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故事”中发现持续增长的力量
妈妈金融财经网
NH00013
2016-03-01 05:00:24
2016年全国“两会”将分别于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两会”将重点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而其中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将是焦点话题。
在上周召开的G20财长和行长会议上,经济增长也是主要议题之一。会后发布的公报提出,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和脆弱性加大。我们同意需要采取更多行动,以实现提振全球增长的共同目标。我们将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来实现这些目标。
根据IMF的数据,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基本上一直在减速,2015年增长3.1%,较2014年下降0.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中国GDP增速也出现了连续的下滑,2015年跌落到7%之内。IMF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下滑至6.3%。即使如此,我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G20中仅比印度慢一点。中国经济依然维持中高速增长,这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依然较好,也说明中国经济依然具有很强的内生动力。
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减速,一些人开始唱空中国经济,一些人则指望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因此,今年“两会”要确定2016年以及“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面临着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果增长目标定得低,唱空者会煽风点火,引导市场形成对中国经济不利的预期;如果增长目标定得高,则会给刺激论者太大的空间,可能出台各种短期内拉升经济增长却留下长期隐患的措施。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舆论环境,决策者们会如何操作?我们认为,应当从中国经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经验、获得智慧,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审慎地实施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政策和改革。也就是说,我们应当从“中国故事”中发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力量。
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经济长期维持快速增长,就是一个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但讲好却着实不易。中国故事要讲给别人听,也要讲给自己听。就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来说,我们自己就不甚了了。因此,一遇到问题,一些人就缺乏自信,就匆匆忙忙地向西方“取经”。但西方的一些经验未必适用于中国,西方金融危机后实施量化宽松刺激政策的经验,更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取得成功。
我们应该将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理顺、讲好,即好好地总结“中国模式”。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主要动力不是外需拉动、学习西方经验,而是有自身发展的逻辑和动力,我们应该从中发现“中国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人提出“中国模式”的概念,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相关的讨论就越来越少。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并没有比我们强,但他们的经验却显得更有吸引力。
实际上,“中国模式”在某些方面比西方经验更利于可持续发展,至少是更适用于中国。例如,中国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长期由实体经济拉动;而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金融拉动,形成过高的杠杆。相应地,在经济政策方面,中国注重各项政策协调发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改革措施多管齐下;西方一些国家则过于倚重货币政策,以形成宽松的金融环境。受西方经验影响,国内很多人也对货币政策和金融发展冀望过高,2015年股市的非理性大涨就是表现,其结果是灾难性的。
我们总结“中国模式”,对自己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向别人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形成国际影响,并增强国际话语权。在上海召开的G20财长和行长会议上,中国就推动了一些议题,例如,大家开始认识到,仅靠货币政策不能实现平衡增长,同时还要灵活地实施财政政策,以及进一步加强结构性改革。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因而增强自信,那就无惧唱空的言论。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一定幅度的增速下滑是必要的调整,不能依靠大规模刺激政策、大幅放宽金融环境强行拉起。
在上周召开的G20财长和行长会议上,经济增长也是主要议题之一。会后发布的公报提出,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和脆弱性加大。我们同意需要采取更多行动,以实现提振全球增长的共同目标。我们将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来实现这些目标。
根据IMF的数据,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基本上一直在减速,2015年增长3.1%,较2014年下降0.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中国GDP增速也出现了连续的下滑,2015年跌落到7%之内。IMF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下滑至6.3%。即使如此,我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G20中仅比印度慢一点。中国经济依然维持中高速增长,这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依然较好,也说明中国经济依然具有很强的内生动力。
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减速,一些人开始唱空中国经济,一些人则指望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因此,今年“两会”要确定2016年以及“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面临着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果增长目标定得低,唱空者会煽风点火,引导市场形成对中国经济不利的预期;如果增长目标定得高,则会给刺激论者太大的空间,可能出台各种短期内拉升经济增长却留下长期隐患的措施。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舆论环境,决策者们会如何操作?我们认为,应当从中国经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经验、获得智慧,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审慎地实施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政策和改革。也就是说,我们应当从“中国故事”中发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力量。
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经济长期维持快速增长,就是一个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但讲好却着实不易。中国故事要讲给别人听,也要讲给自己听。就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来说,我们自己就不甚了了。因此,一遇到问题,一些人就缺乏自信,就匆匆忙忙地向西方“取经”。但西方的一些经验未必适用于中国,西方金融危机后实施量化宽松刺激政策的经验,更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取得成功。
我们应该将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理顺、讲好,即好好地总结“中国模式”。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主要动力不是外需拉动、学习西方经验,而是有自身发展的逻辑和动力,我们应该从中发现“中国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人提出“中国模式”的概念,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相关的讨论就越来越少。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并没有比我们强,但他们的经验却显得更有吸引力。
实际上,“中国模式”在某些方面比西方经验更利于可持续发展,至少是更适用于中国。例如,中国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长期由实体经济拉动;而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金融拉动,形成过高的杠杆。相应地,在经济政策方面,中国注重各项政策协调发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改革措施多管齐下;西方一些国家则过于倚重货币政策,以形成宽松的金融环境。受西方经验影响,国内很多人也对货币政策和金融发展冀望过高,2015年股市的非理性大涨就是表现,其结果是灾难性的。
我们总结“中国模式”,对自己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向别人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形成国际影响,并增强国际话语权。在上海召开的G20财长和行长会议上,中国就推动了一些议题,例如,大家开始认识到,仅靠货币政策不能实现平衡增长,同时还要灵活地实施财政政策,以及进一步加强结构性改革。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因而增强自信,那就无惧唱空的言论。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一定幅度的增速下滑是必要的调整,不能依靠大规模刺激政策、大幅放宽金融环境强行拉起。

下一篇:
一线楼市外溢效应,拉升周边临区房价