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投资多少人民币(1894年日本投入多少财力建设海军?)
1894年日本投入多少财力建设海军?
日本内阁提出了一项建造10万吨军舰的计划,需要支出5860万日元。这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计划,在日本天皇的支持下,才得到国会的批准。
日本天皇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计划。他发布敕谕,每年拿出30万日元的私房钱,用于建造军舰,还命令文武百官,“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
在日本天皇的号召下,日本国民纷纷捐款捐物。仅仅半年时间,日本国民就筹款200多万日元。
在这种“众志成城”的狂热下,日本用省吃俭用的方式,建造了一批军舰,购买了一批军舰。
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其海军舰队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北洋水师,跃居为亚洲第一。
1894年日本投入多少财力建设海军?
日本内阁提出了一项建造10万吨军舰的计划,需要支出5860万日元。这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计划,在日本天皇的支持下,才得到国会的批准。
日本天皇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计划。他发布敕谕,每年拿出30万日元的私房钱,用于建造军舰,还命令文武百官,“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
在日本天皇的号召下,日本国民纷纷捐款捐物。仅仅半年时间,日本国民就筹款200多万日元。
在这种“众志成城”的狂热下,日本用省吃俭用的方式,建造了一批军舰,购买了一批军舰。
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其海军舰队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北洋水师,跃居为亚洲第一。
1894年日本投入多少财力建设海军?
日本内阁提出了一项建造10万吨军舰的计划,需要支出5860万日元。这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计划,在日本天皇的支持下,才得到国会的批准。
日本天皇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计划。他发布敕谕,每年拿出30万日元的私房钱,用于建造军舰,还命令文武百官,“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
在日本天皇的号召下,日本国民纷纷捐款捐物。仅仅半年时间,日本国民就筹款200多万日元。
在这种“众志成城”的狂热下,日本用省吃俭用的方式,建造了一批军舰,购买了一批军舰。
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其海军舰队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北洋水师,跃居为亚洲第一。
1894年日本投入多少财力建设海军?
日本内阁提出了一项建造10万吨军舰的计划,需要支出5860万日元。这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计划,在日本天皇的支持下,才得到国会的批准。
日本天皇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计划。他发布敕谕,每年拿出30万日元的私房钱,用于建造军舰,还命令文武百官,“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
在日本天皇的号召下,日本国民纷纷捐款捐物。仅仅半年时间,日本国民就筹款200多万日元。
在这种“众志成城”的狂热下,日本用省吃俭用的方式,建造了一批军舰,购买了一批军舰。
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其海军舰队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北洋水师,跃居为亚洲第一。
大清GDP世界第一,北洋水师亚洲第一水师,为什么还是全军覆没了?
北洋水师耗资3000万两白银,拥有各式舰艇40艘,被称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但是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惨遭覆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分别是思想陈旧,装备低劣,战术不足。
一、思想层面
清政府一直沉溺在自己还是“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才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安稳期”,洋务派开始兴起,建立现代海军的呼声渐起。
但是,此时的清政府还认为,无论在制度还是其他方面,我们都要比西方国家先进,只是在火器方面比西方弱。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做出只购买西方先进舰艇,不能学习西方文化制度的决定。可想而知,一个没有先进思想支撑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另一方面,北洋水师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筹建,直到1888年才成军,期间经历近30年。而日本海军几乎和清政府海军同时筹建,此时的日本海军早已形成规模,已然是亚洲数一数二的海军了。
就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方早已摩拳擦掌,对中国虎视眈眈。而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盛典”不受影响,下令中国军队不得主动挑起战争,把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停”,希望利用外交手段阻止日本。这样一来,北洋海军的制海权就拱手相让了,怎么可能不败呢?
