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上市前员工持股规定?)
1. 上市前员工持股规定?
根据证监会对员工持股计划的规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所持有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单个员工所获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由于前两年信托资金监管政策调整,上市公司搞员工持股计划不得再加外部杠杆
2. 顺丰会员工持股么?
顺丰会择机回购股票,用于有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所以顺丰会员工持股。优秀员工可以获得公司股份。同时看员工个人,有投资计划的员工,看好公司发展前景,也会持股。
3. 国务院国资委 员工持股 最新制度?
三、企业员工入股
(一)员工范围。参与持股人员应为在关键岗位工作并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且与本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
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机构任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持股。外部董事、监事(含职工代表监事)不参与员工持股。如直系亲属多人在同一企业时,只能一人持股。
(二)员工出资。员工入股应主要以货币出资,并按约定及时足额缴纳。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员工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的,应提供所有权属证明并依法评估作价,及时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实施员工持股,须执行有关规定。
试点企业、国有股东不得向员工无偿赠与股份,不得向持股员工提供垫资、担保、借贷等财务资助。持股员工不得接受与试点企业有生产经营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的借款或融资帮助。
(三)入股价格。在员工入股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对试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员工入股价格不得低于经核准或备案的每股净资产评估值。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员工入股价格按证券监管有关规定确定。
(四)持股比例。员工持股比例应结合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企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确定。员工持股总量原则上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30%,单一员工持股比例原则上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1%。企业可采取适当方式预留部分股权,用于新引进人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员工持股比例按证券监管有关规定确定。
(五)股权结构。实施员工持股后,应保证国有股东控股地位,且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34%。
(六)持股方式。持股员工可以个人名义直接持股,也可通过公司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资产管理计划等持股平台持有股权。通过资产管理计划方式持股的,不得使用杠杆融资。持股平台不得从事除持股以外的任何经营活动。
四、企业员工股权管理
(一)股权管理主体。员工所持股权一般应通过持股人会议等形式选出代表或设立相应机构进行管理。该股权代表或机构应制定管理规则,代表持股员工行使股东权利,维护持股员工合法权益。
(二)股权管理方式。公司各方股东应就员工股权的日常管理、动态调整和退出等问题协商一致,并通过公司章程或股东协议等予以明确。
(三)股权流转。实施员工持股,应设定不少于36个月的锁定期。在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持股的员工,不得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时转让股份,并应承诺自上市之日起不少于36个月的锁定期。锁定期满后,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每年可转让股份不得高于所持股份总数的25%。
持股员工因辞职、调离、退休、死亡或被解雇等原因离开本公司的,应在12个月内将所持股份进行内部转让。转让给持股平台、符合条件的员工或非公有资本股东的,转让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转让给国有股东的,转让价格不得高于上一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员工转让股份按证券监管有关规定办理。
(四)股权分红。员工持股企业应处理好股东短期收益与公司中长期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利润分配方案和分红率。企业及国有股东不得向持股员工承诺年度分红回报或设置托底回购条款。持股员工与国有股东和其他股东享有同等权益,不得优先于国有股东和其他股东取得分红收益。
(五)破产重整和清算。员工持股企业破产重整和清算时,持股员工、国有股东和其他股东应以出资额为限,按照出资比例共同承担责任。
4. 为什么上市公司要执行员工持股计划?
第一个层次:吸引市场上的优秀人才
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员工持股计划的第一层作用,我们都知道激励一个团队完成某个项目的方式有许多,比如奖金或者高提成,但这些都是短期的刺激效果,随着时间推移作用越弱,员工的离职率也越来越高。
但是如果采用员工持股或者其他的股权激励,可以延长激励的时效,员工持有的公司股权价值也随着公司的成长变得越来越高,让员工获得事业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得到比较理想的财富增值。
据统计,美国的上市公司里80%采用员工持股计划,在新兴的科技公司这一比例更是接近100%。
第二个层次:有效解决代理人问题
许多公司老板认为,自己只管出钱,员工只管出力,出钱的给出力的发工资就行。然而往往是,员工会想:少出力,工作干得马马虎虎,工资也能照样拿。这样就会导致所谓代理人风险,因为双方的目标不一样。
就像前面所述的一样,员工持股计划,就是为了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相结合,实现公司和员工个人目标的统一,让员工从“薪酬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薪酬的主导者”,从而尽可能的消除代理人风险。
可能有人会问,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拥有公司股票的员工可以实实在在的获得业务发展,股价攀升对自己财富的影响,当然会努力工作。可对于非上市公司,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的非上市公司,又如何呢?
可以看看中国民企的优秀代表华为。通过实施20余年的股权激励制度,华为不仅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员工的公司,而且随着业务发展,分红比例提升,目前股票分红对员工的收入影响已经超过了30%。这同样让员工感受到了努力工作的意义。
第三个层次: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不同于工资和奖金,授予股权出让的不仅仅是一份利益,更是一份权利。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股权结构的改变必将引起公司控制权安排、资源配置、管理效率等一系列治理制度的调整,甚至是企业价值理念的重塑。
尽管员工持股计划引发的股权结构调整,对原始股东持股比例影响一般来说微乎其微,但若从提升公司治理效率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对要试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企,还是要完成“去家族化”的民企来说,员工持股计划都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是鼓励企业形成团队协作的企业文化,让每位员工都为企业出一份力,同时也让每位员工从企业的成功中受益。最终实现两者目标一致,企业和员工相互成就,因此员工持股计划会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5. 上市公司哪些员工才能持股?
上市公司中层管理员工才能持股
公司上市的要求有:
①股票经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
②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
③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原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的,或者本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立,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连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