工作流程为健康检疫、复检与检疫合格证的签发。对生猪内脏、头部、体表等部位进行细致检查,在此过程中常用血液内原虫检查法与涂片染色等方法分析待宰生猪内部是否存在寄生虫,根据检查方法分析的结果判断生猪健康状况。复检是对已经通过健康检查的生猪进行再次确认,在此过程中检查生猪体内组织的各项指标,一般进行此项工作考虑到效率的问题,所以常使用随机检查法,完成复检相关的工作后,无健康问题的生猪进入下一检查环节。通过健康检查与复检的生猪,其已经达到国家对畜产品提出的要求,可以进入市场,对于此类产品可以签发检疫合格证。
二、生猪屠宰检疫的重点内容
屠宰生猪后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以下为生猪不同部位检查的关键要素。
2.1头部与体表检查
动物疾病常伴随淋巴结病变,考虑到猪的淋巴结主要分布在头部,因此在生猪屠宰检疫后需要进行头部检查,同时需要将其作为检查工作的重点。猪屠宰后进行头部的检查,结合头部检查的结果可以判断生猪的状态,比如生猪下颌出现肿胀与异常充血的情况,极有可能是生猪受到某种疾病感染所致。
另一方面,进行生猪体表检查工作时,对生猪体表的各个部位进行无死角的观察,发现生猪存在红斑、丘疹等表征后应该立即销毁。
2.2胴体检查
胴体是生猪检查的重要内容,相关检查数据可以作为评估、判断生猪健康状态的有力依据。进行胴体检查工作时,首先完成放血检查接着进行开膛检查,在放血过程中需要观察放血程度。放血工作顺利进行,可以间接的表明生猪状态良好,患有疾病的可能性较低;一旦出现放血不全且生猪局部存在血液淤积的情况,生猪可能患有某项疾病。其次,进行开膛检查工作时,应该在开膛后重点检查生猪内部脂肪、肌肉等组织,判断生猪各组织健康状态,是否存在病灶,一旦发现内部组织存在水肿、坏死等病灶后应该结合相应的表征判断疾病类型,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化的处理方法。
2.3脏器组织器官检查
进行内脏检查的过程中,需要依次完成生猪心脏检查、肺脏检查与胃肠道检查等工作。检查心脏的时候采用观察法观看心脏结构与心脏的颜色,从心脏颜色可以判断生猪的状态,如果生猪心脏呈、深红色或浅棕色可以侧面反应心脏健康指数较高,出现其他颜色证明生猪的状态不佳,可能患有动物疾病。另外,发现心脏结构异常,需要进行深入的检查,查明生猪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肺脏检查过程中根据其形态、大小与颜色进行判断,查看肺脏表面存在出血点,在检查环节发现生猪肺脏在形态、大小与颜色等方面,即便及存在一项异常情况,均代表生猪可能患有肺部疾病。最后,进行胃肠道检查期间需要观察并确认胃肠组织是否出现黏膜出血、穿孔等损伤,如果相关层面均无问题便可以进行下一项检查工作。
2.4复检
在屠宰检疫结束后需要再次进行复检,确保经过检验的生猪其拥有健全的证明材料同时已经加盖印章,达到流入市场的相关标准。另外,在屠宰复检环节中一旦发现生猪存在问题,需要结合处理要求与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无害化处理,快速销毁生猪身上的印章,标记不合格的生猪并加强对其的管控,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综上所述,生猪屠宰检疫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检疫作业要点,并按照完善的检疫流程完成生猪屠宰前与屠宰后的检疫工作,以便准确的判定生猪的状态,结合检疫工作结果科学的处理生猪制品。目前,随着大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生猪屠宰检疫的关注人群在不断增多,在这种趋势下更需要不断完善检疫工作机制,以此为大众安全饮食提供坚实的保障。
30. 猪场六大指标?