此外,由于北洋水师主要以淮军为主,可算是是李鸿章的私人财产。李鸿章知道水师建设不易,害怕损失,也不愿主动出击。
二、装备层面
李鸿章从德国进口了两艘铁甲主力舰,分别命名为“定远”和“镇远”,这两艘铁甲舰是世界领先水平。可是,接着李鸿章被英国人忽悠,从英国购买了一批“蚊舰(小型炮艇)”,这种小型炮艇只适合河流浅水行驶,在海上发挥不了作用。此外,还有各地地方官购买的舰艇,被李鸿章“借用”在北洋的,洋务派的造船厂还自己造了一批舰艇,这就是北洋水师的主要力量。
而日本海军经过8次扩张,大量购买西方一流舰艇。在甲午战争之前,无论是舰艇数量,还是吨位,以及火炮数量,都已经超过北洋水师。
反观北洋方面:
1、主力舰防御不足,北洋水师舰艇购置较早,无缝技术还没成型,舰艇护甲只是拼接技术,防御力较弱。而日军舰艇已经装备一体护甲,防御力较高。
2、舰艇都超龄服役,北洋水师自成立以来就没有更新过舰艇,舰艇的平均服役年龄都超过10年,而日军的联合舰队的平均服役年龄不到7年。
3、舰艇航速过低,最快的舰艇航速18节,最慢的只有7节,平均航速12节.而日本联合舰队的平均航速就是18节,最快的舰艇速度能达到23节。
4、火炮装备数量不足,100毫米以上的火炮,北洋58门,日军106门;100毫米以下的火炮,北洋147门,日军175门。
可以说,仅从双方军事力量上就可看出,北洋舰队的覆灭是必然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三、战术层面
一直以来,很对人都评价丁汝昌下令“一律船头向敌”的错误性。但是要知道,北洋水师的主力火炮都是安装在舰首,只有舰首冲敌才能发挥火炮的效用。虽然不断调整船头的方向,使舰艇的机动性受到影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是由舰艇的前置火炮的结构决定的。所以,丁汝昌的指挥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当时舰艇的结构设置。
然而,北洋舰队的失误在于,对丁汝昌的命令机械式盲从,忽略了战场的瞬息万变。“船头向敌”既是发挥了北洋舰艇的长处,但是这也恰恰是它的短板。当火炮攻击没有发生有效作用时,敌军舰艇可以利用速度优势,穿过舰艇进行包抄。
这样一个本来就不怎么高明的战术,被错误的执行之后,结果就是北洋水师机动性丧失,陷入了被动挨打之中。
其次,北洋水师的各个舰艇配合度太低。在战争开始时,丁汝昌下令舰队以楔形阵列,分段纵列,交叉呈锯齿状前行。结果,由于航速的不统一,舰队的配合度不高,最终舰队以“一字阵”排开。这样一道纵列的舰队,肯定打不过已经列阵以待的日军。
以上只是九哥一点拙见,欢迎评价讨论。
大清GDP世界第一,北洋水师亚洲第一水师,为什么还是全军覆没了?
北洋水师耗资3000万两白银,拥有各式舰艇40艘,被称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但是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惨遭覆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分别是思想陈旧,装备低劣,战术不足。
一、思想层面
清政府一直沉溺在自己还是“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才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安稳期”,洋务派开始兴起,建立现代海军的呼声渐起。
但是,此时的清政府还认为,无论在制度还是其他方面,我们都要比西方国家先进,只是在火器方面比西方弱。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做出只购买西方先进舰艇,不能学习西方文化制度的决定。可想而知,一个没有先进思想支撑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另一方面,北洋水师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筹建,直到1888年才成军,期间经历近30年。而日本海军几乎和清政府海军同时筹建,此时的日本海军早已形成规模,已然是亚洲数一数二的海军了。
就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方早已摩拳擦掌,对中国虎视眈眈。而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盛典”不受影响,下令中国军队不得主动挑起战争,把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停”,希望利用外交手段阻止日本。这样一来,北洋海军的制海权就拱手相让了,怎么可能不败呢?
此外,由于北洋水师主要以淮军为主,可算是是李鸿章的私人财产。李鸿章知道水师建设不易,害怕损失,也不愿主动出击。
二、装备层面
李鸿章从德国进口了两艘铁甲主力舰,分别命名为“定远”和“镇远”,这两艘铁甲舰是世界领先水平。可是,接着李鸿章被英国人忽悠,从英国购买了一批“蚊舰(小型炮艇)”,这种小型炮艇只适合河流浅水行驶,在海上发挥不了作用。此外,还有各地地方官购买的舰艇,被李鸿章“借用”在北洋的,洋务派的造船厂还自己造了一批舰艇,这就是北洋水师的主要力量。
而日本海军经过8次扩张,大量购买西方一流舰艇。在甲午战争之前,无论是舰艇数量,还是吨位,以及火炮数量,都已经超过北洋水师。
反观北洋方面:
1、主力舰防御不足,北洋水师舰艇购置较早,无缝技术还没成型,舰艇护甲只是拼接技术,防御力较弱。而日军舰艇已经装备一体护甲,防御力较高。
2、舰艇都超龄服役,北洋水师自成立以来就没有更新过舰艇,舰艇的平均服役年龄都超过10年,而日军的联合舰队的平均服役年龄不到7年。
3、舰艇航速过低,最快的舰艇航速18节,最慢的只有7节,平均航速12节.而日本联合舰队的平均航速就是18节,最快的舰艇速度能达到23节。
4、火炮装备数量不足,100毫米以上的火炮,北洋58门,日军106门;100毫米以下的火炮,北洋147门,日军175门。
可以说,仅从双方军事力量上就可看出,北洋舰队的覆灭是必然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三、战术层面
一直以来,很对人都评价丁汝昌下令“一律船头向敌”的错误性。但是要知道,北洋水师的主力火炮都是安装在舰首,只有舰首冲敌才能发挥火炮的效用。虽然不断调整船头的方向,使舰艇的机动性受到影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是由舰艇的前置火炮的结构决定的。所以,丁汝昌的指挥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当时舰艇的结构设置。
然而,北洋舰队的失误在于,对丁汝昌的命令机械式盲从,忽略了战场的瞬息万变。“船头向敌”既是发挥了北洋舰艇的长处,但是这也恰恰是它的短板。当火炮攻击没有发生有效作用时,敌军舰艇可以利用速度优势,穿过舰艇进行包抄。
这样一个本来就不怎么高明的战术,被错误的执行之后,结果就是北洋水师机动性丧失,陷入了被动挨打之中。
其次,北洋水师的各个舰艇配合度太低。在战争开始时,丁汝昌下令舰队以楔形阵列,分段纵列,交叉呈锯齿状前行。结果,由于航速的不统一,舰队的配合度不高,最终舰队以“一字阵”排开。这样一道纵列的舰队,肯定打不过已经列阵以待的日军。
以上只是九哥一点拙见,欢迎评价讨论。
大清GDP世界第一,北洋水师亚洲第一水师,为什么还是全军覆没了?
