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投资机会:股市最新利好消息一览(附股)
中亿财经网12月12日讯,12月12日投资机会:股市最新利好消息一览
机构调研5G热情升温 产品何时放量引关注
12月11日,周三大运营商2015-2016年是4G网络建设的高峰期,但随后的2017-2018年,运营商资本支出不断减少,4G设备投资也开始下降;如今,三大运营商5G试验频谱确定,5G网络的建设已箭在弦上,有望再度带动下游产业链的放量增长。
频谱落地之后,中国移动率先表态,要全面启动5G规模试验网建设,按照行业主管部门批复要求,积极推进2.6GHz和4.9GHz的5G网络试验,加速5G网络端到端成熟和规模应用。
中国联通也表态称,5G商用脚步日益临近,公司在5G方面已经做好了全面的筹备与布局。目前,中国电信尚未就5G频谱落地一事发表官方表态。
记者从设备商人士处了解到,中国移动将于明年一季度启动对5G设备的集采招标工作,5G网络建设有望在明年二、三季度启动,其他两家运营商的进度与此相当。这就意味着,中兴通讯、华为等主设备厂商最早可以在明年二季度向运营商供应5G基站、核心网等设备。
虽然2019年将是5G网络建设的元年,但5G投资不会一步到位。券商人士告诉记者,5G网络的建设周期至少需要5-7年。这就意味着,2019年启动的5G网络建设只是一个开始,大规模建设仍要等到2020年之后。
实际上,5G网络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营商的决策,由于5G部署和运维成本增加、新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等因素,运营商将更加注重投资收益与投资节奏。运营商的决策进而影响到下游产业链何时放量增长。对此,*ST凡谷初步预计的时间点是“明年下半年或后年”。
医药板块结束三连跌上涨0.79% 券商力荐7只超跌高成长股
受“4+7带量采购”政策影响,12月6日、7日、10日医药生物板块连续三日下行,累计跌幅达8.02%。不过,医药生物板块,在昨日止跌回暖,整体上涨0.79%。其中,抗癌药、中药、医疗器械等多个细分板块涨幅超1%。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一致性评价还是带量采购,都将成为未来医药产业更加集中,优胜劣汰加速的催化剂,小、乱、差的企业将加快消亡,利好在细分领域内处于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
二级市场上,医药生物板块超跌或成为资金涌入该板块的重要原因之一。板块自5月29日前期高点调整以来,26只医药股在此期间股价被腰斩,跌幅超30%的个股也超半数,达到161只,同期大盘下跌17.26%。在上述161只超跌股中,康美药业、华东医药、恩华药业、透景生命、通化东宝、济川药业、京新药业、普利制药、万孚生物、瑞康医药、新华制药和亿帆医药等12只个股2013年至2017年间连续五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5%。
上述12只超跌高成长股中,华东医药、普利制药、济川药业、瑞康医药、亿帆医药、通化东宝和京新药业等7只个股近30日内均被机构给予了“买入”或“增持”等看好评级。其中华东医药最受机构看好,近30日内机构给予的看好评级数达到12家,对于该股,国信证券表示:公司的阿卡波糖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领先优势明显,保持国内糖尿病龙头地位。阿卡波糖原料药生产壁垒极高,华东掌控国内70%以上的原料药产能,保障制剂端的供应格局高度稳定,带量采购对于公司的冲击有限。公司已进入历史估值底部,糖尿病龙头的长期投资价值凸显,维持“买入”评级。
除超跌、高成长外,较低的估值也是机构关注上述股票的另一关键因素。上述7只个股中,瑞康医药(10.62倍)、亿帆医药(12.61倍)、济川药业(17.06倍)、京新药业(18.05倍)和华东医药(19.63倍)等个股最新动态市盈率在20倍以下,伴随着医药生物板块的止跌企稳,这些个股或存估值提升空间。
对于医药生物板块的整体布局,渤海证券表示:建议投资者关注受政策影响较小,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推荐:1.仿创药领域研发管线庞大的恒瑞医药、康弘药业、长春高新及一致性评价领先的华海药业、科伦药业;2.CRO/CMO领域,建议关注研发强度领先、产业链纵向延伸的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凯莱英;3.零售药店领域,看好业绩优良、连锁化程度高的益丰药房、一心堂、老百姓。
非票房收入成电影行业新增长点
12月10日,上海电影召开了2018年度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拟签订重大影院广告项目合同的议案》,同意与优幕广告签订《影院广告项目合同》。公告称,合同的履行对自2019年起合同期内各年度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将产生积极影响。
从2019年起的5年时间里,与优幕广告的合同将给上海电影每年提供超过1亿元的映前广告收入。