一、存栏指标
1)成年母猪存栏数 从配种开始及以后胎次的母猪。
2)后备母猪存栏数 已选定进入种母猪群(自繁或外购)、未配种的母猪。
3)产房子猪存栏数 出生后未转出到保育舍前的子猪。
4)保育舍子猪存栏数 保育舍饲养的未转出到生长育肥舍前的子猪。
5)生长育肥期存栏数 保育舍转出到生长育肥舍后选留后备前的猪。
6)怀孕母猪头数 配种后未复情、流产、空胎、分娩的母猪。
7)哺乳母猪头数 分娩后未断奶的母猪头数。
二、配种指标
1)母猪淘汰数 包括淘汰的后备母猪和成年母猪数。
2)母猪死亡数 包括死亡的后备母猪和成年母猪数。
3)后备母猪配种数 指后备母猪开始配种到第一胎分娩前各发情期的配种头数。
4)成年母猪配种数 指第一胎分娩后的所有成年母猪配种头数。
5)复配数 指复情、流产、空怀后母猪配种数。
三、分娩指标
1)经产母猪分娩窝数 指2胎(含)以上胎次的成年母猪分娩窝数。
2)初产母猪分娩窝数 指后备母猪的分娩窝数。
3)总活子数 指出生后用于饲养的子猪总头数。
4)总死子数 指分娩时产的死胎总头数。
5)总木乃伊胎数 指分娩产的木乃伊胎总头数。
6)总淘汰子猪数 指分娩后未饲养的畸形和弱子总头数。
四、断奶指标
1)断奶窝数 指母猪断奶头数。
2)断奶子猪数 指母猪断奶后同期离乳的子猪数。
3)断奶子猪平均个体重 指子猪离乳时的平均个体重。
五、生长育肥指标
1)生长期死亡数 指从保育转入生长期阶段至约60千克或大猪分栏时中小猪的死亡头数。
2)育肥期死亡数 指60千克以上大猪育肥期阶段中大猪的死亡头数。
3)猪苗销售数 指25千克(含)以下的小猪销售头数。
4)中猪(种猪)销售数 指25~70千克(含)的生长育肥期猪销售头数。
5)大猪销售数 指70千克以上的生长育肥期猪销售头数。
31. 猪检疫流程?
一、生猪屠宰检疫流程
1.1屠宰前的检疫工作
生猪屠宰检疫工作进行期间需要完成宰前检疫这项基础工作,其流程分别为入场检查、待宰检查与宰前检查。首先入场检查确定生猪的健康状况,检查的内容包含免疫资料是否齐全,生猪是否配电耳标等,在生猪健康检查完成后便可以进入进行待宰检查。其次,在待宰检查环节中按照检查规范要求,在生猪待宰前的一周采用隔离措施,观察并记录生猪在其中的表现,将生猪各种表现与生猪患动物疾病后的表征进行匹配,完成初步判断后还需要借助触诊法、听诊法查看生猪是否存在健康问题。比如,在待宰检查期间发现生猪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为40.8℃,结合生猪体征初步确诊为猪肺疫,具体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诊断才能获知。最后,待宰前进行生猪复检的工作,检查生猪各项身体指标,根据初步诊断得到的数据判断生猪的健康状态,同时根据生猪健康判断结果决定接下来的工作。
1.2屠宰后的检疫工作
生猪宰后的检疫工作流程为健康检疫、复检与检疫合格证的签发。对生猪内脏、头部、体表等部位进行细致检查,在此过程中常用血液内原虫检查法与涂片染色等方法分析待宰生猪内部是否存在寄生虫,根据检查方法分析的结果判断生猪健康状况。复检是对已经通过健康检查的生猪进行再次确认,在此过程中检查生猪体内组织的各项指标,一般进行此项工作考虑到效率的问题,所以常使用随机检查法,完成复检相关的工作后,无健康问题的生猪进入下一检查环节。通过健康检查与复检的生猪,其已经达到国家对畜产品提出的要求,可以进入市场,对于此类产品可以签发检疫合格证。
二、生猪屠宰检疫的重点内容
屠宰生猪后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以下为生猪不同部位检查的关键要素。
2.1头部与体表检查
动物疾病常伴随淋巴结病变,考虑到猪的淋巴结主要分布在头部,因此在生猪屠宰检疫后需要进行头部检查,同时需要将其作为检查工作的重点。猪屠宰后进行头部的检查,结合头部检查的结果可以判断生猪的状态,比如生猪下颌出现肿胀与异常充血的情况,极有可能是生猪受到某种疾病感染所致。
另一方面,进行生猪体表检查工作时,对生猪体表的各个部位进行无死角的观察,发现生猪存在红斑、丘疹等表征后应该立即销毁。
2.2胴体检查