北洋水师耗资3000万两白银,拥有各式舰艇40艘,被称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但是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惨遭覆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分别是思想陈旧,装备低劣,战术不足。
一、思想层面
清政府一直沉溺在自己还是“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才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安稳期”,洋务派开始兴起,建立现代海军的呼声渐起。
但是,此时的清政府还认为,无论在制度还是其他方面,我们都要比西方国家先进,只是在火器方面比西方弱。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做出只购买西方先进舰艇,不能学习西方文化制度的决定。可想而知,一个没有先进思想支撑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另一方面,北洋水师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筹建,直到1888年才成军,期间经历近30年。而日本海军几乎和清政府海军同时筹建,此时的日本海军早已形成规模,已然是亚洲数一数二的海军了。
就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方早已摩拳擦掌,对中国虎视眈眈。而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盛典”不受影响,下令中国军队不得主动挑起战争,把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停”,希望利用外交手段阻止日本。这样一来,北洋海军的制海权就拱手相让了,怎么可能不败呢?
此外,由于北洋水师主要以淮军为主,可算是是李鸿章的私人财产。李鸿章知道水师建设不易,害怕损失,也不愿主动出击。
二、装备层面
李鸿章从德国进口了两艘铁甲主力舰,分别命名为“定远”和“镇远”,这两艘铁甲舰是世界领先水平。可是,接着李鸿章被英国人忽悠,从英国购买了一批“蚊舰(小型炮艇)”,这种小型炮艇只适合河流浅水行驶,在海上发挥不了作用。此外,还有各地地方官购买的舰艇,被李鸿章“借用”在北洋的,洋务派的造船厂还自己造了一批舰艇,这就是北洋水师的主要力量。
而日本海军经过8次扩张,大量购买西方一流舰艇。在甲午战争之前,无论是舰艇数量,还是吨位,以及火炮数量,都已经超过北洋水师。
反观北洋方面:
1、主力舰防御不足,北洋水师舰艇购置较早,无缝技术还没成型,舰艇护甲只是拼接技术,防御力较弱。而日军舰艇已经装备一体护甲,防御力较高。
2、舰艇都超龄服役,北洋水师自成立以来就没有更新过舰艇,舰艇的平均服役年龄都超过10年,而日军的联合舰队的平均服役年龄不到7年。
3、舰艇航速过低,最快的舰艇航速18节,最慢的只有7节,平均航速12节.而日本联合舰队的平均航速就是18节,最快的舰艇速度能达到23节。
4、火炮装备数量不足,100毫米以上的火炮,北洋58门,日军106门;100毫米以下的火炮,北洋147门,日军175门。
可以说,仅从双方军事力量上就可看出,北洋舰队的覆灭是必然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三、战术层面
一直以来,很对人都评价丁汝昌下令“一律船头向敌”的错误性。但是要知道,北洋水师的主力火炮都是安装在舰首,只有舰首冲敌才能发挥火炮的效用。虽然不断调整船头的方向,使舰艇的机动性受到影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是由舰艇的前置火炮的结构决定的。所以,丁汝昌的指挥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当时舰艇的结构设置。
然而,北洋舰队的失误在于,对丁汝昌的命令机械式盲从,忽略了战场的瞬息万变。“船头向敌”既是发挥了北洋舰艇的长处,但是这也恰恰是它的短板。当火炮攻击没有发生有效作用时,敌军舰艇可以利用速度优势,穿过舰艇进行包抄。
这样一个本来就不怎么高明的战术,被错误的执行之后,结果就是北洋水师机动性丧失,陷入了被动挨打之中。
其次,北洋水师的各个舰艇配合度太低。在战争开始时,丁汝昌下令舰队以楔形阵列,分段纵列,交叉呈锯齿状前行。结果,由于航速的不统一,舰队的配合度不高,最终舰队以“一字阵”排开。这样一道纵列的舰队,肯定打不过已经列阵以待的日军。
以上只是九哥一点拙见,欢迎评价讨论。
大清GDP世界第一,北洋水师亚洲第一水师,为什么还是全军覆没了?