对电影行业来讲,一部电影的收入包括票房收入和非票房收入。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有望突破600亿元大关,在票房收入节节攀升的同时,包括映前广告、阵地广告、爆米花等卖品收入、电影衍生品收入在内的非票房收入也在迅速增长,成为电影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映前广告收入
持续稳定增长
优幕广告为分众传媒下属的全资控股公司,系分众传媒旗下专业的广告代理公司,其影院广告业务已覆盖全国数百城市,是国内主要的影院广告代理商之一。
公告显示,优幕广告(甲方)购买上海电影(乙方)合作影院所有影厅合作期间所有播映影片所有放映场次的影院银幕映前广告独家招商权、发布权及贴片广告独家结算权(包括胶片和数字影片),利用甲方的客户资源优势,在乙方的影厅进行稳定和长期的广告发布。
合同期内,双方还将进行相应广告资源的合作。甲方将为乙方提供包括母公司分众传媒所持楼宇电梯广告等在内的广告渠道资源,为乙方影院及影片提供宣传支持。合同涉及的乙方已开业合作影院五年合作总金额共计7.15亿元。
在电影映前广告市场上,分众传媒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分众传媒2018年半年报显示,影院媒体业务共实现扣除增值税后营业收入11.96亿元,同比增长约18.89%,约占2018年分众传媒上半年总收入的16.82%。
影院密闭舒适的环境、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大银幕和震撼的音响效果带来的影音效果满足了受众的视听体验,吸引受众眼球使其更愿意投入观看广告内容。公司与影院合作的模式为购买影院映前广告全部或部分时段的招商权和发布权、购买贴片广告的独家或非独家结算权和发布权、或几种方式组合。
在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指出,广告收入是电影非票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映前广告作为广告收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2016年,电影映前广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3%,增长十分迅速,2017年已经达到了35.2亿元的市场规模。电影界业内目前预测,在2020年映前广告规模将达200亿,可见未来电影映前广告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事实上,目前映前广告的主要市场在一二线城市的影院,不少三至五线城市的影院映前广告并不多,未来在院线渠道不断下沉的趋势下,也将为各院线公司带来更多的广告收入,从而强化电影非票房业务的发展。
非票房收入
增长空间可观
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冯伟在今年参加东方明珠组织的5G+8K产业沙龙对话时说,整个电影产业处于变革之中,电影是技术的产物,DVD和蓝光时代,一部电影的发行收入占50%,票房收入只占15%,非票房收入占大头。现在受互联网的影响,电影的发行收入下降,非票房收入则不断上升。美国电影有内容保护,之前公映6个月之后才能发行DVD,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受盗版冲击,基本上没有正版发行收入,以前100%靠票房,现在非票房收入占比不断提高。
在中国电影产业中,影院票房收入占90%,而成熟的美国电影市场中衍生品收入占比高达70%。所以,影院的非票房收入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卖品收入、衍生品收入、场景娱乐营销到影院广告收入等都能帮助影院提高盈利。
从中外影院非票房收入营收占比来看,中外影院的非票房收入占比差距较大。国外知名院线公司Cinemark、Regal和AMC的非票房收入的营收占比均在30%以上,而国内除了万达电影以外,其他公司的非票房收入营收占比均在30%以下,且绝大部分的占比在20%以下。
横店影视董事长徐天福曾透露,相对于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场,国内非票房业务的增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城市都还存在人口红利,并且打造高科技及多样化场景消费是横店影视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之一。
目前,我国电影非票房业务发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据统计,我国非票房市场规模仅占电影产业规模的10%左右,而人均非票房收入在7元左右。相较于美国电影市场中衍生品收入占比高达70%,我国电影产业非票房收入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观影人次的不断增长,预计非票房市场规模也将不断增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