胴体是生猪检查的重要内容,相关检查数据可以作为评估、判断生猪健康状态的有力依据。进行胴体检查工作时,首先完成放血检查接着进行开膛检查,在放血过程中需要观察放血程度。放血工作顺利进行,可以间接的表明生猪状态良好,患有疾病的可能性较低;一旦出现放血不全且生猪局部存在血液淤积的情况,生猪可能患有某项疾病。其次,进行开膛检查工作时,应该在开膛后重点检查生猪内部脂肪、肌肉等组织,判断生猪各组织健康状态,是否存在病灶,一旦发现内部组织存在水肿、坏死等病灶后应该结合相应的表征判断疾病类型,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化的处理方法。
2.3脏器组织器官检查
进行内脏检查的过程中,需要依次完成生猪心脏检查、肺脏检查与胃肠道检查等工作。检查心脏的时候采用观察法观看心脏结构与心脏的颜色,从心脏颜色可以判断生猪的状态,如果生猪心脏呈、深红色或浅棕色可以侧面反应心脏健康指数较高,出现其他颜色证明生猪的状态不佳,可能患有动物疾病。另外,发现心脏结构异常,需要进行深入的检查,查明生猪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肺脏检查过程中根据其形态、大小与颜色进行判断,查看肺脏表面存在出血点,在检查环节发现生猪肺脏在形态、大小与颜色等方面,即便及存在一项异常情况,均代表生猪可能患有肺部疾病。最后,进行胃肠道检查期间需要观察并确认胃肠组织是否出现黏膜出血、穿孔等损伤,如果相关层面均无问题便可以进行下一项检查工作。
2.4复检
在屠宰检疫结束后需要再次进行复检,确保经过检验的生猪其拥有健全的证明材料同时已经加盖印章,达到流入市场的相关标准。另外,在屠宰复检环节中一旦发现生猪存在问题,需要结合处理要求与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无害化处理,快速销毁生猪身上的印章,标记不合格的生猪并加强对其的管控,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综上所述,生猪屠宰检疫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检疫作业要点,并按照完善的检疫流程完成生猪屠宰前与屠宰后的检疫工作,以便准确的判定生猪的状态,结合检疫工作结果科学的处理生猪制品。目前,随着大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生猪屠宰检疫的关注人群在不断增多,在这种趋势下更需要不断完善检疫工作机制,以此为大众安全饮食提供坚实的保障。
32. 猪场六大指标?
一、存栏指标
1)成年母猪存栏数 从配种开始及以后胎次的母猪。
2)后备母猪存栏数 已选定进入种母猪群(自繁或外购)、未配种的母猪。
3)产房子猪存栏数 出生后未转出到保育舍前的子猪。
4)保育舍子猪存栏数 保育舍饲养的未转出到生长育肥舍前的子猪。
5)生长育肥期存栏数 保育舍转出到生长育肥舍后选留后备前的猪。
6)怀孕母猪头数 配种后未复情、流产、空胎、分娩的母猪。
7)哺乳母猪头数 分娩后未断奶的母猪头数。
二、配种指标
1)母猪淘汰数 包括淘汰的后备母猪和成年母猪数。
2)母猪死亡数 包括死亡的后备母猪和成年母猪数。
3)后备母猪配种数 指后备母猪开始配种到第一胎分娩前各发情期的配种头数。
4)成年母猪配种数 指第一胎分娩后的所有成年母猪配种头数。
5)复配数 指复情、流产、空怀后母猪配种数。
三、分娩指标
1)经产母猪分娩窝数 指2胎(含)以上胎次的成年母猪分娩窝数。
2)初产母猪分娩窝数 指后备母猪的分娩窝数。
3)总活子数 指出生后用于饲养的子猪总头数。
4)总死子数 指分娩时产的死胎总头数。
5)总木乃伊胎数 指分娩产的木乃伊胎总头数。
6)总淘汰子猪数 指分娩后未饲养的畸形和弱子总头数。
四、断奶指标
1)断奶窝数 指母猪断奶头数。
2)断奶子猪数 指母猪断奶后同期离乳的子猪数。
3)断奶子猪平均个体重 指子猪离乳时的平均个体重。
五、生长育肥指标
1)生长期死亡数 指从保育转入生长期阶段至约60千克或大猪分栏时中小猪的死亡头数。
2)育肥期死亡数 指60千克以上大猪育肥期阶段中大猪的死亡头数。
3)猪苗销售数 指25千克(含)以下的小猪销售头数。
4)中猪(种猪)销售数 指25~70千克(含)的生长育肥期猪销售头数。
5)大猪销售数 指70千克以上的生长育肥期猪销售头数。
33. 猪检疫流程?