北洋水师耗资3000万两白银,拥有各式舰艇40艘,被称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但是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惨遭覆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分别是思想陈旧,装备低劣,战术不足。
一、思想层面
清政府一直沉溺在自己还是“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才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安稳期”,洋务派开始兴起,建立现代海军的呼声渐起。
但是,此时的清政府还认为,无论在制度还是其他方面,我们都要比西方国家先进,只是在火器方面比西方弱。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做出只购买西方先进舰艇,不能学习西方文化制度的决定。可想而知,一个没有先进思想支撑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另一方面,北洋水师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筹建,直到1888年才成军,期间经历近30年。而日本海军几乎和清政府海军同时筹建,此时的日本海军早已形成规模,已然是亚洲数一数二的海军了。
就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方早已摩拳擦掌,对中国虎视眈眈。而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盛典”不受影响,下令中国军队不得主动挑起战争,把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停”,希望利用外交手段阻止日本。这样一来,北洋海军的制海权就拱手相让了,怎么可能不败呢?
此外,由于北洋水师主要以淮军为主,可算是是李鸿章的私人财产。李鸿章知道水师建设不易,害怕损失,也不愿主动出击。
二、装备层面
李鸿章从德国进口了两艘铁甲主力舰,分别命名为“定远”和“镇远”,这两艘铁甲舰是世界领先水平。可是,接着李鸿章被英国人忽悠,从英国购买了一批“蚊舰(小型炮艇)”,这种小型炮艇只适合河流浅水行驶,在海上发挥不了作用。此外,还有各地地方官购买的舰艇,被李鸿章“借用”在北洋的,洋务派的造船厂还自己造了一批舰艇,这就是北洋水师的主要力量。
而日本海军经过8次扩张,大量购买西方一流舰艇。在甲午战争之前,无论是舰艇数量,还是吨位,以及火炮数量,都已经超过北洋水师。
反观北洋方面:
1、主力舰防御不足,北洋水师舰艇购置较早,无缝技术还没成型,舰艇护甲只是拼接技术,防御力较弱。而日军舰艇已经装备一体护甲,防御力较高。
2、舰艇都超龄服役,北洋水师自成立以来就没有更新过舰艇,舰艇的平均服役年龄都超过10年,而日军的联合舰队的平均服役年龄不到7年。
3、舰艇航速过低,最快的舰艇航速18节,最慢的只有7节,平均航速12节.而日本联合舰队的平均航速就是18节,最快的舰艇速度能达到23节。
4、火炮装备数量不足,100毫米以上的火炮,北洋58门,日军106门;100毫米以下的火炮,北洋147门,日军175门。
可以说,仅从双方军事力量上就可看出,北洋舰队的覆灭是必然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三、战术层面
一直以来,很对人都评价丁汝昌下令“一律船头向敌”的错误性。但是要知道,北洋水师的主力火炮都是安装在舰首,只有舰首冲敌才能发挥火炮的效用。虽然不断调整船头的方向,使舰艇的机动性受到影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是由舰艇的前置火炮的结构决定的。所以,丁汝昌的指挥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当时舰艇的结构设置。
然而,北洋舰队的失误在于,对丁汝昌的命令机械式盲从,忽略了战场的瞬息万变。“船头向敌”既是发挥了北洋舰艇的长处,但是这也恰恰是它的短板。当火炮攻击没有发生有效作用时,敌军舰艇可以利用速度优势,穿过舰艇进行包抄。
这样一个本来就不怎么高明的战术,被错误的执行之后,结果就是北洋水师机动性丧失,陷入了被动挨打之中。
其次,北洋水师的各个舰艇配合度太低。在战争开始时,丁汝昌下令舰队以楔形阵列,分段纵列,交叉呈锯齿状前行。结果,由于航速的不统一,舰队的配合度不高,最终舰队以“一字阵”排开。这样一道纵列的舰队,肯定打不过已经列阵以待的日军。
以上只是九哥一点拙见,欢迎评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