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3年成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23稻米节口号?)
1. 2023稻米节口号?
1、泗洪养生之稻,柳山美景环绕。
2、稻米千年文化,泗洪香(商)邀天下。
3、味“稻”生态链,令人好“淮”念。
4、稻米文化,传承泗洪;田园风光,好客柳山。
5、泗洪健康三农,“稻”香南北西东。
6、大地餐桌米是主角,彩稻艺术心为舞台。
7、稻优选,景醉浓,正是泗洪柳山中。
8、畅游柳山美景,纵享泗洪米香。
9、柳山田园景观美,健康营养方为“稻”。
2. 2021年世界十大热点事件?
1.乌鲁木齐市逐步调整无疫情社区防控政策。种来自华西医院的重组蛋白新冠肺炎疫苗已经过国家临床试验,其目标是SARS-CoV-2。
2.国家粮食局:中国的大米和小麦库存可以满足一年以上的需求。民政部第一届社会事务专家员会77名委员名单公布,拟确认王官等77名同志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3.各地要加快出台宅基地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年底前摸清农村地籍的“户”,用好农村这块“宝地”。
4.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系统全面建成。
5.国家文物局:重大项目“中国夏文化考古研究”已启动(2020-2024年)。
6.高芬7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中国高芬项目天基观测能力初步形成。
7.中国民航首条直飞肯尼亚的航线,——,南航广州-内罗毕航线8月5日正式开通,这是目前中国民航连接非洲大陆的唯一航线。
8.在遗憾地获得男子200米自由泳银牌后,中国著名的孙杨再次捍卫了他在中长跑项目中的王者地位。8月5日,在时间,喀山游泳世锦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以7分39秒96的成绩夺得金牌,创造了该项目三连冠。
9.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在上海等9个城市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的复函》,同意在上海、南京、郑州、广州、成都、厦门、青岛、黄石、义乌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系改革发展综合试点。
10.最高人民法院8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将于9月1日实施
3. 2023年1月份粮食涨价吗?
会涨价
一是2022年全球粮食生产受极端天气影响较重。南美、印度、中国、欧美先后遭受炎热干旱天气扰动,而且今年冬季还有可能出现拉尼娜“三重奏”。
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在疫情、地缘冲突以及极端天气的冲击下,2022/2023年度全球大宗谷物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预计全球谷物总产量为27.46亿吨,同比下降1.9%。
其中,小麦产量7.83亿吨,同比增加0.4%,玉米产量11.68亿吨,同比下降4.0%;大米产量5.04亿吨,同比减少2.2%;高粱产量6000万吨,同比减少3.3%,但大豆产量是增加的,预计产量为3.91亿吨,同比增加9.8%。
不过产量还有很大变数,特别是2023年,是拉尼娜现象连续第三年发生,可能会对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和玉米生产带来影响,每年天气炒作的季节基本都在一季度。
二是从全球供需关系看,小麦、大米供需宽松;大豆供需由紧向宽松方向发展;玉米、高粱等饲料用粮供需仍然偏紧。因此,应重点关注玉米品种。
2022/2023年度,全球玉米产量11.68亿吨,同比减少4908万吨,全球玉米消费11.7亿吨,同比减少1451万吨,减幅1.2%。除中国之外,全球玉米库存为9464万吨,同比减少390万吨。特别是全球玉米主产国美国,预计2023年度产量为3.54亿吨,同比减少7.6%,根据预报,到年度结束时,美国库存只剩下3000万吨左右,库存消费比下降至9.8%,这相当于美国在2010年~2012年连续三年干旱造成减产,价格大幅上涨时的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影响粮食价格上涨的不仅仅是传统供求基本面的因素,还叠加了金融因素、地缘冲突、疫情等非传统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
三是黑海地区粮食出口协议继续执行符合各方利益,俄乌危机的整体影响正在逐渐减弱。由于乌克兰是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在全球粮食出口份额中,玉米、小麦、大麦和葵花籽油分别占比17.2%、11.5%、17.5%、50%。所以,在2月下旬俄乌危机发生以后,叠加南美大豆减产,能源价格、化肥价格上涨以及天气炒作,大量流动性在短期内迅速推高国际粮价。3月份芝加哥小麦期货市场连续出现7个涨停,涨幅高达160%,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都接近了2012年的历史高点,粮食危机引发全球重视。
7月下旬,在联合国和土耳其的斡旋之下,多方达成黑海粮食出口协议,该协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