一、生猪屠宰检疫流程
1.1屠宰前的检疫工作
生猪屠宰检疫工作进行期间需要完成宰前检疫这项基础工作,其流程分别为入场检查、待宰检查与宰前检查。首先入场检查确定生猪的健康状况,检查的内容包含免疫资料是否齐全,生猪是否配电耳标等,在生猪健康检查完成后便可以进入进行待宰检查。其次,在待宰检查环节中按照检查规范要求,在生猪待宰前的一周采用隔离措施,观察并记录生猪在其中的表现,将生猪各种表现与生猪患动物疾病后的表征进行匹配,完成初步判断后还需要借助触诊法、听诊法查看生猪是否存在健康问题。比如,在待宰检查期间发现生猪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为40.8℃,结合生猪体征初步确诊为猪肺疫,具体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诊断才能获知。最后,待宰前进行生猪复检的工作,检查生猪各项身体指标,根据初步诊断得到的数据判断生猪的健康状态,同时根据生猪健康判断结果决定接下来的工作。
1.2屠宰后的检疫工作
生猪宰后的检疫工作流程为健康检疫、复检与检疫合格证的签发。对生猪内脏、头部、体表等部位进行细致检查,在此过程中常用血液内原虫检查法与涂片染色等方法分析待宰生猪内部是否存在寄生虫,根据检查方法分析的结果判断生猪健康状况。复检是对已经通过健康检查的生猪进行再次确认,在此过程中检查生猪体内组织的各项指标,一般进行此项工作考虑到效率的问题,所以常使用随机检查法,完成复检相关的工作后,无健康问题的生猪进入下一检查环节。通过健康检查与复检的生猪,其已经达到国家对畜产品提出的要求,可以进入市场,对于此类产品可以签发检疫合格证。
二、生猪屠宰检疫的重点内容
屠宰生猪后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以下为生猪不同部位检查的关键要素。
2.1头部与体表检查
动物疾病常伴随淋巴结病变,考虑到猪的淋巴结主要分布在头部,因此在生猪屠宰检疫后需要进行头部检查,同时需要将其作为检查工作的重点。猪屠宰后进行头部的检查,结合头部检查的结果可以判断生猪的状态,比如生猪下颌出现肿胀与异常充血的情况,极有可能是生猪受到某种疾病感染所致。
另一方面,进行生猪体表检查工作时,对生猪体表的各个部位进行无死角的观察,发现生猪存在红斑、丘疹等表征后应该立即销毁。
2.2胴体检查
胴体是生猪检查的重要内容,相关检查数据可以作为评估、判断生猪健康状态的有力依据。进行胴体检查工作时,首先完成放血检查接着进行开膛检查,在放血过程中需要观察放血程度。放血工作顺利进行,可以间接的表明生猪状态良好,患有疾病的可能性较低;一旦出现放血不全且生猪局部存在血液淤积的情况,生猪可能患有某项疾病。其次,进行开膛检查工作时,应该在开膛后重点检查生猪内部脂肪、肌肉等组织,判断生猪各组织健康状态,是否存在病灶,一旦发现内部组织存在水肿、坏死等病灶后应该结合相应的表征判断疾病类型,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化的处理方法。
2.3脏器组织器官检查
进行内脏检查的过程中,需要依次完成生猪心脏检查、肺脏检查与胃肠道检查等工作。检查心脏的时候采用观察法观看心脏结构与心脏的颜色,从心脏颜色可以判断生猪的状态,如果生猪心脏呈、深红色或浅棕色可以侧面反应心脏健康指数较高,出现其他颜色证明生猪的状态不佳,可能患有动物疾病。另外,发现心脏结构异常,需要进行深入的检查,查明生猪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肺脏检查过程中根据其形态、大小与颜色进行判断,查看肺脏表面存在出血点,在检查环节发现生猪肺脏在形态、大小与颜色等方面,即便及存在一项异常情况,均代表生猪可能患有肺部疾病。最后,进行胃肠道检查期间需要观察并确认胃肠组织是否出现黏膜出血、穿孔等损伤,如果相关层面均无问题便可以进行下一项检查工作。
2.4复检
在屠宰检疫结束后需要再次进行复检,确保经过检验的生猪其拥有健全的证明材料同时已经加盖印章,达到流入市场的相关标准。另外,在屠宰复检环节中一旦发现生猪存在问题,需要结合处理要求与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无害化处理,快速销毁生猪身上的印章,标记不合格的生猪并加强对其的管控,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综上所述,生猪屠宰检疫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检疫作业要点,并按照完善的检疫流程完成生猪屠宰前与屠宰后的检疫工作,以便准确的判定生猪的状态,结合检疫工作结果科学的处理生猪制品。目前,随着大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生猪屠宰检疫的关注人群在不断增多,在这种趋势下更需要不断完善检疫工作机制,以此为大众安全饮食提供坚实的保障。
34. 猪检疫流程?
一、生猪屠宰检疫流程
1.1屠宰前的检疫工作
生猪屠宰检疫工作进行期间需要完成宰前检疫这项基础工作,其流程分别为入场检查、待宰检查与宰前检查。首先入场检查确定生猪的健康状况,检查的内容包含免疫资料是否齐全,生猪是否配电耳标等,在生猪健康检查完成后便可以进入进行待宰检查。其次,在待宰检查环节中按照检查规范要求,在生猪待宰前的一周采用隔离措施,观察并记录生猪在其中的表现,将生猪各种表现与生猪患动物疾病后的表征进行匹配,完成初步判断后还需要借助触诊法、听诊法查看生猪是否存在健康问题。比如,在待宰检查期间发现生猪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为40.8℃,结合生猪体征初步确诊为猪肺疫,具体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诊断才能获知。最后,待宰前进行生猪复检的工作,检查生猪各项身体指标,根据初步诊断得到的数据判断生猪的健康状态,同时根据生猪健康判断结果决定接下来的工作。
1.2屠宰后的检疫工作
生猪宰后的检疫工作流程为健康检疫、复检与检疫合格证的签发。对生猪内脏、头部、体表等部位进行细致检查,在此过程中常用血液内原虫检查法与涂片染色等方法分析待宰生猪内部是否存在寄生虫,根据检查方法分析的结果判断生猪健康状况。复检是对已经通过健康检查的生猪进行再次确认,在此过程中检查生猪体内组织的各项指标,一般进行此项工作考虑到效率的问题,所以常使用随机检查法,完成复检相关的工作后,无健康问题的生猪进入下一检查环节。通过健康检查与复检的生猪,其已经达到国家对畜产品提出的要求,可以进入市场,对于此类产品可以签发检疫合格证。
二、生猪屠宰检疫的重点内容
屠宰生猪后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以下为生猪不同部位检查的关键要素。
2.1头部与体表检查
动物疾病常伴随淋巴结病变,考虑到猪的淋巴结主要分布在头部,因此在生猪屠宰检疫后需要进行头部检查,同时需要将其作为检查工作的重点。猪屠宰后进行头部的检查,结合头部检查的结果可以判断生猪的状态,比如生猪下颌出现肿胀与异常充血的情况,极有可能是生猪受到某种疾病感染所致。
另一方面,进行生猪体表检查工作时,对生猪体表的各个部位进行无死角的观察,发现生猪存在红斑、丘疹等表征后应该立即销毁。
2.2胴体检查
胴体是生猪检查的重要内容,相关检查数据可以作为评估、判断生猪健康状态的有力依据。进行胴体检查工作时,首先完成放血检查接着进行开膛检查,在放血过程中需要观察放血程度。放血工作顺利进行,可以间接的表明生猪状态良好,患有疾病的可能性较低;一旦出现放血不全且生猪局部存在血液淤积的情况,生猪可能患有某项疾病。其次,进行开膛检查工作时,应该在开膛后重点检查生猪内部脂肪、肌肉等组织,判断生猪各组织健康状态,是否存在病灶,一旦发现内部组织存在水肿、坏死等病灶后应该结合相应的表征判断疾病类型,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化的处理方法。
2.3脏器组织器官检查
进行内脏检查的过程中,需要依次完成生猪心脏检查、肺脏检查与胃肠道检查等工作。检查心脏的时候采用观察法观看心脏结构与心脏的颜色,从心脏颜色可以判断生猪的状态,如果生猪心脏呈、深红色或浅棕色可以侧面反应心脏健康指数较高,出现其他颜色证明生猪的状态不佳,可能患有动物疾病。另外,发现心脏结构异常,需要进行深入的检查,查明生猪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肺脏检查过程中根据其形态、大小与颜色进行判断,查看肺脏表面存在出血点,在检查环节发现生猪肺脏在形态、大小与颜色等方面,即便及存在一项异常情况,均代表生猪可能患有肺部疾病。最后,进行胃肠道检查期间需要观察并确认胃肠组织是否出现黏膜出血、穿孔等损伤,如果相关层面均无问题便可以进行下一项检查工作。
2.4复检
在屠宰检疫结束后需要再次进行复检,确保经过检验的生猪其拥有健全的证明材料同时已经加盖印章,达到流入市场的相关标准。另外,在屠宰复检环节中一旦发现生猪存在问题,需要结合处理要求与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无害化处理,快速销毁生猪身上的印章,标记不合格的生猪并加强对其的管控,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综上所述,生猪屠宰检疫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检疫作业要点,并按照完善的检疫流程完成生猪屠宰前与屠宰后的检疫工作,以便准确的判定生猪的状态,结合检疫工作结果科学的处理生猪制品。目前,随着大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生猪屠宰检疫的关注人群在不断增多,在这种趋势下更需要不断完善检疫工作机制,以此为大众安全饮食提供坚实的保障。
35. 猪肉的国家标准?
GB9959.1—2001《鲜、冻片猪肉》本标准适用于生猪经屠宰、加工的鲜、冻片猪肉。
片猪肉:将宰后的整只猪胴体沿脊椎中线,纵向锯成两分体的猪肉。
鲜片猪肉:宰后的片猪肉,经过凉肉,但不经过冷却工艺过程的猪肉。
冷却片猪肉:片猪肉经过冷却工艺过程,其后腿肌肉深层中心温度不高于4℃,不低于0℃的猪肉。
冷冻片猪肉:片猪肉经过冷却工艺过程,其后腿肌肉深层中心温度不高于-15℃的猪肉。
3、感官指标(鲜片猪肉)
色泽:肌肉色泽鲜红或深红,有光泽;脂肪层乳白色或粉白色。
弹性(组织状态):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
粘度:外表微干或为湿润,不粘手。
气味:具有鲜猪肉正常气味,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于液面,具有香味。
36. 猪场审批标准
建养猪场要向村里或土地经营者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再向当地的政府提出养殖项目申请,经过县农委立项后,向当地的国土部门申请建设指标。向当地兽医畜牧局提交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书,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需要得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申办《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一、建养猪场需要哪些审批
1、建养猪场首先要向村里或土地经营者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确定好养殖用地的性质及其范围,再向当地的政府提出养殖项目申请,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对养殖用地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对于符合条件的土地,出具同意养殖项目的批复意见和适养区证明,并发函告知当地畜牧兽医局。
2、经过县农委立项后,向当地的国土部门申请建设指标,国土部门核准后出具证明,中途可能需要缴纳一笔复耕保证金。向当地兽医畜牧局提交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书,经审核后,兽医畜牧局出具符合养殖发展规划证明。
3、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必须得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申办《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办理程序是由本人申请,镇兽防站签意见盖章,镇政府加盖印章,县畜牧局审批发证。
4、按照《环保法》的规定,建设养猪场之前要向农业局畜牧部门和当地镇政府农委进行养殖备案,需要到当地环保部门办理申请养猪场环评,50头以下的在镇政府办理,50头以上的在县环保局办理,同时养猪场必须建标准的化粪池、消毒池、围墙等环保设施。
5、根据《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再持《营业执照》及《财务制度》到税务局办理《税务登记证》。
6、向国土部门申请养殖用地和备案,取得备案后带上办齐全的证件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7、最后持《土地规划许可证》、《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与环保证明》、《税务登记证》等,到建设局申请《建设施工许可证》。
二、猪场如何布局
1、在建造猪场时,尽量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等功能区要科学布置,一般种公猪6-7平方米/头;育肥1-1.5平方米/头;空怀母猪、妊娠母猪2-2.5平方米/头;分娩母猪4-4.5平方米/头,母猪舍、公猪舍、育肥猪舍模式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不能都建一个样,如母猪舍需设护子间,而其他猪舍就不需要。公猪舍墙壁需坚固些,围墙需高些等,一般情况下,10000头规模的现代猪场的建筑总占地面积需要1.2-1.3万平方米。
2、畜禽舍的长轴朝向以南北向为宜,相邻两猪舍纵墙间距一般为7-9米,端墙间距不少于10米,中间可种植果树、林木夏季遮荫。道路实行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实行干清分离、雨污分离。养猪场生产区四周设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大门出入口设值班室、人员更衣消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